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

合集下载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由于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青稞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西藏青稞产业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西藏青稞产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落后。

由于西藏地势高寒,气候条件苛刻,青稞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主要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技术相对较落后。

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水平低。

目前,西藏青稞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加工设备和技术的不足,产品加工水平也相对较低。

三是市场渠道狭窄,销售受限。

受限于交通状况和市场开发能力,西藏青稞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较窄,市场开放度低。

为了优化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种植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西藏青稞的产量和质量,增强抗逆性和竞争力。

二是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与相关产业链的合作,建立完整的青稞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开发出多样化的青稞产品。

三是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市场开发能力。

加强与内地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高西藏青稞产品的市场开放度和竞争力。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市场开发能力,可以进一步推动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青稞产业发展交流发言材料

青稞产业发展交流发言材料

青稞产业发展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青稞产业发展研究团队的一员,在此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青稞。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粮食作物,素有“青海之粮”之称。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等特点,被誉为“天然绿色食品”。然而长期以来,青稞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对青稞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支撑。青稞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只适合在高原地区种植。因此,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我们需要依靠科技来提高产量和质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青稞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是优化产业链条。目前,青稞产业的链条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我们建议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青稞的深加工和增值产品。可以发展青稞酒、青稞面、青稞油等相关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进一步推动青稞产业的升级。

三是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品牌建设是青稞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建议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青稞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可以通过举办青稞文化节、青稞品鉴活动等方式,宣传青稞的独特价值和食用效果,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促进青稞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建议加大政府对青稞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青稞种植户的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青稞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青稞产业发展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谢谢大家!

青稞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稞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稞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对策一、青稞加工工艺现状1. 青稞加工工艺水平不高目前,青稞加工工艺水平整体较低,加工出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传统的青稞加工工艺采用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且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问题。

2. 青稞加工产品种类单一青稞加工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以青稞酒、青稞面粉为主要产品。

缺乏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开发,限制了青稞加工业的发展空间。

3. 青稞加工环节存在浪费现象青稞加工过程中存在着原料浪费、能源浪费等现象,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

4. 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目前,青稞加工工艺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加工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制约了青稞加工产业的发展。

1. 强化技术研发加强青稞加工技术研发,推动传统工艺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

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青稞加工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注重产品差异化和创新化,拓展更多种类的青稞加工产品。

加大对青稞加工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3. 加强行业合作,共同发展青稞加工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共享资源和信息。

建立青稞加工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共同发展,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 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青稞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督和检查,杜绝因加工工艺不当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

5. 多元化利用青稞资源除了青稞酒、青稞面粉,还可以开发更多的青稞加工产品,比如青稞粥、青稞茶、青稞零食等。

多元化利用青稞资源,拓展产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推动青稞加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对青稞加工工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推动青稞加工工艺水平的提升和创新。

三、结语青稞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作物,其加工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探讨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探讨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探讨西藏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传统农作物,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青稞产业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然而,西藏青稞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品种单一目前,西藏青稞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上,缺乏品种多样性。

这不仅会影响青稞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影响青稞的品质和口感。

2.技术水平低下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殊,青稞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相对落后。

这不仅会影响青稞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青稞的市场竞争力。

3.市场营销不足由于西藏青稞的产量较小,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这不仅会影响青稞的销售量和价格,还会影响青稞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议探讨1.加强品种研发为了提高西藏青稞的品质和口感,我们应该加强品种研发,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增加品种多样性,提高青稞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技术水平为了提高西藏青稞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水平,增加青稞的产量和品质,提高青稞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市场营销为了提高西藏青稞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应该加强市场营销,提高青稞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拓展青稞的销售渠道,增加青稞的销售量和价格,提高青稞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西藏青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解决。

只有加强品种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市场营销,才能提高西藏青稞的产量和品质,增加青稞的市场竞争力,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西藏青稞产业是西藏高原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西藏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传统的种植方式,青稞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优化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提高青稞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需要加强青稞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条件恶劣,传统的种植方式大量损耗农民的劳动力和资源,并且产量较低。

应该加强青稞栽培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研发出抗寒、抗旱的新品种,提高青稞的产量和质量。

需要改善青稞的加工和销售环节。

目前,青稞的加工和销售主要是以农户个体为主,缺乏统一的加工和销售渠道。

这导致了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应该建立健全青稞产业协作组织,加强青稞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需要加强青稞品牌的建设和宣传。

青稞作为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青稞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低。

