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适应症】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道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球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灯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鼠咬热。

7.李斯特菌感染。8.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用法用量】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青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

周者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6.肌内注射,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激素等治疗措施。2.毒性反应:少见,但青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此种

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3.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病状加剧,称为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系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4.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萄、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5.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细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

革兰氏阴性细菌含有外膜,这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所没有的,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菌体并维持其固定形状,因此由以上大哥说明的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机制后即可使菌体破坏而死亡。

青霉素类可干扰细菌细胞壁mucopeptide的合成,使细胞呈现渗透上之不稳定,高的细胞内渗透性使细菌细胞膨胀和破裂,可能与外膜完整与否关系不大,一方面广效性青霉素如piperacillin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临床用途上效果就没有cephalosporins类来的好,且不能抗青霉素酶。

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杀灭G-菌。抗菌原理与杀灭G+菌的一致。

只是半合成经过结构改造和化学修饰使药物更容易穿透细菌外膜,到达PBPS。同时对青霉素酶和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增高。使到达作用靶点的有效药量增加。

按照以上诸位的说法,青霉素杀菌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就没有区别了,但事实上天然青霉素一般不用于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的治疗,但又可用于革兰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的治疗,其中原因还得请教诸位。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题库2-2-10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题 库2-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常采用的接种方法为(). A.连续划线法 B.涂布接种法 C.倾注平板法 D.分区划线法 E.棋盘格划线法 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是,常采用的方法为涂布接种法。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纸片法筛选PRP时所用的苯唑西林纸片含量为(). A.1μg B.2μg C.4μg D.5μg E.10μg

问题: [单选,B型题]快速生长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A.纸片扩散法 B.E-test试验 C.琼脂纸片洗脱法 D.微量棋盘稀释法 E.绝对浓度法 结核分支杆菌和缓慢生长分支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使用的都是绝对浓度法,而快速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的方法是琼脂纸片洗脱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8210148.html,/ ag电子竞技

问题: [单选,B型题]结核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A.纸片扩散法 B.E-test试验 C.琼脂纸片洗脱法 D.微量棋盘稀释法 E.绝对浓度法 结核分支杆菌和缓慢生长分支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使用的都是绝对浓度法,而快速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的方法是琼脂纸片洗脱法。

问题: [单选,B型题]缓慢生长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A.纸片扩散法 B.E-test试验 C.琼脂纸片洗脱法 D.微量棋盘稀释法 E.绝对浓度法 结核分支杆菌和缓慢生长分支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使用的都是绝对浓度法,而快速分支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的方法是琼脂纸片洗脱法。

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适应症】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道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球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灯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鼠咬热。 7.李斯特菌感染。8.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用法用量】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青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 周者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6.肌内注射,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激素等治疗措施。2.毒性反应:少见,但青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此种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酸,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菌种 青霉素生产菌株一般为产黄青霉,根据深层培养中菌丝体的形态,分为球状菌和丝状菌。在发酵过程中,产黄青霉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六个阶段。 1. 分生孢子的I期; 2. 菌丝繁殖,原生质嗜碱性很强,有类脂肪小颗粒产生为II期; 3. 原生质嗜碱性仍很强,形成脂肪粒,积累贮藏物为III期; 4. 原生质嗜碱性很弱,脂肪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为IV期; 5. 脂肪粒消失,形成大空泡为V期; 6. 细胞内看不到颗粒,并有个别自溶细胞出现为VI期; 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培养基 1. 碳源产黄青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蕉糖、葡萄糖等。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DE 值50% 以上) 进行流加。 2. 氮源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硫酸氨、氨水或尿素)。 3. 前体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 需在发酵液中加人前体。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4. 无机盐加人的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 且用量要适度。另外, 由于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 必须严格控制铁离子的浓度, 一般控制在30 μg/ml 。 发酵条件的控制 1.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 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 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

