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

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
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

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飞速,机电一

体化产品更新日新月异。

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是一套完整、灵活、模块化易扩展的教学实训系统,根据教学和生产需要研发并制造,从简单到复杂,从零部件到整机。利用多种机械传动方式模拟完成现代化装配过程的柔性生产系统,系统展现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部分,如:电气控制系统,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和现代生产中的组态控制、工业总线控制等[1]。学生可以借助该系统,学习机械传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技术、工业现场总线、PLC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及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1)实训所能涵盖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与PLC、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课程[2]。实训装置特点,体现以自动化的物料传输和加工装置为对象,体现常用的控制方法,机械传动原理的应用,驱动装置的选择、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统调及利用PLC软件进行编程、在线监控、故障的诊断与维修等。

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是由机械学“mechanics”与电子学“electronics”结合而成的拼缀词,意思为机械电子学,在我国则称之为机电一体化。自提出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这一概念以来,机电一体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内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丰富[3]。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输出柔性、工作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相关学科,如A I 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发展, 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传感等技术与传统机械产品的融合,传统机械产品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柔性化、微型化、自动化等机电一体化新阶段迈进[4]。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技术,它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5]。技术的更新,带动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在21 世纪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载体和体现者,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来实现和反映当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师,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而且更重要地是掌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充分展现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成果。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多技术性、集成性、融合性、复杂性给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主要研究机构有:德国Darm stadt 大学,英国Lancaster 大学工程设计中心,荷兰Twente 大学,比利时Leuven 大学,挪威科技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和芬兰VTT 研究中心等[9]。另外,在美国,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关的概念设计工作大多集中在MIT 大学,Carnegie Mellon 大学,Michigan 大学Standford 大学[19]。在日本东京大学的Yoshikawa和Tomyama 两位学者的研究工作涉及到了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12]。德国Darmstadt 大学的R.Iserrmann,H. J. Herpel,M. Held,M. Glesner等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学上,提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量流和信息流模型,并将控制系统按层次划分为管理层、监视层、控制层和处理层四个层次。从他们的观点来看,机电一体化的驱动器、传感器及机械部分都是作为控制系统设计的外界环境而存在的,而控制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化的主体。因此在他们的设计中,较少考虑到机械部分的特性、传感器的特性及驱动器的特性,也没有考虑到几个部分之间的融合设计问题,该观点不能全面反映以实现运动执行功能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实质[10-12]。德国Heinz N ixdo rf 大学的Jurgen Gausemeier,Martin F lath,Stefan Mohringer 等人于2001年构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V 型模型,指出在概念设计的早期阶段,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功能描述语言来描述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知识,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集成方法,即用半规则式说明语言进行功能原理建模,将该方法已成功用于汽车导航驱动系统的概念设计过程中[14]。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在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方面的问题基本没有进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从1996 年开始,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从现代机构的角度出发,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划分为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传感检测子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子系统,称为“三子系统论”,并由此建立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框架体系,有利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实现运动功能为主功能的一大类机电一体化产品(如电脑型多功能缝纫机等)为研究对象,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核心问题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的概念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由总功能进行基本工艺动作过程的构思;由基本工艺动作过程,实现动作分解,得到独立的执行动作;确定各执行动作的创新机构及其机构系统的组合的框架模型,即归纳为:Process Action Mechanism 的PAM 功能求解模型。该模型能将概念设计与机构及其系统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易于实现创新设计,更利于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实现。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只有在了解了其动态性能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恰当的评价,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建模与仿真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概念设计阶段仿真的目的是检验系统是否能够完成给定的功能,以及实现功能所附带的约束条件。通过分析比较目前通用的各种建模技术(如键合图、方框图、信号流图、原理图等) 及各种仿真软件的优缺点,采用Simulink 仿真软件构造了一个面向功

能模块建模方法的,表达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广义执行机构的概念设计的系统仿真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整体仿真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机械手是一种模拟人手操作的自动机械。它可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持工具完成某些特定操作。应用机械手可以代替人从事单调、重复或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代替人在有害环境下的手工操作,改善劳动条件,保证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

机械手主要由手部和运动机构组成。手部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夹持型、托持型和吸附型等。运动机构,使手部完成各种转动(摆动)、移动或复合运动来实现规定的动作,改变被抓持物件的位置和姿势。运动机构的升降、伸缩、旋转等独立运动方式,称为机械手的自由度。为了抓取空间中任意位置和方位的物体,需有 6个自由度。自由度是机械手设计的关键参数。自由度越多,机械手的灵活性越大,通用性越广,其结构也越复杂。一般专用机械手有2~3个自由度。

发展前景及方向:

1、复高精度

精度是指机器人、机械手到达指定点的精确程度, 它与驱动器的分辨率以及反馈装置有关。重复精度是指如果动作重复多次, 机械手到达同样位置的精确程度。重复精度比精度更重要, 如果一个机器人定位不够精确, 通常会显示一个固定的误差, 这个误差是可以预测的, 因此可以通过编程予以校正。重复精度限定的是一个随机误差的范围, 它通过一定次数地重复运行机器人来测定。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机械手的重复精度将越来越高, 它的应用领域也将更广阔, 如核工业和军事工业等[19]。

2、模块化

有的公司把带有系列导向驱动装置的机械手称为简单的传输技术, 而把模块化拼装的机械手称为现代传输技术[21]。模块化拼装的机械手比组合导向驱动装置更具灵活的安装体系。它集成电接口和带电缆及油管的导向系统装置, 使机械手运动自如。模块化机械手使同一机械手可能由于应用不同的模块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扩大了机械手的应用范围, 是机械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无给油化为了适应食品、医药、生物工程、电子、纺织、精密仪器等行业的无污染要求,不加润滑脂的不供油润滑元件已经问世。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如烧结金属石墨材料)的出现,构造特殊、用自润滑材料制造的无润滑元件,不仅节省润滑油、不污染环境,而且系统简单、摩擦性能稳定、成本低、寿命长[17]。

4、机电一体化

由“可编程序控制器- 传感器- 液压元件”组成的典型的控制系统仍然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方面;发展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自适应控制液压元件, 使液压技术从“开关控制”进入到高精度的“反馈控制”省配线的复合集成系统,不仅减少配线、配管和元件, 而且拆装简单,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而今,电磁阀的线圈功率越来越小,而PLC的输出功率在增大, 由PLC直接控制线圈变得越来越可能。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机械手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机械手不仅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如采矿,冶金,石油,化学,船舶等领域,同时也已开始扩大到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以及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服务业领域中。如,水下机器人、抛光机器人、打毛刺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高压线作业机器人、服装裁剪机器人、制衣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以及扫雷机器人、作战机器人、侦察机器人、哨兵机器人、排雷机器人、布雷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都是机械手应用的典型。机械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未来各种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庭用消费机器人将不断贴近人类生活,其市场将繁荣兴旺。

