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心理适应

新生心理适应
新生心理适应

学习方面:大学里学习不会再有人催你,完全靠自觉,而且大学里主要学习的是 学到学习的方法,如果你不太爱学习的话,那么你的自由时间是非常多的,要注意把握自己,不要让这么自由的时间腐蚀了你的生活习惯。

社会方面:大学是为青少年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在这里你会逐渐的成熟,你会跟很多的人交流,拓宽你的视野,同时为你的将来准备丰富的人脉,大学里的各种社团非常多,培养你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大学里你可以尽情的展示你自己,当然不能犯法,这里是你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舞台,向别人展示你的能力,甚至你可以自己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舞台,而且没有太多的人干涉你,到了社会上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实例:

1、角色改变

小柯即将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求学了,他在中学里一直勤奋学习,把分数看得很重,因为他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他担心,在大学这个高手云集的新环境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当他想到将要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小柯就有点发怵。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中心人物。但是许多大学生一跨进大学校门便害怕起来,因为在大学里(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人人都是学习尖子,个个都是高手奇才,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新班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使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原市级甚至省级高考状元可能学习成绩会落后于一个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这部分原来以学业成绩优秀而建立起自信心的大学新生,用原来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一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

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

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3、自信心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当你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自信心呢?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帮助你增强自信心的规则:

1.每天照三遍镜子。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缺陷。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理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装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如果你害羞腼腆,那么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理轻视你。

4、心理丧失感

报纸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广西一位女大学生从广西考了上海某大学,可是她

对新环境极不适应,口音不习惯,生活也不习惯,周围又没有一个熟人。父母不停地打电话问她的情况,这位女生每次接电话都哭个不止。无奈的父母只得来到上海陪了她一个月。可父母刚走一个星期,她便偷偷地回到广西,主动退了学。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当你远离家乡,来到外地上大学,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将有所丧失――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离开那些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从事事由大人作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从由老师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自己独立去适应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从中学时代的亲密好友到初入大学的孤独失落,大学新生面临众多的"心理丧失"。

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大学新生。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成功呢?

首先,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胎儿丧失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丧失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惧怕丧失,都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那么我们也终将丧失发展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飞跃。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喜爱,赢得朋友,就必须开放自己、关心别人。如果你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永远把感情寄托在过去的环境上,那你就无法走出心理丧失感,这样的人,有谁会喜欢?

其实,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的新同学一样可爱,他们并不是个个自私的。当你有了新朋友时,就会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烦恼,你也就有了更多的进步动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都是要长大的。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将要面对更多的变化,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环境。

心理学论文: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内容提要】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角度做出解释。心理适应包括主动与被动、消极与积极、内部与外部、狭义与广义等不同类型。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的心理素质是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重点。

一、心理适应的概念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目前解释适应概念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该词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也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P618)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这三点对于理解适应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全面理解适应概念的角度看,这一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第一,要明确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上是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中的,因此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适应的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不同个体来说,由于适应水平不同,最终会导致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第二,心理适应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这是用平衡论对心理适应本质所做的一种解释。但是,在用平衡论来解释适应本质的时候,还应该进一步说明平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当承认,平衡是适应的直接目标,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但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经常的。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一时的不平衡而引起的内部矛盾现象往往正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如果一味地保持平衡,反而会成为发展的阻力。因此在指出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的同时,还应该指出适应的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适应的本质。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心理发展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也是我们理解适应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

第三,用同化与顺应来解释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但并不能

说明全部问题。定义中所提到的同化与顺应都是心理调节的不同方式。所谓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显然,同化与顺应都是对环境做出反映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在此应强调指出,同化与顺应作为认知与行为的调节过程是受主体的自我意识支配,借助自我监控系统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以上几点补充进心理适应的定义后,比较完整的表述应当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心理适应的类型

关于适应的类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孔维民认为,根据适应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根据适应的基础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根据适应的程度可以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又可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等。[2]这些分类各有自己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外,还可以根据适应的效果分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根据适应表现的方式分为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根据适应的内涵分为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等。

