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弗洛伊德

1909年9月

弗洛伊德为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而作的五次讲座。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

第一讲

女士们,先生们:在新世界的学生面前举办这种讲座对我来说是新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使我感到为难。我有幸使自己的名字与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我的演讲便以精神分析为题。我要对这项新的研究与治疗方法的起源和进一步发展,向你们作一番极其简要的历史回顾。……

当我还是学生,正忙于毕业考试时,一位维也纳的医师,约瑟夫·布罗伊尔博士〔正在试验治疗歇斯底里病人的方法(1880一1882)〕……布罗伊尔博士的病人是位21岁的姑娘,才智出众。他的病经过两年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身心紊乱,需要认真治疗。她的右侧肢体麻木、严重瘫痪,有时左侧身体也呈同样的病症,还出现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也大大减弱。当她想吃东西时,难以保持头部位置,并伴随强烈的神经性咳嗽、恶心。有一次,她接连几个星期丧失了饮水的能力,尽管她遭受干渴的折磨。她的语言能力也减退了,甚至连自己的母语也无法说、无法理解。最后。她处于一种“失神”、混乱、瞻望的状态,整个个性发生了改变。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论述这些状态……这些病症最初出现在她照料父亲的时候。她很爱自己的父亲,严重的疾病后来导致了他的死亡。但她被迫放弃照料父亲的义务,因为她自己发病了……

你们不要以为,诊断出病人患了歇斯底里而不是脑组织疾病时,最好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大脑疾病,药物往往无济于事。医生对于歇斯底里完全无能为力。他只能使其保持良性状态,但不知道何时能够治愈、如何才能治愈。因此,确诊一种疾病为歇斯底里,病人的处境没有多大变化,医生的态度却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歇斯底里病人采取的行动与对待器质性疾患的病人不同。他对前者没有对后者一样的兴趣,以为他们遭受的痛苦远不如后者那样严重,对这种看法有必要重新作出认真的评价……

在这个病例中,布罗伊尔是无可指摘的。他对自己的病人表示同情和兴趣,虽然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帮助她……满怀同情的观察使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些办法,首次有可能病人提供帮助。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处于“失神”或心理变态时,常常自言自语地重复几个词。这些词好像是从她那纷乱繁忙的思绪联想中泄漏出来的。这位医生听出这些词之后就让她处于被催眠的状态,一再对她重复那几个词,并观察由此引起的联想。这些提示使那些在“失神”状态时控制她思想的心理产物又重新出现了,并通过简单的言辞泄露出来。老实说,这是一种幻想,往往有诗一般的美。我们可以把它称作白日梦。我们通常把它看成这位守护父亲的姑娘的转折点。每当她产生这些幻想时,她便获得解放,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生活。这种健康状况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第二天又出现新的“失神”状态,可以用同样办法与新的幻想联系起来而解除。这就给人留下印象,在“失神”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是源自这类感情冲动的幻觉的兴奋的结果。奇怪的是这位病人发病时能够理解英语,并且只能讲英语。这种新疗法被称为“谈话疗法”,或者被戏称为“打扫烟囱”。

这位医生很快意识到,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暂时驱散重复出现的心理“乌云”,而且可以净化灵魂。如果在催眠时,病人能够回忆起它们最初出现的情形以及有关的联想,就能为它们所引起的情绪提供发泄口,从而使疾病的症状消失。“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病人渴得要命,却突然不能喝水了。并且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理由。她手里拿着一杯水,可是一碰到嘴唇就把它推开,就像得了恐水症一样。显然,在这几秒钟内,她处于失神的状态。她只能吃水果、瓜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来减轻干渴的煎熬。约六星期之后,她终于在催眠中极其恶地谈到了自己讨厌的英国保姆。她说,当她走进那位保姆的屋子时,发现保姆的可惜的小狗从杯子里喝水。她出于礼貌保持了沉默。医生发现,在她表达了这种被抑制的强烈愤怒之后,她又想喝水了,而且毫无困难地喝了大量的水。当她从催眠中醒来时,杯子就在她的嘴唇旁边。那些症状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请允许我对这个试验再罗嗦几句。以前从未有人用这种方法治好过歇斯底里病,或者如此深入地理解它的病因。如果这种猜测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是

一项意义深远的发现,很可能以类似方式产生的主要症状都可以用这种办法解除。布罗伊尔不遗余力地证明这一点,并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研究其他更严重症状的病理。情况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带感情色彩的经验产生的,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残余物、沉淀物。我们后来称之为“心理创伤”。把这些症状与当时产生它们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本质。用专业术语来讲,这些症状是留下记忆痕迹的情景“决定”的,不能作随心所欲的解释或者把它们描述成神经症莫名其妙的作用。

只有一种例外的情况我们必须提及。引起这种症状的往往不是一种经验,而是几种经验,也许是许多类似的、重复的心理创伤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这种后果。这就有必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再现记忆中发病的全部过程,当然是以相反的顺序,最初的成为最后的,最后的成为最初的。在没有清除那些后来的记忆之前,要想直接触及最主要最基本的创伤是不可能的……

几年之后,我开始对自己的病人采用布罗伊尔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我的经验与他的经验完全吻合……如果你们允许我加以推广的话——在简洁的表述中,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结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歇斯底里病人受到记忆恢复的折磨。他们的症状是某种(创伤性)经验的记忆符号或残迹……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也无法忽略对自己有利的现实。心理生活决定致病创伤的固恋,这实际上是精神病最重要的特点。我应该承认,当你考虑到布罗伊尔的病人的历史时可能会提出异议。认为她的所有创伤都是在她照料自己病重的父亲时造成的,因此她的所有症状只能看成是他患病和死亡的记忆符号;认为与悲伤,与关于死亡的想法的固恋对应的症状,在病人死亡之后不久产生不能说是病理性的,而是正常的情绪行为。我承认;布罗伊尔的病人显示的创伤性情感固恋的确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

