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现场
顺乎世界之潮流

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 中国 19
在无知山谷里,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 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 子的冷落。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 子的冷落。 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但是, 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但是,山谷里的 守旧老人却厉声呵道: 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 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 守旧老人却厉声呵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 他在亵渎神圣,给他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 他在亵渎神圣,给他应有的惩罚吧!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辜!”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杀死了他, 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 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 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山崖脚下,白骨 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山崖脚下, 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 节选自房龙《 宽容>序言》 节选自房龙
无知山谷的历史命运
后来,无知山谷里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 后来,无知山谷里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有幸存活下 来的人最终踏着先驱者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 来的人最终踏着先驱者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他 是对的,我们错了” 他救了我们, 是对的,我们错了”,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 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 们知道的话,当然就……”。几年后,人们在先驱者足迹 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几年后, 的尽头放上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先驱者的名字, 的尽头放上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先驱者的名字,并写明 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我们希望)这样1、了解先驱者的主要思想主张或 任务: 代表作。 代表作。
历史名人塌房现场

何为塌房?当你的偶像做出的某些举动或发表的某些言论颠覆了T A以往在你心中的形象,那么恭喜你,你塌房了。
“塌房”虽说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但塌房的现象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屡见不鲜。
没错,不止你会塌房,那些不可一世的历史名人们也都经历过塌房。
贝多芬&拿破仑我塌房了,我的“产出”怎么办?有些粉丝在追星的时候会为偶像进行一些创作,他们画的画、写的文章、剪的视频等,被粉丝们叫做“产出”,而拥有“产出”技能的粉丝,通常被亲切地称为“太太”。
在音乐上颇负盛名的贝多芬,曾经也是个“太太”。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拿破仑主张推翻法国封建王朝,名声大噪,吸引了许多向往自由平等的粉丝,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贝多芬怀揣着对偶像拿破仑的崇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以拿破仑的名字为之命名。
就在小迷弟贝多芬准备将自己的这份“产出”送给偶像时,忽然得知了自己塌房的消息。
拿破仑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却并未给予人民自由的共和,他为自己加冕,登上帝位,恢复了帝制。
一时间,贝多芬对自己的偶像失望至极,愤怒下撕碎了曲谱的扉页,将这首交响曲更名为《英雄交响曲》。
经历了塌房后,贝多芬曾对友人说:“我曾错误地认为拿破仑是伟大的,实际上他也不过就是个凡夫俗子。
追根究底,他是个为了牟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把人民作为他向上爬的垫脚石的男人而已。
”粉丝塌房后就不再是粉丝,“产出”更名后也不再是“产出”。
贝多芬用亲身经历教给广大塌房的“太太”,塌房后的“产出”别急着扔,修改修改说不定还能用。
贝多芬&歌德我的偶像才不是狗腿子!没错,又是贝多芬,无独有偶,他的另一桩塌房经历也不得不提。
贝多芬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
”对于迷弟贝多芬来说,歌德无疑是当时德国文艺界的大咖,能够与偶像相遇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但贝多芬在浴场遇到歌德后却立刻经历了塌房。
