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一章前言

一、县域概况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东南部。东连清镇市与平坝县,南邻普定县、西秀区与六枝特区,西接纳雍县,北与大方县、黔西县以河为界,是一个喀斯特发育、资源富集、多民族杂居的县份。全县土地总面积28.65万公顷,辖32个乡(镇)、19个居民委员会、556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总人口95.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3万人,农业人口90.18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1.95亿元,是省内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贫困县之一。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但目前丰富的能源、矿产、旅游、生物、气候、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织金县的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年来,织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地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紧紧抓住

”这一主题,以开发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后劲较足了“发展

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进步。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

2.8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88元。2005年县内第

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分别为:41.81%、36.01%、22.18%,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但农业仍占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科技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等问题。

二、规划编制的目的

为了实现织金县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宏伟目标,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编制“贵州省水利、生态、石漠化三位一体综合规划”的机遇,实施好工业化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充分保障织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用地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提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进一步树立新型的资源管理和使用观,科学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辩证关系,是统筹全县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

根据织金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研究确定县域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与上级规划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保证县域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健康、协调发展。主要任务包括:

(一)落实毕节地区规划下达的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

(二)研究制定全县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确定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的调控指标;

(三)统筹安排县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

(四)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明确管制规则;

(五)确定县域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

(六)分解下达县域32个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四、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9、《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0、《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

11、《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

(二)相关规划

1、《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织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织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4、《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5、《织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

6、相关产业规划

(三)相关文件、规定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4、《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

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6、《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

7、《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务院[2008]3号)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9、《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办法》(黔土规修办[2009]24号)

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1号)

11、《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09]130号)

1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9]62号)

13、《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土规修办[2010]21号)

(四)技术标准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五、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年2010年。

六、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86525.78公顷。

七、规划的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经转换后的规划分类数据,包括2005年及2009年数据,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2005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86788.53公顷,其中农用地256652.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49%;建设用地9916.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6%;其他土地20219.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5%,如表2-1所示。

根据织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基数转换成果,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6525.78公顷,其中:农用地248717.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6746.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其地土地3106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4%,如表2-2所示。

农用地:耕地104848.6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2.16%;园地298.38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2%。林地124589.4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0.09%;牧草地

1211.9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49%;其他农用地17768.6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14%。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6067.6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93%;交通水利用地587.7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71%;其他建设用地91.5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6%。

其他土地:水域3835.0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12.35 %;自然保留地27226.71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7.65%。

(二)土地利用特点

用地类型多样,区域性差异明显。织金县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层构造复杂,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貌类型多样,河谷、丘陵、盆地、坝子交错分布,因而用地类型多样。同时区域差异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因水热条件、土壤分布和土地利用的不同,立体农业结构明显。由于地形地貌特点,使各地类分布连贯性差,面积小且完整地块少,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人均土地占有量少。2009年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0.76公顷、全省人均土地0.46公顷的35.92,和59.35,。人均耕地0.10公顷,与全省人均耕地持平,略高于全国人均耕地0.09公顷。

土地垦殖率高,坡耕地比例大。织金山高坡陡,地面切深割,地形破碎,同时受人为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开发方式粗放,机械操作程度低,耕地广种薄收现象普遍,2009年土地垦殖率为36.59,,高于全省25.57,的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12.71%)的2.88倍。土地

利用类型分布零星,坡耕地比例较大,全县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3108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4,,不宜耕作,需有计划、有步骤退耕还林、改园。

林地面积大,生态功能凸显。织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具有优越的植被生长条件,具有广阔的林地资源,2009年全县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3.48%,是全国平均水平(24.97%)的1.74倍。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旱地多水田少,耕作条件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县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2009年全县旱地面积95107.59公顷,水田面积9732.88公顷,旱地和水田的比例为9.77?1。织金县纬度低,海拔高,坡耕地多,坝地、平地比例较小,耕地自然条件差,耕作粗放。另外,全县石漠化现象严重,自然保留地中30.7%的裸地难以利用,加上经济滞后,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建设用地扩张之势迅速,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全县建设用地分布不平衡,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的城镇,往往依山就势,顺沟顺坝,用地较紧张,而东南城镇用地相对开阔。2009年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大,交通用地数量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20,,远低于东部地区1.39,的水平。县域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不足,配套程度较差,土地功能分区不明显,用地功能混杂,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低。全县GDP耗地量从1998年的888.89公顷/亿元降低到2005年的451.03公顷/亿元,其集约化用地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毕节地区平均水平比较,每亿元GDP多耗地193.79公顷,土地集约化水平低。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在土地利用方面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加之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和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煤矿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质量受到影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66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8.0,,耕地中的坡耕地较为严重。

