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活性炭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活性炭制备实验报告

活性炭制备实验报告

活性炭制备实验报告活性炭是以煤、木炭、果壳等为原料经过加热反应处理后制得的有机质固体,也是一种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吸附能力、吸附选择性强等特点,常被用于水处理、气体处理、污染物治理、医药制造等领域,因此,如何制备活性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活性炭制备实验的准备工作,酸碱度测定,以及活性炭改性处理。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准备原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原料为果壳炭,果壳炭经过炼热后,按粒度分为20mesh和80mesh,20mesh的用于制备活性炭,80mesh 的用于改性处理。

2、实验设备:实验所需设备为电炉、电子天平、蒸发杯组件和重量计,以及实验用的塑料容器等,这些设备可以完成试验酸碱度测定和活性炭制备改性处理等过程。

二、酸碱度测定使用电子天平把需要测定的果壳炭量称出,然后放在蒸发杯组件里,加入稀硫酸溶液,通过搅拌均匀,然后定时去样,采用滴定法测定果壳炭的弱酸弱碱度,从而确定正确的反应条件,控制反应进程.三、活性炭制备1、放入果壳炭,果壳炭的质量为60克,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放入电炉内进行烘烤,通过控制烘烤温度,使果壳炭发生有机变性反应,以形成活性炭,一般烘烤温度为450℃,时间为2小时,制备出的活性炭用重量计称量,记录制得活性炭的数量,计算热处理后活性炭收率。

2、烘烤后的活性炭将放在密封容器中进行贮存,以保证活性炭的质量。

四、活性炭改性处理1、改性处理前,先将活性炭分离成大小不一的两类,分别是20mesh和80mesh,其中20mesh的活性炭用于改性处理,而80mesh 的活性炭用于对比实验。

2、将20mesh的活性炭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如硫酸钠),搅拌均匀,再加入其他改性剂,如碳酸钙,改性剂需要搅拌均匀,使它们能够深入到活性炭的表面和内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减少它的颗粒污染量。

3、改性处理后,将活性炭放入活性炭固体分离器中,进行耦合处理,这样可以使活性炭更加细腻,有效减少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钢铁企业排水处理是环保领域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采用化学物质进行沉淀、过滤等方式,但这种处理方式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废物处理成本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经济的钢铁企业排水处理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生物活性炭已被证明可以在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去除细菌和有机物等方面的效果,因此在钢铁企业排水处理中作为辅助性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生物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材料结构、性质特点以及在处理钢铁企业排水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本文将以实验室实测数据为支撑,探讨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处理中的效果,并与传统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1. 结合实验室实测数据,得出生物活性炭在处理钢铁企业排水中的效果,并与传统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2. 探讨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处理中的机理和应用前景。

3. 对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生物活性炭的相关理论知识,介绍了生物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材料结构、性质特点等;第三部分为生物活性炭在处理钢铁企业排水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生物活性炭的处理效果、机理和应用前景等;第四部分为实验设计部分,介绍了生物活性炭的实验方法和参数调整;第五部分为实验结果分析,介绍了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对生物活性炭在钢铁企业排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活性炭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脱色、脱臭、脱催化剂等领域。

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活性炭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气体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然而,由于其吸附饱和后容易返释有害物质,或者活性炭本身在吸附过程中被污染,活性炭会失去吸附性能,难以再次利用,这成为了活性炭应用的一大瓶颈。

因此,寻找一种活性炭再生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化学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化学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污泥处理等。

电化学技术与活性炭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活性炭的再生。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活性炭再生方法,但目前对其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和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研究不同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因素。

2.探究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

3.建立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适用范围和优化条件。

三、研究内容1.收集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搭建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实验平台,选择适宜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探究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

3.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分析并研究活性炭再生前后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变化。

4.用吸附性能评价法(BET法)评估活性炭再生前后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以及吸附性能等。

5.建立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

6.对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进行探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相结合,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四、预期结果1.得出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确定其最优条件。

2.深入理解活性炭再生机理,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水处理用活性炭筛选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处理用活性炭筛选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处理用活性炭筛选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水是人类生活、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现代工农业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致使水资源受到了极大的污染。

其中,有机物、重金属和色度等成为水污染的高发源。

而活性炭作为一种强大吸附剂,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的治理。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针对水处理用活性炭的筛选方法进行探究。

二、研究目的
1. 深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 研究不同筛选方法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筛选方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 活性炭筛选方法的理论分析:
首先深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和影响因素,重点研究活性炭颗粒的大小、孔径大小及分布、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处理前后的性能差异等。

