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古诗文中提高审美能力论文

合集下载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者:陈丹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摘要: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承载着历代文人不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所必学的一种体裁,在学校教育中,古诗词更是作为一种多元的载体,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这其中,最为显著,也是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方面,便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的写作核心,择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对古诗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具体过程做如下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所谓审美情趣,是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大有裨益。

而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本身从构成方面便具备有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等的特性,是养成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于这几种因素的引导教学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下三点为其中之一,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情境阅读,感知诗词意境美良好的意境是优秀古诗词所必备的一项特征,这些意境或唯美、或大气、或磅礴、或深情,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存于其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这些意境的感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对学生们加以引导,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情境阅读的前提下去切身的感知诗词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望海潮·东南形胜》这一首宋词时,我便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对相关情境进行了创设。

这首词是一首景物描写的名篇,意境在于用唯美的文字手法将现实环境进行了呈现,从而让不同时代的人得以以这首词为“窗口”,穿越千年的时光看到当年杭州城的盛况。

据此,对于其意境的再现,我首先应用多媒体屏幕在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徐徐展开播放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图画,从而使开篇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的景象直观的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与此同时,我还利用音频为视频画面配以相应的人声鼎沸的之声,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入情入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诸如此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为审美情趣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探讨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重视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首先,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如经典散文、小说和诗歌,他们将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表达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特的感受力。

其次,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通过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将接触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字,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多样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审美素养引言当前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教学中注意价值取向的嵌入,同时尊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

其中就包含对美育的要求。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词向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更有利于使其人文素质与审美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

1基于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1.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精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使他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鉴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之处,学会欣赏美的作品,从而逐渐形成对美的敏感和追求。

1.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鉴赏,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把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参与古诗词的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修养。

通过与古诗词的接触,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力,加深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并培养出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敏感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陈春燕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4期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

优秀的古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以审美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领悟古诗词意象、体悟古诗词意境。

一、品味: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苏轼评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古诗词的基本媒介是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

通过语言,古诗词能够表现诗人心中的情、意、画。

因此,对语言进行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应有之义。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够感悟到古诗词的形式之美。

如,教学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黄”“翠”“白”“青”点缀成了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这是“静态”的图景。

“鸣”和“上”两个字,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鸟儿在婉转地叫、自由地飞翔,渲染出一派喜悦祥和的氛围。

通过品味语言,教师唤醒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色彩美、声音美,能够体悟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细腻笔触。

有学生认为,“翠”是一种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有学生认为,诗歌中第一联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气息;还有学生认为,“上”字用得巧妙,表现了白鹭的自由、舒适,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奋发精神,等等。

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古诗词中的语言是传达作者心灵而存在的,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就能找寻到通往诗词内在灵魂的捷径,就能找寻到通往诗人心灵的通道。