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与执行情况

截止2005年,现行规划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占耕指标面积已超过规划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指标、生态退耕指标未达到规划控制指标。

(二)现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强化了规划的权威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全县各乡镇用地的原则和依据,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现了占用土地在时空上的有序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

按规划实施用地,促进了部门间用地的协调。全县形成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地和管地的意识,在建设用地供给上,采取调控数量,盘活存量的宏观管理思路,审批建设用地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核意见,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占补”挂钩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用地计划指标。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选址不予审批,有效地提高了部门间用地的协调。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保护。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制度、补充耕地储备制度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了耕地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通过用途分区,明确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将基本农田落到地块,责任到人。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农用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的实施,限制无序的建设布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程度上控制水土流失,保证环境的稳定。随着生态退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林草植被增加,全县水土流失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和交通沿线景观不断优化。

(三)现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的矛盾突出。现行规划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估计不足,在预测各乡镇城镇发展和主要行业建设发展方面,指导性、前瞻性不够,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确定比较低,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需求量剧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缺口大,二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未完成。现行规划实施坡改梯工程、平整土地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及土地复垦工程,规划目标年要实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802.26公顷,但截至到2005年,实际增加耕地面积仅169.16公顷,离目标值相差较远。主要原因是土地后备资源分布零散,开发复垦整理投入资金需求大,地方财力无力承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相对滞后。

规划布局不合理,调整规划的情况时有发生。现行规划编制时,公众参与力度不够,规划项目的不可预见性较大,使规划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规划实施期间,规划预留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不符较为普遍,调整规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低。全县亿元GDP耗地量从1998年的888.89公顷/亿元降低到2005年的451.03公顷/亿元,其集约化用地水平有明显提高,比1998年提高了49.26%。但与毕节地区相比,每亿元GDP多耗地193.79公顷,土地集约化水平低。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是织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推进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地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约束加剧、供需矛盾突出的时期,全县在经济发展中土地利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政策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把土地政策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重大措施,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深入管理土地提供了契机,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济社会环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工业强省,织金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将会引起全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实现工业经济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这有利

推广节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将能源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有利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减轻环境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了历史机遇。

区域环境:织金县是黔中经济区带动圈的特色卫星城,是黔中产业带上重点发展的经济中心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商贸旅游服务城市,产业政策将向织金县倾斜,农业、能源、交通、水利、旅游的投入增大,加快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等更加优惠的政策,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建设,将迅速提升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织金县融入黔中经济区的构建,将融入“贵阳经济圈”、“泛珠三角”,更加凸现区位优势,将充分发挥在能源、矿产、原材料、水利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将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有力的政策和环境保障。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未来十年织金县面临的挑战是将迎来人口高峰、城镇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期,势必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耕地保护难度加大,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耕地与生态环境

建设和与经济建设用地矛盾将依然突出。土地退化和灾毁破坏加重,土地质量下降,产出率降低。

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土地需求的矛盾突出。2009年全县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0.76公顷、全省人均土地0.46公顷的35.92,和59.35,。规划期,织金县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县经济“凭借先天优势,创造后天优势”的跨越式发展,县域将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区域产业调整逐渐深入,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必然增加。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对大量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量也必将增加。加上非农产业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建设用地需求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生态保护与土地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供给的条件下,解决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规划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受地形地貌的影响,2009年织金县自然保留地中30.7%的裸地难以利用,待开发后备资源极为有限,大多数地方山高坡陡,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造成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特别是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加之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需要调整一定数量坡度大、零星的耕地,耕地保护形式更加严峻。

石漠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受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化强烈,石漠化现象严重,加之采矿活动的加剧,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对植被的破坏,森林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达到68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5%,水土流失面积达

166230公顷。地质灾害隐患点171处,高易发区7个,面积达81825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8.55%。。

部分区域存在土地利用的粗放和低效利用现象,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要求迫切。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村庄用地杂乱无章,闲置地还大量存在,部分工矿用地的粗放利用土地现象同样存在。粗放、闲置、低效进一步加剧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土

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扭转土地粗放利用观点引导建设用地整理,内涵挖潜、集约利用实现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依照县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实地区规划的要求,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协调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规划期间,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战略。全县2010年耕地保有量任务量为117600公顷,2020年为1013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81900公顷以上,质量不降低。新增建设占农用地规模力争控制在2700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规模不得突破1800公顷。

