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_吴广磊

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_吴广磊
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_吴广磊

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

吴广磊寇开昌晁敏王伟蒋洋王益群张教强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西安710129)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苯并恶嗪树脂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了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方法,并对苯并恶嗪树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苯并恶嗪树脂合成改性

苯并恶嗪是由O原子和N原子构成的六元杂环化合

物。该类化合物具有下列特点:①较低的熔融黏度,便于成型加工;②不需要以强酸为催化剂,加热或使用Lewis酸等催化剂就可使其开环聚合,聚合后形成类似酚醛树脂的结构;③聚合时无小分子放出,制品孔隙率低;④聚合过程中收缩很小,可保证制品精度;⑤聚合物耐热性好,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和热稳定性;⑥聚合物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气性能、阻燃性能和高的残炭率,并且吸水率极低;⑦具有灵活的分子设计性等。苯并恶嗪已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基体树脂[1]、无溶剂浸渍漆[2]、电子封装材料[3]、阻燃材料[4]和电绝缘材料[5]等领域。然而,单官能度的苯并恶嗪在开环聚合时存在链转移反应,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双官能度(如双酚A型)的苯并恶嗪尽管可用作高性能材料,但由于分子结构自身的特点,致使苯并恶嗪聚合物存在交联密度低、性脆、韧性较差等缺点。因此,为适应特殊的使用要求,需对苯并恶嗪进行合成工艺的探索和适当的改性,以便获得满足要求的性能。

1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

1.1溶剂法合成

赵圩等[6]以甲苯为溶剂,采用苯酚、苯胺、甲醛和二甲苯甲醛树脂(XF)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一种二甲苯型苯并恶嗪。此苯并恶嗪分子量分布较窄,在加热条件下可开环聚合,其固化温度为145 230?,此苯并恶嗪固化产物(聚苯并恶嗪)具有优良的热性能,其耐热指数为197?。王军等[7]以双酚芴、环己胺和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官能度芴。芴基苯并恶嗪呈现典型的热开环固化反应,芴基以Mannich桥键链接方式悬挂在聚合物网络结构中,分子

内和分子间氢键及刚性的芴基链段使得聚合物的T

g

达到189.4?。失重5%和10%时,对应的热分解温度为329?和351?,800?时残炭率达到31%。刘晓丽等[8]以3-氯丙烯、苯酚、甲醛和苯胺为原料,制备了烯丙基苯并恶嗪及其中间体烯丙基苯基醚、邻烯丙基苯酚,发现邻烯丙基苯酚与苯胺、甲醛在适当的配比反应6h,烯丙基苯并恶嗪的产率较高,可达到98.8%。张英强等[9]以烯丙基双酚A、间氨基苯乙炔和甲醛为原料,以二氧六环为溶剂,合成了含烯炔结构的苯并恶嗪化合物。对该恶嗪化合物的固化产物进行了动态力

学分析(DMA),结果表明,制备的恶嗪化合物固化物的T

g 高达367.61?。说明通过引入烯、炔结构,可大大提高苯并恶嗪树脂的使用温度。蒋健美等[10]以双酚、甲醛和二胺为主要原料,以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苯并恶嗪(BOZ)中间体。发现双酚二胺类BOZ体系具有较宽的固化峰,在200?左右开始开环固化,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双酚二胺类BOZ体系比双酚单胺类BOZ体系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和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其300?时无热失重,700?时的残炭率均超过40%,说明该双酚二胺类BOZ体系是一种良好的耐高温材料,可以用于耐高温胶粘剂的制备。白会超等[11]以对羟基苯甲醛、苯胺、甲醛为主要原料,以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为溶剂,合成了含醛基的苯并恶嗪中间体。结果表明,含醛基的苯并恶嗪中间体在氮气保护下,800?的残碳率高达65.63%,与普通的苯并恶嗪树脂相比,残炭率提高了20%,耐热指数为221.09?。G.P.Cao等[12]用溶剂法2,6-二(4-二氨基苯甲酰氧基)苯甲腈、苯酚和甲醛合成了一种含氰基的苯并恶嗪(BZCN),并借助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失重(TG)测试了其热性能。结果发现,完全固化后的材料在氮气保护下,800?的残炭率可达70%,在空气中(含20%氧气)600?时的残炭率可达64%。而且氰基的引入提高了苯并恶嗪的T

g

,为250?。

1.2无溶剂法合成

邹志量等[13]采用无溶剂二步法制得了双酚A型苯并恶嗪,并将它的初级产品和溶剂法制得的苯并恶嗪的初级产品的成环率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无溶剂二步法制得的苯并恶嗪的成环率高。赵恩顺等[14]采用无溶剂法以双酚A、甲醛分别和苯胺、间甲苯胺、对甲苯胺、3,5-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苯并恶嗪树脂。通过对比固化后树脂的介电常数表明,苯胺苯环上甲基的存在和不同位置对苯并恶嗪固化树脂介电常数有影响。同时采用在树脂中引入氟原子的方法来降低树脂的介电常数。陶果等[15]以4-氨基苯基马来酰亚胺、甲醛、苯酚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苯并恶嗪。表征分析发现,马来酰亚胺引入恶嗪化合物后可以明显提高聚合产物的热性能;采用含马来酰亚胺结构合成的苯并恶嗪单体化合物的熔点为113.3?,苯并恶嗪在150?的固化率大大增加,

收稿日期:2011-06-17

使马来酰亚胺的热聚合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从而使苯并恶

嗪的固化温度降低;固化后的苯并恶嗪树脂5%热失重温度为348?,10%热失重温度为368?,800?残炭率达到55.6%。

2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2.1橡胶对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向海等[16]用氨基封端的液体丁腈橡胶(ATBN)对苯并恶嗪树脂进行改性,发现随ATBN含量的增加,树脂的黏度增加较快,恶嗪环开环反应温度降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橡胶改性苯并恶嗪树脂的断面进行了分析,发现ATBN橡胶与苯并恶嗪树脂可发生相互作用,橡胶粒子的粒径基本不随橡胶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在ATBN质量分数为10%时,树脂发生从脆性断裂到韧性断裂的转变。向海等[17]用液态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对二苯甲烷二胺型苯并恶嗪树脂(B-BOZ)进行改性。结果表明,①在B-BOZ 中加入CTBN,致使黏度增大。当CTBN用量超过10份后,树脂黏度增加速率加快;②CTBN含量对B-BOZ开环反应有影响,使反应温度降低,反应热焓减小;③CTBN可适当提高B-BOZ的韧性,CTBN用量为10份时,树脂的拉伸强度达到峰值为68.4MPa。此时断裂伸长率提高到2.1%。赵海川等[18]用液态聚硫橡胶对2,2'-二(3-烯丙基-2,4-二氢-1,3-苯并恶嗪)-丙烷(BAA)树脂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苯并恶嗪树脂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当聚硫橡胶加入量为5份时,得到的改性树脂和纯苯并恶嗪树脂相比,其韧性和热稳定性有显著提高,T

g

也略有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2.2热塑性树脂对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雷雅杰等[19]通过溶液共混及流延法制备了苯并恶嗪/聚芳醚腈(PEN)树脂及其固化膜。结果表明,PEN能够明显提高苯并恶嗪的力学性能,添加的适量PEN能在保证不降低弹性模量的前提下起到明显的增韧作用;PEN的加入提高了苯并恶嗪的耐热性,同时能够缓解苯并恶嗪固化过程中的放热集中现象,从而使材料更有利于加工控制。H.Ishida 等[20]将苯并恶嗪树脂和聚己内酯(PCL)熔融共混改性。

PCL拥有独特的热力学性能,即T

g

和熔点低而与大多数其

它低T

g

的热塑性聚合物相比,在400?却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前一性能使得苯并恶嗪的预聚物和PCL在不加任何溶剂的前提下就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共混,这使得该共混物易于加工;后一性能表明PCL与未改性聚苯并恶嗪树脂共混时即可提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该共混体系的形态对最终形态有重要影响。根据利用TG和DMA分析得到的弯曲性能,可以断定通过使用PCL作为改性剂可以在不降低任何热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提高苯并恶嗪的韧性。Su Yiche 等[21]研究了聚苯并恶嗪/聚(N-乙烯-2-吡咯烷酮)(PVP)共混物的热力学性质和共混物中氢键的行为。DSC结果表明

