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避免纸上谈兵!

导读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军事知识很丰富,可谓接受了充分的“国防”教育。但是,他不能实际带兵打仗。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要避免培养道德上的“赵括”——掌握许多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本文字数:1721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体认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首先面临着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这样的现实要求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这门课程要对学生的现实需要有切实的帮助。

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也体验过校园生活,但是,到了小学,无论是活动范围还是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内容都有了拓展和深入。此外,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很多还是受家庭的影响。走出家庭,走向学校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

慢,碰撞到别人也不道歉;有的孩子过于娇气,不懂得宽容别人;也有的孩子在从家庭走向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学生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我在上课时,注意把这些现实问题整合到课程中去,让课程切实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发掘更好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仅是教知识、讲道理,对一些问题学生作用不大。这门课程如果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没有纠偏作用,那么就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的分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有的孩子扮演家长,有模有样地教导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会很认真地听着,努力点头答应,表示接受并改正。其他孩子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拉着这位有过失的孩子亲亲热热地去做事情。

这样的情景使我受到启发——孩子,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那么,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游戏”生活呢?于是,我把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分角色参与游戏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也促进了学生成长,让德育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这样的课孩子们上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完成了自我教育,他们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在确定剧情、人物形象和台词时,学生会展开激烈讨论、争执、辩理,等到意见统一,也就完成了一次教育。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明辨是非、互相影响的过程,要比老师说教效果好得多。

在活动中,一些有表演天赋和编导才能的孩子脱颖而出,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个性特征也充分显现出来。最主要的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指出缺点的孩子会很诚恳地接受。这样的课一节课一个主题,学生推荐的主题也可采纳。

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纸上谈兵。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杨荣誉 今年秋季小一年级的学生拿到教材会发现,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所以,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我想,这才是将《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之所在。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生活状态中绽放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生活状态中绽放 发表时间:2020-04-13T06:42:58.912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6月总第345期作者:徐洪美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做到生活化。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昌里小学266711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 关键词: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生活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新课程理念倡导《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做到生活化。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学生《道德与法治》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上学路上》、《你认识这些标志吗》,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避免纸上谈兵! 导读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军事知识很丰富,可谓接受了充分的“国防”教育。但是,他不能实际带兵打仗。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要避免培养道德上的“赵括”——掌握许多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本文字数:1721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体认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首先面临着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这样的现实要求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这门课程要对学生的现实需要有切实的帮助。 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也体验过校园生活,但是,到了小学,无论是活动范围还是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内容都有了拓展和深入。此外,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很多还是受家庭的影响。走出家庭,走向学校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539220.html,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作者:叶轻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 在击鼓传花的音乐声中,一朵用布条扎成的小彩花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在小手间传递,被点到的孩子站起来,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和大家交朋友”。击鼓传花一圈结束后,老师让被点到的孩子介绍自己后并说出自己最想和谁交朋友,说出刚刚认识的小伙伴名字,点到名的小伙伴跑向自己刚刚结交的新朋友……这是开学伊始,老师与孩子们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上课的情景。新教材更加生活化,注重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唤醒、加深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载德立人,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及学生生活场景再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一、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正视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二、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慢,碰撞到别人也不道歉;有的孩子过于娇气,不懂得宽容别人;也有的孩子在从家庭走向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学生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我在上课时,注意把这些现实问题整合到课程中去,让课程切实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感受生活中

六年级上册xx与法治教案 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总计第2节组内讨论形成教案: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教学 目标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学 1."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重难点 2."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使用导入语直接导入。

二、讲授新课: 【法律是什么】 1.展示图片: 图一: 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图二: xx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2.思考: 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 3.过渡语: 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 4.法律大家谈: 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设计意图】谈谈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5.归纳1: (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财产权、受教育权。 (2)说一说: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个人修改利呢?