当时两人相谈甚欢,贝多芬毫不吝惜地向歌德表达着自己的欣赏。
然而,当皇后与太子走来后,一向不屑于帝制的贝多芬视若无睹,歌德却表现得恭敬万分,迎上去向皇后和太子致敬。
“历史的现场”有余、“文学的现场”不足——对“红色经典”研究现状的一种考察

[ 作者简介] 韩颖琦(9 1 )女 , 17 一 , 吉林人 , 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博士。
9 7
韩颖 琦/ “ 历史 的现 场” 余 、 文学的 现场” 足—— 对 “ 有 “ 不 红色经 典” 究现状 的一 种考 察 研
是一 种没 有 原 则 的 简 单 相 加 或 者 和 稀 泥 的折 中做 法, 因为 “ 有 的历 史 、 有环 境上 的因素 , 所 所 对形 成 一
将“ 红色经典” 置身于由“ 历史现场” 文学现场” 和“ 所共 同营造的语境 网络 中进行考察 , 只有这样 , 才能既不 抹 杀一定历 史时期 政 治对 文 学的规 范和挤 压 , 又将 目光投 向“ 色经 典 ” 红 文本 内部 , 以揭 示其 本 质属 性 即 文 学 性之 所在 。 [ 关键词 ] 当代文学 “ 色经典” 历史的现场 文学的现场 红
21 00年第 4期
广 西社 会 科学
GUAN GXIS HUIKE HE XUE
N0. 2 0 4. 01
( 总第 18 7 期)
( u te
‘ ‘ 历史的现场 " 有余 、 文学 的现场 ” “ 不足
对 “ 色经 典 ” 究现 状 的一种 考察 红 研
竟有无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究竟在哪里?当下 的评论界 并未 给 出一个 充 分 的论 证 。要 使 “ 色 经 红
典” 研究进 入 到一 个 客 观 公 正 和理 性 的文 学 批 评 轨
道, 这种现 状必 须引起 注 意和 纠正 。
一
、
“ 历史 的现场 ” “ 与 文学 的现场 ”
即 “ 遍 主义说 ” 普 。另 一批 文学理论 家 则认 为上 述 主
“ 红色经典” 的评价还褒贬不一 , 评判的标准也处于
开国大典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不为人知的小故事1. 大典前的忙碌1949年10月1日,那可是个大日子!我们都知道这一天,中国人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
然而,这背后可有不少小故事,有些甚至是连老一辈的人也不知道的。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场景,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像热锅上的蚂蚁。
主席要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事无大小,全都得提前准备好。
小道消息说,那些天,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时间合眼,连饭都吃得草草了事。
大家心里想着:“这可不能出错,搞砸了就太丢人了!”1.1 小插曲就在这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有一个小故事特别有趣。
有一天,负责布置场地的工人们发现,国旗的颜色居然反了!想象一下,鲜艳的红色变成了灰色,整个场面简直就像“乌鸦变凤凰”一样搞笑。
工作人员们一看到,顿时心急如焚,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找来修正的材料。
为了不影响大典,他们只好加班加点,几乎是拼命地赶工,直到天黑才把一切都弄好。
真是让人捏了把汗!1.2 激动的心情大典的那天,天公作美,阳光明媚,大家心情特别激动。
城楼上挂满了红色的横幅,整个天安门都像是穿上了新衣服。
无数的民众聚集在广场,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大家都在讨论:“今天可要好好见证一下历史!”现场气氛火热,热情如火的群众齐声欢呼,整个广场宛如一个巨大的“摇滚现场”。
说真的,那一刻,谁能不激动呢?2. 宣布成立的时刻终于,到了宣布的时刻,毛主席走上了城楼,手一挥,全场鸦雀无声。
人们都屏住了呼吸,心跳得像打鼓一样。
接下来,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了那句激动人心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大家瞬间沸腾了,简直像放了一颗烟花,欢呼声、掌声响彻整个天安门,真是让人热泪盈眶。
可你知道吗?在台下,有个小伙子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还在那边喊:“我终于活在了新中国里!”2.1 那个忘记的合影不过,精彩的时刻总是伴随着小插曲。
在大典后,工作人员准备和毛主席合影留念,结果有个小伙子紧张得把相机忘在了角落。
可当他发现的时候,合影都拍完了,心里那个懊恼呀,简直想撞墙。
回到历史现场作文800

回到历史现场作文800
英文回答: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I would like to visit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It was a pivotal moment in history
that shap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I would like to see the events that led up to the revolution, meet some of the key figures involved, and witness the battles that were fought.
I would also like to see how people lived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What were their homes like? What did they eat? What did they do for fun? I think it would be fascinating to experience life i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era.
