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看不见的人_中的象征意象

论_看不见的人_中的象征意象
论_看不见的人_中的象征意象

第36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V ol.36 N o.1 J 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09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李 莉

(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意象,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桎梏下人格觉醒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拉尔夫·艾里森;象征意象;不可见性;种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9)01-0236-03

作者简介:李莉(195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美国黑人文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所展现的“双重文化传统”上,正如伯纳德·贝尔所说,美国黑人小说不仅仅是欧美小说的一支,也是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传统的发展。这种“双重意识”,形成了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鲜明文化特征,使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象征意象和隐喻是美国黑人文学中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也是保持黑种性的策略”[1]。美国黑人独特的隐喻思维是黑人在双重文化背景的压抑中形成的。黑人话语中的隐喻既有标准英语的话语所涵盖的意义,又有它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超越了词典上的释义,一种特定的话在一种语境中可能是一种暧昧的表述,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却完全不同。美国黑人文学用隐喻这种具有广泛潜在意义的象征意象来表述黑人的历史和文化,解构白人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作者对小说的情节、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进行深度展示和剖析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如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用姓名和飞翔来隐喻黑人的历史和传统,艾里森则在小说《看不见的人》里用“看不见的人”象征美国黑人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世界中自我失落和被迫处于局外的生存状况。

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主题。美国黑人在社会中受到的“特别照顾”,使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成为低人一等的人。“这种精神文明使他们一旦产生了自我意识后就会毫无希望地注定要受到排斥和疏远。他们设计出来的用以凌辱和压迫人的方法无比巧妙,而受凌辱和压迫的人唯一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的肤色是黑的”[2]。理查德·赖特在他的小说《黑孩子》中说:“黑人不被当作人看待……我算不得人,略微觉得自己是人,但又不是人。”他在旅馆当侍者时,白种女人一丝不挂地在他面前走来走去,仿佛他这个人不存在似的。黑人是不具人格尊严的“看不见的人”,这一认识在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I nvisible Man)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展现。《看不见的人》这部描写黑人成长经历的小说,深刻地描写了种族关系,黑人的历史和生活,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的寻找和发现等丰富内容。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欺骗、冷遇、打击等不公正对待,从不同角度来考察种族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将美国的种族历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阐释,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进他的作品,使读者在广阔的背景中了解种族问题。

“看不见的人”作为小说的题目,向读者暗示了作品主人公的象征意义,即“不可见性”(invisibility)和“盲目性”(blindness)。小说的前言是小说作品的精华,解释了“不可见”的性质。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就用几乎调侃的笔调阐明了这一主题:叙述者,一个未被拟名的黑人青年,在街上被一个白人碰撞。对方并不向他道歉,因为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叙述者在小说的引言里说:“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

收稿日期:2008-08-25

·

236

·

可以说我还有心灵。要知道,人们看不见我,那是因为他们拒绝看到我。”艾里森笔下的黑人主人公无名无姓,隐喻了美国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在黑人传统文化中,只有有名字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存在,失去名字的人死后无法和祖先沟通。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地追溯自己的家谱,就如同没有身份证那样。”[3]黑人在被掳到美洲做奴隶时,就被迫失去了他们的真实名字,也失去了与祖先的关联。因为白人随意给黑人更改名字,黑奴们在获得自由后,其真实身份已无从查考。因此,无名无姓是美国黑人生存史的写照:没有身份,没有自我,被视而不见。正如艾里森在谈到“寻求自我”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时说:“我们的社会的本质是不允许我们知道我们是谁。”艾里森用“看不见”来隐喻在种族主义猖獗的社会里白人根本没把黑人当人看。黑人叙述者看不见真实的自我,也喻示着在显而易见的黑白反差的社会现实中,“因其`内在眼睛'的独特构造,对黑皮肤下有个性的本质自我视而不见”[4]。

