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对无人驾驶汽车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概括性描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义、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无人驾驶汽车中应用到的环境感知、障碍规避、路径规划、车辆控制等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自动避障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执行模块从而阐明了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做出了合理展望。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测距;自动避障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of Driver-less Car

Abstract:Abstract: The driver-less car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 are studied.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finition ,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f unmanned vehicle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y in unmanned vehicles lik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bstacle avoidance, path planning and vehicle control. The automatic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of data acquisition, data processing, data execution modul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which clarify its working principle and working process, in addition to make a reasonable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unmanned vehicle.

Key words:driver-less car; automatic location; automatic obstacle avoidance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都拥有了汽车,这使得全世界汽车保有量飞速增加。汽车一方面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却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人驾驶汽车横空出世,无人驾驶汽车集成了大量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使汽车能够做到完全的无人驾驶,并保证绝对的行车安全,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普及。

2 无人驾驶汽车概述

2.1 无人驾驶汽车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中国国标GB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均未给出无人驾驶汽车的确切定义。通过中外学者对无人驾驶汽车认识的总结可以大致得出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义,无人驾驶汽车是在传统汽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以及摄像头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是集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智能汽车,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2.2 无人驾驶汽车意义

研究表明,有7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人们自己的原因照成的,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高人类参与驾驶的程度越少,汽车就越安全。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先进技术如ABS防抱死系统、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倒车雷达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等,这些技术一方面使人们对汽车的操控越来越简化,同时也使汽车变得越来越安全。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无人驾驶汽车车顶上装有俯视摄像头——汽车的“眼”[3],它能自动识别路面上的白黄线及交通标识,从而准确判断行车方向与汽车所处方位。汽车前方安装有激光测距仪及雷达,它时刻扫描着车周围环境,比如汽车前、后方车辆的位置与行车状况,路上行人、障碍物等,这就像汽车有了嗅觉灵敏的“鼻”。另外,

无人驾驶汽车有着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能够随时高效的处理汽车各个传感器发送过来的信息,这又是无人汽车的“大脑”。

机器出错的机会是小于人脑的,并且速度更快反应更加灵敏,也不会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避免了一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另外,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准确的识别交通信号灯与路面标识并严格按预设程序执行,故在城市拥堵道路上行驶更加规范从而避免了交通堵塞的发生。2.3 国内外研究状况

2.3.1 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无人驾驶车辆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自主地面车辆计划,这是一辆8轮车,能在校园的环境中自主驾驶,但车速不高。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人驾驶车辆。1995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在全长5000km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上,整个实验96%以上的路程是车辆自主驾驶的,车速达50~60km/h。

德国于1987年研制成功的无人驾驶汽车VaMoRs-M,在号称世界上最规范的德国高速公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实验。在德国军方的护送车队及直升飞机的保障下,它创下了97km/h的最高时速。随后的几年,德国国防军大学的VaMoRs-M系列无人驾驶汽车一直保持着无人驾驶车辆研究领域时速上的世界纪录。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00年开发出无人驾驶公共汽车。这套公共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道路诱导、车队行驶、追尾防止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组成。安装在车辆底盘前部的磁气传感器将根据埋设在道路中间的永久性磁石进行导向,控制车辆行驶方向[5]。

2010年谷歌公司研制的无人驾驶车辆开始了城市道路的行驶测试,截止2012年8月8日,这些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安全行驶了30万英里超过了大部分普通轿车的生命周期,如图2-1所示。2012年,美国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为一辆搭载谷歌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颁发了牌照,使得无人驾驶汽车开始真正驶入普通人的视线。

图2-1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2.3.2 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研究开始较晚[2][3],步伐较之欧美国家也略为落后。1980年,“遥控驾驶的防核化侦察车”由国家立项1989年,我国首辆智能小车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1992年,2000年4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第4代无人驾驶汽车试验成功。

2003年,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赞助下,国防科技大学完成的红旗旗舰CA7460无人驾驶

平台试验,标志着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汽车的诞生。2011年7月14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如图2-2所示),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9km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试验。

2012年12月,由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从北京台湖收费站启程,用一个小时左右到达天津东丽收费站,全程行驶114km成功完成高速公路测试,成为我国第一辆官方认证完成高速公路测试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图2-2 国防科大无人驾驶车辆-红旗HQ3

3 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研究之关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4],一种是车辆定位技术,一种是车辆控制技术。

3.1 环境感知

无人驾驶汽车由于无人操纵汽车,故无人汽车上必须装备一整套完备的环境感知模块[6],这个模块要能够完美的替代人类的眼、耳,并且采集、传输信号快速迅捷。现今具有代表性的无人驾驶汽车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主要是以测距传感器及视觉(摄像头)相结合。例如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就是通过摄像机、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测距来“看到”其他车辆。现着重介绍在各个无人驾驶汽车上广泛使用的超声波测距及激光雷达测距。

3.2 障碍规避

如今汽车不停的朝着智能化、高速化发展,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汽车时速超过120公里非常平常,这样一旦发生事故,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就非常短暂。有统计显示,汽车追尾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绝大多速,高速公路连环追尾事故也时有发生。究其根源,这往往就是车速过快,人的大脑、身体来不及反应所造成的,汽车自动防碰撞系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问世的。无人驾驶汽车是高度的智能化汽车,它所具备的自动避障能力也是在现有的自动防撞系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汽车自动防撞报警刹车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动作执行[8]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模块的任务就是采集各种要实现自动防撞的数据,数据处理模块的任务是分析汽车前方是否存在危险并发出相应的报警或刹车命令,动作执行模块的任务是具体执行报警或强行刹车的动作。

