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胁痛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肋软骨炎或者肋神经痛导致,中医一般认为和肝胆有关系。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陈士铎对于胁痛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一、肝郁气滞

这种胁痛,时好时坏,基本和心情关系很大,多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的情况,心情畅快则胁痛减轻,郁闷则加重,而且会伴有食欲差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肝郁气滞,陈士铎用

遣怒丹:白芍(二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乳香末(一钱)广木香末(一钱)白芥子(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方解:夫平肝之药,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自能遍舒其肝气。

况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调剂,桃仁、白芥以攻其败瘀,乳香、广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捣中坚以解散其敌垒哉。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白芍(一两)川芎当归丹皮(各三钱)柴胡(二钱)甘草白芥子大黄牛膝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即安。二、肝胆火旺

这种胁痛,都是暴怒引起的,多伴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典型的肝胆火

旺;现在来看,这样的患者体质就是肝胆火旺的体质,暴脾气,容易得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眼睛出血,甚至脑出血。之前治疗一个病人,平时血压很高,也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情绪郁怒后,导致白眼球出血,血压

185/120左右,予双侧太阳穴放血,背输穴放血治疗,并予以清肝降火中药治疗,血压稳定,出血消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用

平怒汤:白芍(三两)丹皮(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五钱)荆芥(炒黑,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一水煎服。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方解:盖肝性最急,怒则其气不平,用芍药平其气也,甘草缓其急也。肝气既平而且缓,而后可散其气而泻其火矣。当归辛以散之也,荆芥引而散之也,栀子、丹皮凉以泻之也。然而徒散其火,而火为痰气所结,则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气,加花粉以消其痰。君臣佐使,无非解纷之妙药,怒气虽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或疑药剂太重,凉药过多,讵知其人,素系有火,又加大怒,则五脏无非热气,苟不用大剂凉药,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此症用平怒散亦妙。白芍(一两)丹皮(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牛膝(各三钱)甘草柴胡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三、肝经淤血

这种胁痛一般都用外伤史,疼痛拒按,固定刺痛,夜里疼痛加重,舌边青紫,有的医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症状好转,但是容易复发,因为这种淤血,很顽固的停留在胁肋部,为有形之死血,必须用抵挡丸来治疗,里边有水蛭,虻虫可以化这摊死血,血下则便黑。

在以四物汤加减而调理之。熟地(一两)白芍(一两)丹皮(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五钱)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方解:四物汤补血之剂也,既下死血,何以又补其血乎?不知血死既久,在肝经则肝血已无生气,若不补其血,则肝舍空虚,未必不因虚而成痛,惟补其血,则死血方去,而新血即生,肝气快乐,何至有再痛之虞乎。然则补血可也,又加三七根以止血者何居?恐水蛭、虻虫过于下血,万一死血行而活血随之而下,不徒补无益乎。所以于补中止之,得补之益,而无下之失,始奏万全之功也。此症亦可用散瘀汤:水蛭(炒黑色,为末,一钱)当归(五钱)丹皮红花(各五钱)甘草(一钱)生地(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愈。四、淤血积脾

还有种是右胁肋部疼痛肿大,疼痛拒按,这种是脾有积热淤血导致的。

治疗用败瘀止痛汤:大黄(三钱)桃仁(十四粒)当归(三钱)白芍(一两)柴胡(一钱)黄连(一钱)浓朴(二钱)甘草水煎服。一剂而瘀血下,二剂而痛除,肿

亦尽消。方解:此方大黄、柴胡、黄连同用,能扫瘀去陈,开郁逐火,迅速而无留滞之苦。然非多用白芍,则肝气难平,而脾中之热受制于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此症用木土两平汤亦效。石膏茯苓苍术炒栀子(各三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五、肝肾亏虚

还有种胁痛,隐痛,多在房劳或者劳累熬夜后加重,而且脾气也比较急躁,现在人很多这样的,熬夜、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脾气急躁,容易和别人发生口角之争。方用填精益血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丹皮(二钱)沙参(三钱)茯苓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胁痛止,连服十剂全愈。方解:此方重于补肾以填精,轻于舒肝以益血,治肝肾之中而复去通腰脐之气。腰脐气利,而两胁之气有不同利者乎。故精血生而痛亦止耳。此症亦可用水木两滋汤:熟地(一两)山茱萸山药(各四钱)白芍当归(各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随笔感悟:

1、重用芍药甘草汤,柔肝止痛

2、肝胆火旺,火很容易动肝血,用栀子、牡丹皮、清肝凉血牛膝、大黄引火下行。

3、活血化瘀,轻者桃仁、重者水蛭、虻虫配合乳香、没药、木香行气止痛

经验只供学习参考,病症需要明确诊断,辨证论治。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胁痛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肋软骨炎或者肋神经痛导致,中医一般认为和肝胆有关系。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陈士铎对于胁痛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一、肝郁气滞 这种胁痛,时好时坏,基本和心情关系很大,多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的情况,心情畅快则胁痛减轻,郁闷则加重,而且会伴有食欲差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肝郁气滞,陈士铎用 遣怒丹:白芍(二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乳香末(一钱)广木香末(一钱)白芥子(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方解:夫平肝之药,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自能遍舒其肝气。 况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调剂,桃仁、白芥以攻其败瘀,乳香、广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捣中坚以解散其敌垒哉。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白芍(一两)川芎当归丹皮(各三钱)柴胡(二钱)甘草白芥子大黄牛膝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即安。二、肝胆火旺 这种胁痛,都是暴怒引起的,多伴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典型的肝胆火

