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号20095040104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年级2009级

姓名杨超

论文题目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指导教师刘慧职称高级实验师

2013年05月01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引言 (1)

1物理模型的概念 (2)

2物理模型的种类 (2)

2.1 理想化物理模型和探索性物理模型 (2)

2.2 对象模型、过程模型和理论模型 (2)

3物理模型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5)

3.1 物理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5)

3.2 物理模型具有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5)

3.3 物理模型具有软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6)

4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6)

4.1 物理模型能够促进学生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 (6)

4.2 物理模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创新学习 (6)

4.3 物理模型能够满足高考改革的需求 (6)

5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6)

5.1 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6)

5.2 模式化构建模型步骤 (7)

5.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降低构建模型的难度 (7)

5.4 重视思维程序训练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姓名:杨超学号:20095040104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

指导教师:刘慧职称:高级实验师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如何有效地传授物理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性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提出应该重视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分类以及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最后还介绍了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模型;作用和意义;模型构建

Roles and significances of physical models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bstract: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s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as just around how to teach effectively. In this situation, the students could master the knowledge well. However, as the education reform further, the demand ever higher in solving practical or exploratory problems.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Aiming at this phenomenon, This essay presents that it’s necessary to think highly of the roles and significances of physical models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This essay mainly introduces the physical models’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the roles and significances of physical models are also highlighted. At last, it introduc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nstructing physical models.

Key words:physical models;roles and significances;models constructing

引言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质世界,大到天体,小至基本粒子,无奇不有,无所不在。面对具体复杂的物体,研究它们形形色色的运动,如果不采取科学思维方法,人

们便不能摆脱浩如烟海,纷乱繁杂现象的纠缠,理不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学理论大厦便无法建起[1]。

1 物理模型的概念

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2]。因此,物理模型是人们通过科学思维对物理世界中原物的抽象描述,是按照物理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人们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研究,去获取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规律。

2 物理模型的种类

物理模型有许多的分类方式,下面只列举两种主流的分类方式。

2.1 理想化物理模型和探索性物理模型

理想化物理模型的特点是突出研究客体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将物体抽象成只具有原物体主要因素但并不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从而使研究问题简化[3]。如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理想气体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等等。翻开物理书籍,映入眼帘的是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模型,这些模型正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物理学中的规律由于采用了理想模型法,所有物质运动便分别归属于各种模型的运动。因此,物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而又异常简洁的科学,无须很多的概念、规律、定理就可以把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规律包罗进去,这一符合简单化原理的特征,给我们学习物理学带来了便利,也正是物理学更加日趋成熟的标志。但是,由于物理学大量采用了近似处理的方法,把各有特色的物体及其运动抽象成一些简单的模型,致使每一个简单的物理学理论都包含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信息。其实这给我们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带来了困难,不少学生以为物理课听起来有趣,记定律也不难,就是做习题不会,究其原因,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来代替实物所致。

探索性物理模型的特点是依据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假想出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属性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如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原子模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等。

2.2 对象模型、过程模型和理论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首先,要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要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如何运动变化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按照这两个环节将物理模型分类,我们发现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的常见模型包括:对象模型、过程模型和理论模型。

对象模型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的一个易于研究的、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4]。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在物理学中到处可见,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薄透镜等。另外还有一些,诸如点光源、近轴光线、电力线等,都是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如光线就是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理想对象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物理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拿质点来说,它是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质量和位置的点。这样的点实际上不存在的。物体再小,总有一定的尺寸和形状。可是,比如说我们研究月亮绕地球的运动时,就不得不把它看成这样的一点。假如不把月亮看成质点,则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运动的轨道也会有很多,问题将复杂得无法研究。每个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特点,如尺寸、形状、质量、温度、热容量、导电性、颜色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些特点分别归入力、热、电、光等各个学科里分别研究。同一个物体可以成为几个模型。以太阳为例,当我们研究它对天体的引力时,需要把它看作质点;在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时,需要把它看成一个质点系;当我们研究太阳照射在地球某表面上的照度时,又需要将它当作一个点光源。

过程模型是为了研究复杂问题,建立在物体运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在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物理过程中,找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建立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理想过程。如质点运动的各种典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完全弹性碰撞;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都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物理学中的研究对象模型化,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找出研究对象运动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物理过程模型化就是将实际过程进行近似处理使之为典型过程,以便用过程模型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6]。

