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56

课程学分:3.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孟昭博、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学生结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强度、刚度等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结构的合理组成形式及分析方法;熟悉结构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近似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合理组成进行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结构力学的一般概念及结构受力、变形等特点;

(2)能正确建立力学相关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结构几何组成分析;

(3)能正确利用多种方法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能正确通过虚功法求解结构的位移,并能大致绘制结构的变形图。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绘制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2)能熟练求出指定截面的广义位移;

(3)能判别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组成合理性。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结构概念,了解结构分类;

(2)掌握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相关概念;

(3)掌握结构简化计算模型的取用方法、原则,掌握各类杆系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了解常见的荷载类型及特点;

(4)了解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

(1)计算模型的简化取用方法;

(2)不同类别的杆系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

2. 提高、拓展内容

(1)了解、发现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探索身边的结构力学,趣味结构力学;

(3)力学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会;

(4)举办和参加省、全国结构模型竞赛、力学竞赛。

(二)课后学习内容

第1-1节“3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第1-5节学习方法。第17章结构力学与方法论。

第2章结构的几何构成分析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刚片、自由度、约束、必要约束与多余约束、实铰与虚铰的概念;

(2)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及其运用;

(3)了解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相关概念,会计算结构的计算自由度;

(4)了解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力特性之间的关系。

重点:

(1)掌握计算自由度计算方法;

(2)掌握基本组成规则和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 提高、拓展内容

(1)拓展实际工程事故案例,讲解几何组成分析的重要性;

(2)对参赛的结构模型点评其几何组成的合理性。

(二)课后学习内容

2-6小结,2-7思考题,全部习题。

第3章静定梁和平面刚架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灵活运用脱离体法计算梁和刚架指定截面的内力;

(2)熟练掌握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内力图的作法;

(3)了解速回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重点:

(1)绘制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图,这是本课程最重要的基本功;

(2)弯矩图和剪力图微分关系,叠加法等具体知识点。

2. 提高、拓展内容

(1)结合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如雨棚、楼梯梁、砌体结构中的单跨梁,桥梁结构的多跨梁等)进行自重和活荷载下的内力计算分析;

(2)简单竞赛模型的受力计算。

(二)课后学习内容

3-12小结;

3-13思考与讨论:3-1,3-2,3-3,3-4,3-5,3-6,3-10,3-11;

习题:3-1,3-2,3-3,3-4,3-11,3-12,3-13,3-14,3-15,3-16,3-

17,3-18。

第4章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静定平面桁架杆件轴力的计算方法;能利用结点平衡的特殊情况判定零杆和等力杆;

(2)了解理想桁架的概念;了解三种平面梁式桁架的受力特点;了解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3)掌握静定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方法。

重点:

(1)掌握结点法、截面法计算桁架轴力;

(2)掌握静定组合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2. 提高、拓展内容

(1)结合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如桁架式屋架、桥梁等等)进行自重和活荷载下的内力计算分析;

(2)简单桁架结构模型的制作与受力计算。

(二)课后学习内容

3-12小结;

3-13思考与讨论:3-7,3-8,3-9,3-12;

习题:3-5,3-6,3-7,3-8,3-9,3-10,3-19,3-20,3-26。

第5章三铰拱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三铰拱支座反力及指定截面内力的计算方法;

(2)了解了解三铰拱的受力特点,三铰拱压力线的概念,了解三铰拱在几种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合理拱轴方程;

(3)了解静定结构的特性。

重点:

(1)三铰拱支座反力和内力的计算方法。

2. 提高、拓展内容

(1)结合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如拱桥,拱窗、拱门等)进行自重和活荷载下的内力计算分析;

(2)简单拱桥模型的支座与受力计算。

(二)课后学习内容

3-12小结;

3-13思考与讨论:3-14,3-15,3-16,3-22;

习题:3-21,3-22,3-23,3-24。

第6章虚功原理及位移计算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理解变形体系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在结构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理解广义力和广义位移的概念;

(2)熟练掌握计算结构位移的单位荷载法;

(3)熟练掌握图形相乘法在位移计算中的应用;

(4)了解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重点:

(1)图形相乘法在位移计算中的应用。

2. 提高、拓展内容

(1)分析实际钢结构厂房中墙檩条和屋面檩条的设计方法;

(2)求不同广义位移时的单位荷载施加方法及对比分析。

(二)课后学习内容

5-10小结,5-11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第7章力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以及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3)掌握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方法;

(4)了解超静定结构的力学特征。

重点:

(1)判定超静定次数、选取力法基本体系、建立力法典型方程;荷载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力法计算及内力图绘制与校核;

(2)掌握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2. 提高、拓展内容

(1)思考实际工程中超静定结构内力、位移如何用力法计算;

(2)竞赛模型的计算点评;课下兴趣小组对力学超静定结构竞赛题目进行分析;

(3)计算分析后:对结果进行观察思考感受“荷载--结构--内力--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力学直观感觉。

(二)课后学习内容

6-12小结,6-13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采用“理论+讨论+案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架构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课堂讲授法向课堂讨论、实践案例教学、模型竞赛等教学模式转换,课程内容由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向模型分析、理论解释和工程实践等多元化发展。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资源

教材:

[1]《结构力学I》——基本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2016.8印刷)。

[2]《结构力学II》——专题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2016.8印刷)。

参考书:

[1] 结构力学1、2,第2版,萧允徽,张来仪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月1日;

[2]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6版),李廉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7月1日;

[3]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三版),朱慈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8月1日;

[4] 概念结构力学,黄达海、郭全全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9月1日;

[5] 结构力学(第二版),于玲玲杨正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10月;

