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三边关系

合集下载

中美俄关系与“战略三角”

中美俄关系与“战略三角”

China-Russia-US Relations and Strategic Triangles 作者: 托马斯·格雷厄姆[1];胡冰(译)[2]
作者机构: [1]美国基辛格事务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页码: 17-2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俄美关系;战略三角;世界秩序;权力平衡
摘要:中国、俄罗斯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三个最活跃的地缘政治角色。

目前专家研究关注三国互动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美俄关系是否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它们今天的关系是否像四五十年前那样形成一个“战略三角”?本文首先界定了“战略三角”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继而通过回顾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推动“战略三角”形成所作的判断与努力,进一步分析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形成与衰退的历史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国竞争再次加剧,有关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讨论再度升温,但中美俄“战略三角”并没有复苏,原因一方面在于“战略三角”目前并不是美国政府政策关注重点,在遏制中国问题上,俄罗斯排在美国长期合作伙伴东亚和欧洲之后;另一方面,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美竞争越发激烈,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试图打“俄罗斯牌”对付美国。

未来推动“战略三角”形成的主要力量在俄罗斯,或许只有俄罗斯真心希望利用与中国的新关系,改变与美国的平衡,使整体形势对自己有利,但迄今收效甚微,关键因素取决于俄罗斯自身能否在国际事务中继续维持顶级地缘政治角色。

动态平衡中的中美俄三国关系

动态平衡中的中美俄三国关系

动态平衡中的中美俄三国关系作者:李庆四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9期【摘要】尽管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中大国和强国也有很多,但真正能独立并发挥影响力的国家却只有中美俄三国及其相互关系。

事实上,中美俄关系已成为当今国际格局重大影响因素,它们各自的国力变化、外交倾向及彼此互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和地区热点问题,甚至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战争与和平的决定因素。

本文将在阐述三国关系现状基础上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这些关系变化的有关思考。

【关键词】中美俄三边关系地区热点未来趋势【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9.001随着美国政党更迭,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似乎一直向着美俄关系缓和、中美博弈加剧的强烈预期发展。

然而,当全世界都认为美俄关系必然缓和、中美关系必将恶化之际,特朗普上任两个月后却突然转了风向,4月初一方面实现了“习特海湖庄园会”,另一方面粗暴轰炸叙利亚并给乌克兰安全做背书,中美俄三国关系似乎再次回到了原点。

中美俄三国博弈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趋势,而国际热点本身就是它们围绕各自战略利益明争暗斗的具体表现。

特朗普政府不断清晰化的对外政策表明,美国战略重点背后仍分别对应着中国和俄罗斯的东亚和中东地区,意味着与其前任没有本质不同。

相生相克的中美俄三国关系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从朝鲜战争之后就不断变化移位,但其中的一个规律是谁的威胁大就会被另外两家联手应对,而最弱小的中国在其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作用:中苏结盟结果使美国处于弱势,迫使极端反华的尼克松前来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寻求和解;随后中美联手抗衡苏联霸权扩张,直至其在内外交困下最终解体。

冷战结束后,独霸一时的美国一手软硬兼施降服中国,一手又要制服俄罗斯。

但心急的美国不仅两招全部失败,反而驱使中俄快速接近,抱团取暖。

难怪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警告,美国将俄罗斯推向中国,是最愚蠢的战略行为。

中俄美:被误读的“大三角关系”

中俄美:被误读的“大三角关系”

中俄美:被误读的“大三角关系”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27期“美国鹰”不可能同时吞掉“中国龙”和“俄国熊”,美国对两国的施压多一分,这种相互支持就会多激活一分。

中俄美的顶级战略平衡不太可能被美国的绝对霸权取代。

据报道,美国、日本和韩国军队6月28日在夏威夷海域完成首次三方导弹防御演习。

加深此类合作对美国及其盟友防御朝鲜的核导弹能力,以及让中国和俄罗斯知道美国不会被挤出亚洲至关重要。

就在此前3天,6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访问,中俄同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促进国际法的声明》。