拿自由落体运动来说,它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总会有空气阻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是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物体在地面附近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这在物理学中己经是一种非常简

单的运动,但就对于这样一种简单的运动,如果不建立物理过程模型,也会变得无从下手。因为物体下落时,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重力加速度g,它随着小球下落过程中与地面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其次是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它与小球的形状、大小和下落速度有关,同时还与风速、风向、物体下落中的转动有关。如果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找出物体下落的定量规律就十分困难。其实,我们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将物体运动抽象为一个理想的过程。当物体在地面上空不高处下落时,可认为重力不变;当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大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不计地球的自转、风速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物体的转动等因素的影响,这样,该物体的运动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质点在均匀重力场中只受重力作用下的一种运动,我们称之为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对物体运动过程的理想化,我们方便地得出了物体下落的规律,而且这一规律可近似代表实际物体的运动规律。

理论模型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物理思维,对某一物理客体和研究对象的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等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7]。由于物理事物的复杂性,某些物理事物的本质、组成、结构、规律等比较隐含,人们当时还搞不清楚,这时就要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维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建立起理论模型。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模型,如哥白尼的太阳系模型是对天体运行的一种简化描述;卢瑟福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对原子结构的一种简化描述。这些理论模型能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某一方面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当然,其正确性要由物理实验来检验,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入和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

理论模型常以假说的形式出现,它的形成及其适用范围的确定都应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随着新的实验事实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修正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世纪初,通过电子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人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质量远大于电子的正电荷组成。所以,人们试图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原子结构模型。1903年,J.汤姆生提出了著名的枣糕模型,这一模型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无法说明在纯静电力的作用下正负电荷是怎样取得平衡的,而且正负电荷振动引起的经典电磁辐射也与实际的原子光谱明显不符,更无法解释a 粒子散射实验中的大角散射现象。于是1911年卢瑟福在a粒子散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里的正电荷及其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大约10-14米的核内,而电子则像众多行星围绕太阳那样绕原子核运动。同时卢瑟福还推出了描写粒子散射的数学公式,公式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的数据符合得很好,所以卢瑟福原子的核式

模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其中包含两个著名的假设,即定态假设和频率假设。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但它没有完全脱离经典力学的束缚,是量子观点与经典力学的混合,所以还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理论模型是物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它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讲解理论模型时,不仅要关注理论假说的内容,也要关注理论模型的变化与发展过程[8]。

自然界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人类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大自然,就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自然学科。例如,为了帮助排球运动员提高成绩,物理学可以研究一下,运动员怎样弹跳和扣球,球才能打得又准又狠;生物学可以研究一下,运动员怎样安排饮食起居和锻炼强度,才能使身体适应比赛要求;心理学则可以研究一下运动员的意志、情绪等精神因素,以便增强胜利信心。分门别类地研究大自然,目的在于化繁为简。在各门学科里,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研究。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分析与讲解模型,是使学生获得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方法的一种途径[9]。

3 物理模型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3.1 物理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而科学思维方法是提高物理思维能力的基础。初学物理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思维方法是否正确,而在整个中学物理学习中,不同阶段的物理学习思维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对此特点和规律的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物理的发展和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问题,对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过程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和建立过程,由此能使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式正确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掌握、理解物理运动的过程[10]。

3.2 物理模型具有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中学物理教材中各部分内容都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 物理模型即是中学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 通过对其分析与讲解, 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知识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物理

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物理模型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只要掌握住这一点, 教、学双方就容易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1]。

3.3 物理模型具有软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学生常感到问题复杂, 学习起来困难。但通过采用模型方法来实施教学, 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简化其次要因素, 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景,暴露物理过程, 达到疏通思维渠道, 使物理向题由难变易, 由繁化简, 起到软化教学过程的作用[12]。

4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4.1物理模型能够促进学生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没有减少,但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学生学习倍感亲切,但课时却减少了。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抓物理模型的教学,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知识,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也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以至升华。

4.2 物理模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创新学习

物理模型来源于实践,形成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具有前瞻性。物理模型作为物理基本问题的基础。创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原有知识打破其结构,重新组合的过程。重组过程是知识迁移过程,就是同化过程。只有掌握了物理模型,才能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才能学活知识[13]。

