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资源或生物资源。于是,人们很自然地会对资源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和伦理思维;而这一思辨的结果当然会把资源概念的基础涵义首先指向/自然界存在的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0[3](第74页)。

这种相对原始、静态、孤立单一的自然资源认识,显然与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极不相称。20世纪下半叶,列奥尼德#维特列维奇和狄加林#C.柯普曼对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197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0[4](第450页)。60年代又有人发出了5寂静的春天6的呼吁,不久又出现了(美)肯尼斯#鲍尔丁/宇宙飞船经济观0的/循环经济[4](第122页),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人类困境和全球问题。1992年11月,全球1571名科学家(内有9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联名公布了5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6,指出:/人类和自然界正走着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0

[5](第97-98页)人类越来越感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科技等六大社会复杂组分很难统一到整体的研究范式中去。泛资源(PanResour ce)应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概念。如今,人类科学、合理地发掘资源的活动已经伸向内陆、海洋、高山、大气层、生物圈,甚至无垠的宇宙,深邃的地心;所以泛资源定义为/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组分的集合0[6]

(第70页)。包容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社会资源(权力、组织、制度,,),几乎所有有用和有价值的事物。从形态上,它又可分为硬资源(H ard Resource)和软资源(Soft Resour ce)。硬资源中自然资源是它的主体。软资源则是指无形资源、智能类资源等。另外,凡对泛资源有分享需求的任何主体都可称之为竞享元。竞享元如今也在泛化,动物、植物、生态、人类的子孙后代都是潜在的竞享元。竞享元经常出现/拥挤0、出现/乱抢0。为此人类又制订出许多体现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竞享规则;但是传统经济学总是无法摆脱自己致命的缺失,即:(1)在资源配置上往往只考虑硬资源。(2)在对待竞享元上,只是狭义地考虑人类物质形体方面的竞享元。(3)在效率方面,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忽视了环境、生态和人类心灵智能的和谐发展。为此人类又开始强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强烈要求实现广义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强烈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二

我们之所以探索资源概念的发展历程和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境遇,是试图从历史哲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高度来深思历史文化资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0又说:/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0人类史当然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了。恩格斯还反复强调重视/历史的启示0,/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0。这种深邃的历史科学观应该说至今仍然是照亮我们前进的灯塔。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打开了新科技革命的潘多拉魔盒,人类创造了远远超过历史总和的巨大物质力量,使得逝去的一切都显得相形见绌、黯然失光了。古老史学的价值和功能正在被许多新兴学科所肢解、所共享。/史学危机0,乙部凋零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呢?必须明确: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是一个逝去的无比庞杂繁复的动态神秘巨系统,它是人类迄今研究过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艰深、最复杂的一种。/艰难的历史认识论0、/复杂的历史真理观0是史学迷失最深刻、最本质的认识论根源。

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括许多热门自然显学(如宇宙学、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同样存在着迷失和困惑。20世纪,尽管人类又在银河星系、黑洞、宇宙大爆炸、第六/夸克0、核糖核酸、基因测序,,甚至在弦理论和统一场论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大研究成果,但其总体水平并未能超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尽管如此,人类却开拓了以六大技术群)))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生物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技术科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0[7](第16页)并且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0的强有力统一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另外在人文社会科学界,经济、政法等学科也同样崛起为蔚为大观的学科群。以经济科学为例:经济科学学科辞典就记录有近390多个学科。其中新兴和交叉边缘的#332#

第3期向志学,等: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科,毫无例外地都是应用型、实用型或直接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学科。这对古老而又/惟一0的历史科学来说无疑也极具示范意义的启示。

