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宽容及同情去亲近患儿,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儿,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努力清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从感情上取得对我们的信赖,从而引导患儿配合治疗,使病儿感到对他的重视和爱护,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2.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对住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往往会产生吵闹,食欲减退,甚至病情加重,对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3]。因此,我们必须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视觉效应,将无色的病房建设成一个彩色世界,护士上班可以化淡妆,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跟患儿交朋友,给患儿讲故事,唱歌,使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消除患儿的戒备心理,以取得其信赖及配合。

2.3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不同病情的患儿的表现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因此,儿科护士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努力提高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4]。对于还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我们更应仔细观察,做好护理。学龄前期及学龄其儿童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友善的言语,与他们进行交谈,还可以鼓励同龄患儿一同玩耍,相互交流,使患儿感到友爱和温暖,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不适。

2.4熟练的及时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水平,尽量的做到轻,稳,快,准,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准确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要以亲切的态度和一定的语言技巧排除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取得家长及患儿对我们的信任,对患儿我们要具有慈母般的心,与患儿亲切交谈,巧妙的排除他们的抗拒心理,如告诉他打针就像小蚂蚁咬了一下,鼓励患儿主动勇敢,比如勇敢的小孩子长大了可以当警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如你真勇敢,阿姨给你叠一个纸船,你来当船长等等,千万不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就可以无视他们的感情,采取恐吓及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治疗任务,之后一定向患儿实现许诺,使患

儿产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过度。

2.5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患儿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及心理知识,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使孩子完全脱离“小皇帝”“小霸王”的唯我心理,消除不被关

心的孤独感,培养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基本能够理智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化,如生病,迷路等,使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将心理护理推广,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从而建立其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护患关系[5]。

总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娇生惯养,行动放任自由,加之生病后,家长更加宠爱,迁就,给患儿的心理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力求一针见血,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及刺激,而且还应掌握各个时期患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改善住院患儿的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使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参考文献

[1]肖秀彩.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4):122.

[2]裴晓香.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9.

[3]邬素萍,黄群明,朱伟芳.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44.

[4]宋玉梅,尚英.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6.

[5]周彩霞,施鸿英,范玉兰.浅谈在临床工作中应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0,22(5):14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技巧

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技巧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急危重症;清醒病人;心理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危 重症病人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危重症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危重症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危重症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本文结合工作体会进行探讨。 1以行动亲近病人

急危重症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尤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技术取信病人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危重症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 件。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 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 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 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人建立起克服困难的 勇气。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摘要幼儿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小儿处在机体生长发育中,各个器官功能都处于一种尚未成熟的状态,患病后可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治疗效果,早日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临床;心理;护理 1 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心理压力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根据皮亚杰(Jean?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1.1 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先天性患儿毕竟占少数,很多患儿都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创伤,比如烫伤、烧伤类的患儿,他们要承受比其他患者更多的身体上的伤痛。 1.2住院限制了自由住院治疗限制了患儿的很多自由,比如:抽血前不能进食,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身体遭受创伤不能乱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再加上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幼儿天性好动,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自由,他们会对住院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些患儿出院后,死也不肯再进医院,就是一个证明。 1.3 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作恶梦,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1.4 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随着疾病及治疗的进展,接履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变化,如插入体内的各种管道。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等,甚至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均使患儿产生害怕及焦虑的情绪。 1.5 陌生环境及对其缺乏安全感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害怕所取代。奇怪的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取代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在经历分离性焦虑(详见本节有关内容)和不安的同时,还需承受陌生医护人员所施予的各种强迫性检查及治疗。如此急剧的环境改变,患儿必须经过努力才能适应。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03T15:18:26.03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金灵萍 [导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 金灵萍 温岭市城南镇卫生院(浙江温岭317515 )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2-93-01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儿童在预防接种时,由于环境改变及对疼痛的恐惧,多表现为胆怯害羞、执拗或过分放纵,甚至有拒绝反应和硬性反抗等心理及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为了获得儿童的配合,我们除了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环境的布置力求符合儿童特点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儿童是以直观表象来认识事物,对外观因素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这都可以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 2 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所以我们护士从与儿童接触开始就尽一切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对他们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的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儿童的信任,叫名字尽量像家人那样称呼他们的乳名或爱称,不指责他们的缺点,对配合良好和勇敢的儿童,给予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赞扬,对年幼儿我们主动亲近、爱抚,使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亲切感。有一位3岁小男孩,第一次来我科接种乙脑疫苗,我科一位护士像母亲一样亲他、疼爱他,后来这小男孩只要来接种,就指定要这位护士,并称这位护士是漂亮阿姨,说漂亮阿姨打针不痛,其实这位护士长相、打针技术都是一般,但这小男孩多年来就认准这位护士。 3 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3.1 婴幼儿期 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3.2 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3.3 学龄期 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4 体会 不同年龄小儿注射前心理反应是恐惧、迷惑不解,不乐意接受预防接种,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动范围广、卫生条件差有关。 参考文献: [1]杨金凤, 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3):271-272. [2]张欣, 闫惠平,黄春,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2-874. [3]王健, 刘晓青,潘欢弘,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6):22-24. [4]王彦霞, 孙建伟,郭万坤.2005—2007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4):241-243.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临床实践卫生职业教育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患儿家长;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02-0150-02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 儿科的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更好地开展对患儿的护理,希望通过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患儿,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心理倾向可以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如不让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 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得家长有一些患儿所没有的心理表现,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探讨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的护理体会。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治的病床接受治疗等。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1.3怀疑和不信任 1.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 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因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患病期间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对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刘淑珍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Vol.312013No.2 150--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悲哀、沮丧、孤独等的情绪及心理负担,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还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恢复健康的预期效果。结论对住院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患者;心理护理;增强信心 1患病后的心理特点人在患病之后都是痛苦的,其情绪和心理都可能发生与正常人不同的变化,研究和掌握住院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2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住院后首次接触到的医务人员仍是护士,有关生活、病情、治疗、预后等等问题,也都希望护士帮助解决。因此,热情接待、关心备至、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秩序,