[6] 趣味结构力学(第2版),单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1日。

网络资源:

[1] 结构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强,爱课程,课程网址:;

[2] 结构力学,河海大学,杨海霞,爱课程,课程网址:;

[3] 结构力学,同济大学,朱慈勉,爱课程,课程网址:;

[4]结构力学精品课程,长安大学,赵均海,;

推荐期刊:

[1]《力学学报》(中国)

[2]《力学进展》(中国)

[3]《结构力学杂志》(美SAE Transactions)

[4]《应用力学》(中国)

五、考核与评价

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本课程考试采取统一命题、题库组卷、流水阅卷的方式,试卷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与相应的学时匹配。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结构力学I》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结构力学I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3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I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I》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I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方面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强度、刚度等的分析、计算方法;熟悉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近似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结构合理组成进行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5)能正确利用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等多种方法对超静定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6)能正确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位移,并能大致绘制结构的变形图;

(7)能对移动荷载下的不利内力进行计算分析;

(8)能对有限自由度结构在简单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等进行分析计算。

2.能力目标

(4)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计算、绘制结构的内力图;

(5)能熟练求出指定截面的广义位移;

(6)能利用影响线相关知识解决分析实际工程问题;

(7)能根据动力学相关概念、原理去分析理解简单的振动问题。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8章位移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练掌握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3)会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4)掌握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刚架的内力。

重点:

(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用典型方程法和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

(2)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2. 提高、拓展内容

(1)如何用位移法计算带有刚性杆、弹簧支座、斜杆的结构;

(2)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如何用C语言进行小程序的编制;

(3)位移法和力法的比较。

(二)课后学习内容

7-8小结,7-9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第9章渐进法及其他算法简述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在荷载及支座移动作用下的内力;

(2)了解无剪力分配法的概念、应用范围和计算方法;

(3)了解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法(分层法和反弯点法)及其他算法。

重点:

(1)应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2. 提高、拓展内容

(1)思考框架结构中怎么进行平面计算简图的简化,怎样用分层法和反弯点法进行竖向和水平荷载下的内力近似计算;

(2)拓宽知识面自行了解改进的反弯点法,迭代法等近似计算方法。

(二)课后学习内容

8-10小结,8-11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第10章影响线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作静定梁和桁架内力影响线的静力法,会用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2)会利用影响线求固定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内力;

(3)了解绘制简支梁的包络图和简支梁绝对最大弯矩的方法;

(4)了解利用机动法作连续梁内力的影响线;了解连续梁的包络图。

重点:

(1)影响线的概念,静力法和机动法绘制影响线(直接荷载和间接荷载);

(2)影响线的应用。

2. 提高、拓展内容

(1)思考影响线的实际工程应用;

(2)位移影响线如何绘制。

(二)课后学习内容

4-8小结,4-9思考与讨论,8-8、11-9、11-10、12-8节,全部相关习题。

第11章结构动力计算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体系动力自由度数的判别方法;

(2)掌握单自由度和两个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及其自由振动和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强迫振动的计算方法;

(3)了解阻尼的作用;

(4)了解多自由度体系在一般动荷载作用下的强迫振动;

(5)了解频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重点:

(1)动力自由度数的判别方法;

(2)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由度及有限自由度(重点是两个自由度)体系动力特性的计算;

(3)单自由度、有限自由度体系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内力、位移的计算;

(4)阻尼对振动的影响。

2. 提高、拓展内容

(1)探讨身边的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计算问题;

(2)静力荷载、动力荷载下结构的反应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二)课后学习内容

10-7、14-9小结,10-8、14-10思考与讨论;书中“结构动力计算基础”

与“结构动力计算续论”章后全部习题。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采用“理论+讨论+案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架构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课堂讲授法向课堂讨论、实践案例教学、模型竞赛等教学模式转换,课程内容由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向模型分析、理论解释和工程实践等多元化发展。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资源

教材:

[3]《结构力学I》——基本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4]《结构力学II》——专题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

[1] 结构力学1、2,第2版,萧允徽,张来仪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6版),李廉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三版),朱慈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 概念结构力学,黄达海、郭全全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结构力学(第二版),于玲玲杨正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

[6] 趣味结构力学(第2版),单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网络资源:

[5] ;

[6] ;

[7] ;

[8]

推荐期刊:

[1]《力学学报》(中国)

[2]《力学进展》(中国)

[3]《结构力学杂志》(美SAE Transactions)

[4]《应用力学》(中国)

五、考核与评价

考试:本课程考试采取统一命题、题库组卷、流水阅卷的方式,试卷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与相应的学时匹配。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结构力学II》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期末考试成绩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结构力学II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I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I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24

课程学分:1.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I,II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II》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之一,属于专业提高课,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I、II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方面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结构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结构的稳定分析方法;掌握结构极限设计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结构力学与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的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进行复杂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9)能对平面结构的稳定进行分析;

(10)能预估结构的极限荷载;

(11)能将结构力学与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能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结构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

(8)能对简单平面杆系结构进行稳定分析;

(9)能判别破坏机制、求极限荷载;

(10)能利用矩阵位移法运算求解结构内力。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12章矩阵位移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练掌握并正确建立整体刚度矩阵K和整体荷载向量P的方法;

(3)掌握用矩阵位移法计算结构的内力;

(4)了解先处理法和后处理法异同,了解程序编制流程。

重点:

(1)整体刚度矩阵的形成;

(2)整体荷载向量P的形成;

(3)刚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 提高、拓展内容

(1)探索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解决结构力学相关章节的问题;

(2)如何利用C语言编制小程序进行结构力学求解。

(二)课后学习内容

9-10小结,9-11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第13章结构的稳定计算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了解结构的三种平衡状态及两类稳定问题,了解稳定计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临界荷载;

