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

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8时间的脚印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公开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2018-2019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说课者:吴丽珠一、说教材 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本单元的目标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由于本课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本课用导学案来讲授,有目的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四、说教学方法 对本课时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二)自主预习 1.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掸()踪迹()()装置()()烘烤()()腐蚀()()沙砾()() 山麓()()沟壑()()龟裂()() 帷幕()()海枯石烂()()()()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 8.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执教者:新沂市高塘中学王孔云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 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我们

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请看大屏幕: 1.字词我会读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 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 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3.其中有8个段落是独句段,(1、5、7、13、18、22、24、27),其中5、7、18、22、24、27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四个部分。把小标题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 (1—4 ) 引出话题:时间漫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____)腐蚀.(____)粗糙.(____) 龟.裂(____)砂lì(____)山lù(____)wéi(____)幕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橘洲音乐艺术节上,五色斑斓 ....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橘子洲头的上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B.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 ...知.的国学知识。 C.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远亲不如近邻 ......,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们从中感受到中国青年的友好。 C.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调到北京去了。 D.他清楚地记得,一周前,一个人背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从这条小路匆匆地走进村子,径直走进了王明那有些破败的小院。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8 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 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 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 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 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 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 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 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 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 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 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 》学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学导学案.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 一、其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diàn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掸.去______山麓.______ ......沟hè______ 沉diàn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______。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2.如图是汉字“石”的演变过程,请欣赏不同的字体,并简要说明该汉字甲骨文的构 造意义。 3.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 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 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 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 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博物馆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这一提议。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观看。 (3)下面是黄伟找的一段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A】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B】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与“______”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改为“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4.计时的变迁 漫奇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时间的脚印-教案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说明顺序、说明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科学的精神。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又是一篇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学习时应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揣摩其的作用,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本文主要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岩石人格化,让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接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学习前要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理解说明内容及作者情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_,中国科普作家。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 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 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陶世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龟裂.()粗糙.()山麓.()沟壑.()湖泊.()沉淀.()沙lì()浑zhuó()腐shí()帷mù()悬yá()绝bì() 2.jūn cāo lù hè pō diàn 砾浊蚀幕崖壁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海姑石烂: ⑵奇形怪状: ⑶龟裂: ⑷腐蚀: 3.⑴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⑵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⑶裂开许多缝子⑷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4.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

《时间的脚步》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沙砾(lì)棘手(là)迥乎不同(jiǒng) B.喑哑(yīn)稽首(qǐ)楔形文字(xiē) C.龟裂(guī)枯涸(hé)骇人听闻(hài) D.狡黠(xiá)山麓(lù)锲而不舍(q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 A.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B.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C.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D.就好像一丙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________下来的结果。 (3)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 A.堆积覆盖沉积 B.沉积堆积覆盖 C.堆积沉积覆盖 D.沉积填充堆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4分)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南昌市滨江学校谌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

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当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完整word版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倪花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 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说明1.顺序、说明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会 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圈点勾 画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2.的方法,学习本文 运用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3. 自然、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科学的精神。【学法指 导】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又是一篇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学习时应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及 关键词语,揣摩其的作用,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 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本文主要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文章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把岩石人格化,接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让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 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从而更好的理解说明学习前要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近 了和读者的距离。内容及作者情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 想感情。【自主预习】 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1.本文作者_________,中国科普作家。1949部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 科普作品数百篇,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 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陶世龙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 ()(山麓()沟壑)湖泊() 沉淀)龟裂()粗糙(......)ì(绝b ))悬帷shí()沙lì(浑zhu ó()腐) mù( yá( 崖蚀砾ō hè p diàn 浊幕壁cāo lùjūn2.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3. ⑴海姑石烂:⑵奇 形怪状:⑶龟裂: ⑷腐蚀: 3.⑴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 不改变。⑵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⑶裂开许多缝子⑷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 破坏。 4.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逻时可以记录时间____和____岩石的间辑岩石是怎样的顺脚序记录时间的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知识点基础练 (共7题;共41分) 1. (11分)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踪迹腐蚀浑浊山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糙龟裂刨刮沟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帷幕钟鼎文楔形文字 2. (5分)请写出几句与时间相关的名言。 3. (4分)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________ ②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________ ③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________ ④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________ 4. (2分) (2017七下·泰兴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客《朗读者》的耄耋老人许渊冲,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翻译大家。 B . 近日,台湾一架小型飞机降落时滑出跑道,如果滑入一侧的大海,后果将不堪设想。 C . 坐公交车给年纪大的人让座,这种尊老爱幼的行为无可厚非。

D . 曾经的《亮剑》,当下的《人民的名义》,在弘扬正能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5. (15分) (2017七下·钦州港期末) 品味精妙。 (1) 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2) 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3) 挨打时,他总是说:“不痛,不痛。”甚至哈哈大笑起来,很响亮很长久的笑,两颗很大的泪珠便在他光滑饱满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6. (2分) (2017八上·凉山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海瑞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 . 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 . 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体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的艺术品。 D .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疟疾患者的失望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2分)将下列词语按照敬辞和谦辞分类。 令爱舍弟垂询赐教贤弟愚见鄙人劳驾赏脸 寒舍见谅奉劝久仰高就拙见斧正贵庚家慈 敬辞:________ 谦辞:________ 二、阅读拓展练 (共2题;共39分) 8.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8 时间的脚印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刨刮(páo)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文字(xi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 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