消极适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适合外部环境的要求,这是一种基本的、比较被动的适应方式,其作用只是求得一时的内心平衡;积极适应是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比较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方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生存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联,因此这两种适应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两种适应对人都有重要价值,首先要能够生存,然后才谈得到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目的。但从个体适应能力形成的过程看,通常是要先学会生存适应,然后才能达到发展适应的水平。

内部适应是指在心理上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状态的适应;外部适应是指在行为上能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适应。一般而论,可以认为,内部适应是外部适应的基础,外部适应是内部适应的外在表现,二者应该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有时候屈从于某种外部压力,为了避免更大的挫折,尽管内心并不情愿,但有可能在行为上暂时遵从某种规范,表现为表面上的顺从或服从,这就是一种外部适应与内部适应不一致的情况。

狭义的适应是指在遭受心理挫折后人们采用自我防卫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前者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适应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适应过程,带有更明显的自主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前者出现得较早,而后者出现得较晚。但是,随着个体心理成熟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后者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里,对社会适应的概念要特别加以说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3](P257)从局部或具体的事件看,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而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

程。从社会化的角度看,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第二,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第三,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项培养目标: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所反映的都是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这一观点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不论从事那个方面的活动,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都要同人打交道。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是与人交往的过程,都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所以,善于与人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使生活美满、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有人把适应过程归纳为需要――阻挠――反应――解决问题四个环节。[4]这一观点的可取之处是从心理动力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角度解释了适应过程,不足之处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内部机制的层面进行分析。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这是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适应过程做出的一种解释。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只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说明适应似乎过于简单了些。在解释社会适应中一些复杂的适应过程时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表述为以下模式。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其中认知调节又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部分。具体运行过程以及各环节的作用大致如下:

1.认知调节

认知调节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这一环节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部分。

(1)外部评估

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如果这个阶段中的认识、判断出现了偏差,就可能产生不适应的表现。比如,一个新升入高一的学生A面对学习成绩名次下降的新情况,出现了一时的不平衡即不适应的现象。为了重新恢复平衡,适应新环境,就要正确判断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找到有效的对策。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客观的原因,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并对此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如果这种了解比较准确、全面,就为有效调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对新环境的新特点缺乏全面、客观的判断,就会给适应带来困难。

(2)内部评估

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

与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通常自我评价的结果会影响到自我体验的改变,如自信心的增强或削弱。同时,自我体验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对行为目标的重新选择,包括对目标价值及成功概率的重新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自我期待等。比如,上面那位高一学生A对学习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要求有所了解后,还要进一步分析一下内部原因,如对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能力做出一个估计,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满足新的要求。如果认为名次的下降只是暂时的,主要原因是一时的不适应或努力不够,这时他的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自我观念仍然是积极的;但假如认为名次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这就会使自信心水平下降,同时会感到紧张和担忧。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比如,学生A如果能对名次下降的原因做出正确解释,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现实,他就能继续保持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但如果由于名次下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实力,从而导致自信水平下降,产生自卑感和紧张、焦虑感,其结果就会使他的学习态度发生消极的变化,产生厌学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价值观念、对目标的期望水平以及情绪、情感的深刻性,对态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极的。比如学生A的行为就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他认为学习对自己非常重要,同时对学习和自己充满了信心,就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如果认为学习的意义无足轻重,同时对学习和自己又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态度,就会表现出退缩和放弃的行为倾向。在此过程中,远大目标的引导,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高度的自尊与自信,是影响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面对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行为效果的多重可能性,主体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适应过程必然会表现为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过程。一般规律是,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如果所选择的行为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对适应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平衡,这一行为就会因受到正强化而巩固下来,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度倾向与行为习惯。这就是性格形成的过程。如果行为反应的效果不理想,主体与环境之间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说明同化与顺应之间并不平衡,这时就需要再次进入上述的自我调节系统中进行重新选择。有时这种选择需要经历若干次的重复循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达到同化与顺应的平衡状态。

