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3课 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姓制度,佛教产生及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影响,佛教产生背景。

【教学方法】读图学史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去西天取得真经,所谓“西天”就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去印度取经呢?古印度文明又是如何诞生的?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古代印度。

自主学习1.古印度具体位置位于哪里?2.结合教材内容,简单介绍古代印度文明。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的印度概况如何?4.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几个等级?各等级的主要职责是什么?5.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6.说说佛教的诞生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及传播路线。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 展示图片:看图说一说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结合教材内容,简单介绍古代印度文明早期遗址。

2.展示图片:历史上征服古代印度的外来居民是什么人?简要说说他们的统治。

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地区产生了古代印度早期文明,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为不明原因衰亡。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古代印度文明进入鼎盛时期。

过渡:上节课中,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2.情景模拟:
教师提问:释迦牟尼和我国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假如他们是微信好友,你们觉得他俩会聊些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各担任一个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刹帝利
国王、官吏、武士
掌管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3.教师强调易错点: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和古代中国明显不同的地方)。
过渡:种姓制度产生后,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通过两则材料来分析。
实质:是维护上层种姓特权地位的等级制度。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从而突显重点。
学生竞答,激励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并能督促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活动。
帮助学生有效避免易错点。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论从史出的唯物主义学习观。
过渡
随着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佛教诞生。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法分析
视频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材料分析、总结归纳
学法分析
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角色扮演学生的选拔和培训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子目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学活动三:情景模拟:释迦牟尼和孔子微信聊天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种姓制度在印度影响深远,根深地固。此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创立此制度的古代印度是一种怎样的文明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3课探究答案。
师:出示材料,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关注新闻时事和社会生活,明确本节内容。
自主
探究
师: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15000年左右,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提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根据题目引导快速浏览教材,标注重要内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课本“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摩亨佐.达罗遗址》。回答问题
【问题1】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 教学课件


三.佛教的创立
1.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2.创立者: 乔达摩 . 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传播: 北线:传到中国、朝鲜、日本、越南 (公元前3世纪) 南线: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
知识整理
文明
时间
发源的河流
古埃及 前3500
古巴比伦 前3500
古印度
实质:
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影响: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 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 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 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 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 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想 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种姓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
A 、商人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婆罗门
4.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
D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
5.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 ,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 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
1.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哪里? 2.两河指的是哪两河? 3.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4.汉谟拉比法典制定者、地位? 5.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意义?
导学提纲:
1.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哪里? 2.古代印度国家是如何建立的? 3.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出现在什么时候? 4.什么是“种姓制度”?它的内容和特点是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教学内[来源学+科+网]容新课[来源:Z_xx_]导入[来源:1ZXXK][来源:]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让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说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来源:Z+xx+]导入2(图片式导入)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印度国家1.看图片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图中A、B、D分别是哪一文明古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所处位置有哪两条河流?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两条大河流域孕育了哪一文明古国的文明?答案:图中A、B、D的文明古国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印度||。

2.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被称为什么?答案:公元前2300年左右||。

雅利安人||。

列国时代||。

过渡语: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板块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1.看图片(见课件)种姓等级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说出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不从事生产劳动||,是特权等级;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世俗统治者||,主要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通过纳税等方式承担供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优课导学案_0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掌握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掌握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批判,增强“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三、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印度歌曲Meghna Mishra - Nachdi Phira(我要跳舞)问:歌曲来自哪里?(印度)这首歌曲是印度电影《神秘巨星》当中的一首曲子,它的姊妹篇《摔跤吧,爸爸!》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印度的什么呢?(食物、宗教、服饰等)以上我们说到的都是现在的印度,那么对于古代的印度,你知道哪些文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古代印度去看看那个时期的灿烂的文明!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你能结合地图找出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吗?回顾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它们的发源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问: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发现于哪里?(印度河流域)问:印度河与我们国家有什么联系?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而哈拉帕文化则是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为中心。

大约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在印度流域发现了这两座城市的遗址。

(展示遗址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通过相关史事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座城市。

(边读边问)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它的布局分明,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城市相似?(长安)展示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图片,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问: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代印度发生了什么大事件?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是“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

他们入侵印度以后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逐渐安定下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
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
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
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
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
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
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
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
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
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
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
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
2

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
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
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
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
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
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
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
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
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
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
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
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
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
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
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
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
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
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
3

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
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
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
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