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合集下载

隐喻的研究

隐喻的研究

隐喻的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法,将一个概念或事物用另一个概念或事物来表示,以增加表达的效果和效果的说服力。

隐喻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不仅存在于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还广泛应用于广告、演讲和政治宣传等领域。

隐喻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和沟通的本质至关重要。

隐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使之更具体和可感知。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我们熟悉的感官和经验上,来加深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

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

隐喻的产生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通过比较和类比来创造新的理解和意义。

隐喻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的表现。

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的运行机制,并为语言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隐喻的研究也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存在差异,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隐喻的研究也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隐喻研究也在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隐喻的理解和分析,计算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的含义和潜在的隐含信息。

隐喻的研究为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隐喻的研究对于语言和沟通的理解至关重要。

它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揭示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的本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质量,以及推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研究隐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

谜语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

谜语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

图1 说 的连接 是指将 各输 入空 间联 结在 一起 的一个 所
认 知 程 序 ; 冲 洗 是 指 在 对 各 输 入 空 间进 行 连 接 的基 础 上 , 施 喻 者 对 各 输 入 空 间 的 信 息 进 行 筛 选 ,筛 选 出 两 个 输 入 空
在冲洗过程 中,谜 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在谜底所 包含的输入 空间中找到相对应的点。
关 键 词 :谜 语

隐喻
主 体 自洽原 则 两 个 概 念 域 被 称 为 : 始 源 域 与 目标 域 。 隐 喻 是 从 一个 始 源

引 言
谜 语 是 …种 非 常 普 遍 的 语 言 现 象 。通 过 谜 语 , 人 们 不 域 向 一 个 目标 域 的 结 构 映 射 。 此 外 , 隐 喻 的基 础 是 人 类 共 仅 可 以享 受 到 推 理 的乐 趣 ,还 可 以 感 受 到 各 民族 的 语 言 魅 同 的 经 验 ( a o f J h s n 0 3 0 2 ) 。所 以 ,史 L k f & o n o ,2 0 :2 ~ 1 力 。 国 内 外 对 于 谜 语 的研 究 都 有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众 多 学 者 确 切 地 说 , 隐 喻 是 一 种 心 理 映 射 , 是人 们 将 对 此 事 物 的 认

面 去 寻 求 谜 底 , 而 制 谜 是 由谜 底 去 推 敲 谜 面 。下 面 我 们 将 以 鞋 子 作 为 谜 底 , 以 隐 喻 构 建 的 自洽 原 则 为 视 点 , 阐 释 如 何 使 用 隐 喻 制作 出谜 面 的 过程 。
图1 :主 体 自洽 原 则运 作 流 程 图
谜 语 一 般 由三 部 分 构 成 : 谜 面 、谜 目和 谜 底 。其 中 ,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a:lie on your back
b:the back of your shirt
c:to play back
d:three miles back
e:three years back
f:to be back in power
这里,back由实到虚,抽象化程度不断 提高。汉语也存在上述单向性链式排列。 这种延伸和扩散,可以生成不同的话语。 语言的历时演变验证了萨丕尔“形式比它 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的论断,即语言形 式和意义在演化进程中存在着普遍的不平 衡性,语言形式总是落后于语言意义的变 化。r7】‘哪’
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 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 喻。【20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 不是语言有关。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
隐喻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
域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一般来说,
源域通常比较具体,目标域则比较抽象。 为了表达空缺的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 用已存在的词语。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 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 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 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 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 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 情感。
读者或听者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 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寻 求最佳关联。隐喻既与先前所获得的范畴 和概念图式的使用有关,也与新的范畴和 概念图式的产生有关。隐喻具有虚拟性,
张平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它,EEl可感知的语言描述超出感知范围的个 体形态,从而使主观体验客体4t=。所以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 汇(1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 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

科学隐喻的构成模式及功能

科学隐喻的构成模式及功能

科学隐喻的构成模式及功能陈雪【摘要】传统术语学观点认为,科学语言应是严谨客观的,不能使用隐喻这种“修饰”的、不准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科学概念。

因此,科学隐喻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在认知视角下,科学隐喻却具有极大的认知研究价值,它是表达概念内涵的重要手段,能反映人类在该领域的认知变迁和知识演变。

突破传统术语学对隐喻术语研究的局限,从认知角度研究科学隐喻,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通过隐喻术语的特点、认知模式及其蕴含的文化因素可考察学科发展轨迹及人类在该领域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演变,另一方面可揭示不同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特点和差异,这对于把握具体学科发展特点及术语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holds that scientific language is precise and objective without metaphor and inaccurate expression. So,the research on scientific metaphor has not deserved expected attention. However, in the view of cognition,scientific metaphor plays its great role for cognitive studying,for it functions as the key way to expression connotation of concept,reflecting human′s cognitive changes and knowledge evolution in this field. Breaking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upon studying of metaphor terms,we should probe into the dual attributes of scientific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on one hand,observing the trace of subject progress,man′s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evolution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term,cognition mode and contained cultural factor,on the other hand,revealing world view,mode,character of different na-tions,which has great meanings for grasping the characters of specific subjects development and the rule of term progress.【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159-163)【关键词】科学隐喻;隐喻模式;认知功能【作者】陈雪【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远东经贸导报社,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一、科学隐喻的认知阐释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大量新知识,都需要新的专业称名。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何陆敏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摘要:《小王子》是法国人艾克须佩里创作的一部给大人看的蕴涵哲理的童话。