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上述假设,可以看出与心理适应能力有关的基本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对新情况或复杂情况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问

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做出判断的能力。二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极的自我观念。这两项都是与第一个环节有关的心理素质。三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包括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同时还要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这是与第二个环节有关的心理素质。四是良好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意志品质方面的特征。比如坚韧、顽强、果断和较强的自制力,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等。这些是同第三个环节有关的心理素质。五是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特别是自省、自察和自我审视的意识,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是同全部适应过程都有关联的心理素质,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适应水平的关键。

上述基本素质应当成为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

适应状况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所谓适应,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

向或多向的。当个人需求与环境发生作用时,若不能如愿以偿,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形成悲观心理,二是从失败中学习适应方法。显然,成功的适应才能增进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而失败的适应往往会造成心理不健康和不良的人格。

一:适应过程

适应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行动的动机与需求。当个体产生某种需求时,在生理上就引起紧张,如果需求得到满足,则紧张状态消除。一般而言,人类动机具有相当持久性,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而且紧张程度与动机强弱成下比。2遭遇阻碍与冲突。在适应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碍,因阻碍而引起挫折,个人对挫折的反应是:或加倍努力以克服障碍,或对挫折的人与物施予攻击,或予以压抑造成内心的苦闷。有时个体也会因两种以上的动机冲突,不知如何取舍而苦恼。3形成挫折情境。挫折是个体需求或动机遭遇障碍后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对个人而言,挫折是无法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时挫折的情境相同,但是对各人所引起的打击和压力,视个体能否忍受而异。心理学家曾试验,将老鼠溺水救起后,以后溺水可支持更久,重复多次救起,便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再遭遇灾难时,可支持更久。可以设想,对一个绝望的人,若能救他一把,即使只给予喘息的机会,也有帮助。经验可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便会有较强的适应力,而历来一帆风顺的人,一遇打击,便手足无措。因此,小小的挫折会使人更加警觉,有效地重新检讨,因而可避免遭遇更大的挫折。4产生行为适应。对障碍的适应方式,常因个人的习惯形成一贯的、恒常的反应,且其适应形式早在幼年时即具雏形,直到成年之后,才形成定型的反应方式。

二,适应方式

适应方式又称“自我防御方式”,其在正常人与异常人的行为表现上,意义不同。后者有夸大的倾向。常见的防卫方式有:1忘却现实。个人在现实中遭受失败,常幻想自己获得成功或者将自己比拟为其他成功的人,以求安慰。2歪曲现实,即“合理化”,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例如成绩不好而诡称老师给分不公平,或者将失败推诿于环境,如“天亡我也,非战之过”。3补偿现实,即替代作用。借任何其他成功活动,代替原来的失败,以满足失败者的愿望,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者将蕴藏于潜意识的冲动及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求,导向于合理的途径,作更高境界的表现,如失意少年可能将受挫折的需求疏导到艺术、文学等活动上。4从现实退却。个人受到挫折后,或者将个人愿望压抑,或者将动机完全伪装成与原有意图完全相反的行为,或者在心理上采取逃避性的活动。5攻击现实。遭遇挫折者或者直接攻击构成挫折的人和物,或者找出气筒或替罪羊,或者将一切归咎自己,产生自毁行为。

以上各种防御方式,虽然有自我安慰及情绪上的缓冲作用,但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面对问题、克服困难、达成目标、才是适应的根本方法。人类具有优越的心理能力和思考能力。当我们面对未来、面对变迁的时候,可以不断学习,重新适应,不断迎接挑战,拥有一个新的开始,做个“历程中的人”。

