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浅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浅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浅析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

另外。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

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即:a.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b.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c.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d.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e.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与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占世界第3位,但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o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

而在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可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和东北,制约因素较多,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如何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论文

如何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论文

如何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它与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是相衔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绘好土地利用的蓝图,使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成为土地管理的重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可持续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所反映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即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过程表现为,一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量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如种植农作物、建工厂、修道路等,这是生产活动;二是将一定土地资源用于建住宅、娱乐场所、旅游观光等,这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不论是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土地利用,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土地利用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

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准一是看否从土地利用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尽量按土地适宜的用途去利用土地,按土地的最佳投资适宜去利用土地,并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避免土地利用中的不经济现象;二是看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

即根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土地的具体条件利用土地,并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三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三是要正确的解决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土地供应,又能切实保护耕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衣穿、有饭吃。

1.1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国家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我国土地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政策。

政府应当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土地利用的限制和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

对于荒废、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复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加强对于耕地的保护,防止耕地占用和破坏,保证粮食安全。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监管。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的各项用途和功能。

同时,加强土地利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城乡土地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和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和农村土地整治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推广节约用地技术和模式。

在建设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土地的节约利用,采用高效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高层建筑和集约化用地,减少土地占用。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推动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城乡一体化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引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根据土地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合理调整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可以通过建立土地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等方式,保护和管理好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增加土地资源的供给。

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土地资源的供给。

浅谈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浅谈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浅谈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摘要:目的:探讨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结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总体目标是: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关键词: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1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建国以来,我国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几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

主要表现如下。

1.1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或岩石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雨滴和地表径流为营力而发生的剥离、搬运和堆积。

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6%,并且以每年流失1万km2的速度逐年增长。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了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9%左右。

1.2 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不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原非荒漠化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荒漠环境的过程,所影响的土地成为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景观表现为风沙地形占较大比重,地表沙粒粗化,植被稀疏、地力下降大。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摘要: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同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为合理利用我国丰富土地资源,解决资源管理问题,我们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充分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程度。

本文浅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希望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保护;问题措施1.前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为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要加强保护,以便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实践中,人们对土地资源使用太多,经济虽然增长了,但人类与土地及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土地资源是稀缺的、珍贵的,因此若想确保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得到足够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2.1资源利用不合理我国已经迈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趋于成熟。

但是在这发展过程中,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并没有进行细致科学的规划,没有重点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条例、政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缺少管理政策上的参考和相关法律保障。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完成度并不能和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

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到位,缺少大局意识,没有对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长期以及短期规划,盲目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仍存在土地监管不到位、土地浪费等问题。

再加上一些基础设施对土地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土地的供应与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许多地方政府把土地当做收入的唯一途径,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标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介绍: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国土面积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土地资源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标准,探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1. 土地面积不足- 人均耕地面积少- 城市化进程加剧土地资源短缺2. 土地利用不平衡- 区域之间土地资源利用差异大- 农业用地过剩,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3. 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 大规模围垦和填海造地破坏生态环境- 低效用地和浪费用地问题突出4. 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系统二、改进对策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推行节约用地政策,合理安排城市和农村用地布局2. 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 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管理法规- 加强土地执法和监管力度,打击违规用地行为3.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田利用率-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品质4. 实行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修复和保育-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三、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行动。

我认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土地的生态和环境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修复和保育,是实行生态优先原则的关键。

我相信,只有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可持续和健康。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展望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作为生命之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资源利用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在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滥用过度等问题在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1.农业土地利用现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土地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业用地也存在不合理利用和乱占乱卖的现象。

耕地占比不足18%,使得中国的耕地资源面临不同程度的利用和保护难题。

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减少和质量下降。

2.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给城市土地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用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土地粉碎化现象严重;二是城市周边的非建设用地被非法占用,造成生态破坏。

3.资源型土地利用现状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型土地,包括林地、荒地、水域和矿区等。

然而,这些资源型土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为破坏和资源消耗往往远远快于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再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

二、土地资源利用前景展望1.科技手段赋能土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为土地利用提供可能性和创新思路。

例如,卫星影像技术可以用于农业作物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物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扩张空间,带来了生态农业的新资源;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

