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的分类

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鉴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无耳,或有两耳、四耳。它是一种大盆,通常有三种用处:其一,是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贮水籍以照面;其三,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鉴这个字解作镜子、光照、审查,即源于此。

乐器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鎛、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饶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饶构成编饶。饶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编钟的件数逐渐增多,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甬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而鎛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和甬钟不同。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兵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持钺。中国青铜剑制作,其时代可上溯到商。西周早期出现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长度可达1米以上。短剑应称之为匕首。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从此流传百世。

铍其型似短剑,但能装长柄,多数呈柳叶形,茎部有一穿孔,其流行年代在战国末年以后。

戈是中国青铜兵器最常见的一种,也最具特色。戈是从收割作物用的刀发展而来的,其使用方法与刀相仿,是用戈援或啄或钩,因而称为“勾兵”。最早的戈是直援的,随后在援下延伸出胡,加长了起杀伤作用的利刃,也便于装柄。戈内是起与援平衡作用的,后来也作出锋刃。

矛是刺兵。把矛装在戈柲的上端能钩刺两用的这种兵器称之为戟,西周时代出现了矛戈混铸成一体的十字形戟,战国流行卜字形戟,战国时期新发现一种三戈联装的戟。秦汉的戟变成了“片”字型,如三国时吕布“辕门射戟”的戟,在中国应是家喻户晓的武器。

装有长柄的砍斫武器刀,在商代就出现了,尤其在西北地区比较流行,把刀和戈结合铸在一起的兵器,称之为勾乾、戟,西周时期常见。

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自命名,有撮、勺、龠、升、参(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书中说,战国时期中国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应有“权”,但在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实物,故尚待考证。

铜镜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它们的制作较粗糙,但系青铜镜已无疑问。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得以确认。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钮,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战国两汉时

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这对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有参考作用。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体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这可能与玻璃镜制镜技术的输入及流行有关。

杂器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型的青铜器之外,还有一些普通的青铜制生活用具,包括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梳、笄、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等。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战国以后,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有关。带钩、玺印、货币数量多,也有特色。三峡库区出土的摇钱树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器物。四川三星堆出土青铜人像、人面、神树等前所未见器物,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人像中最宠大的一件,高达2.6米,下有方座,上面站立人形,戴冠长衣、赤足,两手作握状,专家考证其应为宗教用具。人面里最大的一件,高64.5厘米,宽1.38米,长耳突目,隆鼻阔口,富有神秘色彩,这也应是宗教用具,或者是一种图腾。神树中最大的一件高有3.9米,上有巨龙和禽鸟花果。这些青铜器改变了我们对边远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青铜器分类

青铜器分类 1,食器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2,酒器 爵: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

棱作为装饰。 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3,水器 罍:(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盛酒或盛水器。 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4,乐器 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5,兵器

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6,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 扩展资料 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的分类 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艺术演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崭露头角的夏青铜器;商代前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青铜器也渐趋繁盛;商代后期是先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商代后期青铜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商代前期更广更发达;西周奴隶制继续发展,不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且完善了礼乐制度,由于礼乐制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青铜器在西周的时候全面鼎盛。 夏商周青铜器繁多,为了清楚地区别性质和作用,按照用途和形制特征大致分为五代类:具有宗教礼乐性质的容器、乐器和实用工具、兵器、装饰品。 礼制性质的青铜容器主要有食器和酒器两大类,五个器类酒器爵、角、盉食器鼎。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 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三、水器。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 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四、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等。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镞等。 六、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艺术演进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 二、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三、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11级美术非师班 林建清 1114040127