该声明是双边关系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两国围绕国际法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立场阐释与澄清。

但是,该声明被部分观察家误读为中俄“结盟”甚至将“重构世界”。

很显然,类似结论失于轻率和乐观,可谓误读中美俄大三角关系。

美国霸权主义搅乱世界关于中俄声明,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专门撰文做了精准和权威解释,即在国际秩序演变加速和规则之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俄作为安理会两大常任理事国重申对《联合国宪政》和《国际法原则宣言》等国际法框架与基础的捍卫和承诺,表明继承、创新和发展国际法的积极态度,强调和平解决争端、避免滥用或片面理解国际法及其规则的共同关切。

声明本身无论如何解读不出中俄超越既定双边关系定位,更无从说明中俄打算放弃不结盟这条底线,形成所谓战略联盟。

该声明发表之际,恰逢中俄友好条约签署15周年,双方强调在重大核心利益方面彼此支持,但是,不意味友好条约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对顶层框架已被突破,不意味中俄意欲把确立已久的双方义务与责任制度性设计推倒重来,更不意味中俄试图联手改写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安全秩序。

因此,过度解读中俄最新合作成果,或人为拔高双边关系,都是不恰当的。

战后以来,世界曾经历冷战两大集团对峙,但依然有中国作为独立一极力量的存在,构成冷战时期的大三角关系,同时,也存在“南南合作”、“不结盟运动”等第三世界力量体系,以及各种区域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组织。

金融危机后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_王树春

金融危机后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_王树春

第22卷第1期VOL.22 NO.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11年1月Jan. 2011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与经济,也冲击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同时,也给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带动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调整。

这将对未来国际体系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一、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成就苏联解体后,在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1991年12月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1994年9月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发展到1996年4月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两国关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双边层面,两国建立了以国家元首定期会晤机制为核心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定期会晤机制,为两国关系的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1年7月,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两国的经济合作虽然有波折,甚至有时的徘徊不前,但在两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经济合作关系总的趋势却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两军建立了直接联系,领导人的交往逐年增多,各领域各层次的军事机构往来频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长期的谈判,两国完全解决了边界问题。

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步恢复,日趋深入。

双方通过在各自国家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地区层面,两国加强在周边地区的信任与合作,特别是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应对新挑战和威胁,特别是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寻找共同点。

在国际层面,两国在科索沃战争、美国建立反导系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核和朝核等重大国际问题,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

二、金融危机之前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冷战结束后,在新的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外交战略诉求日益趋同,都集中在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国家经济的上面。

“一带一路”主场外交视域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一带一路”主场外交视域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一带一路”主场外交视域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作者:李兴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3期【摘要】主场外交往往与元首外交、大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跃,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表现。

“一带一路”主场外交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也折射出了中美俄三角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三位一体。

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试金石。

【关键词】主场外交中美俄“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所谓主场外交,就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展开的外交外事活动。

近年来,一些大型外交外事活动在中国举办得比较多,如北京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峰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世界进口博览会,等等,充分凸显了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外交的重要变化和重大成就,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形象,尤其是中国自己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己创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中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及赞誉。

“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全球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倡议,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一次全球瞩目的国际盛会,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格更高,二是规模更大,三是活动更丰富。

“一带一路”是务实的项目合作与战略对接,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展示,是对区域与全球治理、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支撑,是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否定。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事必有因,因必有果。

主场外交往往与元首外交、大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带一路”主场外交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也折射出了中美俄三角关系。

论中美俄三角关系

论中美俄三角关系

论中美俄三角关系
俞邃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风云变幻七十载,2015年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个需要铭记历史、共创未来的新时期,大国博弈和地区争端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安全神经,也重塑着当今的世界格局。

