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方向;唐菊兴;李彦波;王勤;丁帅;张志;杨超;李玉彬;陈红旗【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4(041)003【摘要】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 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 (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总页数】15页(P936-950)【作者】方向;唐菊兴;李彦波;王勤;丁帅;张志;杨超;李玉彬;陈红旗【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8.51【相关文献】1.地质统计学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 [J], 李丽;江少卿;王策2.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床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研究 [J], 乔东海;赵元艺;汪傲;李玉彬;郭硕;李小赛;王松3.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J], 张志;唐菊兴;杨毅;李志军;姚晓峰;邓世林;王红星;宋俊龙4.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J], 王勤;唐菊兴;陈毓川;侯俊富;李彦波5.西藏多龙矿集区铜金流体演化过程探讨——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 [J], 孙嘉;段先哲;李玉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扎囊县朗达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西藏扎囊县朗达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扎囊县朗达铜矿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扎囊县东南部,是一处以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
该区域属于喜马拉雅运动带,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冰川覆盖面积广。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有喜马拉雅岩体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捕获构造。
朗达铜矿主要是由斜长花岗岩侵入,与寒武系石英岩接触,形成富含铜的矿体。
通过地质调查和矿体样品分析,朗达铜矿的矿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蚀变带型和岩浆型。
其中,石英脉型是该矿区最为普遍的矿体类型。
石英脉型矿体一般由细颗粒状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白钨矿和产状不定的黄铜石等矿物组成。
蚀变带型是指矿脉经历了较强的晚期蚀变作用形成的矿脉类型,矿脉中主要矿物有绿泥石、白钨矿和黄铜矿等。
岩浆型则是指矿体和岩浆有着密切关系的矿体类型,主要包括了线状、接触状和片状的矿脉,矿物组成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和黄铜石等。
朗达铜矿的找矿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对该矿床的深入探测和开发有着较高的期望。
据矿床勘探结果显示,朗达铜矿的铜资源丰富,铜矿平均品位在0.7%左右,是目前国内同类矿床的平均品位水平。
另外,该区域还存在大量的钨、铜、银等多金属资源,多金属成矿的远景十分明朗。
针对朗达铜矿的找矿前景和深入开发,目前需要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勘探和研究:一是加强地质调查,发现更多的矿化点和矿体;二是加强矿物学研究,探究各种矿物的赋存状态和成因;三是加强地球化学研究,了解矿床的物源来源和富集机制;四是加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提高对矿体的探测能力和深度。
综上所述,扎囊县朗达铜矿是一处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地质构造复杂,但矿体类型较为丰富。
该矿的找矿前景广阔,目前需加强勘探和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扎囊县朗达铜矿是一处以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矿床的特点和找矿前景。
以下是相关数据和分析:1.矿床类型和主要矿物组成:朗达铜矿主要是由斜长花岗岩侵入,形成富含铜的矿体。
西藏自治区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简析

西藏自治区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简析本文主要根据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勘探工作成果,对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进行简要分析。
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同时在矿床形成后对矿床起到了改造作用。
标签:西藏甲玛构造特征控矿构造1矿床地质特征甲玛矿区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亦称拉萨微型陆块,南北分别为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两条缝合带围限,更北为羌塘-三江地体,更南为印度板块。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被动陆缘期的碎屑-碳酸盐岩系,包括上侏罗统多底沟组,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以及少量第四系。
矿区的矽卡岩型矿化发生于岩体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接触带附近,以及和岩浆热液导通的多底沟组和林布宗组界线的层间破碎带,角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下白垩统林布宗组受岩浆热液影响而发生角岩化的部位。
2控矿构造简析2.1大地构造环境根据矿区内花岗岩采样及化学分析结果,在构造判别图解SiO2-TFeO/(TFeO+MgO)中,甲玛花岗斑岩投点于后碰撞造山环境区域,从野外地质产状来看,甲玛花岗斑岩的产出受区域挤压构造运动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花岗斑岩单个岩体沿NNW 向构造展布,明显主要受控于近NNW向的拉张走滑构造控制;(2)甲玛花岗斑岩分布整体呈近东西向,平行于雅江缝合带,整体受控于亚洲-印度大陆碰撞运动,是后碰撞造山期的产物。
