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两相流泵的关键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固-液-气两相流的思考

关于固-液-气两相流的思考

关于固-液-气两相流的思考1、什么是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及solid-liquid separation,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过程。

具体是指将离散的难溶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机械方法。

2、固液分离的方法有哪些?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固液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沉降、浮选以及在离心机和旋流器中借助离心力进行分离等方法,一般是过滤,或利用一些物理及化学原理使固液分割开来后再过滤。

主要有以下几种:(1)过滤:filtration过滤是固液分离的组成部分,它利用过滤介质或多子L膜截留液体中的难溶颗粒。

最早的过滤技术,是用于酒的澄清。

至今过滤技术仍广泛应用在与饮料有关的行业,目的在于排除饮料中的微小而又难排除的固体颗粒,同时还要避免将有香味的蛋白质滤掉。

过滤技术大量应用于净水处理中,净水处理不仅是要从大量的水中除掉各种固体物,包括细菌,而且成本必须很低。

它依靠重力砂过滤来满足这一需要,但近来已日益被加压砂过滤所取代,还有部分为预敷层过滤所取代。

游泳池水的净化,是水净化的现代分支,可逆过滤机为其典型过滤装置。

此外过滤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学工业及与其相关领域,例如石油、煤气、塑料、食品、医药等行业均用到了过滤技术,并伴随有新型过滤机和附属设备的开发。

(2)沉降法sedimentation;settling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不同,分散相粒子在力场(重力场或离心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定向运动。

沉降的结果使分散体系发生相分离。

可利用悬浮在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固体颗粒下沉而与流体分离。

利用悬浮的固体颗粒本身的重力而获得分离的称作重力沉降(gravitational settling)。

利用悬浮的固体颗粒的离心力作用而获得分离的称作离心沉降(centrifugal settling)。

重力沉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如我们淘米时,先用手将米和水混合,然后静置一下,让米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下去,然后再将浑浊的水倒掉,如此往复即可将米淘干净。

固液两相双流道泵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固液两相双流道泵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1 前言
试验结 果 表 明 , 流道 泵 在 输 送 杂 物及 固体 颗 粒 双
时的性能表现 同样优秀 , 其在 固体输送应用 领域
双流道 泵 由于其 无 堵 塞 性 及 抗 缠 绕 性 较 好 ,
具有 进 一步 开发 利用 的重 要意 义 。 2 水 力 设计
2 1 叶轮 设计 .
理 可行的 , 固液两相离心泵 的进一 步研 制和推广应用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 对 关键词 : 固液两相离心泵 ; 双流道 ; 设计 ; 试验
中图分类号 : T 31 H1 文献标识码 : A
Dl
a d E p rme t l s a c n Do b e c a n lP mp o oi - q i n x e i n a e r h O u l -h n e u f S l l u d Two p a e Re d i - ls
点 , 据 速 度 系 数 法 研 制 了 2台 双 流 道 泵—— 根
X B0 N 30—2 5和 Ⅷ l0—5 , 分 别 对 这 两 台 泵 5 o并
叶轮 的主要 设 计 参 数 有 叶 片进 出 口直 径 和 D2叶片 出 口宽度 b, 、 2叶片 出 口角度 、 片包 叶 角 等 。 () 1叶轮 进 口直径
T NDn- a, H u ho, U a  ̄ A og u。 Z UZ- a C I o h e 2 B-
( . hjn nvrt,H nzo 10 7 h a2 Z eagU vrt o Tcnl y S nzo 108 h a 1 Zei gU i sy aghu302 ,C i ; . hjn n e i f eho g , aghu30 1,C i ) a ei n i i sy o n

绞吸式开采系统提升泵固液两相流的数值分析

绞吸式开采系统提升泵固液两相流的数值分析

21 O 2年 3月
M ar 2O1 . 2
绞 吸式 开 采 系统 提 升 泵 固液 两 相 流 的数值 分 析
徐 海 良, 良程 , 林 周 刚
( 南大 学 机 电工 程 学院 高性 能复 杂制 造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 沙 中 长 408) 1 0 3
摘要 : 针对绞 吸式开采方法水 力输送 系统 中的双流 道提升泵 内部规律 尚不 明确 , 在水 力输送 固液

3 ・ 5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1 0 2年 第 1期
基 本原 理 : 底天 然气水 合物 先 由采掘 车上 的螺旋 切绞 刀进行 切割 和破 碎 , 经提 升泵 抽吸 人管 道 内并 海 再 加压 , 通过 硬管将 其输送 至海 面 的分 解 池 内 , 利用 海 面海 水水 温 ( 2 再 约 O℃) 入分 解 池提 高 分解 池 温 度 使 注
水合 物快速 分解得 到气 态天 然气 , 气体 经干燥 收集 于集 气 站 内 , 过软 管 连续 不 断输 送 至 运输 船 , 矿 则 通 通 尾
过尾矿 管排 至海底 防止 污染 .
提升泵 的性 能好 坏是该 开采输 送 系统可靠 好 坏的关 键 , 合物 颗粒 密度 、 水 输送 颗粒 体积 分数 等因 素对泵 的磨损 和输 送性 能具有 一定 的影 响 , 要 对该 提 升泵 的水 力 性 能 和 内部 流 场 的变 化 规 律 有 深入 的 了解. 需 因 此 ,需对 双流道 提升 泵 内固液两 相流 作进一 步 的研究 .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0 7 20 国 5 9 59 ) 作 者 简 介 : 海 良(9 5 ) 男, 南 湘 乡人 , 授 , 士 , 士 生 导 师 , 事 海 洋采 矿 和 矿 山机械 研 究 徐 16 一 , 湖 教 博 博 从