其实,中国传统史学最讲究服务社会、经世致用,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也特别重视认识、教育、征鉴和探律的功能。今天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但是,和平发展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时代又为学术的应用创造了更为宏伟的舞台和更为宽广的道路。传统的贵族式的史学/资治0之用)))即为主流社会提供治乱兴亡之道、长治久安之策、发展演化之律,,,完全可以拓展为现代的平民式的/资世0之用)))即为主流社会,同时也为大众社会提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各式各样的珍贵产品。在这里泛资源思潮无疑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泛资源本质上只是自然资源的自然拓展和延伸,它侧重于横向的大跨度概括和包容)))从硬到软、从物质到精神、从自然到社会,,;但它却缺乏一个逆向的或纵向的深刻历史反思。它有意无意轻视或忽略了原始、质朴、神圣然而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有意无意轻视或忽略了负价值或负效应。为此,我们必须郑重而又坚定地为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正名。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是对泛资源概念最富创造性的深化和补充。它实质上是人类对自身圣洁高贵生命途程的全面深刻自我反思、自我扬弃和自我升华;它是显示人类从幼稚到成熟、从蒙昧到文明、从自然人进入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的重要标志。古老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实包容着国本和民根,包容着国民性和民族魂,包容着人类的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承载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0及其璀璨结晶,而且也彰显了人类的各种卑劣、罪孽和劫难。它是惟一能够突显覆车殷鉴和失败教训的资源(这种负价值、负效应显然是一种更为珍贵的财富);我们的先人早就悟出:成功的记录可以看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0;失败的悲歌,又何尝不可当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0呢?另外,还应看到:人类历史不仅展示了自身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0,而且还为我们遗留了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们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复合价值载体,对当代有着神秘、圣洁、亲和,梦幻般的诱惑力。它们的精神模式作用,继承教化功能、内源创新能力、发展再生机制、社会濡染效应、资源经济价值是其它任何社会现象所无法比拟的。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文化发展的原创力和基因库,也完全可以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切入点和动力源。

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物昌盛,典籍浩繁,文字从未湮灭,文明从未易帜,绪统从未夭折,历史记载从未中断的(黑格尔也/惊叹0中国历史记载的/精细正确0、/继续不断0)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厚的文明古国。对待历史文化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看到历史文化遗存中还蕴藏有许多重要资源,有些甚至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它们与自然资源以及其它资源有许多共性:它们也具有物质实体或其它实体的存在形式;它们也能成为现代物质或精神财富之源,有些甚至具有极高的现代精神价值、物质价值或其它价值;它们也可以而且正在被人类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甚至进行扬弃升华。当然除了共性,它们还有特性。自然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是资产之本、财货之源,是宇宙演化、地球发展、生物蜕变这一自发自然历史进程的珍贵产物。而历史文化资源则是指人类历史文化遗存诸多实体当中具有独特功能、现代资财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甚至进行扬弃升华的部分。这一界定主要包括四层含义:(1)首先强调实体,必须是现存实物、原始记述、口授真传、艺术样式或规范的习俗、技能,,(2)其次强调独特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念为转移的客观功能。比如孙子兵法有军事理论功能,蚕丝是纺织绸缎的优质原料,这都是铁定的客观存在;它能保证认定的客观公正性和功效性。(3)至于现代价值显然主观评价成份较多,因此必须坚持客观的从众、从重、从细、从严的原则。强调资财价值,显然与当代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关。认定为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具有当代较重大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价值。(4)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或扬弃升华,这一标准非常重要。比如某些国家级的孤本的珍本的文物,尽管功能很强,价值很高,却不能随意开发利用。始皇陵、乾陵、某些深海沉船当前科技水平也不允许轻易发掘。还有一些文化遗存的展出、复制、旅游、创意性地重新建构,都会经常涉及科学合理的度量、限制(limits)问题,保护和开发的矛盾问题;甚至涉及可持续发展、竞享元竞抡、广义帕累托最优等经济社会难题,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的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333#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难点和着力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然史结晶出自然资源,人类史则结晶出历史文化资源;它们和人类史与自然史一样,完全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但它们同时又彼此相互制约,密切相联。这样我们终于回归到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论断,这其实也正好是我们对导师伟大历史哲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作为人类历史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从本源上看,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它们不是自发的自然历史进程的产物,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共同恩赐,深深打着时代和历史的烙印。(2)从性质上看,它们具有人类灵性和自然物性交融的特点,是人类智慧(思想)、人类劳动(实践)和自然资源,自然奥秘的奇妙谐合,是人文荟萃的/第二自然0、/人工自然0、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0。它们不仅具有时代、地域、民族和贤哲、巨匠们的个性特征,而且闪耀着人类与大自然和衷共济、开拓创新的不朽光辉。因而从本质上看历史文化资源乃是人性化的自然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0[1](第97页)人的尺度塑造的对象当然是人性化的对象。有些专家强调/物质载体0的/形象性和直观性0,进而认定它的/物质性0[8](第150页)。忽略了物后、物中人的智慧和精神、人的创意和劳作,这就显然是偏颇了。特别是精神型资源,那更是充满了人类杰出智慧的灵光,甚至无须物质载体的呵护。(3)从功能上看,自然资源有些能量很强、作用很大,比如能源资源、核能资源、稀缺金属能创造巨额财富。但其作用却比较单一,主要是物理、化学或生物功能。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却比较蕴藉和含蓄,似乎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0;实际它的作用却极其繁富,是社会精神功能和自然物质功能的统一。某些珍宝资源也能创造巨额财富。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应该深思历史文化资源招财聚宝、创汇增收的潜能,试探地建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神韵、某些知识经济要素和文化产业要素的独特经济模式,这或许能成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4)从价值上看,功能和价值有相通性,所以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样相对单纯。主要是有形价值、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而历史文化资源则往往是复合的价值载体,即令是物化型资源往往也是多种物质的复合,而且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灵光,并且满载各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具有宝贵信息价值的资源。至于精神型资源那就更是人类心灵的镜子,人类特征的大观园了。(5)从构成形式上看,自然资源多为单质物质实体,如铜、铁、稻、麦,,相对单一,或者是物质的化合物。而历史文化资源则多为复杂的有机复合体,如宫殿、园林,,,不仅它的物质结构复杂多样、巧夺天工,它的精神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往往成为后人挖掘不尽的宝藏。(6)关于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真品损毁一件、一处就永远失去一件、一处,永远消失了一个历史符号,可不慎哉?不过还应看到:历史文化资源毕竟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灵光,自然的演化又相对缓慢;因此使用类似的材料,采用类似的智慧,进行仿制、模拟、修复、重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甚至迁建都是可能和可行的(如张飞庙),但必须严格控制。总之,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原生的、古朴的、具有人类灵性的、软硬兼备,软资源特征非常强烈的资源,也是一种能够震撼人类心灵和智能的特异资源。它承载着国民性和民族魂,构成了国家民族的