艾里森笔下的主人公成长的过程是“自己能被看见”这一幻想的破灭过程。小说的主线分为两部分,重复着“幻灭—爆炸”的结构模式,象征着主人公梦想破灭最终成为“看不见的人”的历程。“看不见的人”这个安分守己的南方青年,幻想着通过勤奋好学,谦卑容忍,学会一技之长,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起初,他丝毫没有独立的人格,循规蹈矩地按照白人文化的教育模式所灌输的价值观塑造自己,怀着美好的期望去实现做一个“上等黑人”的理想。他一次次地扮演社会赋予他的角色,期待那个社会许诺给他的一切变成现实。就像是水没有自己的形状一样,他没有自我意识,任凭社会环境左右。当他意识到那位玩世不恭、甜言蜜语的布莱索校长对他的欺骗和愚弄时,他感到“痛苦、麻木和虚弱,心里明白不管我出了什么事,我将不会是原先的我了”。他北上来到纽约,为了证明他的存在,他竭尽全力地工作,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要使别人看见他。主人公做工的油漆厂的爆炸,象征着他做“上等黑人”幻想的破灭,也象征着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想通过自身奋斗得到社会承认这种幻想的破灭。小说的第二部分采用的也是“幻灭—爆炸”的结构形式。主人公在为兄弟会工作后,幻想依附左派政治来实现自我价值。但他又成为兄弟会的一个工具,一旦失去利用价值马上就被抛弃了。他再次感到他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意识到了两个自我的并存:一个是“作为一系列角色的我”,一个是“作为本质的我”。社会只承认他表面的角色而不接受他的“内核”的自我。对于南方小镇上的白人,他只是一个“老实听话”的黑人;对于白人校董诺顿先生,他只是体现自己关心黑人命运这种善举的成果之一;因锅炉爆炸受伤失去知觉躺在医院里的他,只不过是医生用来对新治疗仪进行各种测试的实验品。因此,兄弟会的领袖杰克随意给他一个新名字就取代了他原有的身份。他意识到:“他们都溶成一个单一的白人形象,个个都企图将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强加于我,却屁也不管我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不过是一块材料,可以利用的一种资源……我现在认清了我是看不见的人罢了。”在哈莱姆骚乱的大火中,他的一切幻想都随之灰飞烟灭———他掉进了一个废弃的煤窑,从此生活在地下,成了一个真正的“看不见的人”。

艾里森在小说中用以凸显象征“不可见性”和“盲目性”的隐喻,从头到尾,比比皆是。例如,在南方小镇白人头面人物的集会上,作为娱乐,白人让一群黑孩子蒙眼相互殴斗、抢钱的场面,象征着黑人在白人社会中命运完全被白人掌控和白人对黑人的肆意凌辱。再如,黑孩子们被带到裸体的白人舞女面前看她们跳舞,看与不看都受到白人的斥骂,象征着黑人在社会中左右为难的处境:如果驯服,他们就会成为黑人的叛徒和内奸;如果反抗,他们就会受到白人的残酷惩罚。不管他们如何做,所受到的只有歧视和迫害。这类象征意象还有很多。黑人在格斗时眼蒙黑布,象征着主人公认识自我之前是盲从的;黑人学院奠基人的塑像说不清是在把他面前黑人青年眼睛上的黑布揭去还是盖上的形象,象征着黑人教育似乎旨在拓开黑人青年的视野,而实际上是在遮住他们的眼睛,蒙蔽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看不清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此外,艾里森对主人公周围人物的塑造很耐人寻味。他们大多是盲目的,对黑人的存在视而不见。碰撞主人公的白人不向他道歉的原因,是这个白人“看不见”他;学院的牧师双目失明,却在为黑人青年指点迷津,其寓意是黑人牧师全盘接受白人的文化作为价值取向,只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看不见的人”在油漆中加添加剂,因加错比例而使油漆变成了灰色。但是在老板金伯罗的眼里却是白色,依然当成白色油漆包装销售。金伯罗对油漆里的黑色添加剂视而不见,寓意是他对社会上的黑人视而不见。对主人公发号施令的兄弟会领袖杰克有一只眼睛是假的,表明兄弟会无视主人公的存在,无视黑人社区的存在。艾里森在小说中描写的“这种高度的可见性和难以置信的不可见性的矛盾现象”[4],揭示出种族歧视是黑人实现自我的最大障碍。对主人公这样的黑人,所谓的人格和身份,是上述那些白人校长、牧师、医生、兄弟会领袖等有权势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塑造的。他们只是把他当作一块原材料,一种工具,一个“看不见的人”。