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液固两相流离心泵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环保等领域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高纯度、低浓度的悬浮固体物料输送至目标容器中。

离心泵作为一种传动压力更大,精度更高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的悬浮液、乳化液、填料液、废水等的管道式输送。

而开展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固液两相流动研究,对于提高离心泵的性能和对机理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悬浮物料在叶轮内的运动规律,探究流场特性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在提高悬浮物料输送效率和泵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三、研究内容
1.建立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数学模型,探究泵的叶轮、前后盖板、泵壳等部位的紊流特性以及固相颗粒在泵内水动力场中的运动轨迹和浓度分布规律;
2.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对比不同工况下流场的变化规律,揭示流场特性对泵的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3.结合实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评估离心泵的性能,提出提高泵性能的方案和措施。

四、研究意义
1.深入了解离心泵内部流场特性和固相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规律,从理论上认识固液两相流动和输送机制,为优化设备的基础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科学分析和评估离心泵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优化设计和工艺参数;
3.扩展离心泵的应用领域,为提高化工、环保等领域固液分离和传输效率提供帮助。

两相流泵介绍

两相流泵介绍

一、概述LXL 型两相流泵是应用固液两相流动的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制造的,它突破了杂质泵的传统设计方法,把泵内固体的运动看成是液体运动的不连续边界条件,由于固体颗粒的存在,不仅使水流的速度场相对于清水发生畸变,而且也使水流的过流通道发生畸变,固液两相由于惯性力的不同,其在泵内的运动速度也始终不同。

根据固液两相流体在泵内运动速度场和压力场的畸变规律,求解固液两相的不同速度和运动轨迹,进行泵的流道水力设计,使之符合固液两相流体在泵内的运动规律,得到最佳的能量转换。

因此,大大的提高了泵的水力效率和气蚀性能以及泵的使用寿命。

其结构先进、运转可靠、适应性强、通用互换性好、维修拆装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煤炭、电力、食品、造纸、制糖、建材、交通、水利、和城市排污等部门输送固液两相介质。

泵型号意义说明:LXL—Z————三、结构LXL-Z 型泵主要由泵壳、叶轮、前泵盖、后泵盖、支架轴承室及泵轴等主要零件构成。

1、泵壳为铸铁制成,外形很象蜗牛壳,蜗壳内具有截面逐渐扩大的流道,汇集由叶轮甩出来的液体并导向排出管路,使浆液的一部分速度能转变为压力能,为此,它是一个承受液体压力的零部件。

2、叶轮是用铸铁制成的过流零件,输送液体主要靠在泵壳内叶轮的旋转离心作用。

为了保证泵的稳定性,在精加工后对叶轮进行动静平衡校验。

3、前泵盖为铸铁制成与进浆管铸成一体,成收缩形流道,与叶轮相应锥形面之间保持着一定间隙,间隙可以靠进浆管与泵壳之间的调整垫进行调整,一般间隙为0.4-0.7mm。

进浆口设有手孔用以清除堵塞泵或叶轮处的物料。

4、支架轴承室为铸铁制成,用以安装轴承并对主轴起支承作用。

5、后泵盖为铸铁制成与轴封室铸成一体。

6、泵轴是该泵的主要部件,采用优质碳结钢进行必要的调质处理,增加了足够的钢性,并且局部进行硬铬处理,增加足够的耐磨性能。

泵轴一端伸进泵壳,用平键和螺母固定叶轮,另一端安装电机联轴器。

泵轴支承在支架轴承室内的滚动轴承上,在轴封处装有轴套,防止泵轴的磨损。

固液泵的两相流动

固液泵的两相流动

单圆弧型线, 双圆弧型线的中间圆半径 rΑ 的
大小对其本身有较大影响, 选用 rΑ= [ r1 r2 + 0. 5 ( r1+ r2) ] 2作为中间圆半径时, 这 时双圆弧和变角螺线较接近。变角螺线由于 符合叶轮中介质的运动迹线, 是最理想的型 线。
根据固液流动分析, 吸水室进口直径计 算式
D 0=
例, 分析叶轮中固液两相速度场, 液相相对 运动方程为
固液泵系指煤水泵、 渣浆泵等用于固体 物料水力输送的叶片泵, 在煤炭、 冶金及电 力等行业被广泛应用。按均质—相流论设计 的固液泵在抽送固液混合流体时效率普遍偏 低, 工作寿命短, 造成了能源和设备的大量 浪费。本文对固液泵内两相流动作了理论分 析。由两相流相对运动方程导出固液泵的基 本方程式, 并与清水泵的基本方程作了比较, 应用于离心泵的设计中, 推导出固液泵的两 相流设计计算式。
圆周分量
式 (8) 是固液泵的基本方程式, 是泵的
两相流设计的理论依据。这和清水泵的设计
理论既有一定的联系, 又有本质的区别。若固
液两相速度场相同, 则式 (8) 为
H T = (u2vu2- u1vu1) g n
(9)
上式是清水泵的基本方程式。以往用清 水泵的设计理论来设计渣浆泵、煤水泵等, 其 实质就是把固液两相流体作为单一流体流动 模型来考虑。由于泵内固液两相始终存在不 同的速度场, 采用单一流体流动模型设计的 泵的叶型和流道不能适应能量最有效的转 换, 使流道内流动状态恶化, 造成泵的效率 低, 使用寿命短, 运行噪声大, 振动大。研究 泵的两相流动设计, 使之与实际运行条件相 适应, 是提高固液泵性能的根本途径。
实践表明, 两相流理论设计原理考虑了 泵中固液速度比的变化规律, 符合泵的工作 条件, 可有效地转换能量, 防止泵过流件的 局部高速磨蚀破坏, 使固液泵高效节能, 耐 磨长寿。

