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地经济 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 的区域经济 ,它具有 的方式进行的。 弗里德曼( r d n 考 虑到 区际不平衡较长期 ” F e ma ) i 农村 性、 地域性 、 层次性、 综合性和不平衡 性等特 点。县 域经 济 的演变趋势 ,将 经济系统空 间结构划 分为 中心和外 围两 部分,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 , 萨缪尔森 (a e o , 9 2 的市场 Smu l n 1 5 ) s
究县域 经济理论 问题和现 实问题,对 于指导和 促进 县域经 济的 在空间上呈 离散分布 的空问市场均衡模式与 柏克 曼 ( ek n B cma ,
16 )的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 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98
拥有 多元化 的经济 结构 、立体型的产业结构、梯度式 的空间布 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 整的二元 空间结构。中心 区发展条件较优
局 结构 。县域经济 是区域经 济的一种 类型,是指一 定范 围的地 越,而外 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 发展 必然伴 随着各 生产要素
表 空间中的经 济区域。国外对县域经 济的研 究主要 是对 区域 经 从外 围区 向中心区的净转 移。弗农 ( en n 等人把 生命循环论 V ro )
区域协 调发 展 战略 理论 三 个 方 面对相 关 内容 进行 综 述分析 。
【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区域经济理论 ; 发展战略 县域经 济 的发展对 一个 省的社会 经济 发展水 平具有 十分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 b r 10 ) 出了工业区位论 。3 We e, 9 9 提 O年代 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一些 发达地 区经济 发展 的研 究发现 :县域 初 , 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 hi M e, 9 3 根据村落和市 德 C r lr 13 )  ̄ 经济的快速、持续 、健康 的发展是 发达地 区经济 的一个充满活 场区位 , 出中心地理论 。之后 ,另一德 国经济学家勒什 ( o 提 L. 力 的增长点 。我 国国民生产总值 ( GN 的 5 %以上, 国人 sh 14 ) P) 0 全 c ,9 0 利用克里斯塔勒 的理论框架 , 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 口的 8 %以上 都处于县域经济的系统中 。因此 , 0 国民经济 的发 产业 的市场 区位论 。 展 不仅 要依靠城市 经济,更要依靠 县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地研 发展, 具有深远 的意义 。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依托本地资源和优势,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经济活动。
下面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报告,总结了当前的情况和发展的措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产业结构单一化:大部分县域经济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初级工业,缺乏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经济需求的发展。
2.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完善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3.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发展资源和投资主要集中在县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4.创新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相对薄弱,缺乏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驱动力,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1.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例如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3.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展望1.经济增长潜力大: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具有发展壮大的条件,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2.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经济融合,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竹生摩基地 , 束的海洋渔紫等,都成属富地晨桨座柴化缝凿的基本保障。
2 .豚域 缝涪 结横 逐步 僵化
近些年柬,各豚( 走新型工桨化道路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 骚展 民管缝滴 、加快工桨阑匾的 市) 建毅 ,有力地推勤了脎域麈柴煮 梢的帽燮。各豚( 充分骠挥 比较侵势 ,搪展瓢域_柴骚展空 蠲,圈统晨 占 市) T 麈品深度加工 ,本地特色资源 骚,属城市工柴配套辨工紫 ,形成了具有繇域特色的工柴结槽。像普事的 纺皴服装 、 瞥檠譬械麈柴 、雷州的资源型3 -柴 、乳源的水鼋麈柴等成扇凿地的支柱麈棠 ,有效地促逛了  ̄r - 躲域经涪的快速骚展。在豚域缝滂 中, 第一麈柴保持增畏的同畴 , 二三麈柴取得了较快的餮展。20 02年全
通遇招商引资,引外资投埸辨廒 ,鼗展成届制造柴基地 。如著名的 “ 牛仔城”——新增城市新塘镇 ,有外
丽键韵 :度柬繇域短济脊展 ;制约因素 ;餐展戟略
繇域缍滂作属圆民经滂的基本支柱 ,在鹰柬困民经滴和礼台骠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黛的十六大明碓提 m要;大骡域短滂和全面建毅小康社台。在新形势下 ,虑强化 域经涪骚展意谶 ,增强豚域经滂 活力,惴 } 土 稠唐束匾域缓清疆展 ,不失晴槎地加快繇域缝滂的骚展。 20 年末 , 03 庸柬共有 6 侗繇 ( ) 域面横 1. 8 市 , 4 4莴平方公襄,占全省德面稹的 8 . %; 口4 0 7 01 人 8 82
1_ 3 5 %。2 0多年东,唐束 域缝漕取得了较大骚展 ,综合寅力 日 益增强 ,其中 G P超遇 10使元的有 1 D 0 2 侗。绑镇企紫在珠江三角洲 域经滴中异单突起 ,并在全省瓢域短滂中骏展壮大,有力地促违了全省缝滂 的骚展 。在珠江三角洲躲域短滂 中崛起的四小虎 ,劁造 了 域经滂骚展的奇迹。回麒廪束繇域经滂的骚展 雁程 ,可以就 ,赓束缀滴 的鼗展 ,首先是 域经滂推勤的;廑束缝清的奇迹 ,首先是豚域经滂寤造的。 I J
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顺德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顺德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来源:顺德区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来,顺德全区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开放,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壮丽篇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整个顺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实现腾飞,综合实力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迅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远远高于1949~1978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与1978年相比,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8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24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618倍。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综合实力空前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总量的扩张。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8年的156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倍、475倍和594倍。
从1978年开始,生产总值上升到1984年的超10亿元用了6年时间,上升到1988年的近30亿元用了3年时间,此后至1999年的11年间增长了近10倍,平均每年上升23.4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1996年突破200亿元大关。
进入新世纪,顺德经济发展迈入高速增长期,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2008年突破150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成百倍增加,由1978年的612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991元,增长了176倍。
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财力的增加。
县域经济年度总结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年度,我国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现将本年度县域经济运行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就1.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本年度我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达到59个,比上年度增加50个。
其中,东部地区拥有44个千亿县,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有相应数量的千亿县分布。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本年度,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部分县域通过推动工业质量变革实现了经济增长。
同时,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
县域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正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本年度,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城镇化享受到了更优质的生活。
4.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升。
本年度,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1.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本年度县域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较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相对较弱。
2. 县域产业结构单一。
部分县域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同时,新兴产业培育不足,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县域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县域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此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制约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 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三、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新丰县经济发展

03
新丰县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总览
