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各地中考难题

初中化学各地中考难题
初中化学各地中考难题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各地中考难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2011?南京)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取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为2:1

B.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二

C.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四分之三

D.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个数比为1:2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抽出共性信息迁移解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中两气体的分子个数关系,利用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确定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个数关系,利用相

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确定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与原来气体分子数关系;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个数关系,利用相

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确定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气体体积关系;

D、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可根据原混合气体中C、O原子

的个数比判断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个数比.

解答:

解: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则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为2:1;故A正确;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每2个CO分子与1个O2分子

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而原混合气体中CO和O2分子个数相等,则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二分之一;故B不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每2个CO分子与1个O2分子

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即三体积混合气体反应后变为二体积,而原气体为相同体积的CO和O2混合,即四体积的混合气体反应后还有一体积氧气剩余;因此,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四分之三,故C正确;

D、原气体为相同体积的CO和O2混合,混合气体中CO和O2分子个数为1:1,

其中C、O原子个数比为1:3;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个数比仍为1:3;故D不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需要通过准确理解所给的重要信息,利用该信息实现分子个数与气体体积之间的转换,体现出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2002?呼和浩特)CO和O2的混合气体48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44g CO2,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O2的质量比可能是()

A.2:1 B.7:4 C.7:5 D.7: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需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通过计算得出参与反应的CO和O2的质量,然后根据混合气体的总质量计算出另一种气体的质量,得出他们之间的比即可.

解答:解:设参与反应的CO的质量为x,O2的质量为y,

2CO+O22CO2↑

56 32 88

X y 44g

∴,

解之得:x=28g,y=16g.

若氧气过量,故O2的质量可能为:48g﹣28g=20g,此时原混合气体中CO和O2的质量比是28:20=7:5;

若CO过量,CO的质量可能为48g﹣16g=32g,此时原混合气体中CO和O2的质量比是32:16=2:1.

故选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2013?义乌市)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间压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要挟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象,此图象反映了该过程中()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D.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据此解答.

解答: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把氧化钙加入到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时候,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开始溶液温度升高,则溶液中氢氧化钙会析出导致溶质减小,当温度降低时,氢氧化钙会继续溶解在水中,溶质质量增大,但是由于一部分水参加了反应,导致溶质质量比开始时溶质质量减少,故丙图象反映了该过程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观察选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4.(2012?泉州模拟)氯化铁溶液显黄色,其中存在的离子有Fe3+和Cl﹣.在含有Cl﹣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AgCl沉淀,在含有Fe3+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氯化铁溶液的黄色不是Cl﹣引起的,设计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氯化钠溶液的颜色,呈无色

B.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C.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D.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黑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可据氯化钠溶液判断氯离子无色.

B、可据氯离子沉淀后溶液无色判断氯离子无色.

C、可据铁离子沉淀后溶液黄色消失判断铁离子无色.

D、非溶液中的反应,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颜色无关.

解答:解:A、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溶液无色,可说明氯离子在溶液中无色,所以有意义.

B、氯化铁溶液中的氯离子和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溶液

不变色可说明氯离子无色,所以有意义.

C、氯化铁中的铁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黄色消失,说明铁离子显色,所以有意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黑色固体,与溶液中的铁离子无关,所以错误.

故选D.

点评: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是素质教育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当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5.(2013?松江区二模)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样,加足量的水,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在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泡.对该固体组成判断正确的是()①该固体可能是CaCO3、CaO的混合物②该固体可能含Na2CO3、CaCO3③该固体可能含Na2CO3,④该固体组成有三种情况.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依据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以及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加足量的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能够出现碳酸钙的情况主要是两种,1、原来存在碳酸钙;2、氧化钙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过滤,在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泡,则说明溶液中存在可溶性的碳酸盐,所以原混合物中必有碳酸钠;故①③一定错误,②正确;有以上分析可知该固体可能的组合是CaCO3、Na2CO3和CaCO3或CaO和Na2CO3或CaO和Na2CO3三种情况;

故选B

点评:根据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结合实验探究中每步实验所出现的现象,对混合物的可能组成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形成结论.

二.填空题(共6小题)

6.(2013?金华)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均由下表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元素名称氢氧氯锰铁

元素符号H O Cl Mn Fe

(1)甲溶液在黑色固体乙的作用下生成无色气体丙,丙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甲溶液中的溶质是H2O2(用化学式表示).

