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系结构-第6章 向量处理机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和原理-课堂例题(附答案)

计算机组成和原理-课堂例题(附答案)

(1a)题1:简单说明.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的特点.—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

—数据以2进制表示。

题2:什么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一般表述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

题3:给出IEEE、ACM的中英文名称—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学会)(1b) 题1:将计算机系统中某一功能的处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但该功能的处理时间仅占整个系统运行时间的40%,则采用此提高性能的方法后,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多少?解由题可知,可改进比例= 40% = 0.4,部件加速比= 20根据Amdahl定律可知:采用此提高性能的方法后,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到原来的1.613倍。

题2:某计算机系统采用浮点运算部件后,使浮点运算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而系统运行某一程序的整体性能提高到原来的5倍,试计算该程序中浮点操作所占的比例。

解:由题可知,部件加速比= 20,系统加速比= 5根据Amdahl定律可知由此可得:可改进比例= 84.2%即程序中浮点操作所占的比例为84.2%。

(2a) 题1:(1)某总线在一个总线周期中并行传送4个字节的数据,假设一个总线周期等于一个总线时钟周期,总线时钟频率为33MHz,则:总线带宽是多少?;(2)如果一个总线周期中并行传送64位数据,总线时钟频率升为66MHz,则总线带宽是多少?解:(1) 设总线带宽用Dr表示,总线时钟周期用T=1/f表示,一个总线周期传送的数据量用D表示。

根据定义可得Dr = D/T = D×1/T = D×f =4B×33×1000000/s=132MB/s(2) 64位=8B,Dr= D×f =8B×66×1000000/s=528MB/s简答题2:高速串行传输为什么替代了并行传输–并行传输在高频时代出现了两个问题:●1:同步●2:信号之间的电磁干扰●(另外还有制造成本问题)(4a)题1:根据给出的图,能指出记录方式(04a)题2:7200转/分的硬盘,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解答:7200 RPM=120Rev/sec1 revolution=1/120 sec=8.33milliseconds1 /2 rotation = 4.16 ms题3:简单描述CA V和CLV●磁盘片转动的角速度是恒定的,用恒定角速度(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CA V)表示。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后答案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后答案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后答案【篇一:计算机体系结构习题(含答案)】1、尾数用补码、小数表示,阶码用移码、整数表示,尾数字长p=6(不包括符号位),阶码字长q=6(不包括符号位),为数基值rm=16,阶码基值re=2。

对于规格化浮点数,用十进制表达式写出如下数据(对于前11项,还要写出16进值编码)。

(1)最大尾数(8)最小正数(2)最小正尾数(9)最大负数(3)最小尾数(10)最小负数(4)最大负尾数(11)浮点零(5)最大阶码(12)表数精度(6)最小阶码(13)表数效率(7)最大正数(14)能表示的规格化浮点数个数2.一台计算机系统要求浮点数的精度不低于10-7.2,表数范围正数不小于1038,且正、负数对称。

尾数用原码、纯小数表示,阶码用移码、整数表示。

(1) 设计这种浮点数的格式(2) 计算(1)所设计浮点数格式实际上能够表示的最大正数、最大负数、表数精度和表数效率。

3.某处理机要求浮点数在正数区的积累误差不大于2-p-1 ,其中,p是浮点数的尾数长度。

(1) 选择合适的舍入方法。

(2) 确定警戒位位数。

(3) 计算在正数区的误差范围。

4.假设有a和b两种不同类型的处理机,a处理机中的数据不带标志符,其指令字长和数据字长均为32位。

b处理机的数据带有标志符,每个数据的字长增加至36位,其中有4位是标志符,它的指令数由最多256条减少到不到64条。

如果每执行一条指令平均要访问两个操作数,每个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操作数平均要被访问8次。

对于一个由1000条指令组成的程序,分别计算这个程序在a处理机和b处理机中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包括指令和数据),从中得到什么启发?5.一台模型机共有7条指令,各指令的使用频率分别为35%,25%,20%,10%,5%,3%和2%,有8个通用数据寄存器,2个变址寄存器。