迄今为止,我们只是解释了歇斯底里症状与病人生活史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布罗伊尔观察到的两个因素,这样可以获得这种疾病发病过程及其治疗方法的启示。先考虑第一个因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布罗伊尔的病人的发病

情景几乎都是必须抑制强烈的兴奋,而不是用适当的言语和行为提供发泄口。在遇见保姆的小狗的那段经历中,她出于礼貌压制自己,不表露过于强烈的厌恶。她坐在父亲的病榻前,小心谨慎,不对病人流露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的沮丧。后来,当她在医生面前又重新产生同样的情景时,她曾经压抑的情绪就以一种特殊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像是长期遭受了禁闭一样。当医生努力使这种情景重视时,由该情景引起的症状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在它完全暴露之后,症状就消失了。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病人在医生面前重新体验与创伤有关的情景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情绪未能充分地开展,那么这种过程就没有什么效果。显然,病人的疾病和恢复健康依赖于这种情绪展开的过程。我们认为,把“情绪”看成一个量是合理的,它可以增强、派生和转移。这样就迫使我们得出结论,病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在致病的情景中,情绪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发泄。疾病的本质在于这些被“囚禁”的情绪发生了一系列反常的变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永久性结果被保持下来,成了心理生活中长期障碍的根源。另一部分变成对身体的反常的支配和抑制,发病时以身体症状表现出来。我们把后一种情形称为“转变性歇斯底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部分心理能量通过支配身体的神经得到疏导,成为“情绪表现”。转变性歇斯底里则使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过程逾常,相当于过分强烈的情绪表现,它以一种新的途径进行发泄。如果一股水流通两条渠道,那么当一条渠道出现障碍时,另一条渠道就会溢流。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完成关于歇斯底里的纯心理学理论了,这里我们把情感过程放在第一位。布罗伊尔后来的观察迫使我们把它们归因于另一种意识条件,它在决定该疾病的特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病人在正常状态之外,表现出多种精神状态,“失神”、混乱和性格变化。当她处于正常状态时,完全记不起使她犯病的情景及其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她忘记了这些情景,或者说使它们与发病脱离关系。当病人被催眠时(这是有可能的),可以很费力地使她回忆起这些情景,这种回忆可以使那些症状解除。若不是催眠的实践和试验,对这个事实的解释,将会使人感到极为困惑,通过对催眠现象的研究,一个初看起来有点怪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这就是几种心理组合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可能的。它们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彼此“完全不相干”,这就可能导致意识分裂……以同

样的方式完全可以解释歇斯底里病例中的事实。布罗伊尔得出结论,歇斯底里的症状源自特殊的精神状态,他称为“催眠状态”。……以后,我还要说明除催眠状态外的其他影响和过程,但布罗伊尔仅限于这个因素。

或许,你也会感到布罗伊尔的研究只是给了你一种不完备的理论和对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不充分的解释。但是,完备的理论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如果有人观察伊始就给你提供一种没有漏洞的圆满理论,那么你就有更充分的理由表示怀疑。这样的理论只可能是他思辨的产物,而不是对事实公正研究的成果。

第二讲

……伟大的法国观察者夏尔科本人并没有创造心理学的理论的意愿。我在1 885-1886年曾经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P·雅内首先尝试深入地探索歇斯底里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把精神分裂与个性作为理论核心时,我们是在学习他的榜样。雅内根据在法国流行的、有关遗传和退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关于歇斯底里的理论。按照他的观点,歇斯底里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退化形式,表现为心理综合机能的先天性“弱点”……

我继续解释布罗伊尔开创的研究,很快形成了关于歇斯底里分裂(或意识分裂)的根源的另一种观点……布罗伊尔所采用的精神发泄法(渲泄法),预先假设病人必须处于深度的催眠状态中,因为只有在催眠状态中才能获得致病联想的知识,处于正常状态时,无法知道这些知识。催眠作为一种怪诞的、可以说是神秘的辅助手段很快就使我感到不快了。当我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使所有的病人进入催眠状态时,就决定放弃催眠术而采用与此无关的精神发泄法。

因为我无法按照自己的希望改变大部分病人的心理状态,我就设法直接在正常状态下治疗他们。这在最初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毫无目标地进行的。困难在于:要从病人那儿发现某些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的东西。人们怎么能指望这样的方法获得成功呢?对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并有启发性的过程的回忆帮助了我,这是我在南希的伯恩海姆诊所里看到的。伯恩海姆向我们显示了,人们处在催眠梦

游的情况下如何经历各种经验,然后明显地失去对这些梦游经验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在正常的状态下也能被唤醒。如果向他们询问梦游时的经验,他们一开始会说自己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伯恩海姆一直坚持、敦促、肯定他们是知道的,那么每次被遗忘的记忆都会恢复。

我也照此对付自己的病人。当他们宣称什么也不知道时,我就肯定他们是知道的,让他们把它说出来,我还冒昧提出,当我把手放在病人的前额时,这种记忆就呈现了。我用这种方法而不是用催眠法,成功地从病人那儿知道了在被遗忘的致病情景和它们以后留下的症状之间联系起来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这是一种麻烦的,使人精疲力尽的过程,并且不是一种完善的技术。但是如果我没能从数据中得出明确的结论,我是不会罢休的。我证实了,被遗忘的记忆并没有失去。它们仍然属于病人,准备再现或形成与其他心理内容的联想,但是他们受到某种力量的阻碍,不能成为意识,被迫处于无意识状态。对这种力量存在的假设是有一定把握的,把病人无意识状态的记忆变成有意识状态就要克服这种力,这时病人可以感觉到自己克服它所作的那种努力。人们可以通过病人的抗拒看到这种力的存在,它使病人维持病态。