PLC具有稳定可靠、价格便宜、功能齐全、应用灵活方便、操作维护方便的优点,这是它能持久的占有市场的根本原因,我们下面重点阐述几个问题,并研究其发展趋势。

PLC控制器本身的硬件采用积木式结构,各厂家产品结构大同小异。以日本欧姆龙C200HE为例,为总线模板框式结构,基本框架(CPU母板)上装有CPU模板,其它槽位装有I/O模板;如果I/O模板多时,可由CPU母板经I/O扩展电缆连接I/O扩展母板,在其上装I/O模板;另一种方法是配备远程I/O从站等[15]。这些都说明了PLC厂家将硬件各部件均向用户开发,便于用户选用,配置成规模不等的PLC,而且这种硬件配置的开放性,为制造商、分销商(代理商)、系统集成商、最终用户带来很多方便,为营销供应链带来很大便利,这是一大成功经验。

由于各PLC厂家产品在指令系统上的差异及编程方法上用户要求不同,近年来IEC 制订了基于Windows的编程语言标准IEC61131-3(注:1993年IEC颁布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国际标准IEC1131),它规定了指令表(IL)、梯形图(LD)、顺序功能图(SFC)、功能块图(FBD)、结构化文本(ST)五种编程语言。这包括了文本化编程(IL、ST)和图形编程(LD、FBD)两个方面,而SFC则在两类编程语言中均可使用。IEC技术委员会(TC65)进来开展了IEC61499项目,将IEC61131-3进行了扩展,它是针对通过通信网络互联的模块化分布系统的体系结构的标准,将对IEC61131-3有所改善。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装置在高层次上走向开放性的标准化文件,是PLC发展的一大趋势[18]。

一个或若干PLC与PC机联出系统,PC机起到原编程器及人机界面操作站的作用,这20世纪90年代的新潮流,这样为系统集成带来了商机,同时编程软件和人机界面软件(监控软件或称组态软件)及软件接口(或称驱动软件)也得到了发展。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将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引入到教学之中能直接观察程序控制执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实验台只是向同学们展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些单一的实验数据,因此与单纯的实验相比,机电一体化生产线显得更有意义。但是以实际生产中所用的整条生产线作为教学设备不切实际,这样会大大增加教育投入而且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专门用于教学演示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在此课题中主要是设计演示系统整体控制方案和驱动系统各个单元的驱动形式。其中控制方案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绘制演示系统结构示意图;绘制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驱动元件、控制元件、传感器等选型;绘制外部接线图。编写PLC 控制程序并进行程序调试以及系统组态仿真设计。

初拟此机电一体化演示的系统包括5个单元,供料单元、雕刻单元、装配单元、物料输送单元。其中物料传送单元由机械手和导轨组成。演示过程初步设想:供料单元,雕刻加工单元,装配单元沿直线依次排列,与物料传送单元的导轨相平行。机械手完成将工件从不同单元的运送工作,初拟完成升降,伸缩,抓起,沿导轨平移四个动作。雕刻单元完成对加工单元的加工,装配单元以转台的形式将工件移动到不同的加工工位。初拟各个单元的驱动形式:机械手的动作、雕刻单元与装配单元由电机驱动,在导轨上的直线运动由电机带动丝杠驱动,转盘由电机带动回转气缸实现转动。

初拟控制方案:PC 主要作为人机交互工具,设定雕刻图案;PLC主要完成汽缸、转盘以及机械手的动作控制。可编程控制器采用西门子S7-200型PLC,由于西门子S7-200属于整体式小型PLC,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丰富的指令集、易于掌握、操作便捷、内置集成功能强大、通信性能优良、扩展模块丰富等特点[11],因此可编程控制器的机型选择S7-200。

第2章控制方案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方案的设计和最终确定。

2.1 控制系统功能

本设计主要由供料单元、雕刻单元、装配单元沿直线方向布置,机械手导轨与三个单元平行布置,由机械手完成工件在各单元间的转移,机电一体化演示系统如图2—1所示

本系统供料单元、装配单元和物料输送单元由PC和 PLC共同协调控制,PC 主要作为人机交互工具,供操作者完成不同颜色工件、组合形式和不同雕刻图案的选择;供料单元由气动控制;装配单元通过转盘的转动,带动方形工件在相隔90 度的四个工位之间运动,转盘由气缸电机驱动;机械手移动方向与上料、加工、装配单元所在直线平行,采用液压的驱动方式,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基于 PLC,PLC主要完成汽缸、转盘以及机械手的动作。如上图中所示,机械手的任务是将供料单元上的物品搬运到雕刻装配、装配单元以及传送带上。为使机械手动作准确,在机械手的极限位置安装了诸多点动限位开关S,对机械手分别进行抓紧、前进、后退、上升、下降动作的限位,并发出动作到位的输入信号。供料单元上装有限位开关,用于检测供料单元工件是否到位。机械手的起、停由起动按钮SB1、停止按钮SB2控制。传送带由电动机拖动。机械手的上、下、左、右、抓紧、放松等动作由液压驱动,并分别由六个电磁阀来控制。 2 机械手的动作流程机械手雕刻单元、装配单元、传送带顺序动作的要求是:

1) 按下起动按钮SB1时,机械手系统工作。首先机械手进行初始化上升电磁阀通电,

图2—1 机电一体化演示装置立体图

手臂上升,至上升限位开关动作,同时机械手缩回至左限位状态;

2) 随着初始化的完成,在PLC 控制下各个相应限位开关控制供料单元开始供料由供料限位开关控制机械手的动作;

3) 然后机械手在程序控制下完成下降,夹紧,上升,前进等一系列动作;

4) 当前进到导轨限位开关2的位置后停止,并完成将工件放到雕刻单元的限定位;

5) 雕刻单元工件就位点动开关通知控制程序完成雕刻的一系列动作,雕刻完成后再由机械手进行夹紧;

6) 与上类似,机械手前进到导轨限位开关3时停下,同步骤3机械手完成相应动作;

7) 最后送至传送带,并同时启动作带,完成工件的传送,然后机械手返回供料处,循环不断地完成上述动作,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过程;

8)在工作中若按一下复位按钮,则机械手将继续完成一个周期的动作后,回到 原点自动停止。

如图2-1在机械手导轨一侧依次分布为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以及成品输送单元,装配单元和成品输送单元对应于导轨同一位置。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这三个单元呈直线布置,与导轨平行,以方便机械手在各个单元之间进行工件的传送。工件在各单元上高度保持一致,方便后期机械手控制程序的编写。

各单元的导轨对应位置如图2—2所示:

装配单元是此次演示系统的重点,需要确定好不同颜色工件的动作顺序以及工位要求

以达到半配的目的。

装配单元的主要动作为转盘的转动,以转盘的转动的带动置于转盘上的工件在四个装配工位之间的位置变换。转盘的具体工位分配如图2-3所示。红色和黄色的工件先在装配单元进行工件压紧,然后根据颜色传感器的分辨信号不同,会使工件在装配单元的不同装配工位进行装配,以完成所需要的装配动作。红色工件和黄色工件会在装配单无分别进行两次装配,然后压紧装置松开,工件退出装配单元。 工件 供料 机械手进

行初始化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工件上下料 分辨颜色及雕刻 工件上下料 分辨色进行装配 送料单元

机械手送料并返回 图2—2 系统加工工位

如图2-3,图中共有四个转盘位置分别为转盘位置1、2、3、4,简称转位1、位2、位3、位4。红色工件装配机构、黄色工件装配机构和压紧装置分布于转盘周围,工件在装配单元完成最后工序。成品输送单元介于装配单元和导轨之间,机械手在导轨位置3从装配单元抓取工件后不必沿导轨移动,只依靠伸缩动作即可将工件放于成品传送带上。

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首先能够记录操作者选择的生产方案,并能够根据所选生产方案完成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次能够控制协调各个单元按生产顺序完成各个预定动作,在动作到位后能够及时停止并继续执行下一动作。整个生产周期系统能够自动进行,不需要人工干预。

具体操作执行过程如下,系统在接通电源后,首先由操作者选择生产方案并按下启动按钮。然后,系统控制机械手根据所选方案在供料单元的指定位置抓取工件,在供料台单元共有两处分别放置不同类型工件的放置位置,这两个位置对应于导轨位置1和导轨位置

2。在相应位置抓取工件完成后,机械手沿导轨将待加工工件运送到加工单元。加工单元也设有两个与加工方案相应的加工工位,分别对应于导轨上的两个位置。机械手将工件运送到相应位置后,将其放在加工单元的传送带上,之后由传送带将工件送入加工单元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主要由加工单元内部的加工装置向下冲压完成。加工结束后,工件上留下预先设定好的图案,并由传送带送出。在原位等待的机械手抓取工件并运送到装配单元,装配单元上有三个工位,分别是方案一方案二的装配外壳安装工位和压紧工位。装配单元采用转盘形式完成工件在各工位间的转移。装配完成后,转盘将工件送到最初位置。在装

红色装配机构 红色装配机构 黄色装配机构 黄色装

配机构 2 1

3

4 图2-3 装配单元工件装配工位

配单元和机械手导轨之间是传送成品的传送带,机械手取走工件后放到传送带上,由传送带运送到相应位置。之后机械手回到原点位置等待下个周期的运行。

整个系统主要由机械手将各个单元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条具有自动加工装配功能的简单生产线。对控制系统要求为:能独立完成各个工步的控制并检查各步是否运行到位;在运行过成中反应灵敏,当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停止,并且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保持比较低的故障率。

2.2 控制方案对比

2.2.1 PLC控制与继电器控制对比

1、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

一台小型PLC内有成百上千个可供用户使用的编程元件(如计时器,计数器,继电器等),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与相同功能的继电器相比,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2、硬件配套齐全,用户使用方便,适应性强。

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已经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配备有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供用户选用。用户能灵活方便的进行系统配置,组成不同的功能、不规模的系统。楞编程序控制器的安装接线也很方便,一般用接线端子连接外部接线。PLC有很强的带负载能力,可以直接驱动一般的电磁阀和交流接触器。

3、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由于触点接触不良,容易出现故障,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互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大为减少。

4、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少。

PLC用软件功能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使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大减少。其梯形图程序一般采用顺序控制设计方法。这种编程方法很有规律,很容易掌握。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梯形图的设计时间比设计继电器系统电路图的时间要少得多。

PLC的用户程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调试,系统的调试时间比继电器系统少得多。

5、编程方法简单。

梯形图是使用得最多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其电路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电路原理图相似,梯形图语言形象直观,易学易懂,熟悉继电器电路图的电气技术人员只要花几天时间就可以熟悉梯形图语言,并用来编制用户程序。

梯形图语言实际上是一种面向用户的一种高级语言,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执行梯形图的程序时,用解释程序将它“翻译”成汇编语言后再去执行。

6、维修工作量少,维修方便。

PLC的故障率很低,且有完善的自诊断和显示功能。PLC或外部的输入装置和执行机构发生故障时,可以根据PLC上的发光二极管或编程器提供的实时梯形图的状态迅速的查明故障的原因,用修改程序或更换模块的方法可以迅速地排除故障。

7、体积小,能耗低。

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使用PLC后,可以减少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小型PLC的体积相当于几个继电器大小,因此可将开关柜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确1/2-1/10。PLC 的配线比继电器控制系统的配线要少得多,故可以省下大量的配线和附件,减少大量的安装接线工时,可以减少大量费用。

8、与时俱变,能实现网络通讯。

PLC可以与电脑及智能仪表等通过通信联网,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并能实现地显示出当前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对生产管理和现场维修带来极大的方便。

9、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形象。

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如果还使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则不单加大的控制电箱的配制难度,还让产品的最终客户觉得产品不够先进,使用信心不足,因为现在主流机械设备都用上PLC,有PLC的机械品质或许更有保证,同时使用PLC加大了同行的仿制难度!

10、对未来机械升级很方便。

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能满足使用的话,就必须要进行机械设备升级改造,如果是用传统继电器控制的,则会很麻烦,基本上要把以前的控制电箱宣布报废,但是用PLC控制的电箱的话就很方面,只要扩展一个相关的I/O点,修改一下相关的控制程序就可以了。

2.2.2 PLC控制与MC控制对比

运用单片机控制方案,单片机虽然有一个五脏俱全的微计算机,但由于本身无自开发能力,必须借助开发工具来开发应用软件,以及对硬件系统进行诊断。另外,单片机内的ROM比较小,所以在设计中系统必须在外面配置EPROM电路和扩展电路,所以在该项目中运用该方案必须完成(1)硬件电路的设计、组装、调试;(2)应用软件的编制、调试;(3)应用软件的链接调试、固化、脱机运行。依据单片机目前的发展状况,该方案的优点是:(1)成本较低。由于现在单片机的价格相对都比较低,而且外围电路的元器件价格也不高,所以整体设计起来,成本比较低。(2)可以对外部存储容量根据需要进行扩展,设计可以相对比较灵活。(3)由于现存有许多已经设计很完善的子程序,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可以直接调用,减少较大工作量。其缺点为:(1)系统硬件设计相对比较复杂,运用该方案,该