青霉素废菌渣微波水解制备复合氨基酸及应用

2017年第36卷第6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275· 化 工 进 展 青霉素废菌渣微波水解制备复合氨基酸及应用 张蒙蒙1,赵风清1,2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省固体废弃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摘要:青霉素废菌渣是制药工业青霉素发酵工序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危及生态。本文以废菌渣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采用微波水解方法得到复合氨基酸。将其作为石膏缓凝剂,可以实现废菌渣的安全、高附加值利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碱浓度、料液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浓度0.04mol/L ,料液比1∶4,微波水解时间10min ,温度85℃。借助氨基酸分析仪分析了水解产物的化学组成,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缓凝作用(石膏体系)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解物主要是赖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氨基和羧基官能团参与了钙的配位,形成了钙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从而延缓了石膏的溶解、水化和结晶过程,使凝结时间延长。 关键词:废菌渣;石膏缓凝剂;微波;蛋白质;水解;复合氨基酸;肽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6–2275–07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6.044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xed amino acids from waste penicillin mycelium by microwave hydrolysis ZHANG Mengmeng 1,ZHAO Fengqing 1,2 (1College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Hebei ,China ;2He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olid Wastes Utilization ,Shijiazhuang 050018, Hebei ,China ) Abstract :Waste penicillin mycelium (WPM ) is solid waste from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penicillin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hich will result in air pollution and threat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PM was treated by microwave hydrolysis in alkali condition to produce mixed amino acids ,which can be used for gypsum retarder to realize safe utilization of WPM. Based on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four factors were selected for orthogonal experiment :alkali concentration ,solid-liquid ratio ,treatment time ,and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hydrolysis process were obtained :alkali concentration 0.04mol/L ,solid-liquid ratio 1∶4,reaction time 10min ,and at 85℃.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oduct was analyzed using high speed amino acid analyzer. The retarding mechanism for desulphurization gypsum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TIR and 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tarder contained amino acids such as lysine ,tyrosine ,and cysteine ,etc. The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 in the retarder chelated with calcium ion ,forming mixed amino acids/small peptides complexes ,which delayed dissolution ,hyd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gypsum crystals ,thereby prolonging the setting time of gypsum paste. Key words :mycelium residue ;gypsum retarder ;microwave ;protein ;hydrolysis ;mixed amino acids ;petptide 第一作者:张蒙蒙(1992—),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赵风清,博士,教授。E-mail :zhaofq3366@https://www.360docs.net/doc/0018210148.html, 。 收稿日期:2016-10-09;修改稿日期:2017-0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04030)。 万方数据

氨苄青霉素合成

生产: 先将D(-)-苯甘氨酸的侧链羧酸用氯化剂PCI5。做成酰氯,再与6-APA进行缩合反应而得。在反应罐中加入丙酮和水,降温到-5--10℃时加入6-APA,再加盐酸苯甘氨酰氯,反应0.5h后用10%氢氧化钠调节pH至3.5。反应物用甲苯萃取。取水层,用10%氨水调节pH 值约3.0。用活性炭脱色,并过滤。滤液再用氨水调节使pH为4.8。静置,然后过滤,用丙酮洗涤,在40℃以下进行真空干燥得产品。 本报告技术部分对氨苄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反应机理、副反应及预防控制措施、设备、岗位定员、成本估算、环境保护、技术特点、产品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供国内氨苄青霉素技术开发参考;本报告通过参考大量专利文献对氨苄青霉素的工艺技术进展做了系统介绍。 本报告市场部分从氨苄青霉素的用途、下游产品、国内外生产状况、国内潜在生产厂家、国外生产厂家及规模、国内外产量走势、市场状况及预测、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价格、进出口状况、国内外市场分布、国内需求厂家及联系方式、国外需求厂家统计及潜在客户等诸多方面对氨苄青霉素的市场状况及发展方向做了详细论述,可作为氨苄青霉素的市场销售、客户开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 本报告最后一部分对氨苄青霉素技术开发、项目投资、生产及销售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第一章:氨苄青霉素简介 第一节:产品概述 第二节:产品说明 第三节:理化性质 第四节:技术指标 第二章:氨苄青霉素国内外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第一节:国内外主要生产工艺介绍 第二节:国内外核心生产工艺详述 1)工艺原理 2)工艺流程 3)工艺过程 4)设备一览表 5)岗位定员 6)成本核算 7)环境保护 8)技术特点 9)产品质量标准 10)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各种生产方法优缺点比较 第四节:国内外生产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章:氨苄青霉素用途