我关于歇斯底里心理过程的理论正是以这种抗拒的思想为基础的。已经发现,为了治愈病人就有必要克服这种力。以这种治疗为起点,可以构造一种完全确定的理论。正是这种力在目前情况下阻碍被遗忘的思想进入意识,它本身也会导致遗忘,并受到致病经验的压制。我把这种催眠过程称为“压抑”,并且认为,可以用抗拒的无可否认的存在来证明它。

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这些力究竟是什么,从我们能够认识的歇斯底里致病机制来看,这种压抑的条件是什么?精神发泄法提供的关于致病情形的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在有这些经验中都产生过一种希望,它与个人的其他欲望尖锐对立,与伦理观念、美学观念、病人个性的自负都不一致。于是产生短时间的冲突,内心斗争的结果是对这种意识中的观念的压抑,来承受这种不一致的希望。于是这种希望因受到意识的压抑而被遗忘。在与“自我”有关的问

题中,观念的不一致是产生压抑的动因,伦理与其他个人的自负则是压抑的力量。为一致的希望、冲突的持续会引起强烈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可以通过压抑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过程就是保护个性的一种手段。

我不想举很多例子,我要告诉你们我处理的病例中的一段经历,其中压抑的条件和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当然出于我的个人原因,我省略了此例的病史,并且删去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考虑。这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深深地依恋于自己不久前死去的父亲,类似于布罗伊尔的病例,她也照料了父亲。当她的姐姐结婚以后,她对自己的新姐夫非常有好感,这使她很容易感受家庭的温情。她的姐姐不久便得病死亡,当时这位姑娘和她的母亲都不在。在外的亲人很快被叫回来,但没有告诉她们悲痛的实情,当姑娘站在死去的姐姐身边时,不一会她的头脑中便涌现出这样的话:“现在他自由了,可以娶我了。”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念头泄露了她对于姐夫深情的意识,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后这种念头就受到了自己厌恶的感情的压抑。这位姑娘得病了,具有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我着手治疗这位病人,看来她完全忘记了在她姐姐病床前的景象,和那种曾经产生过的不自然的自我欲望。在治疗过程中她回忆起来了,重新产生了致病时刻深情的激动,于是通过这种方法把她治好了……

我们的理论与雅内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并不认为精神分裂是由于先天性地缺乏某部分精神器官来综合自己的经验,我们用对立的心理力量的冲突来动态地解释它,我们承认它是每一种心理情结抗拒其他情结而主动挣扎的结果。

这样一来,在我们的理论中马上产生了许多问题。心理冲突的情况经常发生,到处可以观察到自我为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记忆的折磨所作出的努力,其结果并不是精神的分裂。如果说冲突会造成精神分裂,那么我们必须假设它还需要其他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承认,“压抑’的假设并不是心理学理论的结束,而是它的开始。但是我们可以暂时前进一步,而待将来,通过更多的工作使我们的知识完善起来……

根据对歇斯底里病人和其他神经症患者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他们未能成功地压抑与不相容愿望有关的观念。他们把它从意识和记忆中驱逐出去,从而使售己免除大量的精神痛苦,但是这种被压抑的愿望在无意识中仍然存在,只是在等待机会致活;并且终究会以一种伪装的、难以识别的、并与痛苦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代理人形式、进入意识而不再是一种受压抑的观念,使得病人认为自己通过压抑免除了痛苦。这种被压抑观念的代理人——症状——通过自我的防御而抗拒了进一步的攻击,它不再是一种短期的冲突而成为一种长期的痛苦。我们可以从这种症状中观察到,在剥去它的伪装后,仍可追寻到与原来被压抑的观念相似的残迹。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建立的方式。而要治疗它,就必须沿着同样的途径追溯到受压抑的观念。如果这种受压抑的东西再度进入意识,——这个过程要先克服相当大的阻力——那么就会引起心理的冲突,这正是病人力图避免的。在医生的引导下,冲突能够以比忍受压抑更加愉快的方式结束。有多种适当的方式使冲突和神经症得到愉快的结局,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尝试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要么病人的个性可以相信,他排斥致病愿望是错误的,他本可以全部或部分地接受它;要么这种愿望本身可以指向不被反对的更高目标,即所谓的升华;或者承认这种排斥有正确的动因,是自动的,因而不充分的压抑机制就可以获得更高级的、富有特点的人类心理机能的加强,人们就可以成功地通过有意识的思想来控制愿望。

请原谅我没能更加清晰地表达今天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方法的要点。这种困难不仅仅在于主题的新颖性。

不被接受的愿望尽管受到压抑,还是成功地对无意识留下了影响,关于在压抑失败时和产生代理人或症状时必然存在的主观因素和构造上的因素,我们以后将进一步谈论。

第三讲

……在我治疗的病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力量:一方面,意识竭力要把被遗忘的、存在于无意识中的经验拉回到意识中来;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抗拒阻止被压抑的观念或者它的相关物进入意识。如果这种抗拒不存在或者非常弱,那么被遗忘的材料就会不带伪装地进入意识。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对于一种观念的抗拒越强,伪装就越是彻底。侵入病人意识的思想代替了寻求出路的观念,成为一种症状。它们是受压制观念的新的、人为的、暂时的代理人,抗拒越强这些伪装越彻底。但是,这些代理人必然表现出与作为我们寻求的目标的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症状。当抗拒不太强时,根据这种入侵有可能发现我们所要寻求的隐蔽目标。作为一种暗示,它必定与被压抑的观念有关,是对同一事物的间接描述。

我们知道,在正常心理学的例子里总是假定类似的情形会引起同样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机智。根据我对心理分析技术的研究,我必须考虑机智的性质。我举一个例子,这个故事最初出自英语。