6.归纳2: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2)说一说: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7.总结: 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便于学生从具体生活中进行思考的感悟。 【法律与xx】 1.探究与分享: 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情景作为材料,让学生正确区分道德、法律和纪律,并从具体事例中去思考、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加深理解。 (1)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2)无故迟到、旷课,是违法校规的。 (3)无证驾驶、后悔呀! 2.真知灼见: 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知道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同时法律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3、认识到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成员都要遵守法律。 4、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重点: 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法律,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难点: 认识到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成员都要遵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国家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课本插图,法律案例等。预习要求: 课前与爸爸妈妈交流交流,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涉及哪些法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暑假中,老师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小明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跟妈妈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支付小明的生活费,可是爸爸再婚之后又生了一个小孩,就不再支付小明的生活费了。你们说小明的爸爸做的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明又该怎么办呢 2、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出本课话题:是的,小明的爸爸做的是不对的,他没有对小明尽抚养的义务,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这时候小明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生活中,如果

有人侵犯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利用权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法律方面的常识。 3、板书课题: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法律是什么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关于法律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法律的知识。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法律的知识了解的还不真不少,法律在生活中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些事情都与法律有关吗 2、教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图片上的内容,想一想这些活动和法律有哪些关系 预设: 图1: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依据《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乘客对提供服务的承运人有权依据自己的损失要求承运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依据《保险法》《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六条,承运人应当参加承运人责任险,承运人的保险公司,对承运人过失造成的第三方损失负有赔偿责任,故承保承运人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与学生产生赔偿关系等等。 图2: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包含医患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医患之间的服务合同关系,医患之间的消费关系,医患关系属于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由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医疗准入与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含资格、处方与医疗事故认定)等调整。 3、引导:除了课本上的这两个活动和法律有关之外,还有哪些活动也和法律有关呢 预设: 同学们到学校上学。 人们到超市购物。 用手机发微信……

五下道德与法治《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们的公共生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2.懂得只有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增强公共意识。 3.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遵守社会公德。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共建共享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只有每个人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假期或周末的时候都有哪些外出活动?你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生汇报:各种公共场所(商场超市景点补习班) 师:从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走进了各种不同的地方。的确,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学习玩乐,还有锻炼,就医等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去各种不同的场所。 活动一 师:根据场所的功能不同,我们把场所分为6类。分别是——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与同桌共同完成一个小任务说一说这些场所的名称,想一想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1分钟) 师:说一说这些场所的名称 师:这些场所都有什么特点? 所有人都能去,都是公共场所。 师:公共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是公用的。 师:我们把电影院、博物馆、超市、医院等这样的地方叫公共场所,也叫公共空间。我们所说的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公共生活。(板书认识公共生活)师: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空间,一个是私人生活空间,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上面的几张图片代表了公共生活空间,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是私人生活空间? 生:汇报 师:也就是说私人空间具有私密性,需要得到主人的允许才能进入。而公共空间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具有公开性和公共性。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当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世界是属于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呢? 咱们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想一想他哪里不对。平时在网络社交平台要注意什么? 师:视频中的这个人为了骗取关注和点击量,编造虚假信息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引起公共的恐慌,造成不良的后果。同学们要知道网络空间不是私人空间,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大家在公共网络空间中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活动二: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情况,想一想如果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法律的保护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我的正当权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教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小品表演、案例搜集、了解有关法律的一些规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渴望平静、和和美美的生活,但社会生活并非如此。请欣

赏 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引言中的汪菁、杨依、王浩权利被侵害的三个片段。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这些情形,你觉得是继续忍受还是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呢? 学生讨论,分别发表意见,说出多种解决方案,如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推举代表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保护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法律保护” 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2)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三、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 (1)如何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 (2)说说我们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所享有的一些权利?(3)为什么我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4)有哪些保护未成年人正当权利的专门法律? 学生边看书,边把问题批在相关课文的上面,并将答案打记出来。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搭建生活舞台构建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构建和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现实性的能力,最终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做法:一、生活化情景导入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法》时,运用一则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视频非常简短,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一个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全帽,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你得系上安全带,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日复一日,法律就是这样护卫着我们,救济着弱小,保护着善良。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生活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随时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在教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安排了“体验生命价值”、“感知生命价值”、“反思脆弱生命”等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 — 1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

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Q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学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不可或缺的教学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我们教师要学习和借鉴他先进的教育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切切实实地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几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是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从现有的条件着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少量体验活动,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孩子们体验无法人人

都能亲身经历的真实场景,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 一个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一个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要求它“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让真实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重现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行合一。就像《吃饭有讲究》中的洗手方法,学生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但如何把手洗干净,却不是每个同学都清楚并且能够做到的。 课程把他们知道的方法和“科学的洗手方法”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听课后非常吃惊,原来手是要这样洗的。尤其是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尝试规范的洗手方法,学生马上就有了现场真实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表现非常活跃、异常投入,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真情体验 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道德感悟才是真实可信的。而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