4.3 物理模型能够满足高考改革的需求

高考改革总趋势是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许多试题的主干知识就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如宇宙演化、卫星发射,这些知识在题干中都以大量文字叙述形成信息给予题。这种新题型这样的试题本着高起点低落点,重能力谈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抓不住有效信息,不能建立恰当的模型从何谈起解题。

5 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5.1 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住物理模型,以及利用物理模型解题的一

些经验,很少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只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锻炼的只有记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时,只会生搬硬套。由于实际问题的千差万别,往往会张冠李戴,而遇到较为新颖的物理情景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要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遵从教学规律,让学生成为习的主体,通过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过程,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4]。

5.2 模式化构建模型步骤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建模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应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创设情境—建模准备—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反馈评价。其中应用模型环节分为两部分:利用模型形成概念和规律、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反复演练,为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降低构建模型的难度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是经过选择、经过缜密的思考而应用的模型和例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理解所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景和模型的方法。例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伽利略斜面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理想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动画形式,再现模型建立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方法,从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规律[15]。

5.4 重视思维程序训练

教师应在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思维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程序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养成利用发散思维审题的习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方式。形象地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的一束射线,使之与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形成联系。由第一个已知条件开始,要假设若知道其他不同的条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如已知质量,若再知体积,可求密度;若知速度,可求

动量或动能等等不同情况。对第二个已知条件采取同样的思考过程。

其次,依据研究对象所满足的各个条件建立对应的物理模型,并用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物理过程图形化、符号化。边审题,边画图,并分别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这样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图像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题的过程。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另一方面在学生做题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同时应重视对课本插图的观察和思考,教材的图片非常丰富,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建立文字和图像的联系。还要让学生养成审题画图的好习惯,完成由静态到动态物理过程间的转化[16]。

再次,利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挖掘各物理量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并建立方程求解。相对复杂的综合题常常由多个相关联的物理模型组成,只有准确还原设计题目时所依据的物理模型,将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才能在解题者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理清思路,顺利解题。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物理模型、提高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结束语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效的,它需要师生间密切协作,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观察培养,在应用中不断地总结,才会在学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郑梅芳.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01,(10):17-18.

[2] 王向阳.试论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8,(4):

4-5.

[3] 王正武.理想化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1,(2):

33-34.

[4] 朱培超,何光普.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5),14.

[5] 蔡顶荣,法瑞杰.物理模型与中学物理教学[J].物理教师,1997,(6):6-8.

[6] 林应国.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文理学报,2008,(18):149.

[7] 赵新伟.培养高中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 周圣峰.高三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9] Hsu Jiann-wien,Hsu Roy.Physics teaching in the medical schools of Taiwan[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2,(28):5.

[10] Vasilis Pagonis.Modeling[J].Forces on the Human body,1999,(4):5-9.

[11] 王少静.运用原始问题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9.

[12] 郑梅芳.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01,(10):17-18.

[13] 曹雪莲.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4-16.

[14] 周春雨.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00,(21):11-12.

[15] John Wiley.Physics by Inquiry[J].Lillian C.McDermitt New york,1996,(9):7.

[16] 冯一兵.浅谈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优点及局限性[J].物理与工程,2007,(17)4:59-61.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作者:————————————————————————————————日期: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 敬浩成 (山阳县户塬中学陕西山阳726409)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然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教学的艺术。本文将自己教学实践过程对物理教学艺术的认识与同仁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艺术 The teaching art of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preliminary study Jing Hao cheng 【Abstract】Be physics in a high school the teacher not only want induction knowledge,mor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science spirit,however,in the physics the teaching process want special attention physics the art of the teaching.This text oneself the teaching practice process to physics teaching art of understanding Be made with colleague as follows study. 【Key words】Physics;Teaching;Art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应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可以切实解决一些不便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多个教学媒体的组合和这些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堂物理课,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组合的设计和应用。我查阅了有关多媒体的书籍和网络资料,最终结合教学给多媒体下了这样的定义: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多媒体本身有两个方面,和所有现代技术一样它是由硬件和软件或计算机和思想混合组成的。通过多种感觉分析器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课本对这个问题仅有简单的一小段叙述:“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其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荷,导体中的电流是这些电荷的

