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13.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B.效应T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C.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D.病毒感染人体时,只能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14、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B.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15、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B.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C.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结构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16、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效应B细胞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

17、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18、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19、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将发生的变化是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2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21、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产生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A、氨基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D、核苷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2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2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绝大部分的免疫功能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24、下述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存在的位置表达最完整的一项是

①淋巴结②脾③扁桃体④血液⑤淋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5、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兔疫,抗体D.特异性免疫,抗原

26、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细胞膜功能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免疫与主动运输B.免疫与内吞C.识别与主动运输D.分泌与内吞

27、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28、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起作用的阶段是

①感染阶段②感应阶段③增殖分化阶段④效应阶段

A、在①②阶段

B、在②③阶段

C、在①③阶段

D、在②④阶段

29、下列各项与免疫无关的是

A、监视识别并杀伤体内的癌细胞

B、维持内环境平衡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或受损细胞

C、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D、铜铅等化合物被肝脏转化继无毒物质,随胆汁进入肠道排出

30、人体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流出,出现荨麻疹。此生理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31、不含抗体的是

A、乳汁

B、组织液

C、血清

D、细胞内液

32、下列生理反应中会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反应是

A、效应T细胞与被感冒病毒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

B、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

C、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

D、青霉素皮试中部分人的注射部位会红肿

33、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的抗体的区别表现在

①抗体产生过程②抗体分布位置③抗体作用的结果

④化学性质⑤所产生的细胞⑥抗体作用对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34、下列属于体液免疫的抗原和过敏原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异物性和大分子性的特点

B、凡是过敏原都属于抗原

C、凡是抗原都属于过敏原

D、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5、参与过敏反应的是

A、抗体

B、淋巴因子

C、效应T细胞

D、干扰素

36、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①已免疫的机体②未免疫的机体③接受相同的过敏原④接受过敏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7、对过敏反应的特点表述有误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组织胺的释放引起相关过敏症状

38、以下各种物质中不属于效应T细胞分泌释放的是

A、淋巴因子

B、球蛋白

C、白细胞介素

D、干扰素

39、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有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淋巴细胞

D、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40、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体液大量流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二、非选择题

1.霍乱弧菌会引起人类患霍乱病,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鲜鱼、贝壳类食物而引起烈性肠道感染,它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导致小肠液过度分泌,严重者上吐下泻,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长久的免疫力,再感染的较为少见。有研究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鼠三只,标为1、2、3号,都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第二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测定并确定没有了免疫力(无抗体产生);

第三步:分别向1、2、3号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新鲜T淋巴细胞液、新鲜B淋巴细胞液、新鲜T淋巴和B淋巴细胞混合液;

第四步:分别向三只小鼠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第五步: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0天后,分别测定三只小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向健康正常的实验小鼠注射毒性弱霍乱菌苗,这些小鼠感染后没有发病。四天后,对实验小鼠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一段时间后实验小鼠全部正常生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检测结果是3号小鼠体内血清抗体含量最多,这说明

(2)实验一第二步的目的和意义是:。

(3)实验二中毒性弱的霍乱菌苗进入小体内作为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曾出现下图(填A或B)所示的现象。

(4)写出与图B中5的产生有关的所有细胞名称:,

以及所有细胞器:

(5)实验二中向实验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

后没有发病,但会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生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反

应,其中主要的是。

(6)你认为要使实验二更具说服力,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7)要防止霍乱病的发生和传染,你可做到的是

2、2003年初春,SARS如幽灵般肆虐,让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措手不及,更使百姓谈“非”色变,每天几十、上百的“非典”病例不断牵动国人的神经。有的人寄希望于注射球蛋白像预防肝炎流行一样来预防“非典”;重组干扰素用于临床预防、治疗“非典”;直接用SARS康复病人的血清治疗SARS。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免疫学上,SARS病毒、干扰素、免疫球蛋白分别属于、、

(2)SARS病毒首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反应,以对抗SARS病毒对人体的破坏作用,参与上述人体反应的细胞有哪些?

(3)当“非典”再次流行时,康复的“非典”患者可能不再患病或者被传染上,症状也比较

(3)如果侵入人体的抗原是病菌,那么抗体与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或是对宿主细胞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如果侵入人体的抗原是病毒,那么抗体就会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消化。

4、在两种免疫的方式中:体液免疫是靠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实现的免疫,如接种牛痘后所表现出的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另一种细胞免疫,它不产生游离的抗体,而是依靠另一种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直接冲击和破坏外来细胞的免疫,如器官移植免疫。下面是有关这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关实验。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⑴实验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施方案如下:

( l )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

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图为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感应阶段为:______________

(2)反应阶段为:______________

(3)效应阶段为: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的区别:______________

免疫

(请先独自完成作答后再核对)