/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 n)、克里斯玛(Charisma)特质0[9](第3

-4页),因而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和永恒的历史意义。当前我国资源稀缺,人口众多,正在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无疑为历史文化资源学科的大显身手提供了绝好机遇。另外,令人欣慰的是,二战之后,人类的良知和理性急剧升华,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古老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皈依情。/遗产0概念出现了爆炸性的轰动效应。如果从1965年设立/遗产信托基金0算起,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得到极大的拓展、深化和充实。/-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财产.以及-考古遗产.、-历史遗产.、-艺术遗产.或者-文化财.等等,共同参与拓展了这个词语的容量。0[1](第7页)尽管至今它还没有确立全球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在世界范围内却广泛深入地弘扬了遗产共享、保护、传承意识。现在世界已有754处自然和文化遗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列入了31处(这对我国千千万万遗址、遗物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334#

第3期向志学,等: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字)。这无疑又为历史文化资源学科的大显身手提供了强大推力。

我们确立这样一个科学、笃实的创新概念,就是要为新学科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也试图为现代历史文化研究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口,走出以往在历史认识上的所谓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混沌和迷离,淡化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华文化问题上三题循环的无休止的论辩,高扬会通精神、主体意识和创意性、发展性思维,筑巢引凤,广纳贤才,加强与高新科技、市场经济的联通,使我们的研究进入一种科学、务实、充满创新激情、经济活力,而又便于操作的崭新境界。通过研究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实现认识论和价值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理思辨和社会实践,揭示性思维和设计性、发展性思维的有机统一。熔铸一种新型思维模式,逐步形成中国气派的历史文化学派。