(2)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丁放入过量戊溶液中,得到浅绿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②向所得浅绿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甲溶液,生成氯化铁和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FeCl2、H2O2、HCl.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1)根据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原理分析;

(2)①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②依据反应的产物以及①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解:解:(1)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双氧水是液体,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氧气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故A溶液为双氧水溶液,化学式为

H2O2

(2)①由现象可知丁为铁,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②由①可知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亚铁和过量的盐酸,甲溶液为双氧

水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铁,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Cl2+H2O2+2HCl=2FeCl3+2H2O.

故答案为:(1)H2O2.(2)FeCl2、H2O2、HCl;

点评:熟练掌握初中学过的常见物质及常见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13?闵行区二模)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损耗).

请回答:

(1)根据实验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CaCO3;X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2)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它的可能组成有3种.

(3)小明各取CaCO3、CaO、Na2CO3粉末倒入试管,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却与以上现象不完全相同,他的操作没有失误之处,请指出现象不同之处及原因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或加入盐酸的量少,导致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泡);.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把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得到白色沉淀,根据题给的物质可以判断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得到的无色溶液与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可以判断在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而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那么X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至此各物质均已鉴定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将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可知该白色沉淀应该为碳酸钙,得到的无色溶液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知道在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从而可以判断在X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2)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在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而白色沉淀碳酸

钙可能是混合物中含有的,结合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一知识点,可以判断白色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而生成的,所以碳酸钙和氧化钙都为可能含有的物质,所以它可能的组合为:①碳酸钠,氧化钙;②碳酸钠,碳酸钙;③碳酸钠,氧化钙,碳酸钙等三种可能的组成.

(3)可以从放入盐酸后气泡产生的时间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的方面分析,重点是对放入物质量的角度讨论,如: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或加入盐酸的量少,导致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泡).

故答案为:

(1)CaCO3;NaCl;(2)Na2CO3;3;(3)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或加入盐酸的量少,导致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泡);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用顺推或逆推或从两边向中间推断,逐步得出其他结论.

8.(2011?桂林)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损耗).

请回答:

(1)根据实验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CaCO3;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它的可能组成有2种.

(2)若实验取固体粉末20g,生成白色沉淀10g,最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85%的X 溶液200g(只含一种溶质),则X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1.7g,固体粉末由CaCO3、CaO、Na2CO3(填化学式,下同)组成,其中质量小于10g的是CaCO3、CaO.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把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得到白色沉淀,根据题给的物质可以判断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得到无色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可以判断在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而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那么X就可能是氯化钠的溶液.至此各物质均已鉴定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白色粉末中能产生白色沉淀,可知该白色沉淀应该为碳酸钙,又得到的无色溶液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知道在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所以可以判断,碳酸钙可能是元混合物中含有的,也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所以它的可能的组合为:①碳酸钙、碳酸钠、氧化钙;②碳酸钠,碳酸钙;③碳酸钠、氧化钙等三种可能的组成;

(2)根据(1)的解答可知X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其质量为:200g×5.85%=11.7g,根据题意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固体粉末的组成为:CaCO3、CaO、Na2CO3 ,进而可以判断若白色沉淀质量小于10g,则原混合物的组成为氧化钙和碳酸钙,计算过程如下: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x 11.7g

解得x=10.6g

这里我们求得的只是和盐酸反应的碳酸钠,总质量为20g,所以假如白色沉淀是固体粉末中的,则只有20g﹣10.6g=9.4g,而题目中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g,也就是说白色沉淀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原固体粉末中,而是有一部分是反应中生成的,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从而可以判断在混合物中含有氧化钙.

故本题答案为:(1)CaCO3;Na2CO3;3;

(2)11.7;CaCO3、CaO、Na2CO3;CaCO3、CaO.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用顺推或逆推或从两边向中间推断,逐步得出其他结论.

9.(2012?门头沟区二模)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

(1)操作2的名称是过滤.

(2)根据实验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CaCO3;操作3完成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

(3)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它的可能组成有哪几组

Na2CO3、CaCO3;Na2CO3、CaO;Na2CO3、CaCO3、CaO(组之间用“;”隔开).(4)小明各取CaCO3、CaO、Na2CO3粉末倒入试管,重复以上实验,却与以上现象不完全相同,他的操作没有失误之处,请指出现象不同之处及原因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时,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

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考虑;(2)根据所提供的物质考虑白色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根据它们的生成物考虑溶质(3)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可能是原来的碳酸钙,也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所以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再通过加入盐酸产生气体的原因确定一定含有的物质;(4)根据CaCO3、CaO、Na2CO3

在水中相互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1)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把白色沉淀与液体分离开;

