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
2018年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篇一: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形式及禁忌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形式及禁忌【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问候语包括: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
英汉问候语的习惯性表达有一些禁忌,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就会使交流产生困难,造成误解。
【关键词】英汉;问候语;形式;禁忌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们每天不断重复这一交际行为不但有社会原因,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效果。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所以,熟人见面,不论是在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相问候。
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问候的规范,是因为他们重视交流,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说英语国家,语言问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候形式。
因为问候能体现出礼貌、身份和地位,而且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就可在礼貌的问候中表现出相关的内容。
是否能够得体问候是关键。
胡文仲教授在《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一书中把语言型问候形式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
英汉语的问候通常都离不开以上几种问候。
1 英汉祝愿式问候语汉语中,早晚见面多说“您好”、“早安”、“早上好”、“您早”、“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这些问候语大都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在城市人群中。
新年问候除“新年好”外,中国式传统的祝愿式问候语还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
看望病人时,可以说“祝早日康复”。
对新婚夫妇可说“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
英语中的祝愿式问候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工]
汉礼貌 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 的差异
Z
矛 逢
摘 要 :礼 貌 现 象是 不 同 的 民 族 所 共 有 的 .是 人 类 社 则 来 研 究 礼 貌用 语 .提 出 了礼 貌 原 则 fPoliteness Prin—
会 文 明 的 主要 标 志 ,它存 在 于 民族 的 语 言 和 文化 里 。 ciple),其 包 括 得 体 准 则 (Tact Maxim)、慷 慨 准 则
人 们跨 文化 交 际的 顺 利 完成 、社 会 的 正常 发 展 都 离不 (Generosity Maxim)、赞 扬 准 则 (Approbation Ma xim)、谦
开 礼 貌 用语 的运 用 。但礼 貌 用语 在 不 同的 文化 中具 有 逊 准 则 (Modesty Ma xim)、一 致 准 则 fAgreement Maxim)
根 源 ,即 中西 截 然 不 同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社 会 伦 理 道 德 种 礼 貌 ,而 中 国 人 在 受 到 别 人 的恭 维 时 ,常 常 用 “没
观 以及 思维 方 式 的差 异 。此论 文 通 过 对 跨 文化 交 流 领 有 、没 有 ”、“惭 愧 、惭 愧 ”来应 答 ,以此 表 示 谦 虚 ,或 者
差 异 在 中西 文化 中的 体 现 ,并 分 析 其 产 生 的原 因是 由 雅 。之 后 ,他 121又 提 出 了五 条更 详 细 的礼 貌原 则 :贬 己
于 深 层 次 的 文化 原 因 。如 是 由价 值观 、思 维 方 式 、社 会 尊 人 准 则 ;称 呼 准 则 ;文 雅 准 则 ;求 同 准 则 ;德 、言 、行
在 西 方 文 化 中 ,当 被 别 人 恭 维 时 .被 恭 维 人 礼 貌
探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

第 1 2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 学报
J u n o Be Un v r i o r M f Hu i TV i e st y
V 1 0 No 1 o . , .2 3 De e e . 0 0 0 5 0 6 c mb r 2 1 , 9  ̄ 9
21 0 0年 1 2月
探析 英汉礼貌用语 的语用差异及其成 因
丁பைடு நூலகம் 珠
( 苏州工 业职 业技术 学院 ,江 苏 苏 州 2 5 0 ) 11 4
[ 内容提要] 礼貌是人 际交往的前提条件 ,中西方礼貌用语 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障碍 。本 文通过对 比分析英汉礼貌准则和礼貌语用 的差异性 ,分析了英汉礼貌 文化 交际语用 失误 的成 因。 [ 关键词] 礼貌准则 ;语用差异 ;跨文化交际 [ 中图分类号] H 3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0 20 9—2 0 87 2 2 1 )1 —0 50 何 自然认为 :“ 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 非 母语 进 行 的言 语 交 际 。 由于 在 这 样 的环 境 下 所 使 用 的 第 二 语 言总是或 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 征, 以称之为跨 所 文化言语交 际。 ”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 因素之一 ,它贯穿于人类 日常的交际行 为之 中。 英汉礼貌准则的差异 比较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 为了避免 由于 语 言 失 误 而 导 致 交 际 失 败 ,保 证 交 际 的 顺 利进 行 ,人 们 应该遵守礼貌准则。 ( ) 西方 的礼 貌 准 则 一 英 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G . , Ie 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 础 ec 上 ,效 法 Gf e的 合 作 原 则 ,提 出 了礼 貌 原 则 。