极端民族主义和极右势力的泛起更是严重挑战了战后的国际秩序。

新形势下中美俄三角关系如何互动?利益博弈下的美欧关系究竟走向何处?如何在新的挑战下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针对上述问题,本刊特邀专家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总页数】4页(P2-5)
【作者】俞邃
【作者单位】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美苏大三角与中美俄大三角战略关系比较
2.中美俄新型三角关系评析
3.中美俄新型三角关系评析
4."一带一路"主场外交视域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5.试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美俄关系

论中美俄关系

论中美俄关系
苏格
【期刊名称】《国际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中美苏"三角关系",曾给"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美俄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概念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进入新世纪,我们应"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并行不悖的中美、中俄"双边"关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页数】7页(P1-7)
【作者】苏格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美俄关系发展的双重趋势--21世纪美俄关系走向 [J], 李富慧
2.美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 [J], 杨天航
3.从“叙利亚战争”透视出美俄关系的实质 [J], 赵都阳
4.从特朗普到拜登:美俄关系新变化 [J], 冯绍雷
5.从全球转型看中美俄关系与欧亚秩序构建 [J], 冯绍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组三边关系看中美俄日欧关系的调整变化

从三组三边关系看中美俄日欧关系的调整变化

从三组三边关系看中美俄日欧关系的调整变化
沈强
【期刊名称】《和平与发展》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当前中美俄日欧五大战略力量之间的关系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过渡时期,美国仍是影响中美俄、中美欧、中美日这三组三边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美利用"9.11"事件在客观上增强了它对国际事务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但并不代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被削弱.
【总页数】4页(P15-17,45)
【作者】沈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研究部副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71.2
【相关文献】
1.中美俄日欧五大战略力量中的三组三边关系 [J], 沈强
2.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新变化与连续性 [J], 薄燕;
3.第二章冷战后欧、美、俄三边关系的结构变化及未来趋势 [J], 冯绍雷
4.中美俄重新调整三边关系 [J], 宋以敏
5.世界金融市场变化中美日欧经济关系调整及对我国的影响 [J], 肖宝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姓名:刘超学号:15000705一、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脉络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解体,中国崛起,美苏两极对抗格局已不复存在,然而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预言的那样,中美俄仍然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棋手。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美俄三国关系一直是国际上的三只重要力量,三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变化,但是总体上的非对抗性和相互依存,模糊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使三边关系中的每一边都是矛盾与合作的混合体,使任何两方都难以结成联盟或形成对抗,三边关系总体经过了以下阶段。

(1)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美爆发战争(朝战),有关朝鲜半岛之事,更是人尽皆知,两国主流关系降为冰点。

中苏关系:前期两国主流关系相对紧密,后期开始恶化。

美苏关系:两国早已互视对方为头号对手,冷战越演越烈。

(2)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中国与美国半直接交手(越战),两国主流关系并无明显改观。

中苏关系:两国主流关系持续恶化,直至爆发举世侧目的“中苏边境战争”。

美苏关系:美苏冷战持续尖锐,且大有拖全世界下水之势。

(3)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美国结束越战(惨败而归),中美主流关系开始逐步升温,大有抱团取暖之感。