《绝句》中一句一景,但又融合为一,联结景的正是诗人的心绪。

在诗歌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在诗歌欢快明亮的景象背后,寄托着诗人杜甫的孤独和无聊。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这正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5
教 学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教 科学 育
2 1年 第1 O 0 期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郝保湘 ( 河北省藁城市西关镇西关中学 020 ) 5 10
腹 有 诗 书气 自华 。优 秀 古 诗词 会 改善 我们 为 人 处事 的 品质 , 关键 就 是诵 读 ,汉 语 具有 别 的语 系 的语 言所 无 法 比拟 的优 势 ,即 不 断加 厚 和刷 新 我们 的人 生 底 色 ,提 升我 们 的文 化 品位 ,培 养 我 琅琅 上 口,韵 味无 穷 。入 选初 中的 古诗 词又 都 是经 过精 心 挑选 , 们 的想 象 力 ,陶 冶我 们 的审 美情 趣 。 诵读 古诗 词 是培 养 学生 想 象 具有 代表 性 的 古文 化精 品,这 些 诗词 含义 隽 永 、言 简意 赅 、韵 律 力 和 审 美 能 力 的很 好 方 法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大 纲 强 调 的 “ 语文 学 和谐 ,读 起 来琅 琅 上 口 。教师 在 教学 中可 以引 导学 生进 行 多种 方 科 的人 文 性 ”特 质 中 ,审美 观 的培 养 这一 环节 理 应 引起 我们 的 重 式 的诵读 ,如 范读 、个 别 读 、小 组读 、 自由读 、分 角色 朗 读 、背 视 。 为 了素质 教 育 的实施 ,为 了全 面落 实 教育 方 针 ,培养 全 面 发 诵等 ,使学 生 从形 式 各异 的 多种 阅读 中感 受 到 古诗 词 的韵律 美 。 钱 孤 展 的社 会 新人 , 审美 教 育不 容忽 视 。加 强 美育 就 要充 分发 挥 文 学 如唐 朝 自居 易 的 《 塘 湖春 行 》 : “ 山寺 北 贾亭 西 ,水 面初平 作 品 中古 诗词 的特 长 ,进 行 有效 的审美 教 育 ,努 力使 青少 年 在 古 云脚 低 。几 处早 莺 争 暖树 ,谁 家新 燕 啄春 泥 。乱 花渐 欲 迷人 眼 , 诗词 教 学 的熏 陶 下具 有一 颗 美好 的心灵 和 健康 高 尚 的情趣 ,具 备 浅草 才 能没 马蹄 。最 爱湖 东行 不足 ,绿杨 阴里 白沙堤 。 ”这 首 诗 双 能鉴 赏美 、 发现 美 的眼 睛 ,一 双 能创 造生 活 美 的手 ,使 之成 中平 仄两 类 声调 的 交错 使 用 ,使全 诗 音节 和 谐而 有变 化 , 中间 两 为 一代 具 有较 高 审美 素质 的人才 。早在 东 汉 ,许 慎就 在他 的 《 说 联又 都 是 对仗 工 整 的对 偶句 ,全 诗押 i ,韵 脚 为 西 、低 、泥 、 韵 文解 字 》 中诠 释 了 “ 审美 ”的含 义 : “ 大为 美 ,通 常作 为 感性 蹄 、堤 ,加 上 诗 歌 本 身 的起 转 承 合 的 特 点 , 所 以读 起 来 抑 扬 顿 羊 的表 现 。 审 ,采 悉也 。知 案 谛也 。”语 文 教材 中 的许 多古 诗 词 , 挫 、 琅琅 上 口。通过 课 堂上 多 种方 式 的诵 读 ,学 生 既感 受 了律诗 都是 千 古传 诵 的 名篇 ,是 高 度思 想性 和 完 美艺 术 性 的结合 ,其 本 的韵律 美 ,又 能 当堂学会 背 诵 。 四、 深入 地感 知诗 歌 ,体会 画面 美 身就 是 一种 美 的化 身 、美 的体现 。它在 陶 冶学 生 的情 操 、美 化学 生 的心 灵 、培 养 学生 审美 能 力方 面 有着 极其 重 要 的作 用 。