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简介

合集下载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总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瑞金瑞金是江西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

瑞金还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定都于瑞金。

此后中共中央进行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也是立足于瑞金所在的中央苏区。

随着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瑞金成为中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血战湘江又名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战役的总称。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编成一、二、四方面军,而没有编成三方面军,原因何在?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曾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据历史资料记载,红三方面军缺编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

那时,中央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政治问题报告记录》1929年6月25日)。

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起因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妁红军编为一至八军。

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

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域组成军团,一为“湘鄂赣交界处的三、四、五等军”;一为“湘鄂边界的二、六、十等军”;还有一个是“闽粤桂十一、十二、七等军”(《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1930年4月15日)。

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作了一次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四、三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6、7月间,红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

从目前所见的史料看,在这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红一方面军的形成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前后,仍没有发出组成方面军的指示。

8月29日,中共中央给长江局并转湖南省委、湘鄂赣前委及后委的信,即关于占领长沙的战略与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据报载三、四,五、八军已取得联络……对于你们有下列紧急指示,……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为总司令以统一指挥”,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

长征简介-1

长征简介-1

长征
长征(1934年——1936年),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之后,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红二方面军成立经过考

红二方面军成立经过考
翟清华;林全民
【期刊名称】《军事历史》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红二方面军作为三大主力红军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钢铁劲旅,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红军史研究中,对于红二方面军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由什么机关决定成立的,成立的意义何在,已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和其他红军长征史著作均语焉不详,一些当事人也众说纷纭,很多史家则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

本文试就此做些粗浅研究,不当之处,请专家赐教。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翟清华;林全民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武术发展实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武术发展实考
3.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译作再版梳考
4.摄影与摄魂:中央研究院成立初期民族志影像考(1928~1929)
5."花开两朵缘一枝":王元化、牟世金与《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以王元化致周扬两封未刊信为主的疏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作者:暂无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9年第1期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城东17公里的刘家坪白族乡珠玑塔村八卦楼组干田坝。

这里东西两面群山逶迤,滔滔酉水从坪中蜿蜒流过,而后在桑植县城注入澧水。

1935年9月开始,国民党调集22个师140个团30多万人的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展开大规模“围剿”。

面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中革军委分会率红二、六军团辗转到桑植。

鉴于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的严峻形势,1935年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中革军委分会召开了刘家坪会议,任弼时、贺龙等坚持从实际出发,果断决策,决定突围远征。

会后,红二、六军团进行了转移前的各种准备,对部队进行整编。

11月18日、19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分别在刘家坪与其毗邻的瑞塔铺召开誓师大会。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在大会上讲话。

11月19日傍晚,红二、六军团告别桑植,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在长征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孜,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作了坚决斗争。

根据中央命令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近11个月的战斗中,纵横驰骋,斩关夺隘,回旋乌蒙山,翻越大雪山,走出水草地,于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985年10月,在长征出发地干田坝修建纪念馆,1986年10月竣工。

纪念馆内陈列图片95幅,文物复制品35件,展示了红二、六军团会师后转战湘鄂川黔创建革命根据地,到实行战略转移取得长征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

与陈列馆相邻的广场上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纪念碑正面为王震的题字“: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题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责任编辑/ 陈洪。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二方面军简介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7月5日,在西康甘孜(今四川甘孜州甘孜县)成立,由红2军团、红6军团和红32军合编而成。

这三支部队分别来源于湘鄂西苏区、湘赣/湘鄂赣苏区和闽西苏区。

红2军团1930年7月初在湖北公安成立,兵力10000余人,与红1、3军团一起成为最早的红军主力。

红2军团下辖红2军(湘西红4军改称)和红6军,是贺龙、周逸群以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一部骨干为班底,分别在湖南桑植和湖北洪湖地区创建的红色武装。

1931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红2军团在湖北长阳枝柘坪改编为红3军。

1934年10月在贵州印江木黄与红6军团会师后,恢复红2军团番号。

红2军团成立后,以洪湖苏区(以湖北沔阳、监利、石首、江陵、潜江和湖南华容等地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区域)为依托开展武装斗争。