整个共混物体系只有一个T

g 。而且根据Kwei方程,在T

g

共混物组成曲线中,可以观察到T

g 有很大的正偏差。这表

明在聚苯并恶嗪和PVP之间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因此,共

混物表现较高的热性能。T.Takeichi等[22]将可溶性聚(酰

亚胺-硅氧烷)与苯并恶嗪共混,对苯并恶嗪进行原位聚合

改性。加入聚(酰亚胺-硅氧烷)后,反应起始温度降到130

140?,最高温度降到210 220?,降低了恶嗪环的开环温

度。随聚(酰亚胺-硅氧烷)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T

g

、韧性

和耐热性都得到提高。

2.3热固性树脂对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徐波等[23]以2,2'-(1,3-间苯撑)双-2-恶唑啉与二胺型

苯并恶嗪树脂共聚,发现二胺型苯并恶嗪与双恶唑啉的共聚

能使聚合物的交联密度变大,进而提高二胺型苯并恶嗪树脂

基层压板的T

g

,可达250?。同时,聚合物的耐热性得到提

高,700?时残炭率达到54%。李玲等[24]采用双马来酰亚胺

(BMI)对苯并恶嗪进行改性,通过溶液法制备了苯并恶嗪/

BMI树脂基玻璃布复合材料。结果表明,苯并恶嗪/BMI体

系的熔点随BMI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凝胶时间随BMI用量

的增加而缩短。苯并恶嗪/BMI玻璃布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

和冲击强度随着BMI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吸水率则相反。

T.Takeichi等[25]利用聚酰亚胺(PI)和聚酰胺酸(PAA)来改

性苯并恶嗪树脂。从DSC曲线中可以看到,与纯苯并恶嗪

相比,与PAA共混后固化时放热曲线的起始温度明显降低,

而与PI共混后固化温度却没有发生变化,这是由于PAA中

羧酸的催化作用,使苯并恶嗪/PAA的固化温度较纯苯并恶

嗪的低。经过改性后的苯并恶嗪/PI的韧性较好,但苯并恶

嗪/PAA较脆。苯并恶嗪/PI共混物的拉伸性能测试表明,

聚苯并恶嗪提高了PI的的模量,PI也提高了聚苯并恶嗪的

韧性,且与PI共混后提高了聚苯并恶嗪的热稳定性。H.

Ishida等[26]采用马来酰亚胺官能团化的苯并恶嗪与环氧树

脂(EP)共聚。由于该体系存在环氧环、苯并恶嗪环和马来

酰亚胺这三种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的基团,因而通过交联形成

了一种具有良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聚合物。

刘峰等[27]将酚醛树脂(PF)与苯并恶嗪树脂共混,共混

后改变了苯并恶嗪的固化机理,苯并恶嗪/PF共混体系比纯

苯并恶嗪树脂更容易发生反应。PF的加入使恶嗪分子由热

开环变为活泼氢开环,在较低温度下就可以反应,降低了固

化反应温度。同时共混树脂可以使固化过程收缩率和小分

子挥发物比传统的PF低。H.Ishida等[28]采用EP改性苯并

恶嗪,在聚苯并恶嗪网络中加入EP后会大大增加其交联密

度,提高力学性能。在损失少量硬度的情况下,共聚极大增

加了材料的T

g

、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改善了材料的韧性。

共聚物的断裂强度可达纯聚苯并恶嗪的2倍。王劲等[29]采

用低分子量可溶性PF路线合成了一种苯并恶嗪树脂溶液,

与EP共混改性制得胶液,经浸渍玻璃布、烘焙、压制而得到

了一种玻璃布层压板。该层压板的弯曲强度在常态下为

567MPa,155?时为296MPa,保持率为54%。潘光艳等[30]

用三种带有氰基的苯并恶嗪与EP(E51)共混,制备了苯并

恶嗪/EP共混体系。研究表明,3种苯并恶嗪/EP固化物的

初始热分解温度均比酸酐或胺固化EP提高了70 80?,T

g 提高了30 70?。苯并恶嗪/EP浇注体的力学性能和介电

性能均比酸酐或胺固化EP有明显提高。王劲等[31]采用双酚A苯并恶嗪与EP共混改性制得胶液,然后制得一系列覆

铜板基板。EP的种类对基板的T

g

影响很大,其中含溴型基

板的T

g

为145.2?,常温下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

1.51?1014Ω、5.75?l013Ω·m,无溴型基板T

g

为160.3?,常温下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91?l013Ω、5.01?1014Ω·m。Liu Yingling等[32]通过用一种含硅的苯并恶嗪(BAYMS-Bz)分别与两种苯并恶嗪Ph-Bz和F-Bz共聚来改性聚苯并恶嗪。研究发现,Ph-Bz/BAYMS-Bz共聚物

的T

g

由于分子间氢键的作用而表现出正偏移,而在F-Bz/ BAYMS-Bz共聚物中却没有发现这种效应。同时,引入的BAYMS-Bz对聚苯并恶嗪表现出极大的增韧作用。

2.4纳米颗粒对苯并恶嗪树脂的改性

张世杰等[33]采用纳米碳粉(CB)对苯并恶嗪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B对苯并恶嗪树脂的固化具有催化作用,降低了苯并恶嗪树脂的固化特征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苯并恶嗪树脂高温固化的不足。对纳米CB改性苯并恶嗪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改性后苯并恶嗪树脂的反应活化能远低于纯树脂的反应活化能,使苯并恶嗪树脂的开环固化更易进行;同时,纳米CB的加入,提高了苯并恶嗪树脂的弯曲性能与压缩性能,起到了增强增韧树脂的效果。T.Takeichi等[34]采用不同种类的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通过熔融法和溶液法成功地合成了聚苯并恶嗪/OM-MT纳米复合材料。在熔融法和溶液法中,采用N-甲基-2-吡咯烷酮作溶剂,可以完全剥离OMMT,使苯并恶嗪成功地插层进入,但用四氢呋喃作溶剂时,OMMT只能部分剥离。OMMT的插入使苯并恶嗪的固化温度降低,这表明开环聚合时,OMMT有催化作用,在苯并恶嗪的固化行为中,OMMT的作用主要是受其中离子的影响,而不受改性剂官能团种类的影响。T.Agag等[35]通过原位聚合用苯并恶嗪单体与异丙氧基钛(作为二氧化钛的母体)合成了聚苯并恶嗪/二氧化钛混杂材料,该材料在200?固化后为透明的深红棕色。在二氧化钛母体的存在下,苯并恶嗪开环聚合反应放热峰的起

始和最高温度分别降低了约30?和70?。该混合材料的T

g

比聚苯并恶嗪的有所提高。共混后,聚苯并恶嗪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都得到了提高。Y.J.Lee等[36]研究了末端含乙烯基的苯并恶嗪单体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共聚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苯并恶嗪开环聚合时通过硅氢化作用,利用乙烯基将苯并恶嗪单体与POSS共聚,制得了一种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与不含POSS的聚苯并恶嗪相比,这种含POSS的复合材料在热稳定性上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2.5其它

Hong Yee Low等[37]通过引入不同的过渡金属盐提高了苯并恶嗪的残炭率。研究表明,当过渡金属的摩尔含量为2%时,苯并恶嗪的残炭率可以提高10% 20%。同时,过渡金属只是引发开环反应,并不催化苯并恶嗪的聚合反应。而且发现金属盐在苯并恶嗪的聚合过程中能促进羰基的形成。由于在热降解的过程中观察到较高浓度的CO

2

,所以认为金属盐的存在降低了苯并恶嗪的可燃性。凌鸿等[38]采用10-(2,5-二羟基苯基)-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ODOPB)改性苯并恶嗪并制备了一种无卤含磷阻燃聚苯并恶嗪(PBOZ-ODOPB)。研究结果表明,ODOPB的加入降低了苯并恶嗪的固化反应温度。该PBOZ-ODOPB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达到UL94V-0级,燃烧后的PBOZ-ODOPB 试样表面膨胀,而内部结构相对燃烧后的PBOZ-M内部更为致密,因而抑制了火焰的蔓延。

3苯并恶嗪树脂的展望

随着先进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对于高性能树脂基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苯并恶嗪是具有良好应用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型复合材料树脂基体。未来苯并恶嗪的研究应该朝着合成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苯并恶嗪、寻找性能更优的催化体系及改善工艺流程等方向发展。相信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更优异的高性能苯并恶嗪树脂体系将会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海,等.热固性树脂,2005,20(2):10-12.

