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全网发布:2011-06-23 19:48

一、概论

有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 Leukoencephalopathy ).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

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2类:

1?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

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 Leukodystrophy )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eredity Leukodystrophy ),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 获得性脑白质病

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

(demyelination )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

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

心圆硬化等?

2、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

(一)脑白质的结构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

构包裹,称之为髓鞘?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

板层”样结构,其主要 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一个轴 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 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 绝缘”的髓鞘. 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 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 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 80%,

呈嫌水性, 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 而起绝缘”作用.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 引起脑白质的 水含量增加.

(2) 脑白质的发育

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 ?胎儿在宫内第3个月~6个月期间,自脊神经根和脊索、

从尾侧向头侧发展开始形成髓鞘 ?出生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髓磷脂位于脑干、桥脑臂、内

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的放射冠等部位

?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并持续到 20岁以前, 脑白质的髓鞘终生都在改建 ?后天性脑白质疾病的病灶在脑内呈弥散分布,通常病灶较小, 不引起脑形态结构的显著改变,但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晚期均导致脑萎缩

?少数先天性脑白质

疾病可引起脑体积增大,多数亦不引起脑的形态改变

(3) 影像学表现 1 . MRI 表现

MRI 是显示脑发育过程中脑内各种解剖结构形态变化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显示脑白质髓鞘

发育成熟过程也以 MRI 为首选?在T1加权像上,无髓鞘的脑白质呈低信号,随 髓磷脂出现 并成熟,脑白质逐渐变为 高信号?相反,在T2力口权像上,无髓鞘脑白质呈高信号,随髓磷 脂成熟,脑白质信号强度 逐渐下降?通常,在出生后头6个月~8个月,监测髓磷脂发育,以 T1加权像为佳;而出生6个月后,则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髓鞘越多、T1信号越高、T2 信号越低) 脑白质各部位髓鞘形成和成熟并非同步进行,而有先后顺序

?足月健康新生儿,在丘脑、小 脑臂有髓磷脂沉积;1个月后,内囊后肢也可见到髓磷脂沉积

;6个月时,在视放射区、内囊 前肢、放射冠及中央前回均显示有髓磷脂沉积 ;8个月时,额顶叶脑白质出现髓磷脂沉积

;1

岁时,颞叶亦见髓磷脂沉积.1岁以后,髓鞘形成向周围逐渐扩大,至10岁时髓鞘形成才趋

于完全?其发生顺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从下向上、从后向前、从中心向周边.10岁以后,虽然髓鞘有轻微变化,在MRI图像上脑白质的信号变化已经不明显.2岁以内正常发育的小儿,根据MRI图像上脑灰白质信号强度对比形式,MRI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婴儿型(生后8个月内),MRI 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信号强度高于灰质,与正常成人所见相反?

(2)等信号型(生后8个月~12个月),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与脑灰质呈等信号,灰白质

的信号强度差异不显著?

(3)早成人型(生后12个月~2岁),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信号强度稍低于脑灰质,至2岁时,脑白质信号强度接近成人呈低信号.

CT表现

新生儿~2岁,CT显示脑白质的密度较高,与灰质的对比度较差,2岁以后,逐渐接近成年人,脑白质小密度减低,与灰质的对比度加大

3、脑白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1 ?传统X线诊断

X线平片检查能显示海绵状脑病(Canavan's disease )所致的进行性头颅增大,对其它类

型的脑白质疾病均无阳性发现?脑室及气脑造影可显示脑白质疾病晚期脑萎缩的改变?当多发硬化斑块较大时,脑血管造影可显示有血管移位,但多数脑白质疾病病灶的血管造影像呈

阴性改变?总之,传统X线检查对脑白质疾病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

2.CT诊断

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平扫即可较清晰区分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的白质和灰

质,增强CT扫描则可增加脑白质病灶的显示能力?但是CT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较低,显示脑干和小脑不佳?所以,CT不能完全显示某些脑白质病灶、其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均受限

MRI诊断

MRI是显示脑白质及白质病灶最敏感的方法,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除横断位外,还应包括

冠状断扫描,有些病理变化仅在冠状断T2加权像上才能充分显示.T2加权像显示的髓磷脂

沉积过程与尸检切片髓磷脂染色所见,相关良好?在矢状断像上,MRI可显示脑干脑白质的

发育情况?若常规扫描发现脑白质信号异常,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灶的严重程度、活动性和进行鉴别诊断.

