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产业分工也日益融入全球产业链。但从研究发现,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大多数处于价值链低端,由于技术专利、品牌、销售网络等为跨国公司所控制,价值链高端为其所垄断,产业链升级在短时期内实现升级只能是理论上的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产业链建设为人们所忽视。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国内市场开拓,国内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国际跨国公司的控制,有助于加快创新。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再融入国际产业链更有助于提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4、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来进行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各地都根据国际上工业化阶段理论来判断自身的工业化水平,进而提出了要加快工业化进程。造成了我国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都在大上重化工业项目。根据工业化理论来判断一个省市(以及其以下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是值得商榷的。毕竟,一个国家处于国家安全需要,需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和产业体系,但在全国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省市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实现产品流通,完整的工业和产业体系在一个省市没有存在的必要(前些年产业雷同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和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提并论。

5、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型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处理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疑虑。近年来,发达地区随着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而产业转型升级往往是区域产业转移并存的,一定程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将现有产业转移出去将有助于本地产业“腾笼换鸟”。但地方政府担心产业转移将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从而采取各种措施阻扰产业转移。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法规类别】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05]40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5.12.02 【实施日期】2005.1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

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00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浙江省防指办) 本次项目中的设备采购数量为计划数量,最终实际采购数量以合同签订数为准,但浮动比率不超过合同总价的10%。 如有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项目建设经验,请提供合同及验收报告复印件,原件开标现场备查。 一、防汛远程会商系统概况及现状 防汛远程会商系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重要决策指挥平台。该平台初建于2002年,经多年运行,由于早期视频会议技术相对落后,随着系统规模扩大、设备老化等原因,逐渐暴露出图像质量不高、稳定性下降以及会议调度管理困难等情况,为改善会商系统性能,决定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升级改造省、市视频会议MCU和终端设备;将原系统改造成为应急备份系统,增强应急保障水平;完善后台调度管理系统等。 1、网络结构 目前省、市、县、乡四级视频会议系统为树状网络结构,在各层的网络会议结点各放置一台MCU,各区域的终端就近连接到各地的MCU,然后通过MCU级联,构成全省防汛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逻辑结构图如下:

全省视频会议系统以一级MCU为汇接中心,以辐射方式与二级MCU、三级MCU相连接,每一级的MCU同时与本区内的分会场相连接。各级MCU对本区各分会场的图像、语音、数据进行选择切换,将图像、语音数据送至上一级的MCU,切换后的图像、语音、数据经各级的分配设备传送到全网各个分会场。 目前,省~市网络采用电信公司的6M MSTP线路;市~县网络线路各地分别采用2M SDH、MSTP等。 2、系统组成 依托省~市~县三级计算机通讯网络,以MCU和视频终端为核心设备,构建成省、市、县三级防汛远程视频视频会议系统,系统拓朴图如下: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粮食局网站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粮食局网站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1 项目背景及现状 (3) 1.1 系统设备现状和利用率 (3) 1.2 系统数据交互 (3) 1.3 数据库现状 (4) 1.4 存储现状 (4) 1.5 迁移后的设备利旧 (4) 1.6 网站升级必要性 (4) 2 建设目标和实施内容 (6) 3 总体技术架构 (7) 3.1 总体架构 (7) 3.2 云服务架构 (9) 4 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要求及云服务需求测算 (10) 4.1 内容管理系统新增功能要求 (10) 4.1.1 站群管理 (10) 4.1.2 信息采编功能优化 (10) 4.1.3 资源库 (11) 4.1.4 组件式的扩展接口 (11) 4.1.5 统计分析 (11) 4.1.6 系统日志 (12) 4.1.7 信息共享方式修改 (12) 4.2 政民互动系统新增功能要求 (13) 4.2.1 主要功能要求 (13) 4.3 全文检索系统功能完善要求 (14) 4.3.1 增加智能搜索技术 (14) 4.3.2 多格式支持 (15) 4.3.3 海量检索支持 (15) 4.4 网站系统同政务微博、微信绑定发布功能 (16) 4.4.1 终端页面 (16) 4.4.2 微信微博 (17) 4.4.3 全文检索 (19) 4.4.4 场景式服务 (19) 4.4.5 统一标准接口 (20) 4.5 网站无障碍浏览系统功能要求 (20) 4.5.1 系统架构 (20) 4.5.2 功能结构 (22) 4.5.3 部署方案 (22) 4.5.4 系统要求 (24)