3.2.1 数据采集模块

要想实现汽车的自动规避障碍,汽车必须能够获得大量的汽车行车状态、位置等一系列数据,

比如本车的车速、轮速、纵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转向角等,本车与周围车辆的相对速度、加速度、距离,本车与周围环境内物体的距离等等。这些数据可以由各类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获得[9]。这里列举出了一些必备传感器及其常见安装位置,见表3-1。

表3-1传感器及其安装位置

传感器名称常见安装位置

轮速传感器车轮总成的非旋转部分

加速度传感器汽车发动机或行李箱内

距离传感器发动机盖上前侧

转向角传感器转向轴管上

制动动作传感器制动踏板支架处

3.2.2 数据处理模块

(1)数据处理流程为了合理的实现汽车自动报警刹车,可以采用单片机处理数据,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1所示。汽车自动报警刹车系统启动后,首先判断汽车绝对速度是否大于20km/h,因为汽车低速行驶时一般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这个阀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9]。如果汽车速度大于20km/h,则判断汽车以目前的速度行驶,将会发生碰撞的时间是否是小于4秒,如果是,则计数N 值加1,当N大于5时,启动强行刹车。之所以当测得发生碰撞的时间是小于4秒时不能立即刹车,是因为这个判断很有可能是误判断,例如激光接收器接收到对面其它车辆发车的激光,会误认为是自己车辆发出的激光已经返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所以只有多次做出相同判断后,才能强行刹车。当激光发生器发射激光束频率为每秒30-50次时,作5次判断所需时间不到0.1秒。这个阀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设计中,还需要另一个计时器,当一定时间比如1秒中内如果N值没有变大(增加),则N值清零。即只有N值在很短时间内变大到5,才能强行刹车。关于自动报警,它的设计思想和自动刹车的设计思想大致相同。

图3-1碰撞时间处理流程图

(2)碰撞时间的计算为了计算汽车和前方障碍物的碰撞时间[11],首先应获得汽车与前方障碍物的相对速度。以激光雷达测距为例,相对速度可这样获得: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振荡器震荡计数和振荡周期可以计算出激光从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差,设时间差为t,则障碍物离汽车的距离为s,

t c s ?=。其中c 为光速。然后设激光发射器发射的第二束激光测的距离为s',则在发射这连续两束激光时间间隔内,障碍物和汽车距离变化为 's s s -=?,s ? 为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设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频率为 T ,则汽车和前方障碍物之间的相对速度为相对距离变化乘以时间的倒数即频率,即相对速度T s V ??=。从而,汽车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间为相对距离除以相对速度,即是发生碰撞需要的时间 T s s v s t ??==//。根据碰撞需要的时间,然后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报警或强行刹车。

3.2.3 动作执行模块

本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实现自动刹车的设计方案。在介绍自动刹车设计方案前,先介绍普通汽车的刹车原理[8]。普通汽车刹车原理如图3-2所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油泵一直工作,产生高压,当汽车驾驶员踩下刹车板,触发压力传感器产生电流,该电流使电磁阀1打开,同时非门电路使电磁阀3关闭,从而高压油通过该电磁阀,分别流向安装在汽车轮上的刹车鼓,高压油挤压刹车片,实现刹车。在压力传感器产生电流使电磁阀1打开的同时,非门电路使电磁阀2变低电平,使电磁阀2关闭,从而在刹车时高压油不会回流到油池。同样,当汽车驾驶员松开刹车板,电磁阀1关闭,电磁阀2和电磁阀3均打开,油泵产生的高压油和刹车鼓的油均流向油池,刹车片松开。需说明的是,只有少数类型的机动车如拖拉机,东风货车等刹车结构不是采用这种原理。

图3-2普通汽车刹车原理示意图

为了实现自动刹车,对以上普通汽车刹车结构作了适当改进,如图3-3所示。具体做法是:在电磁阀1油路上并联另一个油路,增加一个电磁阀,同时,采用或非门电路控制电磁阀2和电磁阀3这样,当刹车板踩下或者数据处理模块给出高电平时,这两个电磁阀均会关闭。当数据处理模块未强行刹车时,并联的电磁阀关闭,当汽车驾驶员踩下刹车板时,电磁阀1打开,电磁阀2和电磁阀3关闭,从而实现了手动刹车。当数据处理模块需要强行刹车时,并联的电磁阀打开,同时通过或非门电路,数据处理模块关闭电磁阀2和电磁阀3,不管驾驶员是否踩下刹车板,即不管电磁阀1是否打开,均已经实现强行刹车。

图3-3改进后汽车刹车原理示意图

3.3 路径规划

路径规划是无人驾驶汽车必要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为感知系统及车辆控制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接收感知系统数据,规划。路径规划的目标是在复杂道路环境中,基于一定的准则(时间最优、能量最优等)在行车环境中规划出一条安全可靠、的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无碰撞路径。

路径规划包括全局路径规划以及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是在已知晓全局地图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规则和当前环境信息,确定可行及相对最优的全局路径。全局路径是宏观上的规划,主要用于周围环境已知情况,而且其规划的路径在后期根据局部信息需要实时更新。局部路径是在宏观的指导下,进行微观上的规划更加准确、更加可靠。

目前路径规划主要用到的算法包括栅格法、人工势场法、可视图法、随机搜索树法(RRT)、人工智能算法等。

3.4 车辆控制

车辆的路径跟踪控制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中的核心与关键技术之一[7],一般可分为速度控制和方向控制,因为车辆自身建模的困难和环境的多变造成车辆控制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车辆控制方法主要采用模糊推理、模糊PID、PID算法、神经网络或者将众多算法结合的控制技术。

无人驾驶车辆的运动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调节车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使无人车沿着期望的路径运动,由于无人驾驶车辆一般工作在未知的、动态的复杂环境中,所以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技术研究平台,运动控制是无人驾驶车辆系统研究中极其关键的问题之一,因为一切都需要无人驾驶车辆的精确行驶来保证上层的目标。