这段轶闻是:“两个邪恶的商人投机获得成功,积聚了大量财富,然后他们竭力挤进上流社会。他们使用的手段之一,是请该城最负盛名、要价最高的艺术家来画象,希望这些画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两幅昂贵的画最初在一次盛大的社交晚会上展出。两位主人把最有影响的鉴赏家和艺术评论家领到挂着肖像的会客室的墙跟前,期待着溢美之词。这位艺术家端详了半天,然后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最后指着两幅画像之间的空处问道:“那么救世主在哪儿呢?”’……

我们知道,批评家的意思是说:“你们是一对恶棍,好像救世主是在你们中间被钉到十字架上去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说,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初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与要谈的事毫不相干。可是过一会儿,我们就意识到,这是对所攻击目标的隐喻,是它名副其实的代理人。我们不能期望在这种机智中,去发现我们从理论上设想的病人入侵观念的根源的关系,但是我强调,在机智与入侵观念之间有着类似的动机。为什么这位评论家并不直接说出他对那两个无赖的看法呢?因为他除了想直接说出之外,还受到强烈的相反动机的影响。这就是

意识到得罪主人的行为很危险,主人可以借助于大量仆人的暴力……因此,这位评论家并不直接表示出蓄意的攻击,而是以一种伪装的方式,采取一种省略的隐喻。按照我们的假说,当病人产生入侵的观念作为被遗忘观念的代理人时,这一组观念就会开始起作用,而这种被遗忘的观念正是我们所寻求的目标……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即设计一组观念,它们都具有共同的情调,按照苏黎世学派(布罗伊尔、荣格和其他人)的习惯,可以叫做“情结”。于是我们可以说,如果从病人的最近记忆开始,去寻找被压抑的情结(这是我们想竭力发现的),只须病人同我们交流足够数量进入他头脑中的观念。我们让病人按照他自己的愿望讲下去,我们还坚持这样的假说,所有的一切与我们所要寻找的情结都有间接的联系。如果说,这种发现被压抑情结的方法带有太多的偶然性,那么我至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实际上,这种技术还会遇到一些麻烦。病人常常会中断,并声称自己脑中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可说了。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我们的程序就再次被证明是不适用的。但是更加细致的观察表明,这种万念俱尽的状态实际上永远不会出现,这只表明病人受抗拒的影响,撤回或者抛弃所知觉的观念。伪装成批判这些观念的价值。如果预先告戒病人不要去批判这些观念,就能使病人避免这种情形。他必须说出脑子里想到的任何东西,完全不要有批判性的选择,即便他认为是不重要的、不相干的、毫无意义的,特别是令人不愉快的观念,都要讲出来。有了这些规定,我们才能保证自己可以追溯被压抑的情绪……

这种对付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进入头脑中观念的方法,在我们设法扩大意识范围时并不是唯一的技术手段。还有另外两种方法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就是对梦的解释和对病人的失误或者漫不经心的行为的评价……

你们一定记得,我们梦中产生的景象与精神错乱时产生的景象,不仅从表面看非常相似,而且有着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与清醒时的正常生活相符。如果有谁认为这些正常感觉形成的错觉,这些妄想和性格的变化是令人惊异和无法

理解的,似乎不能算非常荒唐,但说明他对这些病态的心理产物不过是一些最普通的感觉一无所知。

我们在清醒时往往不重视梦,就像精神分析家要病人说出自己头脑中入侵思想时病人的态度一样。显然,我们抵制了它,因为我们很快就把它遗忘殆尽了。我们对那些并非混乱和毫无意义的梦估价太低,因为是感到它对于我们的个性来讲太陌生……﹝但是〕并非所有的梦对于做梦者的性格都陌生到无法理解、混乱不堪。如果你愿意考虑一岁到一岁半孩子的梦,你就会发现它是非常简单和易于解释的。幼儿所梦见的总是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些愿望是在白天产生而没有得到满足的。你不需要什么解释的技能就可以发现这种简单的答案,你只要探索一下孩子在白天(做梦的那个白天)的经验就可以了。如果成年人的梦也和儿童一样,那么他们的梦也是为了满足做梦的那个白天所产生的欲望。这确实是关于梦之谜的真令人满意的解答。事实确实如此,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一步步地排除寻找这种答案的途径上的困难。

在所有反对意见中,最有份量的意见认为,成年人的梦中一般都有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难说是满足哪一种欲望。我们的回答是:这些梦披上了伪装,梦中心理内容的原始含义和实际的表达完全不同。你必须区分梦的显在内容和潜在内容,前者我们只能在早晨模糊地回忆起来,很难用语言描述;后者我们必须假定它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这种梦的失真过程和研究歇斯底里病人时所揭示的过程一样。它说明了对立的心理力在产生梦和产生症状时起着同样的作用。

梦的显在内容是梦中无意识思想的伪装代理人,也是抗拒的防御力量所致。这些力量在清醒的生活中阻止被压抑的愿望进入意识。甚至在放松的睡眠中,仍然有足够强的力量迫使他们带上某种伪装来掩蔽自己。做梦的人只知道梦的很少一些含义,正如歇斯底里病人对于自己症状的意义及关系了解甚少一样。梦还有潜在思想,它和梦的显在内容之间存在着上述关系,你可以分析自己的梦来证实这点,这个过程正是精神分析的技术。你必须从梦的显在元素的表面联系进行完全的抽象,寻找入侵的思想,按照精神分析的规律,它们是自由联想时由每一个