那 么 , 我 国 很 多 古诗 词 可 以 说 是 “ 中 有 画 ” , 一 首 诗就 是一 幅 诗 如何 利用 它得 天独 厚 的优 势 ,对学 生进 行 审美 能力 的培 养呢 ? 色 彩鲜 明、动 静 相宜 的图画 。因此 ,在 进 行古 诗词 教 学 中 ,只有 通 过 感知 ,作 为 审美 主 体 的学 生才 能把 握 审美 对象 的各种 感 性状 创设 优 美的 情境 ,激 发学 生 的审美 期待 创 造 优 美 的 意 境 引 领 学 生 “ 境 ” 。音 乐 是 对 诗 词 鉴 赏 的 貌 ,才 可 以引 起 美 感 ,不 断 激 发 他 们 强 烈 的 学 习 兴趣 和 求 知 欲 入 最 好 辅 助 ,不 同 的旋 律能 勾起 阅读者 不 同 的阅 读经 验 ,人 生体 会 望 ,为进 一步 赏 析 、理 解奠 定 感性 基础 。平 时说 的 “ 山则情 满 登 与无 限想 象 的 结合 往 往 能 引起 情 感 上 的共 鸣 。在 教 《 净 沙 ・ 天 秋 于 山,观 海则 意 溢 于海 ” ,就 是说 通 过感 受 ,激 发人 的情 感 。感 目视 、 思》 时 ,我 放 了琵 琶独 奏 曲 《 思 》 ,那 凄 美 幽怨 的 曲调 本身 就 知 能化 无 声 的文 字为 有 声语 言 ,学 生 需调 动所 有感 官 , “ 忧 是 一 段 故事 ,再配 以多媒 体 画面— — “ 荒野 幽径 图 ”,学 生 听后 口诵 、耳 听 、 心 想 ” ,进 行 综 合 的 心 理 体验 , 形成 立 体 交 叉 思 立刻有了 “ 断肠 人 在 天涯 ”的共 鸣 。我 又相 机 引 导学 生进 入词 的 维 ,使 其 从 多方 面感 知 作 品, 教师 要 善于 引导 学 生在 反复 诵读 的 意境 ,全文 在你 的想 象 中有 几幅 画面 ?本文 的 主人 公 从哪 里来 , 基 础上 初 步感 知 ,体 会 古典 诗 词 的画面 美 。如 《 故 人庄 》描 绘 过 又要去哪里 ?他会是什么身份呢 ?请你以画中人 的身份给家里人 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 写 封 信 。结 果那 堂课 学 生 自始 至 终都 处于 激 越 的审 美状 态 中 ,并 诗情 画意 的美 感 享受 中,体会 故 人庄 环 境 的恬 静美 丽 、农 人 劳动 江 在 赏 析 的基 础上 进 行 了个 性化 的 二次 创作 ,情感 和 想象 构 成 了绝 的乐趣 和 田家 生 活 的安逸 。又如 , 《 雪 》作 者 以极 其洗 练 的文 佳 的 审美 效果 。 笔 ,勾 画 出一 幅 渔 翁 汉 江 垂 钓 图 。 教 师应 引 导 学生 体 味 作 者 把 二、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培养审美接受能力 “ ” “ ”与 “ 翁 ”有 机 联 系 在 一起 ,动 静 相 衬 ,虚 实 结 江 雪 渔 所 谓 的 审美 接受 能 力 是指对 审美对 象 的 鉴别 、分析 、批 评 能 合 ,使 整个 画 面浑 然 一体 的美感 。再 如 , 《 勒歌 》 以雄 浑 的气 敕 力 。 如果 说 对古 诗词 的看 、读 、 听只 是 审美 的感 性 阶段 ,那 么 鉴 势 ,勾 画 了一 幅 阴 山脚下 美丽 富饶 、广 阔无 垠 的草 原 风貌 图 。我 别 、 分析 、 批评 的能力 则 是 审美 的理 性阶 段 ,要 想 从 古诗 词 中获 们应 引导 学生 体 味作 者抓 住 景物 特 点 、宏观 勾 勒 、动静 结 合描 绘 得 美 的享 受 ,就必 须具 备这 种 能力 。 出的北 国草 原壮 丽富 饶风 光 的独特 美感 。 诗 词是诗人 隋动而辞发”的产物,它是 自然界的物境、 五 、与 诗歌 产生 共 鸣,体 会意 境 美 意 境 是 创 作 者 的 审 美 体 验 、 情 感 与 经 过 提 炼 、 加 工 后 的 生 人 世 间 的事 境及 诗人 的心境 浑 然融 为 一体 而 创造 出来 的一种 意 境 美。