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徐宁徐小东

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

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

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

空间的形态与模式。

近年来,作为提高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香港政府和规划部门愈加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其成功经验表明:高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挤和极度匮乏的公共空间,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优化、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下文以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例对香港的公共空间特色加以归纳,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2 多元化的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2.1 滨水型公共空间

香港高山多、平地少,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海岸沿线。自1840年以来,填海工程成为满足香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土地资源和滨水岸线。②

滨水区的公共空间拥有江河湖海的天然魅力,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价值。香港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用世界上最昂贵的土地来满足公众层面的需求,最为著名的包括维多利亚港2000m 长的尖沙咀海滨公共活动区、坐落于城门河道口的香港回归纪念公园和位于屯门河道的屯门市镇公园等。这些滨水公共空间既提供了观光休闲、愉悦身心的最佳场所,同时也发挥了融汇和联系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作用,并为观赏城市总体景观提供了适宜的观赏距离。

围绕维多利亚港

湾,香港政府近年来组织

了多次高水准的国际设计

竞赛,包括2006年的启

德机场滨水地段改造规

划,2007年有82家境内

外公司参与的中环海旁城市设计竞赛,2010年英国Fosters+Partners 、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和荷兰OMA

三家公 图1 西九城市设计竞赛中标的福斯特方案:“城市中的公园”

司竞标的西九文化区城市设计竞赛等。香港政府观念的转型从中得到清晰的展现:在今日的香港,优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至少已与经济竞争力并驾齐驱,大片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公共绿地和城市公园,可以预见这些项目完成后香港的公共空间系统将再次得到提档升级(图1)。

2.2 商业型公共空间

香港商业型公共空间

的立体化特征非常明确。

如港岛中心区的中环、金

钟和湾仔区的行人天桥系

统经过持续的扩展和完

善,几乎已经把各个主体

建筑完全联为一体,成为城市建筑综合体(图2)。这种空中公共步行体系比地面行人道路更便捷、安全,也更适应香港居民的生活节奏和生物气候条件。在此,建筑物不仅在水平面上围合、分割公共空间,在垂直方向上也将公共空间包纳其间,建筑、通廊与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和穿插。交通功能之外,分层设置的立体化公共空间网络还可用于商业、表演及更多活动用途,通过多元的空间化手段,天桥与地面的关

系被转化为一种平台及其下道路的

关系,平台层成为公共生活的主

体。

由于容积率奖励政策③,香港一

部分公共空间由私人开发商提供,

如中环的渣打花园、长江花园、汇

丰银行的底层架空空间、国际金融

中心二期30m 高空平台的公共空间

都是如此。尽管这些场所设计的初衷更多的是考虑到都市白领精神放松的需要,不过这并图

2 中环、金钟和湾仔区贯通的行人天桥系统

图3 佣工汇集的皇后像广场

不妨碍以皇后像广场为核心,周末成为当地大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佣工聚会的乐土,香港公众对非主流人群的包容、香港社会的多元特征由此得到自然展现(图3)。正是由于香港政府与市民的长期不懈努力及其海纳天下的胸怀,在香港街头公共空间,不同肤色、贫富差距悬殊的人群和谐共处的场景随处可见。

2.3 交通节点型公共空间

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居民90%的出行方式由公共交通承担,[2]公路、铁路和海运构筑的完整高效的公共运输网络基本可以实现无缝接驳,使生活、工作和休闲活动周期大大缩短,从而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和不同领域的交流,为城市注入巨大活力。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在交通换乘的节点地区常常形成一些集零售、休闲、文化等为一体的服务性公共空间。从沙田、旺角到尖沙咀、中环、铜锣湾等地普遍如此。

如尖沙咀地段,这里云集了九

龙站(地铁)、尖东站(火车)、九

龙公众码头、天星码头和大型公交

站点。密布的海陆交通网络有效连

接了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交通

节点型公共空间成为整个公共空间系统的连接和转换点,为该地区作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图4)。再如沙田站,作为香港新界规模最大的市镇——沙田的交通枢纽,大会堂、中央图书馆、新城市广场和沙田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环布四周,加上紧邻的沙田公园,它们共同形成北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节点。

