内燃机气缸套行业分析报告2010
内燃机简介

内燃机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
广义上的内燃机不仅包括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和自由活塞式发动机,也包括旋转叶轮式的燃气轮机、喷气式发动机等,但通常所说的内燃机是指活塞式内燃机。
活塞式内燃机以往复活塞式最为普遍。
活塞式内燃机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在其气缸内燃烧,释放出的热能使气缸内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燃气膨胀推动活塞作功,再通过曲柄连杆机构或其他机构将机械功输出,驱动从动机械工作。
内燃机的发展历史活塞式内燃机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是比较完善的机械。
它热效率高、功率和转速范围宽、配套方便、机动性好,所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小型移动电站和战车等都以内燃机为动力。
海上商船、内河船舶和常规舰艇,以及某些小型飞机也都由内燃机来推进。
世界上内燃机的保有量在动力机械中居首位,它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活塞式内燃机起源于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但因火药燃烧难以控制而未获成功。
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
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
之后人们又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内燃机方案,但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均未付诸实用。
直到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
这是一种无压缩、电点火、使用照明煤气的内燃机。
勒努瓦首先在内燃机中采用了弹力活塞环。
这台煤气机的热效率为4%左右。
英国的巴尼特曾提倡将可燃混合气在点火之前进行压缩,随后又有人著文论述对可燃混合气进行压缩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压缩可以大大提高勒努瓦内燃机的效率。
1862年,法国科学家罗沙对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提出提高内燃机效率的要求,这就是最早的四冲程工作循环。
1876年,德国发明家奥托运用罗沙的原理,创制成功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3.2千瓦(4.4马力)的四冲程内燃机,仍以煤气为燃料,采用火焰点火,转速为156.7转/分,压缩比为2.66,热效率达到14%,运转平稳。
YC3108柴油机的气缸盖设计(论文)解析

综述一、序言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很多行业的快速发展。
农用运输车是一种以柴油机为动力、中低速度、中小吨位、中小功率、中短途运输、中低价位,适合农村乡镇及城近郊区道路条件和运输要求,适合农村购买力水平,适合农民使用及维护条件,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机动运输车辆,是我国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由于农用车符合农村需求,又与农民购买力相符合,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有3亿多农户,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中发生的劳动量50%是靠运输完成的。
如果农村运输和城乡之间的农产品流通要实现机械化,初步测算应达到每5个农户一辆农用车的水平。
因此,在未来10年农用车社会保有量将有可能整倍增加,即达到6000万辆的规模,市场潜力巨大。
二、行业概况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农用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农用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迫使企业竞相降价,使农用车成了微利产品。
主导厂家采取增加和改善配置来稳定市场价格,即增质不增价,增加美观度不加价等促销方式,使产品售价接近成本价。
因此企业只能依靠其品牌的知名度、质量的稳定性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来占领市场,让购机者真正得到实惠。
从近几年销售前10名的企业看,购买集中度逐年提高(四轮车集中度高达63.95%,三轮车高达95.76%),集团优势逐步显现。
经过几年的大盘整理和震荡中重新洗牌,最终将形成4-6个大型企业集团,完成行业新的整合与重组。
其次是市场热点正在转移。
农用车的消费主体是农民,其消费市场与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关联。
随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驾着农用车奔小康将是主要选择之一。
加之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财政投入,西部地区将成为农用车增长市场亮点,因而农用车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并且中心将转向西部。
最后是要求产品技术性能高。
随着用户对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农用车的可靠性、耐久性等指标亟待提高。
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缸套工作组成立