(二)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总量,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

在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优化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总量的同时,优先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确定的其它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保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78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6460公顷以内;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1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100公顷以内,净增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5353.12公顷。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期内按照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严格划定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管制区域,加强对特色旅游用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用地的保护,实施土地保护优先战略。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4.29%以上。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基础性生态和景观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5%左右。

(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合理调整农田用地结构和布局,巩固原有特色农业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菜、畜、果、药”的生产,新建一批有规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使园地、牧草地、林地面积逐步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全县园地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320公顷和500公顷;林地分别达到124700公顷和126900公顷;牧草地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711.95公顷和6300公顷;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建立资源节约型用地模式,是今后织金县土地利用的重要战略。2010年全县亿元GDP耗地量为360.82公顷,2020年亿元GDP耗地量减少到252.27公顷,规划至2010年、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为80平方米/人、

74.05平方米/人。

(五)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规划期间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加大坡耕地、基本农田、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工矿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控制在65平方米左右,2020年控制在80平方米左

右。确保全县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在900公顷和2100公顷以上。

二、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织金县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见附表F.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

1、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3、优化城乡建设用布局;

4、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用地;

5、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6、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和布局,保护县域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各类用地,保障生态网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形成基本生态屏障。

(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协调好各业用地,按照农业、交通、集镇、工矿这一优先序列,合理布局各业用地,围绕“三区、四网、五点”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1、发展三区

(1)农业及生态旅游综合发展区:“织金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极重的比例,发展农业保温饱保稳定”。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林业(生态屏障)、牧业、一般农田、旅游发展区为辅,加大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林业发展、农牧种养殖等土地用途区。

(2)城市发展区:“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土地用途区。

(3)产业发展区:“工业保财力强县”。以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区为核心,磷化工、农牧加工为辅的产业发展土地用途区。

2、构筑四网

(1)水系水利构建生态网络:“水是万物生长的命脉”。以水系、山系和支嘎阿鲁湖、东风

湖水库、引子渡水库、夜郎湖为主,规划新建黔中水利枢纽、大新桥水库为主的中小型水库、水利设施为辅的生态网络。

(2)高速路为主完善公路网络:“高速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以厦蓉高速、赤望高速、城市道路、产业园区道路为主干,省道、县道、通乡通村油路、旅游公路、矿山公路为辅的公路网络。

(3)铁路构建交通主动脉网络:“铁路是工业发展的命脉”。以隆黄铁路、林(歹)至织(金)快速铁路、织(金)至纳(雍)铁路为主,矿山园区专线铁路为辅的铁路主动脉网络。

(4)电力通讯完善动力通讯网络:“电力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通讯是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高速公路”。以织金电厂、织金矸石发电厂、电力主干(站)和通讯主干(站)为主,到村到小区到户线路为辅的电力通讯网络。

3、打造五点

(1)强化集镇节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用地,强化以各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为主,重点聚居区为辅形成的节点。

(2)发展矿业节点:以煤、磷、铝、稀土、钼矿等矿产开发为主,其他矿种辅助的矿业节点。

(3)构建铁路站场物流仓储节点:依托铁路网络,构建以织金站、织金北站两大枢纽站为主,其它铁路站为辅,物流仓储依托发展形成的节点。

(4)完善公路站场物流客流节点:完善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出口为主,辐射乡镇驻地,物流客流依托发展的节点。

(5)做大旅游节点:做大以织金洞为主,周边生态、水上(码头)、五古、温泉、乡村等旅游为辅的旅游节点。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依据规划编制规程和相关指导意见,对土地利用现状按土地规划用途分类进行了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以下简称“规划基数”)。在“规划基数”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思路和原则,经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部门协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和内容见附表F.2。

(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战略方针和目标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的需求,经过用地预测和综合平衡,对土地利用结构作适当调整如下:2020年农用地252471.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11%,比2009年上升1.31%;建设用地12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2%,比2009年提高1.86%;其他土地21954.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7%。

(二) 统筹安排农用地

2009年农用地面积248717.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至2020年,农用地增加3754.56公顷,面积为252471.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11%,比重上升1.31%。

1、耕地 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104848.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9%。2020年调整到1013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35%,比2009年减少3548.69 公顷。

耕地减少的流向主要为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到2020年新增建设占耕1800公顷,耕地灾毁500公顷,退耕还林3147.07公顷,退耕改园201.62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00公顷。

2、园地 2009年全县园地面积298.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1%。到2010年可望增加21.62公顷,面积为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1%;到2020年可望增加201.62公顷,面积为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