分离的梦的元素产生的。从这种材料就可以发现梦的潜在思想,正如从病人的症状和记忆有关的幻想来猜测他那被掩盖的情结。当你用这种方法发现了梦的潜在思想时,你立刻会明白,以适用于儿童的规则来解释成年人的梦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替代梦的显在内容的材料就是梦的真实意义,它是通俗易懂的。把它与白天的印象联系起来,就会看到它是一种未得到满足的愿望的满足。于是,我们醒后回忆起来的梦的显在内容便可以描述为被压抑愿望的伪装满足。

另一种综合的方法亦可洞察梦中无意识的思想伪装成梦的显在内容的过程。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梦的工作”。它能最充分地满足我们的理论兴趣,因为再无其他地方可以使我们研究无法预料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或者更确切地讲,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分离的系统之间。在这些新发现的心理过程中,有两种最显著的心理特点的变化,即凝缩和移位,或者重新评价。梦是不同的心理组合彼此反应的一种特殊情形,就和精神分裂的结果一样。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它看来与伪装的作用一样,在压抑失败时,伪装使被压抑的情节变为症状。

你可以用自己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来分析梦,从而进一步发现,儿童期的印象和经验对人的发展过程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在成人的梦中保留童年的全部特性和愿望,包括那些在后来岁月里被迫放弃的愿望。这些在成年人的梦中依然存在,它可以通过发展、压抑。升华和反应的过程打印在你的身上,使你从带有特殊天资和倾向的儿童成长为所谓的正常人、一个受害者,并成为我们痛苦地得到的文明的牺牲品。还要注意这样的事实,从梦的分析中发现,无意识利用了某种象征主义方法,特别表现在性的情绪方面。这种象征主义的一部分性质会因人而异,但有些性质却很典型,看来与我们设想隐藏在神话和传说后面的象征意义一致。通过对梦的研究来发现对于这些象征意义的解释并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必须提醒你们,不要被下面的反对意见引入迷途,认为焦虑梦的存在与我们关于梦是满足愿望的想法矛盾。除了考虑到在对焦虑梦作出评价之前也需要进行解释,还可以说,一般来讲,焦虑并不是以简单的方式依赖于梦的内容,

就像一个人不了解更多的事实,不对神经焦虑症作更多的注意就进行设想那样。焦虑是在被压抑的愿望过分强烈时,自我摆脱这种愿望的一种方式,这在梦中很容易得到解释,就好像欲望过了头而满足了相反的欲望……

我现在谈论一组日常的心理现象,对它们的研究是精神分析技术上的补益。这就是失误(行为乖僻),它发生在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身上,但在后者身上一般没有什么意义。遗忘他本该知道并确实知道的事情(例如暂时遗忘别人姓名),经常出现的口误,在书写和阅读时发生的类似错误,在错误的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行为,丢失或者打碎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以前还没有人从中看到它们在心理上的确定意义。它们通常被看作一种偶然的经验,不留心,不在意或者类似的情形而忽略了。这里还包括那些人们不经心而完成的动作或者姿势。不用说,这些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重要性,例如,玩弄一些物体,哼小调,摸一个人的身体或衣服,等等。

这些小事,这些乖僻行为,像某些症状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在我看来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也像人们一般心照不宣所认可的那样。它们实际上具有某种意义,一般很容易并且肯定可以根据它们所发生的情况来加以解释。它们表示了一种被压抑的冲动或目的,如果可能的话,就隐藏在一个人的意识后面。或者它们完全出自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和情结,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和情绪也产生了症状和梦。

由此可知,它们与一系列症状有关,对它们的观察和对梦的观察一样,可以导致我们发现心理生活中隐藏的情结。通过它们可以暴露一个人最深的个人秘密。这种情况在正常人中间能够如此容易,如此普遍地发生,总的来讲,对于这些人压抑是很成功的。因为它们具有不引人注目、不易觉察的性质。但是它们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因为它们证明了,即使在正常人身上,也存在着压抑和代理人。你们早就注意到了,精神分析专家的特点在于心理生活中的确定意义有特别强烈的信念。对他来说,没有一种心理表现是无意义的、任意的、没有规律性的……

第四讲

……精神分析的研究以惊人的规律性从疾病的症状追溯到来自性生活的印象,从而向我们表明,致病的愿望具有性冲动成分的性质,因而就有必要假定,性的障碍在疾病的致病因子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对两种性别都成立。我知道这种看法不会得到人们由衷的赞同,即使是那些乐于追随我做心理实验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认为我过高地估计了性因素在致病因素中的地位。他们问我,为什么其他的精神兴奋就不会导致我所描述的压抑和代理人现象的出现。我这样回答他们,我不知道为什么不会。我不否认它们也会做到这一点,但是经验表明它们并不具有这种重要性,它们仅仅是加强了性因素的效果,但是无法替代它们……

病人的行为并不能使一个人更加容易地相信,我刚才所表达的观点的正确性。因为他们并不情愿把关于自己性生活的信息告诉我们,而是竭力把它们掩藏起来。对于性方面的事,人们一般是不坦率的。他们不会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性欲,而是披上一件厚厚的外衣——用谎言编织成的衣服——来掩盖它,好像性世界存在着恶劣的气候。他们并没有错,在我们的文明社会里,太阳和风都不利于性生活的暴露。确实没有人能够无拘束地向邻居展示自己的性生活。但是,当病人懂得在治疗中,可以解除传统的约束,他们就会揭去这种谎言的面纱,这样你便处于唯一能对争论问题作出判断的地位。不幸的是,医生自己在与性生活问题有关的个人关系方面,并不比其他人来得好些。他们中许多人都受到假正经和淫荡的混合物的禁止,这决定了大部分有教养的人在性生活中的行为……

为了透彻地解释和彻底地治疗疾病,分析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疾病发作时的经验上,而要在每一个案例中追溯到病人的青春期和婴儿期。我们必须找到对以后的疾病起决定作用的印象和环境。只有童年的经验才能解释后来创伤的敏感性,只有这些几乎总是被遗忘的记忆痕迹被发现和意识到,消除疾病症状才有可能。我们在这里得出的结论与对梦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一致:是童年时期不一致的、

