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简介

唐朝李渊之后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乃李渊次子。由“玄武门之变”成为太子。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30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2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1]

唐太宗 - 早年经历
唐太宗于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受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2]

唐太宗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六大战役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

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在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退回长安。但不久,他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指挥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军和平定以江陵为根据地的萧铣的梁政权)。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 -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

兵马,以防止李世民篡夺皇太子之位。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占李元吉之妻。
尔后李渊让出军权予秦王。数日后,秦王晋为皇太子,未久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