新生心理适应

学习方面:大学里学习不会再有人催你,完全靠自觉,而且大学里主要学习的是 学到学习的方法,如果你不太爱学习的话,那么你的自由时间是非常多的,要注意把握自己,不要让这么自由的时间腐蚀了你的生活习惯。 社会方面:大学是为青少年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在这里你会逐渐的成熟,你会跟很多的人交流,拓宽你的视野,同时为你的将来准备丰富的人脉,大学里的各种社团非常多,培养你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大学里你可以尽情的展示你自己,当然不能犯法,这里是你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舞台,向别人展示你的能力,甚至你可以自己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舞台,而且没有太多的人干涉你,到了社会上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实例: 1、角色改变 小柯即将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求学了,他在中学里一直勤奋学习,把分数看得很重,因为他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他担心,在大学这个高手云集的新环境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当他想到将要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小柯就有点发怵。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中心人物。但是许多大学生一跨进大学校门便害怕起来,因为在大学里(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人人都是学习尖子,个个都是高手奇才,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新班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使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原市级甚至省级高考状元可能学习成绩会落后于一个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这部分原来以学业成绩优秀而建立起自信心的大学新生,用原来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一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 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

(完整word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doc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我校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心位于大学生活动中心西区 103 、104 室,有三名心理学专职教师,主要工作包括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日常心理咨询与测量 (周一至周日上午预约,电话 6706932) 、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月 (周 )、 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与建档、心理危机干预等。设有心理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白天开放 )、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和心理咨询室等,并配有专业心 理测量软件和沙盘训练器材。办公室电话6706931 ,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006502435.html,。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新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良好的适应,是大学新生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保证,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特制定简要提纲。 本提纲包括心理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生涯规划和 关注特殊群体五部分。

请各院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根据此指导大纲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 2、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一年级导师、一年级心理健康 委员人手一册; 3、做好心理健康委员推荐工作。 心理健康委员工作职责: (1) 负责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 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探索提高本班同学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4) 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培训、交流等 ;(5) 维护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导师、辅导员。 心理健康委员素质要求:(1) 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2) 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语言表达技能; (3) 具有耐心、温和、乐观、亲切的性格特点;(4)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强。 组建班委时要包括男、女心理健康委员各一名。心理健康委员是班委 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统一组织笔试和面试,从竞选同学中选出最佳人选。 请将竞选同学的名单(姓名、性别、班级)于9 月 28 日前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103 ,电话 670693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2008 年 9 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讲座 讲稿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讲座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了解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2 根据健康标准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3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理解 4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二部分系列讲座之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1 对心理适应知识的了解 2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表现 3 应对适应不良的策略 第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一什么是健康 1现代健康观 同学们好,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甚至有人认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那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日渐为人们所抛弃,新的健康观应运而生。 现代社会对健康概念有着全面而完整的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健康”加进去,因此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后面三者都和心理相关。。 身体健康是身体的素质好,有健康的体魄,不容易得病,得病后很快会治愈; 心理健康讲的是平衡,有自我掌控能力,能够保持一种平衡; 社会适应,人是社会的人,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生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 适应良好的指标是能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出适应的反 应;