2.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应当严格限制非法占用耕地、严格管控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加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环境管理,降低其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资源型土地的利用上大力推进绿色矿业和绿色林业。

3.土地流转市场化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带动土地资源的优化调配,增强土地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实行土地流转税收政策,建立公开透明的流转市场,吸引土地经营者参与。

4.绿色生态化利用绿色生态化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是未来土地利用的重点。

论我国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论我国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设忽视 了城市 建设 控制规划 ,追求过高 的人 口与用地规 模 ,致使城 市用地规模失控 。国家土地局利 用卫星 资料 对北京 等 3 个 特大城 市 的城市 用地 规模 进行分 析 ,结 1
果表 明我 国特 大城市 和城 区用 地规模 平均 增长 5 . % , 01 特大城 市用 地 规模 增 长 弹性 数为 22 。据 有关 专 家研 .9
3种 目标协调统一时 ,才 能实现 城 市土地 资源 的可持续 发展。②为城市发展提供 良好 的空 间。城 市土地 是城市
建设的空间载体 ,为城市经济 、人 口以及环境再 生产提 供必要的场所 和空 间 ,是 城市 可持 续发 展 的物质 基础 。
地 ,城市周边 的农 村土 地价 格低 廉 ,使用 成本 比较 低 。
河北农业科 学,20 ,1 (2 :7 7 0 8 2 1 ) 5— 7 Ju l f e e A r utrl c ne oma o bi gi l a i cs பைடு நூலகம்H c u Se
责任编辑
李 布青
论 我 国城 市 土 地 的可 持 续 利 用
刘 民培 ,颜洪平 ,栾乔林 (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海南 儋州 513) 777
A b ta t T e p o lms i h u tia l t iain o r a a d we e p tfr r sr c : h rb e n te s san b e ui z t fub n ln r u o wad, t e ra o swe ed e l n lz d, l o h e s n r e p ya a ye
摘要 :指 出了我 国城 市土地可持续利 用存在 的问题 ,对其原 因进行 了深入分析 ,并提 出了相 应的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 TECHN0L0GY AND MARKET 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王贵清 (安徽省涡阳县国土资源局,安徽涡阳233602) 摘要: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土地供给刚性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社会的焦 点与难点问题。客观地对现有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作出评价,重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 此为依据提出当今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土地;综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26 