这是继《圣经》、《古兰经》之后,至今发行量最大的那本书。

法国作家莫洛娃说:诗意淡淡的悲伤包含了整个哲学思想,到处都有象征意义。

这些符号看起来清晰,特别美丽,这里的“符号”是形象、隐喻、甚至神话的代名词。

法国是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小王子在接受童话形式时应该使用这种策略,何况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隐喻和神话中。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王子》;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引言《小王子》是一部熟悉的儿童文学小说,由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于1942年写。

国内的学者对这本书研究得非常好,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它的内涵和象征性研究上,并从爱情、儿童概念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研究或分析其重点。

此外,还有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作品。

本文作为李千钧《小王子》中的两个隐喻和西方传统文化,分析了李千钧“小王子”和“蛇”中的两个隐喻及其象征意义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李千钧,2005)。

龚北芳的“《小王子》爱情的凄美隐喻,以人物和个性的三层碰撞为指导,即人性的冲突、生命的冲突和感情的冲突,隐喻地解释了《小王子》对爱情的理解。

本文的研究视角也是以隐喻为基础的,本文主要从认知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理论等方面探讨了本书中出现的结构隐喻,分析了其隐喻的运行机制、映射过程及其意义。

一、概述隐喻认知隐喻认为思维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概念隐喻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对源头概念域的认识来理解目标概念域的认方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

二、以隐喻视角解读《小王子》中经典意象的意义法国作家《小王子》自194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百个版本,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随后被收录进一部仍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电视剧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人们通过隐喻认识世界,语言通过隐喻构建人的认知,本文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隐喻的认知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隐喻性思维对词义的影响、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对现有语义结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

可以使学生不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映射
一、隐喻及隐喻思维
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存在于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是以隐喻的方式显示出来的。

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属于同一范畴之中。

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

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束定芳, 99)。

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它超越概念、判断、推理的精确性和有序性,直接涉及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

隐喻与隐喻思维是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维过程的关系,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
的大脑思维过程,形象性是隐喻思维的突出特点,并使之带有明显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

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六感知,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万形感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
喻(赵艳芳,101)。

二、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作为当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已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并被认为是解释隐喻认知机制的有效方法。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每一个概念隐喻映射都有一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两概念域的某些成分要通过映射而形成一系列的本体对应,构成两域间系统而稳定的关系,这种映射是传统的、恒常的,是我们概念系统中的稳定部分。

由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的特征,我们才会有了“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i can’t afford the time.”等的隐喻表达。

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的事物。

当人类从这些具体概念之中逐渐获得了抽象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表达抽象的概念,如eye 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中心”: the eye of
earthquake (地震中心), the eye of storm (台风眼),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等。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概念系统中的稳定映射关系的挖掘和探讨,使我们对内部语言和外部世界以及人的自身的认知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但是,概念隐喻理论关注的是静态的和稳定性极高的常规隐喻,这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它不能解释实时的新生隐喻。

(二)、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它不仅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而且将隐喻概念从直接的单向性映射中解放出来,变为间接的有选择性的投射。

这种投射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由此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的网络,这一经整合的网络可用以对隐喻语言在线意义的生成过程进行动态的描写。

例如:
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王寅,474).
首先,由“this surgeon”和“a butcher”建立起两个输入空间,在这两个域中存在一些对应映射的关系:外科医生/屠夫;人/动物;病人/商品;屠刀/手术刀,等等。

合成空间同时接受两个空间的部分结构和成分,两输入空间的共有成分存在于类属空间(人们用尖锐的工具对另一个生命体实施某一动作),这些信息在融合空间中就会生成新信息。

在屠夫的输入空间中,动作的目的是“杀死动物以卖其肉”,而在医生的输入空间中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医治好病人”,这样就在融合空间中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的“手段
-目的”对比,医生的手术可能具有屠夫的性质“视病人为动物,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通过进一步推理就可生成新信息:“医生无能。


当新的范畴、新的概念出现时,人们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词语,而是利用大脑认知活动的特点,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经过心理加工,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用已知事物表达新概念,于是便产生了两个认知域即由源域到目的域之间的投射。

隐喻投射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

例如:“mouse”本义为“老鼠”,但随着计算机的问世,“mouse”又多了一层含义“鼠标”。

这个词义的产生是有其内在理据的:其一,鼠标外型很像老鼠;其二,点击鼠标的声音很像老鼠的觅食声。

这里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词本体与喻体由同一单词来体现。

类似的词还有信息“information highway(高速公路)”、“cyberspace (网络空间)”等.
总之,概念合成理论着眼于对新奇隐喻的在线的和动态的意义建构的探索,为我们更为深入地揭示了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

结语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

(王寅 452)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

认知语言
学认为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

不同概念领域的事物只有具有相似性,才能够引起人们的类比联想,从而将两种本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事物并置构成隐喻。

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

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的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认识和掌握未知的语言知识。

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

由此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不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其转变机制,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书籍
lakoff, george and johnse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王寅. “认知语学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赵艳芳. “认知隐喻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