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知识点

人类历史文化分期: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

社会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过渡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民族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

民族同化的概念:指民族在发展和交往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1.强迫同化2.自然同化3.

自然同化的规律:先进的终将取代落后的,落后的总向先进的看齐

民族分化的概念:同源异流

民族组合的概念:异源同流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狭义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多特征及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广义的民族问题:一个发展(民族自身发展)三个关系(民族与民族、阶级、国家)

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以及阶级剥削私有制制度

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

民族斗争:实际上是阶级斗争问题

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的认识: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属性:民族自然属性------自然特征

民族社会属性------社会特征

民族生物属性-----繁衍

民族素质的定义:民族素质是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在显现民族素质的内容:科学文化、心理意识、人口身体、思想和政治素质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私有制度、剥削阶级、民族差异的存在

特性:普遍、长期、复杂、国际、重要性

马克思民族定义的产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理论或马克思民族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

民族政策是处理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原始社会末期及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层: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形成的

第二层:民族有四大要素或四大特征

第三层: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邓小平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全面发展的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让少数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理论

中央民族会议:1992、1999、2005、2014

中央表彰会议:1994、1999、200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民族理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民族理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作出“八个坚

持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两个方面:1.什么是民族,如何促进民族发展 2.什么是民族问题,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或如何协调民族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族理论来源: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的毛泽东思想

五观:民族观、历史观、历史观、祖国观、宗教观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胡锦涛2005年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一切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2014年深刻阐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

3.加快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什么?

客观依据: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1.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2.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传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敏感因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语言的作用:1.交际的工具 2.思维的工具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1.积累和传播民族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工具 2.对民族有共同的心理影响,具有全民性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原创态度:

1.坚持和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

2.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3.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的显著特点之一。民族风俗习惯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敏感因素。民族风数习惯政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1.自然原因2.经济原因3.历史原因4.宗教原因5.文化原因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发各种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要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理气候条件、阶级阶层结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文化条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观念形态等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要在这些有具体特点和特殊情况的地区开展工作,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工作干部等,才能做好民族工作。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积极性。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民族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尤其是近几年国际风云变幻,不少国家的地区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有一支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的民族干部队伍。

1.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2.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3.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5.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建党、建政、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族关系、进行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面临当时复杂的形式和繁重的任务,我党制定了“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提出了以培养大批少数民族政治干部来推动民族工作的意见。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辨明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就是要求各民族干部在处理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时坚持正确的立场。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都很强的工作。各民族干部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保证。要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应。

认识根源:宗教是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压迫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社会根源:阶级压迫、剥削制度。一方面人们无法摆脱、无法改变这种社会力量的支配,对它所造成的巨大苦难感到恐惧和绝望,另一方面,剥削阶级利用宗教的虚无缥缈的说教,麻醉和控制被剥削者,诱使他们相信“神”的安排,忍受现实世界的苦难,放弃对世俗生活应有的要求和权利,以及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反抗。

消极影响:剥削阶级不仅利用宗教麻痹、削弱劳动人民的斗志,还利用神权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

积极影响:人民群众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宗教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和特殊条件下的特殊作用,但宗教在客观上所起的号召和推动作用是暂时的,革命人民利用宗教时,也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消极影响。

我国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在同一宗教内,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3.有信仰这个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宗教的自由

4.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想适应

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要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2.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3.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贯彻宗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5.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1.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庙教堂的合法权,保护宗教神职人员履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2.防止和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制造混乱和违法犯罪。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把宗教组织的管理和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人士手中。

3.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要依法登记和批准,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宗教对外交往也要依法办事,禁止各种非法传教活动。

4.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5.在处理各类宗教问题时,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想适应:

一要必须坚持以“四个维护”为基本行为准则,即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如果背离这个原则,宗教就会被引入歧途。

二要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把追求天堂福音与追求人间幸福结合起来,对宗教的理想要求与社会主义理想要求统一起来对宗教中的那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想适应的东西,如宗教教义中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逐步加以改变。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谈谈将来如何做一个好干部?