道德良好,有道德底线,不要损人利己,能够按照社会倡导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要 求自己,追求真善美,对是非善恶美丑有辨别能力 2健康人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个人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了解的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对生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还是个体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长才的重要保证。俄国生理学家曾对战场上的伤员进行调查,发现战胜方伤员的伤口比战败方的要愈合的快,且愈合得好。其原因为战胜方伤员的心态要更为积极些。尤其是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则必然导致生理异常或病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在现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已将身心疾病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并发现心理因素是许多疾病的病源或诱因,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癌症以及哮喘、糖尿病等都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也是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直接影响智力活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使人记忆力增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焦虑不安、悲观、苦闷、怒等不良情绪,则使人心烦意乱,思维停滞,阻碍智能的发挥。长期的心理紊乱必然导致大脑机能失调,破坏正常的智力活动。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心理不健康,就难以继续进行正常学习。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成为困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大问题,是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武汉某高校教务处备案,从1991年至1995年间,学校办理休学的188人,其中因神经衰弱,情感障碍等原因而休学的占24%。江西省对1995年以来28所院校大学生退学、休学情况的调查,在所有退学者中,52.41%的学生是因为承受不了学业上的精神压力而放弃学业的。在休学者中,心理疾病约占1/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保证。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适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姓名:孙洁 系部:学前(特殊)教育 授课班级:16高专英语、早教、学前、特教、美术、舞蹈、艺术、音乐 授课时间:2016.9-2017.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学科的主要内容 2.了解本学期教学的具体要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欢迎新同学 自我介绍,同学们“滚雪球”相互介绍。 介绍本学期所授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图片导入】引发兴趣,人们坐电梯为什么眼睛喜欢向上看? 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何谓健康?健康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 图片展示人类心理健康状态的分布。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包括新生适应、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幸福心理几大模块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从课堂教育、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学习方法:听、记、思、练 三、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考核方式:必修课考查课 平时出勤、作业活动完成、课外自我反思、课堂笔记、画幸福树等 考核等级: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四、相关说明: 1、所有的作业、笔记必须是自己的,不得借用,不得找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坚决“打假”,双方都扣分,情节严重影响期末成绩,可能不及格。 2、上课前需将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关闭,若发现上课使用的,没收交由班主任、政教处。 3、在课前或课后的点名中将记录大家本次课的课堂表现,到期末作为参考。 第一章大学生新生适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生适应包含的几大方面 2.掌握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生适应的调节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活的适应 一、引言 当走进大学校园之前,我们可能憧憬着自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自由、远大的前程。但是经过三个月的自由的假期后,我们踏入大学的校园,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从来没有的不适应的感觉。然而适应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应该尽快地去适应大学生活。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经过了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其说大学塑造人,不如说真正改变我们的是通过自身努力来适应大学环境、生活和学习变化的勇气和毅力。总的来讲,适应大学是大学新生发展的起点。 二、大学生活的适应 在心理学中,适应首先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其次,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第三,适应是个体成熟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标志。 大学生活对每个人都很陌生,需要我们的一个适应过程。我们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有很多转变,例如:中学时代的生活都是我们父母代替管理,进入大学后完全是自我管理;我们在中学都是在学校中出类拔萃的人,进入了大学后成了普通的一员;我们在中学时代有为高考而学的明确目的,进入了大学为未来的选择很困惑;中学时

