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疗法:我不仅是药物载体,我还是药物本身!
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嘿,说起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这可真是一个超级有趣且重要的话题!咱先来讲讲纳米颗粒到底是啥。
简单说,纳米颗粒就是特别特别小的粒子,小到你得用超级厉害的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
想象一下,就像一群超级迷你的小士兵,准备执行重要的任务。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生病的朋友,在病房里听到医生和护士在讨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方式,那就是利用纳米颗粒。
当时我就好奇了,这小小的纳米颗粒能有啥大作用?原来啊,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里那可是有大本事的。
比如说,普通的药物吃进去后,可能会在还没到达生病的地方就被身体的其他部分给消耗掉了,或者因为药物太大,没办法很好地进入到细胞里面去发挥作用。
但是纳米颗粒就不一样啦!它们可以把药物包裹起来,就像给药物穿上了一层超级厉害的防护服,保护着药物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
纳米颗粒的尺寸小,这就使得它们能够更容易地穿过血管壁,进入到那些平常药物很难到达的地方。
比如说肿瘤组织,一般的药物很难渗透进去,但纳米颗粒就能带着药物像个小特工一样,悄悄地潜入进去,然后精准地释放药物,打击病魔。
而且纳米颗粒还能让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就像是一个有控制开关的小药箱。
这样一来,药物的作用时间就能更长,效果也会更稳定。
比如说治疗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纳米颗粒包裹的药物就能持续地发挥作用,不用病人老是吃药,减少了很多麻烦。
还有哦,纳米颗粒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特定的表面性质,就像是给它们穿上了不同的衣服,让它们能够识别特定的细胞或者组织。
比如说,有些纳米颗粒可以专门找到癌细胞,然后把药物准确地送过去,这样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简直太神奇了!想象一下,如果把纳米颗粒比作一辆辆小货车,药物就是装在货车里的货物。
这些小货车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准确无误地把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
而且,这些小货车还能根据需要控制送货的速度和时间。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泛。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

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介绍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
这项技术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药物治疗的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使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传递的技巧。
一、纳米粒子载体技术纳米粒子载体技术是利用纳米级的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的表面或内部。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存储性,同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 脂质纳米粒子(Liposomes)脂质纳米粒子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层包裹的空心小囊泡,能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细胞内。
脂质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特性来定向输送药物,比如在表面引入特异性配体,使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到靶细胞上。
此外,脂质纳米粒子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诱导免疫反应。
2. 聚合物纳米粒子(Polymeric Nanoparticles)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纳米粒子,可以用来包裹各种类型的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聚合物的特性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性质来进行控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输送效果。
二、靶向药物输送系统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利用药物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靶点。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纳米技术来实现。
1. 核酸纳米递送系统核酸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输送基因或RNA等核酸药物。
将核酸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或抗体,使纳米粒子能够靶向细胞或组织,并释放药物。
这种系统通过靶向细胞内的特定基因或信使RNA,可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和癌症。
2. 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磁性纳米颗粒靶向递送系统利用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定位药物输送。
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磁性物质,使纳米颗粒具有磁导性,并结合外部磁场的作用,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这种系统可以在外部控制下实现药物的释放和定位输送,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纳米颗粒的结构与其在医学和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的结构与其在医学和药物传递中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颗粒在医学和药物传递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拥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比表面积、可控的尺寸和形状,以及能够有效穿透组织障碍等。
本文将探讨纳米颗粒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医学和药物传递中的应用潜力。
一、纳米颗粒的结构特点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至100纳米之间的微小粒子,其结构可以分为核壳结构、多层结构和单层结构。
核壳结构最常见,由一个纳米尺寸的核心和一个外层包裹的壳层组成。
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核心和壳层的材料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性质。
多层结构的纳米颗粒由多个层次的壳层组成,可以增加颗粒的稳定性和药物载荷量。
单层结构的纳米颗粒由一个单一的材料组成,具有较简单的结构,适用于简单的应用场景。
二、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应用1. 诊断: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诊断和成像。
利用荧光或磁性标记物可以标记纳米颗粒,并通过显微镜或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定位与监测。
2. 治疗:纳米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药物载荷能力,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用于靶向传递。
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释放,并在靶区积累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3. 组织工程:纳米颗粒可以被用于构建生物相容性的人工组织和器官。
通过将纳米颗粒与细胞或组织相结合,可以增强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从而促进组织工程的发展。
三、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1. 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抹等方式进入体内,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定向输送,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疗效。
2. 靶向药物传递: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释放,提高药物在疾病部位的积累和作用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靶向分子,纳米颗粒可以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或病理组织,实现精确的治疗。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靶向性研究