气缸 套领 域 国家标 准制修 订 工作 的技术 组织 。河 南
省 中原 内配股 份有 限公 司为 工作组 召集 单位 。
河南 省 中原 内配股 份有 限公 司董事 长薛 德龙先
生在大 会上 致欢 迎 词 , 南 省 中 原 内配 股 份 有 限公 河 司技术 研发 中心 主 任 、 缸套 工 作 组 组 长刘 治 军 向 气 大会 做 了气 缸套 工作 组筹 建报告 。全 国内燃机 标 准 20 0 8年 8月 2 日, 国 内燃 机 标 准 化 技 术 委 9 全 员 会气 缸套 工作组 成立 大会 暨第 一次工 作 会议在 河 南 省孟 州市 金亚 国际大酒 店 隆重 召开 。会议 由工作
组 召集单 位 河南省 中原 内配股 份有 限公 司 主办 。全
国内燃机标 准化 技 术 委 员会 、 河南 省质 量 技 术监 督
局、 河南 省科学 技术 厅 、 作 市 人 民政 府 、 作市 质 焦 焦
量技 术监 督局 、 孟州市 人 民政府 、 州市 质量技 术监 孟
督局领导 , 以及工作组成员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石家
庄金 刚 内燃机 零 部件 集 团有 限 公 司 、 州 五亭 桥 缸 扬
套 有 限公 司 、 浙江 开 山缸套有 限公 司 、 浙江 三人 机械 有 限公 司 、 河南省 中原华 工 激 光工 程 有 限公 司共 8 0
人 参加 会议 , 会议 由孟 州市市 长 魏超杰 同志主持 。 全 国 内燃 机 标准 化 技 术 委员 会 气 缸套 工 作 组 , 是 经 国家标 准化管 理委员 会 ( 标委 办综 合 [0 8 14 2 0 ]3
・
样 片分析 :
通 过样 片分析 可对切 削表 面 的侧 剖 面进行 观察
“表面完整性”新概念与“表面光整加工”新技术

内燃机零部件“表面完整性”新概念与“表面光整加工”新技术(中国兵器集团第七O研究所岳政、刘桂莲)我国内燃机关键基础零部件与工业先进国家的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数不少的国产零件,单从外观看就像是未加工完的半成品。
而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方面差距就更明显,这种差距从技术层面来说有原材料、热处理、加工设备以及加工工艺等诸多方面原因。
本文仅以零件精加工工艺“微观表面质量”一个侧面做一些分析探讨,为尽快缩小差距,介绍一个机械零件“表面完整性”新概念和旨在实现“表面完整性”的实用新技术:自由磨具滚魔光整加工技术。
一、国产内燃机零部件对微观表面质量“单一性采标”是造成水平低、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货用一张皮,祸起一张皮”。
微观表面质量对机械零件的耐磨性、装配性、可靠性(抗疲劳、抗腐蚀、接触刚度)、密封性等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微观表面质量又由表面的几何特性,物理、化学、力学特性两大方面的五大类诸多参数来评价、来控制。
(见本文第二部分)我国基础标准GB/T3505-2000第4条表面轮廓参数定义中对粗糙度就提出了16个参数。
而我国绝大多数内燃机零件现行技术标准和产品图样(除了平台衍磨网纹气缸套外)。
对微观表面质量都只选取了一个纵坐标幅度参数Ra来评价、来控制。
传统的车、铣、铇、磨、抛光等加工工艺,其共同特点是一道工序只能加工一个表面。
除保证实现尺寸和形状位置公差之外,就只保证实现规定的Ra,达到“符合性”要求,“单一采标”,止此而已。
图一微观表面轮廓形状示意(1)—(4)咬合倾向大,耐磨性差。
(5)—(6)咬合倾向小,耐磨性好。
上面图一所示意的各微观表面轮廓形状,其Ra纵然可以做到相近,但表示加工纹理状态的间距参数Rsm(老标准为Sn)相差甚远,Rsm亦可以做到相近,但影响耐磨性,并用Rmp、Rmr(C)(老标准为Rmr、Rmr(c))表示的轮廓峰谷之间的形状千变万化,使配合表面实际接触面积和存油情况大相径庭,又由于表面加工纹理、方向和零件相对运动的方向不同,都对表面的耐磨性、可靠性(咬合倾向)及使用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优化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内燃机气缸套磨损量预测的研究

本 数据 进行 预 处 理 , 小 原 始 数 据 的 波 动性 。本 文 减 中采 用 将原 始数 列 转化 为均 值 数 列 的 方 法 , 小 数 减
列 的随 机性 。
2 灰 色 预测 模 型 的优 化 方 法
1 传 统 灰 色 预 测 模 型分 析
G 1 1 模 型是 最 常用 的一 种灰 色 动态 预测 模 M( ,)
{‘ ( )Y 2 , ,‘ ( ) ; Y 1 ,‘ ) … Y n } ’ ( ’ ( )计 算 [ ,]并 得 到均值 数 列 的预测 值 ; 3 “ ,
( )将 均值 数 列 的预测 值还 原 为原 始 数 列 的预 4 测值。
具 体 的推 导过 程如 下 :
由于 采用 平均 值 方 法 对 原 始 数 列 进 行 预 处 理 ,
B =
0‘ 2 x ( )+( 0 x ( ) 1— ) ‘ 3 0 ‘ 一1 x ( )+( o x ( 1一 ) ‘ )
气缸套平顶珩磨表面评定方法的探讨