各种青铜器名称

各种青铜器名称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以利于研究各自形成的器形体系。分类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青铜器器形的正确认识。 例如,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不能区分敦、彝和簋,这些器往往被混淆在一起。又如在一些着作中,沿用宋人旧说,将椭杯定为礼器的器座,称为舟;这就使得对椭杯的器形和用途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又如,同一器名有不同的用途,应属不同类别。如缶这种器形,在东周时代有容酒的尊缶和容水的盥缶,而在有些着作中均称为罍,这就混淆了它们的类别。正确把握器形和用途的一致性,是青铜器分类工作的基础。 青铜礼器的分类还反映了各时期礼制的不同。工具和兵器的分类则显然与生产的发展和战争、作战的方式有关。 青铜器分类有以用途的性质为标准的,如礼器中分为食器、酒器、水器等等,而各个大类中还可按不同的器形做细分。如酒器类有爵、觚、觯、尊、壶等等。也有的摆脱古代典籍的传统分类,采用现代分类法的,如礼器归入容器一门,工具及兵器归入锋刃器,而其下又可分为若干类。 由于观察器形所取的角度不同,因而分类的标准也不同。例如,鼎是一个大类,全部的商周鼎可分为十数种乃至更多种不同的式样,但是也有将鼎列为三足器或四足器的,那么三足器不仅有鼎,而且也有斝、爵、盉、簋等等。但由于此法混淆了器物的性质,我国的考古界多不采用。较为流行的是按器物的用途分类,这有它的优越性。否则,如圈足簋和具有三足的簋可能会被分为两个类别。 青铜器大的类别可分为兵器、礼器、乐器、盥器(水器)、杂器等等。在大类下面又有细的分类。尽管如此,各家对类别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今以礼器为例:

青铜器分类

青铜器分类 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1] 青铜器 青铜器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

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市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11级工商管理111班匿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迹、记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奋斗史的青铜器,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其实最早的青铜器并不是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虽然中国的青铜器不是最早出现的,但中国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其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青铜器是石器时代的终结,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名贵的器物。 中国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涵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文更是研究历史青铜器文物的复、仿制品,厚重、洋溢着庄重与典雅。以金属的坚实、厚重表达着恒久与诚信,以华美的造型和精神内涵乃示华,因而它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真品。 青铜器的发展 1、萌生期的青铜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及一并发现铸造遗址,显示出青铜礼器已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以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育成期的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的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已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3、鼎盛期的青铜器(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已达到辉煌灿烂的程度,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并

青铜器名称图例

鬲(li ,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 足,也有四空足的。 甗(yan ,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 角(jiao,音“较”) :饮酒器。形似爵,前 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 ,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个别 四足,两柱,一鋬。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 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上有柱,旁有鋬(把手) 觚(gu ,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 均呈喇叭状 觯(zhi ,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 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觥(gong,音公)或称 兕 觥(sigong ,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 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 头形

尊(zun):盛酒器。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还有很多其他的象形类型的也称为尊 卣(you,音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彝(yi,音仪)或称方彝: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罍(lei,音磊):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hu,音胡):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pan,音磐):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青铜器的分类与青铜器的纹样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与礼制礼器 1. 它们是商、周 时期的青铜炊 煮器兼盛食器, 用于主食和肉 也是祭祀中 牺首鼎 ◎炊煮器/春秋晚期1982年安徽怀宁杨家牌 出土高38厘米口径21厘米/怀宁县文物管 理所藏● 首。此鼎造型若牺背驮鼎 而生动。鼎后部有尾 虽承圆鼎形制 更富生气 小动物 ● 春秋中至晚期偏早 带为群舒等民族所居 颇有民族特色 最初应由鼎演变 始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 器用。其形似鼎, 而 加熱。多用来煮唇边加厚 腹袋状 状空足。口沿上端立环形耳 至腹有鋬 形角兽面纹 皆饰连珠纹。袋状腹 纹 条纹粗犷 匀而薄。在商代前期 器最为精致。