总体而言,香港城市形态呈现节点型线性城市特征,公共交通日益走向立体化和整体协调发展,各个组团市镇之间主要以铁路和地铁相连。发达的公交系统承载了巨大的人流量,往往以车站为核心形成一个大型的交通换乘枢纽:铁路系统承接各个大型节点的人流运输,公交系统主要承担短距离接驳,集聚各个方向的人流和车流形成城市的重要节点,

共同构成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优化和提升的驱动力与源泉。车站周边高品质的公共空图4 九龙站核心枢纽剖面图

间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承载了人们日常的游憩与休闲活动,吸引了大批客流,大幅提升了站点周边的土地价值。

2.4 社区型公共空间

针对中低收入人群,香港住区建设经历了从公

屋、居屋到私屋(商业化开发)的发展阶段。[3]

1950年代初期建成的公屋,如石硖尾的布局基本是

行列式排布,公共空间非常局促;1970年代以后落

成的如苏屋邨、华富邨等公屋已开始注意因地制

宜,形成错落有致的户外空间,公共空间从量到质

都有了较大飞跃。1970年代后期推出的“居者有其

屋”计划,是新市镇类型的发展模式,住区公共空

间和配套设施已相对完善,形成市镇公园—组团花园—邻里院落的空间层级,极大的提升了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图5)。

1997年后,香港住区开发模式逐渐以混合功能的类型为主,将住宅、商业和交通枢纽等功能集于一体,由一个或数个开发商投资建设,40-60层的办公或住宅塔楼坐落于多层商业或交通枢纽群房之上,私营的娱乐设施和会所置于中间。群楼通常紧邻用地边界以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开发价值,塔楼和私营

的会所、屋顶花园后退红线一定距离以

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此类开发模式

对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甚大,其日益庞大

的尺度和规模导致传统的街巷肌理和比

例逐渐消失殆尽。这种以利益最大化为

判断基准的开发模式,很少考虑将公共

—私人用地与周边现存的公共空间相结

合,以致形成一个个日益封闭的“壁

垒”

,强制性地将公共空间从露天街道广场转变为室内私有化的环境,邻里关系与人际交往 图

5 禾輋邨高品质的住区公共空间图

6 大型封闭住区造成的城市隔离

也从原先的公共空间转移到私人领地(图6),从而肢解和破坏了原先的城市结构和丰富多彩的市坊生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造成与周边其他物业中的居住人群的人为隔离。[4]

为避免使用权纠纷,2010年香港政府最新出台了关于“私人物业免设公共空间”的规定,声明“除非区内休憩空间不足,否则不会强制要求或批准发展商提供公众休憩空间,日后亦会避免在私人屋苑内建公众休憩空间”,并“容许在特殊情况下豁免现有公众休憩空间的‘对外开放’规定”,只要得到区议会批准并缴付豁免费即可。[5]因此依托私营开发商建设和管理社区型公共空间行不通。大规模商业开发在规划阶段就应尽可能维护街道原有的形态与氛围,防止商业性住区(私屋)与原有城市结构和居住单元(公屋、居屋)相互隔绝,造成社会割裂和阶层对立。政府应尽可能为住户提供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使不同阶层、群体之间能够增进交流、沟通和理解,缓减社会矛盾,避免进一步的两极分化和空间分异。

3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归纳

(1)“质”重于“量”

香港居民人均公共空间面积仅 1.5m2,只有南京人均公共空间面积的1/3,④但走在香港街头,并不会感到公共空间匮乏。这首先来自政府和居民的绿色环境意识,公共空间尽可能的被绿化所覆盖,提供自然休憩空间。同时,公共空间内的服务设施健全、设计品质优良,增加了公共空间的趣味和吸引力,营造出反映东西融汇的独特地方氛围。此外,香港政府坚持“以少做多”的策略,步步为营、逐步推进,避免大而无当的空间浪费,使公共空间物尽其用,并以立体化策略营造出优良的空间感。

(2)层级性与系统性

香港公共空间系统与城市结构相契合。公共空间等级最高的是维港两岸,该空间序列位处整个城市的核心,服务于区域范围。城市公共领域的其他公共空间服务于城市范围;片区级公共空间则分布在各个邻里街区,服务于居住领域,等级构成清晰,系统性强。这种公共空间的条理性有赖于强大的公共交通的支撑和保障。