青霉素作用与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青霉素作用与介绍 【又名】芐青霉素,盘尼西林。 由青霉菌扶植液中分散而得,是一种有机酸,可以与金属离子或有机碱联合成盐。常有钠盐、钾盐、普鲁卡因盐和苄星盐。钠盐、钾盐均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或微有奇异臭,有引湿;遇酸碱或氧化剂疾速失效。正在水中极易溶解,乙醇中溶解。普鲁卡因青霉素为白色结晶粉末;遇酸碱或氧化剂疾速失效,甲醇中易溶,水中微溶。与碱药物如ST注射液等逐步失效;与酸药物如四环素分化失效;与氧化剂碘酊、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毁坏失效;与重金属盐类沉淀失效。 【药理作用】滋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身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障碍粘肽的组成,形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走细胞壁的浸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对革兰阳球菌及革兰阳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青霉素钠、钾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传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猩红热、丹毒、肺炎、脓胸、扁桃体炎、中耳炎、蜂窝组织炎、疖、痈、急腺炎、心内膜炎、骨髓炎、流行脑膜炎(流脑)、勾端螺旋体病(对本病早期疗效较好)、奋森氏咽峡炎、创伤传染、回回热、气坏疽、炭疽、淋病、放线菌病等。医治破伤风、白喉宜与相应的抗毒素联用。青霉素是使用周期最长的药物,它的地位正在医学界尚无可交换药物。 【规格】80万,200万,400万,800万。 【注重事项】有青霉素过敏者不要接触此药,免得发生危害!!! 【用法用量】此药正在水中易失效,分歧适倒进水中药浴,可直接注射或直接喷洒于鱼体和鱼鳃。亲鱼产后受伤时防御传染,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10万~20万单位/尾。对鳞立病用青霉素使每立方米水体含1500~3000万国际单位。 【主治】细菌烂鳃病,细菌传染。鱼苗鱼种远程运输时,每50公斤水加进40-50万单位青霉素,能进步运输成活率。

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李再兴1,2余忻1左剑恶1田宝阔2沈洪艳2王勇军3赵秀梅3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2.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 3.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研究所,石家庄050015 摘要:我国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抗生素菌渣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且属于危险固 废,其合理、安全处置是目前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抗生素菌渣的焚烧、肥料化、饲料化、填埋、能源化及其它处理处置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焚烧;肥料化;饲料化;填埋;能源化 Progress on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y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Li Zaixing1, 2Yu Xin1Zuo Jiane1Tian Baokuo2Shen Hongyan2Wang Yong jun3Zhao Xiumei3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NCPC, Shijiazhuang 050015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bulk drug producer of antibiotics. A large amount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which belongs to hazard solid waste in China was discharged from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and was very difficultly treat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reasonable and safe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for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n this theme was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technology of incineration, fertilizer, feedstuff, landfill and energy regeneration, and so on. And 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aling with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was prospected. Keywords: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incineration; fertilizer; feedstuff; landfill; energy regeneration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过敏及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8210148.html,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过敏及注意事项 作者:林会明杨光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3期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一下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毒性、副作用以及过敏原因,过敏后应该 怎样处理,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毒性;过敏 一、青霉素药理药效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 胞壁,而人類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 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该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 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青霉素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 二、青霉素药物毒性 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⒈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青霉菌 青霉素 研究

青霉菌 青霉属[Penicillium ,X=2 (P.species)] 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P.notatum)和黄青霉(P.chrysogenum)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灰黄青霉(P.griseofulvum)等可提取灰黄霉素。 异养需氧型。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 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 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 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 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 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