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靶向性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的有效递送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如何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是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努力探索的方向。
纳米颗粒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药物递送的靶向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通常指的是尺寸在 1 到 100 纳米之间的微小粒子。
由于其极小的尺寸,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在药物递送中,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表面,然后通过特定的机制将药物输送到目标部位。
纳米颗粒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被动靶向。
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病理状态为纳米颗粒的被动靶向提供了基础。
例如,肿瘤组织的血管通常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这意味着纳米颗粒可以更容易地从肿瘤血管中渗出,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这种被动靶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但靶向的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部分纳米颗粒在正常组织中分布。
为了进一步提高靶向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主动靶向策略应运而生。
主动靶向主要是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使其能够与病变部位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以肿瘤治疗为例,一些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了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抗体,从而能够精准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
这种主动靶向策略大大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除了配体修饰,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可以影响其靶向性。
例如,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可以影响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带正电荷的纳米颗粒更容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结合,从而提高细胞摄取效率。
此外,纳米颗粒的亲疏水性也会对其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产生影响。
亲水性的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中具有更长的半衰期,而疏水性的纳米颗粒则更容易被细胞摄取。
在纳米颗粒的设计和制备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最佳的靶向效果。
使用纳米科技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技巧

使用纳米科技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技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科技已经成为医药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利用纳米科技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使用纳米科技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技巧。
1. 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纳米颗粒药物载体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技术。
纳米颗粒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团和纳米胶束等。
这些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提供更多的药物吸附位点,增加药物负载量。
同时,纳米颗粒药物载体还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精确地送达到疾病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的特殊表面修饰来实现,例如将靶向配基或抗体与纳米颗粒表面结合,使药物精确地靶向到癌细胞等靶标细胞。
另外,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电荷等特性,还可实现有效的药物转运和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3. 纳米凝胶技术纳米凝胶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凝胶中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纳米凝胶是由纳米颗粒或纳米纤维等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可调控性,可以有效地包裹和释放药物。
纳米凝胶还可以提供良好的黏附性和渗透性,使药物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此外,纳米凝胶还可以通过控制凝胶的凝胶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参数,实现药物的缓释和目标传递,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纳米材料增强传输通道纳米材料可以提供优良的增强药物传输通道,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一种常用的纳米材料是石墨烯,在药物传输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石墨烯透过细胞膜时具有高度选择性,可以选择性地传输药物到细胞内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调控载体的表面性质和结构,改善药物的释放行为,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中的持续时间,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是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溶解、推送或释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和提高药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一、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特点1. 优异的载药性能: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的特点设计纳米颗粒的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高效载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药物在消化道被降解和代谢的过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靶向传递:通过合理设计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受体或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非靶向组织或器官的毒副作用。
4. 增强药效: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强药效。
此外,纳米颗粒给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二、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1. 简单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反溶剂使体系溶剂浓度突然下降,药物在载体中形成纳米颗粒。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或氨气等流体作为载体,将药物通过相溶、蒸发、喷雾等方法制备成纳米颗粒。
3.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控制性地析出纳米颗粒,并在载体上封装药物。
4. 能量湿法:以高速剪断、高压超声、激光等能量作为驱动力,使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并在湿法条件下制备纳米颗粒。
5. 自组装法:利用药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自组装方法有微乳液法、共价交联法、胶束法等。
三、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传递药物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研究