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张敬斋;汪军;杨骏【摘要】重点阐述了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在内部流动特性方面介绍了固体颗粒在叶轮内部的流动规律,研究了泵内部过流部件的磨损规律及抗磨措施;外部特性主要介绍了泵的几何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四种固液两相流泵的水力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四种设计方法对固液两相流理论发展的影响.从理论、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固液两相流泵性能优化的方向,并对固液相流泵的设计和应用作出了展望.【期刊名称】《能源研究与信息》【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7页(P1-6,17)【关键词】固液两相流泵;数值模拟;设计方法【作者】张敬斋;汪军;杨骏【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311固液两相流泵广泛应用于疏浚、煤炭、矿山开矿、化工、电力、土建、冶金和环保等行业,它输送的对象多为水与固体颗粒混合形成的混合物[1-2].因其工作条件的特殊性,使得过流部件磨损严重,泵的整体寿命大大缩短,运行效率低,造成能源和设备大量浪费.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70年代末国内研究人员开始了固液两相流泵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3].此后,基于两相流理论设计的泵开始逐步得到应用.许多学者运用了多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固液两相流泵进行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为我国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 固液两相流泵的研究现状1.1 固体颗粒对固液两相流泵运行的影响离心泵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与输送单相流时相比,其运行性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所输送固体的质量浓度较大时,相同流量下,泵效率降低,扬程降低,功率增大,内部磨损更严重.固液两相流对泵运行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固体颗粒的存在使泵磨损严重,尤其是过流部件;另一方面,固液两相流泵内部流体的流态十分复杂,不同时刻颗粒的运动状态和受力状态变化因素增加,泵内部能量转换的有效性降低.1.2 固体颗粒在叶轮内的运动规律固体颗粒的运动特性和泵的运行性能密切相关.通过了解固液两相流泵内部颗粒的运动轨迹和颗粒碰撞机理,可为提高固液两相流泵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开辟新的道路. 国外学者相对较早开始此项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高速摄影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固体颗粒的运动规律,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Itaya等利用高速摄像机对固体颗粒在泵内的运动轨迹拍照,固体颗粒为玻璃球,粒径分别为5.19、8.82、12.75 mm,叶片出口安装角分别为15°、25°、35°、45°.将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发现粒径大小对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几乎没有影响[4].苏波隆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砂砾在叶轮内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小颗粒(1~2mm)沿着叶片工作面以10°左右的出口角离开叶轮;而大颗粒(8~10 mm)由于离心力作用背离叶片工作面以30°~35°的出口角离开叶轮[5].Zaya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得到直径d分别为7.4 mm的钢球和7.5 mm的铝球在泵内运动的速度实测值,研究结果表明:颗粒质量越小越朝背离叶片工作面方向运动;颗粒质量越大则沿着叶片工作面运动[6].国内方面,赵敬亭等通过理论计算并经实验检验发现:当颗粒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时,颗粒自进入叶轮流道到离开叶轮流道的过程中向叶片工作面靠近;当密度小于该临界值时,颗粒则向叶片背面靠近,并随着密度和粒径的减小这种趋势越明显[7].许洪元等利用高速摄像机拍照并进行数值计算,颗粒分别为豆类(d=4、6、8 mm)、玻璃球(d=4、6、8 mm)、钢球(d=6、12 mm)、石子(d=1~2 mm、5~6 mm),且在不同叶轮转速和不同叶片形状下进行实验,得到叶轮中固体颗粒运动轨迹.结果表明:质量大的粗颗粒与叶片头部相撞获得能量而偏离工作面运动;质量小的细颗粒不会集中撞击叶片头部而是沿着叶片工作面运动,但会在工作面出口处聚集,从而磨损叶片,造成叶片尾部快速磨损[8-9].戴江利用高速摄影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固液两相流在离心泵内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叶轮内d=1~2 mm砂粒的浓度分布规律[10].吴玉林等对渣浆泵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规律作了实验研究,同时对渣浆泵叶轮内的二维湍流流动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作了对比[11-13].综上所述,针对泵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规律研究人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① 颗粒质量越大,其运动轨迹越靠近叶片工作面;② 颗粒质量越大,其运动轨迹越偏离叶片工作面;③ 一定范围内颗粒质量对其运动轨迹影响不明显.三种结论完全不同,得出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第一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固液两相流泵理论,并在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实验模拟中,为便于高速摄影,固体颗粒粒径大且质量浓度低,因此这些研究尚无法从根本上反映运行泵内固体颗粒的实际运动轨迹,还需进行系统的研究.1.3 固液两相流泵磨损研究由于固液两相流泵输送的介质含固体颗粒,这使得磨损成为固液两相流泵的主要问题之一,且磨损问题严重与否直接关系到泵的使用寿命.造成壁面磨损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种:① 流体中所含颗粒冲击造成的损伤;② 汽蚀损伤;③ 颗粒冲击和汽蚀共同作用造成的损伤.由于颗粒冲击损伤和汽蚀破坏之间互相影响,使过流部件磨损更加严重.因此,系统地掌握磨蚀规律能够更好地指导泵内部部件参数化优化设计,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寿命.Warman国际公司对一种高效率的几何泵(HE)进行了磨损规律研究,主要考察了泵转速和浆料浓度对磨损的影响.试验中浆料保持实际工作状况下的质量浓度基本不变,泵体和叶轮材料采用易磨损的铸铁以提高磨损率,颗粒直径d≤700 μm.试验表明泵入口侧壁的内衬板的磨损破坏程度高于叶轮和壳衬.同时在不同的流量下对三种不同几何设计的侧衬进行冲蚀磨损研究,流量控制在0.6 Qbep~1.0 Qbep(Qbep 为最高效率点对应的流量),结果表明:侧衬在大颗粒(1 000 μm)的冲蚀作用下磨损率变化不大;小颗粒时侧衬的冲蚀磨损率随流量的增加而下降[14].2007年,Khalid等对离心式渣浆泵叶轮进行了磨损失效分析,提出了降低渣浆泵磨损的措施[15].何希杰等对渣浆泵进行了快速磨损试验研究,试验中叶轮和泵体均采用铸铝材料,以比较坚硬的石英砂为磨粒,固液混合物中固体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40%.为了测得各个阶段的磨损情况,每运转6 h(共运转42 h)拆检一次并更换磨粒,同时对泵体和叶轮的磨损情况进行观测.试验结果表明:① 磨损从叶轮进口向出口逐渐增强,磨损最严重的地方是叶片工作面出口部分及其出口处,同时混合物中大颗粒越多,进口处磨损越快;② 叶端总的磨损量与固液混合物液流径向分速度有关;③ 叶轮和泵体的磨损量在总磨损时间的3/7时,磨损量分别为总磨损量(磨损前的泵体和叶轮看作为总磨损量)的53.5%和62.2%,此时扬程下降近1/3,而在磨损结束时扬程下降近1/2;④ 叶轮和泵体的磨损率在总磨损时间的1/7~3/7时为最高,磨损最快;⑤ 颗粒以很高的径向速度撞击泵体圆周壁面,并在此壁面上形成滑动床,所以泵体圆周壁面磨损严重.何希杰等还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方法对渣浆泵现场使用寿命的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渣浆泵使用寿命的经验公式,为渣浆泵设计研究、选型和现场运行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并提出了防磨措施[16-17].