代的学习和生活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进入了大学后我们的所有都由自己安排……大学生活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适应、转变,在适应过程中渐渐的转变,进而才能有更好地发展。整体来说,大学生活需要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管理生活等三方面来适应。 (一)适应生活,学会自立 大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完成从“依赖人”到“独立人”的转变。 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去熟悉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要发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与资源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我在高中是上的寄宿学校,自立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来到了大学发现自立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有自己面对社会的能力和态度、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去适应这种自立生活的改变。我已经是成年人了,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感,我也认识到了只有适应大学这个转变型的小社会的生活,才能之作为跳板来适应以后进入社会真正独立的生活。 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适应大学生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当任何尝试都改变不了对方时,我们不妨改变自己,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适应能力,比空等环境适应自己要来的智慧的很多。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来到了大学,在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发现学校环境和设施不好、自习室的环境也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 查 报 告 姓名:朱涛 班级:08 应用电子技术 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学号:20085120170103 时间: 2010—11—1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我系06级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人数共240人,男生130人,女生110人,很好地反映了我系06级学生的构成;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作者:马洁班级:物流A1405 摘要:心理学家沃尔曼对适应作了如下的定义:“一种与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 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一个人能与环境建立起一 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校园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内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心理气氛、生活方式、课外活动等。集 中体现在校风、班风和学风上。一般来说,优越的科研条件,雄厚的师资队伍,周密的教学 环节,勤奋的学习风气,丰富的文体活动,多样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 好的文化环境。所以,大学生一方面要尽快适应大学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从自己做起,去 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添彩。这,便是我们的自我修养上的发展了。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自主学习尊重他人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洗礼,我们终于踏入了大学的门槛,正式成为了一个大学生。可惜,我们还没能高兴多久,就迎来了新的问题。在过去的求学生涯中,从来都是老师让我们学,我们才去学;而上了大学后,发现与过去的日子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以前每天都是排的满满的课表,现在却是东一节西一节的,有着很大的空闲时间;以前大家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完全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而现在,我们不光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就连辅导员也建议我们常出去走走,不要闷在寝室里;以前,学校的规矩很严,禁制很多,而现在,学校里四处可见牵手的小情侣,也有不少同学聚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练大合唱…… 面对这样鲜明的变化,我们不仅深深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会不虚度自己的大学生涯?我想,这不单单是我会思考的问题,包括我的同学,历年来的广大大一新生们都会思考他。而这,便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如何去做。 一、心理分析 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新的环境,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也有研究者把大一这段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具体表现为自我定位的摇摆、奋斗目标的迷茫、新生活方式适应困难、社交困惑等。 心理学家沃尔曼对适应作了如下的定义:“一种与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一个人能与环境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二、具体表现 相对中学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大一学生要面对一系列变化: (1)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前言 刚刚结束繁杂的高中学习,我们进入到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丰富、最活跃、最璀璨的时期。我们都是处于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为学龄后期的一个心理成熟的关键期。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就像刚摆脱摇篮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完全崭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等。如何使我们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和消除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用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是学院学校尤为关注的。因此我们调查组展开啦一系列调查研究。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解释为知、情、意等心理素质的统一,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1、正确认知事物,2、良好管理情绪,3、充分协调意志,4、保有健全的人格,5、自我意识恰当,6、人际关系和谐,7、善于适应环境,8、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三.报告摘要 此报告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主要围绕大一刚进入学校的适应情况,几个月以来学习的感受,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展开,本调查报告写于到2013年11月16日,调查范围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大一新生。 四.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我们的调查范围在建筑工程学院大一风景园林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男女比例约4:1,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和寝室聊天进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针对上述调查问题进行调查,在过程中,我们小组有明确具体的分工,男生负责男生方面调查,寻求班级女同学在女生那边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回收率为94%,问卷有效。寝室走访谈话均简单记录。由组长召开小组分析会议,并将会议结果归纳记录。 五.调查结果 1.生活适应情况 生活主要分为寝室生活和日常衣食住行生活。浙江理工大学寝室在整个大学寝室水平而言是较好的,这点也是获得普遍赞同的,在女生调查者中约80%认为她们的寝室偏小不是很适应。寝室成员之间相处还是不错的,根据走访聊天了解,男生寝室生活有一定的整体性,比如寝室中有几个学习比较努力的同学,那寝室

2-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试题

三、编写每章的习题集(含答案) (一)单选题10 题 1、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包括(C) A 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 B 表现焦虑,对人对事冷漠 Cxx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D 回复到不成熟的行为模式,如痛哭 2、以下说法关于应激反应,不正确的是(D) A 对有机体而言,任何被判断为应激源的事件都会立即作出反应 B 抵抗反应出现在应激源持续时间较长或个体对技术不恰当的情况下 C 应激反应过度可引起反应性精神障碍 D 多数情况下,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阶段的反应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不可逆 3、以下哪个不是应激反应的阶段?(B) A 警觉反应期 B 适应反应期 C 衰竭反应期 D 抵抗反应期 4、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本质上是大学生面临环境变化,(A)发展的结果。 A自我同一性B人际关系 C 意志力 D 情感 5、以下关于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关注情绪反应