旺;现在来看,这样的患者体质就是肝胆火旺的体质,暴脾气,容易得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眼睛出血,甚至脑出血。之前治疗一个病人,平时血压很高,也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情绪郁怒后,导致白眼球出血,血压 185/120左右,予双侧太阳穴放血,背输穴放血治疗,并予以清肝降火中药治疗,血压稳定,出血消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用 平怒汤:白芍(三两)丹皮(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五钱)荆芥(炒黑,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一水煎服。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方解:盖肝性最急,怒则其气不平,用芍药平其气也,甘草缓其急也。肝气既平而且缓,而后可散其气而泻其火矣。当归辛以散之也,荆芥引而散之也,栀子、丹皮凉以泻之也。然而徒散其火,而火为痰气所结,则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气,加花粉以消其痰。君臣佐使,无非解纷之妙药,怒气虽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或疑药剂太重,凉药过多,讵知其人,素系有火,又加大怒,则五脏无非热气,苟不用大剂凉药,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此症用平怒散亦妙。白芍(一两)丹皮(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牛膝(各三钱)甘草柴胡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三、肝经淤血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中医内科胁痛的辨证论 治

内容摘要: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关键词】胁痛肋间神经痛中医药研究毒副作用 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拟定。 (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3]。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08T11:46:33.9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寇化洪 [导读] 梓潼县中医院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寇化洪 梓潼县中医院 622150 摘要:目的:探讨胁痛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妇科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但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癥瘕采取中医自拟方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胁痛;中医;自拟方药;效果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古代医学对本病已有广泛论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瘀,但导致血瘀并最终引发胁痛的病因却各不相同,为此以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时也极为复杂。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胁痛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胁痛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6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入选时间2013年1月-2015年8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如B超)等确诊,符合《中医妇产科学》中有关于胁痛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畸胎瘤、恶性肿瘤等患者[1]。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最小者19岁,最大者56岁,均值34.5±2.9岁;未婚6例、已婚24例;未生育10例、已生育20例;病程4个月-8年,均值2.4±0.9年。研究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5岁,均值34.8±2.6岁;未婚7例、已婚23例;未生育9例、已生育21例;病程5个月-7年,均值2.8±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桂枝茯苓丸治疗,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服药,每次3粒,每天3次,于饭后1h口服。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本院自拟方剂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其中消癥方组分包括:桂枝、当归、赤芍、败酱草、白花症蛇舌草各15g,川柏、乌梅、熟地、大川芎各10g,茯苓、姜半夏各12g。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辩证加减治疗,证实为气滞血瘀症患者则在消癥方中加入三棱、皂角刺及莪术各10g;若证实为寒湿凝滞证则在消癥方中加入白芥子、鹿角胶各10g,及肉桂3g。灌肠法按照中药肛门点滴保留灌肠法处理,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为:于月经干净后第六天开始(要求患者住院时间不低于14d),灌肠前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取屈膝侧卧位,将臀部充分暴露,在臀部下垫上治疗巾,将事先准备好的过滤汁(200ml,温度37℃)利用一次性导尿管(孔端涂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中,插入7-8cm,然后将橡皮塞盖上并套好网袋;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导尿管则连接在输液器连接处,调节速率,使得药液可缓慢点滴进入肠腔中,滴完后保持肠腔40-60min后方可排便。本组患者以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包块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2;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而包块三径之和降幅1/3。4)无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研究组(30) 20 6 2 2 28(93.33)* 对照组(30) 10 6 5 9 21(70.00)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则为30.00%,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 3 讨论 胁痛属于妇科常见疾病,祖国大量的医学证实本病多为风寒湿邪外袭所致,且日久化热和气血相搏结,加之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机郁滞等,造成邪气往来,日积月累便形成胁痛。祖国医学对本病已有多年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又比如《济阴纲目》中提出:“善治胁痛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重视行气化瘀消癥之品,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本院自拟方药消癥方则符合这种治疗机制,为了提高疗效,采取灌肠法处理。 本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胁痛患者60例进行对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茯苓桂枝丸治疗,研究组采取本院自拟消癥方保留灌肠法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则为70.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2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2013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2014年版) 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由于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我们对2012年我科胆囊结石的病例,围手术期根据不同症候,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减少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下一步在治疗此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的辨证方法。 评估:我们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2013年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2014年的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胁痛。 2.西医诊断: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 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 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 3.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胀; 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