配 而 有利于 减磨 ; 甚至 缸套 的检验 、 计 及使 用工 况 设 条件 等 等 。笔 者认 为 : 在众 多原 因中检验 、 尤其 是 网
纹 的检 验 应是 一 条较 重 要 的原 因, 目前 所 用 检验 方 法 不 利于 进行 缸 套 的磨 合 特性 分析 : 易于 找到 网 不
1 4
内 燃 机 配 件
20 年第 3 02 期
气缸套平顶珩磨表 面评定方法的探讨
谢 旭华
( 家庄职 业技 术 学院 ) 石
刘
芬
( 北科技 大 学) 河
( 摘要 ] 本文 针对现 用 的平 顶珩磨 网纹检 测方 法提 出 了不 同看法 , 用 了承载 粗糙 度 曲线 的检 改
测方 法 , 并对 不 同的珩 磨表 面进 行 了磨 合特性 分析比较 。
5 6 7 l
要 求 轮 廓 曲线 上 与 直线 N 相 交 或 相 切 的沟 槽 数 应
5 0 1 2 0 3 0 4 0 5 0 砷 7 0 8 O 9 1 0 00t % p
力 \ / ≮ J
≥ 5个 ( 图 1 ; 如 ) 在活 塞 环 的整个 行 程 上 , 套 孔表 缸
有一 定的要 求和 相应 的检验 方法 :
间 , 低油耗 : 是 , 际 中耗 油 的原 因很 复 杂 : 缸 降 但 实 如
套及 相 配合 的活 塞 、 塞环 的加工工 艺 ; 质是 否 匹 活 材
测 量及 检 验 部 位一 般 设 在 距 离 气 缸 套 上 端 面 5  ̄7 mm 处 。 0 5 圆周 方 向均 布 测量点 5 ( R 、 个 测 。S )
影 响状 况 及原 因就 不好找 出 。
嚣 鬟s 霞 l 0
内燃机机械损失分析