中苏关系:中苏主流关系持续冰点,末期中越爆发战争,中国直接出手教育“苏联的心腹”。

美苏态势:美消苏长,苏联的“声势”攀至巅峰。

(5)八十年代:中美关系:主流关系或可称之为“蜜月期”,但中国在“蜜月期”吃下“蜜糖”的苦果,在末期显现无疑。

中苏关系:两国间开始逐步解冻,而中国依旧我行我素,持续教育“苏联的心腹”越南,不断地消耗着苏联的生命力。

美苏态势:苏联“内外交困”,“声势”大不如前,美国再次“当仁不让”的契机,越来越明显。

(6)九十年代:中国:治病养体、韬光养晦。

美国:独孤求败。

俄国:死中求活。

中美关系:关键词:“演变”、“银河”、“使馆”等。

中俄关系:迅速升温,互有支持。

美俄关系:苏联解体,美国对其是“趁你病要你命”。

(7)2000年至今:中国:逐步崛起。

美国:予取予夺后,开始衰退。

俄国:总算缓过一口气,但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其实力依旧羸弱。

中美关系:中国已逐渐壮大为美国的头号对手,双方明争暗斗不知几何。

中俄关系:“互为盟友”。

美俄关系:两国依旧针锋相对,对美国而言,俄国的“对手地位”早已退居其次。

通过比对时段的划分已将“中美俄”三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定性的主流关系”表述清楚了,上述概括重点是在于要呈现“中美俄”三国“多变关系”的一个客观事实!而这多变的关系就要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纷争说起。

二、中美俄三边关系实质修昔底德说:“利益一致是国与国之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最牢靠的纽带。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也说,国与国之间“唯一持久的团结纽带”是“没有任何相互冲突的利益”。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给全国的告别书中,在号召美国人奉行“与所有人和平与和谐相处”信条的同时,强调指出,“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没有任何东西比排除长期而固执地仇视某个国家和热爱另一些国家的必要性更重要了。

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习惯性仇视或习惯性热爱,那么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奴隶。

它是自己仇视或热爱的奴隶。

这两种感情的任何一种,都足以使这个国家丢掉自己的义务或利益”。

一句话,他要求继任国家领导人抛弃诸如互利、高尚等虚假感情的迷惑,根据实用的国家利益制定对外政策。

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实质在于:在综合实力对比失衡情况下,及在对国家利益认知、界定基础之上,中美俄为追求各自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关系互动。

一方面,两极解体和全球化造就了美国的一超独大,使得美国与中俄及其它国家的实力差距拉大,但同时又使美国变得异常脆弱,陷入安全困境。

美国在当今世界拥有占据支配地位的实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作传统国际稳定的堡垒,在全球化浪潮中视己为世界各国的楷模。

美国的实力优势又增加了其对它国进行说教时的道德使命感。

在强大实力的魔棒引导下,为追逐全球利益,凭借巨大的世界影响力,美国对它国主权越来越不在乎,不断对它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进行解构。

一超独大诱使美国罔顾中俄国家利益。

为防止中俄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美国不断蚕食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也因此而与中俄滋生更多的磨擦与纷争。

在美国达到权力巅峰的同时,信息时代带来的现代技术正在使地理距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庇护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使毁伤手段变得多样化、破坏半径增大及远距离实施攻击变得更加容易,加之它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美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日趋多元化的威胁,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与脆弱并存的突出矛盾。

为摆脱安全脆弱的困境,美国需要中俄的合作与支持;但为了追求绝对的自身安全,美国又常常干预中俄两国的内部事务,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中俄周边进行预防+威慑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中俄两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将处理好对美关系作为各自对外政策的重点。

无论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梦,都需要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安全的周边环境;两国均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及其市场为各自经济发展所必需。

因此,中俄的国家利益促使两国尽可能主动避免与美国的摩擦与冲突,在出现争端时力求通过谈判与协商解决。

但中俄毕竟是世界重要大国,在涉及核心国家利益,特别是涉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时绝不会迁就美国。

“当前国际社会的最不均衡态势在于独大的力量格局与缺乏国际体制支撑这两者之间的鲜明反差。

”由于与美国实力相比存在严重的级差,中俄在抗衡美国时必须相互依赖或相互借重。

中俄认为美国的一超独大不仅有损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不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

中俄在针对美国的大战略方面具有较多共同或相近的利益,但在涉及地缘政治利益方面却存在戒心与竞争。

由于中俄在国家利益、目标及实现手段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制约美国的过程中彼此相互依赖与相互借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崛起,美俄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后一致认为,“中国问题”对它们内政外交政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俄美对华潜在的戒备程度也不断提高。

