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整理-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总结共35页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中国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和挑战。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临了一个个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
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英国爆发了冲突,结果中国战败,签署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化的开始,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以反对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的损害为出发点,迅速演变为一场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激烈抗议。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者、科学家和文化精英。
4.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5. 南京大屠杀(1937-1938年)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黑暗和最残忍的一页。
据估计,日本侵略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对南京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奸,造成了数十万中国人的死亡。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严重打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革命斗争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变革等问题。
1. 封建社会的危机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使得社会无法进行积极的变革。
而且,封建社会内部的严重不平等也让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困境。
2. 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掠夺资源,打开中国市场。
这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的侵犯,国家面临分裂和灭亡的威胁。
3. 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开始反抗外族的侵略。
一系列的起义和抗争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朝晚期的变革1. 康乾盛世与士人政治康乾时期,清朝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然无法挽救社会的困境。
士人政治的存在使得改革的实施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的变革。
2. 外族侵略与国门开放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国门开放政策,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和交往。
3.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民发起了一系列的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太平洋租第屯田移民、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国近代史高三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高三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清末到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高三学习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其中,鸦片战争(1840-1842)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导致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削弱了清朝政府的权威。
二、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晚清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改革清朝政府,并加强国家实力。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变法最终失败。
紧接着,百日维新(1898年)又是另一次持续时间很短的改革运动,其目标是推动中国现代化。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和近代化的价值观,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926-1927)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一次反对军阀统治的运动,其目标是统一中国。
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进行了短暂的合作,形成了国共合作关系,为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和保卫中国独立做出了努力。
六、抗日战争与暂时停战抗日战争(1937-1945)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战争。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八、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内容1一.特点,特征,表现,标志1、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列强侵华所表现的特点:以直接的武装侵略为主。
2、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3、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使用大机器的近代工业,都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5、清政府适应近代化行动的显著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8、与维新思想相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9、《辛丑条约》签定,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化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仍然存在。
10、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1、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了。
1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兴中会的建立。
13、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各国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1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16、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皇族内阁”成立(1911年)17、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国制确立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前提条件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其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造成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4.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很快失败的主要的原因:违背社会发展趋势(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民主革命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7.清朝统治结束不久,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中央政权的严重削弱(或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8.张勋复辟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9.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0.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2..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14.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根本原因:当时的政权是封建性的。
15.护法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西南军阀的破坏。
16.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7.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8.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19.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最主要原因:孙中山等人对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是中国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
在学习这个课程时,我们需要了解许多的知识点,包括晚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晚清洋务运动晚清是指清朝末期,也就是自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晚清洋务运动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的一项重要运动,它主要是指清朝政府在近代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改革。
这个运动的起因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其次是依赖于科技的加入来保持强大的气势。
其中,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积极推进了这个举措。
他们引进了大量的海外技术与知识,整合资源,修建了一些工厂和机器设备,并在交通、矿产和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相关建设。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但是,在历史上这场运动仅停留在表象层面,整个运动缺乏改革精神和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超越和改变,因此难有大成。
同时,洋务运动也成为了捧杀官僚军阀的“资本主义花朵”。
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鲜有的一次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始于1911年10月10日,即“辛亥”年哥德历的这一天,于1912年2月12日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它结束了中国古老封建制度下的太子党制度,废除了清朝这一拥有260多年统治权的政府。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劳是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了第一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量的事物、制度、思想等都迎来了变革。
但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民主革命成为了一个持续时长最长的阶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

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在学习和掌握该教材时,需要清楚地掌握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下面是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文档。
一、知识点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的鸦片贸易引发的,中国的清朝政府无法控制鸦片走私,最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时代。
2、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例如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
这些条约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丧失了许多自主权,从而在历史上打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
二、知识点二: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
它的兴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广东省,由洪秀全(1814年-1864年)创立,提倡“拜上帝教”,宣扬共产思想,反对清朝的统治。
2、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战争。
1851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宣告天国之争。
之后,太平天国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占领了中国的许多地区。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也存在着内部矛盾和领袖洪秀全的独裁统治,最终在1864年被清政府击败。
三、知识点三:戊戌变法1、戊戌政变: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政治运动,它始于1898年的戊戌政变。
它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清朝政府进行改革,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实现民主变革。
2、戊戌变法的实施: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先进的法律和政策,例如《大清新民安规》《教育条例》《商法大全》等。
这些改革在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知识点四: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末的封建制度和统治危机。
清政府在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都十分落后,无法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和权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