4、脑白质病影像学诊断的各论

(一)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尽管脱髓鞘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该类疾病属于自

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也有人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1.多发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 MS )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本病的病程较长,多呈迁延性、进行性

加重的趋势,部分患者的病程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

1)病因与病理

本病的病因不甚明了,多系病毒感染、特别是慢病毒(Slow acting virus )感染,诱发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此外,遗传及环境因素(例如:寒冷、外伤和食物中毒等)亦可能与本病有关.MS 的好发年龄为20岁~40岁,多见于女性(女:男1.4~1.9:1).

本病的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

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

脑多见.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

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

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

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

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

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2)影像学诊断

多发硬化影像学检查目为协助临床作出诊断和排除临床表现类似多发硬化的其它疾病

(1)CT诊断

急性期或复发加重期,CT平扫显示侧室周围,尤其在前角和后角旁、皮质下显示多发、数

mm至4~5cm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斑,大多数病灶无占位效应,少数低密度灶周围有水肿,

可引起轻度的占位表现?增强扫描低密度斑多呈均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静止期低密度病灶

无占位效应,无强化?少数患者平扫无异常所见,经大剂量滴注对比剂延迟扫描,可见小强化斑?晚期病例,CT显示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不强化,35%~50%的病例伴脑室扩大,脑

沟增宽,脑回变平等脑萎缩改变?多发硬化可各期病灶并存,CT常同时发现低密度和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有或无强化,以及脑萎缩等多种表现?若病灶累及小脑和脑干,因骨质伪影

干扰,常难以显示病灶;加之因部分容积效应漏诊小病灶,使CT的诊断敏感性有所降低?

(2)MRI诊断

MRI能清晰显示MS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

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

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全网发布:2011-06-23 19:48 一、概论 有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 Leukoencephalopathy ).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 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2类: 1?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 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 Leukodystrophy )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eredity Leukodystrophy ),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 获得性脑白质病 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 (demyelination )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 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 心圆硬化等? 2、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 (一)脑白质的结构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 构包裹,称之为髓鞘?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

板层”样结构,其主要 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一个轴 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 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 绝缘”的髓鞘. 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 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 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 80%, 呈嫌水性, 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 而起绝缘”作用.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 引起脑白质的 水含量增加. (2) 脑白质的发育 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 ?胎儿在宫内第3个月~6个月期间,自脊神经根和脊索、 从尾侧向头侧发展开始形成髓鞘 ?出生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髓磷脂位于脑干、桥脑臂、内 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的放射冠等部位 ?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并持续到 20岁以前, 脑白质的髓鞘终生都在改建 ?后天性脑白质疾病的病灶在脑内呈弥散分布,通常病灶较小, 不引起脑形态结构的显著改变,但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晚期均导致脑萎缩 ?少数先天性脑白质 疾病可引起脑体积增大,多数亦不引起脑的形态改变 (3) 影像学表现 1 . MRI 表现 MRI 是显示脑发育过程中脑内各种解剖结构形态变化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显示脑白质髓鞘 发育成熟过程也以 MRI 为首选?在T1加权像上,无髓鞘的脑白质呈低信号,随 髓磷脂出现 并成熟,脑白质逐渐变为 高信号?相反,在T2力口权像上,无髓鞘脑白质呈高信号,随髓磷 脂成熟,脑白质信号强度 逐渐下降?通常,在出生后头6个月~8个月,监测髓磷脂发育,以 T1加权像为佳;而出生6个月后,则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髓鞘越多、T1信号越高、T2 信号越低) 脑白质各部位髓鞘形成和成熟并非同步进行,而有先后顺序 ?足月健康新生儿,在丘脑、小 脑臂有髓磷脂沉积;1个月后,内囊后肢也可见到髓磷脂沉积 ;6个月时,在视放射区、内囊 前肢、放射冠及中央前回均显示有髓磷脂沉积 ;8个月时,额顶叶脑白质出现髓磷脂沉积 ;1