黑与白这两种泾渭分明的色彩作为象征意象,往往被广泛地用于美国黑人文学中,表达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关系。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也多处运用了“黑”与“白”的描写。如黑人学院里的白色建筑;学院校董诺顿先生穿着镶着黑边的白色皮鞋;为白人歌功颂德的黑人校董身着黑衬衣却缝着一个白色的领子,“它像一条亮闪闪的白带子,把他的头和身体分截开来”;黑人学院奠基人铜像脸上的两只漆黑冷漠的眼睛流出的白垩般的液体(鸟粪所致)等等。作者用无所不在的白色意象来隐喻白人强势文化表现出的种族色彩,即白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和理想目标对黑人所产生的腐蚀作用。作者描写“看不见的人”在油漆厂加工纯白油漆,最后的关键程序是加入十滴黑色的添加剂。这一工艺象征着白人社会对黑人既排斥又依赖的矛盾,即少数美国黑人是美国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是造成大多数美国白人“纯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黑人为美国社会创造了财富,一旦失去了黑人的

·

237

·

劳动和支撑,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

在黑人的民间传说中,飞翔是黑人祖先的天赋之一,非洲就有许多关于飞人的传说。对于美国黑人作家,飞翔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飞翔意象除了表达被迫为奴的黑人对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为会飞的神话英雄的后代,通过对会飞翔的非洲祖先的追忆,强调了小说所蕴涵的非洲黑人文化的意蕴———一种文化的自信。因此,对于植根于黑人文化的美国黑人作家,飞翔与自由一样蛰伏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时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赖特《土生子》中有比格和伙伴们看飞机掠过天际的场景。莫里森《秀拉》中的埃贾克斯是一个经常与“飞行”相联系的人,他经常千里迢迢赶往大城市的机场去看飞机的升降。在莫里森的笔下,“埃贾克斯因与`飞行'相关而有了不同于书中其他男性的优势”[4]。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也大量运用了飞翔这种象征意象。“看不见的人”因让白人校董诺顿先生———一个有身份的白人看到了不该看的丑事差点一命呜呼而受到校长的斥责后,在校园里看到,“暮色渐浓,湛蓝的天幕下面雨燕盘旋,飞蛾穿梭”。在哈莱姆,他亲眼目睹一对黑人老夫妇被强行撵出公寓,绝望地坐在冷风中哭泣。他站出来为老夫妇抱打不平后,看到“一架架飞机从远远的东南方的一个机场上飞起”,“把鸽子惊起,使它们狂乱地飞翔,它们猛烈地拍打翅膀,振翅上升,飞开去”。在兄弟会的成员黑人托德·克林顿无端遭到白人警察枪击时,主人公看到“一只只鸽子仿佛被那响声震慑住,疯狂地向下俯冲”,既而“迅疾地笔直冲进树林”。这些有关飞翔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受复杂命运的左右、挤压又无法摆脱时的心理活动,他竭力寻求和发现自我,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主人公在寻求自我和社会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求助于“飞翔”,他的无价值感异化为一种想要振翅升飞的冲动。对于无力、无望、孤独、压抑以及对现实社会有着强烈分离感的“看不见的人”来说,飞翔象征着一种精神通道,一种胜利,是主人公对个性能够飞翔的渴望,更代表一种对自由和超越凡尘的生活的向往。他相信:“当我发现我自己是谁的时候,我就获得自由了。”