李双寿等[18]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ADI(奥贝球体)渣浆泵叶片的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叶片材料、叶片参数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叶片力学性能、磨料等对叶片磨损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材料的特性对叶片磨损的影响比叶片参数和磨料种类的影响大.观察磨损的叶片发现,因受到流体作用不同,叶片不同部位的磨损程度也存在差异.ADI叶片头部以冲击磨损为主,磨损较严重;中部和尾部压力面受切削和碾压作用;中部和尾部吸力面以汽蚀为主,磨损最为严重.叶片磨损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研究对叶轮叶片磨损失效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首次结合了材料的抗磨性分析,使两个不同领域有了有效的结合[18].由于过流部件磨损严重,材料价格昂贵,很多学者提出了耐磨陶瓷内衬、高耐磨橡胶以及Sialon-SiC耐磨陶瓷等三种渣浆泵的制备方法[19-21],以减少磨损.图1 叶片磨损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blade wear1.4 外部特性研究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浆体质量浓度和泵本身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对于不同质量浓度的浆体,泵的性能变化不同.质量浓度一定时,泵输送细颗粒浆体时的效率有时会高于泵输送清水时的效率;而输送粗颗粒浆体时的效率一般低于清水泵的效率.对于不同种类的泵,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都有一个最佳的输送质量浓度.由此可知,泵过流部件的几何参数对泵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叶轮出口角对泵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在流量和转速一定时,离心泵应存在一个叶片出口角可使泵的效率达到最高[22].刘栋等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3台叶片出口安装角不同的离心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出口安装角对泵内部固液两相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颗粒更容易在出口安装角大的叶片压力面聚集,且颗粒体积分数最大的区域偏向叶片压力面出口,使得更多的颗粒与叶片尾部压力面相撞,加速叶片磨蚀,故减小叶片出口角可减小颗粒聚集,从而提高叶轮寿命[23].杨华等对不同叶片包角的离心泵作了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叶轮外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对叶片造型的设计存在最佳的叶片包角,包角取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同时得出单圆弧叶型不是最佳叶型[24].2 固液两相流泵的水力设计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固液两相流泵的水力设计,通过改变泵内部结构提高泵的效率.由于固液两相流泵设计技术不成熟,只能借鉴水泵的设计方法.由于输送介质的特殊性,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磨损快和泵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固液两相流泵水力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前三种最常用.2.1 经验统计速度系数法经验统计速度系数法是以清水泵的公式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泵设计资料和试验数据推导出两相流泵的设计公式.公式中引入了可反映输送介质影响的系数.80年代初,刘湘文提出了离心式泥浆泵的设计方法[25],其设计要点包括:叶轮外径、叶片宽度、叶片入口角的计算公式,叶片出口角的选取,叶片型线采用双圆弧曲线或对数曲线,采用螺旋形护套,压出室水力设计和隔舌位置的确定等.由于该方法的建立是基于相似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清水泵的设计方法,且和泵内部的两相流动相差太大,因此所设计的固液两相流泵的效率较低.虽然我国专家提出了几种经验公式,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26-27],但这些公式不能普遍应用于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而且经验公式的总结需要大量的数据,这样就导致了这些经验公式的局限性.2.2 畸变速度设计法20世纪80年代初,蔡保元教授提出了两相流畸变速度设计法[28].其理论依据是:流体机械只能转换液体的能量而不能转换固体的能量,固体的能量是通过液体间接转换的,这是由于固体颗粒是在水流“裹协”下运动,可把固体颗粒作为水流运动的不连续边界条件.由于固体颗粒的影响造成液体的速度场和过流通道产生了畸变,使固体获得一定的能量,从而产生运动.在泵的入口,固体颗粒的速度小于液体速度,固体颗粒对水流的过流通道产生阻塞作用,使水流的过流通道变窄,水流畸变速度升高.反之,在泵的出口处,固体颗粒的速度大于液体速度时,固体颗粒相则产生抽吸作用,使水流的过流通道扩大,水流畸变速度降低.根据两相流的畸变速度场和两相流理论设计出泵的叶型和流道.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研究所使用畸变速度设计法先后研制了六种不同类型的杂质泵.这些杂质泵水力效率较高,泵的最高效率ηmax=70%~80%,汽蚀性能良好,泵的最高扬程Hmax=6~8 m水柱.从上可知,采用该方法研制的各种杂质泵水力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并可进行高位布置.这是由于该方法将两相流动理论应用于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中,考虑了固体颗粒在流动中的影响,因此使其设计更为准确可靠.该方法进一步结合了泵内的两相流动规律,对固液两相流泵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该方法首次把两相流设计理论运用到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中,但是该理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该方法设计的固液两相流泵的效率取决于泵内固体和液体的运动速度,通过计算得出的运输方程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此理论设计的固液两相流泵必须要经过统计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和一般水泵设计方法,才能完成设计任务.2.3 两相流速度比设计法按固液两相速度比进行固液两相流泵水力设计的方法称为两相流速度比设计法.该方法80年代末由许洪元提出[29],其设计理论(简称X理论)基本要点是:对固液两相流泵中的固液两相流动应用分离流动模型,在流道不同部位固体颗粒受力不同,固液两相之间的速度比发生变化,使两相流体的质量浓度比也随之变化.将得到的速度比方程应用于离心泵的设计中,推导出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计算式.该设计方法考虑了泵中固液两相速度比的变化规律,使泵内过流部件能有效地转换能量,减少了泵的局部高速磨蚀,因此提高了泵的效率和寿命.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固液两相流泵有很大的优越性.许洪元设计了300GY-M型固液两相流泵,并在云南锡业公司所属新冠选矿厂进行了工业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效率比12PN-7型泵高14.3%,且耐磨性强,寿命长,振动和噪声明显减小[29];采用该方法设计的100XG-D1型固液泵优于国外同规格固液泵(如表1所示),最高效率达74.6%,抽送固液两相流时最高效率高于抽送清水的最高效率,高效区宽,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30].在X型固液两相流泵的推广过程中发现,同一种口径的固液两相流泵因为工况不同,泵的运行参数相差较大,所以在选型时需考虑选用不同的设计参数.表1 不同泵的性能对比Tab.1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umps型号最优流量下的性能指标(清水测试值)流量Q/(m3·h-1)扬程H/m水柱转速nmax/(r·min-1)最高效率η/%比转速ns100XG-D1固液泵26043145074.684.76/4E-AH沃曼泵256431 45059.584.06/4LXL-36两相流泵252391 45066.689.7100NG-40两相流泵210381 47063.084.74PN泥浆泵200371 47061.084.32.4 两相流流场分析设计法两相流流场分析设计法是基于固液两相流边界层理论提出的.该理论在设计中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过流表面的水力效率分析;其二是确定泵的叶片型线.从泵的流体动力学性能方面看,叶轮的叶片优劣并不在于叶片型线是“双圆弧”还是“变角螺旋线”,而主要取决于固液两相流在叶片表面沿出口方向(沿程方向)是否产生较大程度的边界层分离.边界层的分离可由边界层理论确定,而泵的理论扬程以欧拉方程为其表现形式.将固液两相流的边界层理论和欧拉方程相结合提出了固液两相流泵设计方法,通过流动简化,提出了叶片型线方程[31].