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掌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2、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了解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

知识链接: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

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效能的显著提高。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提示:

会计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的本质——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基本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3.会计的主要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理解会计的概念,首先要对会计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基本职能包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客观写照”,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监督是指“察看和督促”。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监督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查看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要以实物、劳动(或时间)和货币三种量度,但应以具有综合量度特点的货币量度为主。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具有直观性,它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但实物计量单位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财产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更不能总计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它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数量,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区别,对各种人员的劳动还不能以某种劳动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各种劳动时间的直接相加也并不表明企业单位的劳动总成果;货币量度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加性,为了克服实物计量单位的差异性和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应以货币量度为主,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

2.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应记录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但还应面向未来,

为经济管理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尽管会计所描述的是历史和过去的经济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不可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对于决策仍是必要和有用的。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推断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3.会计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会计反映的会计事项,不能遗漏和任意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出来,这样就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应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不间断地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既要全面相互联系地记录,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系统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利用。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会计的监督标准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计划和定额等。包括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与有效性与进行监督。

(1)合法性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依据财务收支的监督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应收和应付款项、投资等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会计人员对于违反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 真实性监督。真实性监督是指通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所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3) 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指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监督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的监督,揭露经济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开展增产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防止损失和浪费,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分为: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侧和分析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否与决策和计划的目标一致。

(2)日常监督。日常监督亦称事中监督,是指按照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控制和审

核的方法,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为准绳,通过检查和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重要提示:

会计基本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如实反映是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严格监督则又是反映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会计领域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职能,如利用各种预测数据,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再如利用责任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职能”;等等,都在进一步探讨中,但“反映”和“监督”职能是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共识。会计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和其他经济核算的不同点。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它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会计要反映和监督会计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尺度(如公斤、吨、件等)、劳动尺度(如工时、工日等)和货币尺度而以货币尺度为主。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能够具体反映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对核算和经济管理都是必要的,但这两种尺度都不能综合反映会计的内容,而综合是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会计以货币作为综合计量尺度,通过会计的记录就可以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成果,并计算出最终财务成果。所以,在会计核算这过程中已经运用了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进行记录,还必须以货币尺度综合地加以反映。

(二)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必须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所谓完整是指会计核算对属于会计内容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地、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所谓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综合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讲求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凭证,以凭证为依据进行核算。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

都必须严格遵循会计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

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考监督等具体方法。(本书重点介绍基本方法-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使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经济信息。将经济信息依照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汇总、加工处理,就会成为会计信息。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它又包括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有以下七种方法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

编辑本段审核凭证

(三)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

(四)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一定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资料,结合其他有关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分析研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选定项目,明确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抓住关键,提出结论。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因素对比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三、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以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及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可通过核对、审阅、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而且要求会计工作也必须实现现代化。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举例说明:

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案例分析: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

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3、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归属期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

知识链接:

①对于企业本期已向客户发货而尚未收到货款的交易,应作为本期的收入,不应作为收到货款期间的收入。

②对于本期已经预收货款而尚未发出商品的交易,由于本期不具有收取货款的权利,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而只能作为一项负债。

③对于企业本期应付的借款利息,尽管本期尚未支付,但由于本期受益,就应作为本期的费用,而不作为支付期的费用。

④对于本期预付下期的租金,尽管款项本期支付,但由于并不受益,就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

4、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

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举例说明:

某公司于20×7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8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7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

案例分析:

公司这种处理不是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而是虚构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

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举例说明:

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

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举例说明:

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知识链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

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会计学科得入门课程,也就是财务会计专业得专业基础课,就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得基础。对于其她相关专业得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得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得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得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得定义、会计核算得职能、会计核算得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得基本前提与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得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得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得填制、账簿得登记与会计报表得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得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得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得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得教学方法进行相关得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得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与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得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得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得互动。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得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得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得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得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得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得现场化、实验资料得标准化、实验手段得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得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得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四、本课程得总要求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掌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2、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了解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 知识链接: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 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概述(高教出版社)