被压抑的愿望导致他们的病症。没有这些愿望,对于以后创伤的作用就会正常地解除。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些儿童期强烈的愿望普遍地看成具有性的性质……

难道存在婴儿性欲?你一定这样问,难道童年不是人生中以没有性冲动为特点的阶段?不……性冲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根本不像福音中的魔鬼进入猪那样。孩子一降临到世上就具有性的冲动和行为,而要通过许多重要的阶段发展才成为所谓成年人正常的性欲。观察这种儿童性行为的表示并不十分困难,然而需要某种技术才不至于忽略它们或者错误地解释它们。……

先撇开你的怀疑,让我们估价一下,早年的婴儿性欲。儿童的性冲动表现得非常复杂,可以分解成许多组成部分,它们有不同的根源,与后来重新产生它们的机能无关。它能够使儿童得到不同种类的快感,其中包括与性的快感类似或者有联系的那些快感。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自我兴奋。除了性器官外,还包括肛门和尿道口,以及皮肤和其他敏感的表面。由于在儿童性生活的第一阶段,这种满足是儿童从自己身体上得到的,与任何其他对象无关,因此我们用哈夫洛克·埃利斯用的一个词“自我淫荡”来命名这个阶段。我们把能够给人以性快感的身体部位称为“性感带”。乳儿的吮吸手指或者动情地吸奶就是一种性感带的自我淫荡。首先科学地观察这种现象的是一位布达佩斯的儿科专家,他的名字叫森德纳。他正确地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性的满足,并且详尽地描述了它如何转化为其它更高级形式的性满足。这个年龄的另外一种性满足是以手淫使性器官兴奋,它对后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人再也不会真正克服它。在这种那种自我淫荡的表现之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儿童性快感的冲动成分,或者称作里比多的冲动成分,它假设了第二个人作为自己的对象。这些冲动是成对出现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这种组合的典型代表是从施加给人的痛苦中得到快乐(施虐狂),及它的对立面(受虐狂),这里既有主动的快乐也有被动的快乐。从这一对的前者分裂出了对知识的好奇,从后者则产生了对艺术和戏剧的冲动。儿童的其他性表现已经从对象选择的角度论述了,其中第二个人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自我保存冲动的动机。但是性的作乐在儿童身上

不起什么重要作用。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儿童的特点,不要因为有一点同性恋的倾向便责怪他们。

儿童的性生活是丰富的,然而是分裂的,每一个单独的冲动都能独立地引起快乐。在以后的发展中,它们会相互联系并按两种最一般的方向组织起来。这样,在接近青春期时,个人的稳定的特点实际上就最终确定下来了。这些单独的冲动服从于生殖器带的霸权地位,于是整个性生活就服从于繁殖后代,而它们得到满足的意义也仅仅在于有助于为真正的性行为作准备或者促进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对象选择压倒了自我淫荡,于是在性生活中,所有性冲动的成分都在所爱的人身上得到了满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冲动成分都在性生活的最后定型中起作用。即使在青春期之前,有一些冲动就受到了最有力的压抑。压抑的力量有教育的冲动和羞耻、憎恶这些心理力量。此时,道德品行也得到发展,它像哨兵一样压抑着愿望使其处于屈服的地位。当青春期性欲的高潮来到时,它就遇到了这些作用和抗拒性所形成的堤坝。它们把过分的流量引入所谓的正常渠道,并且使被压抑的冲动不可能复活……

普通病理学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每一种发展过程都带有病理倾向的细菌,它可以被抑制、延迟或者完全清除掉。这句话对性机能的发展及其许多并发症来讲也是成立的。在一切人身上,性机能的发展都不是顺利完成的,它总是以倒退或退化的形式留下某种变态或者疾病的种子。完全有可能不是所有的部分冲动都服从于生殖器带的规则。这种冲动仍然保持分离就会产生我们所谓的反常,它可能取代正常的性目标,正如前面所说的,这样就可能无法完全克服自我淫荡,这点为许多障碍所证明。原来与性或性对象等价的东西,就有可能被保留下来使成年人的生活中具有同性恋的倾向。在适当的条件下甚至会上升为排他性的同性恋。这一系列的障碍相当于性机能发展的直接抑制,包括性生活的倒错和一般的幼稚行为,这些情况并非十分罕见。

神经病的倾向也会从性生活发展受到损害而来。神经病与倒错的学系就像正与反。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与倒错同样的冲动成分情结的承受者有如症状的创造

者。这种作用是无意识。它们受到了压抑,但仍然保留在无意识之中。精神分析专家教导我们,幼年时期冲动的过分强烈的表示会变成一种固恋,从而成为性机能纽带上的一个弱点。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正常性机能的实现遇到障碍,那么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压抑就会发生断裂,断裂的地方恰好是幼年固恋产生的地方。