教学中,教师应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细细品味作 品中所蕴涵 活 图景 融 为一 体而 形 成 的一种 艺 术境 界 。诗 不 同于 小 说 ,它不 可 的 思想 意 义 ,从 而达 到 接受 美 的 目的 。如 《 声声 慢 》是 李清 照 南 能像 小 说那 样 ,按 照 生活 矛盾 发 展 的过程 平 铺 直述 。诗 人 是从 这 渡 以后 写 的 一首 震动 词 坛 的名 作 。在 讲这 首 词 的时候 ,教师 应 首 过 程 中截 取 几个 最 感人 的镜 头 ,用 跳 跃含 蓄 的语 言 ,创 设 出一 先 介绍 作 者 的生 平概 况 ,让 学 生 了解 到这 首 词是 李清 照 在 国破 、 种 画外 有 画、 言外 有 意 、令人 回味无 穷 的意 境 来表 达 审美 体验 , 家 亡 、夫死 的背 景 中创 作 出来 的 ,词 中融 合 了作 者 的亡 国之 痛 、 反映 生活 本 质 的 。入境 ,是读 古 诗 的根本 。在 古诗 学 习中 ,教 师 江 孀 居 之 悲 和 沦 落 之 苦 , 然 后 让 学 生 结 合 教 师 所 讲 , 独 立进 行 分 应 启 发 学生 展 开丰 富 的想 象 ,去 领悟 古诗 中的意 境 美 。例如 《 析 。 内容 上 写 国破家 亡 、天 涯沦 落 的孤 苦 心境 ,具有 时代 色 彩 ; 雪 》这 首诗 , 启发 学 生 的思索 和 联想 : “ 雪漫 天 飞舞 , 北风 呼 大 结 构 上 打 破 了上 下 片 的 界 限 ,一 气 贯 注 , 层 次 清 晰 ; 艺 术 手 法 啸 ,天地 间 白茫 茫 一 片 的场面 ”,从 而更 好 地理 解 了诗 词 的 内容 上 ,层 层 推进 , 跌宕 婉 转 ,借景 抒 情 。对 一 首词 从 内容 、 结构 到 和意 境 。 艺术 手法 上进 行 鉴赏 ,最 能培 养学 生 的审美 接 受能 力 。 总之 ,中小学语文 教学中,教师 要充分发挥 古典诗 词的教 三、反复的诵读诗歌,体会音律美 育审美教育功能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化教 十 分 诗 来 三 分 读 ,可 见 在 学 习古 诗 时 朗读 是 很 重 要 的 。古 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 诗讲究押韵和节奏 ,所以读起来琅琅上 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古 创 造 力 的培养 等 方面 发 挥 的效 应是 不 可低 估 的 ,语文 教 学活 动 中 诗文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精神 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全面 世 界 的重 要 凭借 ,它对 净 化学 生 心灵 ,提高 人文 素 养 ,培 养 审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 、思想 情趣有着重要意义。而 朗读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是古诗文教学 美 、意 境美 的领 悟 中受 到美 的熏 陶 。 中 的重 要环 节 ,古 人说 : “ 书 百遍 ,其义 自见 。” 学习 古诗 文 读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被 深 刻 地 品 味 出来 。
与孤鹜 齐飞 ,秋 水共长 天一色 ”等脍炙 人 口的名 句 ,一 幅幅美 和神 往 。
丽的 自然 画卷 活脱 脱地展 现在读者 眼前 。当陶 渊明的 “ 荒宅 十
我 在 教王 昌龄 的 《 出赛 ( 时 明月 汉 时关 )》一诗 时 , 秦
余亩 ,草 屋八 九问。榆柳 荫后檐 ,桃李 罗堂前 ”一派桃 源景色 要 求 学生 在 诵读 的 基础 上 ,发 挥想 象 ,用 自己 的语 言 再现 画