【课题】会计的概述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会计任务。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二、新授课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0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使用配套光盘——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看演示: 从开始的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到刻契记数一步步向前发展。

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 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 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 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 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 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

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 记录 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 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入-去= 余 │││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 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其计算公式为: 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 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 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存-该 ││││ 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 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 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 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 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 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 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 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 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 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

ihcneAAA《基础会计学》教案

i h c n e A A A《基础会计 学》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次课(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分别阐述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目标和会计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 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 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作业布置 第一章课后习题一 七、板书设计 剩余产品的出现 会计会计产生条件 产生文字的产生

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 会计的发展 西方:复式记账 会计职能 (核算、监督) 会计的特点会计的概念 会计的目标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 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 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4、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难点:1、企业的资金运动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 教案 一、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各门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基本理论部分:要求概括了解会计的掌握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方法部分:要求重点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七大方法;基本技能部分:要求在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式记账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一整套会计的基本技能。本教案以会计七大核算方法为主线索,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以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应用构造内容体系,力求向读者展示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做到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相结合。本教案的显着特点是: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比传统的会计原理教学更加重了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会计法规知识部分。 3、开篇均以小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列出每章

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明确各章内容的纲要。 4、课后案例与每章重要知识点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配合课堂教学增加实验室模拟训练,帮助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程各章学时与分配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1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2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3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第一章教案

【课题】宏观环境因素及其分析 【教材版本】 戴建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用书——现代商务(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明确商务活动环境的含义,了解商务活动环境的构成;了解宏观环境因素的构成及其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学会对影响商务活动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知晓如何应对商务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商务活动环境的构成;宏观环境因素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收入相关概念的区分;恩格尔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宏观环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使用第1章第1节配套教学课件。 综合采用讲授法、图示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配套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图示商务活动环境的含义及构成,通过举例、讲授宏观环境因素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并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建议】 本节课内容是讲授商务活动环境的含义、构成,并对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建议采用案例互动教学,教师可建立课程案例库,通过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商务环境的感性认识,同时以案例为起点,在课堂创造出师生互动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节内容讲授完成后,可安排1~2个商务热点问题或商务实战案例供学生研讨并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的心得和结论,由教师予以评价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回答: 1.什么是商务、商务活动?现代商务有何发展趋势? 2.现代商务的交易方式有哪些? 案例导入:宝洁公司的教训。 二、新课讲授(70分钟) 1.1 商务活动环境分析 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商务活动环境泛指一切与企业商务活动有关的外部因素与力量,这些因素与力量影响并制约着商务活动的进行和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教师图示并引导学生思考: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商务活动环境分析?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学:电子教案1第一章 会计对象

第一章会计的对象 【教学课题】会计的概念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25#106 【教学班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方式与手段】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参考资料】: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葛军主编《会计学原理》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樊行健主编《基础会计》 新会计准则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中国会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无忧会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会计”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说各行各业,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要和会计打交道。比如,在座的每位同学开学时要到学校财务部门缴学费,单位职工每月要在本单位财务部门领取工资,职工的医药费等有关开支需要在会计那报销等等。大家可以想想财务部门的这些会计人员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有人说,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认为的会计是什么)那么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回过头想一下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会计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引出“会计”内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会计是怎么产生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讲授正文】: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在介绍会计发展历史前,可以先问问学生,他们对会计的历史发展曾有什么样的了解。接着老师介绍发展过程,注意:对于每个阶段可以先介绍一些会计发展史实,再总结本阶段的会计发展特点。 会计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需要。 比如,人们在进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时,需要将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并计算生产活动的数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资投入生产,这些物资怎么分配,耗用多少数量在产品生产上,需要把这些内容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专门方法还没有形成,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会计: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2.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社会化,会计逐渐完善起来,而且越来越重要。