这是一个较为新颖和全面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大型的流场计算及性能预测软件随之出现,例如CFD、CFX、FLUENT、STAR-CD等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对泵进行流动规律分析和性能预测,并对最初的设计进行修改,直至达到最佳的效果[32],使得产品研发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但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泵没有互换性,使用范围比较窄,很多方面需要运用传统方法加以修正,但在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中已成为主要方法之一.3 固液两相流泵的性能优化固液两相流泵的效率主要受限于过流部件,而过流部件由于受到固体颗粒的冲击磨损效率普遍较低.所以对固液两相流泵效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叶轮的研究.因此人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建立了众多的模型和计算方法.Herbich等通过试验研究了几何参数不同的叶片对泵性能的影响,叶片线型分别取单圆弧、双圆弧、渐开线和对数螺线等四种叶型,进口安装角为45°,出口安装角分别为35°、28.75°和22.5°.结果显示,当出口安装角为22.5°时叶片效率最高,叶片量磨损最小.渐开线和对数螺线叶型的叶片效率无差别,比单圆弧叶片高6%左右[33].王幼民等提出了以叶轮叶片出口宽度、出口角、直径、叶片数、进口直径、进口角、进口宽度为设计变量,以泵的能量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泵叶轮的优化设计模型及优化计算方法[34].除了对过流部件的优化,很多学者在泵的其它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以提高泵的整体效率.在泵内固液两相流中,由于固体的质量浓度不同,存在着牛顿流体和宾汉流体两种不同的流态[35].在宾汉渣浆流体中存在着一种柱状流动现象,由于柱状流动中层流薄层内的水成为柱体与管壁之间的润滑剂,因此泵内中柱状流动的摩擦损失要比清水时小,使泵的效率和输送效率都比较高.当流动为紊流状态下的牛顿流体流动时,可在流体中加入添加剂实现降阻,提高泵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程中应针对相应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添加剂提高效率,优化泵的性能.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固液两相流泵,使泵的效率最大化,同时也可根据泵的工作状态进行相应设计.虽然此方案在具体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经验的丰富仍可实现批量生产,从而减少成本,提高固液两相流泵效率.目前,我国在固液两相流泵的性能优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在设计方面,已完成的固液两相流泵的优化计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优化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单目标的优化并不能从整体上彻底提高泵的效率,优化结果很不理想.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两相流理论的逐渐成熟,固液两相流泵的性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4 结论由于固液两相流泵内流动的复杂性,以致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利用数值模拟对泵内的流动规律和颗粒分布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分析泵的磨损特性,积累数据,建立一套全面、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为固液两相流泵的抗磨损设计提供依据.(2) 加强固液两相流泵水力设计的CAD、CFD软件的开发,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固液两相流泵的优化设计中.(3) 固液两相流泵的水力设计还没有统一的理论设计方法,可根据最新的两相流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建立完善的设计方法.(4) 对现有固液两相流泵的数据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环境应用不同种类的泵或者进行相应的设计,以提高固液两相流泵的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丁厚福,卢书媛,崔方明,等.冶金矿山湿式磨机衬板钢冲击腐蚀磨损行为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26(6):31-35.[2] 姚丽琴,张红兵.大中型水泵空蚀与泥沙磨损预防及修复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6):265-268.[3] 陈次昌,刘正英,刘天宝,等.两相流泵的理论与设计[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4.[4] ITAYA T,NISHIKAWA T.Study on sand pumps[J].Trans of the JSMEB,1963,29(207):1786-1794.[5] 苏波隆 B K.混合液在泥浆泵流道中的流动特性的研究[J].杂质泵技术,1986(12):36-54.[6] ZAYA A N.The effect of the solid phase of a slurry on the head developed by a centrifugal pump[J].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1975,4(4):144-154.[7] 赵敬亭,赵振海.离心泵流道中固体颗粒的运动[J].水泵技术,1990,26(1):1-6.[8] 刘娟,许洪元,唐澎,等.离心泵内固体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8,27(6):167-172.[9] 许洪元,吴玉林,高志强.稀相固粒在离心泵轮中的运动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J].水利学报,1997,28(9):12-17[10] 戴江.离心泵叶轮内固液两相紊流流动规律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4.[11] 吴玉林,许洪元,高志强.杂质泵叶轮中固体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2(5):52-59.[12] WU Y putation on turbulent dilute liquid-particle flows througha centrifugal impeller[J].Multiphase Flow,1994,32(8):118-125.[13] 吴玉林,曹树良,葛亮,等.渣浆泵叶轮中固液两相湍流的计算和实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1):71-74.[14] WALKER C I,BODKIN G C.Empirical wear relationships for centrifugal slurry pumps:Part 1:side-liners[J].Wear,2000,242(1/2):140-146.[15] KHALID Y A,SAPUAN S M.Wear analysis of centrifugal slurry pump impellers[J].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2007,59(1):18-28.[16] 何希杰,张勇,李金生,等.渣浆泵现场寿命的预测方法[J].流体机械,2001,29(1):21-23.[17] 何希杰,李淑红,寇玉芬.渣浆泵快速磨损试验研究[J].水泵技术,2004,40(5):25-27.[18] 李双寿,卢达溶,洪亮,等.ADI渣浆泵叶片磨损机理的研究[J].流体机械,2000,28(6):5-8.[19] 杨昌桂,杨政,刘星陵,等.耐磨陶瓷内衬渣浆泵:中国,CN201083212[P].2008-07-09.[20] 赵敏.一种渣浆泵用高耐磨橡胶及其制备方法[J].橡胶工业,2009,56(12):738.[21] 刘宝林,高德利,杨景周,等.Sialon-SiC耐磨陶瓷的制备及液固冲蚀磨损性能研究[J].金属矿山,2009,39(6):132-135.[22] 谈明高,刘厚林,袁寿其,等.离心泵出口角对能量性能影响的CFD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104-106.[23] 刘栋,杨敏官,董祥.出口角对离心泵内固液两相流动影响[J].排灌机械,2009,27(1):1-5.[24] 杨华,刘超,汤方平,等.不同叶片包角的离心泵试验与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0):166-169.[25] 刘湘文.离心式泥泵系数设计法[J].水泵技术,1982,18(2):47-49.[26] 郭晓民,许锡夺,颜春万.经验法设计渣浆泵小结[J].水泵技术,1996,32(1):16-20.[27] 赵振海.渣浆泵的抗磨设计[J].水泵技术,1993,29(3):11-15.[28] 蔡葆元.离心泵的“二相流”理论及其设计原理[J].科学通报,1983(8):498-502.[29] 许洪元.渣浆泵的固液流设计原理[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2,13(4):389-393.。