(1) 要求操作码的平均长度最短,请设计操作码的编码,并计算所设计操作码的平均长度。

6.某处理机的指令字长为16位,有双地址指令、单地址指令和零地址指令3类,并假设每个地址字段的长度均为6位。

计算机体系结构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体系结构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体系结构试题及答案12008年01月23日22:211、计算机高性能发展受益于:(1)电路技术的发展;(2)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发展。

2、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可以按语言的功能划分为多级层次结构,每一层以不同的语言为特征。

第六级:应用语言虚拟机-> 第五级:高级语言虚拟机-> 第四级:汇编语言虚拟机-> 第三级:操作系统虚拟机-> 第二级:机器语言(传统机器级) ->第一级:微程序机器级。

3、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括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4、透明性:在计算机技术中,对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从某一角度来看又好像不存在的概念称为透明性。

5、Amdahl提出的体系结构是指机器语言级程序员所看见的计算机属性。

6、经典计算机体系结构概念的实质3是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界面的确定,也就是指令集的设计,该界面之上由软件的功能实现,界面之下由硬件和固件的功能来实现。

7、计算机组织是计算机系统的逻辑实现;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实现。

8、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织、计算机实现的区别和联系?答:一种体系结构可以有多种组成,一种组成可以有多种物理实现,体系结构包括对组织与实现的研究。

9、系列机:是指具有相同的体系结构但具有不同组织和实现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机器。

10、软件兼容:即同一个软件可以不加修改地运行于系统结构相同的各机器,而且它们所获得的结果一样,差别只在于运行时间的不同。

11、兼容机:不同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

12、向后兼容是软件兼容的根本特征,也是系列机的根本特征。

13、当今计算机领域市场可划分为:服务器、桌面系统、嵌入式计算三大领域。

14、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密度大约每两年翻一番。

15、定量分析技术基础(1)性能的评测:(a)响应时间:从事件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时间;计算机完成某一任务所花费的全部时间。

北理工计算机体系结构习题解答

北理工计算机体系结构习题解答

*1
32000 *
2
15000
*
2
8000
*
2)
*
(
40
1 *106
)
3.875*103秒
21
1-11 假设在一台40MHz处理机上运营200,000条指令旳目旳代码,程序主要
由四种指令构成。根据程序跟踪试验成果,已知指令混合比和每种指令所 需旳指令数如下:
指令类型
CPI
指令混合比
算术和逻辑
1
6
第1章 基础知识
仿真
用一种机器(A)旳微程序直接解 释 实 现 另 一 种 机 器 ( B) 旳 指 令 系 统,从而实现软件移植旳措施
被仿真旳机器称为目旳机,进行 仿真旳机器称为宿主机,解释微 程序机器称为仿真微程序
7
第1章 基础知识
并行性
指能够同步进行运算或操作旳特 征,它有两重含义:
40
第2章
(1)最优Huffman H=- ∑Pi×log2Pi
=0.25×2+0.20×2.322+0.15×2.737+ ……
=2.96
41
I10
I9
I8
I7
I6
I5
I4
I3
I2
0.02
0.03
0.04
0.05
0.08
0.08
0.10
0.15
0.20
1
1 0
0
0.05
0.09
1
0
1
0
0.17
原来存在旳事物或属性,从某个角 度看却好象不存在
软件兼容
程序能够不加修改地运营在各档机 器上,区别仅在于运营时间不同

本科专业认证《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本科专业认证《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体系结构英文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课程编号:0812000485课程性质:选修学分/学时:2/32。

其中,讲授 32学时,实验 0学时,上机 0学时,实训 0学时。

课程负责人:先修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算法与程序设计方法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先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再以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为主线,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合成、存储系统结构、流水线结构、多处理机系统、RISC结构、分布计算环境结构及数据流计算机结构等现代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并了解软件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最后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发展。

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近年来的重要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1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理论知识。

1.2 能够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2. 问题分析2.1 能够理解并恰当表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实际问题。

2.2 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际问题的程序与方法。

2.3 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能够合理解决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实际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计算机系统结构基础知识初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4. 研究4.1能够采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并合理设计实验方案。

4.2具备采集有效数据的能力。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正确运用工具与资源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提升等问题进行设计与实现。