1 2
农业在新丰县经济中的地位
新丰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农业在全县经 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总产值
新丰县农业经济总产值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 较慢。
农业劳动力
3
新丰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 。
农业特色产业介绍
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新丰县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重点发展水果、蔬菜、茶叶 等特色产业。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01
消费拉动
新丰县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带
动了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
02
投资推动
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第三产业
的快速发展。
03
政策引导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服
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新丰县的工业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也有一定的发展。
新丰县工业经济增长情况
03
近年来,新丰县的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重点工业园区介绍
新丰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该园区是新丰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主要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新丰县临江工业园
该园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
VS
历史沿革
新丰县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设立 县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 资源。
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新丰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水能、矿产等,尤其是森林资源覆盖 率高达70%以上,居全省前列。
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各县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县域经济的积聚效应及扩散效应还没充分发挥。
因此,本文在探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镇化富县强镇一、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市辖1个区(源城区)、5个县(东源、龙川、和平、资金、连平),县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8%,人口约占91%,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近年来,随着“富县强镇”战略的实施,全市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第三产业较快发展、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完成县域生产总值321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市总量的67.3%;县域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0%;县域工业增加值156.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7.5%;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1.4%,东源县在2011年广东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被评为“广东县域经济十大创新范例”。
全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富民强县的根本。
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一区六园”工业发展战略,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以产业转移园和各县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8%,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的13.1∶52.0∶34.9调整为13.0∶55.2∶31.8。
在富县强镇战略的强势推动下,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上了新的规模。
县域经济考核指标目标任务情况汇报

县域经济考核指标目标任务情况汇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目标任务情况汇报】一、引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县域经济的考核指标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汇报。
本文将详细介绍县域经济考核指标目标任务的情况,包括指标内容、目标设定和任务完成情况。
二、指标内容1. GDP增长率:以县域经济的年度GDP总值增长率作为核心指标,反映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以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度增长率作为指标,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
3. 城镇化率:以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为指标,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情况。
4. 技术创新指数:以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情况作为指标,反映了县域科技创新的水平。
5. 生态环境指数: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作为指标,反映了县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三、目标设定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县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1. 年度GDP增长率达到X%以上,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 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X%以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 城镇化率达到X%,推进城镇化进程。
4. 技术创新指数达到X以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 生态环境指数达到X以上,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任务完成情况1. GDP增长率:根据统计数据,去年我县的GDP增长率达到了X%,超过了设定的目标,主要得益于X行业的发展和X项目的投资。
2.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去年我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了X%,超过了设定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3. 城镇化率:去年我县的城镇化率达到了X%,超过了设定的目标,这得益于我县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转移。
4. 技术创新指数:根据评估结果,我县的技术创新指数达到了X,超过了设定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鼓励企业创新。
5. 生态环境指数:根据监测数据,我县的生态环境指数达到了X,超过了设定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县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广东县域经济情况综述文章来源: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点击数次:116 供稿时间:2006-8-30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形势下,应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意识,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协调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失时机的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保障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前,我省有9个地级市,80个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
至2002年底,全省地级市增设到21个,县则减为71个。
在珠江三角洲逐步形成城市群的过程中,近几年珠三角有9个县转为地级以上市的辖区。
广东目前县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人口万人,占全省%;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人均GDP6722元;财政收入亿元,占全省%。
20多年来,广东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01年71个县中GDP 超过100亿元的有9个县(市);人均GDP 超过2万元的有1个市,—2万元的有5个县,1—万元的有6个县;财政收入4亿元以上的有2个县,3—4亿元的有5个,2—3亿元的有3个,1—2亿元的有14个。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中异军突起,并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增长。
在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中崛起的“四小虎”,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回顾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某个方面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首先县域经济推动;广东经济的奇迹,首先县域经济创造。
概括起来,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过多年的培育,全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生产有基地、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框架。
在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一批产业化经济组织,形成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博罗县,全县现有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7个,500亩以上的水果基地22个,年产量1000头以上的养猪基地22个,500亩以上的水产基地10个,年产5000只以上的三鸟基地150个。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规模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博罗县域经济的发展;揭东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很大发展,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8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10家。
此外像连南的12万亩毛竹生产基地,阳东的海洋渔业等,都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保障。
2、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近些年来,各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转变。