B 不以压力事件本身为注意对象 C个体试图控制和减弱应激带来的负性情感 D 情绪性反应一定是个体在应激状态或挫折情境中不自觉的反应 6、以下关于问题定向的应对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以压力事件本身为注意对象 B 是理智的反应 C 采取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应付 D是以Lazarus为代表的认知 ---- 交互模式应对类型中的一种 7、适应源于(B)的概念 A 心理学 B 生物学 C 生理学 D 人类学 &适应状态是从(A)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 A同化和顺应B主动和被动C正向和反向D运动和静止9、对于处于思考定位期的大学生,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 A 新生初期的各种心理困惑逐渐得到了解决 B 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前途 C 重新调整自己在集体中位置的认识 D 疯狂与老同学联系 10、以下对反应性精神障碍的诱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有(B) A 急剧或严重的精神打击、生活事件和持续感到困难的生活处境 B 与病人的人格特点不相关 C通常在受刺激后1小时之内发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价值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 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 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 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 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 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 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 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 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 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 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 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 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 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 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 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学教育教学方案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后大多会经历一个心理震荡的时期,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把握好这个时期,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大学新生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有一个全新和良好的开始,非常关键。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变化特征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些转变过程中,新生难免产生些许不适应,需要通过自我调试来适应新环境,其间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依赖父母→独立生活 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但是大部分人是平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以前在家中,由于家长的溺爱或管教过严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他们只须一心只读圣贤书,剩下的事情无论是大是小,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都有父母包办,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所以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当他们开始要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如:生活习俗的不同,6-8人住一个寝室,集体伙食,卫生自己打扫,衣服自己洗等,自己独立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自力更生时,部分人就开始变得手忙脚乱,心如乱麻。接踵而来的焦虑、烦躁、郁闷、情绪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若处理不当,对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亦埋下阴影。 (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通常基本依靠教师,靠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难点,并且反复讲解,而每个学生基本是不停地做练习,通过三天一小考两天一大考的方式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而大学却不同,教师只是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大学注重的是慢慢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和思辩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本身基础不太扎实,学习方法可能也不太得当,而且相对缺乏自信,通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对于这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突感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有的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重新振作。而有的学生却一蹶不振,最终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自信心继续下降、甚至厌学和自卑。原本他们想在新的环境里忘记过去,重新开始,但梦想破灭,从此变得麻木不仁,自暴自弃,对于不及格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内心还是非常在意。 二、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距离的大小。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同学、新环境、新集体。每一位学生心里都充满着新奇,然而这些新的背后却隐藏着彼此的陌生。学院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论家境和社会背景都大相径庭,那么他们的性格、爱好、为人处世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太相同。有的学生外向,活泼开朗,能够很快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有的学生却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常处于想与他人交往却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因此他们就经常会被忽视;有的学生由于成绩拔尖,较为清高,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有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与他人交往会变得更加谨慎;甚至还有的学生被称为异类,性格不合群,行为怪异偏激,他们常被其他学生看不起从而孤立。此外,加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里受父母亲的溺爱,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产生些小摩擦和小冲突再所难免,然而部分学生却会把这些看得很重,以致于对高校人际交往产生紧张、畏缩等表现,常感到孤独、压抑与无助。如不正确引导,一部分人就会变得更加独来独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 查报告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简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她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她们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

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从调查问卷中 我们发现男女生的不同,女生在大学中会觉得学习压力大,而男生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其中有7.5%的男生觉得无压力。超过50%的女生对外表不满意,都希望自己外表再美一些,对外表挺在意的,而有1/3的男生都挺自信的,大部分对外表挺满意的。令人吃惊的是男生有 6.7%对自己很满意,也有10%对自己很不满意,而女生没有对自己很满 意也没有对自己很不满意。有16.1%的男生有单相思异性朋友时有压力,女生则是6.7%。同样两极分化也很大,有19.4%的男生认为有单相思异性朋友时压力较小,有33.3%女生认为压力较小。 当遇到困难时,女生有45.7%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4%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这也能够看出女生跟需要知心朋友。课余时间中男生有20.8%在运动,而女生只有4.8%,看来男生活动多些。 当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缝时,小部分女生会选择立即断交,而小部分男生会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男女生也有相近之处,超过90%都认为身心健康很重要,当遇到压力时有5.7%会向亲友请求帮助,超过90%都会在与朋友发生矛盾后主动挽回。对异性表白时遭拒绝,是否有压力时,都有超过50%认为论情况来定。