2.2推覆构造2.2.1 红-塔背斜该背斜是本矿区的主褶皱,轴迹呈北西向,位于一号矿带的南西侧,从红旗岭-东风垭纵贯整个矿区。
红-塔背斜北东翼岩层倾向北东,倾角30°~45°,南西翼靠近核部地层倾向南西,下部转为北东,倾角为50°~70°,轴面倾向北东,该背斜的两翼地层内部褶曲发育,为一同斜倒转的复式背斜。
矿体主要生长在红-塔背斜的北翼,分布于次级的牛马塘背斜和夏工普向斜部位。
西藏冈底斯中段则莫多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西藏冈底斯中段则莫多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郎兴海;唐菊兴;王子正
【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
【年(卷),期】2007(016)001
【摘要】则莫多拉铜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南缘,矿体主要分布在破碎带中结晶灰岩(大理岩)与火山岩、花岗闪长岩、角闪辉长岩的接触带,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测量显示铜、金元素含量较高,具有矿致异常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在异常中心存在含矿岩石,矿床地质构造条件较有利,找矿前景良好.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郎兴海;唐菊兴;王子正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某盆地铀矿化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J], 郭明估;刘建华;巫晓兵;李宏涛;张浒;侯春秋
2.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 [J],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杨丹;杨竹森;崔艳合;陈伟十
3.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J],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陈伟十;杨竹森;崔艳合
4.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地质特征浅析 [J], 坚润堂;张裴培;韩艳伟;王岩梅
5.初论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西北部斑岩铜矿地质特征 [J], 王小春;晏子贵;周维德;贾向勘;李作华;文军;徐德章;袁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波龙铜矿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作者简介:李建力(1986-),男,硕士。
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波龙矿区位于改则县城北西方向100km的物玛乡本松村,矿区海拔4850~5200m,目前已确定两个矿体(Ⅰ号主矿体和II号次矿体)[1],II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北东方向1km处,目前仅施工4个钻孔,矿体控制程度低。
故本次仅叙述Ⅰ号矿体物探磁法测量特征和浅析找矿方向。
1区域背景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属于扎普-多不扎岩浆弧东段[2],构造活动发育而强烈,多期次活动特征,三组[2]断层中北东向断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控制了区内斑岩型铜矿的空间展布特征[3-4]。
多龙地区主要矿床均位于畸变场[5],其呈北东东走向。
2矿区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6],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和安山岩。
曲色组(J 1q )砂岩包括第一岩性段和第二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大部分岩性为粗砂岩;与岩体接触部位为变质的变长石石英砂岩[7],与岩体接触部位分布的变长石石英砂岩,在地表具成片的褐铁矿化现象,形成“火烧皮”,是找矿围岩的重要标志。
矿区有两条构造均为断层[8],F2断裂断层为逆冲断层,上盘砂砾岩,下盘为砂岩。
F10断层呈近北东向展布,安山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均沿此构造呈线状分布。
李建力,康朝龙,陈守关,王天泽(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摘要:多龙矿集区内各矿床成矿模式不同,找矿方法各有特点。
根据波龙矿区内地质体的磁性特征,开展磁法测量工作,圈定磁法异常范围,确定异常分布位置。
矿区内含矿岩体中广泛发育有磁铁矿,通过分析磁法异常与矿体特征之间关系,利用磁法测量成果,指导下一步找矿方向。
关键词:波龙;铜矿;磁法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41;P631.2文献标志码:AThe Feature of Magnetic Prospecting of Copper Mine andProspecting Directiong of Bolong in Tibet LI Jianli,KANG Chaolong,CHEN Shouguan,WANG Tianze(No.5Geological Party,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Exploration,Geermu 816900,China )Abstract:The eral concentrated Area in the Duolong Mining area has different metallogenic models and their own prospecting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bodies in the Bolong mining area,magnetic survey is carried out to delineate therange of magnetic anomalies and determine thedistrib utionpositionsof anomalies.Magnetite i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ore-bearing rock mass in the mining are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 etic anomal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body,the magnetic measurementre sults are used to guide the next step of prospecting.Key words:Bolong;coppermine;magneticprospecting;prospecting directiong1西藏波龙铜矿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3矿体特征Ⅰ号矿体由7条勘查线33个钻孔控制,平面上呈似椭圆形状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1390m,南北宽930m,延深200m~892m,铜品位呈西富东贫的特点[1,9]。