1932年,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严重干扰下,红3军(红2军团)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全军15000余人被迫于8、9月间退出洪湖苏区,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和反动地方武装沿途袭扰下,经豫西、陕南、川东转战7000余里,于1932年底渡过长江,占领湖北巴东、鹤峰两座县城后方得以喘息。

之后红3军在湘、鄂边境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在此期间“左”倾错误领导人擅自解散了党、团组织并持续“肃反”,大开杀戒,部队一度减员至不足3000人。

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开创黔东根据地。

红6军团于1933年6月中旬在湘赣苏区成立,下辖第17师(由湘赣红军第8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红军第52师改编,当时仅辖52团)。

1934年夏,湘赣苏区中心区域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被占领,中革军委下令红6军团转移到湘中建立新苏区并与红3军取得联系,承担中央红军向湘西实施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光荣使命。

1934年8月7日,红6军团9700余人从湘赣苏区出发孤军西征,沿途遭遇湘、粤、桂、黔四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湘中难以立足情况下遵照中革军委指令到达黔东,在石阡地区再次陷入敌军重兵包围,经浴血奋战突出重围,于10月24日与前来接应的红3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

红6军团此行5000多里,会师时部队仅剩3000余人。

红32军原为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1933年10月28日在闽西苏区成立,1934年10月7日从福建长汀出发开始长征。

湘江战役中,红9军团为掩护主力损失严重,之后缩编为3个团。

1935年3月底,为掩护主力南渡乌江,红9军团奉命伪装主力诱敌北上,孤军被困于乌江北岸,奉命继续牵制敌军策应主力行动。

红9军团单独行动52天,行程3000余里,最后渡过金沙江与主力会合。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9军团于1935年7月21日变更番号红32军,下辖两个团共1000余人,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曾三过草地。

1936年7月5日红32军编入红二方面军,辖94师,原红2军团第5师于9月间转隶为32军第96师。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与红3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此时红3军4400人,6军团3300人。

按中央指示,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团行动。

为迎接中央红军到湘西,红2、6军团会师后旋即发起攻势,两个月里连战连捷横扫湘西,包围常德,威胁长沙,震惊南京,开创出东、西约400里,南、北250里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红2、6军团的强势行动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既定部署,不仅吸引了湘军4个师脱离前线掉头回援,还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将“追剿”中央红军的5路大军编为两个兵团,开赴湘西南新宁至芷江一线,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会合红2、6军团的北进途中。

中央红军抓住国民党军重兵集结湘西南,贵州一时空虚之机,挥兵西进由湖南入贵州,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使长征以来几乎无日不战、极度疲劳的部队在此休整了12天。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一举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使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了正确航道。

中央红军改变战略部署,转移到四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红2、6军团和湘鄂川黔根据地成为长江以南惟一的主力红军和红色根据地。

1935年9月初,蒋介石调集了130个团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和红2、6军团进行围剿,在敌我兵力悬殊孤军无援情势下,红2、6军团17000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取道湖南中部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到贵州东部的石(阡)镇(远)黄(平)建立新根据地。

随后根据形势改变计划,于1936年2月初到达贵州西部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红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95个,扩兵5000余人,部队人数增至20000余人。

因敌情变化,红2、6军团于2月底退出毕节进入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在前有川军、滇军堵截,后有中央军、湘军追剿的危急时刻,于乌蒙山中腾挪辗转回旋穿插,与敌军5个纵队10多个师周旋一个多月,转战1000多里,终于突出重围进入贵西南与云南接壤的盘县、亦资孔地区,此时部队仍保持长征出发时17000余人。

毛泽东后来评价道:“2、6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2、6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

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四个多月的连续征战使国民党追剿大军极度疲惫,纷纷回撤休整,敌情趋缓,红2、6军团计划在云、贵之间建立根据地,在长江以南保留一支红军主力策应北方。

从共产国际回到中共中央的林育英曾致电朱德、张国焘,指出“2、6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

此时红四方面军自百丈决战失利后连续作战减员较大,部队已转入西康(今属四川),时任红军总司令和总政治委员的朱德、张国焘数次发电报,要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朱德后来回忆说:“我想二方面军过江对我们就气壮了,所以总想你们早点过来好”“过江不是中央指示,是我们从中抓的,抓过来好。

