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名人录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社会文化因素初步研究张橙华朱奚红苏州大学物理系苏州沧浪区委宣传部十梓街1号十梓街100号江苏省苏州市邮编215006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由苏、锡、常、沪、杭、嘉、湖、宁、绍这些吴方言地区构成的苏南、浙北成为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区,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代,这里是徐霞客、沈括、徐光启、王锡阐、叶天士……的故乡,这里诞生了吴门画派、吴门医派、昆曲……。
当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来临之时,王韬、冯桂芬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超胜。
李善兰、王季烈、徐寿、赵元益等学者为把近代数理化生科学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后大批青年英才负笈海外,学成归来后为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奉献了杰出的成就,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王大珩……这些二弹一星功勋与“863”元老是我国科技界的耀眼泰斗,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家乡青少年的楷模。
从吴地走向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朱棣文,光纤之父高锟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展示了辉煌的聪明才智,以他们对人类科技的贡献为华人争得了荣誉。
在研究历史名人与科学家的事迹时通常着眼于他们的治学经历、所遇困难及创造发明,统计名人的籍贯似有地方主义之嫌。
但我国各地人才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江浙人才辈出的现象必有某种原因。
早在80年前,丁文江曾研究过我国历史人物和地理的关系;10年前,缪进鸿统计了历代各省进士人数,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主统计了历代至现代各学科著名学者的籍贯分布,重点分析浙江的人才状况。
本文引用缪先生部分统计资料及熊月之统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的籍贯,加上作者统计的明清状元的籍贯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士的籍贯,对苏锡常特别是苏州古代有最多的状元、到现代有最多的院士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作初步研究并初步探讨在苏州市委宣传都领导下宣传苏州籍院士事绩各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由于资料有限,又囿于作者自身的水平,文中必有错误、遗漏,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吝指正;并因篇幅关系,有些相关因素只能从简提及,敬请谅解。
关于钱氏的历史名人

1、钱乙:(宋朝)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1032~1113)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2、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钱大钧:中国国民党军将领(1893~1982)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教官。
4、钱沣:[清] 清代官吏、书画家(1740~1795)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
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
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
5、钱元:[五代十国] (887~942)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第六子,文穆王钱元的哥哥,母亲庄穆夫人吴氏。
6、钱棨:[清](清朝六元状元)(1734~1799)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
7、钱基博:古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887~1957)。
8、钱穆:著名的思想史学家、历史学家(1895~1990)。
9、钱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之父(1912~2010)钱伟长(1912—2010):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
关于曹姓的历史名人

关于曹姓的历史名人
曹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中国历史中,曹姓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曹姓历史名人
的介绍。
曹操是曹姓中最著名的历史名人之一。
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担任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务。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所著的《三国演义》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雪芹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他的祖先是明朝遗臣曹钦家族的后代,曹家是中国名门望族之一。
曹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他是中国历史上魏国的第二任皇帝。
他的统治期间,逐步建立了魏国的王朝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典论》等。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曹植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极致。
他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曾出任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务。
这些曹姓历史名人,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成就,更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事迹将永载史册,影响和启迪着后人的前进道路。
名人故事之天才建筑师贝聿铭

名人故事之天才建筑师贝聿铭贝聿铭,著名华人建筑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为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怡之子。
17岁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38岁那年创立贝氏建筑师事务所。
迄今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某某某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巴黎罗浮宫的金字塔、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
贝聿铭个人曾9次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及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
业界评价认为: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违背父命,展现建筑天分1935年夏天,18岁的贝聿铭高中毕业了。
他就读的圣约翰中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的预科,他可以直升圣约翰大学。
但是他放弃了。
父亲贝祖诒希望长子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他认为英国的教育不仅严格,而且规范,何况贝祖诒与英商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的银行家有密切交往,他自然盼望长子能接自己的班。
但是,贝聿铭另有想法。
当时,一部由宾·克罗斯比执导的《大学幽默》在上海放映,电影以幽默、轻快的手法描述美国大学校园风情,与其它国家的传统大学气氛形成明显反差;另外,父亲推荐的几所学校都没有建筑设计专业,而当时贝聿铭对建筑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
当时这种想法对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对于今天的小青年一样令人激动。
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贝聿铭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
当他把宾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父亲面前时,贝祖诒沉默不言。
贝聿铭知道,这下子他的父亲真的生气了。
1935年8月13日,贝聿铭在虹口的怡和码头搭乘美国“柯立芝总统”号远洋客轮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正处于历史上美国南方州和北方州分界线“梅森,狄克森线”(Mason-Di某onLine)的北边,南方的种族歧视在这里仍有影响,这使贝聿铭十分恼火;同时,贝聿铭到了宾大后才知道,美国东北部有一个叫常青藤联合会(Lvyleague)的大学组织,它是由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布郎、达特芳斯、宾夕法尼亚等8所名牌大学组成的,而宾大在“常青藤”中的地位最低。
松江历史人物表

