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4.诗词五首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春望/杜甫

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四、赤壁/杜牧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7、“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8、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答案】

1、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 、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B 尔,是指这样,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B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5、C 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要心里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仍然会有远离尘嚣的效果,只需要“心”“静”,不需要“境”,所以C项的说法有误。故选C。

6、B 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7、“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8、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

二、《春望》杜甫

【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案】

1、D 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C 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A 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三、《雁门太守行》

【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

1、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四、《赤壁》 [唐]杜牧

【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习题】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3分)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案】

1、B 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

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原诗】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习题】

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2、本词第三至七句写词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交代,

借此表现诗人。

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的意境(画面、梦境)。

【答案】:

1、C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5、“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前两句写作者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

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2、《春望》杜甫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的词作中不多见.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宋词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就是出自《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 【原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é)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我报”二句:意谓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报,回答.王灼《碧鸡漫志》云:李清照少时便有古诗名气,“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其才华被扼制,不能有所 作为,故说“谩有”.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⑺谩:徒,空. ⑻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⑽吹取:吹得. (11)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12)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3)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 4、背诵默写全词。 一、新课导入:(写作背景)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主要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三、朗读全诗 1、读准节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读准字音 星河欲转zhuàn 千帆fn舞闻天语y 嗟ji日暮谩màn有鹏péng正举 蓬péng舟 (学生先自由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拂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1、这首词的内容能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梦 2、结合词中内容说一说她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

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中考复习题

24.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解析】B 尔,是指这样,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一、理解性默写: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达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主旨句的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解析】C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下列对《渔家傲》李清照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了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拼音版

渔y ú家ji ā傲ào ·天ti ān 接ji ē云y ún 涛t āo 连li án 晓xi ǎo 雾w ù 【宋s òn ɡ】李l ǐ清q īn ɡ照zh ào 天ti ān 接ji ē云y ún 涛t āo 连li án 晓xi ǎo 雾w ù,星x īn ɡ河h é欲y ù转zhu ǎn 千qi ān 帆f ān 舞w ǔ。仿f ǎn ɡ佛f ú梦m èn ɡ魂h ún 归ɡu ī帝d ì所su ǒ。闻w én 天ti ān 语y ǔ,殷y īn 勤q ín 问w èn 我w ǒ归ɡu ī何 h é处ch ù 。 我w ǒ报b ào 路l ù长zh ǎn ɡ嗟ji ē日r ì暮m ù,学xu é诗sh ī谩m àn 有y ǒu 惊j īn ɡ人r én 句j ù。九ji ǔ万w àn 里l ǐ风f ēn ɡ鹏p én ɡ正zh èn ɡ举j ǔ。风f ēn ɡ休xi ū住zh ù,蓬p én ɡ舟zh ōu 吹chu ī取q ǔ三s ān 山 sh ān 去q ù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

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嗟:慨叹。 报:回答。 谩有:空有。谩:徒,空。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白话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 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炼字赏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 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赏析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 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重点问题】 1.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舞”字的

表达效果 一个“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这是一个饱经人间沧桑的魂魄,也是一个不甘寂寞、“上穷碧落”以求索的精灵。 2.赏析“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归”字的表达效果 “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 3.简要分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的表达效果 “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述了出来。 4.简要分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的表达效果 “九万里风鹏”则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 【主旨】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24.诗词五首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春望/杜甫 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四、赤壁/杜牧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 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教法: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词人的作品是以清丽婉约著称的,总结;柳永、秦观、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这些作者的词作是否都一贯秉承宛转柔美的写作风格呢?显然并非如此,婉约派词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伟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与之以往风格大为不同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 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 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 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24、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学生情况分析:前面在本册中学生已经学过《唐诗五首》,对诗词的学习技巧已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文,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古诗,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把握情感。 1)、结合注释和草烤熟自译全诗。 2)、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夫妇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凄苦孤寂度过了晚年。 【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主旨】 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

(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直觉得)天河就要旋转起来了。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仿佛梦魂归帝所”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要回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2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阅读题及答案

(天接云涛连晓雾)阅读题及答案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仿佛梦境归帝所②。闻天语③,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有⑤惊人句。九万里风鹏⑥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 【注释】 ①星河:银河。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③天语:天帝的话语。 ④嗟,慨叹。 ⑤谩有:徒有,空有。 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参考译文】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

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 【文学常识】①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朝最富盛名的女词人。以诗言志,以词抒情,婉约俊秀,娟秀纯真,自成一体。 ②婉约派与豪放派:宋词风格的两个流派。婉约派的词风婉约绚丽,含蓄蕴藉,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豪放派的词风气象恢宏,豪放飘逸,代表词人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晨翁等。 一、《渔家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6.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4分)’ 7.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豪放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习题及答案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夫妇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凄苦孤寂度过了晚年。 【主旨】 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直觉得)天河就要旋转起来了。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

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仿佛梦魂归帝所”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要回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达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主旨句的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