西藏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勘查与研究新进展

西藏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勘查与研究新进展西藏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是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中国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近年来,针对这些矿床的勘查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一、勘查技术不断创新钻探阶段是铜多金属矿床勘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钻探技术仅仅通过观察钻孔岩心来推断矿床隐伏位置与规模,但会存在误差。
近年来,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查,如地球物理勘测、遥感技术、多普勒雷达技术、地震勘查、卫星遥感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成果。
二、矿体成因机制得到深度探讨近年来,通过对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矿体成因机理的研究,认为矿化作用与地壳演化和构造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数理化模拟等手段,得以更加深度地探究矿体成因。
同时,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矿体演化规律、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机制、超大型矿床的形成过程及资源评价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抓得更紧在勘查与研究的同时,环境保护建设也是关键之一。
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所在区域属于西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根据相关政策,矿业勘查和开采必须遵守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
目前,工作人员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确保该项工作健康、安全的进行。
综上所述,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勘查与研究在技术创新、矿体成因机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是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其勘查与开发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矿床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首先是矿床规模,据统计,甲玛矿床的铜金属储量为8.28百万吨,其中含铜量达到了0.50%,同时还有近2吨的黄金储量,同时还有显著的银、铅、锌、钼等多种金属。
可以看出,甲玛等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具有非常丰富的多金属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次是矿床勘探技术,如遥感技术、地震勘查等,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在甲玛等矿区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勘探公司有效地提高矿化带的勘查效率,减少盲目投掷成本,同时也可以避免对矿区的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地质找矿探讨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地质找矿探讨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地区的超大型矿床,其丰富的钼矿产于矽卡岩型和角岩型矿,以及斑岩型矿石中。
笔者通过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的简介,主要地质构造及元素分布分析,找矿分布及多种找矿模型的探讨,供该行业参考。
标签:甲玛铜多金属矿区找矿模型1引言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找矿一直是西藏找矿勘查的主要项目,作为中国超大型的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具有极大的开采及研究价值,并且在不同矿型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2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及地质概述2.1金属矿床总况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处于特提斯区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的中南方向,属于超大型矿床。
矿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主要属于被动陆缘火山沉积岩,如上三叠统麦隆岗组T 3m,中下侏罗统叶巴组J1-2y,上侏罗统却桑温泉组J3q以及多底沟组J 3d。
前期岩基主要通过地壳的增厚、壳源的岩浆活动、同碰撞剪切以及逆冲推覆为特征的碰撞汇聚和挤压增生环境而形成的,在后期,岩基凭借壳慢物质的流动、慢源或是壳慢混源岩浆活动、大规模的断裂和剪切为特征的陆内俯冲及构造转换环境形成,如图1为矿床外景。
2.2金属矿区的地质构造金属矿矿体在水平方向上呈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在走向上矿体长三千四百米,倾向方向延伸则超过两千米,总体成隐伏和半隐伏。
按照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一般可分为九个矿体,大部分以似层状在多底沟组与林布宗组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发现,少部分以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在多底沟组顶部或是林布宗组底部发现,其余的矿体多产于顶板角岩中和底板大理岩等中的热液型矿区。