4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及展望

虽然目前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仍然存在种种种问题,无人驾驶汽车实质上就是建立在汽车的主动安全及智能化技术逐步升级基础之上的,只要市场对于这些技术有持续的需求,就能推动传统汽车向完全无人化演进。因此,相当多的国家和各大企业对其前景表示乐观。

如今,已开发出来的无人驾驶技术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路标识别、车道保持、智能刹车等,这些都还仅仅只属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范畴,要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还需开发更为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另外,车—车、车—基础设施通信系统也将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美国IEEE预测[10],到2040年全球上路的汽车总量中,75%将会是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研究公司IHS则预测,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23万辆,2035年将达到1180万辆,届时无人驾驶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400万辆。其中,2035年4级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每年销量可达到480万辆,到2035年,北美在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24%,西欧为20%未来,人类交通系统或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Navigant Research近期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完全无人驾驶车辆年销售量将由2020年的低于8000辆,在2035年增加至9540万辆。换句话说,2020年自动驾驶车辆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渗透率约仅0.01%,但在2035年可提升至75%。

但无人驾驶技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还是辅助驾驶,以提高人工驾驶的安全性,要真正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行可能还需20年。产业专家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看法及预测意见尚存分歧;分析师对于2030~2035年之间的自动驾驶车辆数量预测,从2000、3000到9000万辆都有。不同的预测取决于他们所预期的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在发展之前将面临的法律以及商业障碍的差异。

5 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用上智能型无人驾驶汽车。那是一种将探测、识别、判断、决策、优化、优选、执行、反馈、纠控功能融为一体,集微电脑、微电机、绿色环保动力系统、新型结构材料等顶尖科技成果为一体的智慧型汽车。总体来看,我国无人驾驶

汽车的发展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汽车供应商对于各种车辆驾驶辅助功能的研究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网络信息技术与安全的发展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进一步飞跃的保证;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又是无人驾驶汽车真正上路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乔维高,徐学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上海汽车,2007,07:40-43.

[2]杨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上海汽车,2014,03:35-40.

[3]端木庆玲,阮界望,马钧.无人驾驶汽车的先进技术与发展[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03:30-33.

[4]龚毅.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方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5]宋洁.无人驾驶智能车路径引导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

[6]辛煜.无人驾驶车辆运动障碍物检测、预测和避撞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7]王培.无人驾驶智能车的导航系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8]胡清桂,李成忠.汽车自动报警刹车实现方案[J].微计算机信息,2006,08:212-214.

[9]李智安.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J].汽车工程师,2009,11:35-38.

[10]贾祝广,孙效玉,王斌,张维国.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及展望[J].矿业装备,2014,05:44-47.

[11]孙兰兰.自主避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无人驾驶技术及发展现状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无人 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物联网对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影响做出了推断。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现状、趋势 0 引言 自汽车发明以来,汽车工业就不断促进着人类的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汽车产量与保有量的提高,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而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与交通事故也成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阻碍。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控制技术被应用在汽车上,无人驾驶汽车也成为了汽车产业的一大变革。 无人驾驶汽车也被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它在没有人类输入的情况下,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实现驾驶[1]。它一般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1 国外无人驾驶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无人驾驶车辆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这是一辆8轮车,能在校园的环境中自主驾驶,但车速不高。美国其它一些着名大学,如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人驾驶车辆。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和预期目标过于复杂,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国都将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问题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上的民用车辆的辅助驾驶项目上。1995年,一辆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Navlab2 V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在全长5000 km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上,整个实验96%以上的路程是车辆自主驾驶的,车速达50~60 km /h。尽管这次实验中的Navlab2V 仅仅完成方向控制,而不进行速度控制(油门及档位由车上的参试人员控制),但这次实验已经让世人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丰田汽车公司在2000年开发出无人驾驶公共汽车。这套公共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道路诱导、车队行驶、追尾防止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组成。安装在车辆底盘前部的磁气传感器将根据埋设在道路中间的永久性磁石进行导向,控制车辆行驶方向[2]。2005年,美国国防部“大挑战”比赛上,最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们改装的一辆大众途锐多功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完成了全程障碍赛,第一个到达了终点。在赛道上,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穿越沙漠、通过黑暗的隧道、越过泥泞的河床并需要在崎岖险峻的山道上行使,整个行程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绕过无数个障碍。2011年,美国内华达州通过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法律后,谷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无人驾驶汽车授权的公司。2013 年,英国政府拨款150 万英镑,用来在伦敦以北的小城米尔顿凯恩斯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实地试验这些别称为豆荚的自动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为19 km/h,它们将在专用道路上搭载乘客前往市区各地。英国政府希望在2015年前先投入20 辆有驾驶员管理的豆荚运营,并在2017年投入百辆无人驾驶的豆荚2013年底,美国密歇根大学批准了一项600万美元的安全驾驶项目,建造用于测试自动驾