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被开发出来,但是制药技术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精准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这方面,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二、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的原理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是一种将药物负载到纳米颗粒中,然后按照一定规律缓慢释放药物的技术。
据研究,这种技术的原理主要取决于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形状、尺寸、表面结构等性质,可以调整药物的释放速度。
具体来说,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小,表面积与体积比值就越大,药物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接触面积就越大,药物进行释放的速率也就越快。
而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结构、热力学性质和电荷性质等也可以影响药物释放的速率。
因此,在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性质,从而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精确控制。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三、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的应用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已经在医学和制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癌症治疗癌症治疗是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对于肿瘤细胞,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控制其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
与传统的药物输送方法相比,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好地累积在肿瘤组织中,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2.心血管疾病治疗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通过制备纳米颗粒载体,我们可以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有效地输送到病灶部位,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
3.糖尿病和肝病治疗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还可以用于糖尿病和肝病治疗。
通过将药物负载到纳米颗粒中,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小化药物的副作用。
四、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的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控制释药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应用纳米颗粒是指直径在1到1000纳米之间的微小颗粒,由于其小尺寸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成为了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热门的研究对象。
随着技术发展,纳米颗粒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不断拓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阐述。
一、纳米颗粒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纳米颗粒结构与目标组织的相似性,使其可以逐渐被组织吞噬,因此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载体,将药物送入到目标组织或器官。
其优点在于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药效,同时可以将药物输送到原本难以到达的部位,如大脑血脑屏障。
同时,纳米颗粒的表面可以修饰不同的分子,使其更好地与细胞和组织交互,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
二、纳米颗粒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是检测和观察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如CT和MRI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这些技术仍然有存在难以观察到细胞、细胞器和分子等问题。
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在纳米级别,它们可以渗透到人体的细胞和基因水平上,利用纳米金粒标记基因功能活动、神经元聚集、病变细胞等等这些细微特征,在未来医学图像分析领域中应用相对广泛。
三、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细胞肿瘤性疾病,是各种癌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而致病。
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中应用一个显著的优点是比传统治疗更加精确,通过纳米颗粒,化疗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肿瘤细胞,并释放化疗药物,按照预定的方式杀死肿瘤细胞,从而避免对身体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由于纳米颗粒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因此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纳米颗粒,并添加不同的化学物质和药物,以适应不同的肿瘤类型。
四、纳米颗粒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纳米颗粒在病毒感染、疫苗制备、免疫诊断和疗法开发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如纳米颗粒能够通过套圈包裹相应的抗体来消灭病菌。
纳米颗粒也可作疫苗基质,结合特异性抗原,帮助增强免疫系统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颗粒疗法:我不仅是药物载体,我还是药物本身!
近期,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Catherine A. Fromen等在Nano Letters在线发表纳米颗粒抗炎的新发现:当免疫系统紊乱时,静脉注射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使中性粒细胞远离损伤位点从而缓解炎症。
纳米颗粒到底是何方神圣?
中性粒细胞命运扑朔霹雳,究竟何去何从?
欢迎收看本期报道。
【背景1:炎症这把双刃剑】
一方面,炎症可以帮助机体对抗感染从而促进机体的愈合或恢复。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又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背景2:中性粒细胞与炎症】
中性粒细胞(NФ)是机体内数量最多的白细胞,被认为是固有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中性粒细胞迁移至损伤或有炎症的组织,通过吞噬(phagocytosis)、脱颗粒(degranulation)和形成细胞外陷阱(NET)的等方式消灭病原体。
中心粒细胞非常活跃,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由其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包括败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Figure 4. Mechanisms used by neutrophils to control infection.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2015)
【纳米颗粒治疗:作为药物载体】
纳米颗粒体积微小,可以在机体全身中自由地循环并达到多种治疗位点。
因此,纳米颗粒作为强大的药物传递系统,可将小分子药物、蛋白、核酸或者诊断性药物递送到治疗位点。
纳米颗粒疗法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Figure 1. Types of therapeutic payloads that can be encapsulated into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12)
然而,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一点:纳米颗粒通过静脉注射,那么他们跟血液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呢?要知道血液的成分非常复杂,包含多种细胞成分,红细胞在血管中央,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则位于靠近血管壁的位置。
作为药物载体,纳米颗粒需要像淋巴细胞一样靠近血管壁,并从血管壁渗出。
因此,纳米颗粒在血流中的行为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基于这个问题,Catherine等开始探索血液动力学,试图寻找可能对纳米颗粒的药物递送能力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因素。
实验中,他们发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一直在清除血液中的纳米颗粒,使其不能结合到血管壁上,进而造成药物递送的失败。
Figure 2. Neutrophils (red) bind to the plastic nanoparticles (green) inside a live mouse blood.
vessel.