必须强调指出:我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国,占有资源的独特优势,其总体特征是:横向看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纵向看源远流长,递进创新;整体结构既体现了兼容并包又突现了特立独行,充满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为了更好地保护整理和研究开发;按时间顺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上古资源、中古资源、近现代资源。按地域方位,可以把它们区分为藏文化资源、中原文化资源、巴蜀文化资源,,等等。按属性则可分为物化型资源、精神型资源、交叉型资源三大部类。我国的物化型资源有数不尽的宫殿园林、琼楼玉宇、画栋雕梁、奇珍异宝、古物珍玩,在地下和海底我们还拥有许多珍宝王国(如秦始皇陵、乾陵、三千多艘沉船,,)。此外,像古老的岐黄之术、气功文化和作为活化石的/老字号0、/老名牌0、/老商标0,鬼斧神工式的绝技、绝招、绝活,如古建、园林、丝绸、陶瓷、服饰、美食、木雕、铜雕、微雕、针绣、挑花、青铜、雕漆、蜡染、剪纸,,都能在现实和未来的国内外大市场上大显身手,有的甚至能立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着特别坚挺的发展前景。此外,我国还有博大精深的精神型资源,像传统的知识框架、主义学说、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元典精神、审美意境,,我国其实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一般来说它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干,兼容诸子百家,囊括纲常名教,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念形态和思维模式,此中确有深意焉。另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有机、生态的世界观,朴素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倾向,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思想,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集聚深厚的管理理念以及重视伦理,重视家族、重视教育、重视权威,重视人际和谐、重视政治一致这样一些独特价值观正在当代新的战国大格局中得到广泛的垂青。至于交叉型资源主要存在于社会组织和民俗风情之中,是精神文化在物质或社群组织中之外现,我国自古就是乡俗淳朴,家庭和睦,民风节俭,节令繁多,有许多实质性传统可资发掘和继承。总之我国一直/享有东方最聪明的民族这一盛誉0[10](第16页)。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结晶出许多精华,有些甚至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0,具有超凡入圣的神圣品格。我们所说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充满现代政治意向、现代经济意识、现代社会观点、现代文化素养、现代价值取向的开发主体,对历史文化这一特殊客体进行的解剖、分析、吸收、点染和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它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科学延续、发展、创新、升华和再造。这种开发和发展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应该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实际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力量,对东南西北中各地区资源,对物化型、精神型、交叉型各类型资源,对远古、中古、近代各时期资源,分别主次,轻重缓急,按照法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文化鉴别,经济评价,合理组织,科学规划,逐类逐项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发,最终实现对我国古老文化的科学扬弃,使其中的优秀成分得以发展、重构,成为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历史文化的研究应该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借助当代高新科技和一切人类可以共享的各种成果来建立我们的理论、机制和原则。具体说来,不仅要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分布地域、认定标准、发掘方式,,;而且还要研究开发发展战略和策略,要关注/义0、/利0结合,编撰技巧、销售策略、价格政策、科技手段和历史文化工程学,,。这是一种高瞻远瞩而又务实笃行的理论,也是古老文明现代化的#335#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世界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有的文明古国,我们面临的任务宏大艰深,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与此息息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此血脉相连。如果没有人、财、物的强有力支持,如果没有旺盛的自身造血功能,如果没有极具远见卓识的坚强领导,一切都将不堪设想。当前/文管0和/申遗0的实践也证明:单纯依赖文博考古和临时拼凑的机构是无法高效、高能、高质完成历史重任的。更何况一个多世纪以来,民族虚无主义和激烈的反传统思潮泛滥,我国许多优良传统和珍贵遗存都面临损毁、湮灭、后继无人的严重困境;因而中央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形成管理、科研、保护、生产经营的强大联合体,形成古老文明反思、创新、辐射传播的大基地,我们的理论和学说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孙怀仁,雍文远.资源[C].经济大辞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4] 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科学学科辞典[G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5] 冯天瑜.中华智慧的现世意义[C].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J].新华文摘,1999,(4).

[7] 于东林.新技术革命)))与经济科学[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 李晓东.论文物的特性[J].新华文摘,1999,(12).

[9]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 ].傅 铿,吕 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德]G.W.莱布尼茨.中国近事[C].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居正,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1]杨志刚.试谈/遗产0概念及其相关观念的变化[C].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桂 莉)

Talking about Resources and History -Cultural Resources

X IANG Zhixue 1,XIANG Dong 2

(1.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 ry -Cultural R eso ur ces,Shenyang U niversit y,Shenyang 110044,Liaoning,China;

2.Zhang jiagang K aiy ue Culture Com pany,Zhang jiag ang 215633,Jiang su,China)

Biographies:XIANG Zhix ue(1935-),Professo r,Research Center for H isto ry -Cultural Resources,

Shenyang U niv ersity ,majoring in histo rycultural resources;XIANG Dong (1968-),

Secretary ,Zhangjiagang Kaiyue Culture Com pany ,majoring in histo ry cultural

resources.