6. 终身学习6.1具有自觉搜集阅读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6.2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前沿。

6.3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作业、综合讨论、网络课程等共同实施。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念1.1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1.2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1.2.1结构、组成、实现的定义与内涵1.2.2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和实现三者的相互影响1.3软硬件取舍与计算机系统设计思路1.3.1软硬件取舍的基本原则1.3.2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路1.4结构设计要解决好软件的可移植性1.4.1统一高级语言1.4.2采用系列机1.4.3模拟与仿真1.5应用与器件的发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1.5.1应用的发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1.5.2器件的发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1.6系统结构中的并行性发展及计算机系统的分类1.6.1并行性概念1.6.2并行处理系统的结构与多机系统的耦合度1.6.3计算机系统的分类第2章数据表示与指令系统2.1数据表示2.1.1数据表示与数据结构2.1.2高级数据表示2.1.3引入数据表示的原则2.1.4浮点数尾数基值大小和下溢处理方法的选择2.2寻址方式2.2.1寻址方式分析2.2.2逻辑地址与主存物理地址2.3指令格式的优化设计2.3.1操作码的优化2.3.2指令字格式的优化2.4按CISC方向发展与改进指令系统2.4.1面向目标程序优化实现改进2.4.2面向高级语言优化实现改进2.4.3面向操作系统优化实现改进2.5按RISC方向发展与改进指令系统2.5.1 RISC的提出2.5.2设计RISC的原则2.5.3设计RISC结构用的基本技术2.5.4 RISC技术的发展第3章总线、中断与输入输出系统3.1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3.2总线设计3.2.1总线的类型3.2.2总线的控制方式3.2.3总线的通讯技术3.2.4数据宽度与总线线数3.3中断系统3.3.1中断的分类和分级3.3.2中断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配3.4通道处理机3.4.1工作原理3.4.2通道流量的分析第4章存储体系4.1存储体系概念与并行主存系统4.1.1发展存储体系的必要性4.1.2并行主存系统频宽的分析4.1.3存储体系的形成与分支4.1.4存储体系的性能参数4.2虚拟存储器4.2.1不同的虚拟存储管理方式4.2.2页式虚拟存储器的构成4.2.3页式虚拟存储器实现中的问题4.3高速缓冲(Cache)存储器4.3.1基本结构4.3.2地址的映象与变换4.3.3替换算法的实现4.3.4 Cache存储器的透明性及性能分析第5章重叠、流水和向量处理机5.1重叠方式5.1.1基本思想和一次重叠5.1.2相关处理5.2流水方式5.2.1基本概念5.2.2流水线处理机的主要性能5.2.3流水机器的相关处理和控制机构5.3向量的流水处理与向量流水处理机5.3.1向量的流水处理5.3.2向量流水处理机5.4指令级高度并行的超级处理机5.4.1超标量处理机5.4.2超长指令字(VLIW)处理机5.4.3超流水线处理机第6章阵列处理机6.1阵列处理机原理6.1.1阵列处理机的基本构形6.1.2阵列处理机的特点6.2阵列处理机的并行算法6.2.1 ILLIACⅣ的处理单元阵列结构6.2.2阵列处理机的并行算法举例6.3 SIMD计算机的互连网络6.3.1互连网络的设计目标及互连函数6.3.2基本的单级互连网络6.3.3多级互连网络6.4并行存储器的无冲突访问6.5并行处理机举例6.5.1 MPP位平面阵列处理机6.5.2 CM连接机第7章多处理机7.1多处理机的特点及主要技术问题7.2多处理机的硬件结构7.2.1紧耦合和松耦合7.2.2机间互连形式7.3程序并行性7.3.1并行算法7.3.2程序并行性的分析7.3.3并行程序设计语言7.4多处理机的性能7.4.1任务粒度与系统性能7.4.2性能模型与分析7.5多处理机的操作系统7.5.1主从型操作系统7.5.2各自独立型操作系统7.5.3浮动型操作系统第8章其它计算机结构8.1脉动阵列机8.1.1脉动阵列结构的原理和特点8.1.2通用的脉动阵列结构8.2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与机群系统8.2.1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8.2.2机群系统8.3数据流机8.3.1数据驱动的概念8.3.2数据流程序图和语言8.3.3数据流计算机的结构8.3.4数据流机器存在的问题8.4归约机8.5智能机8.5.1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机正的实处理机代替虚拟机器;可以增加存储寄存器组织、指令系统、存储系统组织、中断系统、管态目态定义与转换、逐级往以上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软、硬件脱语义同一语言在不同机器上不通用;程序员汇编语言,结构相同机器间搞系列但到一定时还可采用模拟仿困难;重新设计软件经济上不划处理单络设计,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分布算进程间的同步间调度。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计算机体系结构》学习指导温东新课程名称:计算机体系结构英⽂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开课院系:远程教育学院开课学时:50学分:3授课对象:远程教育学院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教学⽬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教学⽬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建⽴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树⽴按最合理的软硬件功能分配原则去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思想,为今后学习并⾏计算机系统结构打下基础。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门重要的技术专业课。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法,还应该清楚认识到涉及操作系统,程序语⾔及其编译,数据结构等内容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教学要求该课程开设位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后期,课程的教学不仅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法,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原学习过的专业课结合起来,例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及其编译,数据结构等内容与本课程结合起来,使学⽣清楚它们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的学习提出“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上要求,所谓“掌握”,是指学⽣在课后,必须能将所学内容⾃⼰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将所学知识熟练应⽤到实践中的基础。