脑白质脱髓鞘影像学CT表现

脑白质脱髓鞘影像学CT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脑白质病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3例脑白质病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血管性脱髓鞘42例,硬化性脱髓鞘7例,感染性脱髓鞘6例,中毒性脱髓鞘4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 4 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 结论CT能较清晰地显示脑白质影,较准确地反映病理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脑白 质病变的诊断水平。 成人脑白质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脑白质病变的总称。本病诊断正确与否,不但 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笔者收集63例经临床证实的成 人脑白质病变的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成人脑白质病变的 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收集近几年经临床证实的成人脑白质病患者63例,男36例,女27例,年龄18~72岁,平 均54岁。血管性脱髓鞘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5年以上且伴反复梗死;硬化性脱髓鞘病例均 有发作性加重和自发缓解病史,经治疗随访确诊;中毒性脱髓鞘临床均有明确的中毒病史;感染性脱髓鞘及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均经治疗和随访确诊。 使用多排排螺旋CT机检查,行常规轴位扫描。 2结果按病因分类:血管性脱髓鞘42例,硬化性脱髓鞘7例,感染性脱髓鞘6例,中毒性脱髓鞘4 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4例。 CT表现:血管性脱髓鞘多伴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硬化性脱髓鞘表现为脑室周围、 胼胝体、脑桥、延髓和小脑白质低密度改变,活动期可有显著结节状强化且伴脑萎缩;感染性脱髓鞘病灶多位于深部白质,也可单发,CT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 炎的脑部CT表现为白质内不对称多发斑片状或点状病灶,增强后病灶明显环形强化呈放射 状排列,且垂直于侧脑室,有人称之为垂直征”颇具特点;中毒性脱髓鞘若中毒较轻时, 可无异常发现,中毒严重时可见双侧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表现为 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区,病灶相互融合,无异常对比增强,并逐渐出现脑 萎缩;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表现为双侧枕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内对称性蝶翼状低密度影,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灶,病灶自后向前发展,皮层下弓状纤维及胼胝体压部亦可受累。 3讨论 脑白质病变是一组复杂的以神经细胞脱髓鞘为主的疾病,对其分类迄今尚无统一标准。对成 人而言,大多数可明确病因,因此,认识成人脑白质病变的诱因及影像学表现,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半卵园中心、额角、枕角周围及侧脑室周围的白质最常受累,若病变较轻,CT可无阳性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脱髓鞘其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绝大多数都有弓状纤维保留。血管性脑白质病变是成人(尤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且伴有反复多发梗死及脑萎缩,结合临床,很容易鉴别。硬化性脱髓鞘,多发生于中年女性,临床上多有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恶化与缓解相交替的特点,影像学表现有三大特点,即病灶小、多发、位于脑室旁,呈斑片状低密度影。感染性和中毒性脱髓鞘,临床一般具有较明确的病史,结合影像学表现不难诊断。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成人多在16岁以后发病,较少见,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性。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最常见于儿童,成人多见于20~30岁男性,属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病程长,有肾上腺功能不全、性机能减退、小脑共济失调和智力减退,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很容易 诊断。其他一些少见脑白质病变无特征性表现,包括病因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解剖学特点来看,