2.3找矿分类及其元素分布找矿主要根据矿石的构造分类,一般矿区的矿石类型有浸染状矿石以及细脉浸染状矿石[1],几乎占到总体储量的总体,其他类型主要为稠密的浸染状矿石及块状矿石。
可以通过矿区的主要有用矿物组合来进行矿石的分类,其主要类型有黄铜矿系矿石、辉钼矿系矿石、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系矿石、黄铜矿-辉钼矿系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系矿石等六类,其他类型是黄铜矿-黄铁矿系矿石等等。
西藏驱龙铜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

在谢通门—南木林—拉萨一线与 Cu 地球化学省北 有 3 级浓度分带。 其他元素基本上都是中、弱异常。
缘叠合, 形成了一系列 Cu、A g、Pb、M o 等多元素浓 显示出驱龙矿区引起异常的矿化以 Cu2M o 为主, 伴
集中心。 驱龙研究区是一系列浓集中心中最醒目的 有多种矿化组份。 依据驱龙区域异常整体分布形态
晶灰岩、大理岩化结晶灰岩和却桑温泉组 (J 3q) 长石
在 1∶20 万化探扫面 (水系沉积物测量) 中, 驱
石英砂岩 (见图 1 中地质图)。
龙矿区和巴嘎雪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
始新世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 Cu 区域异常, 总体呈北西转北东向展布, 面积261. 2
岩主要侵入于测区中部中侏罗统叶巴组中。 古近纪 km 2。平均浓集系数 10. 78 (相对冈底斯成矿带 Cu 平
部分地段被草甸覆盖, 无明显流水线。
Sb 等多元素的聚集; 中等偏弱的 Fe、M g 和 K 聚集,
112 地质特征
N a、Si 为低背景。 这种区域地球化学分布与国内外
研究区地层主要出露中侏罗统叶巴组 (J 2y ) 酸 典型斑岩铜矿床的地球化学分布相似。
性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绿泥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
度最高, 呈北东向展布。 向北东方向, 在勘探区下游 水系中, 出现大面积铜异常浓集中心。其原因是该地 段水系中砂砾石表面普遍沉淀有孔雀石, 此 Cu 异 常浓集中心主要为表生沉淀孔雀石所引起。 同时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工作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次级构造单元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之东段、雅鲁藏布江弧-陆碰撞结合带北缘,拉萨弧后盆地的南缘,为燕山-喜山期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形成的一个岛弧型火山-岩浆岩带,目前已发现的工业矿床和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矿点多达数十处。
矿床主要以矽卡岩型、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等。
矿床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并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及特定地层层位密切相关,具备找铜多金属矿的潜力。
标签: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体空间分布规律西藏
1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次级构造单元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之东段、雅鲁藏布江弧-陆碰撞结合带北缘,拉萨弧后盆地的南缘,为燕山—喜山期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形成的一个岛弧型火山—岩浆岩带。
区内地质构造环境独特,断裂及岩浆活动强烈,各种热液蚀变发育,为Ⅰ级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本区域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目前已发现的工业矿床和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矿点多达数十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3处,中型规模矿床3处,小型矿床和矿点数十处。
本区矿化类型以铜、钼、钨为主,其次为金、银及铅锌。
矿床成因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等,其中以矽卡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复合型为主。
矿床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并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及特定地层层位(比马组、门中组、多底沟组)密切相关。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统比马组(K1b)及第四系风成沙堆积。
自下而上各地层地质特征为:
下白垩统比马组(K1b):广泛分布于矿区中部、东部和北部,总体成南北向带状分布,缓倾角,为矿区内主要含矿层位。
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砂泥岩至碳酸岩建造,根据沉积旋回递变规律,区域上比马组可划分五个岩性段,矿区内仅出露第三、第四、第五岩性段:
第三岩性段(K1b3):分布于矿区北东角,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东,倾角较缓。
下部为浅灰色厚层状含砾凝灰质砂岩、暗灰绿色蚀变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夹灰岩及硅质岩透镜体;中部为深灰色板状变质粉砂岩与角闪石绿泥石板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
厚723 m。
与上覆第四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四岩性段(K1b4):大面积分布于矿区的北部、中部,地层总体走向北北东,南矿段倾向北西,中矿段倾向南东,南矿段倾向东,倾角缓。
下部为灰色厚层块状石英云母角岩;中部为暗褐色含铜钨石榴石矽卡岩、条带状含铜石榴石层状矽卡岩与含铜长英质角岩互层;上部为浅灰色块状结晶灰岩。
厚度667 m。
与上覆第五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该岩性段为努日层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于透辉石石榴石层状矽卡岩中。
第五岩性段(K1b5):分布于矿区西部地形较高处,以泥质及细碎屑沉积为主。