定向移动形成的。”这些文字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图景,因此,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在有关资料的调查中反映,凡是通过反复讲、反复强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一长,就出现了学生弄混或遗忘的现象。在实验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展示其微观图景,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机理变成荧光屏上的宏观现象,学生在荧光屏上看到了导体中的大量电荷是怎样自由移动的,通电后这些电荷又是怎样发生定向移动的。这些直观、形象、色彩丰富的动态画面,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其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再去理解抽象、枯燥的文字时就感觉容易多了,使教学难点顺利地被突破了。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电磁感应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有的学生对“切割磁感线”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形象思维的条件,也就很难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而有的教师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了在磁场中画一磁感线后,无论是导体还是磁体运动时,磁感线被切割的现象,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就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也就明白了:导体在磁场中做了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正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认清了概念的本质,可见多媒体课件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 1 -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初中物理教 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前抽象化的物 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学生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应用策略,解 决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到了 优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05-01 引言: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 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育,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用这 些新型的教育设备。现在,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教育的课堂当中, 这项设备的应用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好处 (一)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 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为学生拓展一定的知识面,而多媒体则可 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它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的容量,在较短 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 (二)能够立体展示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在物理知识的教育当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来以此感 悟到这门课程想要传递的物理理念,就现阶段我国的物理课本知识内容来说,大 多数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抽象,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掌握能力也比较差。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物理知识进行教育,利用 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对物理 知识当中的公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让学生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其实验器具过于复杂,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平面效果图,往往一知半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 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和每一个分解步骤。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 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们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 把水压入桶内。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 (一)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前提是教师具有一定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多媒体的使用很多都是程序上的操作,尤其是一些课件、幻灯片的制作,或是动 画的剪接,都需要教师熟练的应用能力,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内容编排设计, 因此要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保证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要适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 而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自身 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维护好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若教学活动只变为为 学生展示课件、展示动画,那么优势则会转为劣势。教师利用多媒体要有“度”, 要符合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联系,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上海市初级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学习要求

第一单元物质 本单元知识由太阳系、原子和密度等部分组成。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物质的一些基本形态和关于宇宙的初步知识,其中密度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力学中重要概念之一,且它与第五单元的压强、浮力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密度概念是在生活实例、有关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1.知道太阳系。知道八大行星,知道地球及其卫星,感悟科学的宙观。 2.知道原子。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知道原子是很小的;认识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及方法。 知道分子。知道分子动理论。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质量的概念。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同一物质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理解用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定义密度,根据公式ρ=m/V熟练完成物质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学会查密度表,记住的密度ρ水=1.0×103千克/米3。 知道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生实验: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调节天平横梁使其平衡;能正确读出质量值;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3)设计“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测得数据鉴别物质。 说明 (1)不要求计算混合物质的密度。 (2)在“用天平测质童”的实验中,重点是天平的操作使用,不要求多涉及天平的工作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融为一体,进行课堂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多信息、趣味浓的特点,进一步展示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长,并能正确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要想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使学生喜欢物理,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重力》教学中,用课件播放失重状态的一些资料,如杨利伟在太空中的行动,神七发射到太空时三名宇航员的一些行动。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学生对大气压是感觉不到的,所以无法想象。如果用课件播放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如马德保半球实验,注射器吸药等。然后比较有大气压和无大气压的区别,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可见度小,演示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拿到视频投影仪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作用,能让全班同学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视度很低,如果将仪器放在投影机上连接,并将连接现象投到屏幕上,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应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第三节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从这一点看,教学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原则正确的反映了教学规律且符合教学实际,它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也会不断完善。 物理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五条物理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物理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即教学生规范物理实验操作,向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正确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物理例题和习题等。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科学的实施教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学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讲物质的比热容时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说成“物体的比热容”;讲质量时,不能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体的量”;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力”说成“物质所受的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针对这些内容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既要做到讲准确、讲清楚,又不要一次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例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都涉及“力”的内容,但二者对“力”的内容要求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在高中物理讲“重力”时,只讲到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至于重力的进一步分析,在此阶段就不要再加深了。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

中学教师资格《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考试目标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 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 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 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3)知道物理教学活动包括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 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 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 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①中学物理课程总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物理课程的目的是确定物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②科学素养:一个人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 ③国际上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价:一、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认识。二、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④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⑤物理课程对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1.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2.增进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⑥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具体表述,是物理教师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目标变化: 1.把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4.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5.注重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社会与人类的责任感。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变化: 1.注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 2.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⑦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⑧课程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一是改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问题,二是为了表述的清晰与方便。) 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一、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方式,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⑩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一、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中学物理教学提问技能说课材料