3、林地 2009年全县林地面积124589.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8%。到2010年力争增加到124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52%。到2020年力争增加到126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29%。

4、牧草地 2009年全县牧草地面积1211.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2%。到2010年力争增加到1711.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到2020年,力争增加到63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0%。

5、其他农用地 2009年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17768.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20%。到2010年由于进行农用地整理,其他农用地减少到17663.2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7%。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净减296.95公顷,面积为17471.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0%。

(三) 合理调控建设用地

2009年织金县建设用地总面积6746.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到2010年建设用地净增1053.12公顷,总面积控制不突破7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2%,比重上升0.36%。到2020年建设用地增加5353.12公顷,总面积为12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2%,比重较2009年上升1.86%。

1、城乡建设用地 2009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6067.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12%。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46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2.25%;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1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2.83%。

(1)城镇建设用地 2009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69.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3%。到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207.63公顷,面积为876.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0%。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净增739.54公顷,面积为140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9 %。

(2)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9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5158.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增加101.20 公顷,面积为526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4%。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增加841.20公顷,面积为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

(3)采矿用地 2009年采矿用地239.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到2010年采矿用地增加59.78公顷,面积为299.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到2020年采矿用增加237.82公顷,面积为47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

(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9年全县没有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到201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增加23.75公顷,面积为23.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到202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213.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

2、交通水利用地 2009年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587.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到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589.76 公顷,面积为1177.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1%。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2657.37公顷,面积为324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

3、其他建设用地 2009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91.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03%。到2010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达162.5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6%。到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达754.9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

(四) 合理利用其他土地

2009年全县其他土地用地总面积3106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4%。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为21954.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7%。

1、水域 2009年水域面积3835.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4%。到2010年水域面积达3840.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4%。至2020年水域面积达3850.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

2、自然保留地 2009年自然保留地面积27226.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9.50%。规划期间力争开发利用自然保留地,减少9122.68公顷,面积为1810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2%。

三、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一)农用地布局调整

1、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规划期间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农用地绝大部分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加快推进基本农田整理,完善田间道路、排灌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耕地布局的调整方案是在现有耕地布局的基础上,将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改园,扣除规划期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800公顷、灾毁的耕地500公顷,退耕还林3147.07公顷,退耕改园201.62公顷,加上开发、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2100公顷。到2020年耕地量保有量为1013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1900公顷,将阿弓大坝、桂果大坝、大陌大坝、三甲大嘎大坝、克老坝大坝、龙场大坝等千亩大坝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1)果蔬生产基地:规划期间,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城关镇(东山村、花红村)、纳雍乡(上红岩村)、官寨乡(下红岩村、麻窝寨村)、茶店乡(团结村、渡口村、前进村、桂花村)、八步镇(水东村、沟边村)、大平乡(五里村)、自强乡、营合乡、上坪寨乡和熊家场乡等10个乡(镇)。规划在城关镇、中寨乡、后寨乡、三塘镇、珠藏镇、少普乡、阿弓镇、鸡场乡等

乡(镇)建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城关镇花红村、三甲乡、绮陌乡、猫场镇等低山区高海拔区域,布局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粮油生产基地:规划期间要稳定粮油作物播种面积,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粮油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城关镇(花红、桂花、黑石村)、三甲乡(坝子、大戛、三甲、尖山、涌潮)、普翁乡、牛场镇、猫场镇(大寨、新寨)、上坪寨乡(克老坝、上水、中山、坡脚、八寨)、绮陌乡(坝子、墨峰、平桥、中营、二塘)、八步镇(田坝、山脚)、茶店乡、板桥乡、珠藏镇、熊家场乡、黑土乡(打刮、山坝)、桂果镇(桂果坝子)、马场乡(大陌)等乡(镇)。

耕地布局调整主要涉及乡镇:城关镇、八步镇、三甲乡、绮陌乡、阿弓镇、金龙乡、鸡场乡、三塘镇等。

2、园地、林地、牧草地的布局调整

规划期间,这三类用地都逐步增加,其面积变化是在现状的基础上,扣除非农建设占用的部分,加上退耕还林、改园的土地及未利用地开发的土地。这三类用地各乡镇均有分布。规划期间通过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发展特色经济,重点发展草食牲畜、中药材、土特产和果品四大特色产业。

