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藏族和回族文化特色。
在青海,每年的藏历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时,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进行祭祀和游行等活动。
此外,还有藏族的“郎谷”和“腊达”的节日,以及回族的“花会”和“斋月”等传统节日。
青海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有藏传佛教的“唐卡”绘画、藏族民歌舞、回族的“马灯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青海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藏族的“哈达”礼仪、回族的“拜师”礼仪等。
这些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总之,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充满了多民族的魅力和风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853250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1.png)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少数民族风俗一: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三篇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二:大家好,我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小姑娘。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
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
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
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很有意思吧!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会东的民族风俗

会东的民族风俗
会东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县。
县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各异,彝族有语言有文字,傈僳族、布依族有语言无文字。
彝族服饰朴素大方,男子上装为前开襟衣,下装为中裤脚,老年男子头缠胡绉帕子。
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装为右衽上衣。
戴耳环、领泡、手镯,大多数男女均披披毡。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火把节和彝族年,火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过去有抢婚习俗。
彝族丧葬均行火葬,信仰多神,毕摩、苏尼最为突出。
彝族传统文化有神话传说、故事、山歌、音乐舞蹈、格言、谚语、尔比尔吉最具特色。
云南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云南十八怪一、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看起来有点像湖北孝感麻糖,吃在嘴里不像孝感麻糖那样脆,而是有些硬。
二、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呈现在我眼前的不是我想像中的凝乳薄片,却是奶油梅子,吃起来挺开味的,有些酸。
三、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
四、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
外地人被草编的世界所眩目,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由糖和大米混合而成的类似武汉杂糖,但咬起来脆硬,老年人可能只能放到嘴里当糖来含化了,想咬动恐怕要掉牙了。
五、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
说起“饵”真有点像鱼饵,但形容成北京的三渣糕更确切(指色和形状)。
六、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相信大家都吃过北京的牛皮糖吧,形状类似牛皮糖,但里面除有白芝麻外,还裹着花生,很脆很香。
七、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
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只有花生糖的味道,脆脆的。
八、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打开包装,金黄色的纸包着一小块方方正正的呈奶黄色的糕点,用手轻轻拿起便掉下一块粉末,放到嘴里即化,香甜松软,米味很浓,没有绿豆糕的油腻,没有芝麻糕的干,形状却类似芝麻糕。
民族的民风民俗500字作文

民族的民风民俗500字作文“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别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
称赞世界。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
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
这不,我已经都好,做成“大盘点”了。
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
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缺乏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管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
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
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
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民风民俗_初三作文范文

苗族的民风民俗_初三作文范文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多个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民风民俗也是非常独特的。
以下是我对苗族的民风民俗的一些了解和感受。
苗族是一支善于歌舞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的民族。
他们有着精美的刺绣、手工布艺、银饰等多种手工艺品,其中尤以女性的手工刺绣最为着名。
在走进苗族村寨时,总能看到一些苗族姑娘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中捧着自己绣制的绣品,或是站在门前唱歌跳舞,或是在集市上卖着自己的手工艺品。
这些美丽的景象和精巧的手工艺品,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魅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花山节。
花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是苗族人民庆祝春天到来的重要节日。
届时,苗族男女会穿上盛装,手中挥舞着漂亮的花香和群舞之器,跳着热闹的舞蹈,载歌载舞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此外,苗族还有“龙脚节”、“龙船节”、“忙炸节”等众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苗族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让人们倍感温馨。
走进苗族村寨,你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能歌善舞,每个人都乐于和你交流,和你分享他们的生活习惯、特色美食和民间传说。
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一定高,但是他们的心态却是极其积极乐观的,他们用自己的信仰、文化传统和情感感染着每位前来拜访的客人。
总之,苗族的民风民俗富有特色,值得我们在学习和欣赏中传承和弘扬。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八篇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八篇导语: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收集整理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八篇,欢迎阅读!【篇一:傣族的竹筒茶】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
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自称“滚傣”,意为“谷仓人”,见面则以“毫丁傣”(意为谷满仓)相问候祝福;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
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
傣族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
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西傣文又称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双版纳地区;德傣文又称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区。
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将竹筒内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
荐…………………………………………………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
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
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
节等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的节日。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
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
(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
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
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
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
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
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
悦。
藏历正月十五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
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
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
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
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夜晚各寺院张灯结彩,悬挂各式花灯,主要街道搭起陈
列酥油花的架子酥油花用酥油配以各种鲜艳颜色捏制而成,
有花果鸟兽、牛马牲畜、楼台殿阁,极为精巧。云南迪庆归
……………………………………………………………最新资料推
荐…………………………………………………
化寺、东竹林寺等,均同藏区各大寺一样悬挂灯花,规模可
观,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