所谓“了解”,是要求学⽣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要求能够辨识。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POWERPOINT⽅式。

三、教学进度表四、教学内容与讲授⽅法五、课程的重点、思考题第⼀章绪论本章学习重点:1、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实现的定义和相互关系,2、软件硬件取舍原则及设计⽅法,软件移植⼿段3、应⽤与器件对体系结构的影响,并⾏性的分类与发展,计算机系统分类本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翻译解释层次结构解释程序计算机系统结构固件⼯程软件兼容模拟仿真时间重叠资源共享同构型处理机异构型多处理机2、如有⼀个经解释实现的计算机,可以按功能划分4级,每⼀级为了执⾏⼀条指令需要下⼀条的N条指令解释。

计算机系统结构 复习要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 复习要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一章基本概念填空题、选择题复习:1、从使用语言角度,系统按功能划分层次结构由低到高分别为:微程序机器M0、传统机器M1、操作系统机器M2、汇编语言机器M3、高级语言机器M4、应用语言机器M5.2、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路:“从中间开始”设计的“中间”是指层次结构中的软硬件交界面,目前多数在传统机器语言机器级与操作系统机器级之间。

3、翻译与解释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翻译是整个程序转换,解释是低级机器的一串语句仿真高级机器的一条语句;联系:都是高级机器程序在低级机器上执行的必须步骤。

4、模拟与仿真的区别:模拟:用机器语言解释实现软件移植的方法,解释的语言存在主存中;仿真用微程序解释,存储在控制存储器中。

5、解决好软件的可移植性方法有统一高级语言、采用系列机、模拟与仿真。

6、系列机必须保证向后兼容,力争向上兼容。

7、非用户片也称通用片,其功能是由器件厂生产时定死的,器件的用户只能用,不能改;现场片,用户根据需要改变器件内部功能;用户片是专门按用户的要求生产高集成度VLSI器件,完全按用户的要求设计的用户片称为全用户片。

一般同一系列内各档机器可分别用通用片、现场片或用户片实现。

8、计算机应用可归纳为向上升级的4类: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智能处理。

9、并行性开发的途径有:时间重叠、资源重复和资源共享。

10、并行性是指: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工作,并行性包含同时性和并发性二重含义。

11、科学计算中的重大挑战性课题往往要求计算机系统能有1TFLOPS的计算能力、1TBYTE 的主存容量、1TBYTE/S的I/O带宽。

12、并行处理计算机的结构:流水线计算机——时间重叠,阵列处理机——资源重复,多处理机——资源共享。

13、多机系统分多处理机系统和多计算机系统,多处理机系统:多台处理机组成的单一系统,多计算机系统:多台独立的计算机组成的系统。

14、多机系统的耦合度可以分为最低耦合、松散耦合和紧密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