系统硬件设计包含扩展电路部分和系统配置电路部分,所以该系统电路设计工作量相对较大,影响系统开发的时间。(2)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差,在系统设计中,虽然注意了芯片、器件选择、去耦滤波、电路板的布线,通道隔离以及屏蔽。但由于工厂的条件比较差,很难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系统需要自己设计电源,而且不能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4)维护维修相对比较麻烦,维修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1)操作指导控制系统。优点:结构简单,控制灵活和安全,缺点是由人工操作,速度受到限制,不能控制多个对象。(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和适应性强。(3)监督控制系统(SSC),是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优工况。(4)分型控制系统(DCS),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可实现真正的开放式互连系统结构微机控制,成本比PLC低,逻辑针对性高,所以要在对整个系统非常了解的时候才会使用,智能化比PLC高,专业应用的时候,实现的功能要比PLC多,具有安全性可靠性最高的特点,输入输出信号还可以实现一体化隔离,通讯组态模式最多。开发周期最长,一旦要有变化修改比较麻烦。一旦实现自有批量生产,如果不包括软件附加值,成本甚至比继电器控制还要低。

2.3 控制方案确定

经过分析该控制系统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按下控制装置启动按钮后,供料装置先运行,将工件移至指定位置,达到指定位置后使供料装置停止运行。

传送带用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驱动。

(2)启动机械手,由气压系统控制其完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抓料、放料等一系列动作。然后启动传送带,将箱体运送到指定位置。机械手用气缸控制。

(3)上述过程周而复始进行,直到按下停止按钮,传送带1和传送带运行完一个循环后才停止。

(4)系统运行过程中要有应急用的急停按钮,按下急停按钮后,系统立即停止,并且再次启动时系统自动复位。

本程序核心控制系统为可控编程器(PLC),用PLC控制电动机的主触点,来控制其正转和反转。机械手的动作用PLC控制气压缸的电磁阀,从而来控制气缸动作。

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

3.1 PLC机型选择

任何一种电气控制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被控对象(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原则往往会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4点。

1.设计原则

(1)完整性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业生产过程或机械设备的控制要求。

(2)可靠性原则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3)经济型原则力求控制系统简单、实用、合理。

(4)发展性原则适当考虑生产发展和工艺改进的需要,在I/O接口、通信能力等方面留有余地。

2.评估控制任

根据系统所需完成的控制任务,对被控对象的生产工艺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以考虑。

(1) 控制规模

一个控制系统的控制规模可用该系统的I/O设备总数来衡量。当控制规模较大时,特别是开关量控制的I/O设备较多时,最适合采用PLC控制。

(2) 工艺复杂程度

当工艺要求较复杂时,采用PLC控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3) 可靠性要求

目前,当I/O点数在20甚至更少时,就趋向于选择PLC控制了。

(4) 数据处理速度

若数据处理程度较低,而主要以工业过程控制为主时,采用PLC控制将非常适宜[9]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PLC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所谓硬件设计,是指PLC外部设备的设计,而软件设计即PLC应用程序的设计。整个系统的设计分以下5步进行。如图3-1所示。

1、熟悉被控对象

深入了解被控系统是设计控制系统的基础。设计人员必须深入现场,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并于相关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一起分析讨论,相互配合,共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必须对被控对象所有功能全面的了解,对对象的各种动作及动作时序、动作条件、必要的互锁与保护;电气系统与机械、液压、气动及各仪表等系统间的关系;PLC与其他设备的关系。

2、硬件选择

具体包括如下:

(1) 系统I/O设备的选择。输入设备包括按纽、位置开关、转换开关及各种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包括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阀、信号指示灯及其它执行器等。

(2) 选择PLC。PLC选择包括对PLC的机型、容量、I/O模块、电源等的选择。

(3) PLC的I/O端口分配。在进行I/O通道分配时应给出I/O通道分配表,表中应包含I/O编号、设备代号、名称及功能等。

(4) 绘制PLC外围硬件线路图。画出系统其它部分的电气线路图,包括主电路和未进入PLC的控制电路等。由PLC的I/O连接图和PLC外围电气线路图组成系统的电气原理图。到此为止系统的硬件电气线路已经确定。

(5)计数器、定时器及内部辅助继电器的地址分配。

图3—1 系统设计图

3、编写应用程序

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来设计PLC程序。程序要以满足系统控

制要求为主线,逐一编写实现各控制功能或各子任务的程序,逐步完善系统指定的功能。程序通常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初始化程序。在PLC上电后,一般都要做一些初始化的操作,为启动作必要的准备,避免系统发生误动作。初始化程序的主要内容有:对某些数据区、计数器等进行清零,对某些数据区所需数据进行恢复,对某些继电器进行置位或复位,对某些初始状态进行显示等等。

(2)检测、故障诊断和显示等程序。这些程序相对独立,一般在程序设计基本完成时再添加。

(3)保护和连锁程序。保护和连锁是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须认真加以考虑。它可以避免由于非法操作而引起的控制逻辑混乱。

4、程序调试

程序调试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调试、第二阶段是现场调试。程序模拟调试是,以方便的形式模拟产生现场实际状态,为程序的运行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根据产生现场信号的方式不同,模拟调试有硬件模拟法和软件模拟法两种形式。

(1)硬件模拟法是使用一些硬件设备(如用另一台PLC或一些输入器件等)模拟产生现场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以硬接线的方式连到PLC系统的输入端,其时效性较强。

(2)软件模拟法是在PLC中另外编写一套模拟程序,模拟提供现场信号,其简单易行,但时效性不易保证。模拟调试过程中,可采用分段调试的方法,并利用编程器的监控功能。

现场调试。当控制台及现场施工完毕,程序模拟调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现场调试,如不能满足要求,须重新检查程序和接线,及时更正软硬件方面的问题。

其中由于S7-200 系列PLC 适用于各行各业,各种场合中的检测、监测及控制的自动化。S7-200 系列的强大功能使其无论在独立运行中,或相连成网络皆能实现复杂控制功能。因此S7-200 系列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S7-200 系列出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极高的可靠性。极丰富的指令集。易于掌握。便捷的操作。丰富的内置集成功能。内置模块如下

(1)集成一定数字I/O点的CPU:CPU221、CPU 222、CPU 224、CPU 226、CPU 226XM (2)扩展模块:主要有

数字量扩展模块:EM221、EM222、EM223

模拟量扩展模块:EM231、EM 232、EM 235

通讯模块:EM277、EM241等

其它模块:特殊功能模块

所以S7-200可以十分方便地组成不同规模的控制器。其控制规模可以从几点到几百点。S7-200PLC可以方便地组成PLC-PLC网络和微机-PLC网络,从而完成规模更大的工程。

S7-200的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32。该编程软件可以方便地在WINDOWS环境下对PLC编程、调试、监控。使得PLC的编程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说,S7-200可以完美