Abstract:Our co untry .s history -cultural her itage flew one .s o wn colours and w as unparalleled in the w or ld.It is not only protecled object but also the sourec of Chinese cinicization development.We must use the idea,system,institution,method 、frame of present -day.This is a new subject that innovates by deciding for o urself,also that blends H istory 、culturolo gy 、Eco no mics.It has gr eat vitality.

Key words:reso urces;history -cultur al resources;mo dern w ays #336#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摘要】廊坊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打造廊坊的文化软实力,会更 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抓住廊坊区位优势,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光大 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廊坊地区文化软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论文正文】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 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 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 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1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 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 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 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 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 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 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 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吧! 是下辖的,位于湖北省、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中段,是成员城市之一,南与、、隔长江相望,东连,北接。 黄冈是全国闻名的“之乡”,“之乡”,“之乡”,罗田的板栗、,蕲春四宝(、、、),英山的云雾绿茶和、麻城“福田”、团风的等特产闻名中外。“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龟山古群落以其面积最大而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黄冈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其中:2007年首届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年荣获“荆楚诗词之市”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城”荣誉称号。 黄冈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经历了许多次战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属于十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黄州地处吴头楚尾,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南北朝时

期(420年至589年),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黄州先属南唐后属后周。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 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就是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583年),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在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交汇处。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从人口上看,黄州人口大体上只有蕲州的一半。唐初蕲黄二州总人口约6万,北宋初期约32万,明洪武年间约64万,清乾隆年间约74万,清光绪年间达到400万,现在黄冈有740万人。 黄冈的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历史上曾经八

[河南,旅游业,历史文化]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对于那些研究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河南也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历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 一、历史文化资源在河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也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随着旅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上,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历史文化资源就成了这些游客情有独钟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了旅游业的支柱之一。目前的历史文化旅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都文化旅游 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形成了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大古都为中心,以炎黄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汉、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古都文化荟萃之地。 (二)古遗址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方,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已经在这里活动居住,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遗址,在河南已经发现数百处之多,河南省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规模之大,遍及全省,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商周文化,中间毫不间断,各文化在中州的大地上、在各个时期绽放异彩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 (三)历史名人及陵墓文化旅游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名士在中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此也衍生除了许多旅游景点,如诗圣杜甫故里杜甫墓,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的始祖鬼谷子王禅,南阳市的张衡墓和医圣祠,纪念老子的太清宫等。中原地区独特的山水优势,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寝陵之地,中原地区著名的皇陵墓葬群有安阳殷墟商王陵区,洛阳一带的邙山历代帝王陵,巩义北宋皇陵区、袁世凯墓、关林等。 (四)宗教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宗教文化发展早,类型多样,积淀深厚,宗教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在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中占有特殊地位。河南是中国原始宗教之源,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龙为图腾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崇拜形式,逐渐发展成中华龙文化。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名人文化的传承讲解学习

名人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历史名人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脉和集体 记忆的一部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他们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进而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历史名人文化,可以打造独特文化名片,进而形成特质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发掘、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文化是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地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加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名人文化在地方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具有地缘性,进而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虽然有的名人史实时代久远,但由于与我们同居一地,容易被人感化,近现代的名人,甚至还沾亲带故,更容易被人接受。开展名人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本地历史名人有意识的大力宣传和弘扬,形成并显示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有效地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髓植入到市民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熏陶,尤其是要教育、激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人,延续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使本地的历史文脉传承有序,长盛不衰。但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名人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1、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可持续利用的多种资源中,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高层次的、永久性 的资源,是悠久厚重历史最直接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具有很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应积极开发、宣传并利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中。如表现为在图书馆、广场、公园、出入城路口等地方很难看到历史名人雕像和对应的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知识没有纳入全市、全省宣传教育范畴,丰富的、具有特质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作为支柱产业去做大做强等。2、从事历史名人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匮乏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一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调研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和保护方案 【摘要】 文化资源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被提出,被关注的。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它相关的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仍在探讨之中,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迄今为止,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法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文化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共识。[1]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无意识的,非人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文化则是通过人事、人为、按人的方式使自然“人化”所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学者李志亮在“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提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味。”[2] 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衡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社会价值:可以成为提升衡阳形象的金字招牌;二是精神价值:可以成为哺育衡阳人民的不竭源泉;三是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发展衡阳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衡阳、开发

