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精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内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要求]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会考标准]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教学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2、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西服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
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2019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交通业的发展
(1)轮船运输:民国以后,逐渐发展,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2)铁路交通: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4)航空运输;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着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近现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后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
报刊业:维新运动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世纪初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电影业:《定军山》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渔光曲》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1)报刊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2)电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和革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业: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2019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谢谢观看!
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
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 “ 根本的 ”“ 最突出的 ”“ 主
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正确的是”等。该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巧 (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 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 大”“过于间接”等。
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
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
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题规范 答案
仅供学习交流!!!
的色彩。
4.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
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综合比较 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典例分析
(2016· 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
(3) 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
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
越来越明显。
3.影响
(1)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 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 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 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发展要求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明 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 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 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
√
√
√
1.(2009· 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 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2010· 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 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3.(2011天津文综)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 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原因: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
2.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阶段特征:中式与 _、传统与 _服饰并存;(2)表现:①___ 在20世纪己上半叶仍然流行;② _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民国成立以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山装是广泛吸收_服饰优点,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飞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_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 新中国成立到^一届三中全会(1 )阶段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2)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___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和“干部服”盛行。
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1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2)表现:①人们对穿衣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近代中国最终形成四大菜系分别是 ________ 、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1)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2)概况:西餐馆、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影响: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 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 _____ 开始在租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建筑;西式家具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3.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 ______ 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风俗的变化(1)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来,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的新式婚礼。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完整版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民版必修二

辛亥革命后: 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 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 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④“大人”、 “老爷” →“先生”、“同志”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 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交通 工具的
更新
传统代 步工具
:木船、轿子、马车
趋势
新式交 通工具
人力牵 引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
机械牵 引工具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
更新的特点 :
? 材料一
----------发展种类: 水、陆、空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材料二
-----------牵引力:人力、畜力向机械力
材料三
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 工具。民国17年,一批华人创办的自行车零配件制造商和商办工场逐步创办。 1930年前后,华商聘请了日本技师,才组装出“红马”和“白马”牌的两种 最早的国产自行车,但不少部件仍靠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了 自己生产的“永久”、“飞鸽”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 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 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 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婚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1)近代①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①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②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③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④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思维点拨]1.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2.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图解识记]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3.作用(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混易错]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
[思维点拨]近现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题近现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1.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史料[史料解读]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问题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史料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①、②、③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问题思考]据史料,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3.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①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②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史料解读]近代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②中的“经济”“信息”“知识”“现代化”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
[问题思考]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4.近代通信的发展史料一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史料二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史料解读]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提示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史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信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信工具?这些通信工具有何作用?提示电话。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
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1.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2.中国近代通信事业的兴起原因和积极影响(1)兴起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 C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 项正确;A 、B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3.(2017·11月浙江学考)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
该广告反映出( )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答案 C解析概括材料可知这段广告意在表明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告中未提到电话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以及电话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D选项。
广告中说有了电话可以足不出户和B选项中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无关。
故答案为C。
4.(2016·10月浙江学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 C解析无线电报业务在1906年已在中国出现,1932年还开展了国际电报业务,由此可知时间为20世纪初期,故选C。
5.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材料二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黄鲁成《国际贸易》材料三(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答案(1)进步:牵引动力变化;运输更便捷;更有利于国计民生;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
(2)影响:降低运输费用;便利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扩大商品行销空间。
(3)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第(1)题应注意从交通工具的动力、速度、运力、费用和国计民生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第(2)题要注意从费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第(3)题应根据图片先确定交通工具的种类,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对点练]考点1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更新1.如图是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图中所示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 )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答案 C解析吴淞铁路是英国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符,故A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材料不符,故B 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