应该加强青稞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青稞产品的认知和认可度。

第四,需要加强青稞产业的规划和管理。

目前,青稞产业的发展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

应该加强对青稞产业的规划和管理,统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需要加强对青稞农民的培训和扶持。

青稞产业是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应该加强对青稞农民的培训和扶持,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管理技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要想优化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青稞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改善青稞的加工和销售环节,加强青稞品牌的建设和宣传,加强青稞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青稞农民的培训和扶持。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实现西藏青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论述西藏青哥生产现状及具体解决方案

论述西藏青哥生产现状及具体解决方案

论述西藏青哥生产现状及具体解决方案 自然条件差,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青藏高原地区总耕地面积约有100万hm2,其中26%为平耕地与缓坡地,接近70%为坡沟旱地面积。很多地区年降雨量少,一般不超过400 mm,但年蒸发量却超过2 000 mm,青稞增产的根本限制因子即是干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缺乏较强的自我投入能力以及全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滞后严重,很多地区农田水利化条件非常差。在《全国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2年)正式实施前,甘南自治州仅有3.8%的水浇地,全区域耕地有效灌溉率未达20%,但低产田比例却超过80%,缺乏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即使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柴达木盆地也因为水资源的匮乏而让开发计划搁浅。 今后西藏青稞生产和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提高对青稞良种选育的重视程度,在科技上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确保青稞遗传改良、青稞材料引种繁育和青稞各级种子田建设工作等顺利进行;二是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具体情况,进一步改善现有的种植业结构,保证农作物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加强推广保灌地青稞高产集约化栽培技术,深入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培肥技术;三是要积极推广应用高原青稞生产技术,加大对高原青稞技术的研究力度,保证青稞增产增质目标顺利实现。在青稞生产过程中,也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新式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通过积极引入更加先进、有效的耕作方式,为西藏地区青稞生产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后,也要关注对青稞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主动推广先进经验;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产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高寒农区青稞栽培技术、旱地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乡村振兴战略

青稞乡村振兴战略

青稞乡村振兴战略青稞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青稞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改善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的一种综合性发展战略。

青稞是青藏高原上一种特色农作物,具有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等优点,适宜高原地区种植。

青稞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乡村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青稞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关键是发展青稞种植业。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青稞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提供种苗、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补贴,组织农民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

第二个关键是发展青稞加工业。

青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用于面粉、酒精、食醋等产品的加工生产。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投资青稞加工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和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个关键是发展青稞销售渠道。

政府可以组织青稞生产者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展宣传推介工作,提升青稞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可以鼓励电商平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合作伙伴为青稞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除了青稞产业发展,青稞乡村振兴战略还应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加大对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

同时,可以建立就业服务机构,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

综上所述,青稞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推进青稞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措施,将有助于推动青稞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

西藏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阐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是青稞的原产地之一,青稞作为西藏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当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青稞是西藏高原上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适应性强、耐寒性强,能在高寒、高寒地区生长,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青稞在西藏被誉为“高原粮仓”,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青稞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生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稞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加剧也对青稞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推动青稞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产业升级推动也将在青稞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通过优化对策的实施和政府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青稞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1.2 问题阐述青稞是西藏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青稞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青稞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和生产手段,导致产量低下和品质不稳定。

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种植青稞的环境限制较大,长期来看,青稞产业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青稞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有限,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与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收益。

如何优化青稞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拓展市场和销售渠道,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找到合适的优化对策和政策支持,才能实现青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西藏农业经济的繁荣。

2. 正文2.1 青稞产业现状分析青稞是西藏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青稞产业在西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

青稞的种植面积在西藏逐年增加,产量也在逐年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ConstructiveideastoacceleratehighlandbarleydevelopmentinChina孙东发①Suandongfa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大麦属(HordeumL)是小麦族植物中分布广泛的一个属,栽培大麦(H.vulgar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位于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四大谷类作物。大麦主要用做饲料、粮食、啤酒工业原料以及医药保健品原料,是典型的“三元”作物。大麦分为裸大麦和皮大麦,裸大麦过去主要做食用,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即俗称,如米麦,元麦等,青稞就是裸大麦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俗称。我国栽培大麦种植以种植裸大麦为先,考古学证实,我国种植裸大麦的历史已超过5000年。我国青稞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带,长期的环境胁迫使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遗传控制系统,因此表现出比一般皮大麦更具有早熟、耐寒、耐旱、耐碱和耐瘠薄等特性,使之成为最能适应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作物和藏民族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青稞生产技术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讲,我国青稞生产水平还不是很高,也就是说,我国青稞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同社会和市场对青稞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相比,我国青稞生产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很多,但青稞生产仍处于“小农”水平、缺乏产业化是其主要原因。同内地大麦生产发展一样,我国青稞生产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诸如,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科研设施欠缺、育种目标模糊、优良的种质资源缺乏、育种手段落后、大田生产栽培技术落后、种业水平低、产后加工技术落后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青稞生产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对发展我国青稞生产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之将创建出以优质高产青稞新品种选育为基础的研、产、供、销一体化的青稞产业化体系,实现以青稞生产开发为龙头,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满足民族地区人民对青稞数量与质量不断增加的需求、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强民族地区的安定与民族间的和睦团结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笔者一直在分析思考,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促进我国青稞生产的发展。1加强青藏高原大麦特有种质资源研究,大幅提高青稞育种潜力