4.6 数据迁移 (25) 4.6.1 数据库迁移步骤 (26) 4.6.2 数据备份 (27) 4.6.3 数据校验 (27) 4.6.4 系统切换 (27) 4.7 云服务需求测算 (28) 4.7.1 网站数据库服务器估算 (28) 4.7.2 应用服务器估算 (28) 4.7.3 网站服务器估算 (29) 4.7.4 网站无障碍浏览服务器估算 (29) 4.7.5 互联网网络资源需求 (30) 4.7.6 互联网存储资源需求 (30) 4.7.7 支撑软件 (31) 4.7.8 网站系统需求资源汇总 (31) 4.8 系统拓扑图 (32) 5 标准规范 (33) 6 项目实施管理 (34) 6.1 项目实施组织 (34) 6.1.1 管理机构 (34) 6.1.2 实施机构 (35) 6.2 项目进度安排 (35) 6.3 安全管理制度 (36) 6.3.1 网络安全 (36) 6.3.2 数据安全 (37) 6.3.3 应用安全 (37) 6.4 人员培训 (38) 6.4.1 培训目标 (38) 6.4.2 培训方式 (38) 6.4.3 培训内容 (38) 6.5 系统风险评估 (39) 7 系统保障及应急预案 (41) 7.1 保障措施 (41) 7.2 故障处理 (42) 8 项目投资 (43) 8.1 项目资金预算 (43) 8.1.1 云服务及其他需说明的资金支出 (43) 8.1.2 信息系统开发费用 (43) 8.2 项目资金筹措方式和进度计划 (43) 8.2.1 项目资金筹措方式 (43) 8.2.2 项目进度计划 (43) 附件1:云服务清单 (45) 附件2:信息系统开发费用 (4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2019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后发展地区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xx作为后发展地区,经过上个世纪未国有企业改制,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所替代。民营企业结果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业技术、产品换代等方面,随着工业高速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很多企业产品单一,创新能力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企业生存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纵观这些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仍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一、后发展地区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为了找准后发展地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后发展地区72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只有4%的企业生产拥有自己发明专利的产品;35%的企业生产传统产品,31%生产外来引进产品,30%直接贴牌代加工。4%生产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知名度极高,皆是同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部分企业家极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重视创新人才的收集和培养,都建有专门编制的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

有2-3个新的发明专利和3-5个实用新型专利推出。在与企业家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即有很大的抱负誓做第一,又有敏感的危机意识不断的通过科技创新去保持自己领先同行的地位。他们都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前提,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行动中。结果是创造了自己品牌,占领市场,影响市场,很快在几年间完成了跨越式壮大发展。另外96%的没有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与企业家的交谈中,感觉到相当一批企业家还是认识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创业的初衷仍是与盈利赚钱自足为目的,尽管这种想法在企业初始发展期为积累资金是于情于理可以认可,但相当一批企业在完成初始资金积累后,企业家并没有采取抓住时机,积极拓展谋求发展的态度,而是仅看眼前利益,满足现状,不敢或推迟科技创新的步伐,企业过分的强调了科技创新投入的人力、资金、市场开发的风险,不了解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了解市场未来的变化,不善于借助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量去帮助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结果始终停留在被动落后市场一步的境地,很多年来挣扎在市场竞争边缘。总结起来,就是明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就是下不了决心走出这一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后发展地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

整村提升改造实施方案

整村提升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村容村貌不仅体现着一个村庄及其村民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近期,新农办通过实地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 村容村貌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335个行政村,其中超过2000人的村48个、超过3000人的村14个、超过 5000人的村2个。通过整理汇总调查问卷,得出下列数据: 从村庄建设规划方面看,有246个村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占全县村庄总数的73.4%;已建 或在建农民公寓楼的村50个,占总数的14.9%。 从村庄基础设施方面看,村内主干道实现硬化的村325个,占总数的97%;主干道两侧安 装路灯并定时照明的村192个,占总数的53.4%;建有排污排水管道的村100个,占总数的 29.9%。

从村民卫生习惯方面看,村民自觉并习惯将垃圾定点投放的村192个,占总数的57.3%,其 中建有固定垃圾投放点的村148个,占总数的44.2%;建立保洁队伍及配备清运车辆的村106 个,占总数的31.6%;垃圾实现集中处理的村79个,占总数的23.6%;制定环境卫生考核 办法的村138个,占总数的41.2%。 从村庄绿化美化方面看,建有公共休闲绿地的村59个,占总数的17.6%;干道两侧实现统 一绿化的村121个,占总数的36.1%;干道两侧墙面统一粉刷的村100个,占总数的29.9%; 干道两侧无“三堆”现象的村163个,占总数的48.7%。 二、基本经验 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一些有条件的村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结合旧村改造,建设村民公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 的要求。近年来,不少镇村结合改善村容村貌,科学合理地编制建设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工 程。马桥镇从2002年开始停止农村宅基地审批,启动“合村并点”工程,规划农民生活区, 建设农民公寓楼,逐步实现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居住向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粤府办[2005]15号) 我省2001年制定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74号,下称2001年《方案》)对我省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重新修订《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发展思路。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举,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选择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省产业高技术含量,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规则体系。积极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企业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机制。 4.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立和发展以中介组织为主体、配套完善、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产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主要目标 1.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内源型工业与外源型工业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内源型工业的比重。 2.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我省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步伐。到2006年,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医