你现在大概会反驳:“然而这些并不都是性欲。”我使用的这个词的含义比你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广泛得多。这一点我乐于承认。但问题在于你们能否不把它的含义仅仅限于生殖这样窄的范围之内。你们牺牲性欲一词的含义,去理解倒错的行为,理解在倒错、神经症与正常性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不肯在其真正意义上承认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儿童肉体和精神的性生活萌芽。但是,既然你决定使用这个词,那就记住,精神分析家是从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性欲,他受到对幼儿性欲估价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儿童的性发展上来。我们还要说许多话,因为我们对于性生活的肉体表现已说了很多,但对其精神表现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儿童最初的对象选择出于他需要帮助。这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兴趣。他首先依附于他所习惯的每一个人,但是很快就代之以对双亲的依恋,通过对儿童的直接观察和对成年人的分析研究,发现儿童与双亲的关系离不开性的辅助兴奋因素。儿童把双亲,特别是其中的一位作为自己的性欲的对象。常常依赖他们对他的刺激,他们的温柔带有非常明显的性欲特点。虽然必须考虑到其目的是受禁止的。一般的规律是:父亲偏爱女儿,母亲爱儿子。孩子也对这种情况作出反应,儿子希望自己能够取代父亲,女儿则希望取代母亲。这是双亲与儿女之间的感情。作为它们的结果,在儿童之间不但存在温柔的感情,而且存在敌对的感情。这样建立起来的情结注定会很快受到压抑,但它在无意识中仍会保持很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这样认为,这种情绪及其衍生物是神经症的核心情绪,因此我们准备在其他的精神生活领域遇到它,其影响也不会小。关于俄底浦斯王的神话是说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赢得自己的母亲作妻子,这只是幼儿性欲的一种稍加变形的表示方法,后来则受到乱伦的阻碍与反对。莎士比亚关于哈姆雷特的故事也是根据乱伦的情结,虽然掩

蔽得更为巧妙。当儿童仍然受到未加压抑的核心情结控制时,他就开始了自己精神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满足性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小孩从何而来的问题,并且从他所见到的迹象进行推论,猜测比成人关于真实关系的想象丰富得多的东西。他进行这种探索的兴趣一般是由与他切身有关的利益引起的,家庭里另一个孩子的诞生,最初会被他看成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受在他身上激活的部分冲动的影响,他会得出一些“儿童性理论”,例如两种性别都有男性生殖器;通过吃东西可以怀上孩子;打开肚子则能生出孩子来;性交则被看成是一种敌意的行为,是压服。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性构造不完备,以及女性生殖的隐蔽,造成他的知识缺陷,使得小探索者的工作以失败告终。这种幼稚的探索本身和由此产生的儿童性理论对于形成儿童的性格和以后的神经病的内容有决定性意义。

儿童把双亲作为首先选择的对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的里比多并不会固定在他首次选择的对象上,而仅仅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原型,在进行真正的对象选择时,从他们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只要年轻人结为伴侣在社会上不可避免,就不能回避孩子与双亲关系松懈的问题。当被压抑的行为在部分性冲动中作出选择时,以及后来双亲的影响(它以最基本的方式为压抑提供了材料)减弱时,大量的问题就成为教育的任务,目前确实不能总以最明智、最经济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你不要认为,我们对于儿童性生活和性发展的解释离开精神分析和神经症的治疗太远。如果你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把精神分析看成是一种克服童年残迹的教育的继续。

第五讲

……通过发现婴儿性欲和从神经症的症状追溯到性冲动成分,我们得到几种关于神经症的性质和倾向的意想不到的描述。我们看到,个人得病是由于性要求

受到外部障碍和内部缺乏适应性,因为这种要求在现实中是被否定的。于是他逃避成疾,以便求助于代理人来满足他的被否定的愿望。我们认为,疾病的症状中包含个体性活动的全部或部分,我们发现脱离现实的主要倾向也是疾病的主要创伤。我们猜想,病人对于治疗的抗拒性并不是单纯的,而是由许多动机组成。不仅病人的自我竭力反对放弃这些把它从过去的构成变成现在形式的压抑,而且只要性的冲动无法肯定它在现实中得到了更好的东西,它就不会重新宣布它的代理人得到了满足。

从无法满足的现实逃避到我们所谓的疾病中去(这样说是考虑到它的生物创伤性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非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病人用倒退的办法又回到了性生活的早期阶段,这时并不缺乏满足。这种倒退有双重的含义,首先,它是暂时的,这是指里比多或性欲的需要暂时回到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次是形式的,因为这是用原始的、基本的手段来表达这种需要。这两种倒退都集中在童年,它们的共同点是产生了一种性生活的婴儿条件。

你越是深入地了解神经症的致病原因,你对神经症与人类心理活动的其他产物之间的联系,就会知道得更多,甚至会揭示最有价值的东西。你必须记住,我们人类高度评价自己的文明却又从中受到压抑。我们常常发现现实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愿望,于是保留了一种幻想的生活,我们在这种幻想里有满足自己的愿望来弥补现实中的缺陷。在这些幻想中,常常有许多特殊的成分具有个性及其倾向的本质,并且在现实中受到了压抑。有活力的成功者能够通过努力把自己幻想的愿望转变为现实。由于外部世界的压抑和个人的弱点而无法获得成功者就脱离了现实。独自在以幻想满足的世界里避难。他仍然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现在这些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其他联系,而不会由于幼年所受的压抑永远感到陌生。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感到不愉快,却具有艺术天才(这仍是一个心理学的谜),他可以把自己的幻想转化为艺术的创造。于是他逃避了神经症的厄运,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赢回了与现实的联系。只要存在这种与现实世界的对立,而有价值的才能又未获成功或者被证明不够充分,那么随着原先的幻想而来的里比多就会通过压抑激活婴儿愿望产生神经症。在我们的时代,这种神经症代替了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往往是为了逃避现实,过一种不受欺骗的生活,或者感到自己在生活中太软弱

了。让我们在这里指出精神分析在神经症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即:神经症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心理内容,它们在健康状态下也能发现,或者用C·G·荣格的话来讲,神经症患者致病的情结与我们健康人的内心斗争是一样的。这种斗争究竟导致健康还是神经症,抑或是对机能亢进的补偿,取决于这些彼此交织的力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关系的量值。……