有人说,衡阳是大雁托起的城市,也有人说,衡阳是衡山撑起的城市。它有着雁城美誉,亦是山水之乡;它承启过文化的熏染,也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作为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衡阳有着大雁文化、名山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采访相关人员、调查问卷等形式,从对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介绍、衡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市民对本市历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以及如何保护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四方面着手,深入调查探究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一、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 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试论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试论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审美的高度,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各地对文化产业也越加重视,名人旅游资源则被作为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而开发出来,虽然各地对文化产业、名人故居、名人效应都有一定程度的综述和开发,但是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可以被利用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致使经济效益低下,成为一个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休闲度假旅游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以更多独特的方式来吸引游客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如何去开发创新,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环境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把握住这种差异去各个创新。而新一轮的开发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题 自古以来,名人文化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名人,就是著名的人物,名人文化则是以名人为核心形成的文化现象,各个时期的名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以独特的社会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或名扬一时,或名垂青史,名人文化引导着当代的人们。所谓的名人旅游就是围绕名人生前的事迹,遗留下来的建筑设施,传说故事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展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高文化层次的旅游的追求,发展名人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于名人旅欧资源对开发地的影响,主要参考的是马克家.《浅论旅游景区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郑亚章,郑璐《浅议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王辉和陈光的《刍议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开发的影响、问题及思考》等,在这些资料中,作者介绍到,旅游已经从最初的审美效应提高到了精神文化的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得到身心放松,陶冶生活情趣,增长知识内涵,因此旅游文化将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历史名人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它具较高的观光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这正使历史文化名人成为人们出游的动机,名人效应也随之出现。名人效应在促进旅游地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

●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 领导谈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 资源的保护策略 文/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接上期)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 资源 1.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 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 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如果不注意这四大特性,就会犯重大的 错误。可能你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 是毁灭性的。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 以外,它还有其他诸多功能。 (1)遗产保护的功能。文化自然遗产是国家和民族 的象征,年甚至是数亿年自然的造化,所以保护 这一遗产就是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特 征。这也是西方发达的国家把所有的东 西都私有化了,而国家公园却是国有 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原因。当 然,我国也有许多专家提出建立这样的 管理体制,但我认为,至少目前我们还 行不通,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土地制 度不一样,我国风景区的土地属集体所 有,且国家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全部 将其征用。(2)生态的载体。维护良好的 生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靠占国 土面积1%的风景名胜区。 (3)科教的场所。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 的主要场所。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自 然保护区,60年来都是作为旅游基地来 开发,但是最近20年,斯坦福大学将这 一区域予以封闭,把它作为研究地球历 史和气候演变的全球科研中心,所以这 个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世界银行投资 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4)对中国人而言,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和风景区资源,是三千万华侨的文化桥梁、景观桥梁,也是我们两岸统一的一件“武器”。海外华人问祖寻根,主要是看老城、看自然风貌,这是他们最为留恋的。正因为文化自然遗产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必须限时、限人并预约参观时间,有的要提前半年、一年预约才能进入参观。因为这些资源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2.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个名为WT O 的机构即世界旅游组织,而且今年的世界旅游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还有一个WTT C 即世界旅游理事会,这些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的21世纪旅游发展纲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在《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来满足现实旅游者的需要。这就是说明,当代人的开发不能给下一代的开发留下遗憾,首先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机会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现在旅游者的需要。同时指出,旅游产品应与当地的环境、社区、文化保护协调一致,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者。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因为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那么多人来了,怎么办?这么多人来,会把草地踩平;还有许多人在珍稀的摩崖石刻上,刻上“××到此一游”等等,这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东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世界旅游组织认为,《21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三个要素:(1)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例如我国的九寨沟风景区,限定进入景区参观的人数,这是做得比较好。我们不鼓励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越好,如果进入的人过多,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以后就没人来了,这还算什么发展?所以必须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每一个风景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承受人类活动有个法则即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2)推行绿色旅游产品。根据《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绿色旅游产品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产品。旅游开发本身,就应以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为核心。(3)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保护。来自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的保护。现在有的城市就不是这样,景区门票收入一卷而光,成为政府的第二财政,不是用来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这就不对了。3.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的风貌特点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富。如何从整体加以保护?(1)辟新区,保旧城。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都有一个旧城。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旧城的保护要通过建设新区,尤其是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都要结合卫星城的规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人们过多地看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本文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入手,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浅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文中国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这些都是对道教文化的极大肯定。 道教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秦朝则是崇尚依法治国;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时期佛教、道教开始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繁荣基本上领导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二、道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