[2]黄进,等.绝缘材料,2007,40(1):8-13.

[3]Rimdusit S,et al.Polymer,2000,41:7941-7949.

[4]Espinosa M A,et al.Polymer,2004,45:6103-6109.

[5]吴迎春,等.工程塑料应用,2004,32(9):39-42.

[6]赵圩,等.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5):7-10.

[7]王军,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6):67-70.[8]刘晓丽,等.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9,22(4):259-263.

[9]张英强,等.玻璃钢/复合材料,2009(5):69-71.

[10]蒋健美,等.中国胶粘剂,2009,18(10):4-7.

[11]白会超,等.宇航材料工艺,2008(3):45-48.

[12]Cao G P,et al.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8,93:739-744.

[13]邹志量,等.辽宁化工,2006,35(9):510-513.

[14]赵恩顺,等.化工新型材料,2007,35(1):41-42.

[15]陶果,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9):16-19.[16]向海,等.化工新型材料,2010,38(4):66-70.

[17]向海,等.合成树脂及塑料,2010,27(6):21-24.

[18]赵海川,等.化学与粘合,2008,30(6):1-4.

[19]雷雅杰,等.热固性树脂,2010,25(2):11-14.

[20]Ishida H,et al.Polymer,2001,42:6971-6979.

[21]Su Yiche,et al.Polymer,2003,44:2187-2191.

[22]Takeichi T,et al.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1,39:2633-2641.

[23]徐波,等.覆铜板资讯,2009(6):22-24.

[24]李玲,等.工程塑料应用,2009,37(6):20-22.

[25]Takeichi T,et al.Polymer,2005,46:4909-4916.

[26]Ishida H,et al.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6,101:1670-1677.

[27]刘锋,等.热固性树脂,2007,22(6):4-8.

[28]Ishida H,et al.Polymer,1996,37(20):4487-4495.

[29]王劲,等.塑料工业,2001,29(5):6-8.

[30]潘光艳,等.化工新型材料,2008,36(11):81-83.

[31]王劲,等.工程塑料应用,2002,30(2):32-35.

[32]Liu Yingling,et al.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7,45:1007-1015.

[33]张世杰,等.宇航材料工艺,2008(6):31-35.

[34]Takeichi T,et al.Polymer,2002,43:45-53.

[35]Agag T,et al.Polymer,2004,45:7903-7910.

[36]Lee Y J,et al.Polymer,2005,46:2320-2330.

[37]Hong Yee Low,et al.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6,91:805-815.

[38]凌鸿,等.热固性树脂,2010,25(1):15-18.

RECENT DEVELOPMENT OF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TO POLYBENZOXAZINES RESIN Wu Guanglei,Kou Kaichang,Chao Min,Wang Wei,Jiang Yang,Wang Yiqun,Zhang Jiaoqiang

(School of Science,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710129,China)

ABSTRAC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lybenzoxazines resi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The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polybenzoxazines were introduced.At last,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lybenzoxazines resin was prospected.

KEYWORDS polybenzoxazines resin,synthesis,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modification

英国开发低成本塑料太阳能电池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或能加速塑料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步伐,使其在5年到10年内实现商用。这种太阳能电池以可循环使用的塑料薄膜为原料,能通过“卷对卷印刷”技术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低廉、环保,可大规模应用。有专家认为,或将对传统晶硅类太阳能电池造成冲击。

据悉,新方法并未采用昂贵的技术来制造特定的半导体结构,而是通过批量印制工艺,用两种不同的感光物质在塑料薄膜上“印”上了一层厚度只有60nm的电路结构。由于整个制造过程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这种塑料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可采用“卷对卷印刷”技术大规模生产。该工艺在总体上可显著降低能耗和材料浪费。

在使用上,这种太阳能电池质轻、易运输、可卷曲,在安装时甚至可以直接附着在建筑物表面而不占用额外的空间。

研究人员称,这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目前可以达到7% 8%,下一步将有望使提高到10%以上。

此外,与传统晶硅类太阳能电池切割工艺相比,新技术的生产效率更高,一次印刷就可生产出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太阳能电池,而且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也将远低于传统晶硅类太阳能电池。(工程塑料网)从废塑料中提炼汽柴油日本专家引领能源新概念塑料制品因含有各种化学添加剂在废弃后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且不易降解、难以回收。然而,废旧塑料拥有相当高的能量值,几乎高于任何其它类型的废品。这一特点被日本布莱斯特公司的科研人员所关注,并通过不断的研发,最终研制出一台最新的转化机器。在技术上实现废旧塑料能量值的转换。该机器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废旧塑料中提炼出多种类型的“塑料油”。

该机器不采用传统的焚烧法(该法直接烧融废旧塑料并产生大量毒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是应用最新的温度控制电加热系统,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将废旧塑料转换成粗煤气,结合相应的技术,应用于以气为主的家用电器或者发电领域。专家表示,当这项技术趋于成熟后,由废旧塑料所转换出的粗煤气甚至可以直接被注入汽车或者液化气摩托车。

据介绍,开启该机器后,对塑料进行加热,机器内部温度开始上升。塑料将开始融化成为液体,液体沸腾后,气体通过管道进入一个充满自来水的温室气体单位,在那里进行分馏。

经过测算,每公斤废旧塑料可以产生一升的汽油、柴油或者煤油。然而实现这项转换的能耗仅仅只需要1千瓦时的电力,成本不到20美分。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仅能处理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丙烯等塑料制品,对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品还没有完全的转换能力。可尽管如此,该机器的研发依然被业界公认为回收应用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

布莱斯特首席执行官表示,该技术为人类回收废旧塑料制品方面提供了显著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超过60台机器被实践安装应用。它们分布在日本的农场,渔业和小型工厂,还有少数被推广的其它国家及地区。帮助当地收集游客留下的塑料垃圾并将它们转换为油制品加以回收再利用。

布莱斯特首席执行官最初的设想来自于塑料制品生产的逆向操作。他希望通过技术上的不断深入,从而实现废旧塑料的逆向回收。另辟蹊径地解决塑料制品难以在自然环境下分解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石油资源稀缺紧张的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这项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对大气的进一步破坏。通过这样高效安全的技术手段,挽救废旧塑料制品回收问题上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受益。(工程塑料网)

实验一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与固化

双酚 A 型环氧树脂的制备与固化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环氧树脂及其制备过程,熟悉双酚A 型环氧树脂的实验室制法及固化。 2 .了解环氧树脂这类反应的一般原理,并对这类树脂的结构和应用有所认识。 二、实验原理 环氧树脂是指那些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反应性环氧基团的树脂化合物。环氧树脂经固化后有许多突出的优异性能,如对各种材料特别是对金属的粘着力很强,有卓越的耐化学腐蚀性,力学强度很高,电绝缘性好,耐腐蚀,等等。此外,环氧树脂可以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固化,而且固化时体积收缩很小。环氧树脂的上述优异特性使它有着许多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用于粘合剂(万能胶),涂料、复合材料等方面。 环氧树脂的种类繁多,为了区别起见,常在环氧树脂的前面加上不同单体 的名称。如二酚基丙烷(简称双酚A)环氧树脂(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制得); 甘油环氧树脂(由甘油和环氧氯丙烷制得);丁烯环氧树脂(由聚丁二烯氧化而得);环戊二烯环氧树脂(由二环戊二烯环氧化制得)。此外,对于同一类型的环氧树脂也根据它们的粘度和环氧值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牌号,因此它们的性能和用 途也有所差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双酚 A 型环氧树脂的一些牌号,通常所说的环氧树脂就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 合成环氧树脂的方法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用含有环氧基团的化合物(如环氧氯丙烷)或经化学处理后能生成环氧基的化合物(如 1.3-二氯丙醇)和二 元以上的酚(醇)聚合而得。另一类是使含有双键的聚合物(如聚丁二烯)或小分子(如二环戊二烯)环氧化而得。 双酚 A 型环氧树脂是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个品种,它是由 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反应生成的:

苯并恶嗪与复合树脂

1.1 引言 随着当今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航空以及工业领域科技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迅速的提高。很明显的是在生活中旧材料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首先我们的住房需要是节能型的,可以保温隔热,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其次自从“911事件”后对于商业大厦的材料需要有更好的耐热防火的性能,还有我们的环境近几年频频发出危险信号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抵制白色垃圾的产生,弥补温室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为此世界联合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呼吁全世界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而且我们国家法规定08年6月后开始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虽然弥补这个措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生活还是在继续,很多物质我们依然是要去使用它,因此改变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材料成为当今科学家解决世界这一棘手问题的主要手段。 1.2 苯并噁嗪树脂概述 苯并噁嗪[1~10]是以酚类、醛类和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的一类含杂环结构的中间体。是一种具有优良耐热性、阻燃性、绝缘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的极具应用前景的树脂。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苯并噁嗪的研究。1973年,H. Schreiber 申请了以苯并噁嗪预聚物与环氧树脂一同浸渍纸张热固化制造电气绝缘材料的专利。此外,H.P. Higginbottom研究了苯并噁嗪涂料,俄国L.G.Grabarnik 将苯并噁嗪用作酚醛树脂固化剂,日本科学家将其应用于摩擦材料。苯并噁嗪是一种高性能树脂基材料,它拥有许多优越的性能。 苯并噁嗪由于其在开环聚合过程中不释放低分子物质,所以它的固化收缩几乎为零、制品的孔隙率也低,耐烧蚀性也好,因此可对这一树脂进行灵活的分子设研究、开发、应用,这对改变我国树脂行业落后面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苯并噁嗪不仅本身具有众多优越的性能,将它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更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如科学家们通过多面体硅氧烷低聚物对苯并噁嗪的耐热性进行了改性、使它拥有了更强的耐热性能;又通过橡胶以及碳纤维对苯并噁嗪进行了增韧改性、还通过将苯并噁嗪涂覆于铜板使之拥有良好的绝缘性能,成为很好的绝缘材料。另外还有苯并噁嗪阻燃性能的改性,以及将苯并噁嗪与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进行共混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电子封装材料,并可以广泛运用于高填充体系。总之,苯并噁嗪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的出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类深具发展潜力,工业前景美好的高性能聚合材料。

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_吴广磊

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 吴广磊寇开昌晁敏王伟蒋洋王益群张教强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西安710129)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苯并恶嗪树脂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了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方法,并对苯并恶嗪树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苯并恶嗪树脂合成改性 苯并恶嗪是由O原子和N原子构成的六元杂环化合 物。该类化合物具有下列特点:①较低的熔融黏度,便于成型加工;②不需要以强酸为催化剂,加热或使用Lewis酸等催化剂就可使其开环聚合,聚合后形成类似酚醛树脂的结构;③聚合时无小分子放出,制品孔隙率低;④聚合过程中收缩很小,可保证制品精度;⑤聚合物耐热性好,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和热稳定性;⑥聚合物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气性能、阻燃性能和高的残炭率,并且吸水率极低;⑦具有灵活的分子设计性等。苯并恶嗪已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基体树脂[1]、无溶剂浸渍漆[2]、电子封装材料[3]、阻燃材料[4]和电绝缘材料[5]等领域。然而,单官能度的苯并恶嗪在开环聚合时存在链转移反应,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双官能度(如双酚A型)的苯并恶嗪尽管可用作高性能材料,但由于分子结构自身的特点,致使苯并恶嗪聚合物存在交联密度低、性脆、韧性较差等缺点。因此,为适应特殊的使用要求,需对苯并恶嗪进行合成工艺的探索和适当的改性,以便获得满足要求的性能。 1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 1.1溶剂法合成 赵圩等[6]以甲苯为溶剂,采用苯酚、苯胺、甲醛和二甲苯甲醛树脂(XF)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一种二甲苯型苯并恶嗪。此苯并恶嗪分子量分布较窄,在加热条件下可开环聚合,其固化温度为145 230?,此苯并恶嗪固化产物(聚苯并恶嗪)具有优良的热性能,其耐热指数为197?。王军等[7]以双酚芴、环己胺和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官能度芴。芴基苯并恶嗪呈现典型的热开环固化反应,芴基以Mannich桥键链接方式悬挂在聚合物网络结构中,分子 内和分子间氢键及刚性的芴基链段使得聚合物的T g 达到189.4?。失重5%和10%时,对应的热分解温度为329?和351?,800?时残炭率达到31%。刘晓丽等[8]以3-氯丙烯、苯酚、甲醛和苯胺为原料,制备了烯丙基苯并恶嗪及其中间体烯丙基苯基醚、邻烯丙基苯酚,发现邻烯丙基苯酚与苯胺、甲醛在适当的配比反应6h,烯丙基苯并恶嗪的产率较高,可达到98.8%。张英强等[9]以烯丙基双酚A、间氨基苯乙炔和甲醛为原料,以二氧六环为溶剂,合成了含烯炔结构的苯并恶嗪化合物。对该恶嗪化合物的固化产物进行了动态力 学分析(DMA),结果表明,制备的恶嗪化合物固化物的T g 高达367.61?。说明通过引入烯、炔结构,可大大提高苯并恶嗪树脂的使用温度。蒋健美等[10]以双酚、甲醛和二胺为主要原料,以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苯并恶嗪(BOZ)中间体。发现双酚二胺类BOZ体系具有较宽的固化峰,在200?左右开始开环固化,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双酚二胺类BOZ体系比双酚单胺类BOZ体系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和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其300?时无热失重,700?时的残炭率均超过40%,说明该双酚二胺类BOZ体系是一种良好的耐高温材料,可以用于耐高温胶粘剂的制备。白会超等[11]以对羟基苯甲醛、苯胺、甲醛为主要原料,以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为溶剂,合成了含醛基的苯并恶嗪中间体。结果表明,含醛基的苯并恶嗪中间体在氮气保护下,800?的残碳率高达65.63%,与普通的苯并恶嗪树脂相比,残炭率提高了20%,耐热指数为221.09?。G.P.Cao等[12]用溶剂法2,6-二(4-二氨基苯甲酰氧基)苯甲腈、苯酚和甲醛合成了一种含氰基的苯并恶嗪(BZCN),并借助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失重(TG)测试了其热性能。结果发现,完全固化后的材料在氮气保护下,800?的残炭率可达70%,在空气中(含20%氧气)600?时的残炭率可达64%。而且氰基的引入提高了苯并恶嗪的T g ,为250?。 1.2无溶剂法合成 邹志量等[13]采用无溶剂二步法制得了双酚A型苯并恶嗪,并将它的初级产品和溶剂法制得的苯并恶嗪的初级产品的成环率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无溶剂二步法制得的苯并恶嗪的成环率高。赵恩顺等[14]采用无溶剂法以双酚A、甲醛分别和苯胺、间甲苯胺、对甲苯胺、3,5-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苯并恶嗪树脂。通过对比固化后树脂的介电常数表明,苯胺苯环上甲基的存在和不同位置对苯并恶嗪固化树脂介电常数有影响。同时采用在树脂中引入氟原子的方法来降低树脂的介电常数。陶果等[15]以4-氨基苯基马来酰亚胺、甲醛、苯酚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苯并恶嗪。表征分析发现,马来酰亚胺引入恶嗪化合物后可以明显提高聚合产物的热性能;采用含马来酰亚胺结构合成的苯并恶嗪单体化合物的熔点为113.3?,苯并恶嗪在150?的固化率大大增加, 收稿日期:2011-06-17