中文回答:
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美国革命时期。
这是历史上一个关键时刻,塑造了美国和世界。
我想了解导致革命的事件,会见当时的一些关键人物,并目睹发生的战斗。
我还想看看人们在这个时期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的房屋是什么样的?他们吃什么?他们做什么娱乐活动?我认为体验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生活会很有趣。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第三单元第9课屈原列传

学家的视角,解读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
更加真实的屈原。
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简介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 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 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 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
“离”同“罹”, 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 ”同“旨 ”,意旨,意趣
3.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4.屈平既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 ”,见面礼
6.靡不毕见 7.亡走赵,赵不内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9.齐与楚从亲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 ·拓宽视野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 000 多年的 历史。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至征和二年(前 91)间撰成。
第9课 屈原列传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每年的端午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
节,我们由粽香、
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龙舟,会想起两千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多年前汨罗江畔那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个独行者的形象。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今天,让我们以史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关于新闻的好句

关于新闻的好句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的生活状况、国家的政策方向等各种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好的句子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的真相,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新闻的好句子。
1. “新闻是第一历史现场。
”这句话出自美国新闻学家菲利普·格拉汉姆的名言。
它强调了新闻的实时性和历史价值,新闻是第一时间记录历史事件的现场,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2. “新闻是第四权力。
”这句话指的是媒体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它可以监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运作。
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响,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3. “新闻是一面镜子。
”这句话意味着新闻报道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它可以让人们了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同时,新闻也可以反映出媒体的价值观和立场,提醒读者对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思考。
4. “新闻是第一草根声音。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媒体对于草根群体的关注和报道。
新闻可以让人们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感受和需求,反映出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5. “新闻是一种艺术。
”这句话意味着好的新闻报道需要具备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新闻报道可以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展现事件的真相,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6. “新闻是一面警钟。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新闻报道可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警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同时,新闻也可以提醒政府和企业对于公众利益的重视和保护。
7. “新闻是一种责任。
”这句话意味着新闻媒体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
新闻报道需要遵循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持客观公正和真实性,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8. “新闻是一种力量。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社会作用。
新闻报道可以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新闻也可以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决策和运作。
以上是关于新闻的好句子,它们强调了新闻的实时性、历史价值、权力地位、反映社会、关注草根、艺术性、监督作用、社会责任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回到历史现场作文素材

回到历史现场作文素材倘若可以选择,有人会选择原始社会,也有人希冀奴隶社会;有人愿一睹三国割据的局面,也有人只愿明的稳妥社会局势;有人愿讨秦伐纣,也有人只愿安于平淡的汉宋;有人愿在元的辽阔疆域上驰骋,也有人宁为清政府的割地条款愤愤不平……我只愿在诗与酒的盛唐,领略李氏江山的风采,终我一生!若生为唐人,我就可以了解当时太宗助父夺取江山的雄才大略,了解“贞观之治”下人民生活得安逸和官吏的清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
种.种这般,让太宗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人民心中明君的典范!但却让人们忘不了的是,若不是玄武门的杀兄弑弟,又岂能换来太宗的功成名就,任他是一代明君,也摆脱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血咒。