无人驾驶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人驾驶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人驾驶车辆,又称为无人车、自主车、智能车辆、室外轮式移动机器人等,涉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交叉学科,是各种新兴技术的综合试验床与理想载体,也是当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它既包括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也涉及到大量的工程与试验问题,其重大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所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上,同时又反映在其重大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上,社会关注度极高。 从二十世纪的50年代起,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并且在无人车的控制和商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德国,各大汽车公司都资助或联合了高等院校以开发可在普通道路上行驶的无人车。目前,欧盟已经开启了一个名为CyberCars的无人车项目,以推动无人车的研究和各国间的信息共享。 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我国部分大学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但是虽然起步较晚且投入不足,但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国防科技大学、军事交通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 1 国外无人驾驶车辆研究现状 1.1 美国 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无人驾驶车辆进行研究,在1980年左右其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陆军开始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进行合作,开展了自主地面车辆(A VL)项目。1995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Navlab-V智能车,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美国国防部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DEMO系列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制,总共研制出了十代DEMO无人车。 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举办了3次无人驾驶车辆比赛,主要为了考察在复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行驶能力。2004年3月在美国西部的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举办了首届DARPA挑战赛——崎岖地形大挑战。共有15支队伍参赛,最终没有一支车队完成比赛,其中行驶距离最远的一支队伍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andstorm无人驾驶车辆。 图1.1首届DARPA挑战赛中行驶距离最远的Sandstorm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功能

无人驾驶汽车6项关键技术和功能 谈到无人驾驶汽车,既有人对此感到兴奋又有人为此感到担忧,还有人保持中立。尽管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有效减少人为错误,降低每年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但人们对此并不熟悉。自从几年前谷歌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以来,我们对其所用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无人驾驶汽车集成了复杂的GPS系统,可以使汽车感知路况变化,然后再通过其他的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你安全到达目的地。 除此之外,汽车上还集成了一系列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它们将持续监控汽车周围的交通状况,并结合电子地图所提供的其他车辆的行驶信息,有效防止撞车事故发生。车上的雷达和激光系统还可以使汽车感知到更远距离范围内的行车状况。通过对所有这些信息的处理,汽车便可准确确定何时加速,何时刹车,以及合适的行车路线。 除了这些基本的功能以外,无人驾驶汽车所能做的远不止把你从出发地送到目的地。以下六项新的功能,会向你展示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将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一、高速公路行车和交通拥堵处理 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上路行驶了,比如奥迪已经在测试原型车。仅几年前,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要用好几台电脑来进行操控;而现在,仅需一个单一的线路板,便可完成所有操作。 线路板上内置了摄像机,传感器以及一个可以操控一切的处理器。有了这些配置,可有效防止交通阻塞。汽车可以自由行驶于高速公路上,既不会串道,也不会超速,还可以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2017年至2019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成为现实。不过也别期望它会完全自动化,它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例如:具有堵车辅助功能,高速公路试航功能,以及自动停车功能。

无人驾驶车发展现状

第一次作业无人驾驶车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学院三班张琪学号52130322 新的时代,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为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汽车的过度使用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即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就是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依靠车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 以及摄像头等,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随即作出反应判断,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完成行驶。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以全新的驾驶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驾驶体验,它把不可控制的驾驶员从驾驶位置剔除,不仅大大的提升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还使人们告别了长途的无聊驾驶,进而提高了社会的收益和保障了人身安全。 无人技术的普及,永远离不开动机和技术这两个关键因素。前一个因素是需求问题,随着市场对汽车安全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也参与到这个领域;后一个因素是技术问题。目前来看,无人驾驶技术的完 全实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首先来了解一些国外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现状。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IT 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程十分迅速,不少研发车型已接近量产。在美国及欧洲,允许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车上路行驶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内华达、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及密歇根州为谷歌、奥迪等正在开发的无人驾驶车发放了公路试验牌照,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行驶超过80 万km,实现了零事故。欧洲方面,德国向宝马发放了许可证,西班牙也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汽车企业对于全自动驾驶的观点似乎略有分歧。事实上,部

无人驾驶行业公司研究报告

1. 何为无人驾驶 1.1 概念简言之,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不需要人进行驾驶的智能汽车,也叫轮式移动机器人,即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1.2 原理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自动规划行车路线, 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原理上是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 以谷歌为例: 谷歌车顶上安装的激光测距仪在高速旋转时向周围发射64 束激光,激光碰到周围的物体并返回,便可计算出车体与周边物体的距离。计算机系统再根据这些距离数据描绘出精细的3D地形图,然后跟 高分辨率地图相结合,生成不同的数据模型供车载计算机系统使用。这样汽车就能够识别障碍,遵守交通规则。总结为四个词语就是感知、判断、执行、互联。 (1)感知——汽车的眼睛(视觉),耳朵(听觉),身体(触觉):依靠各类传感器获得环境数据,突破人类生理限制。传感器搭载数量的持续提升,使行车数据收集渠道显著拓宽; (2)判断——汽车的大脑(机器智能):根据传感器等输入数据,行车电脑取代司机主动发出控制指令;依靠芯片与算法的不断提升从而得以实现。 (3)执行——汽车的手与脚:电子装臵取代传统机械设备,根据行车电脑指令实施控制; (4)互联——汽车的远程智囊:车内网,车际网,三网融合进一步提升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2. 无人驾驶发展史 2.1 上世纪70 年代,美、英、德等开始进行无人驾驶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2 中国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大在1992 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 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 2.3 商业领域 (1)最早进入无人驾驶领域、技术最为成熟的企业要属谷歌,它在2014 年宣布第一部具备完整功能 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成功,进入商业化准备阶段;(PS;无人驾驶车已经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立法获批)(2)其后,通用、奥迪等无人驾驶车辆也都拿到路试资格;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技术是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定位、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的综合体。按照无人驾驶汽车的职能模块,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 (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模块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眼和耳,无人驾驶汽车通过环境感知模块来辨别自身周围的环境信息。为其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感知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感知和周围环境感知两部分。单一传感器只能对被测对象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征进行测量,无法满足测量的需要。因而,必需采用多个传感器同时对某一个被测对象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量进行测量,将所测得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提取出可信度较高的有用信号。按照环境感知系统测量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信息主要包括车辆自身的速度、加速度、倾角、位置等信息。这类信息测量方便,主要用驱动电机、电子罗盘、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进行测量。 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环境感知以雷达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为主,被动型测距传感器为辅,采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因为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相结合更能满足复杂、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处理数据量小,实时性好。同时进行路径规划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返回的数据进行计算,无需知道障碍物的具体信息。 而视觉作为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在恶劣环境感知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在目标识别、道路跟踪、地图创建等方面具有其他传感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而在野外环境中的植物分类、水域和泥泞检测等方面,视觉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导航定位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无人驾驶汽车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和任务规划的之支撑。导航可分为自主导航和网络导航两种。 自主导航技术是指除了定位辅助之外,不需要外界其他的协助,即可独立完成导航任务。自主导航技术在本地存储地理空间数据,所有的计算在终端完成,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实现定位,但是自主导航设备的计算资源有限,导致计算能力差,有时不能提供准确、实时的导航服务。现有自主导航技术可分为三类:相对定位:主要依靠里程计、陀螺仪等内部感受传感器,通过测量无人车相对于初始位置的位移来确定无人车的当前位置。 绝对定位:主要采用导航信标.主动或被动标讽地图匹配或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组合定位:综合采用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的方法,扬长避短,弥补单一定位方法的不足。组合定位方案一般有GPs+地图匹配、GPs+航迹推算、GPs+航迹推算+地图匹配、GPs+GLONAss+惯性导航+地图匹配等。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三篇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三篇 篇一: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技术是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定位、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的综合体。按照无人驾驶汽车的职能模块,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模块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眼和耳,无人驾驶汽车通过环境感知模块来辨别自身周围的环境信息。为其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感知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感知和周围环境感知两部分。单一传感器只能对被测对象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征进行测量,无法满足测量的需要。因而,必需采用多个传感器同时对某一个被测对象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量进行测量,将所测得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提取出可信度较高的有用信号。按照环境感知系统测量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信息主要包括车辆自身的速度、加速度、倾角、位置等信息。这类信息测量方便,主要用驱动电机、电子罗盘、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进行测量。 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环境感知以雷达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为主,被动型测距传感器为辅,采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因为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相结合更能满足复杂、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处理数据量小,实时性好。同时进行路径规划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返回的数据进行计算,无需知道障碍物的具体信息。