(2)掌握用静力法和能量法确定压杆临界荷载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计算理想压杆第一类稳定问题的临界力。

重点:

(1)掌握并准确地理解稳定问题的基本概念;

(2)应用静力法和能量法确定压杆的临界力。

2. 提高、拓展内容

(1)实际工程中的压杆失稳问题;

(2)结构竞赛中结构模型的压杆失稳问题点评。

(二)课后学习内容

15-12小结,15-13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第14章结构的极限荷载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理解极限弯矩、塑性铰、极限状态、破坏机构和极限荷载等基本概念;

(2)理解比例加载时判定极限荷载的一般定理;

(3)会计算超静定梁和简单刚架的极限荷载。

重点:

(1)单跨超静定梁和连续梁极限荷载的计算。

2. 提高、拓展内容

(3)与材料力学以及后续课程相结合,理解极限荷载分析方法及意义;

(4)塑性铰及出铰机制的工程应用。

(二)课后学习内容

16-7小结,16-8思考与讨论,全部习题。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采用“理论+讨论+案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架构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课堂讲授法向课堂讨论、实践案例教学、模型竞赛等教学模式转换,课程内容由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向模型分析、理论解释和工程实践等多元化发展。

(三)课程资源

教材:

[5]《结构力学I》——基本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结构力学II》——专题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

[1] 结构力学1、2,第2版,萧允徽,张来仪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6版),李廉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 结构力学(上、下册)(第三版),朱慈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 概念结构力学,黄达海、郭全全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结构力学(第二版),于玲玲杨正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

[6] 趣味结构力学(第2版),单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网络资源:

[9] 结构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强,爱课程,课程网址:;

[10] 结构力学,河海大学,杨海霞,爱课程,课程网址:;

[11] 结构力学,同济大学,朱慈勉,爱课程,课程网址:;

[12]结构力学精品课程,长安大学,赵均海,

推荐期刊:

[1]《力学学报》(中国)

[2]《力学进展》(中国)

[3]《结构力学杂志》(美SAE Transactions)

[4]《应用力学》(中国)

五、考核与评价

考试:本课程考试采取统一命题、题库组卷、流水阅卷的方式,试卷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与相应的学时匹配。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结构力学III》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梯度。期末考试成绩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结构力学方法

东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经验 分享考研经验、考研资料的同学加我qq 回顾一下本人大学时光,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经历三次壮烈的高考,最后去了本省的一个不起眼的师范类二本,不过我要感谢这个地方,在这里,我体验了青涩的初恋味道,体验了疯狂的骑自行车跨省远行,体验了打工挣到第一份工资的欣喜。 我本科是工程管理,在一个师范类学校本来就很弱势,班级75个人,而我四年来的期末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45名,我没有参与过评奖学金,上课一直是坐最后一排,老师留的作业要找到别人的作业抄写才能完成,实在差生一个。说这些不是要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去怎样的混沌过大学时光,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大学生活,更应该是一种鉴戒,我没有真正的快乐过!这种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也是我在高中时候所不能接受的,所严重蔑视的,但是我做了,怎么办呢?我的解决方法就是读研,我要一种怒放的生命,我的自尊在毕业后遭到严重的挑战,我渴望被认可!当时的誓言是一两年不成就考个四五年(当然这是玩笑)。 12年考研失利,原因很多,就在相互对比中总结吧。12年考过后觉得没有戏,然后就直接找了一份工作,做到六月份辞职,开始准备13年的考试。 13年元月五号考试第一天是我的生日,前一天接到了众多好友的电话祝福,其中包括一直支持我的小侄子,他们给了我很多考试前的鼓励,当我置身于考场后,这些种种就幻化作了一种力量,让我一直坚持到最后! 一、数学 先说准备数学事宜,本人数学有些底子薄弱,这样说是因为这么多年,它很少让我看到欣喜,从小升初到中考到高考到12年考研,所以我在6、7、8这三个月没有做其他事情,唯独数学,先是按部就班,李永乐的全书,上面很多题需要多做,因为我在这是个弱项,就不再忽悠各位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真题,网上有的,从1987年到2012年,我是打印的,很厚,把每一年的定在一起做,一天做两份,然后晚自习就找时间对答案,总结,把自己的盲点记在本子上,这么二十几年的试卷我就这样循环了三遍,感触颇深,让我这个数学一直没有信心的人,可以没有因为它在今年的考研失利。至于其他资料,很多人都有推荐,不再赘述。 二、英语 英语我准备得很晚,底子好,大二就开始做阅读200篇、100篇之类的,而且考研时就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56 课程学分:3.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孟昭博、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学生结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强度、刚度等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结构的合理组成形式及分析方法;熟悉结构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近似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合理组成进行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结构力学的一般概念及结构受力、变形等特点; (2)能正确建立力学相关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结构几何组成分析; (3)能正确利用多种方法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能正确通过虚功法求解结构的位移,并能大致绘制结构的变形图。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绘制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2)能熟练求出指定截面的广义位移; (3)能判别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组成合理性。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结构概念,了解结构分类; (2)掌握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相关概念; (3)掌握结构简化计算模型的取用方法、原则,掌握各类杆系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了解常见的荷载类型及特点; (4)了解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 (1)计算模型的简化取用方法; (2)不同类别的杆系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 2. 提高、拓展内容 (1)了解、发现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探索身边的结构力学,趣味结构力学; (3)力学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会;