在黑人文化中,飞翔还包含有另一种意义,即对他人的抛弃。因此,飞升就意味着胜利,也是悲剧。不得不摆脱社会、遁入地下的主人公获得的是精神的飞升。在他栖身的地下,他成为一个“没有形体的声音”,即使别人无法看到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和斗争。当他刚进入地窖时,那里一片漆黑,他打开1369个灯,把自己的住处照得比地面还要光明,以证明他是可见的、活生生的一个人。灯光的象征意义是明显的,它象征着他所接受的文明教育。灯光使他意识到,20年来他生活在幻觉里的黑暗之中不被看见、不被认可和自己要求被承认的原始本性的矛盾中。“他意识到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把自己调整到别人为其准备的模式中,而在于通过自身的行动所主宰我的真实历史之中”[5]。他得出结论:“我就是我的经历,我的经历就是我。”在这个与他所痛恨的荒谬而残酷的外部世界隔绝的地方,他可以编织自己的梦。他是自主的,不必按照别人的意志说话、行事。他通过声音让社会来感觉他的存在。他将饱含着深沉痛苦的独白,通过“低频率”传播给世人,让世人产生某种认同感,去帮助拯救所有那些人,无论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因为他愿意相信“即使一个看不见的受伤者也对所有人的命运负责”。此时,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升华,正如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尾时所说:“谁说我不是在替你说话,尽管我使用的频率比较低。”

这篇小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人与人隔膜的荒谬世界里一个黑人的荒谬处境。艾里森非常出色地交替使用悲剧和喜剧的形式,以他的“看不见的人”来表达一种生存艺术。主人公在经历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才获得了别人与生俱来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艾里森曾在小说的前言和结尾两次告诉读者:“结局就在他的开端里。”对主人公来说,他最后蛰居地下、无家可归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他开始时的处境。但此时的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受了伤的人,经过成长的磨砺,他了解了自身,发现了自我。他真正“飞”了起来,跃身的刹那象征着他的回归———他摒弃了对社会的幻想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参考文献:

[1]许芳.简论美国当代黑人小说中的隐喻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6,(3).

[2]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上)[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410-41.

[3]宁骚主编.非洲黑人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298.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17,91

-99.

[5]梁亚平.美国文学简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48-152.

[6]王诺.当代美国小说里的自我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1,(4).

[7]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M].任绍曾,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8]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767-777.

[9]乔国强.美国40年代黑人文学[J].国外文学(季刊),1999,(3).

[10]许海燕.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评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J].当代外国文学,2001,(4).