一、对党忠诚,政治上过硬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县委书记,不仅要对党忠诚,更要与党同心同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心中有党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基。一是信念坚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党和人民在政治上放心的优秀干部。二是对党忠诚。任何时候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警惕性,在党忧党护党爱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杜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离心离德,坚决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行作斗争。三是把握方向。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身体力行,认真践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国家团结统一。

二、为民务实,作风上过硬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坚实靠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一是树好全心为民观念。牢固树立群众第一观念,思想上亲民,自觉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一切首位;发展上为民,坚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为追求,坚持为人民谋求实绩、靠人民创造政绩。二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虚心向基层一线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走基层”、联村帮户、结对认亲等活动,及时了解基层情况、群众困难期盼,关心群众疾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为民解难题、办实事。三是增强敬畏人民之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擅权、不谋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三、敢于担当,工作上过硬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县委书记,任何时候都应当视工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敬业爱岗、恪尽职守,自我加压、勇于担当。一是带着满腔热情做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学、细照、笃行”的要求, 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守一股不甘人后的决心、一种比学赶超的信心、一身拼搏进取的恒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稳住神沉住气,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二是敢于攻坚克难。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是我们的基本县情,作为县委书记要以时不我待、自我振奋、勇挑重担、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信心攻难点、破瓶颈,以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推进新村扶贫、产业扶贫、能力扶贫,彻底去穷根,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来促进民生实实在在的改善,确保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三是敢于开拓前行。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类新问题、新矛盾,在努力学习和借鉴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真正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优势、潜力、问题、机遇搞清楚、弄明白,心胆并用打破思想禁锢,敢破敢立、自主发展,制定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使老百姓过上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

四、善于团结,方法上过硬

团结是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善于团结是抓工作、出成绩的重要法宝。一是加强班子团结。当好“班长”,始终按照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及相关规定要求,带头发扬党内民主,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表率作用,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二是保证干群团结。坚持“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把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为党的干部;团结和关心帮助同志,充分汇聚班子凝聚力和调动干部积极性,扎实纠正“为官不为”的问题,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营造“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塑造良好的干群关系。三是维护民族团结。集中力量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突出抓好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工作,促进民族文化和谐包容,筑牢民族团结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和谐村寨建设,让“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深入人心,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公道廉洁,纪律上过硬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一是办事讲公道。将“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工作始终,切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和群众的利益。做事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切实做到日常工作敢负责、关键时刻敢担当。切实从我做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身作则,树立清正廉洁形象。二是做人守规矩。坚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以《党章》和《廉政准则》要求自己,认真执行“8个方面禁止”、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党纪条规,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的纪律约束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中,时刻绷紧廉政弦,做到防微杜渐,不贪图安逸,不以权谋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一是解放思想,力争做名城建设的排头兵。当前阶段,我县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作为少数民族干部要努力做到“四破除”、“四增强”:一是破除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观念,增强奋起直追、争创一流的意识;二是破除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观念;三是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增强自我加压、永不松懈的进取意识;四是破除等待观望、安逸享乐的观念,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

二是加强培训,造就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首先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加强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的一条基本措施。其次是要送校深造,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第三,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通过培训以期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三是求真务实,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少数民族干部一方面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重点、部署,带着课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有价值、有前瞻、操作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调研报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强化工作责任,真正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建设大潮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族宗教干部的学习,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干部和党员进行民族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有效解决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不去管的“四不管”问题,努力提高干部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

二是搞好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的联系与沟通。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少数民族代

表和宗教界上层人士参加,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发现问题,耐心细致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妥善处理,达到沟通思想、增强信任、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是定期不定期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学习。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把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和力量转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大目标上来,使他们爱党、爱国、爱教。

四是认真开展好“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自2010年8月启动实施了创“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作为民族宗教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完善场所内部规章,强化教职人员素质提高,形成一个爱国爱教好、遵纪守法好、民主管理好、团结互助好、环境美化好的“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中国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民族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往往发生一些有损于民族团结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传媒和出版物出现伤害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感情的问题时有发生。其突出表现,第一,某些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发表的一些文章、漫画、广告等,歪曲、丑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崇拜的真主安拉、穆罕默德圣人的形象,伤害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感情。第二,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如禁

吃猪肉等,一些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伤害了穆斯林群众的民族感情。因上述两种情况引发的影响民族团结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缺乏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历史沉淀的民族之间感情上的距离和心理隔膜仍挥之不去,有时候还会顽强地表现出来。这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形态,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深层原因之一。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和散杂居地区,因利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引发的矛盾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在有关主管部门处理的七十余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突发事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城市和散杂居地区。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其他相关地区的团结