而视觉作为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在恶劣环境感知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在目标识别、道路跟踪、地图创建等方面具有其他传感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而在野外环境中的植物分类、水域和泥泞检测等方面,视觉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导航定位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无人驾驶汽车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和任务规划的之支撑。导航可分为自主导航和网络导航两种。 自主导航技术是指除了定位辅助之外,不需要外界其他的协助,即可独立完成导航任务。自主导航技术在本地存储地理空间数据,所有的计算在终端完成,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实现定位,但是自主导航设备的计算资源有限,导致计算能力差,有时不能提供准确、实时的导航服务。现有自主导航技术可分为三类:相对定位:主要依靠里程计、陀螺仪等内部感受传感器,通过测量无人车相对于初始位置的位移来确定无人车的当前位置。 绝对定位:主要采用导航信标.主动或被动标讽地图匹配或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组合定位:综合采用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的方法,扬长避短,弥补单一定位方法的不足。组合定位方案一般有GPs+地图匹配、GPs+航迹推算、GPs+航迹推算+地图匹配、GPs+GLONAss+惯性导航+地图匹配等。 网络导航能随时随地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交通信息中心进行信息交互。移动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与直接连接于Internet的web GIs服务器相连,在服务器执行地图存储和复杂计算等功能,用户可以从服务器端下载地图数据。

汽车无人驾驶调研分析报告

汽车无人驾驶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无人驾驶——当梦想照进现实 (5) 一、减少车祸发生,降低交通拥堵 (5) 二、两大技术路径:传统车企VS科技公司 (6) 第二节革新出行方式,产业链受益明确 (10) 一、市场空间广阔,商用可期 (10) 二、无人驾驶,ADAS先行 (12) 1、传感层——无人驾驶的慧眼 (15) (1)激光雷达 (15) (2)车载摄像头 (17) (3)毫米波雷达 (19) 2、决策层——无人驾驶的大脑 (21) 3、执行层——无人驾驶的手和脚 (22) 三、高精地图——无人驾驶必备组件 (23) 四、算法,无人驾驶的“大脑” (27) 第三节部分相关企业分析 (31) 一、亚太股份:全面布局ADAS产业链 (31) 二、四维图新:高精地图服务提供商 (32) 三、东软集团:深化汽车电子业务布局 (33) 四、保千里:夜视系统龙头 (34)