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教学提纲

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

精品文档 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 环氧树脂硬化反应的原理,目前尚不完善,根据所用硬化剂的不同,一般认为它通过四种途径的反应而成为热固性产物. (1)环氧基之间开环连接; (2)环氧基与带有活性氢官能团的硬化剂反应而交联; (3)环氧基与硬化剂中芳香的或脂肪的羟基的反应而交联; (4)环氧基或羟基与硬化剂所带基团发生反应而交联. 不同种类的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其作用也不同.有的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不参加到本分子中去,仅起催化作用,如无机物.具有单反应基团的胺、醇、酚等,这种硬化剂,叫催化剂.多数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参与大分子之间的反应,构成硬化树脂的一部分,如含多反应基团的多元胺、多元醇、多元酸酐等化合物. 1、胺类硬化剂 胺类硬化剂—般使用比较普遍,其硬化速度快,而且黏度也低,使用方便,但产品耐热性不高,介电性能差,并且硬化剂本身的毒性较大,易升华.胺类硬化剂包括;脂肪族胺类、芳香族胺类和胺的衍生物等.胺本身可以看作是氮的烷基取代物,氨分子(NH3)中三个氢可逐步地被烷基取代,生成三种不同的胺.即:伯胺(RNH2)、仲胺(R2NH))和叔胺(R3N). 由于胺的种类不同,其硬化作用也不同: (1)伯胺和仲胺的作用 含有活泼氢原子的伯胺及仲胺与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作用.使环氧基开环生成羟基,生成的羟基再与环氧基起醚化反应,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聚合物. (2)叔胺的作用与伯胺、仲胺不同,它只进行催化开环,环氧树脂的环氧基被叔胺开环变成阴离子,这个阴离子又能打开一个新的环氧基环,继续反应下去,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结构的大分子. 2、酸酐类硬化剂 酸酐是由羧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COOH)与脱水剂一起加热时,两个羧基除去一个水分子而生成的化合物. 酸酐类硬化剂硬化反应速度较缓慢,硬化过程中放热少,使用寿命长,毒性较小,硬化后树脂的性能(如力学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电性能等)均较好.但由于硬化后含有酯键,容易受碱的侵蚀并且有吸水性,另外除少数在室温下是液体外.绝大多数是易升华的固体,而且一般要加热固化. 酸酐和环氧树脂的硬化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说法如下: 酸酐先与环氧树脂中的羟基起反应而生成单酯,第二步由单酯中的羟基和环氧树脂的环氧基起开环反应而生成双酯,第三步再由其中的羟基对环氧基起开环作用,生成醚基,所以可得到既含醚键,又含有酯基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除了上述反应之外,第一步生成的单酸中的羧基也可能与环氧树脂分子上的羟基起酯化反应,生成双酯.但这不是主要的反应. 3、树脂类硬化剂 含有硬化基团的一NH一,一CH2OH,一SH,一COOH,一OH等的线型合成树脂低聚物,也可作为环氧树脂的硬化剂.如低分子聚酰胺.酚醛树脂,苯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糠醛树脂,硫树脂,聚酯等.它们分别能对环氧树脂硬化物的耐热性,耐化学性,抗冲击性,介电性,耐水性起到改善作用.常用的是低分子聚酰胺和酚醛树脂. (1)低分子聚酰胺不同于尼龙型的聚酰胺.它是亚油酸二聚体或是桐油酸二聚体与脂肪族多元胺,如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反应生成的一种琥珀色粘稠状树脂.由于原材料的性质,反应组分的配比和反应条件不同,低分子聚酰胺的性质差别很大.它们的分子量在500~9000之间,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概况

环氧树脂固化剂的概况 双酚A环氧树脂的结构稳定,能够加热到200℃不发生变化,其他环氧树脂具有无限使用期,通过固化剂使环氧树脂实现交联反应,由于固化过程中不放出H2O或其他低分子化合物,环氧树脂固化物避免了某些缩聚型高分子在热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和界面上的多孔性缺陷。环氧树脂固化物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化剂,其种类繁多。 一、环氧树脂固化剂分类 1. 按化学结构分为碱性和酸性两类 1.1碱性固化剂:脂肪二胺、多胺、芳香族多胺、双氰双胺、咪唑类、改性胺类。 1.2酸性固化剂:有机酸酐、三氟化硼及络合物。 2. 按固化机理分为加成型和催化型 2.1加成型固化剂:脂肪胺类、芳香族、脂肪环类、改性胺类、酸酐类、低分子聚酰胺和潜伏性胺。 2.2催化型固化剂:三级胺类和咪唑类。 二、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发展 我国1998年环氧树脂产量为万吨, 固化剂需求量约为2万吨, 实际的固化剂产量仅为万吨, 生产厂家分布在沿海城市, 如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例如:脂肪多胺:常州石化厂650吨/年 间苯二胺:上海柒化八厂80吨/年 T—31改性胺:江苏昆山助剂厂60吨/年 低分子聚酰胺:天津延安化工厂200吨/年 590#改性胺和593#改性胺:上海树脂厂17吨/年 793#改性胺:天津合材所6吨/年 SK—302改性胺:江阴颐山电子化工材料厂5吨/年 另外:B—系列固化剂,N—苄基二甲胺,DMP—30,801#改性胺,HD—236改性胺,GY—051缩胺,CHT—251改性胺,105#缩胺,810#水下固化剂,NF—841固化剂,703#改性胺等。

三、胺类固化剂 1.胺类固化机理 1.1一级胺固化机理 若按氮原子上取代基(R)数目可分为一级胺、二级胺和三级胺;若按N数目可分为单胺、双胺和多胺;按结构可分为脂肪胺、脂环胺和芳香胺。 一级胺对环氧树脂固化作用按亲核加成机理进行,每一个活泼氢可以打开一个环氧基团,使之交联固化。芳香胺与脂环胺的固化机理与一级胺相似(伯胺、仲胺和叔胺) ①与环氧基反应生成二级胺 ②与另一环氧基反应生成三级胺 ③生成的羟基与环氧树脂反应 1.2固化促进机理: 在固化体系中加入含给质子基团的化合物如苯酚,就会促进胺类固化,这可能是一个双分子反应机理,即给质子体羟基上的固发氢首先与环氧基上的氧形成氢键,是环氧基进一步极化,有利于胺类的N对环氧基Cδ+的亲核进攻,同时完成氢原子的加成。 促进剂对环氧树脂和二乙烯二胺固化体系的凝胶化影响,例如乙二醇、甘油和苯酚使凝胶化时间缩短7min,12min和13min。 2. 脂肪胺(脂环胺)固化剂 在室温很快固化环氧树脂,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热量能进一步促使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反应,其使用期较短。胺类固化剂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不能与环氧基起反应的碳酸铵盐而引起气泡的发生。 脂肪胺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其蒸汽毒性很强。 脂肪胺和脂环胺固化剂

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

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 环氧树脂硬化反应的原理,目前尚不完善,根据所用硬化剂的不同,一般认为它通过四种途径的反应而成为热固性产物. (1)环氧基之间开环连接; (2)环氧基与带有活性氢官能团的硬化剂反应而交联; (3)环氧基与硬化剂中芳香的或脂肪的羟基的反应而交联; (4)环氧基或羟基与硬化剂所带基团发生反应而交联. 不同种类的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其作用也不同.有的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不参加到本分子中去,仅起催化作用,如无机物.具有单反应基团的胺、醇、酚等,这种硬化剂,叫催化剂.多数硬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参与大分子之间的反应,构成硬化树脂的一部分,如含多反应基团的多元胺、多元醇、多元酸酐等化合物. 1、胺类硬化剂 胺类硬化剂—般使用比较普遍,其硬化速度快,而且黏度也低,使用方便,但产品耐热性不高,介电性能差,并且硬化剂本身的毒性较大,易升华.胺类硬化剂包括;脂肪族胺类、芳香族胺类和胺的衍生物等.胺本身可以看作是氮的烷基取代物,氨分子(NH3)中三个氢可逐步地被烷基取代,生成三种不同的胺.即:伯胺(RNH2)、仲胺(R2NH))和叔胺(R3N). 由于胺的种类不同,其硬化作用也不同: (1)伯胺和仲胺的作用 含有活泼氢原子的伯胺及仲胺与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作用.使环氧基开环生成羟基,生成的羟基再与环氧基起醚化反应,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聚合物. (2)叔胺的作用与伯胺、仲胺不同,它只进行催化开环,环氧树脂的环氧基被叔胺开环变成阴离子,这个阴离子又能打开一个新的环氧基环,继续反应下去,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结构的大分子. 2、酸酐类硬化剂 酸酐是由羧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COOH)与脱水剂一起加热时,两个羧基除去一个水分子而生成的化合物. 酸酐类硬化剂硬化反应速度较缓慢,硬化过程中放热少,使用寿命长,毒性较小,硬化后树脂的性能(如力学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电性能等)均较好.但由于硬化后含有酯键,容易受碱的侵蚀并且有吸水性,另外除少数在室温下是液体外.绝大多数是易升华的固体,而且一般要加热固化. 酸酐和环氧树脂的硬化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说法如下: 酸酐先与环氧树脂中的羟基起反应而生成单酯,第二步由单酯中的羟基和环氧树脂的环氧基起开环反应而生成双酯,第三步再由其中的羟基对环氧基起开环作用,生成醚基,所以可得到既含醚键,又含有酯基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除了上述反应之外,第一步生成的单酸中的羧基也可能与环氧树脂分子上的羟基起酯化反应,生成双酯.但这不是主要的反应. 3、树脂类硬化剂 含有硬化基团的一NH一,一CH2OH,一SH,一COOH,一OH等的线型合成树脂低聚物,也可作为环氧树脂的硬化剂.如低分子聚酰胺.酚醛树脂,苯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糠醛树脂,硫树脂,聚酯等.它们分别能对环氧树脂硬化物的耐热性,耐化学性,抗冲击性,介电性,耐水性起到改善作用.常用的是低分子聚酰胺和酚醛树脂. (1)低分子聚酰胺不同于尼龙型的聚酰胺.它是亚油酸二聚体或是桐油酸二聚体与脂肪族多元胺,如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反应生成的一种琥珀色粘稠状树脂.由于原材料的性质,反应组分的配比和反应条件不同,低分子聚酰胺的性质差别很大.它们的分子量在500~9000之间,有熔