地满足各种小规模控制系统的要求。

(1)它结构紧凑

(2)扩展性良好

(3)指令功能强大

(4)价格低廉

该程序共有28个输入,21个输出。西门子PLC功能强大,系统稳定,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气其开放性良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所以采用西门子PLC.根据以上分析选用CPU 224 。其外观如图3-1所示。由于本系统的输入输出较多需加扩展模块,选用EM223(8I/8Q)。由于程序所需要的输入输出点比较多,所以需要选择扩展模块来弥补CPU224输入输出端子数量的不足。通过比较表3-2,E M223输入输出点数选择比较多,所以首选EM223。

表3-1 S7-200 CPU224一般性能

程序存储器可在运行模式

下编辑

8192字节不可在运行

模式下编辑

12288字节数据存储区2048字节

掉电保持时间100小时

本机I/O口数数字量 14入/出

扩展模块 7个模块

高速计数器单相6路30KHz

双相4路20KHz 脉冲输(DC)2路20KHz

模拟电位器 2

图3-2 CPU 224 外观图

表3—2选定的扩展模块参数

输出数8

输出类型继电器

输出电流0.75A

输出电压DC 20.4—28.8V

许可范围AC -

绝缘是

每组输出数4/4/8个输出数

可拆卸的终端插条是

尺寸W×H×D 137.3×80×62

输入输出元器件选型

硬件系统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各种电气元件的选型,正确合理的选择各种电气元件,是控制系统线路安全、可靠工作地保证,也是使整个控制系统设备具有一定得先进性和良好的经济性的重要环节。

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或光—电转换原理实现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的感测元件。在自动化机械中,传感器用来感测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构件的相对位置变化,或用于感测液体粉末等非金属物体到达的位置,并将感测的信息传递到控制器或者计算机,以控制机构的运作转换或控制移动物体的移动状态,是实现设备自动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

执行元件的选择

该控制系统的执行元件主要是各个驱动气缸,以及控制气缸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电磁阀和节流阀。其次就是物料输送和箱体输送电机及驱动水平方向的电机,均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机。

1)气缸的选型

本题中自动装箱机手爪所要抓取的物料为10±0.1kg,手爪抓取产品时要求气爪夹持力大,使其工作可靠安全。MHL2 日本SMC宽型气爪系列,缸径(mm) 10,16,20,25,32,40。特点:开闭行程大适合夹持尺寸变化大的尺寸大的工件采用双活塞,故夹持力大。能够满足要求。经计算选用手爪的型号为:MHL2-40D-Y7BA,其实物如图3-3所示。根据控制要求配套的电磁阀和节流阀分别为SY5320、AS3201F-08S。

图3-3 气手爪实物图

垂直方向的气缸受力较大,可考虑MGP系列气缸,该类的特点:基本气缸和导杆紧凑的一体化,实现耐横向负载,高精度的杆不回转的直线移动单元。根据受力计算和校核选用的型号为MGPL80-350-Z73-2,其实物如图3-4所示。相应的电磁阀为SY9320撑盖气缸的受力比较小,只需要完成相应的动作即可。而CM2 系列SMC标准型气缸特点:

图3-4 垂直气缸实物

①更长的寿命,是一般标准气缸的1.5倍;

②具有紧凑型,轻质量和易于安装的特点,此外防尘性能突出;

③最新设计可大大提高安装精密性,内置软管可抵抗外部冲击。

经过计算可得所选气缸的型号为:CDM2C32F-250-C73-2,实物如图3-5所示。相应的电磁阀和节流阀分别为SY5320和AS2201F-08S。

2)电机的选型

根据本系统的要求并考虑经济实用性,电机均可采用额定功率为400W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其实物如图3-6

图3-5 撑盖气缸实物

图3-6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实物

本程序的开关基本上全部采用点动开关方式。点动开关由两个开关触点和开关按板组成,开关触点安装在开关外壳内,开关按板安装在开关外壳上,一个开关触点接地,另一个开关触点和微机控制单元电连接。点动开关外壳上安装有与微机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符号灯端子。由于点动开关是一个常断开开关,只有点动时才闭合工作,且其工作在一个自由度下使触点的额下容量大大降低,因此大大延长了开关的寿命,如图3-8所示。点动开关分布在系统的各个需要限定的位置上,当机械手伸出、下降、前进等达到限定位置后将会使开关压下从而闭合,机械手等离开限定位置后断开,甚至在程序中甚至加入自锁程序以达到程序控制的要求。

图3-8点动开关

机械手的伸出、缩回,装配单元的动作等,都是由电磁换向阀控制的,CPU输出的信号由电磁换向阀接收,当相应的电磁换向阀接收到电磁信号后,电磁阀移动使某位接通,从而达到使机械手换向等动作。下图3—9为电磁换向阀符号。

图3—9 电磁换向阀

3.3 I/O地址分配

表3—3 I/O地址分配

3.3 系统I/O接线图

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 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飞速,机电一 体化产品更新日新月异。 机电一体化教学系统是一套完整、灵活、模块化易扩展的教学实训系统,根据教学和生产需要研发并制造,从简单到复杂,从零部件到整机。利用多种机械传动方式模拟完成现代化装配过程的柔性生产系统,系统展现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部分,如:电气控制系统,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和现代生产中的组态控制、工业总线控制等[1]。学生可以借助该系统,学习机械传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技术、工业现场总线、PLC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及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1)实训所能涵盖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与PLC、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课程[2]。实训装置特点,体现以自动化的物料传输和加工装置为对象,体现常用的控制方法,机械传动原理的应用,驱动装置的选择、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统调及利用PLC软件进行编程、在线监控、故障的诊断与维修等。 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是由机械学“mechanics”与电子学“electronics”结合而成的拼缀词,意思为机械电子学,在我国则称之为机电一体化。自提出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这一概念以来,机电一体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内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丰富[3]。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输出柔性、工作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相关学科,如A I 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发展, 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传感等技术与传统机械产品的融合,传统机械产品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柔性化、微型化、自动化等机电一体化新阶段迈进[4]。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技术,它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5]。技术的更新,带动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在21 世纪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载体和体现者,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来实现和反映当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师,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而且更重要地是掌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充分展现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成果。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多技术性、集成性、融合性、复杂性给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测量 2.灵敏度 3. 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 5. 传感器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内旋换和外循环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 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 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 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 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 A. 产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A. 阻尼—质量系统 B. 弹簧—质量系统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 A. 有关 B. 无关 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 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 4.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 ) A. 单片机 B. 2051 C. PLC 5、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检测环节等个五部分。 A 换向结构 B 转换电路 C 存储电路D检测环节 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伺服控制系统的比较环节是将输入的指令信号与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以获得输出与输入间的偏差信号。(? ) 2、电气式执行元件能将电能转化成机械力,并用机械力驱动执行机构运动。如交流电机、直流电机、 力矩电机、步进电机等。() 3、对直流伺服电动机来说,其机械特性越硬越好。(? ) 4、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决定了系统的最小位移,步距角越小,位移的控制精度越低。() 5、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就是将控制信号转换为功率信号,为电机提供电能的控制装置,也称其为变流 器,它包括电压、电流、频率、波形和相数的变换。(? )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步进电动机常用的驱动电路有哪几种类型? 2. 什么是步进电机的使用特性? 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大体上应包括哪些方面?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是人们借助于专门的设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被测对象收集信息,取得数据概念的过程。 2. 指在稳态下,输出的变化量ΔY与输入的变化量ΔX的比值。即为传感器灵敏度。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了解物流生产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典型机电系统基本组成概念;了解机电 系统五要素。 2.了解物流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体会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相互间是如何通讯协调工 作的。 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实验 实验设备: 1-立体仓库系统单元 4-多通道环行线系统单元2 -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 5-视觉检测系统单元 3—多工位加工系统 其中巷式起重机基本结构; 由丝杠驱动步进电机(5-1-1 )、光杠(5-1-2 )、气动储取货物机构机(5-1-4 )、X轴光杠(5-1-5 )、Z轴气缸(5-1-6 )、滚珠丝杠(机(5-1)主要是实现货物在仓库内的自动存取(5-1-3)、X轴步进电5-1-7)组成。巷式起重