其岩性下部为深灰色块状红柱石绢云母角岩、薄层变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地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较缓;上部为变质安山岩、含砾杏仁状安山岩及叶蜡石化红柱石绢云母角岩。
厚度441 m。
与上覆地层旦师庭组为喷发不整合接触。
2.2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主要有花岗闪长岩(γδE21)、云英岩化石英斑岩(λπ)、石英闪长(玢)岩(δOE3)及云煌岩,呈岩株、岩脉状产出。
2.3变质作用
矿区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比马组(第四段)的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以及后期不同程度的岩石蚀变作用。
热变质时期以燕山晚期为主,造成比马组第四段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形成变质粉砂岩及板岩、角岩、大理岩等低级变质岩系。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为古近纪中酸性岩浆侵入比马组第四段碳酸盐岩中,沿接触带形成矽卡岩的变质作用。
单纯的热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不明显;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则与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2.4构造
努日矿区处在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带拉萨地体南部边缘,属边缘成矿或大陆边缘构造成矿机制。
大陆边缘成矿的动力作用方式有挤压型、拉张型、走滑型3种,本区属于走滑型陆缘成矿。
2.5围岩蚀变
努日层状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各类矽卡岩化和成矿期-末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
区内蚀变主要为层状“矽卡岩化”蚀变,在一些后期穿插的石英脉中可见有少量的绢云母化蚀变,与比马组地层密切接触的石英闪长(玢)岩发生了少量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蚀变。
2.6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搜集前人1/1萬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整理,本区Cu、Sn、Mo、As、Sb、Bi元素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Cu元素略高于西藏地区平均值。
其它元素与全国及西藏平均值相当或略低。
Au、Cu、W、Mo变化系数大。
可见区内Au、Cu、W、Mo有利于形成异常并富集成矿。
其中,上三叠统姐德秀组(T3j)以Au、As、Sb、Sn、Cu、Zn较为富集;下白垩统比马组(K1b)富集元素Cu,Mo、W、Au、Ag等元素含量与西藏地区克拉克值相当,变化系数大,寻找上述矿种有利。
3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矿体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比马组(K1b)地层中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构造,由于受构造应力时,在碳酸盐岩位置更有利于构造通过,大部分矿体明显受层位控制,部分为构造控矿,分述如下:
3.1层控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主要发育于相对较软的比马组地层中的碳酸岩内,倾角10-30度,与地层产状一致。
其中南矿段向北倾,北矿段背形核部南边向东南倾,北边向北东东倾。
矿体规模受层间剥离断层规模、地层及热液影响。
(1)深部Ⅰ号矿体为主,分部于整个矿区比马组深部石英砂岩之上,控制标高约3300-4000米,为铜钨钼多金属矿体,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白钨矿及孔雀石,含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及少量角岩,部分夹有大理岩,底板围岩为石英砂岩,顶板围岩为变质粉砂岩,南中矿段矿体品位及厚度变化较小,北矿段品位及厚度变化较大,该矿体主要分布于比马组地层中的石英砂岩上盘。
下部矿石构造明显,可见构造角砾及后期充填碳酸岩脉、石英脉。
由于下部石英砂岩为较好的隔热层,沿碳酸岩底部构造进入的热液只能沿构造方向运移,层间剥离断层规模大,成矿热液强,故该矿体在规模及品位上均较好。
(2)其余层控型矿体主要产于碳酸岩中,产于大理岩顶底板及部分钙质粉砂岩中。
产于钙质粉砂岩中的矿体规模较小,品位及厚度变化小;产于大岩理岩中顶底板的矿体主要受构造及热液影响,厚度变化较大,均为铜钨钼多金属矿体,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白钨矿及孔雀石,含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钙质粉砂岩中的矿体底顶板均为粉质岩,大理岩下部矿体底板围岩为变质粉砂岩,顶板围岩为大理岩,大理岩上部矿体底板围岩为大理岩,顶板围岩为变质粉砂岩,该类矿体主要分布于比马组地层中,部分矿石构造迹象明显,可见构造角砾及后期充填碳酸岩脉、石英脉。
部分大理岩中可见较小的层控矿体,但走向及倾向较小。
3.2构造控制矿体:产于比马组地层中,倾角60-85度,与地层产状斜交。
该类矿体规模受构造控制(最大矿体为南矿段山脊上),为铜钼多金属矿体,含钨较少,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及孔雀石,含矿岩石与地层相对应,在变质粉砂岩中为角岩,大理岩中为石榴石矽卡岩,顶底板围岩为变质粉砂岩或大理岩,矿体品位变化较大,厚度变化较小,在大理岩中矿石品位较好。
矿石构造明显,可见構造角砾及后期充填碳酸岩脉、石英脉。
4成矿分析
4.1区域成矿规律
区域内矿床主要以矽卡岩型、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等,其中以矽卡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复合型为主。
矿床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并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及特定地层层位(比马组、门中组、多底沟组)密切相关。
4.2找矿方向
(1)寻找比马组、门中组、多底沟组重要含矿层位,工作区缓倾角层控型矿体赋矿岩石为比马组矽卡岩为主,及少量角岩,围岩为碳酸岩、变质(粉)砂岩,多位于碳酸岩内。
(2)构造带,工作区的陡倾角矿体均受构造控制,矿体分布于构造蚀变带内,赋矿岩石以比马组矽卡岩及角岩为主,可见构造蚀变带与成矿有很大的关系。
(3)根据矽卡岩成矿特征,寻找成矿物质来源,在外围及深部寻找内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及斑岩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