中学物理教学提问技 能

中学物理教学提问技能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能帮助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思维走向主动跟随老师的引导,推动教学双边活动,同时又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触及学生思维兴奋点、提示思路、启动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但在实践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并非尽如人意,尽管老师在提问内容、方法、设计上颇费心思,却常常得不到学生积极的配合,或胡乱应对,不肯认真回答;或似深思,其实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实则六神出游……,种种消极表现从学生角度看,形成原因有年龄、心理、知识能力、学风等诸多因素,不作细论,我这里从老师本身而论,老师要“善问”,既要过硬的提问技能。提问得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效果如何的关键,教师教学中使用同一教材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但不同的老师启发引导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有异。因此提问的设计及应遵循的原则,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答问的评价等提问技能就成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 一、提问的设计及遵循的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如果不认真设计、不遵循一定的原则,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就会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庸俗,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招致教学失败。相反,好的提问可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设计及遵循的原则。 1、把握重点,具有针对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这样提出:“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所授新教材的提问时间”。所以中学物理教学提问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的内容目的,课堂目标,重、难点上设计提问,每一问都问在“点子”上,做到有的放矢,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认识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是教学的主旨,必须把握教材重、难点,及时点拨,层层设问,指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实现教学目的,避免随意性、肓目性和主观性。 提问具有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提问和设计上,必须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不应在枝节上拉扯过多,更不能无的放矢。如我们在讲“机械动力”时,课本开头有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的应用深入到物理教学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色彩。多媒体有很多功能,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展现物理教学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课堂上没法完成的试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领悟物理的魅力,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启发学生的思维,优化了课堂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物理课堂教学 由于多媒体进入到物理教学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色彩。多媒体具有动直观性,运用多媒体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因此,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物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做好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学生好奇心强,借此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兴趣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枯燥的物理教学变生动有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电教媒体可以真实地实况记录情景、实物演示情景、或音乐的渲染情景。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录像播放相关的学生熟悉的现实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八年级物理的序论课时,通过播放神舟六号发射这一壮观影像,让学生了解物理在航天方面的应用;原子弹爆炸产生巨大的蘑菇云多么绚丽,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随着科学的发展,已变成了现实了登天梦,学生看了之后,一定很好奇,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九年级《力的测量》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播放录像“足球运动员开角球,把球踢到球门前方,队友冲上前去,用头将球顶向球门,被守门员鱼跃接住。”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观看后分