(3)多元化与异质性

香港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各异,为各种群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选择。同时,公共空间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人口差异和多元文化特征,落实公众参与、照顾不同人士需要,包容的规划过程切合了香港的多元社会特征。

4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居住环境舒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促进交往,公共空间匮乏的城市越来越难以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秀的公共空间需充分回应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功能,体现独特的场所性和事件性;同时也应具备不断更新的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满足着不同阶层的生活、交流与沟通的需求,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繁荣与生机。

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在建筑和人口都超乎常规的密度之上,并没有因追求经济效率而牺牲多样性和人性化,相反却因地制宜、鼓励公众参与,利用十分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创建了集约和谐的公共空间图景,这无疑颇值得内地城市借鉴和学习。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9KB09)

注释

①香港严禁作开发用途的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高达43%。根据《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

设定的空间发展模式测算,到2030年香港只需再增加2%的城市用地即可满足发展需求,城市发展高度集约。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

②香港港岛和九龙之间的海岸线不断靠近,其他如屯门河道、城门河道、林村河道与蓝巴勒海峡也是如

此。目前,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考虑使香港社会决定:除非有“凌驾性公众需要”,停止进一步的填海。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yr05-06/chinese/panels/plw/minutes/pl060626.pdf

③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尽可能地推动公共空间的建设,如《认可人士及注册结构工程师作业

备考》(2003)第233条规定开发商可以获得5倍于“拨供公众作通道用途的土地/楼面”的建筑面积或20%的许可容积率。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chineseT/documents/index_pnap.html

④香港数据来自缪朴编著. 司玲,司然译. 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007: 175. 南京数据来自笔者博士论文的相关统计。

图片来源

图1 www.wkcda.hk/pe2/en/conceptual/foster/tc/index.html

图2作者绘

图3 缪朴编著. 司玲,司然译. 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80

图4王建国主编. 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45

图5梁美仪. 家——香港公屋四十五年[M]. 香港:香港房屋委员会,1999: 149

图6作者拍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gundong/detail_2011_02/22/4791365_0.shtml

[2]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

[3]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atten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1

[4]朱海山,解端泰.香港建筑主要的开发类型[J]. 世界建筑, 2007(10): 40.

[5]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2010/01/20/HK1001200021.htm

[6]缪朴编著. 司玲,司然译. 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yr05-06/chinese/panels/plw/minutes/pl060626.pdf

[8] 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59322.html,.hk/chineseT/documents/index_pnap.html

作者简介

徐宁(1980—),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徐小东(19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副教授。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档 例一: 案例名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5500 万元称总额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竣工项目案例 选用 设计类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型 案例所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 8800 平方在地米详细地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 号 址 参与设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 2015-5-1 计师 业主名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称 业主联 undefined 系人 所用材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料品牌 设计说 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明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C、作品在空间布局 上的设计创新点 :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 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实用标准文档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实用标准文档 HA事业部顶面图 HA 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 积占用大于1/2, 展示空间运用大 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 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 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实验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综合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仪器设备 计算机,Arcgis. 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 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 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 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三、实验任务 找出符合要求的住房区 1.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②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③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④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幽雅。 2.对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到各自的分值图。 3.运用空间叠置分析对上述4个图层叠加求和,并分等定级,确定合适的区域。 四、实验要点及流程 1.加载缓冲区工具 点击菜单Tools—>Customize… 在“Customize”对话框选择Tools—>Buffer Wizard…,按住鼠标右键将Buffer Wizard 拉入工具栏中。 2.打开地图文档 点击菜单File—>Open,打开D:\GIS_Data\Ex1\city.mxd文件。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①在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上右键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打开属性表。 ②单击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Attributes of network对话框。 ③在SQL表中,设置查询条件表达式:“TYPE”=‘ST’(需点击“Field”下的“TYPE”,而后单击“Get Unique Values”按钮,则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列表框中),单击“Apply”按钮,选择出市区的主要道路(图6)。 ④对选择的主干道建立缓冲区:点击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参数如下: A.The features of a laver:network。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香港城市管理充满了辩证法:看似对立矛盾的各种管理要素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协调关系,使香港城市管理进入了较理想的境界。本文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内在机理使香港城市管理散发出辩证法的睿智? 一、“大”与“小”的均衡组合 “大”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全局、整体、系统,其载体是城市规划;“小”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局部、单位、要素,其载体是城市的细节。“大”与“小”是一对矛盾,城市管理者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界限,又要注意它们的密切联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这个角度看,离开了“大”,“小”也就不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把“小”放在“大”之中来把握。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香港城市道路管理混乱,车辆严重堵塞,交通事故频繁,曾被形容为“死城”。其症结是城市管理者把“小”等同于甚至凌驾于“大”之上,把思维局限于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上的一刻,孤立地看城市管理中星星点点的事情,而忽视了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香港政府树立了规划先行的理念。香港城市规划种类繁多,既有涉及全港的发展策略,例如现正在制定的《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也有较为具体的次区域发展策略和指引,还有地区层面的详细土地用途图则。2002年法定图则有105张,涵盖全港约一半的土地。{1} 另一方面,“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香港城市管理的精细之处随处可见,比如,每年香港的道路挖掘工程就有6万项之多。但是,在如此高频率道路施工中,却能做到少扰民,少污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政府部门细致的监督管理。合约期间,路政署对承建商的监管工作展开多达七个方面的检查,如果承建商在合约工程中的表现不符合要求,这一情况将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并可能影响相关承建商日后承投政府工程合约的资格。{2}为妥善统筹破挖工程管理,路政署成立了由运输署、警务处交通部及各公用事业机构组成的道路挖掘统筹委员会,每月一次会议,根据道路等级的主次等不同情况商讨各项详细作业计划,以此从整体上减少因各自为政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重复破挖,或延误工期等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目光放在细节上,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 二、人与制度的均衡组合 管理中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香港的经验表明:人和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作为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尽心、精心。精细化管理

