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之根本精神
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物
质是世界的根本,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中。
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具有普遍性。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
定的历史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4.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决定因素,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
界、认识世界,并使自身得到发展。
5.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
争的反映,它们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为本体、辩证法为方法、历史规律为基础、实践为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为根源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学习打算和建议一、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真正发展了的思想体系,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是其产生的阶级条件;人类思想已有成果尤其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些客观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有着相当高尚的品格、深厚的知识理论修养,而且更加注重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形成阶段在1848年~1871年,是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为标志诞生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发展成果。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是客观现实及其运动规律的真实反映,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尊重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科学性与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地根源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探析【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导我们发展前进的重要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与时俱进,二是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正文】关注时代、关注实践、关注现实,保持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其趋向的敏感和热忱,时刻倾听实践的呼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旨所在。
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创新精神。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特性和特质。
与时俱进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时代性,二是实践性,三是科学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其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三个基本方面。
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这三个方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第一,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称之为时代精神。
只有正确反映时代本质特征和进步趋势的科学理论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
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他密切关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在他那个时代被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涵,获得新的活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处于帝国主义战争大面积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克思主义的对 立。而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 一个科 学性与价值 性相 统一 的整体 。因此在理 论和 实践 中要 从科 学性 与
价 值 性 的统 一 看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整 体 性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e e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r i o n )
一
二、 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我 们认 为怎 样从 对 马克 思 主 义 的板 块 式理 解 中走 出来 , 关键不是要说 明马克思主义 的三个 主要组成部 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 也不是要说 明马克思主义 除了三 个主要组成部分外还有人类 学、 政 治学、 军事学等其他 组成部分。当然这样 的说 明是必要 的, 但这 只是 问题 的一个方面、 只是一个前提。根本 的问题是怎样证 明
收 稿日期: 2 0 1 3 — 0 3 一 O 7 基金项 耳: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 目的阶段性成果之~ , 课题名称是 : 关于马克思 主义整体性研 究视角的思考 ( 2 o 0 8 z ∞0 3 ) 作 者简介: 阿迪雅 ( 1 9 9 1 一) : 女, 蒙古 族,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0 1 0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 与当代社会发展。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精 神实质 ; 整体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4 4 5 8 . 2 0 1 3 . 0 3 . 0 0 1
马克思心得体会 一千字

学习马克思哲学心得经过这学期的学习,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
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
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渗透着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认真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具体地说: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对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和革命特点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三大规律: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特征: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3.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我们所熟悉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形象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指主要指: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殊性。
二,每个事物都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特殊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简述共产主义及其特征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和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透彻理解 此为学习哲学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是唯一的问题——“我是阿尔法,我是奥米伽,我是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哲学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宇宙的本源问题,也就是宇宙的终极根据问题。
此问题自我展开为三位一体的、三个互具互摄的环节和层次,不妨从俗,依次称为本体论层次、认识论层次和方法论层次。所谓本体论层次,就是宇宙的终极实性究竟为何;所谓认识论层次,就是主体是否可如实觉悟此终极实性;所谓方法论层次,就是主体如何实证此终极实性。由第一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三大本体论系列,通常所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云者,皆一元论也;由第二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认识论系统;由第三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方法论体系;三个层次各自又无穷化生,并相互融摄,于是生出世间千宗万派乃至于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哲学样态,又以不同的哲学流派为根源,衍生出无穷复杂、无限多样的世间一切学问。此一问题是化生一切问题、含摄一切问题的终极问题,也是一切哲学的唯一问题,任何哲学绝不可能研究、也绝对不存在第二个问题,乃至于绝对不存在第三、第四等任何问题,因为一切其余问题皆包含在此一问题之中,皆由此终极问题派生,皆为此终极问题之一个方面,皆为此终极问题之化身,此终极问题犹如佛学所说的“一真法界”,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宇宙,所有哲学流派之间、所有由哲学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之间皆互相具有、互相通达、缘起无尽,由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都可进入一切哲学或一切学问之中,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皆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包含着、反映着一切哲学和一切学问,“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此问题无限展开,可含纳整个宇宙,收则可置于掌中,收放自如。