一、选择题

1~10:DBDDB;BBBAD 11~20:ADDBA;BDDDD

21~30:ABBAD;BADDB 31~40:DDCCA;AABDB

二、非选择题

1、(1)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下,小鼠获得的免疫力最强

(2)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抗原 B

(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体内快速

..抗体

..产生大量

(6)将未经免疫的

...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大小、体质大致一致的小鼠注射等量的

(7)不吃未煮熟的鱼类和贝壳类食物(或不生吃,或接种霍乱疫苗)

2、(1)抗原;淋巴因子;抗体 (2)免疫;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 (3)康复的“非典”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还有一些记忆细胞,如果SARS病毒再次进入人体,人体原有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就会发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既快又强。

3、(1)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由T细胞呈递而刺激B细胞抗原刺激记忆细胞(2)蛋白质抗原③→④→②→⑦→①(3)繁殖黏附侵染和破坏吞噬细胞

4、⑴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⑵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⑶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5、( l )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 2 )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

③低高

6、(1)A、B、D、F (2)C、E、H、I (3)G

(4)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1)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下,小鼠获得的免疫力最强

(2)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抗原 B

(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体内快速

..抗体(写出其中一个关键词就可得分)

..产生大量

(6)将未经免疫的

...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大小、体质大致一致的小鼠注射等量的

(7)不吃未煮熟的鱼类和贝壳类食物(或不生吃,或接种霍乱疫苗)

19.【答案】(1)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由T细胞呈递而刺激B细胞抗原刺激记忆细胞(2)蛋白质抗原③→④→②→⑦→① 一定的连续性[⑦] 分泌小泡(3)[⑥] 线粒体(4)繁殖黏附侵染和破坏吞噬细胞20.【答案】 (1)抗原;淋巴因子;抗体 (2)免疫;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 (3)康复的“非典”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还有一些记忆细胞,如果SARS病毒再次进入人体,人体原有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就会发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既快又强。

35.⑴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

⑵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⑶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考研免疫习题

1.PAMP/DAMP 在介导细胞自噬、炎症和佐剂研发中的作用? 1.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PAMP主要包括两类: ①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甘露糖、类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脂蛋白和鞭毛素等。其中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1iposachride,LPS);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肽聚糖(proteoglycan);分枝杆菌产生的糖脂(glicolipid)和酵母菌产生的甘露糖。 ②病毒产物及细菌胞核成分,如非甲基化寡核苷酸CpGDNA、单链RNA、双链RNA。需要指出的是,上述PAMP可以表达在病原体表面或游离于免疫细胞之外,也可以出现在免疫细胞的胞质溶胶,以及溶胶中各种携带病原体的胞内区室(intracellularcompartment),如内体和吞噬溶酶体。 从宿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是杜撰的东西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Endogenous danger signals are things coined as 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released from host cells 组织损伤释放的内源性配体,即DAMP 组织细胞起始破坏及炎症信号途径激活,可能与局部缺血组织或细胞间基质损伤所释放(内源性)损伤/危险相关分子模式信号(damage/danger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有关。天然免疫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 oll like receptor, TLR)是脊柱动物识别病原体感染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其通过识别、结合特异性分子模式而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而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多种生物学效应。TLR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已发现,TLR识别的分子模式不仅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如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细菌DNA、双链RNA等,还包括组织细胞损伤破坏时所释放的一系列内源性“危险信号”,如热休克蛋白(HSP)、氧自由基、核甘酸、神经介质、白介素等。 TLR1,TLR2,TLR4,TLR5,TLR6与位于细胞表面。TLR2形成与TLR1或TLR6形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传染病试题精选

传染病试题精选

————————————————————————————————作者:————————————————————————————————日期:

第一章总论 (一)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E A.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 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 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 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 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E A.临床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 E.病原学检查结果。 3、潜伏期是指:C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 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D.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至症状明显或典型体征为止的时期。 E.从病原体侵入至排出体外的时期。 4、与病原体致病能力不相关的是:E A.侵袭力。B.毒力。C.病原体的数量。 D.病原体的变异性。E.机体的免疫功能。 5、发生于城镇的甲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后多长时间内上报疫情:D A.3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6小时。E.9小时。 6、下列哪项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传染源:D A.隐性感染者。 B.病原携带者。 C.患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受感染的动物。 7、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通常以哪种最常见:C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8、隐性感染增加时,其临床意义主要是:E A. 显性感染增加。 B.轻型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病原携带状态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9、传染病IgG抗体效价恢复期比急性期增高多少才有诊断价值:C A. 增高1倍以上。 B.增高2倍以上。 C.增高4倍以上。 D.增高6倍以上。 E.增高8倍以上。 10、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意个人卫生。 四、填空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及潜伏性感染。 2、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性。 3、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的发生的方式有:病原体的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和免疫机制。 4、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有感染后免疫。 6、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7、在传染病发病机制及发生和发展中病原体应有适当的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和排出途径 8、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9、传染病的诊断通常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0、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1、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5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12、人体抵御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五、简答题 1、什么是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有哪些? 2、什么是隐性感染?什么是病原携带状态及潜伏性感染?后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 3、什么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4、什么是传染源?通常能作为传染源的有哪些?什么是传播途径?包括哪些? 5、请解释侵袭力、复发、易感人群、再燃及潜伏期的概念。六、论述题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免疫学习题