苯并恶嗪树脂

1.1 苯并噁嗪树脂产生的背景 1.1.1 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热固性合成树脂。迄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其原料易得、价格低廉、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而且产品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寒性、电绝缘性、尺寸稳定性、成型加工性、阻燃性,因此它以成为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但是酚醛树脂结构上的薄弱环节是酚羟基和亚甲基容易氧化,耐热性受到影响。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车辆和机械使用工况条件及航空、航天和其他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对高性能摩擦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较高的分解温度、良好的热恢复性能、足够的摩擦系数、较好的耐磨性能及较低的噪音等。用纯酚醛树脂作为摩擦材料,如高级轿车、摩托车刹车片和离合器片的基材,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传统未改性的酚醛树脂固化时放出水、脆性大、韧性差、耐热性不足,即所谓的“三热” 问题;耐热性差,热衰退严重;干法制品热膨张、起泡;热龟裂[1]。限制了高性能摩擦材料的开发,目前,高性能摩擦材料用酚醛树脂主要靠从国外进口。因此,为适应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需要,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提高其韧性及耐热性是酚醛树脂的发展方向。 1.1.2 改性酚醛树脂 普通酚醛树脂的脆性大,通常由其制备的摩擦材料硬度大、模量高、韧性差、易在界面上产生应力裂纹。提高酚醛树脂的韧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外增韧物质,如天然橡胶、丁睛橡胶、丁苯橡胶及热塑性树脂等。 (2)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内增韧物质,如使酚羟基醚化、在酚核间引入长的亚甲基链及其他柔性基团等。 (3)用玻璃纤维。玻璃布及石棉等增强材料来改善脆性。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韧性,耐热性等却下降了。为了使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进一步提高,目前一直探讨其改性方法,如增加酚醛中固化剂的添加量,严格成型条件或后固化条件,或者导入亚胺环或三嗪环等刚性结构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耐热性,但韧性却又下降了。由此可见,很多情况下酚醛树脂的韧性和耐热性的提高是难以并存的。近年来,曾进行过在不降低酚醛树脂耐热性的前提下提高其韧性的探讨,如通过添加碳酸钙和粘土等无机填料来保持其耐热性;采用热塑性酚醛树脂六次亚甲基四胺固化体系,并对改性剂及酚醛固化物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提高酚醛树脂的韧性和耐热性。这些研究工作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普通酚醛树脂在200C以

环氧树脂的固化

实验五 环氧树脂的固化 化工系 毕啸天 201001181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高分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了解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固化反应的原理、特点 二、实验原理 热固性树脂是一类重要的树脂材料,环氧树脂(epoxy resins )就是其中的一大品种。含有环氧基团的低聚物,与固化剂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的固化物,是这类树脂的总称,其中以双酚A 型环氧树脂产量最大,用途最广。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 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聚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原料配比,不同反应条件,可以制备不同软化点、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其通式如下: CH 2 CH CH 2 O C CH 3 CH 3 OCH 2CHCH 2 OH n C CH 3CH 3 OCH 2 CH CH 2 O 环氧树脂通常用下面几个参数表征: 1.树脂粘度 2.环氧当量或环氧值 3.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熔点或软化点 环氧值是表征环氧树脂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表示每100g 环氧树脂中含环氧基的摩尔数。我国环氧树脂部颁牌号中的两位数字是该牌号树脂的平均环氧值×100,所以部颁牌号可以很简明的表示出该环氧树脂的主要特征。 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末端的活泼的环氧基和侧羟基赋予树脂反应活性,双酚A 骨架提供强韧性和耐热性;亚甲基链赋予树脂柔韧性;羟基和醚键的高度极性,使环氧树脂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双酚A 型环氧树脂综合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商业上称作“万能胶”。 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呈热塑性的线性结构,通过与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才具有使用价值。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除了取决于自身的结构特性以外,还取决于固化剂的种类。此外固化物性能还受固化反应程度的影响。采用的固化条件不同,交联密度也会不同,所得固化物的性能也各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种类很多,不同的固化剂,其交联反应也不同。 未固化的环氧树脂是粘性液体或脆性固体,没有实用价值,只有与固化剂进行固化生成交联网络结构才能实现最终用途。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反应,除了一般的脂肪胺和部分脂环胺类固化剂可以在常温固化外,其它大部分脂环族胺和芳香胺类以及全部的酸酐类固化剂都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生固化交联反应。为了降低固化温度,使用促进剂是必要的,适用于胺类和酸酐类固化环氧树脂的促进剂可分为亲核型、亲电型和金属羧酸(或乙酰丙酮)盐三类。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是通过环氧基的开环反应完成的,末端基为环氧基的树脂可以和多种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活泼氢对环氧化合物的作用先是在环氧基的 氧原子上引起质子的亲电附加,生成H 3O +离子,此反应非常迅速,在此H 3O + 离子的作用下进行亲核进攻,使环氧基开环。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有醇、酚、羧酸、硫醇、酰胺、脲类和异氰酸酯等,上述反应并不需要消除小分子就能使链增长或交联,因此环氧树脂比其它类型

苯并恶嗪合成方法与合成路线

综述:苯并噁嗪的合成方法与合成路线 苯并噁嗪化合物,其命名为3,4-二氢-3-取代基-2H-1,3-苯并噁嗪(3,4-dihydro-3-substituted-2H-1,3-benzoxazine)。它是一种由酚类化合物、甲醛和伯胺经缩合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OH +RNH2+2CH2O N O R' +2H2O R R 在加热或路易斯酸的作用下发生开环聚合,形成结构上类似于酚醛树脂的固化产物,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N O R' R R OH R' OH R 1.苯并噁嗪树脂的研究概况 苯并噁嗪化合物最早是在1944年,由Holly和cope意外发现的。当时是以邻经基苯甲胺和甲醛为原料进行Mannich反应产物合成时,分离出的一种白色晶体。测定其熔点为154一155℃,并用元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1949年,美国人W.J.Burke等对苯并噁嗪的合成反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采用对位取代酚、伯胺和甲醛(多聚甲醛)在二氧六环溶液中进行反应,合成出一系列噁嗪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对苯并噁嗪的合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反应物的配比将直接影响到产物的结构。 七十年代初,Schreibe申请了苯并噁嗪预聚物同环氧树脂热固化制造电器绝缘材料的专利,并研究了苯并噁嗪在粘合剂以及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方面的应用。自此,人们对苯并噁嗪研究的兴趣明显增强。 1985年,Higginbottom申请了两个关于聚苯并噁嗪涂料的专利,并且对苯并噁嗪预聚体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胺类化合物碱性对苯并嗓嗓预聚体固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粗略的研究。此外,Grbarmik研究了苯并噁嗪在酚醛树脂固化剂方面的应用。Riess等研究了单官能团苯并噁嗪的固化反应,结果发现,热

