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2019年11月10日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足

③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④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带有爱国性质,故①④正确;“扶清”容易让农民放松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故②正确;“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故③正确。所以答案选A。

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义和团运动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错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是由义和团运动而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符合事实的,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应视之为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另一方面,站在中国国家即清朝的角度看,又应将其理解为针对列强的国家主义式的抵抗。”空缺处应填入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清朝的角度看……针对列强的国家主义式的抵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即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对清政府统治,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也主要反对清朝统治,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清朝已经覆亡,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清朝的角度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这是清朝时期的反帝群众运动,只有义和团符合题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4.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北京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事变”是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答案】A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沦陷,慈禧太后逃亡承德。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主要反击洋人,故A正确;B是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的事变;C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运动,与“对抗各国”。D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事件,不符合材料中“无洋不反”的信息。

点睛: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材料中“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说明反对洋人的活动。

5.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A.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A

【解析】义和团是反对西方文明,破坏一切西式文明,图片中火箭炮说明义和团对于西方技术认识的理性化,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利用该武器进行抗击义和团,B错误;全面排斥说法绝对,C错误;D中阻碍说法不符合事实。

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外国侵略者的镇压

③清政府的剿杀

④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没有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同时二者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都反抗外来侵略,因此都受到外国侵略者以及清政府的镇压。故①②③正确,答案为A项;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D.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史实。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天山”“玉门关”都是新疆的地方,课本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将军是左宗棠”,故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8.“(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反对欧美文化B.强烈的爱国精神

C.抵制近代技术D.打败了侵华列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可知孙中山肯定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孙中山不认可义和团破坏西方文明,排除AC。D项说法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没有打败侵华列强,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翦伯赞《义和团》(1958年)

材料三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

(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

(3)材料二、三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

【答案】(1)山东;直隶。

(2)反帝爱国精神。

(3)不同:材料二只肯定了义和团积极的一面;材料三则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

原因: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中图9,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各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山东、直隶。

(2)本题根据材料二“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据材料三“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即可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

(3)本题据材料二“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据材料三“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即可从单纯肯定和一分为二两个方面回答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指导思想等方面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

材料二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材料三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运用新史观指出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材料二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材料一从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事实;材料二着眼与近现代史观,与世界和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6分)(2)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

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但是义和团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只有努力地学习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振兴。(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足以证明材料一对义和团的评价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特别是是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而材料二中的“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足以证明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是负面的,是消极极的,特别是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

(2)材料三中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足以证明陈旭麓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要看到义和团运动是因为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义和团毕竟是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义和团毕竟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义和团的评价

【名师点睛】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政治方面,攫取大量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列强还干涉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长期贫穷和落后。另一方面,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就是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理论。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心得体会 杜志仙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教师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观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日益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作为教师,通过学习,有着深刻的感悟。尤其,书中第三章:教师执教中的法律问题给我的教育教学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们应该从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审视着我们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高位与低微、权威与平庸框架下的等级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真正的人教育人的关系,就是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 《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利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第2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节能自由的尊重。”很明显,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定,无论是作为人的学生,还是作为人的教师,被尊重的权利是由于其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在七职业范畴内,更应从教育目的出发,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没有任何可能在选择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寻找尊重或不尊重学生的理由。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学生的受教育权是一项绝对权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履行义务,依法保证学生享有受教育的资格。 二、受教育权的发展 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教育法治实践中经历和将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过程。现代社会,受教育权愈来愈多地被人们认识到了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了它应当属于人本身应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的重要意义。依法规定和保证受

2015高考真题分章分节汇编之必修一之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优化试题:专题二_第3讲_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含解析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精修版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 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伊里布并非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牵涉的协定关税,并非最惠国待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故D项正确。 答案:D 4.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不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答案:D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

中国教育史期中考试题目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2.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1)基本内容: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六艺”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三大文教政策 (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有助于

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 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受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影响而发生,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 4.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机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 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习心得 文昌市迈号中学龙茉莉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 的合格教师应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 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 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 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 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 的忠诚,他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 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 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 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

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 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 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 楷模。”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 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既是师 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不仅要在自 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 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和远大理想。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 一切美好的替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通过这样 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三、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对于老 师则不可以“家长”自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 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 互为依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好老师 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