名人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历史名人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他们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进而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历史名人文化,可以打造独特文化名片,进而形成特质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发掘、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文化是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地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加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名人文化在地方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具有地缘性,进而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虽然有的名人史实时代久远,但由于与我们同居一地,容易被人感化,近现代的名人,甚至还沾亲带故,更容易被人接受。开展名人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本地历史名人有意识的大力宣传和弘扬,形成并显示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有效地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髓植入到市民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熏陶,尤其是要教育、激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人,延续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使本地的历史文脉传承有序,长盛不衰。但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名人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1、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可持续利用的多种资源中,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高层次的、永久性的资源,是悠久厚重历史最直接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具有很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应积极开发、宣传并利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中。如表现为在图书馆、广场、公园、出入城路口等地方很难看到历史名人雕像和对应的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知识没有纳入全市、全省宣传教育范畴,丰富的、具有特质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作为支柱产业去做大做强等。2、从事历史名人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匮乏 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此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却很少。3、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不深不广 一些历史名人资源在开发保护中存在“浅表”、“单一”问题。如景点单薄,规模较小,许多相关的遗址尚未得到开发;很多纪念馆规模小、藏品少且均为一般常见文物资料、展板设计简单,且一室多用,不能凸显纪念意义等。 4、对历史名人文化的发掘利用缺乏有效资源整合。缺乏与其他历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旅游大环境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强势文化旅游资源合力。 为此,为了充分发掘历史名人文化的意义,各地区应努力做到:(一)有计划地修建名人场馆和遗迹,为开展名人文化提供平台与基地,为构筑社会价值体系营造精神家园。名人场馆是开展名人文化的首要条件,是名人文化的 灵魂所在和精神寄托。 (二)筹建名人研究会,为开展名人文化提供组织保障,为传播传统社会价值观培育人才。开展名人文化研究最终还得依靠人,所以建一支队伍是关键。只有把对地方名人、地方文史感兴趣并学有专长的人组织起来,提供交流和

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日期:]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地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地精神文明发展史.——胡锦涛 一、寒假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要求就家乡地富有特色地风土人情、名人古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写一篇调查报告,特别是围绕闽台文化、闽侨文化、红色文化、蓝色文化、民俗文化、山海文化、方言文化、畲族文化、闽学传统等方面,可以使用文献法、访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开学后必须提交调查报告,充分运用所学地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地调查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调查要求确立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前者强调你为谁介绍,后者强调是从你地角度来介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本次报告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撰写地课程论文,是初级形态地学术论文.要求尝试整理自己地思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正文主体字数不少于字.本报告地重点不在于原创性而在于你地视角与材料组织,注意发挥多媒体地优势,图片要选择并说明,视频要剪辑,有重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题目【宋体二号加粗】 作者(姓名,全学号)【楷体小四号】 摘要(字内)【楷体小四号】 关键词(个,逗号隔开)【楷体小四号】 正文(可插照片,附简短说明)【宁体小四号,无特别标注均按此要求.全文统一使用倍行距.】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参考文献(使用文献法地必须标注,学着做) [序号]作者.期刊论文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学位论文标题[],学校所在地:学位授予学校,年份. [序号]作者.报告名[],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年月日 [序号] 作者.摄氏文章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后记 后记内容主要是简要说明调查过程地体会或收获,相当于我们平时说地教学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Q第一次学做论文形态地材料,要认真也不要害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调查报告评定与成绩 由实践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评选并举办成果展,本报告成绩列入下学期《古代文化常识》课程成绩总评,优秀成果推荐记入综合考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附:往年学生选题例举: 关于建阳麻沙书坊地调查报告 郑和在长乐地活动痕迹 从海外交通博物馆看泉州在中西交流中地地位 安溪县地孔庙 光饼地来历及福清、福州、建瓯各地光饼地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