擅弹棉,善织布,称“丁娘子布”,又称“飞花布”,大多供宫廷使用。
★
33
明
张南垣
名涟,以字行
1587~约1671年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园林设计师,人称“山石张”,事业百余年不衰。
★
34
明
夏允彝
字彝仲,号瑗公
1596~1645年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崇祯年间进士,“几社”创始人之一,有“云间古今文词甲天下”之誉。明亡殉国。
★
35
明
朱舜水
名之瑜,字鲁玙,以号行
1600~1682年
明浙江余姚人
因慨明朝朝政腐败,数次不愿仕进。明亡后定居日本,传授中国文化,受到日本朝野和民众广泛尊敬。死后日人谥为“文恭先生”,立祠祀之,今日本教科书上还载有他的事迹。
★
★
36
明
李待问
字存我
1603~1645年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工文章,精书法。明亡殉国,松江民众怀念他,尊为府城隍,塑像为祀。诞辰为阴历七月十四日,府城隍庙例有盛大庙会,松江城厢人民并有夜间吃豆浆的风俗,都是纪念他的。
1645~1723年
清松江府娄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累升侍读学士。深于史学,两次总纂《明史》,又通医术,著《王鸿绪外科》。
★
★
43
清
戴有祺
字丙章,号珑严
1657~1711年
清松江府华亭人
康熙三十年(1184年)状元
★
44
清
张照
字得天、长卿,号泾南、梧窗、天瓶居士
3
三国
陆逊
本名议,字伯言
苏州有趣的历史故事

苏州有趣的历史故事苏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事也是不少。
以下是苏州有趣的历史故事:一、珍珠塔的传说苏州的珍珠塔是一个很有名的景点。
相传,在现在的珍珠塔原址上,曾经建有一座高大的塔,塔顶上镶嵌着许多珍珠。
这些珍珠发出的光芒天上所映,美轮美奂。
有一天,一个懒汉到这座塔下面去找水喝,却弄不到一滴水。
这个懒汉就用骂人的话,骂珍珠塔不如一口井。
珍珠塔听了,居然化成了一口井,从此,井水不断,流传至今。
人们常常亲眼目睹塔下的景象,石鼓香烟袅袅,鸟语花香,这已成为了苏州珍珠塔的一大特点。
二、古券亭的故事古券亭位于苏州市中心的平江路,是苏州著名的古迹之一。
古代,苏州的鲈鱼以肥美闻名。
有一年,苏州民间官员赵新编写一种奇怪的条文,规定商人进城以后要向官府纳税,所交税金以鲈鱼代替货币,又公布在平江码头的售卖价。
他还在古券亭上张贴了一张文牍:“谁拿此纸,免绕远路,光顾:20只鲈鱼/符。
” 纳税人很快就叫此纸为“赵新券”。
后来,官员赵新利用“赵新券”来敛财,令苏州民间彻底陷入水深火热的混乱之中。
三、十全街和“一条街信”位于苏州市中心的十全街因其店铺聚集而成名。
在20世纪前半期,十全街上的生意兴隆,不仅吸引了许多名人商贾前来买卖,更是成为苏州民间流传的一段佳话。
当时,苏州人对于郊县的消息一无所知,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日上千艘大船。
为了得到各地消息,十全街上的商家们想出了这样一种方法:选出一个人专门负责收到各地来信,然后将信卷成一条,用竹编成的篮子装好,交给船夫送到一条街。
据说,这条街很远,甚至远到云南与四川之间。
每月,一条街就会将收到的各地信息的信绑成捆,交给一位来取信的人,这样就相当于创建了一条全国连接的邮路。
以上就是苏州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中,不仅有承载着苏州历史文化的遗迹,更有苏州人民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望人们珍惜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共同传承发扬。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

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
苏州是中国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岸。
它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河湖密布,有灌溉和渔业的便利,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早在几千年前,苏州的先民就开始捕鱼、种稻。
到了唐宋时期,苏州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中心。
史书记载,宋代苏州、湖州每年产粮一千多万石(每石合60公斤)。
按当时全国人口一千一百多万户计算,苏湖两州所产粮食几乎可以分给全国每户一石。
当时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
”苏州自古工业发达,春秋时期的“吴剑”,三国时期的大海船,北宋时期的“宋锦”、“吴笺”,都是当时产于苏州而闻名全国的优品。
而苏州的刺绣(苏绣)、制扇、玉雕工艺全国领先,至今仍然畅销国内外。
唐宋时期,苏州已经是繁盛的商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苏州、杭州当时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殷富。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水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巷和小桥构成了苏州的脉络。
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所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现在我们所见的苏州,不少水道已经被填平。
但是在山塘街和平江保护区仍保留着水乡苏州的旧貌。
苏州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
自古以来,苏州人崇文重教,培育出无数学术、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吴人言偃拜孔子为师学习,回去后传播儒学,使吴地“家诗文而户礼乐”。
明清时期,苏州出了许多才子,被称为“状元之乡”。
除了儒家学者之外,苏州还孕育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等。
明代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合称为“明四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活动,因此又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画派影响了明清四百多年的画风。
在元末明初的戏曲界,苏州文人的影响非常大。
当时,大量的文人开始进入戏剧领域,形成了影响极大的吴门曲派。
戏曲这种艺术不但在文人中流行,还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家。
“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
”对一个旅行者来说,苏州园林可能是最有特色的景致。
关于苏州的介绍中文

关于苏州的介绍中文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以下将从苏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园林艺术、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丰富的水网,是中国重要的水乡之一。
苏州毗邻上海,距离上海仅不到10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苏州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旅游和居住的优选地之一。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苏州曾是吴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在古代,苏州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苏州有许多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
苏州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的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退思园等,这些园林以精致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除了园林以外,苏州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景点。
比如,虎丘是苏州古城的象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
还有盘门景区,是苏州古城墙最完整的部分之一,可以感受到苏州城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另外,苏州的运河也是其特色之一。
苏州的运河被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贯穿了整个城市,串起了许多古老的街区和风景名胜。
在运河上坐船,欣赏沿岸的古建筑和风景,是来苏州旅游必做的活动之一。
苏州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的经济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产业布局。
苏州的经济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此外,苏州还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文化名城。
苏州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包括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
苏州的文化氛围浓厚,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吸引了许多文艺界的名人。
总的来说,苏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美丽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历史名人录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唐 张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明 高 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