内燃机机械损失分析序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更加恶劣,减少产生温室效应的CO2排放是世界人民为了生存达成的共识,这也对内燃机的节能与环保性能方面提出了愈来愈严格的要求。
内燃机是将燃料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原动机。
燃料在内燃机气缸内所放出的总热量,只有40%左右能转变为机械功。
其他的部分均以不同的热传递方式最终散失于发动机之外,这部分散失的热量一般包括:1.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Qc;2.随废气排出而损失的热量Qr;3.余项损失如辐射热损失等大的热量Qs。
内燃机工作时,燃料在发动机气缸中燃烧,并以一定的热效率转变为机械功。
在机械功当中,除了最终从发动机输出的实际有效功外,还包括克服发动机本身的内部机械摩擦,流动阻力和驱动一些附属部件而消耗的机械工,这部分消耗掉但不能输出的机械功成为内燃机的机械损失。
事实上,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经过曲轴输出的有效功率Ne总小于活塞所获得的指示功率Ni,这说明,其间不可避免的要损失一部分功率,这部分损失的功率定义为机械损失功率Nm,或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表示。
用以衡量内燃机机械损失大小程度的参数称为机械效率,即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定义为内燃机的机械效率ηm=Ne/Ni=1-Nm/Ni.。
现代内燃机的机械效率一般在下列数值范围之内:非增压四冲程柴油机 0.75~0.80增压四冲程柴油机 0.80~0.92非增压二冲程柴油机 0.7~0.8增压二冲程柴油机 0.75~0.90四冲程汽油机 0.70~0.85煤气机 0.75~0.80我们知道,想要提高内燃机的综合性能,不能只依靠改善气缸内部的热力指标,以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而且还要尽力设法减小机械损失。
要知道内燃机的机械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燃机的稳定性、经济性、动力性和环保性,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首先就必须要弄清楚影响内燃机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
内燃机车柴油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内燃机车柴油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摘要:目前,现有内燃机车数量较多,是现代公共交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交通运行安全性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柴油机的故障问题则从根本上对内燃机车的安全使用造成一定的程度的影响。
为能够提高内燃机车应用安全性与应用效果,做好内燃机车柴油机常见故障处理便在现有环境中凸显的尤为严重,成为推动我国公共交通系统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燃机车;柴油机;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内燃机车在使用过程中,时常有柴油机表示压力计动致使柴油机保护停机,以及增压严重喷油等故障,其中,柴油机气缸套和活塞的严重磨损,是造成此类故障的最常见的原因。
这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机车的正常使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找出内燃机气缸套磨损严重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状况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成为解决内燃机车柴油机故障的关键。
1内燃机车柴油机概况内燃机车柴油机是由固定件、运动件、配气结构、进排气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组成。
其中固定件是构成柴油机的基础部件,是各种部件的基础,它是由机体、主轴承、气缸以及气缸盖等组成;而运动件则是主要的能量转换的部件,它是由曲轴组、活塞组以及连杆组等组成;配气结构是柴油机控制气体交换的控制机构,主要是由摇臂、顶杆、凸轴轮、推杆、气门以及气门弹簧等组成。
进排气系统主要就是将新鲜空气送入气缸,并将废气排出,它是由中冷器、涡轮增压器、空气滤清器以及进排气的管道等组成;燃油系统是提供清洁的燃油,主要是由喷油器、喷油泵、燃油滤清器以及相关的管道等组成。
润滑系统就是对机器运行起到润滑作用,主要是由主机油泵、副机油泵、机油滤清器以及相关的管道等组成。
2启机时和启机后故障及异常现象在曲轴的开始,但不生气;开始后,停止和释放1qa;废气;排气冒白烟;排气冒蓝烟;柴油机转速控制;柴油机;柴油发动机爆震;联合调节器输出轴转速抖动,但没有明显的变化。
3启机时和启机后故障例析当柴油机启动时,应进行全面检查,熟悉各部分的特点和结构,主要是通过视觉、耳、手,并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燃机气缸套行业分
析报告
2010年6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 (5)
1、行业管理体制 (5)
2、产业政策 (5)
二、气缸套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 (6)
1、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6)
2、行业发展趋势 (6)
(1)气缸套行业整合进一步加剧 (7)
(2)发动机零部件趋向全球采购 (7)
(3)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行业集中度 (7)
(4)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8)
三、气缸套行业市场情况 (8)
1、行业竞争格局 (8)
2、行业内主要企业与市场份额 (9)
3、进入气缸套行业的主要障碍 (9)
(1)技术障碍 (9)
(2)质量体系、过程审核和产品认可等认证严格 (10)
(3)主机配套市场对供应商综合实力要求较高 (11)
四、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1)
1、国际市场 (12)
(1)国际市场的汽车需求状况 (12)
(2)美国汽车产销量恢复状况 (14)
2、国内市场 (15)
(1)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15)
(2)终端产品分类的市场需求状况 (17)
五、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2)
六、影响气缸套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23)
1、影响气缸套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3)
(1)世界各国推出的汽车扶持政策 (23)
(2)中国内燃机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有利于内燃机配件的发展 (24)
(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 (25)
(4)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6)
(5)汽车发动机轻型化为气缸套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26)
2、国内气缸套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7)
(1)参与国际竞争加剧了行业竞争压力 (27)
(2)技术升级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分化 (28)
七、本行业的技术水平、技术特点和技术发展水平与趋势 (28)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8)
2、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29)
(1)气缸套材料的多元化使可靠性逐渐提高 (29)
(2)降低排放,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29)
(3)气缸套表面处理及改性技术广泛应用 (30)
八、行业经营模式 (30)
1、主机配套市场 (30)
(1)第三方认证过程 (32)
(2)二方审核过程 (33)
2、售后维修市场 (34)
九、行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 (34)
十、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35)
十二、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36)
1、国内企业 (36)
(1)扬州五亭桥缸套有限公司 (36)
(2)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 (36)
(3)广东肇庆动力配件有限公司 (36)
(4)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 (36)
2、国际企业 (37)
(1)Mahle(马勒) (37)
(2)Federal-Mogul(辉门) (37)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
1、行业管理体制
公司所属内燃机气缸套行业原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担当行业管理职能。
该等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参与行业体制更新和技术改造、质量管理等工作。
2、产业政策
气缸套作为内燃机的关键零部件,其产品性能直接影响着内燃机的整体性能,是国家长期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重大技术装备、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壮大船舶工业实力”。
国家发改委2005 年12 月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汽车行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二十六个领域之一,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系统设计开发制造属于其中重点发展的产品。
2009 年2 月9 日,国务院颁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积极的汽车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公司研发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