固液两相流与颗粒流的运动理论及实验研究

固液两相流与颗粒流的运动理论及实验研究

固液两相流与颗粒流的运动理论及实验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的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因此这些研究的研究日趋深入。

与这些领域的其它技术不同,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性质、流体动力学和流体流动等,它们的运动特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因此,对固液两相流与颗粒流的运动理论及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深入探讨。

固液两相流与颗粒流的运动特性通常可分为流体粒子运动特性、粒子间相互作用特性、粒子边界表面特性、质量传输特性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等几个方面。

流体粒子运动特性是指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在外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比如流体的总体运动方向、流体流速和应力状态等。

粒子间相互作用特性指的是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粒子的互相依赖、粒子的能量转化和粒子的互相影响等。

粒子边界表面特性是指粒子边界表面与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流体流动和影响粒子间相互作用。

质量传输特性指的是在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中,物质的传热和传质状态,可以影响粒子的运动规律。

流体动力学特性指的是在液体流动方面,流体的总体压力、动能代数、应力状态等,它们可以影响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的运动特性。

结合实测数据,我们发现,固液两相流和颗粒流的运动特性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流体粒子运动特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别是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包括流体粘性,流体压力,流体温度,流体流动等。

粒子间相互作用特性受到粒子间离子层结构和粘性等方面的影响,也受到物质传输的影响,当物质传输的速率高于粒子间的离子层结构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很弱。