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土壤中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 采用适宜(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分离获得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常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含菌种的土壤,学校旁边的土层中获取 2.复筛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 3.培养基和试剂: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初筛培养基(含青霉素),试剂:青霉素,硝酸钾,氯化钠,重铬酸钾, 4.实验器材:无菌试管,烧杯,移液管,三角瓶,天平,接种环,高压锅灭菌锅,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培养基配制 ①: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 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pH7.2~7.4。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冷却后,倒致平版数个。 ②: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3,10-4,10-5的药剂),倒致平版数个 2.样品采样:取样时应取土壤表层下5~10cm处土样,干后混匀; 3 制备稀释液: (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2)另取装有无菌试管5支,用记号笔编上10-3、10-4、10-5、10-6、10-7。在每只试管中用无菌吸管加入4.5ml无菌水。(3)取已稀释成10-2的土壤液,振荡后静止0.5min,用无菌吸管吸取0.5mL土壤悬液加入10-3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即成10-3土壤稀释液。同法依次连续稀释至10-4→10 -5→10-6土壤稀释液。4:平板涂抹:取无菌培养皿,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

青霉素生产工艺 (1)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在二战中挽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进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 一、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1种,在分类上属于A类,酶的活性位点 上有丝氨酸,又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其作用机制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 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 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 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 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二、青霉素的发酵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菌不同,发酵工业也有区别。 丝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沙土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 7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6~7d)→种子罐(种子培养,25℃,

40~45h)→繁殖罐(种子培养,25℃,13~15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球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8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8~10d)→种子罐(种子培养,28℃,50~60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青霉素的分批发酵分为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两个阶段,进入合成阶段的必要条件是降低菌丝的生长速率。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有环境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温度、PH、培养基种类及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后者包括菌体浓度、菌体生长速率、菌丝形态等。 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并不相同,一般前阶段略高于后阶段。因此,在菌体生长阶段可以采取较高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而到达产物合成阶段,应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一般在左右,由于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水解,因此应尽量避免PH超过。 三、青霉素发酵过程控制 反复分批式发酵,100m3发酵罐,装料80m3,带放6-10次,间隔24h。带放量10%,发酵时间24h。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补入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让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只够维持青霉菌在前40h生长,而在40h后,靠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和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青霉素的合成期,大大提高了产量。所需营养物限量的补加常用来控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种,使代谢产物积累到最大。 (1)培养基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葡萄糖浓度调节是根据pH,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 碳源的选择:生产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和天然油脂。经济核算问题,生产成本中碳源占12%以上,对工艺影响很大;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的产量。葡萄糖、乳糖结合能力强,而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发酵初期,利用快效的葡萄糖进行菌丝生长。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 释放率予以调节。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 2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 pH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pH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pH值上升。 (4)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 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 低于10%饱

青霉素菌渣风险评价体系与抗生素菌渣管理体系的构建硕士学位(参考模板)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硕士学位论文 青霉素菌渣风险评价体系与抗生素菌渣管 理体系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PENICILLIN RESIDU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SYSTEM AND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DUE MANAGEMENT SYSTEM 苗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6月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国内图书分类号:学校代码:10213国际图书分类号:密级:公开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青霉素菌渣风险评价体系与抗生素菌渣管 理体系的构建 硕士研究生:苗杨 导师:孟宪林副教授 申请学位:工程硕士 学科:环境工程 所在单位: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14年6月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Classified Index: U.D.C: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PENICILLIN RESIDU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SYSTEM AND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DUE MANAGEMENT SYSTEM Candidate:Miao Yang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 Meng Xianli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June, 2014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 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 (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

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 pH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pH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pH值上升。 (4)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 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 低于10%饱和度时, 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造成呼吸强度下降, 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溶氧浓度是氧传递和氧消耗的一个动态平衡点, 而氧消耗与碳能源消耗成正比, 故溶氧浓度也可作为葡萄糖流加控制的一个参考指标。 (5)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 从而使氧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青霉素发酵的临界菌体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