4.长期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和旧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一遇火候便爆发出来,形成激烈的对抗,甚至发生流血事件。比如1992年4月和2004年10月河南发生的原阳事件、中牟事件等,起因于简单的口角,但由于当地回汉之间彼此隔阂较深,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械斗,造成一些人员伤亡。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将更加关注本民族地位的提升和未来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包括在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将日益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

6.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也会对民族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伴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下所抑制和掩盖的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迅速得以释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坚持“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打着“民族”、“宗教”和“人权”的旗号,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纵容和支持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分子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中国与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和充满希望的变化,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国关系正在尽心深刻的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当然,国际形势下的不确定因素也充斥很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综合国力的全面优势,但其相对下滑的趋势无法改变,它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衰退。欧盟诸强、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东盟等大国或集团的实力将相对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进一步提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新世纪大国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使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协调并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国与美、俄、日三大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

从大方面来说,近些年来,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局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认为,从经济方面看,亚太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安全方面看,亚太地区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印巴次大陆、南海海域、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等四个热点地区仍有可能爆发危机冲突,而亚洲没有北约那样的安全机制来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更重要的是,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可以防止亚太地区

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的经济和安全,确保美国在21世纪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其目的不言而喻,矛头直指中国。

一方面,美国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继续在亚太保持10万驻军,并加大武器装备配置上的倾斜,谋求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军事演习,构建军事同盟,构筑美国主导的的集体安全体系。

“9·11”事件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的军事打击,将势力渗透到了南亚大陆,填补了其在该地区的势力真空。自此,美国完成了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两面夹击”,对中国形成“全面遏制”态势,对花包围圈逐渐收紧。

从具体方面来说,中美“人权观”分歧、台湾问题、NMD与TMD障碍、经贸摩擦此起彼伏、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美国从未放弃在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这些都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考验,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然而,在21世纪,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同其他国家一样,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位置。因此,中美经济关系已成为两国各自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两国经济谁也离不开谁,而经贸关系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利益对外的延续,已逐渐成为国家间关系的核心和根本。可以说,经济利益已成为中美关系的“防波提”,同时,两国战略与安全合作前景广阔。

二、中俄关系。

2001年7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在俄罗斯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两国关系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它的签署是进入21世纪国际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对新世纪中俄友好关系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将会影响到世纪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政治利益是双方的战略选择,如今,“多极化”是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而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与中俄等过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努力是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所以,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推动两国进行战略合作;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基本相同,两国都把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放在国家利益的首位。中俄两国都面临着争取国际和平、周边稳定的任务。所以,相同的国家发展任务促进两国进行战略合作;两国的民族主权安全:俄罗斯的车臣问题、中国的“三独”问题、边界安全等安全利益是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科技史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同时,两国在共同反霸、合作打击恐怖主义也存在相当默契。在这些进程中也大大深化两国的合作与互信。

但中俄两国的深层合作仍需挖掘:双方经贸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该进一步扩大中俄之间的油气战略合作、人文领域合作。致力于发展新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

三、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但在近代却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以史为鉴,是两国关系未来发展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自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正常以来,中日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直到2001年由于日本政府在处理李登辉访日、历史教科书、贸易摩擦和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严重损害中国人民感情和中日关系的做法,中日关系跌倒了30年来最低点。在10月份,为了修补严重受损的中日关系,日本新首相小泉纯一郎对中国进行了六个小时的“旋风访问”,提出要搞好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促进亚洲和世界稳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尽管如此,两国在经贸合作中时有摩擦。两国是中腰的贸易伙伴和多领域合作对象,日本

连续数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持续增加,可以说,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同所有双边贸易一样,中日贸易中也存在很大纠纷,主要是因为日本部分产品竞争力下降,中日双方双边贸易差额分歧很大。而两国文化交流也在近些年来也在不断深化,如:留学活动、青少年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等。

对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症结是历史问题。日本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而如今,闹得不可开交的钓鱼岛问题,又再一次使两国关系陷入冰点。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两国关系,日本必须对历史问题有正确认识,坚持《中日联合声明》的原则立场,中日两国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在21世纪的征程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入世后,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而西方个别国家仍视中国崛起为威胁,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甚至处心积虑拼凑“反华包围圈”,激励西化、分化、弱化中国。因此中国必须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在运筹大国关系这一进程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到不争霸、不结盟、不当头、不对抗。争取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