环氧树脂固化剂特点和反应机理

环氧树脂有机酸酐固化剂特点和反应机理 有机酸酐类固化剂,也属于加成聚合型固化剂。早在1936年,瑞士的Dr.pierre Castan 就开始用邻苯二甲酸酐固化的环氧树脂作假牙的材料。这一用法后来还在英国和美国申请了专利。酸酐类用作固化剂在1943年美国就有专利报导。 酸酐类固化剂用于大型浇铸等重电部门,至今仍是这类固化剂应用的主要方向。日本这类固化剂消费量每年在3 kt以上,约占环氧树脂固化剂全部用量的23%,仅次于有机多胺的用量。在我国,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固化剂的环氧树脂浇铸、以桐油酸酐为固化剂的环氧树脂电机绝缘,都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工业的发展,酸酐类固化剂在中、小型电器方面也获得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弱电方面,也获得了充分重视,如集成电路的包封、电容器的包封等。在涂料方面,如粉末涂料,这类固化剂也受到重视。 酸酐类固化剂与多元胺类固化剂相比,有许多优点。从操作工艺性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挥发性小,毒性低,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二是对环氧树脂的配合量大,与环氧树脂混熔后粘度低,可以加入较多的填料以改性,有利于降低成本;三是使用期长,操作方便。从固化物的性质上看,它主要特征有:一是由于固化反应较慢,收缩率较小;二是有较高的热变形温度,耐热性能优良,固化物色泽浅;三是机械、电性能优良。 但是,酸酐类固化剂所需的固化温度相对比较高,固化周期也比较长;不容易改性;在贮存时容易吸湿生成游离酸而造成不良影响(固化速度慢、固化物性能下降);固化产物的耐碱、耐溶剂性能相对要差一些,等等,则是这类固化剂的不足之处。 在已知的酸酐化合物中,多数正在被广泛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大约有20余种,可以分为单一型、混合型、共熔混合型。从化学结构上分,则可分为直链型、脂环型、芳香型、卤代酸酐型;如按官能团分类,又有单官能团型、两官能团型,两官能团以上的多官能团型无实用价值。和多胺类固化剂的情况相类似,官能团的数量也直接影响固化物的耐热性;另外,也可按游离酸的存在与否分类,因为游离酸的存在对固化反应起着促进作用。 这一类固化反应以有无促进剂的存在分成两种形式—— 一、在无促进剂存在时,首先环氧树脂中的羟基与酸酐反应,打开酸酐,然后进行加成聚合反应,其顺序如下:(1)羟基对酸酐反应,生成酯键和羧酸;(2)羧酸对环氧基加成,生成羟基;(3)生成的羟基与其他酐基继续反应。这个反应过程反复进行,生成体型聚合物。另外,在此种体系中,由于处于酸性状态,与上述反应平行进行的反应是别的环氧基与羟基的反应,生成醚键。从上述机理中可以看出,固化物中含有醚键和酯键两种结构,而且反应速度受环氧基浓度、羟基浓度的支配。 二、在促进剂存在的条件下,酸酐固化反应用路易斯碱促进。促进剂(一般采用叔胺)对酸酐的进攻引发反应开始,其主要反应有:(1)促进剂进攻酸酐,生成羧酸盐阴离子;(2)羧酸盐阴离子和环氧基反应,生成氧阴离子;(3)氧阴离子与别的酸酐进行反应,再次生成羧酸盐阴离子。这样,酸酐与环氧基交互反应,逐步进行加成聚合。在促进剂路易斯碱存在的条件下,生成的键全是酯键,未发现如同无促进剂存在时所生成的醚键。 在促进剂存在时,环氧树脂的固化速度也受体系内羟基浓度的支配。因此,添加促进剂对液态环氧树脂非常有效,120~150℃即能完成固化反应。但对于固态环氧树脂,则要充分注意适用期非常短的问题。在促进剂不存在时,从理论上讲,应当一个环氧基对一个酸酐,而实际上仅用化学理论量的80%~90%就足够了。在促进剂存在时,酸酐用量为化学理论量。

苯并恶嗪树脂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1.1苯并噁嗪树脂产生的背景 1.1.1 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热固性合成树脂。迄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其原料易得、价格低廉、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而且产品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寒性、电绝缘性、尺寸稳定性、成型加工性、阻燃性,因此它以成为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但是酚醛树脂结构上的薄弱环节是酚羟基和亚甲基容易氧化,耐热性受到影响。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车辆和机械使用工况条件及航空、航天和其他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对高性能摩擦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较高的分解温度、良好的热恢复性能、足够的摩擦系数、较好的耐磨性能及较低的噪音等。用纯酚醛树脂作为摩擦材料,如高级轿车、摩托车刹车片和离合器片的基材,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传统未改性的酚醛树脂固化时放出水、脆性大、韧性差、耐热性不足,即所谓的“三热”问题;耐热性差,热衰退严重;干法制品热膨张、起泡;热龟裂[1]。限制了高性能摩擦材料的开发,目前,高性能摩擦材料用酚醛树脂主要靠从国外进口。因此,为适应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需要,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提高其韧性及耐热性是酚醛树脂的发展方向。 1.1.2 改性酚醛树脂 普通酚醛树脂的脆性大,通常由其制备的摩擦材料硬度大、模量高、韧性差、易在界面上产生应力裂纹。提高酚醛树脂的韧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外增韧物质,如天然橡胶、丁睛橡胶、丁苯橡胶及热塑性树脂等。 (2)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内增韧物质,如使酚羟基醚化、在酚核间引入长的亚甲基链及其他柔性基团等。 (3)用玻璃纤维。玻璃布及石棉等增强材料来改善脆性。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韧性,耐热性等却下降了。为了使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进一步提高,目前一直探讨其改性方法,如增加酚醛中固化剂的添加量,严格成型条件或后固化条件,或者导入亚胺环或三嗪环等刚性结构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耐热性,但韧性却又下降了。由此可见,很多情况下酚醛树脂的韧性和耐热性的提高是难以并存的。近年来,曾进行过在不降低酚醛树脂耐热性的前提下提高其韧性的探讨,如通过添加碳酸钙和粘土等无机填料来保持其耐热性;采用热塑性酚醛树脂六次亚甲基四胺固化体系,并对改性剂及酚醛固化物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提高酚醛树脂的韧性和耐热性。这些研究工作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普通酚醛树脂在200℃以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原理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得原理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得原理,目前尚不完善,根据所用固化剂得不同,一般认为它通过四种途径得反应而成为热固性产物。(1)环氧基之间开环连接; (2)环氧基与带有活性氢官能团得固化剂反应而交联; (3)环氧基与固化剂中芳香得或脂肪得羟基得反应而交联; (4)环氧基或羟基与固化剂所带基团发生反应而交联。不同种类得固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其作用也不同、有得固化剂在硬化过程中,不参加到本分子中去,仅起催化作用,如无机物。具有单反应基团得胺、醇、酚等,这种固化剂,叫催化剂、多数固化剂,在硬化过程中参与大分子之间得反应,构成硬化树脂得一部分,如含多反应基团得多元胺、多元醇、多元酸酐等化合物。 1、胺类固化剂胺类固化剂—般使用比较普遍,其硬化速度快,而且黏度也低,使用方便,但产品耐热性不高,介电性能差,并且固化剂本身得毒性较大,易升华、胺类固化剂包括;脂肪族胺类、芳香族胺类与胺得衍生物等。胺本身可以瞧作就是氮得烷基取代物,氨分子(NH3)中三个氢可逐步地被烷基取代,生成三种不同得胺。即:伯胺(RNH2)、仲胺(R2NH))与叔胺(R3N)、由于胺得种类不同,其硬化作用也不同: (1)伯胺与仲胺得作用含有活泼氢原子得伯胺及仲胺与环氧树脂中得环氧基作用、使环氧基开环生成羟基,生成得羟基再与环氧基起醚化反应,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聚合物。(2)叔胺得作用与伯胺、仲胺不同,它只进行催化开环,环氧树脂得环氧基被叔胺开环变成阴离子,这个阴离子又能打开一个新得环氧基环,继续反应下去,最后生成网状或体型