关于物理教学类论文题目

附录:物理各类毕业论文题目 二、实验类 1、复摆实验仪的研究 2、杨摸量实验仪研究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10、镜像声波演示装置的设计与制作11、静电起电盘电荷收集装置的研制 12、非平衡电桥在非电量测量中的应用13、载流圆线圈平面内任意一点磁场的测试与理论分析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20、偶氮染料掺杂聚乙烯醇薄膜的光致双折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1、偶氮染料掺杂聚乙烯醇薄膜的四波混频特性的实验研究22、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23、如何做好学生分组实验24、如何测定弹簧的有效质量25、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26、固体激光器的光束质量分析27、光学谐振腔的优化设计28、对大学物理改革的思考:用电脑模拟实验过程29、理想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30、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31、光电效应伏安曲线研究32、物理实验对学生科学好奇心的培养33、大学物理实验专题课件研究34、激光全息实验分析35、设计性实验研究36、物理模型与中学物理教学37、CCD技术及其应用38、考研对我院物理本科教学的影响及对策39、塞曼效应实验研究40、H-D原子光谱实验的误差分析及其优化41、如何实现电机的变速42、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43、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法类 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2、谈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3、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 4、物理习题隐含条件的探讨 5、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讨 6、高中“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总结 7、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8、论物理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 9、新的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分析(择其某一项)10、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研究 11、物理教学中的创造人格培养12、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13、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14、对高考“理科综合”科目的改革的思考 15、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结构之设想16、现行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有关评价 17、对高中某一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电磁学,光学方面)18、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19、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比较与评价20、论非智力品质在物理学习中的形成与作用 21、中学物理光电实验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22、中学物理教学中互动作用的深入探讨23、用FLASH制作自由落体运动的课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24、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在物理教学中Powerpoint应用经验及技巧26、如何用Authware互动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7、中学物理兴趣培养初探28、在中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可行性初探 29、用Flash制作课件效果评析30、Powerpoint物理课件实用性与演示实验剖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18T15:09:22.0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作者:李炳康[导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前抽象化的物理知识更容易理解。李炳康(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陕西岐山 722400)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前抽象化的物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学生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应用策略,解决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到了优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应用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05-01 引言: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育,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新型的教育设备。现在,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教育的课堂当中,这项设备的应用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好处(一)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为学生拓展一定的知识面,而多媒体则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它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的容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 (二)能够立体展示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理解在物理知识的教育当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来以此感悟到这门课程想要传递的物理理念,就现阶段我国的物理课本知识内容来说,大多数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抽象,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掌握能力也比较差。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物理知识进行教育,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对物理知识当中的公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让学生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其实验器具过于复杂,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平面效果图,往往一知半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和每一个分解步骤。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们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入桶内。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一)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前提是教师具有一定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多媒体的使用很多都是程序上的操作,尤其是一些课件、幻灯片的制作,或是动画的剪接,都需要教师熟练的应用能力,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内容编排设计,因此要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保证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要适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维护好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若教学活动只变为为学生展示课件、展示动画,那么优势则会转为劣势。教师利用多媒体要有“度”,要符合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联系,让多媒体的应用符合有效促进教学的目标。(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局限性,教师要学会看到教师的板书教学、实验教学活动的优势,学会有机整合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情感的体验是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多媒体的仿真实验有惊奇感而没有成功的喜悦,真实感较弱。活动。黑板作为传统的教学媒体,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相对较长时间地保留在视野内,呈现整节知识的整体知识脉络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思路,促进学习交流。但板书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把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有着 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在学习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电路和特点,板书的内容可采用对比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将两者的不同区分开来,方便学生记忆,而具体的特点、现象展示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配合。而更一个重点则是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这也是多媒体不可完全替代的,只有亲身去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与神奇,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这种情感的体验是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多媒体的仿真实验有惊奇感而没有成功的喜悦,真实感较弱。因此,要做好多媒体与课堂实验的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看是适合多媒体展示还是教师的实验教学。(四)营造气氛,拓宽视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受到实验仪器条件的制约,一些实验的可视性差,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如人意,而多媒体可以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作用”一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不易理解,演示实验时,磁感线的分布及方向也不会体现出来,学生感到速手无策,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如果用课件演示,先在条形和马蹄形磁铁上方的玻璃板上放上少许铁屑,再轻轻地敲击玻璃板,画面上就会出现规则的磁感应线图形,用电子投影仪放大出来,就特别直观、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绘制出磁感线,就能使学生对“左手定则”的规律掌握很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克服不良的思维习惯,增长了见识.总之,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绪自由地翱翔于物理知识的殿堂.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不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摘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那么就可以使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物理教学艺术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判断的现象。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志弘 甘肃会宁县柴门中学甘肃省白银市730700 摘要:多媒体技术成功地运用到物理教学中,既可以把抽象的讲解与说教变成动态的图象和视频,又可以把平时教学中的微小、不利于观察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从而便于观察其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弥补了平时教学中的不足。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既节省了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挥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拙见。 1、能够在图与文的交融、动与静的结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是每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多媒体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然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克服了这种缺陷,它可以使静止的文本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片可以象动画一样移动,并能控制运动速度,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讲“电动机不停转动原理”这部分内容,由于它抽象难以理解, 且学生缺乏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如果单单结合书上三幅简图讲解,学生大脑中想象不出它的工作过程,所以教师做再多的分析也难以让学生理解。学生学得累,没有了兴趣,教师教得也很吃力,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把电动机工作过程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出来,很直观,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效果非常好,学生轻松老师也轻松,还为后来的“发电机”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扩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图例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十几分钟的内容在几秒内显示于学生眼前。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复习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知识更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常觉得抽象,难于理解。如九年级物理《热机》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部分内容,还有《电与磁》一章中“发电机的工作过程”等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实验室中的汽油机模型及发电机模型过于简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展现工作过程,导致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感觉很吃力,觉得知识很抽象,难于理解与掌握。为此,我动手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课件能分步展示每一个冲程中进气门、排气门的关闭状态,活塞的运动情况等,还能把四个冲程连续起来展示,并能调节飞轮转动的速度。刚开始,我让汽油机高速转动,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汽油机转动情况,激发学生探究其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