结构力学最全知识点梳理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结构的定义:由基本构件(如拉杆、柱、梁、板等)按照合理的方式所组成的构件的体系,用以支承荷载并传递荷载起支撑作用的部分。 注:结构一般由多个构件联结而成,如:桥梁、各种房屋(框架、桁架、单层厂房)等。最简单的结构可以是单个的构件,如单跨梁、独立柱等。 二、结构的分类:由构件的几何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类 1.杆件结构——由杆件组成,构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如梁、柱、拉压杆。2.薄壁结构——结构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尺度,平面为板曲面为壳,如楼面、屋面等。3.实体结构——结构的三个尺度为同一量级,如挡土墙、堤坝、大块基础等。 三、课程研究的对象 ?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 ?弹性力学——研究杆件(更精确)、板、壳、及块体(挡土墙)等非杆状结构 ?结构力学——研究平面杆件结构 四、课程的任务 1.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以保证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部分不致发生相对运动。探讨结构的合理形式,以便能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性能。 2.计算由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等因素在结构各部分所产生的力,为结构的强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满足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3.计算由上述各因素所引起的变形和位移,为结构的刚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致发生过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1-2 结构计算简图 一、计算简图的概念:将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用一个简化的受力图形来表示。 选择计算简图时,要它能反映工程结构物的如下特征: 1.受力特性(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 2.几何特性(构件的轴线、形状、长度) 3.支承特性(支座的约束反力性质、杆件连接形式)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1.计算简图要尽可能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受力和变形特点 ..............,使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2.略去次要因素,便于 ..。 ..分析和 ...计算 三、结构计算简图的几个简化要点 1.实际工程结构的简化:由空间向平面简化 2.杆件的简化:以杆件的轴线代替杆件 3.结点的简化:杆件之间的连接由理想结点来代替 (1)铰结点:铰结点所连各杆端可独自绕铰心自由转动,即各杆端之间的夹角可任意改变。不存在结点对杆的转动约束,即由于转动在杆端不会产生力矩,也不会传递力矩,只能传递

(完整版)结构力学问答题总结

概念题 1.1 结构动力计算与静力计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要区别表现在:(1) 在动力分析中要计入惯性力,静力分析中无惯性力;(2) 在动力分析中,结构的内力、位移等是时间的函数,静力分析中则是不随时间变化的量;(3) 动力分析方法常与荷载类型有关,而静力分析方法一般与荷载类型无关。 1.2 什么是动力自由度,确定体系动力自由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确定体系在振动过程中任一时刻体系全部质量位置或变形形态所需要的独立参数的个数,称为体系的动力自由度(质点处的基本位移未知量)。确定动力自由度的目的是:(1) 根据自由度的数目确定所需建立的方程个数(运动方程数=自由度数),自由度不同所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2) 因为结构的动力响应(动力内力和动位移)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密切关系,而动力特性又与质量的可能位置有关。 1.3 结构动力自由度与体系几何分析中的自由度有何区别? 答:二者的区别是:几何组成分析中的自由度是确定刚体系位置所需独立参数的数目,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体系能否发生刚体运动。结构动力分析自由度是确定结构上各质量位置所需的独立参数数目,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结构振动形状。 1.4 结构的动力特性一般指什么? 答:结构的动力特性是指:频率(周期)、振型和阻尼。动力特性是结构固有的,这是因为它们是由体系的基本参数(质量、刚度)

所确定的、表征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量。动力特性不同,在振动中的响应特点亦不同。 1.5 什么是阻尼、阻尼力,产生阻尼的原因一般有哪些?什么是等效粘滞阻尼? 答:振动过程的能量耗散称为阻尼。 产生阻尼的原因主要有:材料的内摩擦、构件间接触面的摩擦、介质的阻力等等。当然,也包括结构中安装的各种阻尼器、耗能器。阻尼力是根据所假设的阻尼理论作用于质量上用于代替能量耗散的一种假想力。粘滞阻尼理论假定阻尼力与质量的速度成比例。粘滞阻尼理论的优点是便于求解,但其缺点是与往往实际不符,为扬长避短,按能量等效原则将实际的阻尼耗能换算成粘滞阻尼理论的相关参数,这种阻尼假设称为等效粘滞阻尼。 1.6 采用集中质量法、广义位移法(坐标法)和有限元法都可使无限自由度体系简化为有限自由度体系,它们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答:集中质量法:将结构的分布质量按一定规则集中到结构的某个或某些位置上,认为其他地方没有质量。质量集中后,结构杆件仍具有可变形性质,称为“无重杆”。 广义坐标法:在数学中常采用级数展开法求解微分方程,在结构动力分析中,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求解,这就是广义坐标法的理论依据。所假设的形状曲线数目代表在这个理想化形式中所考虑的自由度个数。考虑了质点间均匀分布质量的影响(形状函数),一般来说,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结构力学第五章习题集与答案解析

第五章 习题 5—2 试用力法计算下列结构,并会出弯矩图。 解:1.判断超静定次数:n=1 2. 确定(选择)基本结构。 3.写出变形(位移)条件: (a ) 根据叠加原理,式(a )可写成 (a) 基本体系 M P 图 F P l 0 1=?