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 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结构:由伺服电机驱动可旋转角度=270°的气控机械手(具有光电传感器)(1-1-1 )、②由步进电机驱动丝杠组件构成沿X、Y轴移动装置(含X、y轴 限位开关)(1-1-2)、可回旋=270。的转盘机构(1-1-3)(其电气部分由直流无刷电动机、光电编码器、接近开关等)。型材基体(1-1-4)组成。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主要实现空间货物的存取 (1-1) (5-1-1) (5-1-2) (5-1-6) (5-1-3) (5-1-7) (5-1-4) (5-1-5) ? Dm.! 费 : 耳 fl b; ■Ilin II ■MHOl ■iiiii'P i -J

多工位工作台 多工位工作台由X 轴步进电机( 2-3-1)、滚珠丝杠(2-3-2 )、自动夹紧工作台(2-2- 3)、 直线导轨(2-3-4 )、Y 轴步进电机(2-3-5 )、Y 轴丝杠(2-3-6 )、型材基体(2-3-7)组成, 多工位工作台主要是通过X 、Y 轴步进电机使自动夹紧工作台中的货箱到达预定的钻、 铳工 多工位加工系统单元 4000E2多工位加工系统单元结构图 如图4-3所示。 (2-1) (2-1)—铳床 (2-2) SUE" (2-3) (2-2)—钻床 (2-3)—多工位工作台 ijn ---- d r ----- ctr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自机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之后有了明显的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的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的台阶。(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的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亢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做出不同的反应。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的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有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3.全球信息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受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以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亢余度的双向联系。 4.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软件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势,但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结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参考北京大学一篇机电一体化论文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发展“机电一体化”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我国认为机械发展新阶段是机电一体化阶段。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的统称,并把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自造系统等先进自造技术的生产的生产线和制造也包括在内,发展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机电一体化包括六大类共性关键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种认识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产生出来的新一代的机电产品。这种认识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伺服系统”。

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学一直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给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明确该学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教学措施的研究。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升。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局限性是比较大的,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难以满足机电一体化实践操作教学的需要。而现代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急需要改变。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依然承袭着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虽然机电一体化教学与数学、物理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文字,还需要许多的原理图,但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却忽

略了该学科的实践特征,这样的教学很难发挥实效,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效性不强。 2.理论与实践对接性不强从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理论教学虽然落实的较为充分,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对接,教学依然以理论教学的实施作为教学的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虽然掌握了很多,但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的时间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时间也相应减少了,由于课程实施的时间较少,原本一些预定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较少,要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师只能够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来解决,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越来越少,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近些年来的院校扩招,新生的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课程实施的时间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要学会创新教学的思路要创新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就要充分认识到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客观地来说,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就是指机械与微电子技术同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开放大学“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580201 招生对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相同或相近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 学制:中高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年限4年,学籍8年有效。 学历:开放教育专科 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获得的学分满足毕业最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最低学分设置要求,达到最低毕业年限,满足各项毕业条件,可获得毕业证书。 就业面向 1.服务面向 面向及周边地区烟草行业、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矿产、铁路等行业,培养服务于地方相关产业的技术性人才。 2. 就业岗位(群) 就业单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种机电工厂、矿产类工厂、生产制造等企业,从事产品生产,机电设备的安装、检测、维修以及设备和生产管理等;以及向机电设备经营销售部门从事机电产品和设备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 工作部门:生产车间、设备管理部门、生产运行维护部门、施工安装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售后服务部门。 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机电设备维修和维护;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操作与产品加工;机电产品营销;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以及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 培养目标与规格 1、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对以机电行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定位。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我们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适应机电行业行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机电设备操作;二是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三是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 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 多选题 CNC控制体统综合应用了()技术。正确答案:ABCD CNC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FR-A500变频器常用的外置选件可能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常用的编程元件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可以分为()结构形式。正确答案:ABCDE PLC指令分为()。正确答案:ABCD 步进电机可以为()。正确答案:ABCDE 采用PWM技术的逆变器具具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 齿轮传动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E 当PLC用于开关量逻辑程序控制时,其执行过程可分为()。正确答案:ABCDE 电力电子器件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E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多选题 工业上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一般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栅内部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滚珠丝杠副的有点有()。正确答案:ABCDE 恒量PLC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正确答案:ABCD 机电一体化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 基本单元加扩展型PLC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常用的PLC,它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交流电机具有()优点。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器常用的DO信号有()。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硬件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开环CNC属于经济性产品,一般无内置PLC,I/O信号直接连接到CNC的接口上,通常需要()基本输入信号。正确答案:ABCDE 气动控制系统有一些基本的回路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数控机床种类繁多,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无论就爱那个一个系统分解为多少子系统,都必须具备()基本要素,才能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否则只能是一正确答案:ABCD 下列哪些属于FX系列PLC计数器()。正确答案:ABCDE 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4大支柱是()。正确答案:ABCD 直线滑动导轨的截面形状常用的有()。正确答案:ABCD 单选题: ∑Ⅱ操作单元分为()个区域。正确答案:B ∑Ⅱ操作单元分为()种显示模式。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3,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B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4,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C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5,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0,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功能要素: 机械本体,动力单元,传感检测单元,执行单元,驱动单元,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2.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3.上线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和数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制器,总线式工业控制机,分布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信息处理。 4.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 常见的伺服驱动系统主要有电器伺服(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和液压伺服(液压马达,脉冲液压缸等) 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有:1.取代法2.整体设计法3.组合法 6.为满足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良好伺服性能,不仅要求接卸传动部件满足转动冠梁小,摩擦小阻尼合理,刚度大,抗振动性能好,间隙小的要求:P11要求机械部分的动态性能与电机速度环的动态特性相匹配。 7.齿轮传动齿侧间隙的消除:1刚性消隙法2柔性消隙法 8.丝杠螺母间隙的调整:1垫片式调隙机构2螺纹式调隙机构3齿差式调隙机构 9.齿轮副级数的确定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按一下原则进行:1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2质量最小原则3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在减速齿轮传动链中,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各级传动比按“前小后大”原则排列,则总转角误差较小,且低速级的转角误差占的比重恒大,因此,为了提高齿轮传动精度应该减少传动级数,并使末级齿轮的传动比,尽可能大,制造精度尽量高。 10.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指标: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性4重复性 11.常用直线位移测量传感器:电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感应同步器,光栅传感器 常用角位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光电编码盘等 12.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直流测速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接近式位置传感器(原理分:超声波式电磁式光电式静电容式气压式) 13.传感器前期信号处理放大方法:1测量放大器2程控增益放大器3隔离放大器 数字量斐线性矫正框图 被测量→传感器→放大器→A/D→数字量非线性矫正电路→数字处理或显示 15.电机控制方式:开环,半闭环,闭环 种类: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 16.驱动电源由环形脉冲分配器,功率放大器组成 17.步进电动机的选用:首先根据机械结构草图计算机机械传动装置及负载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然后分别计算各种工况下所需要的等级力矩,再根据步进电机最大静转矩和起动运行矩频特性,选择合适的步进电动机 18.直流伺服电动机如下特点;1稳定性号2可控性号3相应迅速4控制功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模拟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1.doc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模拟题 一、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是(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和(智能组成要素)。 2 机电系统中常用的负载综合方法有( )和( )。 3 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滚珠螺旋传动分为( 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形式。 4 根据主轴回转精度的定义,其误差表现为三种形式,即( 轴向窜动)、(径向跳动)和(同轴度)。 5 根据摩擦性质分,导轨主要分为:( 滑动摩擦导轨副)、(滚动摩擦导轨副)和(流体摩擦导轨副)。 6支承件的静刚度主要包括(水平支撑)、( 垂直支撑 )和(系杆)三种形式。 7步进电机的主要通电方式有(三相三拍通电方式)、(三相六拍通电方式)和(五相十拍通电方式)三种形式 8 伺服系统按照控制原理分为(直流伺服系统 )、(交流伺服系统)和(交直流伺服系统)。 二、名词解释 1 回差:回差指在固定输入信号量下,从量程起点加至该值与由量程终点至该值时仪表的读数与实际输入信号之差。 2 阿贝误差原理:在长度测量中,应将标准长度量(标准线)安放在被测长度量(被测线)的延长线上。 3分辨率:分辨率就是屏幕图像的精密度,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点数的多少。 4灵敏度:灵敏度指检测仪器示值相对于被测量参数变化的位移率,灵敏度是衡量物理仪器的一个标志 三、思考题 1 说明同步带的设计计算过程。 首先落实电机的额定功率P0、主动轮转速n1、中心距a、工作情况(查取修正系数k0) 1、计算设计功率P,P=k0*P0 2、确定带的型号和节距,根据计算得到的P及主动轮转速n1从相关图表中落实带的型