包括 六项 准 i c 则 ,简述如下:1 .得体准则 ( h T c Mai :使他人 受 T e at xm) 损最 小,使他人 受惠最大 。2 .慷慨准 则 ( h e eoi T e G n rs y t Mai :使 自己受 惠最小 ,使 自己受损最大 。3 xm) .称 赞准 则 ( e p rb t nMai :尽量减少对他人 的贬损 , h A T po a o xm) i 尽量 加 大对他 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 eMo et xm) h T ds Mai :尽 y 量减少对 自己的赞扬 ,尽 量加大对 自己的贬损。5 .一致准 则 ( e re n xm) h T Agemet i :尽量减少 自己与他人 的分歧 , Ma 尽 量加 大 与 他 人 的 一 致 。6. 同情 准 则 ( e S mpty h T y a h Mai :尽 量 减 少 自己对 他 人 的 厌 恶 ,尽 量 加 大 自己对 他 xm) 人的同情 。 ( )中国的礼貌准 则 二 顾 日国教授吸收与借鉴 了 G ec L eh的礼貌准则 , 在此基 础上于 1 9 9 2年在 《 礼貌 、语用和文化 》一文 中归纳 了具有 “ 中国 特 色 ”的 五 项 礼 貌 准 则 : 1 .贬 己尊 人 准 则 。2 .称 呼 准 则 。称 。3 文 雅 准 则 。4 . .求 同准 则 。5 .德 、言 、 行 准 则。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 之处。但 是, 根据矛盾的双重性,任何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 系,礼貌 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 差异 性,不同的语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导语: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同情准则 ( h y ptyMai : 话 者要 尽量 T eS m a x m) 说 h 减少 自己对别人 的厌 恶感 , 尽量增加 同情 感。
2 中国式 的礼 貌 准则 .
顾 日国提 出 了汉语 文 化 的 四个 礼 貌特 征 :尊 重 、
谦 逊 、态 度 热 情 、 雅 。 文
1 西 方 的 礼 貌 准 则 . 英 国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利 奇 ( .L eh 在 仔 细 研 究 G ec )
顾 日国在吸收和借鉴 了利奇 ( .L eh 的六条 礼 G ec )
貌准则 , 比分析 了英语礼 貌现象 , 追溯 了现代 礼 对 并 貌概念 的 历 史 渊 源之 后 ,根 据 礼 与 礼 貌 的联 系 ,于
J u a fL o a gNoma iest o r lo u yn r lUnv ri n y
Au ., 0 g 2 09 Vo . 8 No. 12 4
第2 8卷 第 4期
论跨文化 交际 中英汉礼貌 用语的语用差异
张 海 琳
( 河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 院,河南 洛阳 4 10 7 0 3)
摘
要 : 跨文化交际 中,来 自不 同文化背景 ,操不 同语 言的人 们常常会遇到 文化 差异 问题 ,英 汉礼貌 在
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 的应用 中就存 在有很大 的差异 。其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 : 谈语 题 目、称呼方式和对赞美感
谢 的 回答 四个 方 面 。
关键词 :英汉语言 ;礼貌用语 ;礼貌准则 ;语用差异
翻译。
一
、
引 言
他人受惠最大 。
慷 慨准则 ( h e eoi ai : 话者 要尽量 T eG nrsyM x t m) 说
英语礼貌用语

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礼貌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和所有的人际交往中。
然而,由于不同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以及所实施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亦即礼貌具有文化特征。
正是由于各社会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现象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因为一旦说话人一方的面子由于对方的礼貌策略运用失误而遭到伤害,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据此,对英汉礼貌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Brown和Levinson(1987)曾在其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一书中,对英语和印度的两种方言Tzeltal与Tamil 进行过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得出了双方在礼貌策略实施方面的异同。
而Maria Sifianou(1992)也在其著作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ngland and Greece: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中对英语和希腊语中礼貌现象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对比研究,总结得出了希腊人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英国人则更注重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这一结论。
因此,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对英汉礼貌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索了其社会文化根源,强调指出了文化差异是引起英汉礼貌策略实施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
强调指出了进行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的原因。
并勾勒出全文大致框架结构。
第二章解释何谓“礼貌”,侧重介绍了“礼貌”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概述了前人在礼貌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放在Brown和Levinson 的”面子理论”上。
阐述了其理论的主要内容。
但须值得提醒的是他们的理论主要基于英语社会与文化,因此不可能在汉文化中对号入座。