2. 活性炭筛选方法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将采用不同的筛选方法对不同规格的活性炭进行筛选,然后使用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脱附仪(BET)等仪器检测活性炭的形貌、孔径大小及分布、比表面积等特性,以确定筛选方法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
1. 通过深入研究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筛选方法,能够确定最佳的活性炭筛选方法,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 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和性能,并能够为活性炭的相关应用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活性炭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活性炭筛选方法则是影响其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水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开题报告】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研制

【开题报告】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研制

开题报告环境工程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研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有机废气(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主要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工业有机废气在涂装、印刷、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的生产加工中大量地产生,有机废气产生严重的烟雾,难闻的恶臭,并且能够生成二次污染气体,有机废气有些成分具有毒性,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甚至致癌。

在空气净化领域中,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是个难题,这类废气的浓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 mg/ m3以下,这种情况下采用回收或燃烧的方法是不经济的。

吸附净化是脱除低浓度VOCs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设备简单,操作成本低,吸附剂具有较多选择性。

活性炭是一种无毒无味,具有发达细孔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优良吸附剂,所以活性炭不仅用于污水和废水的处理,也用于有机废气的吸附去除。

而活性炭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活性开始下降,不得不更换新炭,这种方法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实现活性炭的再生成为迫切的要求。

目前,活性炭再生方法主要有这几大类:加热再生法、药剂再生法、生物再生法、化学再生法、湿式氧化再生法等。

由这些方法产生的活性炭再生设备种类繁多,有强制放电再生炉、自由电热式活性炭再生炉、回转窑式再生炉、热空气解吸装置等,然而这些设备存在着再生炉寿命短、间断生产、须人操作、炭磨损率相对较大、活性炭再生量小、活性炭再生率不高、不便于装拆和维护、适应性不强等使用方面的不足,再者活性炭吸附和再生没有实现一体化。

因此,研究影响有机废气吸附和活性炭再生因素,并对由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设计一个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装置,实现活性炭吸附后再生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和低成本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中,为降低活性炭使用成本,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再生以重复使用,目前原位再生方式主要有脱附后催化燃烧,辅助设备较多,本课题拟通过设计一个一体化吸附再生实验装置,验证其净化有机废气及活性炭再生的效果,以期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

活性炭对水泥砂浆影响开题报告

活性炭对水泥砂浆影响开题报告

活性炭对水泥砂浆影响开题报告混凝土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建筑材料之一,就在最近活性炭作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突然被更多的人关注了。

我们发现活性炭可以增强水泥的耐湿性和减轻潮气侵袭的风险。

还测试过活性炭对混凝土气孔特性的影响,了解到活性炭可以减少了混凝土中的空气含量,从而提高了强度。

活性炭也可用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含有活性炭作为添加剂的硬化水泥浆也拥有了吸附能力,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有害化合物(例如乙醛和甲苯)的环境中。

活性炭粉末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甲苯,因此,包含活性炭的硬化水泥浆可作为潜在的建筑材料,有助于提高除污效果。

活性炭水泥砂浆的组成波特兰水泥(硅酸盐水泥I型和II型)作为基础材料,活性炭采用植物种子转化成。

在物理活化过程中,碳化和活化步骤均通过加热完成。

制备方法是,先用蒸馏水洗涤和漂洗以除去杂质,在100℃下干燥24小时,然后过筛以控制粒度。

然后将制备好的原材料在马弗炉中加热到600℃,持续一个小时。

冷却至室温后,将地面洗净,然后再次用去离子水冲洗。

并在100℃下干燥48小时,然后使用16号和60号筛分(筛孔分别为1.18和250微米)进行分选。

在加热过程中,基础材料的挥发性分子升华,从而在整个过程中留下多孔结构。

制备的活性炭储存在密闭瓶中。

处理后获得的原材料和活性炭颗粒如图1所示。

活化过程形成了蜂窝状的孔结构,导致活性炭中的表面积较大,这可能引起了形态对称现象。

图1:(a)处理后获得的原材料和(b)活性炭,以及(c)原材料和(d)活性炭在500x下的SEM图像。

活性炭水泥抗压强度测试在7天,21天和28天测量立方体样品的抗压强度。

每个代表性的抗压强度是十二个样品的平均值。

强度的测量是使用混凝土压缩机进行的。

根据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由于在7天时测得的强度大大降低,因此未测试21天时5%和10%活性炭的样品。

结果证明,普通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在活性炭复合材料样品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趋势。