基础会计(高教第三版)教案第一章 概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 【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 第二环节新授课 第四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一、会计机构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会计机构的涵义: 会计机构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会计机构设置的三种情况: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会计机构内部分工的“内部牵制”原则 即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 【思考】 记账的和管钱的由同一人担任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会计工作中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 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 【案例分析】 【幻灯片演示】 案例 地点:光扬电脑公司财务部 人物:杨经理、小刘、小张 杨经理:我负责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总帐的登记,还要编报表 小刘:我负责几乎全部明细帐的登记 小张:我最忙了,当出纳,还要负责凭证的装订和档案的保管 此时,有一位女孩走了进来 小云:我是我们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公司经理让我到财务部报到 杨经理:欢迎,以后你来当出纳,同时负责公司债权债务明细帐的登记,让小张帮我填制记帐凭证。 【分析问题】 光扬电脑公司财务部的人员分工错在哪里? 【讲解】 【小结】

【幻灯片演示】 会计机构设置的原则 1.应根据企业单位的规模大小、会计工作的繁简来确定会计机构的设置形式 2.会计机构的设置应建立在科学组织、合理分工的基础上 3.应按“内部牵制”的原则做好会计机构的内部分工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一般可分为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两种组织形式。 1.集中核算 是指企业的主要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来进行,企业内部的个生产车间、工段、各职能部门一般不进行单独核算。 2.非集中核算 指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各职能部门对自身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比较全面的会计核算。 【举例】 二、会计人员 【提问】 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 【讲解】 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会计人员的职责 1.会计人员应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遵守各

基础会计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的对象。 ◆ 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 能区分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的关系。 ◆ 能举例说明会计机构的内部牵制制度。 ◆ 能说出会计岗位的划分。 ◆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能说出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能解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时数 ◆讲授:4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什么是会计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会计学科的分类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 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 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 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 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 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 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 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 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首页) 适用班级:A0511-12,21-22 课时90分钟 课 题 企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 编号 06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掌握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重点: 生产加工、商品销售和财务成果业务的会计处理 难点: 会计科目的理解 实施步骤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小结 一、生产加工过程的核算 二、企业商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三、企业经营成果业务的核算 四、企业其他业务的核算 5 20

25 10 5 板书设计 §3.3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经营成果等业务的核算 1. 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2.示例 仓库发出材料一批,材料领用情况如下:生产A产品领用甲、乙材料,材料共计42 900元,生产B产品领用甲、丙材料,材料共计116 750元,车间和厂部行政管理部门分别领用甲材料,价款各是15 750元和9 450元,经计算,材料耗用情况是:甲材料共耗用3 800件,计119 700元,乙材料共耗用2 000千克,计11 400元,丙材料共耗用5 000千克,计53 750元。 借:生产成本-A产品 42 900