(1)园地园地主要发展果园、茶园和桑园,园地布局调整主要涉及乡镇有:官寨乡、纳雍乡、城关镇、八步镇、以那镇、珠藏镇、三甲乡、大平乡、茶店乡等。

(2)林地重点是在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通过林地内部结构调整,增加有林地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有林地坚持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同步发展,并建立城关镇、桂果镇、牛场镇、猫场镇、化起镇等乡镇的用材林地;八步镇、三塘镇、珠藏镇、三甲乡、后寨乡、中寨乡、实兴乡、熊家场乡、黑土乡等乡镇的经济林木基地。

(3)牧草地重点是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内涵潜力,通过草质草种的改良,扩大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使其达到牧草地面积的15%;将未利用地的部分土地进行开发与生态修复为牧草地;同时,将大力发展畜牧商品生产。主要涉及乡镇有: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文本 (送审稿) 汝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 (2) (一)汝州市概况 (2)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三)土地利用现状 (5)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二、战略定位和土地利用目标 (11)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1) (二)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2)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3) 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7)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7)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8) (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19) 四、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1) (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 (21) (二)优化农用地布局 (21) (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29) 五、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32)

(一)中心城区用地规模和布局 (32) (二)产业集聚区规模和布局 (33) (三)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34) (三)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 (34) (四)规范村镇居民点用地 (35) (五)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37) (六)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8)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41)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1) (二)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 (42) (三)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43) 七、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5) (一)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45) (二)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46) (三)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46) 八、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及其管制规则 (48)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48) (二)一般农地区 (49) (三)林业用地区 (50) (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51) (五)独立建设用地区 (52) (六)风景旅游用地区 (52)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05]34号)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关于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批复》(黔土规修[2009]14号)精神,根据国家和省正式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对规划基础数据等作了相应调整。 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的总体部署。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了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各业各类用地。 规划提出了安顺市规划期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安顺市行政辖区,包括西秀区和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9253.06平方公里。

第一章市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105°15′03″~106°33′44″、北纬25°21′04″~26°37′46″之间,南北长142千米,东西宽133千米。东接省会贵阳市,西靠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连黔南州,北邻毕节地区。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9253.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26%。 二、行政区划 安顺市是贵州省四个地级市之一,现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6个县(区),内设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3个县级派出机构,市人民政府驻西秀区。有7个办事处、38个镇、31个乡、11个民族乡,99个社区居委会,1837个村民委员会,11639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264.25万人,城镇化率28.57%,布依、苗、回、仡佬等3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8.43%。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安顺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褶皱的中部,地层出露较全,除志留系外,其余各系均有出露,主要地层为三迭系和二迭系。岩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岩溶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 整 方 案 马投涧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1乡域概况及《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5) 1.1乡域概况 (5) 1.2土地利用现状 (5) 1.3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6) 2规划目标 (8) 2.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8) 2.2土地节约集约目标 (8) 2.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得到落实 (8)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9) 3.1农用地结构调整 (9) 3.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0) 3.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10) 4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1) 4.1耕地保护 (11) 4.2基本农田保护 (11) 4.3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12)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4) 6土地整治和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15) 6.1土地整治 (15) 6.2重点项目安排 (15) 7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6) 7.1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16) 7.2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16)

8村土地利用控制 (17) 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8) 9.1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18) 9.2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18) 9.3加快建立废弃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和有偿退出机制 (19) 9.4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9) 9.5建立健全公共参与制度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土地资源国情,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马投涧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41号)要求和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本乡实际,马投涧镇人民政府对《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规划调整范围:马投涧镇行政辖区的所有土地,共10595.93公顷。包括44个行政村。 规划调整期限:规划调整基准年为2014年,着重对2015~2020年期间各项用地进行调控与安排。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说明【模板】

目录 第一章现行规划实施简要评价 (1) 第一节行政区划调整说明 (1) 第二节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1) 第三节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1) 第四节现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第五节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3) 第二章规划修改工作概述 (4) 第一节规划修改的目的 (4) 第二节规划修改的任务 (4) 第三节规划修改的依据 (4) 第四节规划修改工作过程 (6) 第五节规划修改基础数据 (7) 第三章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及修改必要性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 (10) 第二节规划修改必要性 (10) 第四章规划控制指标修改 (12) 第一节总量指标 (12) 第二节增量指标 (12) 第三节弹性目标 (13) 第四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13)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14) 第一节农用地 (14) 第二节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其他土地 (16)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二节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案 (18) 第七章其他修改 (19) 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19)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9)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压覆矿产查询 (19) 第四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0) 第八章规划修改方案的衔接与协调 (21) 第一节与规委会实施评估报告审查意见的衔接 (21) 第二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21) 第三节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21) 第四节与易地扶贫规划的协调 (22) 第五节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协调 (22) 第六节与生态保护规划的协调 (22)