5.B超发现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 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治疗: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2013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2014年版) 分析:中医认为胁痛就是由于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我们对2012年我科胆囊结石得病例,围手术期根据不同症候,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与胃,利胆排石。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减少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下一步在治疗此类病人尤其就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得辨证方法。 评估:我们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2013年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胆囊结石得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2014年得胆囊结石得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胁痛。 2、西医诊断: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得《胆石症 得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 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 3、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胀; 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 5、B超发现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 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治疗: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与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 枳壳9g, 木香9g, 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 茯苓18g,生大黄9g。 (2)肝胆蕴热证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6首) 36.1乙癸同源饮 【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 【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 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 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方用北 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 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 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

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 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 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 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 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 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 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 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 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 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胁痛针灸治疗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足厥阴肝经布两胁,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而致气郁气滞,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发生胁痛。若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瘀血停滞,胁络痹阻,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出现胁痛。或肝胆湿热内侵,疏泄失常,导致胁痛。亦有久病经血亏损,血不养肝,或外邪迁延,耗血伤阴,脉络失养,导致胁痛者。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针灸治疗】 l.针刺法 (l)实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怯湿通络。 处方:肝俞期门阳陵泉 方义:肝经布胁肋,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可疏肝解郁,宽胸理气,配胆经合穴阳陵 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配太冲,气滞血瘀配三阴交,肝胆湿热配支沟。 *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l疗程。 (2)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肝俞肾俞期门三阴交 方义:肝藏血,肾藏精,取肝肾之背俞穴充益精血以柔肝,取肝之募穴期门和络止痛, 三阴交扶助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之源,充益精血,濡养肝络。 *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针刺法穴位。 方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加维生索Bl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l毫升,每 穴注射0.5~1毫升,或选用相应节段夹脊穴,有明显针感后将药液注人穴位。 【文献摘要】 l.《素问.骨空论》:脉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谚语。 2.《针灸资生经.胸胁痛》:太白主胸胁胀切痛,阳辅主胸胁满,大包主胸胁中痛、胸胁

胁痛辨病辨证论治

胁痛 定义: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辨病用药: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效,可用于所有痛证。 分型: 1.肝郁气滞: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纳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首选方】柴胡疏肝散 【首选药】柴胡 【按】 (1)柴胡疏肝散中主以柴胡,疏肝理气,清热散寒;陈皮,入肝散气,入胃和中;川芎,入血行气,入气活血;枳壳,降气散结,疏肝清郁;芍药,缓急止痛,敛阴养肝;香附,芳香行气,入血化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本方之组,柴胡、芍药、炙草、枳壳四味,为四逆散之枳实易枳壳,解郁泄热,调和肝脾;芍药、炙草二味,为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甲己化土;芍药、川芎二味,为四物之去当归、熟地,活血养肝,行中寓敛;陈皮、甘草二味,为二陈之去半夏、云苓,化湿行气,和胃益气;柴胡、芍药二味,一开一阖,一散一敛,柴胡有劫阴之嫌,白芍具敛阴之功,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方中气分之药有柴胡、陈皮、枳壳、香附、炙草;血分之药有白芍、川芎;气中之血药有香附,血中之气药有川芎;阴分之药有白芍。故本方用药,顺肝之性,主之以疏气;得肝之体,主之以养血;虑肝之失,主之以护阴;用肝之能,主之以动枢。诸药合之,则肝气畅则胁肋痛止,郁热去则寒热不作。 (2)《本草经解》言“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 2.肝胆湿热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粘腻不爽或身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首选方】龙胆泻肝汤 【首选药】龙胆草 【按】 (1)龙胆泻肝汤中以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除肝胆湿热为主;黄芩、山栀为辅,协助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木通、车前、泽泻清利肝胆湿热,使湿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猫扑推客天涯社区更多 2013-08-30 10:05:04 来源:新浪中医 【打印】【字号:大中小】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病证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递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气胀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脉络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脉络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瘀血阻络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痛甚,胁肋下或有癥块,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病机】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肝络失养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1)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疗应首选 A.藿香正气散 B.黄芪汤 C.参苓白术散 D.枳实导滞丸 E.附子理中丸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脾虚泄泻 D.肾虚泄泻 E.伤食泄泻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A.清化 B.疏解 C.固涩 D.消导 E.分利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 A.补中益气汤 B.枳术丸 C.香砂六君子汤 D.参苓白术散 E.附子理中汤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5题: 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A.肾阳虚衰 B.感受外邪 C.脾胃虚弱 D.食滞肠胃 E.脾虚湿盛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6题: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伤食泄泻 D.肝郁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7题: 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 A.泻下如水样便 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 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 E.泄泻清稀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8题: 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治当 A.解郁疏肝 B.泄肝除湿 C.疏肝和胃 D.调和脾胃 E.抑肝扶脾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9题: 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应诊为何种证候 A.肝郁泄泻 B.肾虚泄泻 C.寒湿泄泻 D.暑湿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0题: 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此时选用何方最为适宜 A.附子理中汤 B.参苓白术散 C.胃苓汤 D.六君子汤 E.藿香正气散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

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肾、脾肾。5.病机转化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