·

238

·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论_看不见的人_中的象征意象

第36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V ol.36 N o.1 J 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09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李 莉 (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意象,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桎梏下人格觉醒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拉尔夫·艾里森;象征意象;不可见性;种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9)01-0236-03 作者简介:李莉(195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安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美国黑人文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所展现的“双重文化传统”上,正如伯纳德·贝尔所说,美国黑人小说不仅仅是欧美小说的一支,也是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传统的发展。这种“双重意识”,形成了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鲜明文化特征,使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象征意象和隐喻是美国黑人文学中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也是保持黑种性的策略”[1]。美国黑人独特的隐喻思维是黑人在双重文化背景的压抑中形成的。黑人话语中的隐喻既有标准英语的话语所涵盖的意义,又有它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超越了词典上的释义,一种特定的话在一种语境中可能是一种暧昧的表述,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却完全不同。美国黑人文学用隐喻这种具有广泛潜在意义的象征意象来表述黑人的历史和文化,解构白人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作者对小说的情节、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进行深度展示和剖析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如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用姓名和飞翔来隐喻黑人的历史和传统,艾里森则在小说《看不见的人》里用“看不见的人”象征美国黑人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世界中自我失落和被迫处于局外的生存状况。 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主题。美国黑人在社会中受到的“特别照顾”,使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成为低人一等的人。“这种精神文明使他们一旦产生了自我意识后就会毫无希望地注定要受到排斥和疏远。他们设计出来的用以凌辱和压迫人的方法无比巧妙,而受凌辱和压迫的人唯一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的肤色是黑的”[2]。理查德·赖特在他的小说《黑孩子》中说:“黑人不被当作人看待……我算不得人,略微觉得自己是人,但又不是人。”他在旅馆当侍者时,白种女人一丝不挂地在他面前走来走去,仿佛他这个人不存在似的。黑人是不具人格尊严的“看不见的人”,这一认识在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I nvisible Man)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展现。《看不见的人》这部描写黑人成长经历的小说,深刻地描写了种族关系,黑人的历史和生活,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的寻找和发现等丰富内容。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欺骗、冷遇、打击等不公正对待,从不同角度来考察种族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将美国的种族历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阐释,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进他的作品,使读者在广阔的背景中了解种族问题。 “看不见的人”作为小说的题目,向读者暗示了作品主人公的象征意义,即“不可见性”(invisibility)和“盲目性”(blindness)。小说的前言是小说作品的精华,解释了“不可见”的性质。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就用几乎调侃的笔调阐明了这一主题:叙述者,一个未被拟名的黑人青年,在街上被一个白人碰撞。对方并不向他道歉,因为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叙述者在小说的引言里说:“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 收稿日期:2008-08-25 · 236 ·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意象(学案)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竹: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在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有气节、积极向上。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以致很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2、花草类: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牡丹:富贵美好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国家昔盛今衰,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宋代的的姜夔写了一首《扬州慢》,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之悲。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追求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鸿雁传书,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动物)

、鱼的象征意义: 1. 象征财富: 富裕,连年有余,象征财富 2. 难看的鱼可能代表不义之财 3. 鱼代表机遇机会。 4. 鱼代表性:有时鱼代表男性或女性的生殖器 5. 象征一个人的特点: 温柔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智慧,追求自由 二、蛇的象征意义: 1. 根据蛇的形状,蛇表示性,男性生殖器 2. 毒蛇象征有害的性 3. 蛇或毒蛇可以代表与性有关的伤害,憎恨,仇怨 4. 蛇代表邪恶,狡诈,欺骗及诱惑,冷血或者象征一个人 5. 蛇象征智慧和执着等其它意义 6. 蛇象征纠缠和过度关心,这个时候经常象征过度关心孩子的父母 7. 在生理上,蛇代表脊柱,受伤的蛇可能代表脊柱的病变,从阴阳的角度,蛇表示阴。 三、狗的象征意义: 1. 狗的特点:

对主人忠诚,对敌人凶狠 2. 象征内心的行为规则,道德的保护者,包括道德、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纪律、良心,也可以说是精神分析里的超我。 3. 狗是用来防贼的,这里说的贼是内心不合乎自我道德的欲望或想法。 4. 狗象征正直,负责、重友谊、忠诚 5. 怕狗的人梦到狗,象征恐惧情绪 四、马的象征意义: 1. 马象征性,有时梦里男人把女人比做马,女人在梦里把男人比做马 2. 象征有力的男人或者较高的职位 3. 马象征一些特点:张扬,内心温和,友善,自由,帅气的外表。 五、猫的象征意义: 猫象征女人---有猫的特点的女人 1. 白天猫的特点:神秘、野性、慵懒、漂亮、温柔、可爱、有些自私、小脾 气、贪吃、贪睡 2. 夜里猫的特点:猫在夜里要闹春,情欲旺盛、猫爪抓人狠,攻击力强,厉害 3. 怕猫的人梦见猫象征恐惧情绪或者恐惧的事情 六、狼的象征意义: 1. 狼象征人们害怕的东西,有其是兽性的、攻击性的、破坏性的东西。 2. 狼在女性的梦中象征对男性的性恐惧。 3. 狼和狗有相似之处,忠实于自己的家庭,有母性。 七、狮子、虎、豹、熊的象征意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手法