含载银活性炭腈氯纶纤维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含载银活性炭腈氯纶纤维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含载银活性炭腈氯纶纤维的研究
研究背景:
银活性炭纤维具有抗菌、除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剧院、体育场所、汽车、农业、卫生等行业。

然而,单一物质的功能无法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因此,我们将研究银
活性炭和腈氯纶的复合材料,以期能够达到更好的性能。

研究内容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将银活性炭载入腈氯纶中制备织物,并对织物进行表面处理,探究银活性炭在腈氯纶中复合的效果,以及复合织物的物理性能,如抗菌、排污等,从而为
该复合织物的应用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研究方法:
首先,制备具有一定活性的银活性炭,在其表面加入适量交联剂,然后将其填充到腈氯纶及其混纺纤维中,采用纺织工艺制备织物。

其次,在制备的织物表面进行表
面改性处理,增强其物理性能和平滑度。

最后,对银活性炭腈氯纶复合织物进行物理
性能测试和环境应用测试。

研究预期成果:
1. 成功合成具有一定物理性能和抗菌能力的银活性炭腈氯纶复合织物;
2. 探究复合织物在环境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3. 为复合织物的相关应用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以上是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

活性炭用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炭用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尽管现代工业在制造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环保技术,但仍存在环境污染。

这就需要环保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与此同时,大量燃烧排放的烟气中也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它们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对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具有表面积大、微孔结构良好、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中,尤其是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

活性炭作为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的吸附剂,具有无二氧化碳排放,设备占地面积小,化学反应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长寿命等优势。

二、研究目的:本试验旨在对活性炭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脱硝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究活性炭在脱硫、脱硝过程中的吸附机理。

同时,通过不同活性炭材料的筛选,研究其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性能,并优化其吸附性能,提高活性炭的使用效率。

三、研究内容:1. 研制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试验装置,搭建试验平台,采集样品。

2. 筛选不同孔径的活性炭进行实验,分析不同孔径的活性炭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效果。

3. 研究悬浮流化床对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探究其吸附机理。

4. 优化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提高其吸附效率。

5. 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活性炭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中的优缺点,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四、研究意义:本试验可以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中活性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吸附机理,为一定程度上解决烟气污染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优化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提高活性炭的使用效率,为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煤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CO2高温活化活性炭材料对苯酚和活性黑KNB的吸附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CO2高温活化活性炭材料对苯酚和活性黑KNB的吸
附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CO2高温活化活性炭材料对苯酚和活性黑KNB的吸附行为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对于一种环保材料——活性炭的研究与应用广泛受到关注。

活性炭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表面积大、孔结构多样等特点,所以在废水处理、气体净化等方面应用广泛。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CO2高温活化活性炭材料,研究苯酚和活性黑KNB在该材料上的吸附行为。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O2高温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材料,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试对活性炭材料的性质进行表征;利用批处理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苯酚和活性黑KNB在不同条件下(如pH、时间、温度和初始浓度等)对活性炭材料的吸附行为,同时探究其吸附机理。

研究意义:
该研究将对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苯酚和活性黑KNB废水的处理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得到CO2高温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材料的方法及其性质的表征结果,获得苯酚和活性黑KNB在该活性炭材料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并探究其吸附机理。

最终期望实现对苯酚和活性黑KNB 的有效吸附,为废水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如何有效地去除污染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但是,传统的活性炭存在比表面积小、吸附速度慢、再生和利用困难等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将活性炭与其他材料复合能够克服其缺陷,提高材料的性能。

ZnO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可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将其与活性炭纤维复合,能够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本研究计划制备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对其吸附性能、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探究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制备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采用水热法将ZnO纳米颗粒沉积在活性炭纤维表面,制备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

2.测试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比表面积、孔结构、荧光光谱等测试。

3.研究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利用甲醛、苯等模型物对复合材料进行吸附实验,并测定吸附速度和吸附量。

4.探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仪测定复合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并对罗丹明B等模型污染物进行光催化实验。

5.分析复合材料的稳定性:通过反复使用和再生实验,分析复合材料的失活机制和再生效果。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制备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成功制备高比表面积、孔结构合理的ZnO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

2.在吸附实验中,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速度和吸附量均明显提高。

3.在光催化实验中,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对罗丹明B等模型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明显。