(2)由CaCO3、CaO、Na2CO3三种物质可知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所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加入盐酸能产生气体,由所提供的物质可知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物是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操作3完成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

(3)由操作3加入盐酸能产生气体,由所提供的物质可知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由于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可能是原来的碳酸钙,也可能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所以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氧化钙;组成中必须含有碳酸钠,还需要能有白色沉淀,可以是碳酸钙,也可以是氧化钙,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也可以三种物质都有,所以可能组成有:Na2CO3、CaCO3;Na2CO3、CaO;Na2CO3、CaCO3、CaO;

(4)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时,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1)过滤;(2)CaCO3;NaCl;(3)Na2CO3;Na2CO3、CaCO3;

Na2CO3、CaO;Na2CO3、CaCO3、CaO;(4)加入盐酸后开始没有气泡,待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或没有气泡产生);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时,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碳酸钠没有过量时,加入盐酸后不会产生气泡,如果碳酸钠过量时,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再产生气泡.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两点:加入盐酸能产生气体,必须含有碳酸钠;必须能产生白色沉淀,可以是碳酸钙,也可以是含有氧化钙,也有可能是碳酸钙与氧化钙的混合物.

10.(2013?金华)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锥形瓶.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②③④(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关闭c、打开a、b.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偏低(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Na2SO4和H2SO4;Na2SO4;Na2SO4和NaHCO3.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气体的净化(除杂);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加入稀硫酸的量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装置中的空气、反应产生的CO2是否被完全吸收、干燥管是否与空气直接相通都能够影响实验结果;

改进后的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硫酸可以除去水,干燥管中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U型管;

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可以确定反应后所得X溶液中的溶质.

解答:解:【实验方案】

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故填:锥形瓶.

【交流讨论】

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时,可以继续加入,而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等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故填:②③④.

【方案改进】

反应前通空气时,关闭c、打开a、b,可以把B、C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填:关闭c、打开a、b.

【数据分析】

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被D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使计算出的碳酸钠结果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钠的含量偏低.

故填:偏低.

【拓展提高】

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剩余的稀硫酸和碳酸钠完全反应后仍然有剩余,不然就不会生成二氧化碳了.

当稀硫酸过量时,X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当硫酸适量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X中的溶质是硫酸钠;

当稀硫酸不足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和部分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X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故填:Na2SO4和H2SO4;Na2SO4;Na2SO4和NaH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物质的推断等方面的知识,比较难,既是考试的重点,又是考试的难点.

11.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里,二氧化锰的催化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肯定的解释.鉴于制得的氧气中有氯气的气味,生成的氯化钾又混有紫红色物质,许多科学家认为反应过程如下:

①2KClO3+2MnO2=2A+B↑+C↑②2A=K2MnO4+MnO2+C↑③B+K2MnO4=2KCl+ MnO2+C↑

请回答:反应③中括号里应填的内容为MnO2,A和B的化学式分别为KMnO4和Cl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和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和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可知②为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A为高锰酸钾,C为氧气,故①中B为氯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③中空里应该填写的物质的化学式为二氧化锰,故填:MnO2,KMnO4,Cl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2.(2004?扬州)已知:(1)等温等压下,等体积的任何气体均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数.(2)反应中气体体积的测定均在同温同压下进行.(3)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则:(1)步骤①说明混合气中一定含有H2O,步骤②说明混合气中一定含有

CO2.混合气中一定不含有的气体是H2最后剩余的气体的是N2.

(2)该混合气中含有的CO的体积是50mL.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1)通过分析现象回答问题: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变蓝说明有水生成,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灼热氧化铜黑色粉末变红说明具有还原性气体,氮气不与装置中的物质反应.

(2)根据题干信息和各步骤剩余的气体进行计算.

解答:解:(1)第一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含有水蒸气,通过碱石灰气体减少10mL 说明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氧化铜,氧化铜变红说明含有还原性气体,再通入无水硫酸铜不变蓝说明没有水生成,混合气体中不含氢气,含有一氧化碳,再通过碱石灰吸收掉二氧化碳,最后剩余的是氮气.

(2)通过分析,混合气体中含有氮气是20mL,第②步中剩余的70mL气体是一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故一氧化碳的体积为50mL.

故答案为:(1)H2O;CO2;H2;N2.

(2)50

点评:判断气体成分时要注意在反应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气体,从而准确判断最后得到的气体.