毕业论文 Symbolism on Invisible Man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手法 教务处制

Abstract: Invisible Man,written by Ralph Waldo Ellison who is a famous black writer, is a distinguished novel on an African-American’s struggling in the tough and adverse societ y, from blindness to vision, from darkness to light and from losing to identifying himself. Ellison told us about a young black people's fighting story in breaking the edge of race and region rather than in criticizing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theme of novel is that the hero seeks the identity of his own. What Ellison presents to us is not only an African-American’s pursuing his own identity but an anguish process of m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this dehumanizing and absurd society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mental crisis in western countri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exemplification, quotation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on Invisible Man through visual symbolization, structure symbolization and ceremony symbolization and so on to discuss how the author used symbolism to deepen the topics and to learn Ellison's writing skills. Symbolism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novel. In addition, by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ymbolic skill used in the book, we can demonstrate how the symbols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the theme. The writing style wa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which extended the space of language and imagination to make us speculate and ruminate.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 ga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 African-American, Invisible Man, symbolism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 意象派和中国诗关系密切。一方面,它是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的启迪而产生的,在创作中广泛地模仿和借鉴,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而这是由于这个诗派的理论认识与中国诗人具有近似性。另一方面,此派诗人在创作中对意象艺术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人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诸多变异,这是由于东西方较大的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下文即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同与异。 一意象派与中国诗的理论主张的近似性 意象派的“意象主义”理论,见于他们对于意象的概念、美感效应、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阐述,从中可见其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理论之间的相似性。 首先,关于意象概念的理解。 1913年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一文中,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或译为“理性与感性的情结”)。”后来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他又做了如下阐述: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旋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那些本质的、或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象那个外部的原物似地出现了。在两种情况中,意象都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的熔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它就不是我所称谓的意象。可见,庞德的意象理论中的意象包“意”与“象”两个方面。“象”是自然客观之物象或曰“图象”,是诗人借以感觉和思考的工具。而一旦诗借助物象或图象完成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呈现,物象或图象也随之发生质变而一跃成为“意象”。所以说“意象”使客观世界心态化。意象在其呈现的瞬间,理智与感情就和客观物象融为一体了,就像化学作用之后的物质变化,是质变之后的全新的东西了。 总之,根据意象派的理解,意象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因素,即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外物,意象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这和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在对意象概念的理解中也强调意象并不单纯是客观外物的再观,而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是经过加工创造的产物。 其次,关于意象在诗中产生的审美效应。 对此庞德作了如下表述:“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予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他举例说:“当莎士比亚说到…黎明裹在一件赤褐色的斗篷中?时,他呈现了画家无法呈现的一些东西,在这行诗中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描绘的东西;他在呈现。”庞德在这里阐明了意象主义的基本思想,即认为意象可以直接表现事物。因此,诗歌语言所用的意象,既不需要叙述,也不需要描绘,更不需要装饰。“它是刹那间呈现于心中的具体经验的综合,是超越时空的自由感。”诗人创造出一个好的意象,那往往是“心偶照境”,灵感思维活跃时绽开的奇葩。庞德特别强调诗要“表现”,反对“叙述”和“描绘”。表现,能“呈现画家无法呈现的东西";描绘,往往只是形象的再现。他甚至说“唤起形象和描绘事物之间的区别……是天才和才能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妙不可言的意象使读者获得一种心灵自由感,即美感。我国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已表述得相当精辟,他说:可言之理,可述之事,不必由诗人言之述之,唯有那些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诗人“遇之默会意象之表”,以至使“理与事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第23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3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0 —————————————— 收稿日期:2009 - 12 - 06 作者简介:陈晓菊(1969 -),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① 在《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995年第8期12-13页中拉尔夫·埃里森回答采访时说自己从1945年开始写《看不见的人》,共历时五年完成写作。但在任绍曾等译的拉·埃里森著《看不见的人》(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的出版前言中提到作者历时七年完成小说创作。特在此说明。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陈晓菊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5 - 0021 - 05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1](前言) 该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保卫者”奖。作家本人在1969年因该书获美国自由奖章,1970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5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作者始终没有给出他的姓名)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的同时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以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为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内容涉及作品主题、艺术手法、象征主义、身份追寻、互文性、二元对立等。但是,鉴于小说所揭示的关于自我和生存的问题,笔者认为,《看不见的人》体现了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特质。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体现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即人,存在,自由,处境,选择。 [2](186) 存在主义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欧美文坛,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达到了高潮。60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它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埃里森在存在主义文学盛行的年代历时五年完成 这部文学巨著,① 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或多或少受到过这股文学思潮的影响。作者曾在《巴黎评论》杂志上解释了自己对小说结构安排的意图:小说的三部分(前言,正文和尾声)代表主人公 走过了从希望到激情再到彻悟的过程。[3](13) 主人公从南方来到北方纽约,实际上是从一个虽难以容忍但尚可理解的地方走向一个彻底混乱和疯狂的世界。埃里森使小说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游移在险恶纷乱的外部世界和矛盾重重的心理世界之间,把人物的荒唐处境戏剧性地加以放大,使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体现了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变种之一的黑色幽默的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两部分对这部黑人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荒谬的极限处境 法国的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兼文学家,也是第二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2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3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4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5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6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7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8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9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10 11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1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3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 14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15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1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7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8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9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 20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21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22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23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24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25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26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2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28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29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30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31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3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33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34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3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3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37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38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39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理解象征主义