号及节距 3、选择小带齿轮数,根据主动轮转速n1和确定的带型号从相关表中查取最小许用齿轮 数Z1,根据Z0=i*Z1(i=n1/n2)得到大轮齿轮数,从标准带齿轮数中选取标准值。 4、确定带轮节圆半径d1=Z1*P/∏ d2=Z0*P/∏(圆周率) 5、确定同步带节线长度L=2acos¢+∏(d1+d2)/2+∏¢(d1-d2)/180 ¢=sin-1 (d2-d1)/2a 6、计算同步带齿数Z=L/P 7、计算传动中心距a0=P(Z0-Z1)/2∏cos∮ 8、确定同步带所需带宽:计算基准额定功率P0=(Ta-mv2)v/1000 Ta、m 从表中查 取计算小带轮啮合齿数Zm,计算b0,根据ISO5296-78圆整为标准带宽 9、进行工作能力验算,确定所选参数是否合格。 2简述提高齿轮传动精度的主要措施。 3通过合理的设计丝杠的支撑形式,可以使丝杠副在无论受到哪个方向的轴向力,丝杠只受拉力而不受压,说明这种支撑的形式,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可采用两端单方向确定结构,课本P102页3-51图,由于丝杠两端分别确定一个轴向,丝杠工作时永远处于受拉状态,轴向力也右一个轴承承受,并可以实施预紧等措施。 4简述采用矩形和三角形导轨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矩形和三角形导轨组合导向性优于双矩形组合,承载能力优于双三角形组合,工艺性介于二者之间,应用广泛。但要注意,若两条导轨上的载荷相等,则摩擦力不等,使摩擦量不同,破坏了两导轨的等高性。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在两导轨面上摩擦力相等的前提下使载荷非对称布置,并使牵引力通过两导轨面上摩擦力合力的作用线。若因结构布置等原因不能做到,则应使牵引力与摩擦力形成的力偶尽量减小。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一、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1)1.精密机械技术2.检测传感技术3信息处理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传动技术6.系统集成技术 (2) 1.机械本体:作用: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 2.动力部分:其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输出,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显著特征 3.检测部分:其功能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 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系统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4.执行机构:功能:执行机构是运动部件,它: ?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控制器:控制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根据系统的状态信息和系统的 目标,进行信息处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 6.接口: 1). 交换: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输的环节之间,若信号的模式不同(如数字量与模拟 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就无法直接实现信息或能量的交流。 需要通过接口来完成信号或能量的统一。 2). 放大:在两个信号强度相差悬殊的环节间,经接口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 3). 传递:变换和放大后的信号在环节间能可靠、快速、准确地交换,必须遵循协调 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 二、掌握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参数及其含义。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原则。(在3第三章传感检测技术(09)) (1)静态特性: 1.测量范围:线性范围或动态线性范围是指机械输入量与传感器输出量之间 维持线性比例关系的测量范围 2.量程(满量程输出):测量范围的上限与下限之代数差 3.线性范围:线性范围或动态线性范围是指机械输入量与传感器输出量之间 维持线性比例关系的测量范围。 4.非线性度δL :被测值处于稳定状态时,传感器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曲 线(称校准或标定曲线)对拟合直线的接近程度: 式中:δL—非线性度; ΔLmax—标定曲线对拟合曲线的最大偏差; Y--满量程输出值 5.灵敏度K0 :传感器的输出变化量ΔY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量的变化量Δ X之比,K0=ΔY/ΔX (不恒定) 灵敏度误差:rs=(ΔK/K0)×100%