脑白质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讲解

多灶性脱髓鞘: 1.多发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 ):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 型,患者脑和脊 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 1.1 病理: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 有脑回轻度萎缩及 脑沟增宽; 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 以侧 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显微镜检 查:早期 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 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 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 形成斑点状软化坏 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 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 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 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 0.1cm ~ 4.5cm 。病灶可新旧 并存。 重 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 MS 可伴胶 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1.2 影像学: MRI T1 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 周围白质内小血 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 - 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 因此有 5% 者, 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 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 应。脊髓病灶呈长 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 一般脊髓不增粗。 T2 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 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 脑 MS 病灶。 Gd- DTPA 增强扫描 T1 加权像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 陈旧病灶无强化。 MRI 可判断 MS 的 分期: MRI 显示病灶大小不变、 病灶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 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 则提 示 病情加重。 MRI 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侧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 T1WI ( A 、B )呈低信号, T2WI ( C 、 D )呈高信号,未见占位效应 MRI 平扫示双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xx 脑白质在解剖学上也称“髓质”,是无数神经元轴突聚合形成的神经纤维。白质损伤是早产儿特有的脑损伤形式之一,最严重的结局是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cumalacia,PVL),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近年来,我国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的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明显升高,然而,远期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问题居高不降,脑白质损伤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日益受到重视。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情况 早在60年代初,Rydberg即已发现,分娩时发生循环异常的产妇所生早产儿脑白质病变较常见。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该病发生的显著规律性,几乎都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循环障碍病史的早产儿,抢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室旁的白质软化灶。最早尸解报告的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仅20%,Shuman等 (1980)观察的82例出生体重900~2 200 g的早产儿中,发生PVL者高达88%,以后报告的发生率为25%~75%不等。 2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及血管造影技术最早揭示了白质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局部缺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与早产儿脑血管的发育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延伸到脑室的边缘,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妊娠32~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早产儿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 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血管调节能力差,脑血流极易受瞬间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在患有各种严重疾病并接受人工通气等特殊

脑白质

脑白质 大脑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而神经元又是由细胞体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细胞体中有细胞核(颜色深),神经纤维中有细胞质(颜色浅)。 在大脑中细胞体聚集在大脑表层,看起来颜色深,叫做脑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在大脑内部,看起来颜色浅,叫做脑白质。 脑白质病是一种大脑的结构性改变,以中枢神经细胞的髓鞘损害为主要特征,病变累及专门发挥高级大脑功能的白质束。其临床表现从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个性改变,到痴呆、昏迷,甚至死亡。 而中毒性脑白质病是由多种毒性因素引起脑白质病:颅脑照射;药物治疗,如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及免疫制剂;滥用药物,如甲苯、乙醇、海洛因等;还有环境毒素等。在这些因素中,颅脑照射和抗肿瘤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非常确定的病因。随着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广泛应用,出现医源性脑白质损害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病症,笔者就肿瘤放、化疗引起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及其研究进行综述。 脑白质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精神状态的改变,即在没有失语的情况下有注意力、记忆力、视觉空间技能、执行功能和情感状态等其中至少一项缺陷。轻度病例表现为慢性意识模糊状态,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丧失和情感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的病例则产生痴呆、意识缺失、木僵和昏迷等严重后遗症。而灰质的疾病则相反,是以累及语言、行为或感觉功能为主。如果脑白质发生了局灶性坏死,

则精神状态改变比一般体征如偏瘫、感觉障碍和视力丧失突出。中毒性脑白质病的病变分布通常是弥漫性的,其临床分度总体上与白质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平行。 初步精神状态检查,包括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的试验、鉴定记忆力障碍的三词延迟回忆试验、评价视觉功能障碍的时钟绘画和评价脑功能的交替运动序列。如果精神状态检查结果可疑,可进一步进行神经精神学测试。如果初步精神状态检查的前两类试验未发现任何缺陷,则可确定无可察觉的大脑损害;如果前两类试验发现异常,可进行大脑神经影像学检查。加权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检查手段,是鉴别早期或轻微脑白质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而CT仅能显示重度脑白质损害。 确实有脑白质毒素接触史,如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并排除其他脑白质损害原因,如遗传性脱髓鞘病等;接触毒源后发生精神状态改变,以及可能的剂量症状反应关系;有确凿的神经放射学证据,或典型神经病理结果。 要重视肿瘤放化疗性脑白质病的研究 .为什么说颅脑照射和抗肿瘤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的非常确定病因?因为,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以及肿瘤放、 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广泛的应用,抗肿瘤治疗所致的脑白质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进一步认识肿瘤放化疗引起的脑白质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纤维聚集的地方,脑白质中的中枢神经细胞的髓鞘损害,则会引起脑白质病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多样,取决于病变部位及程度,临床可见视觉、运动、感觉、小脑、自主神经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1病因 脑白质病变病因复杂多样,广义上可分为后天获得性髓鞘脱失和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疾病。 1.后天获得性髓鞘脱失疾病 (1)免疫障碍性①多发性硬化(MS);②视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⑤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脊髓炎;⑥小脑炎;⑦副肿瘤性脑脊髓病;⑧类风湿性关节炎;⑨系统性红斑狼疮;⑩神经贝赫切特综合征。 (2)感染相关性髓鞘脱失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神经梅毒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 (3)中毒代谢性疾病所致髓鞘脱失疾病如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放射线所致髓鞘溶解综合征、药物治疗所致脑白质病变、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2.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疾病 如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 2临床表现 脑白质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性质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如多发性硬化多为慢性病程,半数以上的病例病程中有复发-缓解,女性与男性发病比例为2:1,起病年龄通常20~40岁;约半数患者以肢体无力、麻木或二者并存为首发症状起病;其典型体征有:肢体瘫痪、视力障碍、眼球震颤及眼肌麻痹、脑神经受损、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发作性神经症状、认知功能障碍、自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起病年龄为婴儿或儿童,常合并有其他系统受累特点。