(b ) 4 .建立力法基本方程 将?11=δ11x 1代入(b)得 (c ) 5. 计算系数和常数项 EI l l l l EI 332)21(1311= ???=δ 6. 将d11、 ?11代入力法方程式(c ) 1111=?+?=?P 0 1111=?+P X δEI l F l F l l l F l l EI P P P P 485)2322212312221(131=???+????=?) (16 511 11↑=?- =P P F X δp M X M M +=1

7.作弯矩图 3FP P l /16 (b) 基本体系 M P 图 F P (l -a ) 16 32165l F l F l F M P P P A = -?=

解:1.判断超静定次数:n=1 2. 确定(选择)基本结构。 3.写出变形(位移)条件: (a ) 根据叠加原理,式(a )可写成 (b ) 4 .建立力法基本方程 将?11=δ11x 1代入(b)得 (c ) 5. 计算系数和常数项 1=?0 1111=?+?=?P 0 1111=?+P X δ

1 33)3 221(1)]332()(21)332()(21[13 2331211EI a EI a l a a a EI a l a a l l a a a l EI + -=???++??-?++??-?= δ2 2216)2()(]3 )(2)(213)()(21 [1EI a l a l F a l F a a l a l F a a l EI P P P P +--= -??-?+-??-?=? 6. 将d11、 ?11代入力法方程式(c ) 31 23 3 231)1(322a I I l a al l F X P --+-= 7.作弯矩图 (d )解: 超静定次数为2 选择基本结构如图 (1)所示力法 p M X M M +=1 1(a)

结构力学(上)复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上)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 ) A. 几何不变,无多余联系; B. 几何不变,有多余联系; C. 瞬变; D. 常变。 2. 图示桁架的零杆数目为:( d ) A. 6; B. 7; C. 8; D. 9。 3. 图 a 结构的最后弯矩图为:( a ) A.图 b; B.图 c ; C.图 d ; D.都不对。 4、下图所示的体系是( A ) A.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B.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C.几何瞬变体系; D.几何可变体系,但不是几何瞬变体系。 5、如图所示的结构在外力作用下,CD杆D端的剪力(B)

A B. C. D. 6、如下图所示结构,若支座B 产生位移,则该结构将( C ) A 不产生位移; B 产生内力; C 不产生内力; D 产生变形。 7、用力法解图4所示结构的未知量个数为( C ) A 5个; B 6个; C 9个; D 12个; 8、位移法方程的实质是( A ) A 平衡方程; B 位移方程; C 物理方程; D 衡方程与位移方程。 9、图示结构EI=常数,截面A 右侧的弯矩为:( a ) A .2/M ; B .M ; C .0; D. )2/(EI M 。

10、 图示桁架下弦承载,下面画出的杆件内力影响线,此杆件是:( b ) A.ch; B.ci; C.dj; D.cj. 11、 用图乘法求位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b ) A.单位荷载下的弯矩图为一直线; B.结构可分为等截面直杆段; C.所有杆件EI 为常数且相同; D.结构必须是静定的。 12、图示梁A 点的竖向位移为(向下为正):( c ) A.FPl 3 /(24EI); B. FPl 3/(!6EI); C. 5FPl 3/(96EI); D. 5FPl 3/(48EI). 二.填空题: 1.图1所示体系是______几何瞬变体系____体系,它有___1__个多余约束。 A l /2 l /2 EI 2EI F P a d c e b f g h i k l F P =1 1 j F p /2 M 2a 2a a a a a A F p /2 F p /2 F p /2 F p F p

(完整word版)结构力学各章练习题判断题

第二章:平面体系几何构造分析 一.判断题 1.几何可变体系在任何荷载作用下都不能平衡。() 2.三个刚片由三个铰相连的体系一定是静定结构。() 3.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是超静定结构。() 4.有些体系是几何可变体系,但却有多与约束存在。() 5.在任意荷载作用下,仅用静力平衡方程即可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的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6.图1-16所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图1-16 图1-17 图1-18 7.图1-17所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8.几何瞬变体系的计算自由度一定等于零。() 9.图1-18所示体系按三刚片法则分析,三铰共线故为几何瞬变。()10.图中链杆1和2的交点O可视为虚铰。() 1 O 2 2.8 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是几何可变体系。() 2.9 只有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才能作结构。() 2.10 图示2-10铰结体系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图2-10 题2-11 2.11 图示2-11铰结体系是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2.12 图示2- 12体系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题2-12 题2-13 2.13 图示体系是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的超静定结构。( ) 2.14 图示体系在给定荷载下可维持平衡,因此,此体系可作为结构承担荷载。( ) 2.15 图示体系是有多余约束的超静定结构。( ) 题2-14 题2-15 答案:1 ×2 × 3 ×4 √5 √ 6 × 7 √8 × 9 ×10×;2.8 × 2.9× 2.10√ 2.11× 2.12 × 2.13× 2.14 × 2.15 × 二、分析题:对下列平面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3、 4、 C D B C D B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审定(组)审定日期修订日期制定日期课程编码制定人修订人人2015.09 马淑红JG032208 郑亚迪 2015.09 王伟芳 2015.0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 1 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013结构力学解析

第一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一判断题 1. 几何瞬变体系产生的运动非常微小并很快就转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因而可以用作工程结 构。(×) 2. 两刚片或三刚片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规则中,不仅指明了必需的约束数目,而且指明了 这些约束必需满足的条件。(√) 3. 计算自由度W小于等于零是体系几何不变的充要条件。(×) 4. 三个刚片由三个铰相联的体系一定是静定结构。(×) 5. 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是超静定结构。(×) 6.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规则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7. 三刚片由三个单铰或任意六根链杆两两相联,体系必为几何不变。(×) 8. 两刚片用汇交于一点的三根链杆相联,可组成几何不变体系。(×) 9. 若体系计算自由度W<0,则它一定是几何可变体系。(×) 10. 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是几何不变体系。(×) 11. 几何不变体系的计算自由度一定等于零。(×) 12. 几何瞬变体系的计算自由度一定等于零。(×) 13. 图中链杆1和2的交点O可视为虚铰。(×) 题13图 二选择题 1. 图示体系为:(A)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几何常变 D.几何瞬变 题1图题2图 2. 图示体系为:(B)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几何常变 D.几何瞬变 3. 图示体系是(B) A.无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 B.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 C.几何可变体系 D.瞬变体系