13.(2012?丽水)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试回答:

(1)若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根据实验可以确定X溶液的溶质是NaCl;

(2)原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CaC03、Ca0、Na2C03;CaC03、Na2C03;Ca0、Na2C0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说明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若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根据实验可以确定X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加入足量的水过滤,有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沉下来,因此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它们的混合物;

由此可以判断原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CaC03、Ca0、Na2C03;CaC03、

Na2C03;Ca0、Na2C03.

解答:解:(1)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说明原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若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根据实验可以确定X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故答案为:NaCl(或“氯化钠”)

(2)加入足量的水过滤,有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沉下来,因此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它们的混合物;由此可以判断原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CaC03、Ca0、Na2C03;CaC03、Na2C03;Ca0、Na2C03.故答案为:CaC03、Ca0、Na2C03;CaC03、Na2C03;Ca0、Na2C03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

验题中.

14.在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里,二氧化锰的催化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肯定的解释.鉴于制得的氧气中有氯气(Cl2)的气味,生成的氯化钾又略显紫红色,有人认为反应过程如下(已配平):

①2KCl3+2Mn022A+B↑十C↑

②2A D+Mn02+C↑

③3B+D2KCl+Mn02+C↑

(1)由此推断A、B、C、D的化学式.

(2)写出反③的化学方程式.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和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的规律,结合产物中有氯气可知B是氯气,A的化学式中必含有一个锰原子4个氧原子和1个钾原子,据此可知A即为高锰酸钾,以此为突破口对相关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从而确定A、B、C 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由于反应方程式均已配平,所以A的化学式中必含有1个钾原子,1个锰原子,由于生成的气体既有氧气又有氯气,所以B、C其中一种是氧气,另一种是氯气,分析③反应的情况结合实

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可知B应为

氯气,C为氧气,所以可知A的化学式中还应有4个氧原子,即A是KMnO4,D是K2MnO4故答案为:(1)A是KMnO4;B是Cl2;C是O2;D是K2MnO4(2)

Cl2+K2MnO42KCl+MnO2+O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

15.(2011?恩施州)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如图表示向M克溶质质量分数为a的乙溶液中加入甲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甲是氢氧化钠溶液(填名称);

(2)要求c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若知道加入甲溶液的质量或溶质质量分数的数据即可.

(3)若用b表示加入甲溶液的某一数据,试计算c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任选一个数据计算即可)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1)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以分析确定操作的过程,

(2)根据盐酸或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恰好反应是溶质的质量;

(3)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已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得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进而求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pH值是从小于7 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在大于7,可知原溶液是酸性的,然后不断的加碱,使pH升高,故甲是氢氧化钠溶液;

(2)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就可求出氯化钠的质量,所以氢氧化钠的质量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求出;

(3)若b表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解: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36.5 58.5

Mag x

x=g

c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c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若b表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x,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by Mag x

x=

y=

初中化学中考试卷

化学中考综合练习一 班级姓名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Na-23 Al-27 Cl-35.5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天气 B.燃烧煤最终形成酸雨的过程 C.温室气体使地球气温上升的过程 D.夏秋之交天空突然下冰雹的过程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 B.污水厂加明矾作为净水剂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在铁桶内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种电池用量大幅增加,废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回收废电池主要是为了 A.利用废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利用废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C.防止废电池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 D.防止废电池中渗漏的液体对其它物品造成腐蚀4.油、盐、糖、醋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植物油 B.食盐 C.蔗糖 D.食醋 5.食品包装袋中常常放有特制的放有干燥剂的小袋子,小袋上注明“切勿食用”字样。下列物质中,能作为食品干燥剂,且最经济的是 A.固体氢氧化钠B.无水硫酸铜C.块状生石灰D.石灰石粉未6.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B.运动出汗之后,可适当饮用食盐水 C.用燃着的火柴棒检查液化气钢瓶是否漏气 D.做馒头时,可适当加入一些纯碱 7.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下列做法存在着严重的事故隐患的是 A.用石灰沙浆抹墙 B.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 C.将液化气的残液倒入下水道 D.用食盐作融雪剂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变化事实不符的是A.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2NaOH+CO2=Na2CO3+H2O B.服用含Al(OH) 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 3+3H2SO4=A12 (SO4) 3+6H2O C.石灰浆抹墙后,久之变硬:Ca(OH) 2+CO2=CaCO3+H2O D.用硫酸除去钢铁制品表面的锈:Fe2O3+H2SO4=FeSO4+H2 O 10.下列做法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B.为了节约药品,可将实验用剩的药品倒回原试剂瓶中 C.用胶头滴管往试管里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内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没有人的方向 11.在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由于地球上人口的增加 B.由实验室逸出的二氧化碳增加 C.由于燃烧矿物燃料的增加 D.由于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增加 12.水的污染主要来自下列①一⑤中的①天然水与空气、岩石和土壤长期接触;②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③水生动物的繁殖;④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⑤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A.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13.中国科研院研制的反辐照石英玻璃成功应用与神州六号,使我国“载人飞天”的梦想成真。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中硅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4 D. +4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初四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种以主题形式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占总分值约75%。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综合题(第五大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