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发表时间:2018-06-14T10:50:08.29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作者:赵广胜[导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带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山东省莱西市第七中学266600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带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地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中,如消费时买到了假的商品、寄快递时发生了破损、丢失等情况,如何申请赔付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与接触到的问题,带领学生掌握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自我保护。这样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与学生产生互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法律学习的实践意义等。情境的选择除了教师能够想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二、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合作能力以及在其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之间的礼貌、尊重等品德,本身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创建竞争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创造学习情境,设计参与教学等;或者是针对某一情况,让学生进行劝导帮助等,竞争的模式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的课堂组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并且增强了课堂组织效果。 三、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情境等与学生形成互动。例如,在组织《青春期的烦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条写出自己的烦恼,然后在搜集整理后选出或随机抽选出一些“烦恼”,与学生共同讨论应当如何解决。通常情况下,学生写出的这些烦恼都是能激发学生之间共鸣的,然而经过大家的讨论,能够给出许多解决的方法,最终由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能够简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步骤,推动教学发展。也能促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扮演“知心姐姐”引导学生摆脱青春期的烦恼等。这只是平等交流情境的一种情况,还有很多时候,平等交流的氛围体现在教学中,而不是特定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为精细化的设计课堂,注意细节及氛围的处理。 四、在课堂实现角色扮演 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除了典型的情景教学创造情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的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去体味、去尝试。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选择素材的情况,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报刊电视上播放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这符合政治学科的特色所在,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给学生讨论热点的机会,能够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五、关注生活热点 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热点焦点事件,会瞬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迫不及待地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意见不同之处,学生会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选取最近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尽量让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热点事件与之匹配。学生也会觉得关注热点的教师能够跟上潮流,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也更愿意投入学习。此外,食品安全问题、马航MH370坠机、韩国客轮沉没、长征精神永存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如能把这些事件合理运用到《生命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又有生活气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六、回归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问题,应该让学生走向广阔社会,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学雷锋月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 七、紧贴学生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之,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制,将生活情境带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使教材中固定的文字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并且将所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自觉运用于生活中,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以及道德与法律在生活中的力量,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生活案例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融合

生活案例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思想与三观树立的启蒙,也是在接触社会之前,对社会与法律的初步认知,规范平时的日常行为准则,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更大的突破。举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在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加快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进度。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概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用于协助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规范日常行为,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法律的信仰,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社会主义法制观点。是学生对社会的初步认知和启蒙,完善青少年的心智,更好的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关系着祖国未来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单一化,将教材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得到学生完全的吸收,对课程本身的积极性也有待提升。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性,也在思想道德课堂上加入更多的生活具体实例,从全新的视角实行解读。 二、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作用 (一)增加课堂活力,促动教学创新“生活即教育”,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知识与教育的来源点都是从生活的种种现象和实际例子,比起单一的、枯燥的授课方式,从生活实际案例入手比起单方向的听与讲更能具有说服性、带入性。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如果仅仅在把一些道理与思想灌

输给学生,能接受度并不高,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首先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更能激发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接触社会。此外,某种水准上也会使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活跃性,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从我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设立一个情景,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具有叙事性的例子,更有助于课堂的效率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这其中忽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把身边具体的例子加入到课堂上,更能让同学们产生认同感,同时也能使课堂整体的感性认知发生变化,在轻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走的更近。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案例这个叙事教育的方法,除了能在课堂生活之中能更大地吸同学们对课堂地注意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相当具有启发意义,着眼于身边小事,由小及大,更能让同学们对道德思想上的教育更有感触,也就更能让同学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从心底里接受它,认可它。在课堂上,具体的生活案例还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与交流,促动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心得与感触,有利于协助他们去自己思考,培养自己的个性。 三、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一)生活案例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案例,对教学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能更加充分地使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更能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六年 级上册教案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法律的保护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我的正当权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教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小品表演、案例搜集、了解有关法律的一些规定。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渴望平静、和和美美的生活,但社会生活并非如此。请欣赏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引言中的汪菁、杨依、王浩权利被侵害的三个片段。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这些情形,你觉得是继续忍受还是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呢?学生讨论,分别发表意见,说出多种解决方案,如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推举代表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保护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法律保护” 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