中国教育史-第10章测试题郑大

《中国教育史》第10章在线测试 《中国教育史》第10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45:1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b)的教育方针。 A、A.反侵略 B、B.反儒反封建 C、C.反西学 D、D.反洋教 2、明代万历九年(1581)意大利传教士(a)来到中国。 A、A.利玛窦 B、B.米怜 C、C.爱尔德赛 D、D.狄考文 3、1853太平天国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c)。 A、A.《新遗诏圣书》 B、B.《旧遗诏圣书》 C、C.《天朝田亩制度》 D、D.《真命诏旨书》 4、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传教士的是(b)。 A、A. 袁德辉 B、B. 梁发 C、C. 何进善 D、D.黄宽 5、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的中国人是(a)。 A、A.容闳 B、B. 黄宽 C、C.黄胜 D、D.李鸿章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可分为(abc)。 A、A. 宗教 B、B.政治教育 C、C.民主 D、D.平等教育 E、C. 科学技术教育

2、太平天国很重视军队的纪律教育、太平天国颁行的军律有(ab)。 A、A.《行军总要》 B、B.《定营规条十要》 C、C.《天命诏旨书》 D、D.《行军总要》 E、E.《天朝田亩制度》 3、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物有(abd)。 A、A.林则徐 B、B.魏源 C、C.严复 D、D.龚自珍 E、E.马建忠 4、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已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abc)。 A、A.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B、B.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C、C.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D、D.中西教育碰撞 E、E.教育称为统治阶级的附庸。 5、鸦片战争前后一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吹起了教育改革之风,其观点有(abc)。 A、A.不拘一格降人才 B、B.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C、C.师夷长技以制夷 D、D.中体西用 E、E.全盘西化

【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2019年11月10日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足 ③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④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带有爱国性质,故①④正确;“扶清”容易让农民放松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故②正确;“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故③正确。所以答案选A。 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义和团运动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错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是由义和团运动而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符合事实的,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应视之为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另一方面,站在中国国家即清朝的角度看,又应将其理解为针对列强的国家主义式的抵抗。”空缺处应填入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5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解析:选B。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据此可知,清政府() 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 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 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意思是以抓汉奸为第一要务,显然对于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对敌情的理性分析,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节测试题

《中国教育史》第02章在线测试 《中国教育史》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42:49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 A、A 固定的 B、B 不固定的 C、C在都城 D、D在乡村 2、《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 A、A 荀子 B、B子贡 C、C颜渊 D、D子思 3、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 A、A私学盛行 B、B教育平等 C、C刚刚萌芽 D、D学在官府 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A、A 武功之学 B、B 生产劳动教育 C、C艺术教育 D、D礼乐教育 5、私学发端于(B)。B\C都不对 A、A.西周 B、B.春秋中叶 C、C.春秋末期 D、D.战国初期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 A、A儒家 B、B墨家 C、C法家 D、D道家

E、E农家 2、西周的教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A、A.家庭教育 B、B.小学教育 C、C.大学教育 D、D.乡学 E、E.庠学 3、下面哪些符合私学的历史特点() A、A.不一定有固定教育场所 B、B.政教分设 C、C.学校向平民开放 D、D.官师分离 E、E.思想自由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 A、A.《诗》 B、B.《书》 C、C.《礼》 D、D.《乐》 E、E.《易》 5、孔丘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A、A.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B、B.要有不耻下问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C、C.学、思、行结合 D、D.启发诱导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争》知识点总结 一.1840至1900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原因:英国的侵略,请政府卑躬屈膝. 2、意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二)、黄海海战 、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概况:1894年9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3、结果:因李鸿章“避战自保”而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三)、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2、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邱蓬甲、徐骧、徐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