粒子边界表面特性受到流体的浸润性影响,因此,粒子边界表面的粘性系数是关键因素之一。

质量传输特性是由物质的传热和传质状态共同决定的,物质的传输能力受到表面张力和质量流率的影响,这关系到粒子之间的聚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京 : 器工 业 出版 社 , 9 4 M1 北 兵 19 .
{1韦章 兵 , 艳 丽 . 浆 泵 的 技 术 关 键 I1 山 4 吴 渣 j. 矿
机 械 .9 9 ( 1 : 6 5 . 19 . 1 )5 — 8 f1陈 勤伟 , 志 扬 .0 Z 4 0渣 浆 泵 的 设 计 思 5 莫 8L一 1
固液混合物输送用泵 , 通称 杂质泵 。离心 渣浆泵是离心杂质泵的一种 ,多用于输 送含磨 蚀性 固体颗粒的固液混合物 ,并且长期连续地 工作 , 其工况条件恶劣 , 故障率较高。 引起 因此 , 把离心渣浆泵作为研究 的主要对象 ,分析固液 两相流泵的性能和寿命两个关键问题。 1渣浆泵的设计思路
想 与 实 践 【 . 力 采 煤 与 管 道 运 输 ,0 0 ( ) J水 ] 20,4 :
l — O 6 2 ,
『1陈 九 泰 , 广 运 . 粒度 渣 浆 泵 设 计 实例 l 6 6 顾 大 J J 水 泵技 术 ,03 ( )1 — 9 2 0 ,4 :6 1.
f 7 1霍春 源, 聂思嘉. 两相流 杂质泵的设计 方法
与特 点Ⅲ. 属 矿 山,9 4 2 1 1 )4 - 3 金 19 ,2 ( 1 :14 . 作者简介 : 夏广岚(9 3 , 16 一)佳木斯 大学教 师 . 究方 向 : 械 设 计 及 理 论 。 研 机 项 目基 金 : 禾斯 大 学 科研 项 目 , 固液 两 佳 “ 相 流 泵 的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设 计 ” 项 目编 号 , ;
渣浆泵 的密封主要是指轴封 ,由于长期受 圃体颗粒的侵蚀和磨损, 使轴封失效 , 从而致使 介 质外泄 , 缩短渣浆泵的寿命 。 际的渣浆泵设 实 计或选型可根据工 况条件和密封要求等有 不同
的选 择 。
221填料密封 .. 这种密 封结构 简单 、 价格便宜 、 可靠 , 用 适 于高扬程和高吸程 , 使用较普遍 。 缺点是高速时 流 湍 流 结 构 的影 响 、 固体 颗 粒 的 跟 随性 以及 在 效果差 , 固体颗粒进人后磨损快 , 盘根消耗 大。 复杂边界条件下 的运动模型 。 222动 力 密封 ,. 12渣浆泵 的设计要求 . 由附设在叶轮后盖板上 的背叶片以及 与叶 根据 固液两相 流理论设 计的渣浆 泵应满 轮 同轴旋转的副叶轮构成 ,只在泵运行 时起 密 足下列设计要求 : 封作用 , 一般用于低压工况和倒灌状态 , 且通常 121高 效 节 能 .. 与填料密封联合使 用。 缺点是功耗较大 , 对串联 两相 流泵的水力 设计是 以固液 两相流场 用泵有时反而增加轴向力 . 对护板寿命也不利 。 设计的 , 再加上合理 的叶片进出 口角度 、 良好 的 223机械密封 _ . 叶片型线和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叶片宽度 , 所以 , 两相 流泵具 机械 密封结构复杂 , 价格高 , 维护较难 , 对 有新的能量转换规律 , 可实现高效节 能的效果 。 于有不允许泄漏、稀释要求的工况时经常选 用 122抗磨损 、 .. 耐腐蚀 这类密封。 但对于渣浆泵, 由于当固体颗粒进入 两丰 流泵的 流道 设计符 合固体 流场 的变 动 静环 接 触 端 面后 ,密封 端 面 间 长 时 间 夹 渣 运 H 需采用隔膜 , 设 化率 , 固体沿着叶轮型线运动 , 叶轮发生 的主要 转 会造成磨损引起泄漏 。因此 , 迷 分 是 摩 擦 磨 损 ,采 用 较 大 的 I. 宽 度 和较 小 的 叶 密封 环 、 宫 间 隙 、 离及 过 滤 装 置 等应 用 。 1片 f 轮外径有利于减少磨损 ,泵的气蚀性能随着 流 泵 的密 封 问 题 是 泵设 计 的重 要 因 素 ,对 渣 量的加大变化比较 平稳 。 浆 泵 又尤 显 重 要 ,其 今后 的发 展 重 点 是 组 合 密 123过 流 能力 大 .. 封 和高 压 密 封 。 2 磨 损 . 3 两相 流泵 的水力 设计 充分考虑 了固体 的 运 动 情 况 , 般 情 况 下 , 少 的 叶 片 数 、 大 的 一 较 较 渣浆泵 的磨损应该在磨损机理 和耐磨材质 叶片进出 口角度和较大的叶片宽度等都有利于 两 方 面进 行 研 究 。 231 损 机 理 ..磨 防堵 。 浆体 自吸人管道进入泵的流道至从排 出管 2渣浆泵的技术关键 优秀 的渣浆泵设计 , 应具有 良好 的水力性 排出 , 本身 的运动特性不断变化。 其 磨拟也是多 在 浆体的流 动方 向由轴 向 能 和密封性能。 同时 , 由于浆体的冲蚀和磨损作 种形式的 , 叶轮人 口, 粒径较大的颗粒会撞击 叶片的头部 用, 使过流部件的结构及使用寿命成为非常重 转为径向 , 并且液体在绕流叶片时易出现流动分离 ; 要 的应用指标。 因此 , 渣浆泵的技术关键就是过 区域 , 在叶轮出 口附近 , 液流容易产生脱流 : 出叶轮 流 流部件的合理结构 、 密封和磨损 。 