结构得大分子。 2、酸酐类固化剂酸酐就是由羧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COOH)与脱水剂一起加热时,两个羧基除去一个水分子而生成得化合物。酸酐类固化剂硬化反应速度较缓慢,硬化过程中放热少,使用寿命长,毒性较小,硬化后树脂得性能(如力学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电性能等)均较好、但由于硬化后含有酯键,容易受碱得侵蚀并且有吸水性,另外除少数在室温下就是液体外。绝大多数就是易升华得固体,而且一般要加热固化。酸酐与环氧树脂得硬化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得说法如下:酸酐先与环氧树脂中得羟基起反应而生成单酯,第二步由单酯中得羟基与环氧树脂得环氧基起开环反应而生成双酯,第三步再由其中得羟基对环氧基起开环作用,生成醚基,所以可得到既含醚键,又含有酯基得不溶不熔得体型结构。除了上述反应之外,第一步生成得单酸中得羧基也可能与环氧树脂分子上得羟基起酯化反应,生成双酯。但这不就是主要得反应、 3、树脂类固化剂含有硬化基团得一NH一,一CH2OH,一SH,一COOH,一OH等得线型合成树脂低聚物,也可作为环氧树脂得固化剂、如低分子聚酰胺。酚醛树脂,苯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糠醛树脂,硫树脂,聚酯等、它们分别能对环氧树脂硬化物得耐热性,耐化学性,抗冲击性,介电性,耐水性起到改善作用。常用得就是低分子聚酰胺与酚醛树脂。(1)低分子聚酰胺不同于尼龙型得聚酰胺、它就是亚油酸二聚体或就是桐油酸二聚体与脂肪族多元胺,如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反应生成得一种琥珀色粘稠状树脂。由于原材料得性质,反

年产2000吨苯并恶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概论 (1) 一、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7)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产品说明 (16) 第三章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

市场分析预测 (16)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8)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1)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2)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2)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2) (二)原辅材料来源 (22)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4)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5) 二、工艺技术方案 (26)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6) (二)技术保障措施 (26)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 华东年产2000吨苯并噁嗪树脂系列产品和300吨萃取剂系列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7)

环氧树脂增韧途径与机理

环氧树脂增韧途径与机理 环氧树脂(EP)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因其具有优异的粘结性、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电子材料的浇注、封装以及涂料、胶粘剂、复合材料基体等方面。由于纯环氧树脂具有高的交联结构,因而存在质脆、耐疲劳性、耐热性、抗冲击韧性差等缺点,难以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环氧树脂的共聚共混改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序言 目前环氧树脂增韧途径,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或刚性颗粒等第二相来增韧改性; 用热塑性树脂连续地爨穿于热固性树脂中形成互穿网络米增韧改性; 通过改变交联网络的化学结构以提高网链分子的活动能力来增韧; 控制分子交联状态的不均匀性形成有利于塑性变形的非均匀结构来实现增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一些新的改性方法,如用耐热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和环氧树脂共混;使弹性体和环氧树脂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IPN)体系;用热致液晶聚合物对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用刚性高分子原位聚合增韧环氧树脂等。这些方法既可使环氧捌脂的韧性得到提高,同时又使其耐热性、模量不降低,甚至还略有升高。 随着电气、电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飞速发展,环氧树脂正由通用型产品向着高功能性、高附加值产品系列的方向转化。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表示,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对其增韧机理的研究H益深入,增韧机理的研究对于寻找新的增韧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可以预测新的增韧方法及增韧剂将会不断出现。 采用热塑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较多的有聚醚砜(PES)、聚砜(PSF)、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醚酮(PEEK)等热塑性工程塑料,人们发现它们对环氧树脂的改性效果显著。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这些热塑性树脂不仪具有较好的韧性,而且模量和耐热性较高,作为增韧剂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同样能形成颗粒分散相,它们的加入使环氧树脂的韧性得到提高,而且不影响环氧固化物的模量和耐热性。 二、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1、热塑性树脂增韧方法 未改性的PES对环氧的增韧效果不明显,后来实验发现两端带有活性反应基团的PES对环氧树脂改性效果显著。如苯酚、羟基封端的PES可使韧性提高100%;双氨基封端、双羟基封端的PES也是有效的改性剂;环氧基封端的PES由于环氧基能促进相互渗透,因而也提高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韧性。以二氨基二苯砜为固化剂,PES增韧的环氧

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及其常用固化剂

3.8 环氧树脂通过逐步聚合反应的固化 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大致分为两类: (1)反应型固化剂 可与EP 分子进行加成,并通过逐步聚合反应的历程使它交联成体型网状结构。 特征:一般都含有活泼氢原子,在反应过程中伴有氢原子的转移。如多元伯胺、多元羧酸、多元硫醇和多元酚等。 (2)催化型固化剂 可引发树脂中的环氧基按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历程进行固化反应。 如叔胺、咪唑、三氟化硼络合物等。 3.8.1 脂肪族多元胺 1、反应机理 2 H CH CH 2 R N O R N CH 2OH CH + OH 如被酸促进(先形成氢键)

形成三分子过渡状态(慢) X R"NH CH 2O CH R R' + _ 三分子过渡状态使环氧基开环 X R" N + _ 质子转移(快)

2、常用固化剂 乙二胺2H 2N CH 2 CH 2 N 二乙烯三胺 H 2H 2 N CH 2CH 2N CH 2CH 2N 三乙烯四胺H 2 H 2 H N CH 2CH 2N CH 2CH 2N CH 2CH 2N 四 乙 烯 五 胺 H 2 H 2 H H N CH 2CH 2N CH 2CH 2N CH 2CH 2N CH 2CH 2N 多乙烯多胺 H 2N CH 2CH 2N CH 2 n 试比较它们的活性、粘度、挥发性与固化物韧性的相对大小? 脂肪胺类固化剂的特点 (1)活性高,可室温固化。 (2)反应剧烈放热,适用期短; (3)一般需后固化。室温固化7d 左右,再经 2h/80~100℃后固化,性能更好; (4)固化物的热变形温度较低,一般为80~90 ℃; (5)固化物脆性较大; (6)挥发性和毒性较大。 课前回顾 1、海因环氧树脂的结构式与主要性能特点? 2、二氧化双环戊二烯基醚环氧树脂的特点? 3、TDE-85环氧树脂的结构式与性能特点? 4、脂肪族环氧树脂的特点及用途? 5. 有机硅环氧树脂的特点? 6、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可分为哪两类,分别按什么反应历程进行固化?特点是什么?两类固化剂的代表有哪些? 7、脂肪族多元胺固化剂的催化剂有哪些?活性顺序是怎样的? 8、常用的脂肪族多元胺有哪些?多乙烯多胺的结构通式?它们的活性与挥发性相对大小顺序? 9、脂肪族多元胺类环氧固化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化学计量 胺的用量(phr )= 胺当量×环氧值 胺当量= 胺的相对分子量÷胺中活泼氢的个数 phr 意义:每100份树脂所需固化剂的质量份数。

六氯环三磷腈苯并恶嗪树脂合成

方法设计一: 在配有冷凝管、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的5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0ml乙醇做溶 剂。再称取定量的摩尔比为1:6:12 的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苯酚、37%甲醛溶液。先在室温下加入1.44g(15.3mmol)苯酚、2.0g(2.55mmol)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搅拌使之混合均匀,得到棕黄色浑浊液;再边搅拌边滴加甲醛共计(30.6mmol),滴加完成后升温至100℃,回流12 小时后反应结束,减压蒸馏得到产品注意:滴加甲醛速度要慢,控制在每滴/min左右,而且不要加热;并且加热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 方法设计二:在配有冷凝管、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的5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0ml二氧六环做溶剂。再称取定量的摩尔比为1:6:12 的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苯酚、37%甲醛溶液。先在室温下加入1.44g(15.3mmol)苯酚、2.0g(2.55mmol)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搅拌使之混合均匀,得到棕黄色浑浊液;再边搅拌边滴加甲醛共计(30.6mmol),滴加完成后升温至100℃,回流12 小时后反应结束,减压蒸馏得到产品注意:滴加甲醛速度要慢,控制在每滴/min左右,而且不要加热;并且加热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 方法设计三: 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苯酚和37%甲醛溶液摩尔比为1:6:12 合成苯并噁嗪,量取37%的甲醛溶液4.97g(内含甲醛60mmol) 加入250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0ml二氧六环,在室温下加入4g(5mmol)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使其在冰水浴中(小于10℃)反应2 小时后,再加入 2.83g(30mmol)苯酚和10ml 的二氧六环混合物(用三乙胺调节pH 值为9-10),快速升温至80℃,反应12 小时后停止实验。反应结束后,混合物冷却到室温,苯并噁嗪中间体经旋转蒸发除去溶剂二氧六环,得到产品。 方法设计四: 250ml 的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4g(5mmol)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2.83g(30mmol)苯酚、37%的甲醛溶液4.97g(内含甲醛60mmol)、60ml二氧六环,搅拌均匀,加热回流,温度为80℃,反应12 小时后停止实验。反应结束后,混合物冷却到室温,旋转蒸发除去溶剂二氧六环,得到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