-B产品 116 750 制造费用 15 750 管理费用 9 45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19 700 -乙材料 11 400 -丙材料 53 750 二、企业商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1. 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2.示例 江庐股份有限公司向东明公司销售A产品800件,每件售价600元,价款共计480 000元,增值税81 600元,产品已发出,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东明公司 561 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13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 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1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 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二、新授课 (一) 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四讲--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第四讲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 1.熟悉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含义和种类; 2.理解审核凭证与正确填制凭证的重要意义; 3.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 4.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5.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 6.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内容和登记方法; 7.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8.掌握财产清查的内容、方法和会计处理。 二、学时安排 会计学专业学生:3学时; 非会计专业学生:3学时。 三、授课内容 (一)引子 长野冬奥会申办过程的凭证被全部烧毁;银广夏1998年之前的财务资料丢失;美国安然公司以及为其进行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假账丑闻被曝光之后都传出了暗中销毁凭证的内幕。他们为什么要销毁凭证?凭证上通常记载些什么?凭证提供了关于企业真实经济活动的什么证据? (二)会计凭证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会计凭证是指用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2、作用:(1)会计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2)会计凭证是会计控制与监督的重要依据;(3)会计凭证是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3、种类: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三)原始凭证 1、含义: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用来证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帐依据的最初书面证明文件,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原始凭证有售货发票,银行支票、汇票、购货定单、收款单、收款收据、材料验收入库单、材料领用单、产品发运单、销售成本计算表、工资表等。 2、基本要素:原始凭证通常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名称,如销货发票、购货发票、限额领料单等; (2)填制日期,通常应该是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日期; (3)交易双方单位的名称; (4)交易或事项的内容; (5) 交易或事项的实物数量和金额; (6)有关经办人员的签名、盖章。 3、种类:原始凭证按其来源的不同,分为: (1)自制凭证: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3.3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经营成果等业务的核算 一、生产加工过程的核算 (一)根据生产加工业务核算的要求,应设置以下主要账户。 1.“生产成本”账户 “生产成本”账户的结构如下: 借方生产成本贷方 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结转的完工入库产品的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期末余额: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2.“制造费用”账户 “制造费用”账户的结构如下: 借方制造费用贷方 按车间归集所发生的各项期末分配结转入“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账户的制造费用 3.“管理费用”账户 “管理费用”属于损益类账户,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印花税等。本账户借方登记月份内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期末无余额,本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4.“库存商品”账户 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成本。其借方登记已完工并验收入库的各种产品的成本(由“生产成本”账户转入),贷方登记发出的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期末如有余额,应在借方,表示库存商品的成本。该账户应按商品的品种、规格、名称或类别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5.“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其贷方登记应由本期负担但尚未支付的职工薪酬,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有,一般在贷方,表示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该账户按职工薪酬类别设置明细帐,并按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分设专栏进行核算。 (二)生产加工业务核算举例 2007年12月,江庐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生产加工业务如下: 仓库发出材料一批,材料领用情况如下: 生产A产品领用甲、乙材料,材料共计42 900元,生产B产品领用甲、丙材料,材料共计116 750元,车间和厂部行政管理部门分别领用甲材料,价款各是15 750元和9 450

最新基础会计学 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会计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 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 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总结扩展。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

剩余产品的出现 会计会计产生条件 产生文字的产生 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 会计的发展 西方:复式记账 会计职能 (核算、监督) 会计的特点会计的概念 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 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 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4、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基础会计学备课教案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目标;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和会计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点] 本章的教学要点有:会计的涵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 [教学课时] 本章参考教学时数为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西周的《周礼》,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编报制度。“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1949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的阐述。这本书的问世,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的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二、会计的定义 (一)“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或技巧。会计是一个方法体系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三)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学:电子教案7第七章 财产清查

第七章财产清查 【教学课题】财产清查的作用和范围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25#106 【教学班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财产清查的范围,理解财产清查的概念、作用、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财产清查的作用和种类 【教学方式手段】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参考资料】: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葛军主编《会计学原理》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樊行健主编《基础会计》 新会计准则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中国会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无忧会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7739632.html,/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第七章财产清查中,大家将会详细地了解财产清查的作用和种类、财产清查的具体方法和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财产清查这一会计核算方法在整个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个环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同时,大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会经常用到财产清查的相关知识。所以大家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以便为下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回顾:对账的内容是什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提问学生:对账的内容是什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并分别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对账的内容是我们在第六章中学习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是我们在第一章总论中给大家介绍的。它要求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资料可靠。我们知道一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都必须通过账簿记录来反映其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通过对账中的账证核对和账账核对工作,我们能够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和完整,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但要正确完整而且要真实可靠。账簿记录的正确完整并不等于账簿记录的真实可靠。因为现实工作中有各种原因可能使各项财产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发生差异,即账实不符。所以在结帐前我们除了要进行账证核对和账账核对外,还要进行账实核对。怎样进行账实核对呢?账实核对一般通过财产清查的方法进行。 引出:财产清查的概念: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会计核算单位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有价证券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其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财产清查具有哪些作用,有哪些种类以及财产清查的范围。 [讲授正文]: 一、财产清查的作用 在介绍财产清查的作用之前,先让学生思考实际工作中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财产物资 的账面数与实际结存数不一致。可采用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