图表目录 图表1:无人驾驶概念图 (5) 图表2:无人驾驶两大技术路线图 (6) 图表3:谷歌历代无人驾驶汽车 (7) 图表4:谷歌无人驾驶车载设备 (8) 图表5: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万辆) (10) 图表6:无人驾驶汽车产业链 (11) 图表7:各细分市场生命周期 (12) 图表8:ADAS细分产品渗透率 (13) 图表9:ADAS市场预测(亿美元) (14) 图表10:ADAS产业链 (14) 图表11:2011-2014年我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亿元) (15) 图表12:Velodyne64线拆解图 (16) 图表13:车载摄像头产业链 (17) 图表14:全球车载摄像头销量(万只) (18) 图表15: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预测(万颗) (19) 图表16:安装在特斯拉前挡下的智能摄像头组件 (21) 图表17:Mobileye系统搭载车型数及产品销量 (22) 图表18:ABS到ESP的演进 (22) 图表19:北美ABS/ESP出货量 (23) 图表20:汽车地图系统前装市场增长迅速 (25) 图表21:2015Q4中国前装车载地图出货量市场份额 (27) 图表22:深度学习示意图 (28) 图表23:英伟达芯片扫描道路街景 (29) 图表24:英伟达DrivePX2系统数据分析处理 (29) 图表25:亚太股份无人驾驶生态圈 (31) 图表26:2015Q4中国前装车载地图出货量市场份额 (32) 图表27:东软汽车ADAS解决方案 (33) 图表28:保千里夜视仪摄录效果 (34) 表格目录 表格1:NHTSA无人驾驶分级 (5) 表格2:主要汽车品牌无人驾驶技术汇总 (8) 表格3:各地纷纷出台利好政策 (11) 表格4:ADAS功能简介 (12) 表格5: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成本估计 (15) 表格6:Velodyne已量产的激光雷达型号 (17) 表格7:毫米波雷达主要型号 (19) 表格8:三种解决方案对比 (20) 表格9: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高精地图 (23) 表格10:巨头纷纷布局地图产业 (24)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研究 (机电一体化129020007 余飞) 摘要:智能汽车能够大大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本文介绍了智能汽车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智能汽车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无人驾驶汽车的灌浆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能汽车;自动驾驶; 1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它一般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一背景下,自动驾驶汽车的提出是十分必然的。智能汽车是一种高新技术密集的新型汽车,是目前主流汽车的换代产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在不断上升,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和开发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是很必要的。而自动驾驶汽车能很好的解决道路拥堵,提高文通系统效率。有研究表明:一个年轻敏捷的驾驶员,通常对各种情况做出及时反应的时间约为500毫秒,自动驾驶系统做出反应的时间不超过

机械设计之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史

汽 车 的 未 来 小组成员: 胡书明(组长)(1608100312)、何克锦(1608100311)何姜雄(1608100310)、韩雨(1608100309)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3班

目录 第一章无人驾驶汽车的简介 第二章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国外发展状况 第二节:国内发展状况 第三章无人驾驶汽车采用的技术 第一节:关键技术 第二节:目前技术 第三节:将采用的技术 第四章无人驾驶汽车的自动泊车系统第五章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发展方向 第二节;道德争议 第六章无人驾驶汽车即将来临 第一节:英国版:外形就像飞船 第二节:法国版:采用巡航导弹技术 第三节:德国版:外形像普通轿车 第四节:美国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第一章:无人驾驶汽车的简介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该车有望于两年之内率先在上海世纪公园进行示范运营,并在2010年世博会上一展身手。到时游客只需在公园的入口处按下一个按钮,一辆没有司机的四座敞篷汽车就会从远处开过来缓缓停下,然后搭载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艾凯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223357.html,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2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 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

无人驾驶技术原理_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_无人驾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无人驾驶技术原理_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_无人驾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 景) 一、什么是无人驾驶通俗地说,无人驾驶就是让汽车自己拥有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并自主实现车辆控制的技术,也就是用电子技术控制汽车进行的仿人驾驶或是自动驾驶。 传感器是眼睛,能360度感知路上物体的远近深浅;车辆控制技术是大脑,能实时感知环境信息。 专家介绍说,车身安装的传感器,就是它的眼睛,能360度感知路上物体的远近深浅,常见的传感器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及组合导航模块等。无人车的大脑就是车辆的控制技术,能根据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高精度地图,实现最优路径规划,预测周边车辆和行人的行为和意图。在交规和路况允许下,无人驾驶汽车会按照最高时速行驶,以提高行驶效率。 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介绍说,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是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使用摄像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GPS等系统来感知周围环境,决定最优行车路线,实现无人工干预的全自动驾驶。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百度汽车大脑,它可为汽车提供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林元庆说,这些技术包含计算机视觉、高精度地图与定位、多传感器融合、智能决策规划等,运用于汽车启动、行驶和停车的整个过程。比如,当前方有减速车辆时,智能决策系统将依据周边的环境状况,合理地决策减速尾随或变道超车。汽车大脑也能够不断学习人类的驾驶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商,以保证安全、舒适、便捷的自动驾驶体验。 专家认为,无人驾驶技术或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依靠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因此也和人工智能一样,受益于海量数据、超强计算和优秀算法。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量数据的积累,为训练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了所需

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耀丹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无人驾驶汽车属于智能汽车的一种。也可以将其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它们主要是通过车辆内安装的智能 操纵控制系统与感应设备来获取信息用以控制车辆姿态,实现自动安全的行驶。文章简要叙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国 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展望了无人驾驶汽车未来的一个发展。 关键词:无人驾驶;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U4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988(2018)06-10-0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driverless cars Zhang Yaodan (Shaanxi Defence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aanxi Xi’an710300 ) Abstract: the self-driving car belongs to a kind of smart car.Also can be called a wheeled mobile robot.They mainly through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installed in the vehicle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induction device to control the vehicle attitude, automatic safe driv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driverless cars, prosp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driverless cars. Keywords: unmanned; The status quo; trend CLC NO.: U471.1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18)06-10-02 刖g 在过去的十几年,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促使城 市路况、交通愈加趋于严峻繁杂。加之由于人为等种种原因 世界各国的交通事故频发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些交通事故中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字也在逐年攀升。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计算机领域的成熟。设计师于是提出无人驾驶汽 车。无人驾驶汽车属于智能汽车的一种。也可以将其称为轮 式移动机器人。它们主要是通过车辆内安装的智能操纵控制 系统与感应设备来获取信息用以控制车辆姿态,实现自动安 全的行驶。无人驾驶汽车在技术上其实就是一种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体系结构、视觉设计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依靠 作者简介:张耀丹,女,(1985-),助教,主要从事汽车及机械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着计算机系统的智能驾驶仪。是计算机科学和智能控制技术 高度发展的产物。 1无人驾驶的现状 无人驾驶最初由欧美等汽车工业与科技技术先进的发达 国家提出并进行研究,并在它的实用性及可行性方面取得突 破性的进展。如今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和科技巨头把焦点放在 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最为著名的是由科技巨头谷歌公司所研 发的无人驾驶汽车,该项目是由任职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 实验室的主任塞巴斯蒂安-特龙担任谷歌工程师,同时塞巴斯 蒂安-特龙还创造谷歌街景地图服务。2009年至今,谷歌无 人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己经累积行驶达228.5万公里,而通 过手动受控驾驶己经累计行驶159.2万公里。目前,这个数 字还在以每周1.6—2.1万公里的速度在增长。自动驾驶里程 的累积将不断训练谷歌无人驾驶控制系统,(下转第15页) 10