会使患者得到安慰。特别是初次见面,护士的医德、和蔼的态度最容易给患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将为今后探索患者的心理活动奠定良好的 基础,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促使早日康复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病种、病情轻重不同其心理活动表现也不一样。住院患者总的心理活动规律有一下几方面。 2. 1 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和蔼可亲的护士为他治疗护理。因此,患者本身和陪视人都很注意了解有关医护人员的情况,总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和引起医护人员对他的关怀。护理人员必须懂得患者的心理要求,正确引导并用美好的语言介绍医护人员的情况和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2. 2 急性病和危重患者,由于求治心切,他们既想要知道患病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并希望亲人守护在身边。患者和家属常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如要找技术好或有名望的医生诊治,有时对一些特殊检查,如腰穿、肝穿怕患者痛苦或留有后遗症等,有意无意地干扰治疗和护理。在这种情况下,切记语言简单、生硬、训斥患者与家

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心理护理

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ICU清醒气管插管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方法根据ICU清醒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并评价其结果。结果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心理障碍逐渐消除,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结论通过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愉快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生命活动有着良好的影响,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大大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关键词】ICU;清醒气管插管患者;心理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对病情危重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理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医疗场所[1],而气管插管则是对患者危急生命的通气障碍,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不适,尤其给清醒患者带来的语言交流障碍,护理人员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以及不适、痛苦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舒适护理,使气管插管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64例气管插管清醒患者均来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中心ICU 住院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19~71岁,平均41.4岁,其中大手术后9例,重症胰腺炎11例,多发伤10例,重症肺部感染14例,颈椎骨折5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有机磷中毒8例。6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疾病。64例患者均顺利转出ICU。 2 患者心理问题 2. 1 恐惧心理患者处于重症监护陌生的环境,患者周围布满了各种抢救仪器、设备,以及身上监测用的各种各样的管道和电极,气管插管清醒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由于交流障碍,患者不能同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以及对其他危重患者进行抢救都可以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患者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血压的波动、意外拔出气管插管等情况出现。 2. 2 焦虑、急躁心理气管插管患者不能进行语言的表达,同时患者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能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患者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苦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 2. 3 无助、依赖心理由于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周围没有家属的陪护,同时以及患者由于病情的反复、医疗环境的压抑感,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淡漠和抑郁。患者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及离开视线范围,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17T11:37:20.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李杰廖晓兰张飒飒[导读] 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费用问题,以免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李杰廖晓兰张飒飒(四川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644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67-02 重症监护病室(ICU)是集中先进医疗仪器,优秀医生护士,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过去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急性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危重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因为危重病人躯体遭受严重打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心理高度紧张,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行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和优质的诊疗服务的同时,关注其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意义重大。危重患者病情凶险,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不同,常见以下几种: 1 心理问题 1.1 濒死感: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打击,躯体的剧烈疼痛,出血,活动受限,这一切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1.2 焦虑、紧张:陌生的环境,人员不熟悉。担心疾病预后不好,害怕花钱给家庭造成负担等。 1.3 恐惧:全身插满了管道,不敢随意活动,肢体必要的约束,各种不知名的仪器的报警声,护士的脚步声,说话声,病友的呻吟声。 1.4 孤独、无助、绝望:离开了家属的陪伴,缺乏心理支持,误认为被家属抛弃,或是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拖累。 1.5 多疑、猜测:清醒病人多会仔细体会身体的各种变化,对医护人员说的话会细细琢磨,翻番推敲,经常会得出一些自己臆想的结论。比如,自己病情加重了,伤口感染了等等。 1.6 睡眠障碍:躯体疼痛的困扰,医护人员说话声,不管大小都有可能影响,有时越小声他越是全神贯注的倾听,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以及疾病本身可能造成的睡眠障碍。 1.7 幻觉:长期睡眠质量差,躯体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幻觉,严重的会产生被害妄想。 1.8 依赖心理:病人由于熟悉和习惯了监护环境及了解了抢救治疗水平,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以及离开视线范围,这样才觉得安全,生命才有保障,此类病人多见于生活富有者。 2 护理措施 2.1 针对病人的焦虑、紧张心理,医务人员就要关心爱护病人,态度和蔼,语言温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处理,通过对病人的触摸等肢体语言及语言的沟通技巧,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在ICU病房的安全感,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2 对刚刚入ICU的患者和家属,应做好入室宣教,尤其是病人,要让他知道家属不在身边陪伴不是不管他了,而是ICU制度需要。家属仍然很关心他。 