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均已表明,种质资源,特别是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育种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与关键。大麦非生物胁迫(abioticstress)耐性和品质的改良主要决定于育种者拥有的育种材料(种质)的遗传变异程度(Ellis等,2000)。栽培大麦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近代育种和集约化种植,遗传变异显著缩小,造成众多基因丢失,尤其是一些稀有的等位基因(SaghaiMaroof,1990),对不良环境因子和病虫害的反应表现更为敏感。Ellis等(2000)利用SSR技术比较了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存在于野生大麦的等位基因在栽培大麦中仅存40%。栽培大麦单调的遗传背景已成为取得突破性育种改良成效的瓶颈,而野生大麦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打破这一瓶颈提供活的基因库。

93

2011年33卷1期

Vol.33No.1西藏农业科技

①*孙东发,华中农业大学教授,863课题“专用大麦品质、抗病、抗逆基因的分子标记与聚合技术研

究(2006AA10Z1C3)”主持人,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E-mail:sundongfa1@mail.hzau.edu.cn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资源有多年生野生大麦与一年生野生大麦两大类,对多年生野生大麦H.bulbosum(球茎大麦)和H.chilense(智利大麦)等,人们虽曾进行过不少研究,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以及遗传负担(ge-neticburden)过重,至今尚无将其有利性状基因导入栽培大麦而育成新品种的成功例证。一年生野生大麦

与栽培大麦无生殖隔离障碍,是大麦品种改良上可直接利用的初级基因库(Nevo等,1992;Ceccarelli等,1995)。一年生野生大麦主要分布在中东的“肥沃月湾”(FertileCrescent)地区和我国的青藏高原。目前国

际上对一年生野生大麦的研究主要限于中东类型,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中东地区一年生野生大麦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尤其在抗病性和非生物胁迫(包括抗旱、抗寒性、耐盐、耐酸等)的抗性上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一些野生种质材料和相关基因已应用于育种实践,并已选育出一批优质、抗病、耐盐渍和抗旱的品种(Thom-as等,1998;Ellis等,2000)。青藏高原是大麦起源中心之一,大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其所独有的一年生野生大麦,一直是国际大麦界所瞩目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长期生长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遗传控制系统(Nevo等,1997),表现出很强的环境胁迫耐性,并具有独特的籽粒化学组成(品质)。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和