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IT巨头们的新道场 2010年第21期《中国企业家》 作为展示时下最热门的三大技术(云计算、物联网、LTE网络)的平台,智能汽车发展路上的阻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如何分割 谁都想拥有一台像《变形金刚》里大黄蜂那样的汽车,它会思考、能交流,无需驾驶者费心便可以自行穿梭在城市道路上。不仅仅是《变形金刚》,不少科技题材的电影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汽车作为噱头。 这一次汽车又被诸多IT大佬选中。但不再是虚构的电影道具,而是作为展示时下三项热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LTE网络)的平台。 今年10月,谷歌在美国加州完成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上海贝尔在今年世博会和国际通信展期间展示了其LTE概念车;有传闻说苹果要推出iCar,美国本土甚至有言论称,乔布斯出手或可解救美国汽车业。 未来一段时间里,IT行业几乎注定会给汽车这一传统产业带来巨大转变,因为IT厂商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电脑、手机这类终端中施展手脚。英特尔全球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在解释公司最新战略“推进计算创新”时就提出:计算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电脑,它已无处不在。 由于汽车天然具备移动属性,拥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环境;此外,作为现代人常规的交通工具,在车上所花费的时间很长,尤其是商务人士还需要在车上完成部分工作,汽车或许正是IT厂商们的第一个新目标。 无人驾驶的背后 “这车真能实现这么多功能?” 已有无数参观通信展的观众这样询问上海贝尔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对这个车很感兴趣,人多的时候还需要排队才能上车体验。”每届通信展上最能吸引普通观众的往往都是终端厂商,作为通信设备厂商,上海贝尔的参展人员第一次体验到了观众们在车展上才会有的热情。比起复杂又专业的通信设备,这部LTE概念车的确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 其实,大家不关心LTE网络,也不关心这车到底采用了什么技术,这部车究竟能够做什么,才是焦点。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市场总监祝振军介绍了其中一项应用:车主驾车时,油不够了就要费心思去找加油站。但这部概念车可以随时了解现在油处于什么状况,车处在什么位置;需要加油时,它会自动报警,不仅提醒需要加油,还会告诉车主附近有哪些加油站,每个加油站的汽油价格以及其他车主的评价。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原理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原理 一、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 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到2015年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22,000件,并且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已崭露头角,成为该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图解 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如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无人驾驶实际上也有一个技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无人驾驶也需分为不同阶段。 阶段一:辅助驾驶阶段。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辅助驾驶功能,均属于这个阶段的技术,不过驾驶员仍旧是操作主体。 阶段二:半自动驾驶。在这个阶段中,电脑操纵下的自动驾驶已经可以完成前往目的地的过程,其可作为备用系统完成行驶,但受限于法律法规等因素,其仍旧不能作为整个驾驶行为的主体存在。 阶段三:全自动驾驶。技术、成本、法衡去规等因素都不再成为影响普及的因素,电脑控制的系统已经作为驾驶主体而存在,驾驶员也可以随时接管操作系统。 由于技术和法规等的限制,目前的无人驾骆气车大多处于第=阶段。当前主流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有激光雷达式和摄像头+;%距雷达式两种。 1、激光雷达式 自上世纪80年代DARPA的ALV项目以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现代自动驾驶原型车上都布满了传感器,并且头顶着一台激光雷达。车辆使用传感器的探测以及激光雷达的三维立体扫描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车载控制计算机则像人类大脑一样决定需要进行的操作。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就是激光雷达应用的典型代表。 Google算得上是最早跨界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互联网公司,同时依托着自己独有的地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人出行,汽车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但是,驾驶汽车是一门技术活,只有具备合格驾驶技能、拿到相关驾驶许可证照的人才可以驾驶机动车辆上路行驶。对大多数人来讲,首先拿驾照就是一件越来越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并参加考试,达标后才可以获颁相应证书;其次,驾驶本身也耗费体力和精力,长期驾驶容易身心疲倦;最后,驾驶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意外,可能给驾驶者带来身体和财物的损害。 能不能通过一些科技的手段,根本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呢?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探讨无人驾驶技术了——研究和制造无人驾驶的汽车,创造适合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软硬件环境,从而实现汽车自动驾驶、根本性降低人力驾驶成本并最大限度杜绝交通事故的目的。 一、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把眼光聚焦到无人驾驶技术领域。汽车制造商、汽车出行服务商甚至是专业导航服务商都敏锐地意识到无人驾驶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目前,把无人车运营列入远期商业目标的公司包括巨头级别的企业如Google、滴滴,初创型的企业如Pony.ai (小马智行)、Roadstar.ai (星行科技)等。这些平台都试图及早占领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市场,在未来“去司机化”服务领域抢先占据有利高地。 美国谷歌公司是最先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并且在2017年11月率先进行了不配备安全驾驶员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而在我们国内,百度、长安等企业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军事交通学院等军事院校的无人驾驶汽车走在国内研发的前列。长安汽车、百度汽车都已经进行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并初步取得成功。