题3图 4.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B)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瞬变体系 D.可变体系 题4图 5. 图示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为(C)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瞬变体系 D.几何可变体系 题5图 6. 图示体系为(A)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几何常变 D.几何瞬变 题6图题7图 7. 图示体系为(D) A.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B.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C.几何常变 D.几何瞬变 8. 图示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是(A) A.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的 B.几何不变且有多余联系的 C.几何可变的 D.瞬变的 题8图 9.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D) A.几何不变,无多余联系 B.几何不变,有多余联系 C.瞬变 D.常变

结构力学知识点梳理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结构的定义:由基本构件(如拉杆、柱、梁、板等)按照合理的方式所组成的构件 的体系, 用以支承荷载并传递荷载起支撑作用的部分。 注:结构一般由多个构件联结而成,如:桥梁、各种房屋(框架、桁架、单层厂房)等。 最简单的结构可以是单个的构件,如单跨梁、独立柱等。 二、结构的分类:由构件的几何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类 1.杆件结构——由杆件组成,构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如梁、柱、拉压杆。 2.薄壁结构——结构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尺度,平面为板曲面为壳,如楼面、屋面等。 3.实体结构——结构的三个尺度为同一量级,如挡土墙、堤坝、大块基础等。 三、课程研究的对象 ? 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 ? 弹性力学——研究杆件(更精确)、板、壳、及块体(挡土墙)等非杆状结构 ? 结构力学——研究平面杆件结构 四、课程的任务 1.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以保证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部分不致发生相对运动。探讨结构的合理形式,以便能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性能。 2.计算由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等因素在结构各部分所产生的内力,为结构的强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满足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3.计算由上述各因素所引起的变形和位移,为结构的刚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致发生过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1-2 结构计算简图一、计算简图的概念:将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用一个简化的受力图形来表示。 选择计算简图时,要它能反映工程结构物的如下特征: 1.受力特性(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 2.几何特性(构件的轴线、形状、长度) 3.支承特性(支座的约束反力性质、杆件连接形式)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1.计算简图要尽可能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受力和变形特点.............. ,使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2.略去次要因素,便于..分析和...计算.. 。 三、结构计算简图的几个简化要点

结构力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结构力学主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计算简图:在计算结构之前,往往需要对实际结构加以简化,表现其主要特点,略去其次要因素,用一个简化图形来代替实际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杆件的简化:常以其轴线代表 B 、支座和节点简化: ①活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固定支座、滑动支座; ②铰节点、刚节点、组合节点。 C 、体系简化:常简化为集中荷载及线分布荷载 D 、体系简化:将空间结果简化为平面结构 2、结构分类: A 、按几何特征划分:梁、拱、刚架、桁架、组合结构、悬索结构。 B 、按内力是否静定划分: ①静定结构: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全部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②超静定结构:只靠平衡条件还不能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还必须考虑变形条件才能确定。 二、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 1、体系种类 A 、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形状和位置均能保持不变;通常根据结构有无多余联系,又划分为无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和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 B 、几何可变体系:在很小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机械运动,不能保持原有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常具体划分为常变体系和瞬变体系。 2、自由度:体系运动时所具有的独立运动方程式数目或者说是确定体系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目。 3、联系:限制运动的装置成为联系(或约束)体系的自由度可因加入的联系而减少,能减少一个自由度的装置成为一个联系 ①一个链杆可以减少一个自由度,成为一个联系。②一个单铰为两个联系。 4、计算自由度:)2(3r h m W +-=,m 为刚片数,h 为单铰束,r 为链杆数。 A 、W>0,表明缺少足够联系,结构为几何可变; B 、W=0,没有多余联系; C 、W<0,有多余联系,是否为几何不变仍不确定。 5、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A 、三刚片规则:三个刚片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单铰两两铰联,组成的体系是几何不变的,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B 、二元体规则:在一个刚片上增加一个二元体,仍未几何不变体系,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C 、两刚片原则:两个刚片用一个铰和一根不通过此铰的链杆相联,为几何不变体系,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6、虚铰:连接两个刚片的两根链杆的作用相当于在其交点处的一个单铰。虚铰在无穷远处的体系分析可见结构力学P20,自行了解。 7、静定结构的几何构造为特征为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 三、静定梁与静定钢架 1、内力图绘制: A 、内力图通常是用平行于杆轴线方向的坐标表示截面的位置,用垂直于杆轴线的坐标表示

结构力学 叠加法

2.6叠加法作弯矩图 当梁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微小,因而在求梁的支反 力、剪力、弯矩时可直接代入梁的原始尺寸进行计算, 且所得结果与梁上荷载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当梁 上有几项荷载作用时,由每一项荷载所引起的梁的支 反力或内力,将不受其他荷载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梁 的某截面上的弯矩时,只需先分别算出各项荷载单独 作用时在该截面上引起的弯矩,然后求它们的代数和 即得到该截面上的总弯矩。这种由几个外力共同作用 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位移等)等于每一外力单独作 用时引起的该参数值的代数和的方法,称为叠加法。 叠加法的应用很广,它的应用条件是:需要计算的物 理量(如支反力、内力以及以后要讨论的应力和变形 等)必须是荷载的线性齐次式。也就是说,该物理量 的荷载表达式中既不包含荷载的一次方以上的项,也 不包含荷载的零次项。 例题2-9试按叠加原理做例题2-9图(a)所示简 支梁的弯矩图。求梁的极值弯矩和最大弯矩。 解:先将梁上每一项荷载分开(见图(b)、图(c)), 分别做出力偶和均布荷载单独作用的弯矩图(见图 (d)、图(e))两图的纵坐标具有不同的正负号,在叠 加时可把它们画在x 轴同一侧(见图f)。于是两图共 有部分,其正、负纵坐标值互相抵消。剩下的纵距(见 图(f)中阴影线部分)即代表叠加后的弯矩值。叠加后 的弯矩图仍为抛物线。如将它改画为以水平直线为基 线的图,即得通常形式的弯矩图(见图(曲)。求极值 弯矩时,先要确定剪力为零的截面位置。由平衡方程0B m =∑可求得支反,