0 引言 土地作为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 基本要素。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 由命的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 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 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 个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思维空间。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实经济社 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经济的发 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1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土地资源结构与利用格局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土 地资源安全系列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粗放利用造成 了土地退化、供需矛盾加剧,农村人地关系巨变下人、地分离、 农业兼业导致土地撂荒与废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 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损的区域性难题。根据其动因差异,梳理为 四个方面。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长期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利用造成的压力一直是耕 地锐减的主导因素。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33亿hm ,人均 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水平0.25 hm。的47。人均耕地大 于0.133 hm 的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目前全国已 有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 hm 的 警戒线。其中更有463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33 hm2。 1。2耕地质量差,分布不合理 我国I.27亿公顷耕地中的79.2%为中低产田。现有耕地 总量中有606.67万hm 坡度在25。以上,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 溉设施的耕地只有0.48亿hm 。耕地质量差、产量低的原因 主要在于气候因素、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次生 潜育化和冷浸田等限制因素。 1.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适合耕种的荒地已 被开发。目前全国现有宜农荒地3 300万hm ,其中质量较好 的只有1 000万hm 。质量较差的2 300万hm 荒地多处于边 354 远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且分布零 散,开发成本相对较高。 1.4 乡村建设无序与农村土地空废化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由于城乡 人口综合管理、土地统筹配置等相关政策与制度没有及时响应 和调整,加之村镇规划缺位,以致对乡村人地系统带来巨大影 响。特别是乡村建设无序与村庄空心化、土地空废化问题加 剧。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但村庄占地仍在增加的“人减地增”问 题突出,在人口外出较多的传统农区尤为明显。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2.1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配置机制 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只有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配置 机制,才能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农村土 地资源内含的潜在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在农村土 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再造与重 构在所难免。依据发达国家的农业经验,立足我国农村改革 与发展的现实,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配置 机制。 2.2 国家应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国 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 略,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首要前提。首先根据农 地资源稀缺和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实际,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科 学规划,调整利用结构,做到用养结合。其次是调整全国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 发展进程、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建设的需求,我国不可能 做到耕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第三是应调整区域内部耕地 数量平衡政策。 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的最终目 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核心任务。土地合理利用是通过土 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揭示土地的结构与功能和土地 利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根据 土地利用的系统性,正确协调好土地利用,保持生态经济系统 平衡与更新过程的统一。 (下转第356页) 专题研究 TECHNoL0GY AND M_ARKET 总体而言该阶段,可忽略其影响作用。作为低风险、高回报率 产业,高速公路生产函数较大及扩散效应较强。作为融资方 式,高速公路可促进河南经济增长。公路建设投资具备投资乘 数效应,通过交通运输部门研究,3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效应,是现阶段我国固定投资创建平均水平的200%。利用投 人产出模型,可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 产诱发系数进行计算,且对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生产诱发 影响进行研究。如通过诱发系数对河南省高速公路诱发系数 (2008—2011)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相比全国GDP,高速公 路诱发GDP所占比例为4.2%。该阶段我省经济总量年均增 长为17.5%,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增加就业。作为全国第一的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极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据相关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我省2011年农民工省内就业 人数增加了126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回来的人数约24万人,相 比省外就业人数1 190万人,此次为我省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 第一次超越,为1 268万人。增加农民工就业,促进我省经济 快速发展。为此,必须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以建立与完 善,利用产业升级转型速度提升,缓解就业压力。 3)扩大生产,刺激消费。作为中原腹地,我省是东西部连 接的纽带,但因资源、人口等因素影响,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 展。近几年来,我省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速度,需做好扩建道 路、完善基础设施与美化环境,其不仅能够对人们生活质量进 行有效提升,还能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经济发展。如高速 公路1 km建设所需钢材1 000 t、水泥9 000 t、沥青1 500 t。根 据《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我省高速公路2020年8 070 km 为其整体预期规模,其中2012年完成的为6 000 km左右。该 《规划》内150万元以上为1 km造价,通过计算得出其投资额 度较大,其中费用占据比例较大的主要为材料费用等。此类投 资可进行新市场消费需求转化,能够对其涉及产业起到刺激、 拉动作用,如钢材、水泥等。 3.2 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1)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群的核 Vo1.23,No.5,2016 心为较高特定城市化水平地域空间,其组织纽带为区域性网 格化,利用空间相互作用和多个等级不同城市形成城市化区 域系统。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在中原经济区内 加大了郑州的带动效益,且逐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的高速 公路网络体系。通过完善该体系,可对城市间的交通现状进 行有效改善,可对城市群问的共享资源、互补产业等加以 促进。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合理化发展为产业 结构优化的要求。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适应于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层次是指产业由 第一产业发展为第二、第三产业。作为区域交通运输主体,高 速公路运输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只有提高 我省第三产业比重,才能增加高速公路里程。同时,只有加快 高速公路建设及完善路网,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4结语 作为我国承东启西、南北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河南省在 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 在不断加大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确保其投资建 设力度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在对公路交通运输能力供给增加的 同时,需降低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交通 运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玉.河南省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 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2] 石京,张丹,吴照章.区域协调发展与交通体系之间互动 关系的考察与借鉴[J].铁道工程学报,2009(11). [3] 张国伍.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理论体系——“交通7+1论 坛”第十五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4). [4] 唐上标,彭峰,蒋吉德.论高速公路建设对广西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9). [5] 汤凯.河南省高速公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4. 

(上接第354页) 2.4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目前,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而发达国家都在 50%以上,如采取有力措施,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或经整 治可作为建设用地或绿化娱乐用地,就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 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语 我国土地资源在数量上存在耕地供需紧张、后备资源不 足、用地结构失调等问题;在质量上面临耕地自然退化、环境污 损、地力下降等问题;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失衡、耕地南减北增、 瓶颈约束等问题;在安全上则暴露出总量不安全、品质不安全、 局部地区不安全等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必须主动 适应城乡转型、土地整治与制度创新的新形势,重点要立足我 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运行 配置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定 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 利用战略。加强土地资源整治、土地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土 地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相融合的深人综合研究。着力推进土 地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快土地资源学科发展与科技创 新,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搭建 新平台、营造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