理解象征主义 【篇一:理解象征主义】 象征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一般把《红字》归于浪漫主义文学。 【篇二:理解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有什么区别?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象征主义和意象 派有什么区别?显示全部关注者23被浏览13951 条评论分享邀请回 答关注问题写回答14 人赞同了该回答谢邀… 其实这类问题找本论文集和诗集读一下会好些。 象征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期,是发端于法国的诗歌运动。代表人物 有兰波,马拉美,之后的瓦雷里。后来逐步影响扩大,德国的里尔克,俄罗斯的巴尔蒙特,英国的王尔德,丹麦的勃兰兑斯都受到影响。而意象派是以庞德为首的一个诗歌团体,存在时间较短,是现 代派的一个派别。国内的论述也把意象派视为后象征主义运动。 泛泛概括一个诗歌运动的特征必然会脱离文本,而且忽视诗歌的多 面性。比如我们如果过度强调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就会忽视他们 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追求。请阅读此答案的诸位留心。 理解意象派和象征主义的区别。可以参考的几个文本: 一是弗林特和庞德都提到的意象派三原则,第一原则:对于所写之物,不论主观客观,都要直接处理。写什么都直接表达,不试图用 别的事物来代替它。 二是庞德的形容:象征主义者的象征被贬低到了词的地位,每个象 征都有其固定意义,像代数里的1,2,7。比如玫瑰象征爱情,天鹅象征纯洁。象征的意义是固定不可变的。而意象派的象征都是可变的,类似未知数。他所强调的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象征主义是陈 词滥调,而意象派新鲜有活力。这是新诗人反对旧诗人的常见说法。可以读读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你可以发现二者都在致力 于寻找纯净的未被污染的词。区别仅在于,象征主义蔑视自然主义/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而意象派对冗余的象征主义感到不屑。这在文 学史上相当常见。修辞的革新通过反对诗歌的陈词滥调开始。实际 上庞德对叶芝的评价很高。这里没有绝对的否定或肯定。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xx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xx——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2、芳草: 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7、xx: 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8、桃花: 象征美女的xx。 6、xx:

象征高贵、富贵。 9、xx: 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xx——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 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xx、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xx(xx):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 表示惆怅。

7、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8、蝉: 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xx: 春天的象征,表示xx。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 羌笛何须怨xx,春风不度xx。 谁家xx暗飞声,散入东风满xx。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xx——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 唱彻《xx》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xx: 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