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基本情况分析 及格人数优秀人数 一班32 8 二班30 11 三班31 15 四班28 11 五班27 13 六班32 16 三、错题分析 第6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不清。 第10题:学生对反应时间和总质量关系的图象未弄清楚。 第12题:本题的条件多了一个学生就想不全了。 第14题: 少数学生将题意看错而误选。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化学重难点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有机物 其他:氨气NH3常见物质的俗名

碳酸钠苏打、纯碱Na2CO3氧化钙生石灰CaO 碳酸钠晶体天然碱、石碱、口碱Na2CO3·10H2O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CO和H2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CuSO4·5H2O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甲烷沼气CH4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22P2O5 白磷自燃:4P+5O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2CO2 木炭不充分燃烧:2C+O22CO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2SO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铝不易生锈的原因: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将CO2变成CO:C+CO22CO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CaO+H2O=Ca(OH)2 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CaCO3+CO2+H2O=Ca(HCO3)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2NaCl 镁在氮气中燃烧:3Mg+N2Mg3N2(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点燃2MgO+C 上面三个化学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2017年化学中考备考会经验交流材料

2017年化学中考备考会经验交流材料 总口管理区中学周金蓉 对于一个刚刚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面对毕业班,压力是巨大的,对中考备考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对于中考复习,时间短,如何更好的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化学是学生在初三就开始接触的新学科,在这一年内要完成两本书十二个单元的新授课和三轮复习,时间是很紧的。所以处理好新授课和三轮复习的时间关系和加强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考虑,视初三一年为一个整体,中考复习并不是孤立的部分,从新授课阶段就应该注意重点知识的落实,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在中考中特别要求学生体现的。 一、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首先是从原理的角度上去讲授知识,让学生去理解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比如在酸,碱中不可避免要提到电离,但考虑到减负,会显得很尴尬。其实讲电离不是为讲电离而讲,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讲电离时可以把溶液串起来讲。在溶液中某些物质,它会表现出什么形式,会以什么微粒的形式存在,那么它的性质其实就是这些微粒来体现的,同时渗透混合物,进一步加深对混合物的理解,在混合物中各物质依旧保持它原来的性质,所以溶解是一个物理过程。学生很难理解氯化氢气体是由分子构成的,而盐酸就是氢离子和氯离子。在这里就要进行电离的讲解,即酸、碱、盐这些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方式。而关于离子在初中只是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面介绍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成来说明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但是其实在溶液中酸、碱、盐这样的电解质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在这简单介绍电离和离子,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盐酸在水中会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而硫酸会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酸、碱这一类物质具有共同的性质。而结构决定性质,从而继续联想到酸会有一定的共性结构,碱也会有一定的共性结构。讲电离是为讲授复分解反应原理服务的。而初中对复分解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概括为生成沉淀、气体、水。很多时候可能学生就直接背这三个条件了。爱思考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生成了这三类物质,这个反应就能发生了。从高中阶段看概括成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有新物质生产了。从这个角度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氯化钙加入碳酸钠溶液中。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大 磨 中 学 郭振虎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

初中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

初中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经验发言材料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经验发言材料

回归新课标,狠抓常规落实, 努力提高化学复习课教学质量 在初中化学复习中,我们根据课改新特点,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采用多种复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重视"双基"复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全面复习过程中,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对双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深化,离开双基尤如空中楼阁,所以从复习一开始,我们就重视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在钻研新课标和中考说明的基础上,对全册所学过的基本概念,按重点概念、一般概念、辅助概念加以归纳,按照他们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提出复习深化理解的思路及运用,指导复习,对全册的技能知识的复习,我们采用按类,按专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归纳复习,根据新科标的要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着眼点出发,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个新奇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采用以上形式的复习,使学生对学过的基本概念,在熟记理解的基础上,了如指掌。对基本技能的运用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为后面的实验运用和综合运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利用化学实验魅力,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在平时传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来说仍旧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突破这一难关,在近几年复习中,我们采用的做法:一是利用化学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复习中对有些实验采用随堂实验,针对新课来说很可能是重复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在承上启下方面做好过渡衔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其次组织学生实验,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实验前独立预习,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分析总结。这样在对教新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最后鼓励学生课外实验,如观察蜡烛燃烧,食醋除壶中水垢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达到提高他们创新实验的能力。二是利用复习课,给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在实验中,学生边实验,边说明实验目的的操作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达到发现什么、掌握什么,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三是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例如做氢气的实验,检验氢气的纯度,若混有一定空气会发生爆炸,我们就把氢气的检验过程制成软件,使学生明白正确操作之重要性。否则就有危害性,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量的创造条件,鼓励学人人实验,开展"兵教兵"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就会很自然地掌握实验技能,达到提高能力地目的。 三,强化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应试素质