当然,如果我们究竟、彻底觉悟了真理之完备实性,则会彻底明了,其实此一问题也不存在——这一问题本来就不存在,“本来无事”,本来就无问题,本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二、对“物质”范畴的真正理解 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人早就背诵、熟悉了“物质”之定义,而实则几乎并无人理解其真谛也,所谓终生谈道不见道是也,难怪当年列宁感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没有几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际上,“物质”范畴是哲学上最深邃、最难理解的一个范畴,只有达到哲学的究竟境界方始领悟其实性。此范畴一般以列宁之定义为准,故以此而详细解说之。列宁原文最关键的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最关键的不是物质范畴,而是物质范畴所标志的物质的本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何为“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与人是否认识此本性、认识到什么程度无关,也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与认识无关,这与佛祖说的一切众生之佛性无论众生是否觉悟、觉悟到什么程度皆永恒不变、永远真实、不生不灭完全一样,“如来实性常住故不般涅槃”也,所以佛法最真实的“常乐我净”首先就是“常”,也就是永恒。 再深入阐发,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只能是因为其自身,物质之本性不受任何东西决定或影响,此本性乃物质本来固有,且其本性绝对不变——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物质本性的最深刻的核心思想“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是永远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暂时的,除了永恒变化、永恒运动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之外,再也没有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物质本源是永恒的,一切现象皆为此本源所生起、所变现,一切现象本身并无自性,是生灭无常的,宇宙、法界永无另一个自存的实体生出——因为那个自存的实体“唯我独尊”,至高无上,永恒存在,本性绝对不变,这与大乘空宗所言“缘起性空”和有宗所讲“依他起性”之义理完全一致;就透彻意义而言,宇宙一切现象随起随灭而物质本性永恒不变,此可对应于华严宗之法界缘起也,法界体性不生不灭而缘起无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实质所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根本的原理不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只是表象,而是有关此物质统一性之本性的物质不灭原理、物质本性永恒原理、物质本性永恒而无穷化生一切现象原理。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辩证法决不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凡有生必有死。如此,则一切最终都如梦幻、泡影,如此,学习哲学的最终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此,辩证法、哲学本身也是虚无主义,学习辩证法的最终结果就是走向虚妄,如此,学习哲学就走向了其反面,因为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真实而不是为了虚妄。事实上,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上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大多都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反对、所批判、所超越的东西,正好与马克思当年的思想相反,马克思在天之灵实在难安也。真正的辩证法是永恒、变化体用一如的境界,即佛学了义经所言生死涅槃不二的境界,六祖慧能大师得到衣钵之时“明心见性”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即上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那句话所揭示的境界。
恩格斯解释物质范畴曰:物质是不可见的。 唯然,善哉,恩格斯可谓真解物质本性者也——有人会说,我就不明白了:列宁不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吗,怎么恩格斯说物质不可见呢,客观实在的东西怎么不可见?凡有此疑问者皆不明物质之本性也,凡有此疑问者皆将“物质”简单等同为“物体”也。物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论之本也,物质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佛性、真如之于佛学,物质乃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你可见世间之有形有相之物体,然任何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石头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树木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太阳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地球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原子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夸克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你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我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他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可以说,即使你遍观三界,上穷碧落下黄泉,穷举宇宙间一切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皆非“物质”也,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超越任何一个、一种物体,故你所能见之一切物体、万象、万法皆非那个真实的“物质”,犹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然而物质、宇宙之终极本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果永不可见乎?非也,在相之有限境界、执迷于相之有限境界当然不可见,然超越相之有限境界、与物质本性完全契合则可见,即《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此时你把它叫做物质也好,叫做真如也罢,叫做道,叫做梵,叫做绝对精神,叫做上帝,乃至于叫做狗屁,或者什么也不叫都无妨,如此境界,全体真实,完美无缺,一切事物、一切众生皆本来具足本性之一切本体妙用,所谓当相即道也,个个圆成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之间本质关系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包括: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以这些核心范畴来解释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和为什么如此存在、发展的根源。根据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可以再加上“信息”这一范畴来完善之。当彻底了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我们将明见由各核心范畴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构成如下: 物质、运动[亦可说能量]、信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用、相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物质为体,为一切事物之终极根源、绝对根据,故可称体大; 能量为用,物质本体以此而化生出万物、化身为万物[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否定性”,佛学所言“缘起无尽”],故可称用大;
信息为相,物质本体所化生出的、所化身的万物即物质之相,故可称相大。
能量重在动,信息重在静,动静一体即为物质本源。
物质本源所化生出来的一切事物之无限总体构成宇宙,即佛学所言“法界”也,而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也就是物质本体]自我度量、自我展示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中,时间为宇宙纵向的自我展示,空间是宇宙横向的自我展示。宇宙以时间纵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永恒发展过程;宇宙以空间横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宇宙就是在物质本源的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中形成的纵横交织、动静一体的立体网络之无限总体。
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
物质本源在自我展开为一切事物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就是规律,物质自本自根,故规律乃物质本源自身所固有,由此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神创论之可能,犹佛学所言:世间万物,都无作者。
三大规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亦互相含摄,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性体,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相用:物质本源自我二元分裂,就是一切对立之根源,物质在自我分裂中永远保持自身本性不变,即所谓的宇宙统一性,物质不灭;同时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与本性贯穿到其余两大基本规律之中,因为就静态、就其相来看,质与量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度,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否定之否定;就动态、就其用来看,质量互变规律以渐进和飞跃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转换和自我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以曲折和前进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回归。所以三大规律又构成物质自身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而以物质本源的永恒性(统一性)、物质本性的自身保持(度)、物质本性的真正实现(否定之否定)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