本章也提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同样,Leech的有关礼貌的理论也主要面向英语文化与社会,因此与内容摘要75 ——汉文化对礼貌现象的诠释亦不能—一等同。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准则 :尽 量缩 小对他人 的贬损 ,尽量夸 大对他 人 的赞 扬 。(4) 免一些不该 问的 问题 。个 人 的经济 收入 、婚姻 状况 、年龄 、政
谦虚准则 :尽 量缩小对 自己的赞扬 ,尽量 夸大 对 自己 的贬 损。 治倾 向和宗教 信仰 ,都是西方人不愿意别人 问及 的,这是他们
(5)一致准则 :尽量缩小 自己与他人 的分歧 ,尽 量夸大 与他人 的私事 。而中国人 聊天时 则喜欢 打 听对方 的经济状 况 、年龄
结合 中国特有 的历 史文 化传统 ,我 国学 者顾 日 国先 生也 礼 的行为 。而类似 的问题 在 中国人看来 ,是 体现 出对人 的关
在 1992年提 出 了五条 中国 的“礼貌 准则 ”:(1)贬 己尊人 准 心或表示双方关 系不一般 。 由于中 国文 化 以家庭为 其基 础 ,
则 :即对 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 的事物 时要“贬 ”,要 “谦 ”;对 听者 讲究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关 心 、开诚布 公 ;强调人 的社会 性 、集
关键 词 :英汉语 言;礼貌 用语 ;礼 貌准则 ;跨 文化 交际
礼貌 现象 是每个语言 社 团都 有 的社会 现象 ,它存 在 于各 上 ,尽 量减少他人付 出的代价 ,尽 量增 大对他人 的益 处 ;在 言
种不 同的文化 和语 言之 中,制约着人们 的言行 ,协调着人 们的 辞上 ,尽量夸大别 人对 自己的好 处 ,尽量 说 小 自己付 出的代
交 际活动 。任 何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都 具 有 自己独特 的文化 传 价 。(5)求 同准则 :指交 际双方在 诸多方 面力求 和谐一致 ,尽
统 ,它包括人生价值 观、思维方 式 、道德 准则 、宗教 信仰 、风 俗 量满足对方愿望 (顾 日国 ,1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标签: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众所周知,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让人们消除防备,放下戒心,保持融洽的相处,使合作顺利进行。
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礼貌的标准不同,因此,对礼貌现象,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礼貌现象进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人们比较喜欢中庸之道,凡是不喜欢先出头,不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有时在遇到不好回答或者没有把握的问题时会选择沉默或者回以微笑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形象,而西方的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者回以微笑,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从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学生比较保守,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凡是都是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西方国家的孩子比较张扬,喜欢逆向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比较独立。
(二)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问候语:“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这些问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要问别人的情况,而是一种寒暄,一种开场白,所以,只要回答“Fine,thank y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跟汉语中的“吃了吗”“忙什么呢”等一个道理。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接,把话题放在前面,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中心思想。
而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教育,讲话比较含蓄,喜欢点到为止,看透不说透,让对方领悟。
举个例子:You look 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是礼貌用语,而对中国人来讲,并不尽然,前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就会让人感到不安,以为是自己精神不好、脸色不佳,是不是生病了等等。
(三)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人崇尚、实践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即使不是亲属关系见了面也喜欢热情问候,在交谈中常常以对方切身生活为话题,问起对方的生活状况,诸如:年龄、工作、收入、有无对象、是否结婚等等,以显示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情,但是在西方是不能接受的,是对别人隐私的窥探,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同样的在西方社会,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与人交往中比较随意。
在平时生活中,无论辈分,一律以“你好”(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像朋友一样随意,但是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没礼貌,比较唐突的行为。
二、中西方两种礼貌准则分析(一)英语文化中主要的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效法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对礼貌原则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扬准则(Approbatit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增大对他人的赞扬;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夸大对自己的批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二)汉语文化中主要的礼貌原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汉语言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谦虚,推崇“贬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原则。