初三化学历年中考真题

初三化学历年中考真题 满分:110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小题,共30分) 1. (辽宁省营口市 2012中考题)已知:CO2+CaCO3+H2O=Ca(HCO3)2,Ca(HCO3)2能溶于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各个量之间关系的是() A. 2. (镇江市 2012中考题)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 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3. (南充 2014中考题)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

二、推断题(共7小题,共70分) 4. (深圳市2012中考题)如图是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F为白色沉淀,I为蓝色絮状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_____;F的化学式_____; (2)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种. 5. (宜昌市2012中考题)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接龙游戏,箭头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若常温下A是一种无色液体,B、C为无色无味气体;A转化成E为放热反应,且E、F物质类别相同,D与E反应可生成F。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命题特点 1.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本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各类试题成绩分布较为合理,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大,难度不大。填空题第13题,第14题考到环境保护的题目与生活实际联系。本次填空题第10,14题填空属于开放性试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领域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2.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难度不大,得分率较高,其中第7题学生答错较多,对现象描述概念不清,与结论混淆。填空题第13题图A有较多同学答成“分子间有间隔”,对知识点形成定性思维,第13题有较多同学把“有害气体和烟尘”具体写成“SO2、NO2、CO”等引起扣分,在填空题第20题(3)中写碳酸镁缺少提示,化学式写错较多,自然碳的化合价也写错。 通过成绩可看出,优等生成绩一般,学困生的成绩普遍较低,就班级而言,4、5、6优等生优势明显,整体上3、4班平均分有一定的优势,班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平均分上有7分的差距,前25名的平均分差距达到了8分。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2018年3月太山中学化学组李为响 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首先学校要提供一个好的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年级组的教风浓,班风正,然后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就是“抓好落实”,我就从抓好落实谈谈我们化学组的几点做法。 1,课前一读一默夯实基础 开学伊始,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小预备后老师进入课堂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读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若是习题讲评课,则读上节课的错题及老师拓展延伸或者归纳的知识点)朗读结束随即进行默写,可在作业本上默写,当作一次作业,也可由课代表提前单发纸,默写完立即收上来,在课堂学生进行练习检测的时候,抽空就把他批阅了,也可放在课后批阅。要及时做个简短的点评,好的点名表扬,错的少的,自己把默写的内容课后抄两遍,对于错的多的,当天找时间到课代表处重新默写,课代表把抄的,默的结果当天交到老师处。(这些工作交由课代表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找到一个好的课代表就要把他培养好,使用好,经常要指导他课代表要做哪些工作,怎么去做,给他鼓励,给他支持)。 2,课后一小题巩固提高 虽然每节课都进行课堂检测性练习,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课后一小题,不要多就是1-2个题,印好一小张发给学生,要具有针对性一般为历年中考题。也相当于课后作业,换种作业的方式罢了。 3,考试复活赛查漏补缺 每学完一章后,要进行一次测试,对于低于平均分5分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基本人数控制在每班10人左右,定为本次检测不合格。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再给一次复活的机会,给一天的准备时间,进入考试复活赛,考试的内容2/3来自原试卷,1/3是新题,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到会议室集中考试,若达到合格标准的就算复活,仍不合格的学生,则每节课化学课前都要到办公室和老师提前见个面。(可以做一下工作:汇报一下上节课学了哪些知识点、接受我的简短提问,也可以给予学法的指导、或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且周六、周日要领加强版作业(都是以前多印的章节练习,)周一到校交到办公室,直至下一次考试。 4,化学竞赛,给学生自信 我们每学期举行两次化学竞赛,每班抽后15名,对考的好班级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也让这些后进生有得到阳光的机会,他们才能更灿烂更有自信。 通过以上的做法,明显感觉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积极、上课的听课专注度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好、对待考试很重视。课堂学生能够跟着老师走了,那些上课做小动作、瞌睡、开小差的学生基本没有了,这样低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但是低分的学生只有靠“抓”才能上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大道至简,贵在坚持,重在反思。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最新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Mg-24 A1-27 K-39 Ca--40 Fe一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H-1 C—12 N-14 O—16 P-31 S一32 Cl-35.5 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图示中不是表示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的是………………( ) 2.