进 入 护 套 的 液流 ,颗 粒 由 于 仍具 有 一定 的惯 性 21过流部件的设计 . 而 向护套边 壁移动 ,造成颗粒在 近壁处聚集等 211叶轮的设计 .. 向叶 片 的 靠拢 速度 慢 , 一 在 叶轮的设 计中 , 需要 考虑 如下一些关键 等 。对 于 小 质量 颗 粒 , 问题 :. a为避免在 叶轮进 口处发生 “ 相对堵 塞 ” 般 在 出 口处 产生 磨 损 ,大 质 量 颗 粒 一般 要 与 叶 产生严重磨损 。此外 , 情况 , 叶轮进 口参数的选择要相互补充 , 以保证 片进 口部位的头部 相撞 , 获得较好 的吸人性能。b根据 J /8 9 -9 . BT 0 6 8的 固体 硬 度 直 接影 响磨 蚀 速 度 。 232磨损危 害及抗磨措施 .. 行业标 准要求 , 叶轮 出E过流尺寸不能太小 。 l 同
迅速。
渣浆 泵的设计 是基于 两相流理论 的基础 上, 其基本观点是 : 混合液 中的固液两桐 流在流 场 中存在着速度差 , 有着各 自的速度场 , 固体颗 粒的存在将使液体 的速度场产生畸变。当固体 颗粒的速度小于液体速度时 ,固体 颗粒相对 于 液体产生相对 阻塞作用 ;当固体颗粒 的速度大 于液体速度时,固体颗粒相对于液体产生相对 抽吸作用。一定量 的固体形成一定形式 的边界 条件 , 边界条件又影响湍流结构。因此, 解决两 相流问题的关键在 于如何解决固体颗粒对两相
11 浆 泵 的设 计 理 论 .渣
时, 要控制固液速度 比和压力梯度 , 防止在叶轮 出 口处产生“ 相对抽 吸” 现象。c . 叶片包 角应取 较小值, 防止 由于惯性作用 , 固体大颗粒在n 片 P 进 口处和叶片工作面撞击后 反弹,使其在叶片 问流道中的运动轨迹包角减 小。 21 . 2涡壳的设计 . 在涡壳 的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叶轮和涡壳 的匹配关 系, 避免涡壳喉部流速过高 , 使过流部
科 黑江 技信总 — 龙— — —
科技 论坛 } !
夏 广 岚 姜 永梅 于 峰 姚 嘉 卢 伟
固液 两 相 流 泵 的关键 技 术 分析
(、 1佳木斯 大学机械 工程 学院 , 黑龙江 佳木斯 14 0 2 哈 尔滨理工大学工程训练 中心, 5 07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8 ) 50 0
抗磨措 旌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水力设 a 计方面. 叶片设计是叶轮设计 的关键 , 渣浆 泵的 叶片设计不 同于清水泵的情况 ,要 充分考 虑固 液两相的流动差异对泵性能及磨损的影 响。通 常对 比转速较低 的渣浆泵 可采用 进 口处扭 曲, 出 口处为 圆柱型的叶片,这样有利于叶轮 的制 造。 . b 运行方面 , 渣浆泵的使用寿命和运行 周期 内的性能与其运行维 护有很大的关 系。所 以在 渣浆泵 的使用中 , 应根据磨料磨损规律 , 在渣浆 泵的选型时尽量考虑选择合适 的运行 参数 , 使 泵处 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并注意在实际操作 中 实 时调节 , 以达到高效节能 、 抗磨 节材 的运行效 果 。1 磨材质方面 , 2 . 抗 较好 的材质可延长渣浆泵 的使用寿命 ,也可提高泵在有效运行寿命 内性 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3 结 论 按两相流理论进行水力设计 的渣浆泵,由 于考 虑了固体颗粒的存在 ,在设计 中又充分考 虑结构、 轴封 、 磨损 与材质等 因素 , 所以能够减 轻介质对过流部件的磨损 ,提高其 可靠性 与使 用周期 。
件 的磨 损 加 快 。 22密 封 的 选 择 .
磨损 不仅导致渣浆泵 的材料损失 ,同时使 得渣浆泵 的性能变差。遭受磨损的过流件表面 材 料 流失 后 , 动 边 界发 生 变 化 , 往使 泵 内流 流 往 动状态恶化 , 严重时会诱 发汽蚀 , 导致磨损 和汽 蚀的联合作用 , 使得泵的磨损更快、 性能下 降更
参 考 文 献 『1关醒 凡 . 1 现代 泵设 计手 册 『 . 京 : M1 北 宇航 出版
社 . 9 5 19 .
f1董 星, 2 马安 昌. 耐磨 离心式渣浆 泵的设 计【 . J 1 煤 矿 机械 ,0 1 ( )6 8 2 0 4 :- . I1陈次 昌,刘正英等.两相 流泵的理论与设计 3
摘 要: 以离心渣浆泵作为研 究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渣浆泵的设计理论及渣浆泵设计所能达到的要 求进行 了分析, 出固液两相 流泵的技术关 得 键就 是过流部件的合理结构、 密封和磨损 , 同时对过流部件的设计 、 密封方式及磨损机理等进行 了分析。 关键词 : 两相流 ; 渣浆泵; 过流部件; 磨损
I O 9 1 O 一】 4 2

4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