脑白质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讲解

多灶性脱髓鞘: 1.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 1.1病理: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1.2影像学:MRI 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病灶。Gd- DTPA 增强扫描T1加权像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陈旧病灶无强化。MRI可判断MS的分期:MRI 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病灶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MRI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MRI平扫示双侧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A、B)呈低信号,T2WI(C、D)呈高信号,未见占位效应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多灶性脱髓鞘: 1。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大脑和脊髓中出现多灶性脱髓鞘斑块 1.1病理:病变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白质,分布分散一般来说,大脑半球是正常的。有些人有轻微的脑回萎缩和脑沟扩大。切片显示不同大小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晰的灰色斑块,大多位于侧脑室和小脑周围。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出现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吞噬细胞逐渐清除髓鞘崩解产物,形成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网格细胞形成和轴突消失。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网状和胶原纤维在病变晚期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一般直径为0.1-4.5厘米病变可以新旧共存。重症和晚期病人可以看到脑脊髓炎的变化,如脑室扩大,脑回扁平,脑沟扩大和脊髓变薄。偶尔多发性硬化可能伴有源自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神经胶质瘤。 1.2成像:MRIT1加权成像显示多个低信号病灶点,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并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向一致古老的牌匾显示出同样的信号由于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少突胶质细胞-血管髓鞘复合体疾病,5%的病例还涉及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并且半卵圆中心的病变可能具有空间占用效应。脊髓损伤是长条状的,与脊髓的长轴一致。一般来说,脊髓不会增厚。T2加权图像显示高信号强度和清晰的边缘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有助于显示脑室、脑干和小脑边缘的多发性硬化病

变。钆对比增强DTPA T1加权成像显示急性脱髓鞘病变,旧病变无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以判断多发性硬化的分期:磁共振成像显示病变大小不变,病变大小缩小或病变数量减少,表明缓解期;如果病变扩大或数量增加,表明病情正在恶化。磁共振成像也可以用来跟踪治疗效果。 MRI平片显示侧脑室周围及 两侧深部白质有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甲、乙)为低信号,T2WI(丙、丁)为高信号。未发现占位效应。 MRI平片显示双侧半卵圆区有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区,有长T1(A)和长T2(B)改变。增强扫描(C,D)病灶显著增强 个双侧幕上冠状面放射区,并伴有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A)为稍低信号,T2WI(B)为高信号,FLAIR(C)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 肿块样ms,但比肿瘤水肿轻,其对白质的压迫作用 1.3 ms影像鉴别诊断: 1.3.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 Binswanger病与高血压有关。对于患有长期高血压和进行性痴呆的患者,可以通过结合脑部磁共振成像发现来诊断该疾病。这是一种基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的大脑半球弥漫性白质脱髓鞘脑病。主要累及侧脑室和半卵圆中心周

