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30例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胸痹的中西医治疗

通法的定义
• 通法,最早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 十种归类,说:药有宜、通、补、泄、轻、 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 剂”之说。通法,通剂,是十剂之一, “通可去滞”。而通法的应用则贯穿中医 古今治法体系的始终,应用极为广泛。从 某种意义上说,通法是一种治疗大法,它 比“十剂”其他治法以及程氏“八法”具 有更为深层的涵义和更为广泛的涵盖力, 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和创新有重大的 研究价值。
• 邓教授临证时,只要患者舌苔白,脉滑, 不管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均视为病 痰饮者,一律使用陈皮、半夏等温热之属 以化痰,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4.养阴通络法
•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心痛隐 隐,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倦 怠乏力,声息低微,自汗,五心烦热,口 干欲饮,舌红少苔,脉虚细。 • 选方: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 药物组成: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5g, 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黄芪 30g,酸枣仁30g,丹参15g,桂枝10g • 中成药:生脉胶囊、洋参黄芪胶囊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 冠心病的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 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 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分型
• • • •
①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型; ②心绞痛型; ③心肌梗死型; ④缺血性心肌病型; ⑤猝死型。
• C〖心律失常〗 75-95%的病人伴有 心律失常,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以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 D〖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 减弱且不协调,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肺水肿,后期可有右心衰竭。 • E〖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 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 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 梗塞后1-2天内出现。
中医辨证治疗胸痹

中医辨证治疗胸痹【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掣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胸痛,严重者心痛掣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关系密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关键词】中医辩证;胸痹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1病因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素问》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②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③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④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⑤年迈体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胸痹是一种以胸部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是属于“心痛”范畴的疾病,因此在辨证施治上需要重点关注心脏和心脉的状况。
在中医中,胸痹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气郁结心气郁结是胸痹的常见证候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主宰情志,任脉起于心,反映在心气郁结时,心火上炎,气机不畅,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心烦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脉象多见弦细或弦紧等特征。
二、痰火阻滞痰火阻滞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为痰火之母,痰火相互搅动,阻滞心脏,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咳痰、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多见滑数或滑弦等特征。
三、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常见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血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脉象多见虚弱或沉迟等特征。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心气郁结,可以采用调理心火,疏通气机的方法;针对痰火阻滞,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祛痰祛火的方法;针对气血不足,可以采用调理气血,补养心脉的方法;针对气滞血瘀,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疏通气机、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胸痹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法预防和减缓胸痹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或者说心前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闷胀、胀满感。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于气滞痰凝、痰火困脏、痰浊淤阻等等因素导致,因此在治疗胸痹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辩证要点进行治疗。
一、气滞痰凝型气滞痰凝型的胸痹多见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致。
胸痹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 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 《灵枢· 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 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 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 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 《素问· 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 《素问 ·厥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 “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夕发旦死。”
病名 要点
胸痹
较轻微 短暂,数秒至15分钟
真心痛
剧烈伴压缩感 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片后迅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片后难以
速缓解 缓解
兼证 心电图
心悸、气短,自汗
汗出、肢冷、面白、唇紫、 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 危重证候。 心肌梗死图形
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 波改变
以 201T1 、 99mTc 等静脉注射作心肌显像,估侧心肌缺 血的灌注缺损,来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五)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确定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与范围,有否室壁
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等,为冠状动脉手术前必备检
查。
七、相关检查
(六)其它相应检查
观察眼底变化,可及早发现动脉粥样 硬化状况,血脂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小板功能检查及X线胸部摄片等均有助 于胸痹的诊断。
邪之处也。”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二、沿革
(三)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胸痹心痛的分证论治