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在此后50年时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 祖国的斗争,一直没停止过。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侵略,义和团运动爆发。 2、概况:①1899年底,清政府派袁世凯至山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津京地区转移;②在北京城里,义和团战士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动猛攻,义和团运动达 到高峰。③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向帝国主义乞降,从背后攻击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外因----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 2、经过:(略)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要求】 1.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甲午海战。 2、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回顾 一)黄海海战(1894年9月)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 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 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圭 3、结果:战争以日军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结束,北洋水师损失虽大,但主力尚存。 4、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使清军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日 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二)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10月)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台湾保卫战:徐镶、丘逢甲领导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①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②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900年—1901年) 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义和团运动 (1)概况:山东—直隶—天津 (2)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3、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义和团战 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五、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 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1、这是光绪帝写的一首挽联,挽联中的公指的是谁? 邓世昌 2、结合所学知识,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复习题.doc

《教育法》 l、.《教育法》是什么时候制定、实施的? 制定: 1995年 3月18日实施: 1995牛 9月1日 2.《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本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3、《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4、《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l)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现化代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4)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6)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6.教育的管理部门是如何分工的?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 7.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是什么?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8、设立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程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备案手续。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2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或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l)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节测试题

《中国教育史》第03章在线测试 《中国教育史》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48:3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来到稷下学宫中游学的学派要()。 A、A 经官方同意 B、B 来去自由 C、C名人推荐 D、D考核选拔 2、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的是()。 A、A 李悝 B、B荀子 C、C商鞅 D、D吴起 3、墨子代表的()阶级的利益。 A、A地主阶级 B、B 奴隶主 C、C农与工肆之人 D、D知识分子 4、墨子的教育态度是()。 A、A 上说下教 B、B “不扣不鸣” C、C有教无类 D、D诲人不倦 5、《学记》来源于()一书。 A、A 《礼记》 B、B 《中庸》 C、C《大学》 D、D《论语》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礼记》中就教育理论阐发的集中与其历史影响而言,当推() A、A.《大学》 B、B.<中庸》 C、C.《学记》 D、D.《乐记》

E、E.《王制》 2、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其职能有()。 A、A讲学 B、B著述 C、C育才 D、D咨政 E、E议政 3、稷下学宫的特点有()。 A、A学术自由 B、B待遇优厚 C、C治学严谨 D、D思想统一 E、E生活刻苦 4、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表现在() A、A培养了众多的知识分子 B、B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C、C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D、D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E、E留给人以思考 5、孟轲认为实现“大丈夫”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A、A持志养气 B、B动心忍性 C、C存心养性 D、D反求诸己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C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光绪帝写下此对联是为了祭奠哪一位海军将领 A邓世昌 B刘永福 C左宗棠 D邱逢甲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法马尾海战 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5.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段民谣应该出自 A辛亥革命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北伐战争期间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6.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C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7.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 A笼络地方大员 B欺骗人民群众 C维护清朝统治 D讨好外国势力 8.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角度,左宗棠最大的贡献是 A编练新式军队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率兵收复新疆 D兴办洋务企业 9.下列关于邱逢甲和刘永福的事迹,表述正确的是:①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两位民族英雄②邱逢甲率领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在台湾各地痛击日军③他们的抗日爱国行为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援④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含练习、答案)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填空: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更大的和。 (2)国内背景: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理想目标;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年中日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 (1)时间及地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爱国将领:海军提督、“定远”舰管带、“致远”舰管带、“经远”舰管带 , “靖远”舰管带。其中邓世昌和林永升为国捐躯。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注意: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

不久后的战役)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主要力量:一支是丘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另一支是领导的黑旗军。 (3)斗争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其中台中附近的战役很是壮烈)。 (4)意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割台斗争也充分说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3.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来自阿古柏政权、俄国、英国的侵略。 (2)过程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年,消灭阿古柏主力 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1880年,成立抗俄军事基地 1881年,中俄签订《》等条约,收复伊犁; 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 (3)收复原因 ①策略准确(史实:根据新疆地形,确定“”的策略)。 ②人民支持(南进过程中得到各族人民支持)。 ③外交灵活(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外交谈判)。 (4)意义:粉碎了英俄阴谋,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开发了西北边疆。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原因 ①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②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 ③国共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路被炸,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城。 (3)结果:不到半年, 全境沦陷,日本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4)影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卢沟桥事变 (1)时间和地点:1937年7月7日。城 (2)标志: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南京大屠杀:1937年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 ,30万人遇害。 (2)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①1931年事变,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 ④1936年12月, 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