线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00

线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一、调研情况概述 1.初中教学楼始建于1993年左右,属于砖混建筑结构,地上三层(每层19间),现共有教学班18个(54间),办公室2间,近几年在国家对农村学校的大力投资下,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办学条件在不断的改变。大功率用电器越来越多(主要是空调、多媒体设备等),原来改造的线路已不堪重负,再加上电线使用多年,线路凌乱、老化现象严重,插座和照明灯具也是故障频发,给教学楼及师生人身安全带来不安全因素,为保障空调及多媒体设备用电安全,需要对该楼进行电器线路改造升级。 2.教工宿办楼和学生宿舍楼建成后由于原来的线路在外墙上拉起室外线,近两年风刮日晒线皮老化。为了师生人身安全现需要将原线路进行改造更换。 3.电教楼始建于70年代,属于砖混建筑结构,地上二层(每层12间),原来改造的线路已不堪重负,再加上电线使用多年,线路凌乱、老化现象严重,插座和照明灯具也是故障频发,给电教楼及师生人身安全带来不安全因素,为保障用电安全,需要对该楼进行电器线路改造升级。 4.2015年春季开学,我校启用了新食堂。新建的食堂要将原进户线改成地埋线加大线号,及室内电路设计不能供应食堂电器设备的使用。为了不影响食堂正常使用,需要重新设计安装线路。

5.新建学生厕所即将交工使用,无外接线路,现需要架接照明线路。原厕所线路老化,现需要改造。 6.原校园内路灯较少,现需要重新布点安装路灯。 经过我校询价小组市场调研、电话查询,由于该项目技术难度不大,特确定线材、开关和插座等要求施工方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就可以。 二、采购方式 在正规的经营商铺采购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拟采用招标或议标确定具有相关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实施本项目。 三、资质条件 1.具有年审合格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 2.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具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3.项目经理具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电器技术人员和电工作业人员的资质证书。 四、改造实施方案 1.教学楼 (1)将该楼原有线路(从一层配电柜下方)、照明灯具、开关、插座等全部拆除; (2)每层安装一个楼层配电箱(三相100A空气开关、分相分路开关),每个教室安装一个配电盒(20A自动开关、漏电保护器);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2019年整理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_0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

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 7.2:24.7: 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 (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深圳高新区北区产业优化升级,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产业更高端、资源更集聚、空间更广阔、交通更便利、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市政府关于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要求,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一)高新区北区是指北环大道以北、南海大道以东、广深高速以南、沙河西路以西围合的区域,总面积2.58平方公里。20多年来,高新区北区为推动我市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以下发展瓶颈和突出矛盾: 1、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副产品、食品加工,玻璃、塑胶制造,化工生产等低端传统产业用地占高新区北区产业用地的四分之一,且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产业空间布局不优。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仅为 1.98,大部分早期建设的工业厂房低矮陈旧,无法满足新型总部企业办公、研发需要,也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活动需求。 3、公共技术支撑不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机构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少,使用效率低。 4、公共配套设施不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园、员工宿舍等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餐饮、购物、休闲等商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5、交通承载能力不足。北向道路阻断,内部循环不畅,拥堵节点较多,公共交通运力严重不足,目前尚无建成地铁站点,难以满足片区工作、居住人员出行需求。

(二)为给产业战略升级提供空间支撑,南山区政府提出加快推进高新北整体更新,助力南山区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在市政府的指导下,2016年8月31日,南山区政府与深投控公司签订了《高新区北区升级改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深投控公司为统筹主体,同时提出“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产业升级、投控统筹”的整体思路。南山区政府负责对高新区北区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园区产业升级政策,深投控公司作为高新区北区的整体运营商,代表南山区政府统筹实施具体工作。 二、总体目标 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立体布局、复合更新的原则,通过片区统筹来实现产业升级、空间倍增和产城融合的总体目标,将深圳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探索集约型发展道路并发挥示范作用。 (一)产业升级。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到2020年,高新区北区每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创造工业总产值力争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比2014年翻一番。 (二)空间倍增。通过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高新区北区建筑面积由310万平方米增加到66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平均容积率由1.98提高到5,产业用房和产业配套用房建筑面积倍增。 (三)产城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园、休闲绿地面积由8万平方米增加到16.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面积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不低于36万平方米,员工宿舍、保障性住房、公寓面积由43.2万平方米增加到148万平方米,住户由9千户增加到2.8万户。 三、政策要点 在高新区北区产业升级改造中,根据产业布局、更新规划和企业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