为了弥补实力对比失衡,最大限度地追求并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中美俄三边关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冷战后呈现四大特点。

首先是非零和性。

三方中任何两方的合作及任何一种名义的战略关系定位都不具有结盟性,即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特定时期具有明显的针对并抗衡美国的因素,两国也不是以孤立美国为前提或为目标,而是在联合牵制美国的同时保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免受或少受美国的侵犯。

其次是矛盾性。

中美俄三边关系中矛盾因子多:既有争执、竞争、冲突与对抗,又有对话、妥协、协调与合作。

在相互合作的同时又相互竞争,在相互防范的过程中合纵连横、相互制约。

三是非对称性。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不均衡,中美、中俄与美俄这三组双边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程度明显不同,而且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美关系在经济贸易领域发展程度高,但在军事安全领域存在极大的相互猜疑与戒备心理。

中俄关系虽在政治领域及军事安全领域有较高的互信度,但在经济合作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

美俄关系在军事安全领域有较成熟的互信机制,但在民主改革进程及地缘政治方面矛盾突出。

四是国家利益成为三边关系发展的唯一动力与外交政策指南。

国家利益至上是中美俄三国领导人执政的首要考量,意识形态几乎完全淡出各自对外政策的主导位置。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调整、变化与发展皆源于国家利益这个中心,国家利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是导致三边关系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

三、“一带一路”下的中美俄三边关系2014年,中国外交的最大变化无疑是中俄关系的走近和新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而这两者之间也密切相关。

中国现在虽然倡导多边外交、全球外交和周边外交、对非外交,但大国外交依然是重中之重,这源于中国以崛起大国自许。

所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而在大国外交中,对美外交和对俄外交又是重中之重。

美国在金融危机重创下,虽然实力削弱,但依然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之国,俄罗斯则为中国近邻,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又是中国能源和尖端武器的来源国,故而在中国外交中,一向仅次于对美外交。

中美俄——这个在北京看来全球最重要的三角关系,过去一直维持着这种微妙的平衡。

从中国的角度看来,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要超过中美关系,外交呈现出一种亲俄疏美态势。

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第一站就选择莫斯科,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已六次会见普京,总理李克强等其他中国领导人也多次同俄罗斯领导人见面。

相反,对美关系则出现降温迹象,中国领导人自去年以来尚未对美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去年的访美属于非正式访问),在国际场合会见奥巴马的频率也不多。

尽管在APEC会议上及随后奥巴马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夜话,双方还达成了气候、军事、贸易和签证协议,改善了曾一度紧张的双边关系,但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动来看,两国的战略互信还显得非常脆弱。

这种亲俄疏美现象,与地缘政治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有关。

中美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为此,习近平去年在和奥巴马的庄园会见中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但一年多来的表现说明,美国并不真正重视该建议,因为新型大国的真正含义是取得和美国的平等地位,要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这自然和美国的期待相反,美国即使不把中国看作敌人,也尚未准备好将北京作为平等伙伴,因此,其重返亚洲的战略被中国认作主要针对自己。

此种情况在奥巴马最近对中国的访问中虽然有所改进,表示要同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能否视中国为真正平等伙伴,而不只是外交语言,看来很难。

然而,中俄关系的发展要顺利得多,在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与西方闹翻后,更有同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愿望与动力。

所以,中俄关系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升温,也就很自然。

中国提升中俄关系,除了因为两国共同面临着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外,也有出于“一路一带”的考虑。

“一路一带”战略是北京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工具,同时也是输出中国过剩产能和资本的途径,所以,它又被称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一些中国学者辩解,“一路一带”战略是一个商业规划,没有政治意图,这实有点“掩耳盗铃”味道。

任何一项经济计划作为外交战略推出,都带有某种政治使命在内。

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使命,就是要用它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

“一路一带”分别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用中国外长王毅的话说,两大倡议是要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西开放为契机,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各国一道,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两支强劲的翅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