【柳暗花明】
Catherine等将中性粒细胞清除纳米颗粒的过程在显微镜下录像,并反复研究。
终于发现在中性粒细胞清除纳米颗粒的过程中,这些细胞本身也消失了。
这种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
有趣,他们互相妨碍,并一起失去作用。
Catherine等在微流控芯片上建立部分血管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中性粒细胞并不会往损伤位点募集从而引起发炎,相反,他们主要清除外来的纳米颗粒。
Figure 3. Neutrophils weren’t binding to the blood vessel wall.
【纳米颗粒减少中性粒细胞在受损血管壁的粘附】
在急性肠炎模型中,TNF-α引起C57BL/6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的快速招募。
在TNF-α暴露后的3分钟内,中性粒细胞的含量激增超过20倍。
然而,将纳米颗粒(COOH)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发现损伤位点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Catherine等表示,给与纳米颗粒后量小鼠,TNF-α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激增将减少45%左右。
可见,纳米颗粒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在损伤的血管壁的粘附。
Figure 5. Neutrophil distribution in acute mesentery inflammation.
【纳米颗粒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性组织的迁移】
中性粒细胞的重要功能除了快速响应炎症信号外,还包括从血管中迁移至炎性组织。
那么,纳米
颗粒是否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呢?
Catherine等采用LPS灌注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C57BL/6和BALBc小鼠)模型。
仅LPS
灌注纳在早期并不会引起单核细胞的迁移,因此该模型能够被用于研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情况。
LPS暴露后1小时,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实验设计如下:
Figure 6. Diagram and dosing schedule of the ALI model.
为了评估中性粒细胞的迁移,Catherine等研究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数量。
研究发现,LPS诱导中性粒细胞在BALF中的量浸润,而纳米颗粒可以降低两种品系模型小鼠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Figure 6. Average BALF distribution of NΦ and macrophage populations (MΦ) following
particle injection.
通过进一步定量计算发现,纳米颗粒可降低急性肺炎中中性粒细胞浸润的50%或以上,且纳米颗粒组与正常对照小鼠没有显著性差异。
不仅如此,纳米颗粒均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albumin(肺渗透率的marker)的含量,并且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Figure 7. BALF neutrophil distribu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
然而,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在两种品系小鼠中有差异。
C57BL/6小鼠各组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并没有变化。
而LPS引起BALB/c小鼠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通过静脉注射纳米颗粒后可被恢复。
这可能是因为与C57BL/6小鼠相比,BALB/c小鼠对LPS更为敏感。
Figure 8. Blood neutrophil distribu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
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纳米颗粒降低中性粒细胞向炎症组织中的浸润很可能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清除作用造成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
【纳米颗粒将中性粒细胞定向至肝脏】
那么,中性粒细胞究竟何去何从呢?
Catherine等进一步观察了肺部、肝脏和脾脏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布情况。
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到肝脏中中性粒细胞(红色)的增加,同时观察到中性粒细胞与纳米粒子(绿色)共标。
Figure 9. Representative immunofluorescence images of ALI liver histology sections from C57BL/6 mice. Particles are indicated in green, and NΦs indicated in red.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肝脏中的中性粒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纳米颗粒增加肝脏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33%左右,其中约23~35%的细胞都与纳米颗粒相互作用。
Figure 10. Flow cytometry evaluation of liver in ALI mice.
【结语】
Catherine等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和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者的功能均造成障碍。
纳米颗粒重新定向中性粒细胞从而减轻炎症的发生,而中性粒细胞则会影响纳米颗粒的药物递送功能。
因此,依赖于纳米颗粒载体的治疗开发必须考虑颗粒与血液细胞之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Fromen, C.A., Kelley, W.J., Fish, M.B., Adili, R., Noble, J., Hoenerhoff, M.J., Holinstat, M.
and Eniola-Adefeso, O., 2017. Neutrophil-Particle Interactions in Blood Circulation Drive Particle Clearance and Alter Neutrophil Responses in Acute Inflammation. ACS nano.
2. Morachis, J.M., Mahmoud, E.A. and Almutairi, A., 2012.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rategie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by using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64(3), pp.505-519.
3. Perobelli, S.M., Galvani, R.G., Gonçalves-Silva, T., Xavier, C.R., Nóbrega, A. and
Bonomo, A., 2015. Plasticity of neutrophils reveals modulatory capacity.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48(8), pp.66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