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白色固体 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有明显的放热观象 3.如图所示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霉变大米必须清洗后食用 B.糖、脂肪、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奶类中含有钙元素。蔬菜中不含钙元素 D.人体中缺少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B.糖、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生命运动提供能量 C.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D.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显负价的元素…一定写在化学式的右铡 6.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B.棉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 C.往一种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种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硝酸钾属于钾肥,它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瘸虫害积抗侧绫德力 7.下列标志和标志下面的文字或符号一致的是,.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卷)概况: 根据县局制定的初中化学教学计划,本次考试命题范围是九年级上册1~4单元。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查基本实验技能时,着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新颖,图文并茂,试题难度中等偏上。 本次考试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共20个小题,40分,占40℅;填空题,共6个小题,32分,占32℅;实验探究题,1个小题,18分,占18℅;计算题,1个小题,10分,占10℅; 二、学生答卷情况: 1、成绩分析: 全校参加考试共计90人,及格46人,,及格率58.7%;优秀生9人,优秀率10%。最高分95分。 2、失分情况及原因 (1)选择题:失分最多的是5、11、15、16题,第5小题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学生没有理解导致失分;第11题是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考查,学生把现象没有记准导致失分;第15小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及离子的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导致失分;第16小题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是原子而不是粒子没有区分导致失分。 (2)填空题:第21题的第2、4小题,学生对化学符号的写法掌握的不够,如:3个硫酸根离子、氯化亚铁的写法;第22小题中水体污染的概念学生由于是了解内容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忆而失分;第24小题由于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不能准确运用导致成为失分最多的题目;第25小题第2、3小问考查的是决定元素种类、化学性质的粒子的考查,学生由于记忆混淆而使两个都错导致失分;第26小题氧气和氮气要求用化学式书写,部分学生用名称作答而失分。 (3)实验探究题:1个题,是有关气体制取的题目。第2小题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对收集纯净氧气的装置选择错误;第4小题学生只选择了B和C中的一个,而正确的答案是双选;第6小题学生对现象的描述不准确影响了得分。第7小题个别学生将“点燃”写成“燃烧”。(4)第四大题计算题,虽然计算的难度不大,但是部分学生由于不会书写硝酸铵的化学式而失分,特别是第一小题有关化合价的计算难度偏大,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计算. 纵观上述错误,学生存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审题”。缺少“咬文嚼字”,甚至题目不能读全。如第16小题中的“粒子”两字,27题反应条件“点燃”写成“燃烧”。 2、基础化学用语书写有误。21题不会写氢气,氧化镁的化学式等; 3、实验现象描述不到位。如选择题的第11题,实验题的第(7)小题等。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包括文字的书写、化学符号的书写、解题格式的书写[如第21题,第28题] 三、教学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让学生学会审题,在认真读题的同时用笔在关键字词下圈圈点点,学会自我提示的好习惯。做一般单选题固然可用“精确制导法”,但对较为复杂的宜用“地毯式轰炸法”结合排除法。 2、加强化学用语记忆和规范书写的训练,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 3、加强实验教学,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老师要及时引导,力求语言规范准确,“先入为主”。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的颜色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 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 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九年级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龙岩市化学中考分数为4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低的,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副科,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现在我们普遍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想学。学习多枯燥啊!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我们深知强扭的瓜不甜,但是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明知不可为,偏却要做,还要做到底,做人累,学生累,家长累,老师更累。但是,我们要明知是累,也要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反思后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进入初三,不少学科开始复习,可对于化学来说,却承担着新授加复习的双重任务。新授搞不好,复习无从谈起;复习搞不好,中考无法交待。所以,这一年,是及其紧张的一年,是节奏感非常强的一年。我常想:280天能孕育一个生命,我们该如何在280天内做好对学生化学的启蒙教育呢?下面谈几点点我认为行之有效 的做法: 1、深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多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老师