城市案例东京的草原公园: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

日本东京有一个存在了24年的特殊公园——草原公园(日语名くさっぱら公園)。这里像一片森林,没有一般城市公园的地面铺装、市政座椅和儿童游乐设施,乍看上去,是简单的空间,却也是一个令人自在的公共场所。 草原公园位于东京大田区。九月一个周末早上,通过友人韩冰介绍,我如约来到千鸟町电车站,比预定时间早了一点,但一出站就看到已在等候的丹羽朋子女士。朋子在日本一家综合研究机构工作,她曾在陕北对中国的剪纸做过大量研究。 草原公园是朋子的朋友下中菜穗女士发起的。下中女士研究日本的传统剪纸,在日本出版过不少有关剪纸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是关于纹切游戏,日本的“家纹”始于平安时代,通过贵族和武士代代相传;到了江户时代,平民也可以使用家纹。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些美丽的纹切得以流传下去。某种程度上,草原公园和纹切一样,是所有人一起创造才得以延续的场所。

东京大田区的一个普通公园。 朋子先带我去了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她指着公园的地面说,一般的公园里,地面是硬质铺装,无法生长植物,一些居民认为土地、灰尘、虫子这些东西不好,喜欢普通的公园。 之后,我们来到了草原公园。远远看到一片森林,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森林一般的草原公园。 为什么要建草原公园? 24年前,下中女士的儿子5岁,她带孩子去公园玩,发现公园里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孩子只能玩游乐设施。所以,她要带孩子去郊外,才能自由玩耍。当时一些邻居也有相同的发现:虽然有公园,但孩子无法在公园里尽情地玩。 1991年,建设前的草原公园。 正巧,下中女士发现,自家周边有些民居被拆掉,留下一片空地和树,政府打算在空地建一

个公园,还贴出“公园计划”的告示。她试着给政府打了xx,说希望参加公园的建造计划。政府让她和邻居一起写个计划书。他们起初想法很简单:这个公园要像草原一样,没有人工游乐设施,孩子们可以挖土爬树,大人小孩都可以在这里玩。 当时的政府管理人员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有的居民对此并不同意。于是,下中女士和邻居们决定,如果草原公园可以建造,他们愿意承担使用的责任,自己对公园进行全部管理和维护,而不是依靠政府。 1991年,草原公园申请计划中的公园图纸。图片来自草原公园网站http://kusappara.que.jp/ 下中女士带来了几大本草原公园的资料集,里面有各种相关材料。包括1991年申请草原公园的计划书。她指着公园入口处的一块告示牌说,一般的公园门口都有一个告示牌,写着各种规定,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玩球——有很多不能做的事。而草原公园门口是一块空白的牌子,意味着没有“不能做什么”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