4.反复使用和再生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再生效果。

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将为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有望解决目前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中活性炭材料的潜在问题,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之二(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NaPO3)6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课题类型:设计□实验研究□√论文□学生姓名:王祥学号:3110405207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12班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张宏哲教授开题时间: 2015年4月2015年4 月10日(NaPO3)6稻壳制备活性炭的研究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1、课题研究的意义活性炭作为一种无机化工产品,同一般的化学产品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如木炭的比表面积一般只有100m2/g~400m2/g,而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1000m2/g~3000m2/g,他对气体、溶液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质以及胶体颗粒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由于他作为一种优质吸附剂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或表面活性官能团,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及耐酸、耐碱、耐热,以及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使用失效后容易再生等良好性能,使它在食品加工、制药、化学、冶金、农业、环保等方面着极其广泛而重要的用途,例如,我国环保任重而道远,气体净化、重金属回收,贮装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等,这使得人们愈来愈注重对活性炭的研究和开发[1]。

传统的活性炭制备多以木材、木炭等为原料,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尤其是1998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使人们切身体会到生态环境恶化对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负面影响,国家迅速对自然林实行禁伐,致使木材、木炭的来源萎缩,使制备活性炭的原料受到很大限制,价格也呈上涨趋势[2]。

而稻壳作为谷物加工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占稻谷籽粒质量的18%~22%,1997年我国稻谷产量达到2.02亿吨,我国稻壳生成量约占全球1/3以上,大多作为初级燃料利用,综合利用率不足10%;因其密度小、体积大,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燃烧后的稻壳灰大都没有处理。

稻壳经完全燃烧后,其所含碳元素将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其灰分主要成分为SiO2[3],若控制稻壳经不完全燃烧,则可保留部分碳,得到的是炭化稻壳,也称为煤气稻壳[4]炭化稻壳是黑色闪光的颗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为空心状的网状结构,故成为制备活性炭较好的原料。

以炭化稻壳灰作为原料制取活性炭,不但成本低,而且不含有害杂质(如铅、砷),特别适合于食品工业上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5-6]。

2、课题研究的现状活性炭的制备可分为化学活化法[7]和气体活化法[8]2种,随着制备活性炭的原料来源的不断丰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使活性炭的制备有了新颖的方法和途径[9]。

如连续炭化活化法、流化床一步法制造活性炭等[10-11]。

由于稻壳和其他木质原材料一样,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12],所以稻壳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和其他木质活性炭一样,主要是化学活化法,包括氯化铝活化法,氯化锌活化法[13],碳酸钾活化法[14]和其他化学品活化法[15-17]。

氯化锌法制造工艺为在原料中加入重量是原料0.5-4倍、比重为1.8左右的浓氯化锌溶液并进行混合,让氯化锌浸渍原料,然后在回转炉中隔绝空气加热到600-700 ℃,由于氯化锌的脱水作用,原料里的氢和氧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放出,形成了多孔性结构的炭。

微波法稻壳原料制备活性炭,用氯化锌作为活化剂,实验原理就是利用微波加热的优点和氯化锌对微波良好的吸收性用氯化锌溶液将稻壳充分浸润,在微波加热后,氯化锌迅速汽化以爆炸的方式冲破稻壳结构形成微孔。

碳酸钾活化法,采用碳酸钾活化草浆制备活性炭,探讨了原材料与活化剂的配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确立了调控活性炭性能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活性炭的形貌特征,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稻壳活性炭中微晶的晶体结构。

结果证明以稻壳为原料, K2 CO3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是可行的。

所制得的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为131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60 ml/g。

磷酸活化原则上是将精细粉碎的原料与磷酸溶液混合,烘干混合物,并在回转炉内加热到400-600 ℃,工艺流程是在较高的温度下(1100 ℃)进行的。

将洗净稻壳用0.5 mol/L的氢氧化钠浸24 h,去除表面蜡质和可溶性物质,纯水洗至pH恒定,晾干粉碎,分别过35、10目筛子,与80%(质量分数) 的磷酸,按1:3(质量比)的料液比混合浸渍后直接放入马弗炉,先220 ℃烧1h,再升温至550 ℃,保温90 min。

马弗炉自然冷却后取出,纯水洗至中性,120 ℃鼓风干燥箱烘干,放入干燥器存放备用。

结果证明用稻壳作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生产活性炭是可行的。

活性炭的脱色力可以达到或超过糖液脱色用活性炭的国家标准,其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与焦糖脱色力分别可以达到980 mg/g、140 mg/g、112%。

本课题采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活化剂利用稻壳制备活性炭,并研究六偏磷酸钠的活化性能。

通过实验探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液料比、活化液质量分数等对产品性能额影响,最终确定以六偏磷酸钠作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