剪力方程为 Q 即可求出极值弯矩所在截面的位置。 令()0 x 极值弯矩为 由例题2-9图(g)可见,全梁最大弯矩为 本例中的极值弯矩并不大于梁的最大值弯矩。 当梁上的荷载较复杂时,也可将梁按荷载情况分段,求出每一段梁两端截面的内力。这时该段梁的受载情况等效于一受相同荷载的

结构力学习题资料

结构力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①下图结构的自由度为。 (A)0 (B)-1 (C)-2 (D)1 正确答案(B) ②下图结构的自由度为。 (A)0 (B)-1 (C)-2 (D)1 正确答案(C) ③下图结构的自由度为。 (A)0 (B)-1 (C)-2 (D)

1 正确答案(A) ④下图结构的自由度为。 (A)0 (B)-1 (C)-2 (D)1 正确答案(D) 2、 ①分析下图所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几何不变,无多于约束 (B)几何可变(C)几何瞬变 (D)几何不变,有多于约束 正确答案(A) ②分析下图所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几何不变,无多于约束 (B)几何可变(C)几何瞬变 (D)几何不变,有多于约束 正确答案(D) ③分析下图所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几何不变,无多于约束 (B)几何可变(C)几何瞬变 (D)几何不变,有多于约束 正确答案(D) ④分析下图所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 (A)几何不变,无多于约束 (B)几何可变(C)几何瞬变 (D)几何不变,有多于约束 正确答案(B) 3、

①指出下列结构的零杆个数为。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C) ②指出下列结构的零杆个数为。 (A)9 (B)10 (C)11 (D)12 正确答案(C) ③指出下列桁架的类型。 (A)简单桁架 (B)联合桁架 (C)组合桁架 (D)复杂桁架

正确答案(B) ④指出下列桁架的类型。 (A)简单桁架 (B)联合桁架 (C)组合桁架 (D)复杂桁架 正确答案(A) ⑤指出下列结构的单铰个数为。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D) 4、 ①指出下列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为。

结构力学作业答案

[0729]《结构力学》 1、桁架计算的结点法所选分离体包含几个结点 A. 单个 2、固定铰支座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B. 2个 3、从一个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上去除二元体后得到的新体系是 A. 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4、两刚片用三根延长线交于一点的链杆相连组成 A. 瞬变体系 5、定向滑动支座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B. 2个 6、结构的刚度是指 C. 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 7、桁架计算的截面法所选分离体包含几个结点 B. 最少两个 8、对结构进行强度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 A. 既经济又安全 9、可动铰支座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A. 1个 10、固定支座(固定端)有几个约束反力分量 C. 3个 11、改变荷载值的大小,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不变。 A.√ 12、多余约束是体系中不需要的约束。 B.× 13、复铰是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刚片的铰 A.√ 14、结构发生了变形必然会引起位移,结构有位移必然有变形发生。 B.×

15、如果梁的截面刚度是截面位置的函数,则它的位移不能用图乘法计算。 A.√ 16、一根连杆相当于一个约束。 A.√ 17、单铰是联接两个刚片的铰。 A.√ 18、连接四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四个约束。 B.× 19、虚功原理中的力状态和位移状态都是虚设的。 B.× 20、带拉杆三铰拱中拉杆的拉力等于无拉杆三铰拱的水平推力。 A.√ 21、瞬变体系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的内力,所以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A.√ 22、一个无铰封闭框有三个多余约束。 A.√ 23、三铰拱的水平推力不仅与三铰的位置有关,还与拱轴线的形状有关。 B.× 24、三铰拱的主要受力特点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水平反力。 A.√ 25、两根链杆的约束作用相当于一个单铰。 B.× 26、不能用图乘法求三铰拱的位移。 A.√ 27、零杆不受力,所以它是桁架中不需要的杆,可以撤除。 B.× 28、用图乘法可以求等刚度直杆体系的位移。 A.√ 29、连接四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四个约束。