胸痹心痛的分证论治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胸痹心痛的分证论治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寒疑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
;方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大枣健脾益气。
全方共呈温经散寒,活血通痹之效。
可加瓜蒌、薤白,通阳开痹。
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定痛。
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含化可即速止痛。
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香附又为气中血药,川芎为血中气药,故可活血且能调畅气机。
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若兼有脘胀、嗳气、纳少等脾虚气滞的表现,可用逍遥散疏肝行气,理脾和血。
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
如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行瘀、散结止痛之作用。
气滞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
30例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
2018-05-11T13:14:52.4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作者: 谷俭
[导读] 探讨胸痹的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胸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谷俭
(绥化市兰西县奋斗乡卫生院
黑龙江绥化 151552)
【摘要】目的:探讨胸痹的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胸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
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0%高于对照组76.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
治疗胸痹,应以养心补肾为主,补阴顾阳,补阳护阴,阴阳平和,缓解病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胸痹;中医辩证;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041-01
胸痹是中医理论,为慢性疾病,肺部疾病或胸部疾患长期失治或治之不当,或复感外邪,经年累月不愈而成
[1]。现对我院收治的胸痹患者
给予中医辩证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胸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
例,年龄
45~78岁,平均年龄54.5±2.5岁。病程2~36年,平均病程10.5±1.5年;其中胸部闷痛者27例,胸痛彻背20例,气短11例,喘息
不能卧
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5.5±2.5岁。病程1~35年,平均病程9.5±1.5年;其中胸部闷
痛者
26例,胸痛彻背21例,气短10例,喘息不能卧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1)阴寒痹阻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兼有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
自汗,四肢厥冷。舌象苔白滑或腻,脉沉细或弦紧。散寒通阳,化浊宣痹。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中选用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
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与瓜蒌合用为治胸痹、胸痛之要药。白酒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2]。本方是治疗胸阳不
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证的基础方剂。若寒邪较重者,可酌加干姜、细辛、桂枝等以散寒通阳;气滞甚者,可酌加檀香、枳壳以理气行滞;
兼血瘀者,可酌加丹参、桃仁、延胡索等以活血祛瘀。(
2)痰浊壅塞证:主症胸痞胀痛,甚则痛引肩背。兼有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
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黏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象弦滑。治侧宣痹通阳,理气豁痰。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方中半夏燥湿
化痰,降逆散结;配以瓜萎、薤白豁痰通阳,理气宽胸;酌加檀香、降香、丹参、三七以增行气化瘀镇痛之力。用于胸痹痰浊壅盛,病情
较重者。(
3)血瘀阻络证:胸痛引背,时作时止。兼有痛如撕裂,入夜加重,胸闷,气短,心悸。舌质紫黯,有瘀斑,苔白。脉象弦涩或
结代。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采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镇痛;牛膝引血下行;生地、当归养血益阴,
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并能
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若病久入络,可加地龙、全蝎等以增化瘀镇痛之力。气机郁滞较重,加檀香、降香、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散
滞止痛。(
4)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舌质淡紫,苔白。脉象细弱
或结代。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炙甘草汤。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生化气血之
源;参、草、枣合用以益心气;生地、麦冬、阿胶、火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桂枝、生姜通脉调营;加丹参、三七化瘀镇痛。全方具
有补气滋阴,化瘀镇痛之功。
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静脉注射,剂量为
10~20mg,将药物与浓度为0.5%的葡萄糖进行配制,总剂量为500ml。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半年以上不复发。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伴随症状
好转
,体征、心电图或实验室检查好转,半年以至一年内不复发。好转:临床主要症基本消除或好转,胸痹心痛减轻,其它症状有所好转,发
作时疼痛轻微,持续时间较短,但各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一切症状无改善
[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痊愈5例(16.67%),显效10例(33.33%),好转12例(46.33%),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
痊愈
3例(10.0%),显效8例(26.67%),好转12例(40.0%),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
对照组
76.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胸腔是心、肺两脏所处的部位,它们都有赖于胸阳之气的流畅宣通,才得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胸阳不能振
奋,津液不得输布,就会凝聚为痰,阻塞气机,而结滞于胸中,形成胸痹。痹,就是闭塞不通之意。胸阳为痰所阻,轻者可见胸满,重者
则为胸痛,即所谓
“不通则痛”。痰浊内阻又会使肺气不能下降而上逆,故有喘息气短、咳唾涎沫等症。治疗采取宣通胸阳、豁痰散结的方
法,使气机流畅、上下宣通,则胸阳得以开泄而病自愈。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正是为此等病证而设。
中医治疗胸痹,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注重整体观念,在治心同时兼顾肝、脾、肺、肾四脏功能失调对心痛影响,辨证依据主症、次
症、舌象、脉象的特征,立法紧扣病机,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
【参考文献】
[1]
郝建军,张介眉,冯云霞,等.浅析通阳法在胸痹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03(5):264-265.
[2]
陈晴晴,王振兴,陈晓虎.从五脏论治胸痹心痛[J].四川中医,2016(6):17-19.
[3]
王思予,刘彤.从五脏辨证论治胸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v.28(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