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个 是甑鬲结 食器。多为圆形、 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商代早期开始 但并不广泛。到 青铜甗为数渐多。 又出现方甗。西周 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 春秋早期以 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甗主要是供日用, 与鼎、簋、盘、 使 伯甗 ◎炊煮器/西周早期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 西周墓葬出土通高39厘米,耳高6.2厘米,口径26 厘米,腹深22.5厘米,重5.1千克1976年陕西省宝 鸡市竹园沟西周墓葬出土 这 连体 口 部分裆 底有铜箅 壁环接 字镂孔及提钮。甑 腹 棱为中心 三组饕餮纹 部有乳状圆涡纹。 鬲 餮面 形尖角 状甚狰狞。甗底烟 炱极厚 用的遗痕。腹内壁 有铭文一行四字 “ 彝 这 的“白” , 就是“ 伯” , 是西周早期 国的一代国君。 2.食器

青铜簋出现在商 代早期,但数量 较少,商晚期逐 渐增加。商周时 期,簋是重要的 礼器。特别是在 西周时代,它和 列鼎制度一样, 在祭祀和宴飨时 以偶数组合与奇 数的列鼎配合使 ◎食器/西周高14.1厘米;口径18.5厘米; 腹径19.8厘米西 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 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亦 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 最 早的盂为陶制 出 , 盛行于西周中 至春秋中 , 为青铜鉴所取 代。汉代的盂 则变为另一种 多小而浅 质地也多有 并从食器 成为一 如水 【甲】 【乙】 环带纹盂 ◎食器/西周晚期1958年元月陕西省扶风县齐家 村东南青铜器窖藏出土 甲:通高40.5厘米,口径55.8厘米,腹深31.5厘米,两器形制、纹饰相同 差别较大。圆形敞口 足。口沿下有两对器耳 出器口 衔环耳。颈部及圈足饰窃曲纹 饰环带纹。 这 然 见的形式 量壮硕 中较为罕见。花纹装饰也极具特色流 雕般高出器表 人以沉稳、高贵的感觉。

青铜器分类

青铜器(Bronze Ware)是一种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其铜锈呈青绿色。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青铜器的铸造范围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等,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食器 青铜器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2] 酒器 爵,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以利于研究各自形成的器形体系。分类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青铜器器形的正确认识。 例如,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不能区分敦、彝和簋,这些器往往被混淆在一起。又如在一些著作中,沿用宋人旧说,将椭杯定为礼器的器座,称为舟; 这就使得对椭杯的器形和用途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又如,同一器名有不同的用途,应属不同类别。如缶这种器形,在东周时代有容酒的尊缶和容水的盥缶, 而在有些著作中均称为罍,这就混淆了它们的类别。正确把握器形和用途的一致性,是青铜器分类工作的基础。 青铜礼器的分类还反映了各时期礼制的不同。工具和兵器的分类则显然与生产的发展和战争、作战的方式有关。 青铜器分类有以用途的性质为标准的,如礼器中分为食器、酒器、水器等等,而各个大类中还可按不同的器形做细分。如酒器类有爵、觚、觯、尊、壶等等。也有的摆脱古代典籍的传统分类,采用现代分类法的,如礼器归入容器一门,工具及兵器归入锋刃器,而其下又可分为若干类。 由于观察器形所取的角度不同,因而分类的标准也不同。例如,鼎是一个大类,全部的商周鼎可分为十数种乃至更多种不同的式样,但是也有将鼎列为三足器或四足器的,那么三足器不仅有鼎,而且也有斝、爵、盉、簋等等。但由于此法混淆了器物的性质,我国的考古界多不采用。较为流行的是按器物的用途分类,这有它的优越性。否则,如圈足簋和具有三足的簋可能会被分为两个类别。 青铜器大的类别可分为兵器、礼器、乐器、盥器(水器)、杂器等等。在大类下面又有细的分类。尽管如此,各家对类别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今以礼器为例:

容庚《商周彝器统考》下编分为第一章食器,其下有鼎、鬲、甗、簋、簠、敦、豆、卢、会、俎、匕;第二章酒器,其下有爵、角、斝、盉、鐎、尊、觚、觯、方彝、卣、觥、鸟兽尊、壶、罍、缶、禁、勺;第三章水器及杂器,其下有盘、鉴、盂、盆、皿、罐、行灯、区及不知名器;第四章为乐器,其下有钲、句擢、铎、铃、钟、钟钩、錞于和鼓等。 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以各器物用途分类,如鼎分九种,鬲分五种,甗分二种,簋分六种,有些又分若干型,盨、簠、豆不分,敦分三种,匕不分,斝分四种,盉分七种(实六种),爵、角不分,尊分六种(有的种属根据形象又分若干型),觚不分,觯分四种,卣分十一种(实列十种),方彝分三种,觥分二种(皆有甲乙二型),乌兽尊不分,壶分十种,罍分二种,缶、罌、皿不分,椭器、勺、盂不分,盘分四种,匜分二种(皆有甲乙二型),鉴不分,鋪不分等,此书缺憾是不包括乐器。 分得更细的有:日本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将所有青铜器分为五大类,即食器、酒器、盥器、乐器和杂器。 食器分烹煮器、盛食器和挹取器。1、烹煮器又分:鼎、方鼎、鬲、鬲鼎、甗、釜、錡;2、盛食器又分:簋、盂、盆、簠、盨、敦、盛、豆、铏、俎;3、挹取器又分:匕、柶、毕。 酒器分:1、温酒器(下有爵、角、斝)2、煮鬱器(下有盉、鐎)3、盛酒(水、羹)器(下有尊、鸟兽尊、方彝、卣、罍、壶、钫、瓠壶、方壶、瓿、鈚、缶、盥缶、甗、榼、釜)4、饮酒器(下有瓒、觚、觯、兕觥、卮)5、挹注器(下有枓、勺)和6、盛尊器(下有禁)。 盥器有:盘、匜、鉴、鋗等。 乐器有:钟、镈、钲铎、铃、錞于等。 杂器有:炉、箕、炭钩、楇等。 本书将水器盥缶列为酒器类,而壶类中不分盥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和概况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和概况 摘要: 中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出土了大宗形态各异的青铜礼器,它们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它作为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礼制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白然铜矿——红铜,最早的铜器于1973年在陕西临潼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 是一件铜片。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 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 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具有熔点低硬度高等优点,而且不易锈蚀,填充性好,能铸出精细的花纹。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一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 的青铜器,其功能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中国青铜器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堪称空前绝后,佳妙至极,所以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不把中国青铜器作为馆藏重器,历代收藏家更是把青铜器作为镇宅之宝,世代相传。对于我国而言,早期文明中的青铜文明意义重大,对后期华夏文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铜器的塑制分武器和工具、乐器、生活用品(其期 武器和工具有: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乐器有: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有: (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以雷纹,青銅器紋飾之一。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大多填有雷紋。盛行于商和西

周初。 弦纹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次:1.在翻范以前,起首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那边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3).浇注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进步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设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楚。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集冷却后,即可去范、芯,掏出铸件。一次浇注成完备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群体浇铸”。商周器物多因此此方法铸成。凡以资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一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4).修整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骈枝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结。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烧焊法。在此就不先容了。二.掉蜡法掉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集

青铜器资料

一、青铜器与青铜时代 (一)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纯铜(即红铜)与锡、铅等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合金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点是:(1)熔点低。纯铜的熔点为1084.5℃,在加锡25%时,熔点可降低至810℃。 (2)硬度高。纯铜的硬度是35度(博林氏硬度计),加锡5~7%,可以提高到50~60度,加锡9~11%,则可提高到70~80度。这样不仅可以克服纯铜质地较软的缺陷,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金比例,铸造出硬度不同的器物。 (3)易于铸造。青铜合金中的铅,在铜中呈游离状态,使青铜合金液态流动性大大提高而具有良好的填充性,浇铸时可以填满整个器范,铸出精细的花纹。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考古发掘及其出土资料研究表明,在公元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古代中国步入了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这期间,青铜器的种类、器型、纹饰等都因时间、地域、族属的原故出现过不尽相同的变化形式,从而使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呈现出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装饰华美、铸造精良的特点,成就了辉煌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在商周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生产的青铜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品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在某些特殊产品的领域中,仍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晖。此外,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