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考点内容大全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简答或论述)

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世界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革命虽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但已明显的具有反帝性质,因此,也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从领导力量上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摆脱了资产阶级控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取代资产阶级,踏上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阶梯;

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

⑵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思想上:五四运动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的渴望,为新思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拓宽了道路;

干部上:五四运动使大批知识分子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完成了思想转变,成为早期共产党人,为中共奠定了干部基础。

⑶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精神。

⑷五四运动又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简答)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道路、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胜利的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③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3、中共成立的建党规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解释:中国工人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灌输促使工人阶级有了更多的自觉性,而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也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中共一大(名词解释)

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

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组织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

5、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词解释)

1921年8月成立,是中共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总部设在上海(后迁往北京),张国焘、邓中夏先后任主任,机关刊物为《劳动周刊》,此后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5年5月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6、中共二大(名词解释)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关于工会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关于加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等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当前要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主义革命。并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规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特别是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而且初步解决了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方式、革命目标和革命前景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党的民主纲领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大标志,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二大制定了一个完备的党章和纲领,标志着中共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7、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简答)

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8、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及意义(简答)

内容:四次罢工分别是: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10月开滦煤矿罢工和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意义: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显

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这次工人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的事实也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简答)

⑴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联合一切有共同革命要求的阶级。

⑵ 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社会经济极端落后,人民贫困,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都无力单独同帝国主义斗争,只有统一战线,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⑶ 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中共刚成立,力量薄弱,迫切需要壮大力量,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党有较长的斗争历史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在部分地区有政权和一定数量的武装,但是政党内部涣散,机构松懈,成分复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中共需要国民党的旗帜,国民党需要中共作为新鲜血液,二者有共同的需要。

⑷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①是时代的需要。国内割据混战愈演愈烈。国际上,一战后列强加紧掠夺中国,是中国重新被列强联合控制。②革命斗争的需要。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是中共党人认识到,中国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仅仅靠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阶级无法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⑸ 国共合作有可能性:①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真正的民主派”,且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有自己的军队。且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理论上是资产阶级的使命,因此与之联合是可能的。②在共产党的促进下,中共三大确立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③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屡经挫折,希望通过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

10、西湖会议(名词解释)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与国内革命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会议做出了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党内合作的决定。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国共两党“党外联合”方针向“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西湖会议为中共三大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作了必要的准备。

11、孙文越飞宣言(名词解释)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1月2

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12、试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历史作用(简答或论述)

⑴ 政治基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⑵ 历史作用:①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共产党员,广大工农群众加入国民党,组成了革命联盟,实现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人民大团结。②国共合作促使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并取得伟大的胜利。③使诞生不久的中国得到发展,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④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13、国民党一大(名词解释或简答)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举行。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大会《宣言》中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决定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选举了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的中央领导机关。这样,国民党就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4、新三民主义(名词解释或简答)

①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一律平等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反帝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联合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光辉思想。

②民权主义:包括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一套理论和方案。规定了建国三时期说(军政、训政、宪政)。它充满着民主主义精神。出发点是避免专制独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流弊,真正做到“主权在民”。目的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③民生主义:发展前期的理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仅要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

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正式决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15、黄埔军校(名词解释)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

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16、国民革命军(名词解释)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组建的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变为反共反人民的军队。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议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由共产党人担任。取得了东征和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军队仍用这一名称。

17、广州国民政府(名词解释)

1918年7月,云南和两广人士退出国会,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

为了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议筹组“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正式成立,,统称广州国民政府或者广东革命政府。采取委员制,汪精卫为主席;并设置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为兼任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随后在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18、第一次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简答)

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争取领导。特别是中共党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作战方针的制定;中共党人的政治工作卓有成效;中共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②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沿途群众支持,香港罢工委员会的支持,工农运动又以共产党为领导。③苏联的援助,包括物资、军火、军事顾问、飞行员和冯玉祥的再起。

④帝国主义列强估计不足和军阀的腐朽。但是北伐战争中也蕴藏着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蒋介石势力的膨胀,而中共对蒋介石立场右转估计不足。

19、北伐战争前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斗争的主要表现(简答)

①国民党内部分化,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廖案成为国民党内部斗争公开化的标志。

②戴季陶主义和反戴季陶主义的斗争,戴季陶主义是国民党新右派提出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助长了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③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④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20、五卅运动(名词解释)

是一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的革命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

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国巡捕蓄意制造五卅惨案。30日晚,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各阶级统一战线,发动罢工、罢课、罢市, 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宣布总同盟罢工。接着,学生罢课,租界内商人罢市。7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成立,提出惩凶、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队等17项交涉条件。运动深入发展。6月26日,上海商界单独停止罢市。为保存革命力量,上海总工会决定各厂于8月中旬开始陆续复工。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革命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21、西山会议派(名词解释)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邹鲁等11人于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党部,因此这些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其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谢持、邹鲁等人党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22、整理党务案(名词解释)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阴谋事件。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谭延闿、蒋介石等9人联名提出旨在限制共产党、篡夺国民党党权的《整理党务案》。它的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数的1/3;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国焘等继续退让表示完全接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集团实力迅速膨胀,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23、中山舰事件(名词解释)

即“三二〇事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阴谋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妥协退让,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

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