大学生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适应指导

大学生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适应指导 主讲人:卓筱芸 主讲时间:2011年5月23日 摘要: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常常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在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做好引导和调试,帮助他们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本文就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做一简单讨论,旨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帮助他们渡过这一关键时期,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当大学新生摆脱高考的压力,带着几分成功的喜悦,带着对神秘殿堂的梦幻,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此时此刻,不少同学还沉浸在胜利者的自豪和兴奋之中,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巨大改变,原来的梦幻会逐渐破灭和消失,许多同学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新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对策,帮助新生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从新生存在的几种常见适应性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性问题 在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中,学习适应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许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仍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很多知识学生虽然不理解但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教学风格、学习方式就感到十分不适应。通过对大学新生的仔细观察和探索,我认为大学新生容易出现以下三点学习适应问题。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同学在读高中时,常会听到父母和老师这样鼓励: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2020字论文参考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2020字论文参考 的圣人才可以说心里绝对的健康。因此现代社会没有像孔子那样心里绝对健康的人存在,有的只是心里相对健康的人。 现代社会对于心里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正视现实,接受 现实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3接受他人,善于人处4乐观进取,反 应适度5智力正常,人格完善6心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在朋友 交往中,特别是好朋友间,我比较喜欢开玩笑,扮演“丑人”的角色,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有的朋友能理解,打闹一下 就算了。但有的朋友会误解,导致我们的友谊受到影响,甚至对我 产生厌恶感。还有就是在朋友间我会表现得很活泼,很喜欢玩,但 在人际交往的陌生阶段,我却表现得很“冷”。基本上从不主动聊天,都是比较被动,只有在被人搭话我才回应一两句。可能就是这 个原因,我的朋友大多数是同班同学。对于不是经常见面的朋友, 我也很少和他们联系,有的只是在网上聊聊天,或者过年的时候聚聚,这也导致我们的关系疏远。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个人静静,对于朋友的话语表现得不耐烦。这些都是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朋友,影响我和朋 友之间的友谊。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高校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同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XXXXX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复习题讲解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 复习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复习题 简答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一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二是接受他人,善于人处;三是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四是接受生活,乐于工作;五是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六是人格完整和谐;七是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应在哪些方面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答案要点:一是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三是培养表达能力;四是培养实践能力;五是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六是培养创新能力。 3、如何提高自我的挫折承受能力? 答案要点:一是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二是提高挫折认知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自我归因;四是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不够深刻 二、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 1、自我意识开始分化,迅速发展 2、自我意识矛盾凸显,调控能力较弱 3、自我意识矛盾不但激化,出现混乱 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四、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够平衡和稳定 5、简述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标准:自我定位准确,积极而客观,自尊与自信,自主并善于合作,自我同一性良好,有效自我控制。 一、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自我,客观而准确的评价自我 1、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 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和评价自我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认识和评价自我 二、以积极的态度认同、肯定和接纳自我 1、顽强的意志力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 3、创造机会,参加实践,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信心 4、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5、积极暗示自我。 三、积极的完善自我 1、建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自我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展示自我 3、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6、简述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明确时间管理的目的 3、明确个人时间计划 4、做事要有次序 5、每天安排特定做事时间 6、用个人价值来决定自我目标 7、切勿做事拖拉 8、杜绝浪费时间 9、注重借鉴他人 7、简述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 一、善待烦恼 二、学会情绪表达 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升华表达。 三、情绪的ABC理论 导致不良情绪的不合理理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大学生的适应与心理健康

适应与心理 一、适应的含义 (一)什么是适应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适应的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环节是最基本的: 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又可以把它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种。从适应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两种。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是从需要的产生开始的。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 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都出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阻挠现象出现时,人们一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与焦虑感。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会应运而生。 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