第七节与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衔接 (22) 第八节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协调 (22) 第九节公众参与机制的落实 (22) 第九章规划修改方案风险评估 (24) 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 (24) 第二节风险管理 (25) 第十章规划修改方案基本评价 (27) 第一节规划修改重点内容的基本情况 (27) 第二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27) 第三节规划修改方案的保障措施 (28) 第十一章规划框架及内容修改情况说明 (29) 第十二章规划修改成果说明 (31) 第一节文字成果 (31) 第二节图件成果 (31) 第三节数据库成果 (31) 附表 附表1XX县规划基数转换确认表 附表2玉溪镇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 附表3玉溪镇调入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4玉溪镇调出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5玉溪镇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修改前后对比表 附表6玉溪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附表7玉溪镇土地用途分区修改情况表 附表8玉溪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修改情况表附图 1、玉溪镇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示意图 2、玉溪镇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示意图 3、玉溪镇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图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 总则 3.1 空间参照系统 正式图件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 斯-克吕格投影;宜按3°分带。 3.2 图件比例尺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 4 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 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R=R o (1 + a) n+M 式中:P t为预测总人口;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子洲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子洲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完善 子洲县人民政府

子洲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完善 子洲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调整目的 (1) 二、调整任务 (2) 三、调整依据 (3) 四、调整原则 (5) 五、规划范围 (6) 六、规划期限 (7)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一节县域概况 (8)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9) 第三节规划实施中期评估 (12) 第四节调整完善面临的新形势 (17) 第三章规划目标 (19)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 (19) 第三节规划调整控制指标 (2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4) 第一节农用地 (24) 第二节建设用地 (25) 第三节其他土地 (28)

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30)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30)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33) 第三节优先设定生态保护红线 (38) 第六章移民(脱贫)搬迁安臵用地规划 (41) 第一节搬迁目标 (41) 第二节搬迁对象与安臵方式 (43) 第三节集中安臵点布局 (43)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45)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45)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46) 第三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7) 第四节独立工矿区 (47) 第五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8) 第六节林业用地区 (49) 第七节牧业用地区 (49) 第八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1) 第一节允许建设区 (51) 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 (52) 第三节限制建设区 (52) 第四节禁止建设区 (53)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八月

前言 安定镇位于大兴区东南部,北距北京城区30公里,西到大兴新城18公里,东距河北廊坊市区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穿过境内,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分别与京开高速、104国道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连通。 近年来,安定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安定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即将到期,亟需进行修编。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对本轮规划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本规划将《大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分解给安定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对安定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为安定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保障。 本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安定镇土地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镇、村发展建设,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指导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原则 妥善处理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利用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留有弹性;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从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如对农业用地(如农、林、牧、水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如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的布局,并对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寓利用于保护之中的策略,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审批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方案的修改也必须按编制规划的法定程序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但—般来讲,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利用潜力的测算 3、未利用地适宜开发的数量和方向。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各部门未来建设用地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2号 ?【颁布时间】 -5-8 ( 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经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包括: (一)规划背景;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和目标;

英德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英德市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英德市大站镇人民政府二O一O年十二月

前言 大站镇地处英德市中部,位于北江与滃江汇合处。东与东华镇相连,南与连江口镇毗邻,西与英城街道办事处一江之隔,北与望埠镇接壤。总面积245.9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2558人,其中农业人口34061人,城镇人口8497人。 《英德市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于2002年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主要指标偏紧和规划用地与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土地资源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大站镇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规划》难以适应大站镇的快速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英德市对本轮修编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本规划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重点,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手段,对大站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优化布局,并将《英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分解给大站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为大站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

源保障。

河南驻马店遂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遂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发布时间: 2009-7-8 被阅览数: 1419 次来源:遂平县国土资源局 前言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历史源远流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肉牛生产基地县、铜山优质烟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食品工业强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规划修编工作指导意见及《驻马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要求,结合遂平县实际,编制了《遂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遂平县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和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分析了遂平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阐明了全县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方针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目录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县域概况. 1 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7 第四节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 9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2 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2 第二节土地利用指导思想与原则. 14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19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9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4 第四章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和乡镇建设用地. 44 第一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规模控制. 44 第二节乡镇用地布局及规模控制. 45 第三节产业集聚区用地调控. 51 第五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53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5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55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用地. 55 第三节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 56 第七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规则. 60 第八章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