机电一体化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电动机生产加工电路的基本控制线路。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各种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质和加工工艺不同,使得它们对电动机的控制要求不同,需要的电器类型和数量不同,构成的控制线路也就不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相当复杂。但任何复杂的控制线路也是由一些基本控制线路有机地组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重要性。 本项目包括3个学习任务,其中有了解按钮开关和交流接触器的正确接线、并会根据接线图完成点动电路的控制安装、试车排故。通过“理实一体”相结合的目的,更好的完成实训学习任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起点机电一体化专业2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机电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掌握了简单的基础接线实训等学习任务。 该班学生上课学习积极性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技能掌握水平有待强化,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能够正确认识按钮开关和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并根据接线图对其安装、检测。 2.能熟练掌握点动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3.能识读并绘制电路图、布置图和接线图。 4.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安装和调试点动控制线路。 5.能通过调试排除故障。 四、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 1.重点 正确认识按钮开关和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并会根据接线图安装完成接线。 2.化解方法 小组合作,结合理论知识,教师巡回指导,现场示范等。 五、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 1.难点 完成点动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检修。

2.化解方法 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教师总结归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理实一体教学法(设定任务,引导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将理论内化为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细节的理论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手实训积极性)分层教学法(职中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有效的分层教学可以让所有同学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及动手能力较强的为A,较一般的B,强迫学习的为C)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其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实验

实验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了解物流生产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典型机电系统基本组成概念;了解机电 系统五要素。 2.了解物流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体会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相互间是如何通讯协调工 作的。 实验设备: 1-立体仓库系统单元 2-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3-多工位加工系统4-多通道环行线系统单元 5-视觉检测系统单元 其中巷式起重机基本结构; 由丝杠驱动步进电机(5-1-1)、光杠(5-1-2)、气动储取货物机构(5-1-3)、X轴步进电机(5-1-4)、X轴光杠(5-1-5)、Z轴气缸(5-1-6)、滚珠丝杠(5-1-7)组成。巷式起重机(5-1)主要是实现货物在仓库内的自动存取

机械手搬运系统单元 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结构:由伺服电机驱动可旋转角度=270°的气控机械手(具有光电传感器)(1-1-1)、②由步进电机驱动丝杠组件构成沿X、Y轴移动装置(含x、y轴限位开关)(1-1-2)、可回旋=270°的转盘机构(1-1-3)(其电气部分由直流无刷电动机、光电编码器、接近开关等)。型材基体(1-1-4)组成。四轴联动机械手机构主要实现空间货物的存取

多工位加工系统单元 (2-1)-铣床(2-2)-钻床(2-3)-多工位工作台 多工位工作台 多工位工作台由X轴步进电机(2-3-1)、滚珠丝杠(2-3-2)、自动夹紧工作台(2-2-3)、直线导轨(2-3-4)、Y轴步进电机(2-3-5)、Y轴丝杠(2-3-6)、型材基体(2-3-7)组成,多工位工作台主要是通过X、Y轴步进电机使自动夹紧工作台中的货箱到达预定的钻、铣工位,并对货箱进行钻、铣削加工。见图4-3-3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两个阶段,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反应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种。 2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有:单拍工作方式和倍拍工作方式。 23.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精度主要由步进电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1、2、3、4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 2.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 3.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等技术。(√)4.自动控制是在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5.产品的组成零部件和装配精度高,系统的精度一定就高。(×) 6.为减少机械传动部件的扭矩反馈对电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固有频率应低于电气驱动部件的固有频率的2~3倍,同时,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应接近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以免系统产生振荡而失去稳定性。(×) 7.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质量和转速。(×) 8.在闭环系统中,因齿轮副的啮合间隙而造成的传动死区能使系统以6~10倍的间隙角产生低频振荡,采用消隙装置,以提高传动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9.进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时,由于阻尼对系统的精度和快速响应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系统的阻尼比ξ取值越小越好。(×) 10.滚珠丝杠垂直传动时,必须在系统中附加自锁或制动装置。(√) 11.采用偏心轴套调整法对齿轮传动的侧隙进行调整,结构简单,且可以自动补偿侧隙。(√)× 12.采用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但是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能力。(√)× 二、单选题 1.以下产品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C )。 A.游标卡尺 B.电话 C.全自动洗衣机 D.非指针式电子表

(成教)机电一体化教学计划

重庆科技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代码:580201 一、学制及学习方式 学制:3年;学习方式:函授。 二、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机电一体化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冶金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管理及技术改造等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能适应冶金企业机电设备采购人员、操作工、安装调试人员、维护管理人员以及技术改造与设计工程师等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专业方向及特色 1.工业控制技术:面向机械、冶金、石油等行业,培养的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加工、制造理论基础,掌握电气与自动控制技术,具有开发、研制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力,能从事机电技术、工艺管理、设备运行、安装调试、维修、质量控制等工作。 2.石油工业装备:面向石油行业,培养的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加工、制造理论基础,掌握电气与自动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通用机械及石油专用设备的实际操作和维修能力。 四、学业标准 1.备的基础理论: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 (2)高等数学、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及其他人文社科基础知识; 2.应具备的专门知识: (1)机械专业基础理论; (2)电气专业基础理论; (3)典型机电设备及产品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机电设备及产品的维护与生产管理; (5)机电设备及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与制造。 3.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英语听说的基本能力、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微机操作、编程基本技能; (3)中级电工安装与维修基本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a、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b、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 c、传感与监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监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d、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的功能。 e、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1-4、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功能水平和和附加值,它为开发者、生产者和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成技术。 1-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自适应化。 第2章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动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 2-2、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a、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b、丝杆转动、螺母移动;c、螺母转动、丝杆移动;d、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e、差动传动。 2-3、滚珠丝杆副的组成及特点:由丝杆、螺母、滚珠和反相器四部分组成;具有轴向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2-4、滚珠丝杆副的选择:结构形式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 2-5、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原则:①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②重量最轻原则③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最末两级的传动比应取大一些,并尽量提高最末一级齿轮副的加工精度); 2-8、齿轮传动侧隙的调整有偏心套调整、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和轴向垫片调整等多种方法。 2-9、机械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①惯量小、动力大;②体积小、重量轻;③便于维修、安装;④易于计算机控制。 2-10、简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一、静态特性是指当测量处于稳定状态下,传感器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关系。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4、重复性。5、分辨率。6、零飘。二、动态特征是指传感器测量动态信号时输出对输入的响应特性。 (1)电气式,具有操纵方便、适宜编程、响应快、伺服性能好、易与微机相接等优点;(2)液压式,优点是输出功率

浅谈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谈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张威全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2期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时太少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缩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质量大、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生源整体素质差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中考落榜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较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 二、改革的思路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 (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工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 (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电子工艺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PLC与变频技术、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 (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学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建设特色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