2.3 ICU监护室的病人受许多因素影响,他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心理护理复杂,所以护士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和情绪反应,不要在床边谈论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预后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发现异常情况时,尽量不要流露出紧张神情,以免给病人增加恐惧心理,同时还要多鼓励病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4 由于有的病人做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病人只能通过表情、手语和写字来告之躯体的痛苦,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及高度的责任心,通过肢体语言,书写等方式与病人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满足。 2.5 对于使用约束具的病人,应该向家属和患者充分解释使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得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和配合。 2.6 在抢救病人和做尸体料理等可造成不良刺激的操作时,应遮挡屏风,如果人员允许,可派人陪伴,以免病人产生害怕和恐惧心理。 2.7 要把病人的家属和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护理,指导病人家属的探视情绪,帮助家属稳定情绪,不要把紧张恐惧的心理带给病人,多给予鼓励。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费用问题,以免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2.8 对清醒病人的治疗尽量集中,把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调至最小并及时消除。工作中注意“四轻”。对于因疼痛影响睡眠的病人,可给予镇静止痛药。 2.9 针对病人的依赖心理:通过护理当中的交往以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巧妙地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稳定好转,身体正在逐步康复,进而改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转出ICU病房的决心。总之,心理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增进病人对医护的信任,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78~179.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2492206.html,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作者:樊春玲鲁丽君赵忠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 住院患者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的要求,如尽快确诊、有效治疗、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产生心理活动的原因,尽量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注意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以下是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简单分析。 1需要良好的治疗与修养环境 1.1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医疗环境对患者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治疗作 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的职责之一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全民健康。医疗环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务的对象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舒适与方便,尽量减轻其痛苦。因此,创造及维护一个最佳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内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室温要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以50%~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减少 噪音,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适量的阳光照射,能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2.1人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孤独、焦虑、 依赖、烦躁不安。对新患者来说,通常都有一种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纳,并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 2.2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介绍规章制度,将患者送 入病房时向他介绍同病室其他患者,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增进病友间的友谊与团结。但是应该善于觉察某些消极情绪的出现,耐心解释,正确引导。护理人员是患者所处环境中的主要调节者,恰当地引导,可使各种影响产生积极因素;反过来,护理人员又可利用这种积极气氛,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心理学家认为胎儿在子宫内就能对外界响亮的杂音做出反应,从而出现了胎教;沙士顿认为,“出生前三个月是智力发展的绝对零点。”而另一些人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把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的指标认为胎儿离母体后就有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新生儿降生即具有心理现象,这一事实是众所公认的,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才能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下面谈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及体会。 1 母子相依 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外界的声、光、冷、热等各种刺激全都集中来到他们周围,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突发如此大的变化,使得他们茫然失措。此时,他们需要听听母亲心脏博动的节奏,母亲说话的声音,嗅嗅母亲身上的气味,只有母亲在他皮肤上轻轻的抚摸、亲吻,以及母亲温馨的爱和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才有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后,他们情绪才会愉快,睡眠才会安稳,一切生理心理也才会健康地发育和发展。 2 抚触疗法 心理学者达维多认为,在所有的非语言交流中,触觉沟通在感官的发展中可能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早被使用的,抚触对身体的好处,来自于副交感神经对触觉的反应。具体方法为正规国际标准按摩法及改良的捏脊法,实施抚触的新生儿,他们表现为安静、顺从、愉快的情绪。 最早开展抚触疗法的上海儿研所研究发现:抚触可以使迷走神经紧张增加。尤其是捏脊,可以使胃泌素增加,从而提高婴儿的食欲,增加其热卡摄入,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热量。 抚触可以改善婴儿的情绪,增强其愉悦感,可以使婴儿体内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分泌增加,使婴儿神经系统稳定,容易照管。 抚触可以使亲代的爱直接传递给子代,使两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密切,婴儿在欢愉的心境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增强,同时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使婴儿成为生理、心理均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之人。 3 改进打包法,改善环境 传统的打包法是把新生儿捆的直直地就像“柴捆”,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感觉及运动的发展,减少了对大脑的刺激反应,延迟了大脑的开启,阻碍了大脑的发育。改变传统的打包方式,即把新生儿放入一个宽松柔软的包裹或睡袋内,使其活动自由、充分舒展身体的各部,如冷、热、视、听、嗅等,给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体会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医护人员所管制的床位。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且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等。 2.2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