计算结构力学课程讲义

第1章绪论 1.1 课程内容 (1) 研究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计算机分析(数值分析)的常用方法—— 有限单元法、加权残数(余量)法和边界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参考书籍 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籍如下: 唐锦春,孙炳楠,郭鼎康,计算结构力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丁皓江, 谢贻权, 何福保,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单元法,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徐次达,固体力学加权残数法,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孙炳楠,项玉寅,张永元,工程中边界单元法及其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Bath, K. J.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Prentice-Hall, Inc., 1996. Zienkiewicz, O. C.,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dition, McGraw Hill, 2001. Brebbia, C.A.,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Engineers, Pentech Press, London, 1978. Chandrupatla, T. R., Belegundu, A.D. Introduction to Finite Elements in Engineering, Prentice-Hall, Inc., 2002. 1.2 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总可由一组基本方程(通常是微分方程)加一组边界条件描述,即由下式给出: 基本方程:L(u)-p=0,∈V(域内) 边界条件:B(u)-g=0,∈S(边界) 式中L、B为算子,p、g为已知函数。 工程技术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有: (1) 解析方法 只适用于少数简单问题,即形状规则且外部作用(如外荷载)简单的结构分析问题。 (2) 数值方法 数值方法可分为区域型方法和边界型方法。常用的区域型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加权残数法、里兹(Ritz)法(变分法)和有限单元法等,其中有限差分法是直接对基本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再对离散后的代数方程进行求解;后几种方法则是先建立基本方程(一般是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表达式,再进行离散求解。边界型方法中最典型的是边界单元法。它是先将基本微分方程变换为等效的边界积分方程,再在边界上对其进行离散求解。 例如,图1.1给出了一个受复杂横向荷载(分布荷载、集中力、集中力偶等)作用的两端固定变截面梁。为求梁的挠度和内力,可列出梁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如下: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标准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标准 (适用于:铁道工程(单招)专业,参考学时:60)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结构设计原理 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3.课程编码:031051 4.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训:20学时) 5.适用专业:铁道工程(单招) (二)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 结构是土木工程中最基本的元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围绕着工程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的设计计算进行理论和实践性的教学。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材料》等知识,初步解决结构原理及结构设计问题的一门课程。其特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且承前启后,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的课程,也是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所以《结构设计原理》及其系列课程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我校从开设的《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都渗透结构设计的理论,课程贯穿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 我校交通与工程系成立以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按照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进行课程的讲授和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 本课程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圬工结构的各种基本构件受力特性、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 2.本课程的作用 功能是培养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和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与施工及工程质量有关的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图纸的识读能力、基本构件的设计能力、使用和理解各种结构设计规范能力、解决工程结构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剖析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 课程性质:《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0 实践课时:12 学分:6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一、课程定位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构件和常见结构受力和承载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及将来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等工作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并能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拓展专业领域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掌握力学有关术语、分析原理、假设; 2.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静力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 3.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 4.熟悉实际工程中常见构件出现的承载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2.2能力目标 1.能建立和做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 2.能用静力平衡方程求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中的未知 力。 3.能进行砖柱(墙)、框架中柱、脚手架立杆等轴心受力构件的内力计算 和确定其承载力。 4.能进行偏心受压砖柱(墙)、一般框架柱等偏心受压构件的内力计算和 确定其承载力。 5.能进行单跨静定梁、板等受弯(扭)构件的内力计算和确定其承载力。

6.能确定静定多跨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 7.能了解超静定结构受力特点,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律。 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秉承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开发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结合国内和地区实际,依照原有知识总量不变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先进行综合职业行动领域和情境分析,然后深入企业调研和行业专业研讨、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高度概括、典型表述)、构建学习情境(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分解和确定学习任务。 四、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建筑力学学习领域

结构力学上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机动分析就是判断一个杆系是否是几何不变体系,同时还要研究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又称: 几何组成分析、几何构造分析 机动分析的目的: 1、判别某一体系是否为几何不变,从而决定它能否作为结构。 2、区别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从而选定相应计算方法。 3、搞清结构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以决定合理的计算顺序。 计算自由度: W=3m-2h-r m---刚片数h---单铰数r---单链杆数(支座链杆) W=2j-b-r 【平面链杆系的自由度(桁架):链杆(link)——仅在杆件两端用铰连接的杆件】 非链杆体系的只能用第一个公式计算 J---铰结点数b---链杆数r---单链杆数(支座链杆) = 限制自由度为1 限制自由度为2 限制自由度为3 W>0时,体系几何可变 体系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W≤0 A.三刚片规则 三个刚片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单铰两两相连,所组成的平面体系几何不变。 B.二元体规则 在刚片上增加一个二元体,是几何不变体系。 C.两刚片规则: 两个刚片用一个铰和一个不通过该铰的链杆连接,组成几何不变体系。

O 瞬变体系:原为几何可变,经微小位移后即转化为几何不变的体系。 铰结三角形规则——条件:三铰不共线 机动分析步骤总结: 计算自由度 判别二元体,如有,先撤去 观察是否是瞬变体系 已知为几何不变的部分宜作为大刚片 两根链杆相当于其交点处的虚铰 运用三刚片规则时,如何选择三个刚片是关键,刚片选择的原则是使得三者之间彼此的连接方式是铰结 各杆件要么作为链杆,要么作为刚片,必须全部使用,且不可重复使用 4.多余约束”从哪个角度来看才是多余的?( A ) A.从对体系的自由度是否有影响的角度看 B.从对体系的计算自由度是否有影响的角度看 C.从对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是否有影响的角度看 D.从区分静定与超静定两类问题的角度看 下列个简图分别有几个多余约束: 0 个约多余束 3 个多余约束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1.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学时范围:64 学时。 2.引用标准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 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3 xxxxx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技术标准》。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内容 3.1课程性质及教学特点 课程性质: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门必修课。 教学特点: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建筑力学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3.2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的外力分析、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机结构的刚度校核,以及压杆稳定概念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建筑装饰工程有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课题(含实践课题)名称与建议学时数

3.4教学内容、目标及考核标准

3.5课程考核方式说明 本课程采用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组成,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查占70 %。平时作业和期末命题覆盖到各章,并突出了重点。 4 教学资源 4.1课程教学环境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外作业、实验、考试等 (1)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法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习题课,答疑质疑等讨论等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教学录像片等手段,并逐渐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实验环节与内容 实验课是建筑力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对材料在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进行演示实验。实验课是建筑力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对材料在轴的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进行演示实验。 (3)习题课安排 习题课安排在静力学基本概念,平面力系.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强度校核中进行。 4.2课程教学资料 教材:杨力斌、段贵明主编《建筑力学》,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 教参:《建筑力学》(第2版),吕令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1分册):理论力学》,邹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2分册):材料力学》,王秋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3分册):结构力学》,李家宝,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课程评价 5.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2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