初中化学试卷分析

2014—2014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昌江中学谢培武 试卷结构 本套化学试题共五大题,27小题。选择题1--14小题(42分)、填空题15-22小题(28分)、简答题23-24小题(8分),实验题25小题(12分),计算题26-27小题(10分)。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本套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化学用语和化学实验,分值高达89分,突出了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功和应具备的化学素养。任何一门学科走向科学的过程都是形式化、符号化、建立数学模型、实验模型的过程。不同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研究对象特性的形式、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是这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本套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试题分析和评价 本套化学试题考查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设定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试题努力反映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应达到的最高水平。但整本书各部分内容比例失调,试题难度偏高。下面是2013年海南省中招化学考试和本次考试在各部分内 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 —宋心琦 这份试题有关微粒观、元素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占据了整份试卷,这些内容需要背诵和记忆,初学化学的学生大部分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化吸收的,需要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本分试题学生不好考出理想成绩。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是培养思路方法的基石,是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必备基础。本套试题突出了背诵或记忆的效果,淡化了它们可作为载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涉及到化学符号记忆的有3、11、15、17、18、22、27小题。

2018年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九年级化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doc

初三化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大庄中学刘旭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相互交流中考备考工作的平台。有机会在会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下面我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受益非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二、注重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

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此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表面上、理性上有所接受,还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的教法比脱节开来明显有效。 三、注重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立,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抓住矛盾的关键,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记忆,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到: 1、立足课堂,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着力夯实基础 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狠抓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而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就是要抓课本知识的落实。落实课本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在致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稳打稳扎,力求每节每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关。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差异较大,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改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而拼命赶教学进度的作法,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对

(完整版)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化学模拟试题(五)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 — 1, O — 16, C — 12, Fe — 56, Cu — 64)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形态变化 B 、有无发光发热现象 C 、有无新物质生成 D 、有无颜色变化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天然气 B 、石油 C 、食醋 D 、胆矾 3、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 、氢气用于充灌探空气球。 B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 、干冰用作致冷剂 D 、氧气用于炼钢 4、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氧分子 B 氧原子 C 氧离子 D 氧元素 5、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所以相等是因为( ) A 、物质种类没有改变 B 、分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 、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D 、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6、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核外电子层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核内质子数 D 、核外电子总数 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D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8、 X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 6 个电子, Y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 2 个电子, X 、 Y 元素化合 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 YX B 、Y 2X C 、 YX 2 D 、 XY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 O B 、 Fe C 、 Al D Si 10、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N 2 B O 2 C CO 2 D 稀有气体 11、 5 月 21 日是“世界无烟日” ,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 A 、 CO 2 B 、 CO C 、 N 2 D 、 CH 4 12、氢气不同于其它气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没有颜色和气味 B 、难溶于水 C 、具有可燃性 D 、密度最小 13、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与其名称不相符的是( ) A 、沼气( CH 4 ) B 、赤铁矿( Fe 3O 4) C 、酒精( C 2H 5 OH ) D 、石灰石( CaCO 3) 14、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 He 和 H 2 B 、 O 和 N 2 C 、CO 和 CO 2 D 、 CH 和空气 2 4 15、在下列条件下,铁制品最易生锈的是( ) A 、曝露在干燥的空气中 B 、浸没在植物油中 C 、曝露在潮湿的空气中 D 、浸没在蒸镏水中 16、浓溶液用水稀释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质量 B 、溶剂质量 C 、溶液质量 D 、溶液浓度 17、25℃时, 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0%,则 25℃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概况 1、题型结构。今年中考化学试卷共六大题型,各题型的排列顺序与去年一致,题量也与去年保持一致,这也是江西省从06年开始对中考化学结构进行调整以来,连续三年试卷结构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考试内容及占分比例与《08年中考化学学科说明》基本一致,在内容上突出了知识的应用与探究创新,联系实际,密切关注重大科技成果及社会的热点内容,如08年春的雪灾,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奥运会等。 3、考试水平。试题难度较07年有所降低,与06年中考化学试题难度相当,其对比如下: 4、试题的基本特点 整份试卷既重视考查基础,又突出了对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综合创新能力,联系实际能力,理解与文字表达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基础。试题紧扣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新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抽样分析来看试题中容易题、较容易题占了79%,也说明了试题注重基础,在整份试卷中没有发现偏题及特别难的题目。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②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从第一小题把化学变化的判断与生活过程相联系,到最后一小题,水垢的成分及其除去,所有知识点的测试,都尽可能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教育,智德并重。试题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对中国来说,2008掉不平凡的一年,从雪灾、地震到奥运会,无一不是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事件,而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知识都在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5、对试题的意见 ①中考化学试题应当简明扼要,让更多的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在与实际联系过程中切忌牵强附会。如第4小题,题干中有三句话,我个人认为前两句与第三句没有太大的联系,对题目的解答也没有作用,可以略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