还有那历史的唯一,一介女流的她从一个小小的才人走到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位置,哪怕西汉有吕后,清末有慈禧,但只有她的女皇名号——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空前绝后。
因为她,才有了武举和殿试,才有了“武状元”这个词的横空出世;因为她,人民安居乐业,评论其“大有贞的观遗风”……但也许是她功过参半,又也许是褒贬不一,逝世后,其子中宗没有在母亲的墓碑上留下任何字,这便是“无字碑”,一切功过任世人评论去吧!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她的传说经久不衰!唐朝让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李氏的风采,还有它的诗词。
因为,我不爱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我不喜富含音律的元曲,我不迷明清冗长的小说,我只愿闲暇时一品唐诗的底蕴。
若生在唐朝,我想我将有幸见证玉环与玄宗的坚贞爱情,一闻君的霓裳羽衣,也会见识到李太白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勇气;更不会错过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统治者深恶痛绝的诗篇!若我在唐朝,便可与众少数民族人民和谐相处,有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与唐和为一家,更能以世界第一的地位屹立于世,目睹世界各地使者纷纷来大唐朝拜取经的盛景了!这便是我想回到的唐朝,如此美好而虚幻!无奈我活在当下,再多遐想也是过眼云烟。
我会更加努力发奋学习,带着回大唐的梦想,打造属于我自己的鼎盛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现场历史人类学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视角。
通过人类学,历史研究被带入田野,即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
在历史的现场,历史学者不仅能够获得多元的材料,还能发现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出更为丰满的历史解释。
同时,只有在历史现场,历史的多元表达才能够显现出来。
如同记者在新闻现场采写新闻一样,历史研究者也需要观察、见证和表达;新闻报道的方式给历史研究这样的启示:事件的证词有多种,证词与证词之间或者互证,或者冲突,事件的真相往往在话语的博弈中显现。
标签:历史人类学;新闻学;历史现场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或“历史人类学”这个标签的出现,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在近半个世纪的讨论中,人类学的思路与方法已越来越被历史学家认可并付诸实践。
从人类学那里,历史学者开始从书斋走向田野——这个田野是“历史的田野”,即历史事件的现场。
在这个现场中,历史学者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研究材料,同时也发现了多元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为建构一个更为丰满的历史提供了前提。
不过,如何从现场中获得尽可能充足的历史材料,如何从材料的冲突中发现事件的原貌?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工作,或可为历史学者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被融汇在世纪之交的整体学术风貌中。
20世纪后期,各种带有人类学标签的称呼纷至沓来:体质人类学、哲学人类学、进化人类学、比较人类学、技术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环境人类学以及文学人类学、图像人类学、传播人类学……人类学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人类学)指示着一种社会变迁,正是人类学的视角把这种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聚成考察的焦点”[1]9。
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使历史学摆脱了宏大叙事的锁链,走向以人为核心的研究道路。
“历史人类学”这个称呼,既是一种标签,也是一种宣言。
事实上,历史学对“人”的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鉴派创立之初就已经出现。
但是年鉴派创始者布洛赫或费弗尔的思想火花并不足以促成历史人类学的燎原,更多的因素融汇在一起,才使“历史人类学”成为一种公认的标签。
站在历史学的立场上,我们想要提问的是,历史学从人类学那里究竟得到了哪些“好处”?英国人类学家伊文思·普利查德(E.E.Evans-Pritchard)很早就指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亲密关系。
他认为,人类学与历史学在方法和目标上没有区别,差异只是技术、重点和视角上的[2]。
凯斯·托马斯(KeithThomas)站在历史学的立场,进一步指出,人类学给历史学提供了两点帮助:第一是扩展了历史研究的主题与材料(subject-matterofacademichistory);第二是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田野考察重新认识或获得研究材料[3]。
随着“历史人类学”这个称呼的出现,学者们就史学中的人类学转向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年鉴派史学家安德烈·比尔吉埃尔(AndréBurguière)认为,历史人类学不是一种特殊的研究领域,而是一种研究方式[4]。
古列维奇(AronI.Gourevitch)则指出,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上,历史学家应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更加全面、更加灵活、不那么公式化的解释;同时不利用现成的惯例,而是在具体的、独特的现实中寻求解释。
第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是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评价;其次,修订方法论[5]103-104。
他说,“历史学家不再相信人们的直接证词,这种证词是主观的,因而也是参考性的。
他们宁愿选用间接证词、隐含评价、无意中的见解和表述,也就是来自‘内容层次’而非来自‘表达层次’的多方面世界感受。
”[5]103-104他甚至坦言:“研究历史的人类学方法是个原则性问题……这不是要在已经存在的历史科学大厦旁增加另一附属建筑,而是从基础上重建整个大厦。
”[5]102雅各布·坦纳(JakobTanner)同样认为,历史人类学以对史料的反思性理解见长,并以一种特定的历史文献理论为基础;它突破了历史与文字的关联,从而扩展了文献的概念。
[1]68张晓军在《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一文中指出,人类学对历史学的启发体现在三个领域[6]:1)突出了人的研究以及平民史的展开;2)历史叙述的连续性;3)人类学的他者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
他进一步指出,史学的“人类学转向”可以从人类学的四个研究传统中体现出来:第一,口述史、生活史和生命史的研究;第二,田野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第三,微观研究;第四,文化研究视野。
彭兆荣认为,历史学向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三方面价值:第一,获得一种认识和态度上的“疏远感”,拉开“我者距离”;第二,扩大传统历史学的研究领域;第三,发掘没有记载的历史。