1. 现代免疫是指: A.免于疾患B.机体抗感染过程 C.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D.机体识别和排出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2.免疫应答过高: A. 导致自身免疫病 B. 易患严重的感染 C.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越强 D. 会致超敏反应 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 4. 免疫应答主要的执行者是: A. T、B淋巴细胞 B. NK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补体 5.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 6.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 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 .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 A.2条多肽链组成B.4条多肽链组成 C.由铰链区连接1条L链和H链D.二硫键相连的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8.用木瓜蛋白酶处理IgG后能分解成为: A.2个Fab段和一个Fc段B.F(ab')2 + PFc C.2条H链和2条L链D.F(ab')2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 A.VL和VH区B.CH1区C.铰链区D.CH3区 10.下列哪一组免疫球蛋白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 A.IgM、IgA B. IgM、IgG C. IgG、IgA D. IgG、IgE 11.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12.半抗原: A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 13.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 抗生素B.抗毒素C.类毒素D细菌素 14.TH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 A.CD3 B.CD2 C. CD4 D.TCR 15、II型超敏反应是指: A、速发型 B、免疫复合物型 C、细胞溶解型 D、迟发型 16、AB0血型不符输血后引起的溶血属于 A、I型 B、II型 C、III型 D、IV型 17、作为肝癌早期普查的胚胎抗原有 A、AFP B、CEA C、BS胎蛋白 D、肿瘤特异性抗原 18、膜攻击复合物的组成是 A.C56789 B.C3bBb C.C5b67 D.C5b678

免疫学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题号后为答案) B1.机体免疫防御机能过高时易发生:B A.肿瘤B.超敏反应C.免疫缺陷病D.自身免疫病E.感染 B2.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 依据是:B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芽胞被完全消灭C.鞭毛蛋白变性 D.病原微生物被完全消灭E.以不都不是 D3.体温表消毒应选用 D A.煮沸法B。1%升汞浸泡C。高压蒸气灭菌法 D.75%乙醇(酒精)浸泡E。5%来苏儿浸泡 A4.关于类毒素,下述正确的是: A A.有抗原性无毒性B.有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无抗原性有毒性E.是半抗原 B5.下述哪项是外周免疫器官: B A.胸腺B.脾C.骨髓D.肝E.肾上腺 C6.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补体无关:C A.血清病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甲状腺功能亢进 D.新生儿溶血症E.肾小球肾炎 A7.能释放淋巴因子的细胞是: A A.TH细胞B.TC细胞C.TS细胞D.TCR E.TI细胞 B8.下述哪项为I型超敏反应: B A.溶血性贫血B.荨麻疹C.接触性皮炎D.类风湿性关节炎 E.异体皮肤排斥反应 C9.不完全吞噬是指: C A.细菌不能被吞噬细胞吞噬B.细菌被吞噬了一半 C.细菌被吞噬,但未被杀灭D.细菌被吞噬后部分被消化 E.吞噬细胞需在溶菌酶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 10.伤寒发病第一周,下列哪项检查阳性率最高:A A.血培养B.尿培养C.便培养D.胆汁培养E.肥达反应 11.青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A A.破坏细胞壁B.破坏细菌的质粒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E.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D A.特异性多糖B.酵母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 E.脂蛋白 13.抗原的异物性是指: D A.外来物质B。异种物质C。异体 D.胚胎期淋巴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隐蔽的自身物质 14.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 A.Fc段B.Fab段C .CH1段D.CH2段E.CL区 15.破伤风紧急预防应使用:E A.活疫苗B.类毒素C.转移因子D.死疫苗E.抗毒素 16.下述哪种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B A.大叶性肺炎B.风湿热C.产褥热D.猩红热E.淋病 17.多次患流感的原因是:A A、抗原易变异B、病毒类型不同C、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预期结果: 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实验方法:

医学免疫学题(规范标准答案)

四川医科大学成教《医学免疫学》自学习题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 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1.Immunity(免疫) 2.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3.Ag(抗原/antigen) 4.Epitope(抗原表位) 5.TD-Ag(胸腺依耐性抗原) 6.TI-Ag(非胸腺依耐性抗原) 7.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8.Forssman抗原 9.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0.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11.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13.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14.Ab(抗体/antibody)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16.ADCC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8765447.html,plement(补体/C) 18.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19.BCR复合物(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20.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21.T细胞抗原受体(TCR)

22.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23.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24.D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2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26.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 27.Ig类别转换(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 28.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29.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30.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31.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经典练习【必修三】必修三复习题

必修三复习题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 D.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2.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与健康人没有差异 C.HIV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 3.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过敏B.风湿性心脏病C.先天性免疫缺陷D.脊髓灰质炎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C.一个效应T淋巴细胞可裂解多种靶细胞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5.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是() 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红细胞 6.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液免疫时,B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与抗原结合 B.体液免疫主要针对未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记忆B细胞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效应B细胞可以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 7.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