社会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外对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的研究较少,但一些研究者对间接获得的零星或少量材料进行过研究,并从中鉴定到一些特殊的遗传材料(Kaneko等,2000;Konishi,2001)。国内对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种质资源也有过研究。“六五”期间,国家曾组织有关专家对青藏高原的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考查与收集;“七五”和“八五”期间,全国进行了栽培大麦、野生大麦资源的编目、繁种和鉴定工作。徐廷文等对“六五”期间收集的一年生野生大麦标本进行了鉴定整理,将其归属为1个种,两个亚种,计32个变种,其中野生退化二棱、野生裸粒二棱,野生六棱为世界稀有变种,计200多个株系,这些株系目前均保存在华中农业大学麦作研究室和中国农科院、西藏农科院等单位。邵启全(中国科学院)、马得泉(中国农科院)等对一年生野生大麦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在研究西藏大麦β-葡聚糖含量基因型差异的基础上(Zhang等,2002),开展了耐盐和抗旱材料的鉴定研究。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丁毅(武汉大学)等则在野生大麦的起源与进化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研究(Yin等,2003;Li等,2004)。徐廷文、孙东发等则在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资源应用育种方面做了多年研究,从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资源筛选、创制出了一批特异种质,并用这些种质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核质互作大麦雄性不育系88BCMS和一批早熟、矮杆大麦新品种。这些研究显示出青藏高原大麦一年生野生大麦资源在大麦遗传改良上具有很大的遗传潜力。在当前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基因大战”的态势下,将传统遗传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种质资源进行目标性状(特别是环境胁迫耐(抗)性和品质性状)鉴定,筛选、创制出特异环境胁迫耐性和特殊酿造品质材料而用于大麦新品种选育,以拓宽我国大麦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其产量、品质、抗性潜力,培育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专用大麦新品种;进行遗传组成和基因转录水平表达机理分析,为大麦环境胁迫抗性和酿造品质育种提供优异种质和选择指标;进行相关优异等位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为大麦基础研究与基因工程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2注意现代育种技术的引进、消化、应用,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快速提升藏区青稞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涉及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鉴评与创制以及育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麦新品种培育以及种质资源鉴评与创制均采用经典的遗传育种研究手段。近些年来,国外十分注意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注重创造、利用新的遗传育种技术。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国外利用杂交、诱变、染色体工程、组织培养、品质快速测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与手段已育成了不少品质、产量均佳的大麦新品种,显示出现代育种技术的强大优势。在特异种质创制、重要目标性状分子标记、抗病基因的克隆、育种新方法与新途径等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创造出了一些特异种质,诸如高蛋白、高赖氨酸材料Hyproly,高蛋白材料Bomi,Ris?1508,找到了一些重要目标性状的分子标记,诸如一些酿造品质性状、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耐酸铝分子标记,克隆到抗大麦白粉病基因,初步建立了大麦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国外的大麦遗传研究重心主要放在重要目标性状基因的标记、分离、克隆及有效转移上,但育种技术上仍以常规方法为主。我国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在大麦新品种选04

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育、新种质创新、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所育成的新品种已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在生产上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创制的一些新种质特色明显,且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大麦育种。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扬州大学、上海农科院等开始了大麦的分子育种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结果,找到了一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了大麦转基因后代。加强与内地大麦研究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可优势互补,快速、大幅度提升藏区青稞遗传育种研究水平。3研究、推广青稞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对作物栽培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即轻简化+高效,为达此目的,必须研制出青稞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如青稞免耕技术栽培技术规程,青稞生产规程,规程内容包括种植模式、品种选用、播种量、播期、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等。4宣传青稞的营养保健价值,完善青稞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新的青稞食品、保健品

已有研究表明,青稞具有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的“三高两低”营养成分构成,即高蛋白、高可溶性纤维元素、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同时,青稞还含有诸多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生理活性成分,如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β-葡聚糖;具有减肥、降酯、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抑制病毒感染、抵制酒精性胃炎出血、抗疲劳、增强耐力等作用的麦绿素;在抗氧化、降低胆固醇、抑制癌症、抗衰老、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末稍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保持肌肉、神经血管和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等许多方面具有功效的母育酚(维生素E生物学活性的一族化合物),所有这些将使青稞成为一种营养保健作物成为可能。青稞的保健药用价值已日益为国内外所关注与认同,青稞保健食品及其精加工药用产品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全球数以亿计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患者均是青稞医药保健品的潜在消费者,对原始、神秘的藏文化好奇的国内外旅游者亦将成为其潜在消费者,也就是说,青稞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具有广阔市场的优势。但各青稞产区对通过精深加工使青稞转化增值虽已有所认识,然目前的加工产品主要是以青稞酒为主,且生产规模小,市场销售渠道窄,并仅以供应当地消费为主,影响较小。其它青稞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青稞营养保健产品很少,也就是说,青稞产业化开发对青稞生产的带动作用仍较小。因此,宣传青稞的营养保健价值,完善青稞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新的青稞食品、保健品是未来青稞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青稞是青藏农区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由于青稞目前作为区域性粮食作物、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有限。当青稞单产大幅度提高后产品出路就成为制约生产发展之问题。产品的出路是决定生产能否发展的关键,在品种、栽培技术问题解决之后,我国青稞生产能否发展将取决于生产者与用户间的联合。我国青稞产销通道上有三个障碍,即质量、数量规模和价格。未来青稞产品加工的用户为需求批量产品的厂家,对数量、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青稞的生产者多为个体农民,其数量小,质量尤其难以保证。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发展中小型农场或种植大户(100亩以上),扩大青稞种植规模,辅以专用青稞品种和专用青稞规范化栽培规程,以保证专用青稞质量和数量规模;建立国家青稞价格保护机制,使青稞价格相对稳定。这对增加青藏农区农民的收入,增强民族和睦团结,推动藏区经济发展,促进藏区的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