除此而外,无人驾驶技术也引起了公共交通领域的重视。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部门已经将无人驾驶公交车项目纳入到未来发展的计划,甚至有的已经开始了前期的测试工作。 二、普及无人驾驶技术需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AI)与汽车的结合,必将开启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崭新时代。但是,在这条“承前启后”的路上,要实现无人驾驶的真正普及,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从专业角度而言,无人驾驶技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车道偏航预警和紧急刹车辅助;第二个层次是AutoPilot功能,通过自动驾驶仪来实现部分无人驾驶的目的;第三个层次是特定条件环境下的结构化道路自主驾驶;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实现全天候的完全自主驾驶。完全达到了最后一个层次的要求,才标志着真正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但是,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环境条件和法律条件,距离这个层次,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首先是技术条件。实现汽车自动驾驶的控制系统不是最大的问题,无人驾驶汽车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车联网”系统。这是一个相当复杂、技术难度和集成度都较高的系统,涉及到汽车本身的有效自动控制技术、高精度和同步性的导航技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难关如果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便无法实现。 其次是环境条件。全面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必须要有完善的行驶条件,包括街道路面的改造、交通指挥信号的改造等。无人驾驶汽车没有人的控制,全部靠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自动行驶,所以行驶的道路条件必须根据汽车行驶的各种状况进行设计,务求让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状况都有安全解决的环境条件。另外就是交通信号系统要进行彻底完善,使之适应自动驾驶的特点,不致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 第三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普及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自动驾驶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公路交通系统变得更加有条理、有秩序。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任何问题。

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

无人驾驶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针对无 人驾驶未来的发展做出来自己的判断。 1 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美国谷歌公司作为最先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其研制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测试48万km,这些车辆使用照相机、雷达感应器和激光测距机来“看”路面的交通状况,并且根据详细 的地图来为前方的道路导航。在国内,长安汽车实现无人驾驶2 000 km,完成了国内首次无 人驾驶汽车跨区域运行。长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现阶段主要是依靠车身周围的毫米波雷达、 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然后传至其自主开发的APP控制系统中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车辆 无人驾驶。 2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探讨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身上的传感器感知路况与周边的情况,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到 中央处理系统,并根据人工智能对情况做出判断,然后通知电传系统根据信号操控机械装置,操控车辆做出相应动作。其核心技术便是传感器采集处理与人工智能算法。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主要是车辆定位与车辆控制,车辆定位是汽车无人驾驶的基础,在目前 应用前景较好的是视觉导航技术。视觉导航技术能够凭借车载计算机,在汽车偏离正常行驶 道路前发出警报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同时可以运用于当前各种环境下的不同行驶 工况。 车辆控制技术是无人驾驶的核心,其可以理解为无人车行为决策、动作规划与反馈控制3 个部分,更为广泛的理解为车辆控制技术依赖于传感器的路径规划与交通规划。 3 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 3.1车辆与环境信息识别 车辆与环境的信息交换不仅包括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也包括车辆与道路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物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可以将道路指示信息包括信号灯信号、路况信息及周围车辆的 运行信息,通过物联网传递到自己的汽车中,作为汽车无人驾驶的控制信号。这样可以保证 无人驾驶的汽车运行在合理的环境下,大大提高行车安全。 3.2不同路况下无人驾驶系统的改进优化 不同的路况其行驶状况也是不同的。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的汽车主要是保证按照道路 安全标志与车辆识别等信息行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疲劳驾驶等因素造成的危险。 城市路况主要是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机动车行驶时更加要时刻注意路面信息。虽然 没有高速公路上较高的车速,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对感知和人工智能控制算法有了更高 的要求。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是对无人驾驶技术更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驾驶机动性与安全性,将是未来无人驾驶要攻克的难点。 无人驾驶的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用于某些特殊环境下,由于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人员生存 困难,无人驾驶便能解决这个问题。而道路条件复杂等各种极端环境的影响,也是无人驾驶 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困难。 4 结束语 无人驾驶作为时代的主流,其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无人驾驶汽车将感知、决策、控制与 反馈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实现了汽车脱离驾驶员仍能保证驾驶操纵性与安全性。无人驾驶的

无人驾驶测试场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无人驾驶测试场的概述 无人驾驶测试场是重现无人驾驶汽车使用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道路条件和使用条件的测试场地,用于验证和试验无人汽车的软件算法的正确性。试验道路是实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路经过集中、浓缩、不失真的强化并典型化的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正常路面,及可造成汽车强烈颠簸的坏路等。此外,测试场还要布局GPS基站、通讯基站、智能红绿灯等基础设施,提供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测试环境。汽车在试验场试验比在实验室或一般行驶条件下的试验更严格、更科学、更迅速、更实际。 二、国内外无人驾驶测试场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投入和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更是斥资建设无人驾驶测试场,推动无人驾驶汽车尽早上路。现阶段各国无人驾驶测试场的情况如下: (一)美国 美国无人驾驶示范区分为两大竞争阵营,东部的底特律Motor City(位于密西根州)和西部的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分别有两个汽车测试示范区。 1、Mcity(美国密歇根大学) Mcity是世界上第一座测试无人驾驶汽车、V2V/V2I车联网技术而打造的无人驾驶试验区,Mcity由密歇根大学交通改造研究中心(MTC)负责建立,位于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市,占地32英亩(12.9万平方米),斥资1000万美元(由

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交通部共同出资)。目前已与福特、通用、本田、日产、丰田、德尔福等15家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以注资方式展开合作。 图1.Mcity测试车全景图 Mcity模拟城市和郊区环境,但里面所有的设施,甚至行人都是假的。这座虚拟城市将建造40栋大楼的正面外观、成直角的十字路口、交通圈、桥梁、隧道、砾石道路以及建筑护栏等大量障碍物。 图2.Mcity模拟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