下面是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的特点,总结出的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文雅准则:出言高雅。
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的代价。
三、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表现英汉礼貌语言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两者各具其特点,又存在差异。
下面让我们主要从称呼语、隐私语和禁忌语、称赞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体现。
(一)称呼上的差异不同的称呼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人在称呼上很有讲究,主张尊老讲辈分,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的称呼原则,而在西方就比较开放,没那么多讲究,称呼简单明了。
例如,在汉语里“小+姓”,是个让人感觉亲切的称呼,只有关系比较不错的人才会使用,但在英美文化中如称“Smith”为“Little Smith”,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会被别人认为是一种嘲笑。
此外,在中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汉语称呼一般总结为两种表达方式:“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和“老/小+姓氏”,如“张老师”、“李先生”、“王老”、“老宋”等。
然而同样的称呼在英美文化中就可能会引来人们的不满。
比如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先生为“爷爷”,就会让人心里不舒服,感觉自己很年龄很大,不中用了。
英语中称呼语常用的表达方式:“Mr./Mrs/Ms+姓名(Mr.White,Miss.Brown)”、“头衔(Dr./Prof.等)+姓名(President Clinton)”、直接称呼(Sir,Madam等)。
尤其是近几年,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了,这也预示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化发展。
(二)中西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在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我们要想在跨文化交往中获得交际的成功,就应该学会如何避免禁忌语、敏感话题带来的尴尬,学会更好地使用委婉语。
比如在与外国人交谈中,要避免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子女等问题,在他们看来这是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
而我们在用英语交流中,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体育、国家及地区新闻等大众话题。
西方人还特别忌讳“老”字,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等于无用,因此一般称老人为“seniorcitizens”。
而在中国,“老”就显得阅历丰富,有学识。
言语禁忌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人们忌言疾病和死亡等等。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间接的言语行为,在人类言语交际中一直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作用,同样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使听者的心里比较舒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生活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忌讳疾病、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生病、死亡的委婉语有很多。
如:人们把cancer(癌症)称为theBigC或longillness,blind(瞎的)说成sightless,死亡用“go”、“pass away”“go to a better world”等来代替。
汉语中,“生病”同样用“身体不好”、“身体欠佳”,死亡用“逝世”、“仙去”等来委婉表达。
(三)对待赞誉恭维方面的差异在称赞语的使用与应答方面,中国文化中最富有礼貌现象的“贬己尊人”准则在这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人的语言比较含蓄委婉,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喜欢在语言上否定对方的赞美,贬低自己一番,来显示自己的谦虚,让人感觉进退有度。
如“哪里哪里”、“惭愧”、“不敢当”、“还不行”等等。
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就比较热情直率,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接受别人的赞美,而直接说“Thank you”,在他们看来直接否定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交际场合中要了解这个差异,以免在外国人面前自己礼貌的回答会造成对方的误解。
结语礼貌源于文化,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礼貌是成功交际不可缺少的“策略”,因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中,一定要认真了解这种差异,意识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习惯,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求同存异,扎实掌握,灵活运用,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参考文献:[1]Brown,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UP.[2]Leech,Geoffre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4]龚朝阳.英汉礼貌准则之比较[J].学英语与研究,2000,(5).[5]张国,赵薇.论礼貌语言的得体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3).[6]王毅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