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病变(Leukoencephalopathy)影像学诊断 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两类: 1. 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 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Leukodystrophy)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ereditory Leukodystrophy),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获得性脑白质病 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心圆硬化等。 一、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 (一)脑白质的结构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构包裹,称之为髓鞘。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一个轴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绝缘”的髓鞘。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板层”样结构,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80%,呈嫌水性,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而起“绝缘”作用。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引起脑白质的水含量增加。 (二)脑白质的发育 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胎儿在宫内第3个月~6个月期间,自脊神经根和脊索、从尾侧向头侧发展开始形成髓鞘。出生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髓磷脂位于脑干、桥脑臂、内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的放射冠等部位。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并持续到20岁以前,脑白质的髓鞘终生都在改建。后天性脑白质疾病的病灶在脑内呈弥散分布,通常病灶较小,不引起脑形态结构的显著改变,但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晚期均导致脑萎缩。少数先天性脑白质疾病可引起脑体积增大,多数亦不引起脑的形态改变。 (三)影像学表现 1.MRI表现 MRI是显示脑发育过程中脑内各种解剖结构形态变化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显示脑白质髓鞘发育成熟过程也以MRI为首选。在T1加权像上,无髓鞘的脑白质呈低信号,随髓磷脂出现并成熟,脑白质逐渐变为高信号。相反,在T2加权像上,无髓鞘脑白质呈高信号,随髓磷脂成熟,脑白质信号强度逐渐下降。通常,在出生后头6个月~8个月,监测髓磷脂发育,以T1加权像为佳;而出生6个月后,则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 脑白质各部位髓鞘形成和成熟并非同步进行,而有先后顺序。足月健康新生儿,在丘脑、小脑臂有髓磷脂沉积;1个月后,内囊后肢也可见到髓磷脂沉积;6个月时,在视放射区、内囊前肢、放射冠及中央前回均显示有髓磷脂沉积;8个月时,额顶叶脑白质出现髓磷脂沉积;1岁时,颞叶亦见髓磷脂沉积。1岁以后,髓鞘形成向周围逐渐扩大,至10岁时髓鞘形成才趋于完全。其发生顺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从下向上、从后向前、从中心向周边。10岁以后,虽然髓鞘有轻微变化,在MRI图像上脑白质的信号变化已经不明显。 2岁以内正常发育的小儿,根据MRI图像上脑灰白质信号强度对比形式,MRI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婴儿型(生后8个月内),MRI 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信号强度高于灰质,与正常成人所见相反。

脑白质病影像学诊断讲解

一、概论 有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2类: 1. 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 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获得性脑白质病 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心圆硬化等。 二、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 (一)脑白质的结构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构包裹,称之为髓鞘。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一个轴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绝缘”的髓鞘。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板层”样结构,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80%,呈嫌水性,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而起“绝缘”作用。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引起脑白质的水含量增加。 (二)脑白质的发育 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胎儿在宫内第3个月~6个月期间,自脊神经根和脊索、从尾侧向头侧发展开始形成髓鞘。出生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髓磷脂位于脑干、桥脑臂、内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的放射冠等部位。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并持续到20岁以前,脑白质的髓鞘终生都在改建。后天性脑白质疾病的病灶在脑内呈弥散分布,通常病灶较小,不引起脑形态结构的显著改变,但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晚期均导致脑萎缩。少数先天性脑白质疾病可引起脑体积增大,多数亦不引起脑的形态改变。 (三)影像学表现 1.MRI表现 MRI 是显示脑发育过程中脑内各种解剖结构形态变化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显示脑白质髓鞘发育成熟过程也以MRI为首选。在T1加权像上,无髓鞘的脑白质呈低信号,随髓磷脂出现并成熟,脑白质逐渐变为高信号。相反,在T2加权像上,无髓鞘脑白质呈高信号,随髓磷脂成熟,脑白质信号强度逐渐下降。通常,在出生后头6个月~8个月,监测髓磷脂发育,以T1加权像为佳;而出生6个月后,则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 脑白质各部位髓鞘形成和成熟并非同步进行,而有先后顺序。足月健康新生儿,在丘脑、小脑臂有髓磷脂沉积;1个月后,内囊后肢也可见到髓磷脂沉积;6个月时,在视放射区、内囊前肢、放射冠及中央前回均显示有髓磷脂沉积;8个月时,额顶叶脑白质出现髓磷脂沉积;1岁时,颞叶亦见髓磷脂沉积。1岁以后,髓鞘形成向周围逐渐扩大,至10岁时髓鞘形成才趋于完全。其发生顺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从下向上、从后向前、从中心向周边。10岁以后,虽然髓鞘有轻微变化,在 MRI图像上脑白质的信号变化已经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