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组合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语文组合阅读【诗词鉴赏】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⑴星河:银河。
⑵谩有,空有。
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文言文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文,完成3-7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 下而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 不敢稍.逾约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黔之驴》)C. 或.遇其叱咄D. 不敢出一言以复.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普明日复.奏其人(《赵普》)4. 甲文中作者宋濂向马生介绍了自己哪些方面艰苦求学的经历? 他为什么要向马生介绍自己求学的情况?【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
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翕然师.之(2)吾道南.矣(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 (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 诗中所写 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 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足;疑 (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 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②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舫③。
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
②凭:请,劳烦。
③觞:酒杯。
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乌鲁木齐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乌鲁木齐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故选B。
04-18江苏卷诗歌鉴赏解析

江苏卷04-18诗歌鉴赏解析(2004 江苏卷)类别:边塞,体裁:七绝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考点解析】本题考点:意象,内容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考点解析】本题考点:情感。
审题时请注意问题中蕴含的隐性信息“句句”,这暗示着答案必须逐句分析概括,并指向“怨”字。
参考答案第四点有点莫名其妙。
试修正为“怨征调跋涉遥远、艰难。
”(2005江苏卷)类别:怀人,体裁:五律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考点解析】结构(构思脉络)。
注意此题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微风开头,贯穿全篇”,意味着答案的主语是“微风”,答案应该依次是“微风如何如何”。
另外,可将此题与2011第三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对比掌握。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参考答案】(2)作者用“滴”“露”,“沾”“阶下苔”等动作和意象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形象地传达出孤单、寂寞的心情。
【考点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对意境的把握,第二问考点是情感。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参考答案】"为拂绿琴埃"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考点解析】此题考点是考查对诗歌手法中的“典故”的把握。
2023绍兴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绍兴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6.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解析1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也”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
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
系。
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
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
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
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
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
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
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
后,隐居在水绘园。
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
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
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
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
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
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
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
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
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
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
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
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
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
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
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
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
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
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
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
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
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
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
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
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
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
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
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
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
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
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
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C.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
D.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
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
1.(3分)C 2.(3分)C 3.(3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