团结就搞起来”“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

红2、6军团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并不知情,于是决定放弃在云、贵间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从4月初开始,红2、6军团从滇东到滇西一路攻城略地,于5月初在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把追兵全部甩到身后。

之后翻越玉龙雪山西麓到达中甸(今云南香格里拉县),短暂休息后红2、6军团兵分两路,翻越多座雪山,分别于甘孜(今四川甘孜州甘孜县)和瞻化(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的红2、6军团对张国焘的拉拢进行了坚决抵制,旗帜鲜明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维护了党和红军的统一。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方面军在甘孜正式成立,下辖2军(2军团改称,9000余人)、6军(6军团改称,5300余人)、32军(1000余人),部分军、师干部由原红一方面军干部担任。

7月11日,红二方面军组成两个梯队由甘孜东谷出发,继红四方面军之后通过草地北上。

由于走在最后,筹粮非常困难,很多地方甚至野草都被前面部队挖完了,近两个月的草地行军使部队付出巨大牺牲,不少干部战士口含野草长眠在途中。

9月6日,红二方面军全部到达甘肃陇南哈达铺地区,次日红2军团第5师改为32军96师。

1936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三个方面军行动方针的指示,要求红二、红四方面军兵分左、右两路向东发展,红二方面军为右路,插出敌军防线袭取渭河以南的陕、甘南部交界各县,建立临时苏区,阻止胡宗南部西进。

并指出:“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为最重要”。

从9月11日到20日,红二方面军不顾刚出草地体力虚弱未及休整的困难,穿越敌军封锁线长途奔袭英勇作战,连续攻占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四县并占领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圆满完成既定战役计划。

由于敌情突变,左路红四方面军须独自在西(安)兰(州)大道与国民党嫡系胡宗南部作战,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作战指示,将部队西撤,使得红二方面军左翼完全暴露,陷入腹背受敌孤军作战的危险境地。

在红四方面军掉头东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途中,中央军委命令红二方面军在原地牵制敌军,掩护红四方面军的侧翼,直至其安全通过再向北转移。

1936年10月,在中央军委统一作战框架下,红二方面军无法只从自身安危出发,灵活机动避实就虚,由此导致了长征以来最大损失。

10月初北撤时,前有国民党第1军胡宗南部、第37军毛炳文部堵截,后有国民党第3军王钧部追击,在没有必要的策应和掩护下,一直处于仓促被动之中。

10月10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正在北渡渭河的红二方面军遭敌侧击,又适逢上游暴雨河水猛涨,部分人员被洪水吞噬。

在此之前,2军4师在成县抛沙镇抗击时,因敌我力量悬殊牺牲近400人;分散在康县发动群众的2军6师17团来不及收拢被敌阻断,全部损失;6军团通过天水盐关镇时遭敌伏击,损失300余人。

过渭河后全军仍然不断受到敌机轰炸、骑兵截击,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一部会师后,仍未脱离险境。

10月29日,2军4师在通过海(原)固(原)封锁线,前去接替红一方面军防务途中,由于缺乏掩护,在海原曹家洼被敌截断,损失超过400人。

同日6军在海原红羊坊按规定路线北进时遇敌截击,损失300余人,随同红二方面军行动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刘伯承也在这天被敌机炸伤。

10月30日,32军96师1个团到达指定地区海原上下龙池时,遭强敌包围打击,受损严重。

1936年11月20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洪德城,从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从刘家坪出发,至此历时1年,行程20050里,部队实力下降到12000余人。

次日,红二方面军配合红一、四方面军进行山堡战役,一个月后奉命由甘肃环县开抵陕西三原地区。

1937年3月,红二方面军在陕西铜川陈炉镇召开党代表大会,2军和6军分别被上级代表错误地批判为“军阀主义”和“游击主义”,之后一批在职干部被调到延安学习。

1937年8月25日,红二方面军与陕北红27、28军等部,在陕西富县庄里镇合编为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120师,随即奔赴山西前线,投身抗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