不完全 的教育 ” ,审美教 育是语 文教学 的更 高境界 。高 中语 文 珠 落玉盘 ”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诉 ;用极其 贴切 的文 字把琵
教材 中的诗词篇 目有很高 的审美价 值 。那 么 ,在诗 词教学 中 ,
教师应如何 充分挖 掘作 品的美育 因素 ,提 升学生 的审美意识 和 鉴赏品味呢?我认为 ,可以从 以下三方面人手 。
审美教 育的双重效果 。 [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 诵读 想象 内涵
中国是 一个诗 的国度 。中国古典诗词则 是我 国诗词 文化 中 景象 ,以表现孤 寂 、凄凉 、悲伤 、哀 愁 的心境 。叠词妙 出 、以
朵璀璨 的奇葩 。诗词 鉴赏不 但能提 高人 们 的文 学审美 情趣 , 声 摹情 、音韵和谐 ,展现乐 章之美 。 自居 易 《 琵琶行 》中更是 而且 能培养人们 的 良好 文化涵 养。可 以说 “ 没有美 育 的教 育是 以调动大量 视听语 言为能 事 。 “ ……嘈嘈切切 错杂 弹 ,大珠小


课 夕 阅 读 卜 语言文学探讨
浅谈高 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莫 兰 花
( 广西桂 林市资源县 资源 中学 ,广西 资源 5 10 ) 4 4 0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欣赏古诗文的审美情趣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欣赏古诗文的审美情趣
由此 ,好文章要反复品味才能达到心领 神会 。 由此得 知 ,一 篇优美 的文章 既能给人 以美 的享 受 ,又 能 陶冶情操 ,既有 理趣 ,又有情 趣 ,很 耐人 寻味 。因此古
水沉静 的进 一步烘 托 ,而 “ 急湍 甚箭 ”、 “ 孟 浪若奔 ”则 是运用 了比喻修辞 手法 ,在 短短 几句话 中就含有 多种 艺术
有效 实施来 感染 学生 ,促 使学 生情感 升华 ,并充分利 用教 材 中的范例 、名 人名言 以及社会 生活 中的具 体事例 让学生 充分 融入其 中,用恰 当的语言 、情绪 调动学 生 ,让 他们 能 用心学 习、 以情领悟 以达到心领神会的 目的。
长久 ,千里 共婵娟 ”月亮 能启发 人 的艺 术联想 一轮 明月可
心 的绮 丽风光 一叶扁 舟于江 水之上 ,不得 不随波 逐流 。这 两句 写水之 自然奔流 ,舟之 任意 东西 ,已暗示 出水之 异, 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 生的飘逸之情 。
又如苏轼 的 《 水调 歌头 》这首词所 表现 的思想感 情 ,
中秋对月 不无抑郁惆 怅之感 , “ 高处不胜寒 ”表 达力词人 的孤单 、冷清 之感 ,禁不住 人 间的人情冷 暖 、世 态炎 凉 , “ 人有 悲欢 离合 、月有 阴晴 圆缺 ” ,但 是他没有 陷在 消极
中的 自然 环境与 生活环 境的描 写 ,往往 是 为作者 抒发情 感
生 的审美 素质 ,开拓学 生 的审美视野 有利于 学生健 康高 尚
的审美人格 的形成 。


品味古诗文 中修辞的意境
的 ,对这类 古诗 文 的教 学 ,就 应该 由表及里 的 引导学生 理 解 “ 景 ”与 隋” 了解 作者 的情感表 达 。欧阳修 的 《 醉 翁 亭 记》 是一篇优 美 的散 文 ,这 篇散文 别具清 丽格 调 ,充 满

品读诗词之韵,传承中华文化——以《登鹳雀楼》为例

品读诗词之韵,传承中华文化——以《登鹳雀楼》为例

教学较之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将学习、品味古诗文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且要以儿童的视角,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古诗教学的归宿。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的语言。

”这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尺度参考。

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为例,浅谈如何落实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品声韵之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古诗文,发之于声,首先是一种声音作品。

因此,我们可以先从声音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直观感受为主,他们可以在声音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理解诗歌。

因此,我们不妨将诵读作为这一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路径。

如何读好古诗?最基本的应是把握好节奏,读好平仄,读好韵脚。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些概念并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发挥示范作用,以范读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诵读。

首先是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意的停顿,也是情感的直接体现。

就《登鹳雀楼》而言,我们根据诗歌大意进行划分,很容易就能明确应读成2/3节拍,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选入低年级的诗词大多浅显,节奏停顿也相对明显,因此,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先示范,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读中学习、体会即可。

其次是平仄。

古诗的读音自古就有平仄之分,一般说来,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仄交错,循环反复,读来更有韵味。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尽”和“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为仄声,读的时候气息应短促、滞涩、紧张,结合诗境来看,其实就是要读出傍晚时分的暮气即将笼罩大地的压抑之感。

“欲穷千里目”则是以入声字“欲”开头,又以入声字“目”结尾,一句中,入声字首尾呼应,抑扬顿挫的对比更加鲜明,因此,这句要读出一种强调、突出、转折的意味,表达出压力感和紧迫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诵读古诗文中提高审美能力
编入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
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
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
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
值。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
“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
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
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
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
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
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
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
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
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
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
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
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
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
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
诗。又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
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
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
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人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
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
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人到所描绘的景
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
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
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
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景人手,
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人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
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
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
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
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
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
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跳跃、
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
因此,教师需要匠心独运,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去
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
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
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
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
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
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
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一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
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
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
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
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
语惊人,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
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启发,学
生发挥想象,进入意境,领悟了其内蕴。
总之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
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
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看,
初春,百尺校园里一片嫩绿,学生,隋不自禁地作诗赞美:“春风
又绿百尺园”
四、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
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
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盼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
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
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
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
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
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旦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
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
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
“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
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
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
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落”字也
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古诗特有的审美功能,通过
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油然
而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古诗教学中实践了审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中华古诗词诵读》内部版
[3】《美学与美育》山西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