我仍然没有把最重要的经验告诉你们,这些经验与我们关于神经症患者的性冲动力的假设是一致的。每当我们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在他身上就会出现所谓的移情现象,这就是说他对医生表现出大量的温情,常常也夹杂着敌意,这在现实关系中并没有任何基础,一定是来自病人过去幻想的愿望,它已成为无意识了。他的感情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无法在记忆中唤醒,因而只能存在于病人与医生的关系中,并且只有在“移情”时,这种存在才能使他相信这些无意识性刺激的存在和力量。对这种症状可以采用一个化学的比喻:早期爱情经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的沉淀物,只有在移情的高温下才能熔解,并转化为其他的心理产物。医生在这种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用费伦齐的妙语说,是催代酶的作用,这是一种瞬时性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本身的量保持不变。移情的研究也可以给你理解催眠联想的钥匙,我们最初到病人使用这种方法是作为一种研究无意识的技术手段。那时,催眠表明,它有助于治疗,但对得到有关病倒真实性质的科学知识却是一种障碍,因为它在某些领域清除了心理的抗拒,把它们堆积在这些领域疆界那不可攀登的高墙边。你不要认为移情现象是受精神分析治疗的影响才产生的,遗憾的是我不能在这儿过多地谈论这一点。移情是在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自行产生的,当然也包括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它到处成为治疗的影响的特殊承受者,人们对它了解得越少,它的作用就越强。精神分析不是创造它,而是把它释放到意识中去,使它有助于心理过程达到预定的目标。讲到移情,我不能不强调一下,这种现象对于病人和医生确立信念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所坚持的全部观点首先是根据有关移情的经验。我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完全可以设想,一个人只要不进行精神分析,只要没有亲自视察到移情的现象,他就不会承认这种判断……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唐代历史和唐诗发展繁荣原因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国土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托而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 (清)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 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60人的仅四年,最多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东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其文化底蕴更多南朝文化的特点。 科举之重(例): 薛元超是唐尚宗时的宰相,是一位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临死的时候,他还跟别人说,我这一生有三大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起源于南齐,成熟于初唐,有“结构严谨、平仄有秩”的特点。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如同提到经济学人们就会想到亚当.斯密一样,提到心理学人们会很在自然的想到弗洛伊德——这位在心里学界犹如神一样的人物。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在他的相关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是纵观弗洛伊德的学术生涯,他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就像达尔文。尤其他的儿童**论,**崇拜论在当时更是“臭名昭著”,然而历史终究还是证明了他的伟大,如今他的学说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正如上面所说的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主要由分域论、人格结构论、人格发展分期三大部分构成。下面我们就对这三大理论一一讲解。 (一)分域论 分域一词实际上是借用的一个地理学名词。所谓分域理论是指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大分域。弗洛伊德在其理论著作中用冰山(后世人们常说的冰山理论)来形象的说明了这三大分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整个广义的意识世界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浮在水面上能够被人们看到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意识,它大约占到整个人们意识世界的20%;而时而浮在水面,时而浮在水下的那部分冰山是人的前意识,大约占整个精神世界的10%;那些沉在水下,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潜意识,他占到了人们整个精神世界的70%。精神分析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潜意识世界,正如一座冰山真正的全貌通常并不取决于露在水面以上的那部分冰山的样子一样,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而不是那个样子,其原因也往往只有从他的潜意识之中才能找到答案—人们行动的最为原始、最为强烈的动力蕴含在潜意识之中。潜意识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意识所不能容的欲望或社会伦理道德不能接受的观念这些由于道德或者现实条件的原因为意识所不容的欲望或观念会通过压抑的作用进入到潜意识之中;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隐藏着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大多和性以及攻击有关。潜意识之中的内容往往和和罪恶感、内疚、愤怒等有关。精神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从这些潜意识内容里找到导致某人人格异常的原因,通过将那些由潜意识造成的矛盾冲突提到意识之中,其精神症状自然会得到减轻,消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进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这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前提。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通常主张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了解人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潜意识世界:催眠,这是在弗洛伊德之前精神分析学家最主要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佛在使用催眠时遇到的尴尬经历以及催眠使用的局限性让弗洛伊德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由联想。第三种是观察分析对象的笔误、口误以及习惯性错误。第四种是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现代精神分析还会利用沙盘模拟,意象分析等方法。所谓前意识是指那些暂时不在人的意识之中,但通过努力回想能够进入到意识之中的意识,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感觉面熟,但忘记了他的名字,你通过回想才想起来这个人叫什么。 (二)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中蕴含着人本能的欲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什么能让个体感到快乐舒服它就趋向什么,本我不具备价值判断的功能。超我则与本我恰恰相反,它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只让你想和做符合社会道德的事。而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对这两者进行调解仲裁的是自我。自我不会放任本我,也不会盲他目膜拜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它主张行动要和情合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康的人格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人格结构,既相对于本我和超我,自我应该要足够的强大,这样才能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两者服从自己的安排。自我强大的人心理空间会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在20世纪西方的文化思潮当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的诸多理论,对“人”这一个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是在诸多具体社会现象当中的反应,都进行了深入且全方面的剖析和阐述,充分挖掘了影响人个体思维活动及行为表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单单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研究,而且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更好的解读出现象中最为本质的那一部分,所以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及其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一研究 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过表象所反馈的一些行为状态,去走入内部,挖掘表象 背后所影响的本质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知晓人思维过程和行为决断背后的潜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索了人的意识深处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所认可的且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动,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且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根本动因的探索也使得受众对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无意识的行为, 有了最为本质的判断和根本性的了解,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伟大之处。 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来说,他倾向于将人的相关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偏向等因素考虑到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去,通过对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及态度的研究,来准确的掌握影响项目发展方向的变量因素,从而 以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的项目进行剖析,最终将多种影响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项目的研究得出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所以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得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是从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指导教师 职称 2011 年 5月20日 学号: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下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不为人所知觉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臵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他的研究领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