3、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活性炭的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年出口量是世界第一,是活性炭生产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活性炭的原料主要是煤、木屑以及果壳和果核等,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用稻壳、秸杆等制备活性炭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7]。

随着能源资源的紧缺及应用领域的拓展对活性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活性炭在原料、制备方法等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品种特殊性能活性炭的研究开发。

但是,活性炭制备的高昂成本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

寻找价格低廉、产量丰富的原料是目前降低活性炭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

丰富的可用性和低成本的农业副产品,如稻壳、坚果壳、果核,使他们成为活性炭良好的候选和原料来源。

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稻壳的产量很大。

因此探究碳酸钠法稻壳基制备活性炭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主要设计(研究)内容本课题采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活化剂利用稻壳制备活性炭,并研究六偏磷酸钠的活化性能。

通过实验探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液料比、活化液质量分数等对产品性能额影响,最终确定以六偏磷酸钠作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含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1、研究方案(1)活化温度的影响在料液质量比1:2、活化液质量分数50%、活化时间4h的条件下,考察活化温度(500℃、600℃、700℃、800℃)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2)活化时间的影响在料液质量比1:2、活化液质量分数50%、活化温度为前部实验探究的最佳温度条件下,考察活化时间(如1h、2h、3h、4h等)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3)料液比的影响在活化液质量分数50%、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为前部实验探究最佳的条件下,考察料液比(如1:1、1:2、1:3、1:4等)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4)活化液质量分数的影响在料液质量比为、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为前部实验探究最佳的条件下,考察活化液质量分数(如40%、50%、60%、70%)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2、工作计划2.28-3.23:查阅相关文献并翻看。

3.24-3.26: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试剂。

3.26-3.29:翻译一篇英文全文文献,按要求完成开题报告。

3.30-5.20:用氢氧化钠处理稻壳,再碳化,最后用预定质量分数的六偏磷酸钠在不同条件下活化制备活性炭,测定亚甲基蓝的吸附曲线。

通过曲线探究最佳工艺条件。

5.21-6.6:对实验结果后期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6.7-6.20:修正毕业论文及参加答辩。

3、工作重点与难点本实验是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活化剂利用稻壳制备活性炭,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实验测的在不同的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液料比、活化液质量分数下所的产品亚甲基蓝吸附值所得的曲线来探究最佳工艺条件。

4、拟采用的途径用氢氧化钠处理稻壳,再碳化,最后用预定质量分数的六偏磷酸钠在不同条件下活化制备活性炭,测定亚甲基蓝的吸附曲线。

对比数据观察曲线来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

四、参考文献:[1] 陶水才. 利用稻壳灰制取水玻璃和活性炭[J]. 适用技术市场,1991(3):27.[2] 田文瑞,沈冬冬,段萌,等. 农林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化学方法[J]. 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41(2):28-39.[3]孙康,蒋剑春. 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6):98-104.[4]汪昆平,徐乾前. 几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2,6(2):373-380.[5] 范艳青,冯晓锐,陈雯,等. 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发展[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27(5):17-20.[6] 刘欣梅,代晓东,张建,等. 辅助活化法制备着急活性炭的机理[J]. 新型炭材料,2008,23(2):133-138.[7] 吴英亮.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中)[J].生意通,2011(4):116-120.[8] Nasrin R K, Marta C, Giselle S, et al. Production of micro- and mesoporous activatedcarbon from paper mill sludge:I. Effect of zinc chloride activation[J]. Carbon, 2000,38(14):1905-1915.[9] Jun’ichi H, Toshihide H, Isao T, et al. Preparing activatedcarbon from various nutshells by chemical activation with K2CO3[J]. Carbon,2002,40(13):2381-2386.[10]徐涛,刘晓勤. 花生壳活性炭研究进展[J]. 花生学报,2007,36(3):1-4.[11]李玥,陈正行.山西食品工 [J].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014,3:15-18.[12]欧阳东.稻壳更有价值的出路——制备混凝土顶级掺合料[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6):40-42[13]姚惠源.谷物加工工艺学[M].中国财经出版社,北京: 1997.7[14]黄宜新.利用稻壳煤气发生炭化稻壳.粮食与饲料工业,1990(2):66-68[15]张世润.美国活性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1996全国活性炭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337-339[16]钱慧研.国外活性炭生产和供需贸易概况[J].林产化工通讯,1998(4):24-27[17]李玥,陈正行.山西食品工 [J].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014,3:1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