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抢抓当前产业重组加速的机遇,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为城市工业配套办工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
像普宁的纺织服装、医药医械产业、雷州的资源型加工业、乳源的水电产业等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兴工,努力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在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二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1年全省县域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比例为28:40:32,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坚持“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城建发展”三位一体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建制镇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县的城镇体系。
县域城镇,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各县域在发展经济、吸纳就业时都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招用本地的农民工,并对农民进城进镇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政策倾斜,降低转移的成本和风险。
近年来,县域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像曲江县城所在地马坝镇,具有旅游特色、环境优美的粤北小城已初具规模。
4、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主导经济,成为县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
2002年,民营经济所占的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到揭东县的%和80%;在阳东县,2002年民营经济对全县税收的贡献额占到%;制鞋业是惠东县的支柱产业,民营企业是这一支柱产业的主体。
全县现有个体私营商贸企业万家,鞋业企业1715家,其中有10家鞋厂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和正在申办自营进出口权,有42家鞋业企业建立出口基地,直接和间接出口额亿元。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稳定县域的大宗税源,已成为各县域发展的共识。
5、专业镇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专业镇是指一镇对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目前我省县域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镇。
专业镇的发展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开发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如清新县三坑镇开发温泉发展旅游业,带动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的发展,使二三产业和农民收入都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是依托本地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
这些乡镇利用原来的产业基础和形成的市场,吸收现代先进技术,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如潮安县枫溪镇的陶瓷业、阳春市春湾镇的蔬菜加工业等。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外商、引外资设厂办场,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
如著名的“牛仔城”——增城市新塘镇,有外资企业568家,成为牛仔服装生产基地,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
这些专业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簇群经济”,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6、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
珠江三角洲县,享有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的地位优势,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契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东西两翼和山区县,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未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减少。
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面积和人口只占全省71个县的%和%,GDP占了%,财政收入更占了%;人均GDP达15062元。
东西两翼各12个县和山区49个县,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的%、%和%,人口分别占%、%和%,GDP占%、%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和%;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
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 是粤西的倍。
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倍。
鹤山市人均财政达650元,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高低差距非常悬殊。
二、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广东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却落后于江浙等省份。
2000年浙江全省62个县的GDP为4310亿元,占全省71%;财政收入283亿元,占全省43%。
2001年江苏全省58个县GDP为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为亿元,占全省%。
相比之下,我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落后面还比较大。
全省71个县中,有16个扶贫重点县和11个扶贫任务较重县,二者合计占全省县数的38%。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加的11个扶贫县中有8个是沿海县。
沿海往往意味着富裕,但我省部分沿海的县域经济却比较落后。
我省县域经济普遍比较薄弱,虽然县域经济对全省GDP贡献的份额不占主导地位,但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将影响我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江浙等地,对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优势也不明显。
2001年第二届全国百强县评选,浙江有24个,山东20个,江苏17个,广东15个。
全省县域平均人口万人,是全国县域平均人口万人的倍;县人均GDP6637元,比全国县域人均5430元高%;县均财政收入亿元,仅比全国县均1亿元高15%;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的县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综合分析的情况看,目前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落后,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乏力虽然全省县域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高出12个百分点,但县域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部分地区,粤西和山区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产业。
全省71个县中第一产业产值高于第二产业的有40个,占%。
许多县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主要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
而且,目前全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仅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
工业化进程滞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城镇就业困难,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工业化落后,又没有主导产业,就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基础,第三产业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2、财政赤字问题突出,县域融资渠道狭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税费收入是县域财政两大重要来源。
目前我省县域内的国有企业已基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营造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
收费,包括规范和不规范的各种收费,在县域财政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近年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以及正在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县域财政在这方面的收入相应减少。
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是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
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县有47个,占县总数的%。
2001年全省71个县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亿元,仅占全省的%;财政支出为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
相当一部分县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甚至是“讨饭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没有资金搞经济建设。
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总量增长。
2001年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定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定%,其中房地产投资亿元,仅占全省房地产投资的%。
投资相对流向大中城市是正常现象,但投资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一方面造成大中城市超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除了直接投资有限外,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
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为工矿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和发放农业生产急需的短期贷款,而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行、工行、中行等已经或即将从部分县域退出,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3、县级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随着上级政府垂直管理部门的逐步增多,县级政府调控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相应减少,政策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