他同时认为,历史人类学为研究过去提供了一种研究“策略”,也形成了一种机会,即“对过去所生长出来的新问题进行扩大研究的方式”[7]。
历史人类学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获得历史现场感、疏离感以及更多资料,从而使历史学家整体把握区域的历史及其发展脉络[8]。
郑振满认为,像人类学家那样作田野调查,是让历史学家获得一种“文化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去捕捉解读文献的“灵感”,培养对历史过程的洞察力和问题意识。
因为文献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内在联系的,只有在田野中才能做到“把某一类、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放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中去理解”[9]。
桑兵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以“回到历史的现场”来概括[10]。
而赵世瑜在梳理了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后明确指出,历史人类学并非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分支,它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也可以被表达为一种研究风格[12]。
综合理论检讨和研究实践,我们发现,人类学对历史学的启发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层次上:1)扩展了研究领域;2)研究资料的再发现,既包括新材料的发现和旧材料的重新解读;3)“历史现场”的提出。
前两点本文暂不展开讨论,下面将重点讨论“历史现场”的问题。
从“他者”研究到历史的现场台湾学者林开世在探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异同时指出,“这两门学科都以他者(others)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往往以空间上的他者,另一个则是以时间上的他者作为关怀。
”[11]但是对于历史人类学来说,历史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他者”关系,同时更具有空间上的“他者”意义。
人类学的“他者”中,包含着一种陌生关系。
这是这种陌生关系,才使“他者”具有了“可观察性”[13]。
但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历史总是呈现为“历史学家的历史”,“被建构的历史”,而不是“可观察的历史”。
历史人类学建构了历史研究的“他者”,使历史与历史学家拉开距离,将第一人称的历史变为第三人称的历史。
显然,历史学从人类学那里获得了这种“疏离感”。
迪尔内(EmikoOhnuki-Tierney)认为,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很自然地拉开“我者距离”(“thedistancingofself”),并作为两个学科共同的基本原则[14]。
彭兆荣的观点是,人类学的“异文化”研究体现了地理和族群上的“疏远感”,历史学也需要在研究中获得这种感觉。
它不仅有助于参照比较,更有助于去除传统史学中的“中心”意志[7]。
的确,人类学的这种疏离感使人类学者具有了观察者而不是活动者的优势,历史学家要想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去除传统史学中的“中心”意志,跳出“文化本位主义”,人类学的这种“疏离感”很值得借鉴[8]。
当历史学家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定义为“他者”的时候,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历史事实存在于客观之中,”我”(历史学家)只是观察者和转述者,而不是建构者;“他”(历史事实)对于“我”是陌生的,要想更好理解“他”,“我”就要需要回到“他”的现场,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这个方式,“我”能够获得一个更接近于“他”真实概念。
经由“他者”,历史学家获得了一个“历史的现场”:一个可观察、可讨论的历史现场。
在这个现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件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借助这个距离,历史学家成为历史事件的观察者、采访者和描述者。
历史学家的现场和新闻记者的现场郑振满曾指出,历史学家进入田野,是为了获得对文献的重新整合和深入认识[9],陈春声的观点是,田野调查的另一个基础性目的是搜集到极为丰富的民间文献,而这些文献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是得不到的[15]。
桑兵则认为,回到历史的现场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献,他指出,“回到历史现场,不仅要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或那段时间,而且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
……而历史事件、人物言行等等,则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具体的相关联系,只有亲临现场,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所有当事人全部有关言行,并将各种不同的记录相互印证,从而揭示言行的所以然,才有可能整体把握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通过人物心路历程之真逐渐接近历史真相”[10]。
但是,仅仅从理解文献和获取资料的角度理解“历史的现场”,似乎略显单薄。
既然历史学家已经从书斋走向了田野,历史本身就已经发生裂变,它包含了诸多反叛:反叛书斋历史,反叛单一历史,反叛主观历史。
当一位历史学家站在历史的现场之中,他没有变成人类学家,反而更像一个新闻记者。
马尔基(LiisaH.Malkki)在探讨人类学与新闻的关系时指出,新闻学能够使民族志研究获得一种“见证”而不是“描写”的方式。
他认为人类学家有两种:作为调查的人类学家和作为见证的人类学家。
作为见证的人类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位,“这里,诸如了解‘一切’的指令和发现打开秘密的钥匙,都不再是主要的活动,有时甚至不是有意义活动。
在这类实践中,试图做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听众,认识一个人智力劳动的情形,确认一个人自身与观念、过程以及所研究人群的联系,显得更为重要。
”[16]99-100如果也存在见证式的历史学家,那么他的意义也将不再是历史的解释者,而是观察者。
作为观察者,他需要和记者一样,保持与事件的距离,取得一个比较合适的观察点,如此,具有“疏离感”或者“陌生化”的“他者”,才有可能真正确立起来。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历史是已经结束的新闻。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时间性;两者之间的类同,在于事件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对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个时空里,对刚刚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记者了解事件真相的手段主要是采访当事人、观察事件现场、回顾历史片段,以此获得各种“证词”,并将各种“证词”“组织”在一起呈现给受众。
在新闻现场,事件的真相往往扑朔迷离,各种证词难以统一,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证词,结合现场的种种细节,抽丝剥茧,还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